跳水(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那么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跳水(第二課時)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說明)本課設計共為兩課時,第一課時:“閱讀課文,理解詞語,交流字、詞掌握情況和了解故事梗概。”本設計是第二課時。
“生命,那是自然給予人類去雕琢的寶石。”——諾貝爾
[教學目標]
認知訓練目標:進一步加深對故事情節的理解,疏通文章脈絡。了解孩子因遇險而跳水的全過程,學習船長在危急關頭果斷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
能力訓練目標: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在險情發生時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情感培養目標:使學生懂得更加珍愛生命,凡事三思而行,不要因一時沖動,以防止意外事故發生。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講述了發生在一艘遠洋帆船上的驚險故事:一只猴子在水手們的挑逗下,摘下船長十一二歲的兒子的帽子爬上桅桿,在猴子的戲弄和水手們的譏笑下,孩子不顧一切地爬上桅桿去追猴子,一直追到桅桿頂端的橫木上,造成了只要一失足就會摔死甲板的險情。是船長沉著、果斷地舉起本想打海鷗的槍,瞄準了兒子,命令他立刻往海里跳。隨著船長“一、二、三”的口令聲,孩子“撲通”一聲躍入大海,使突發事件化險為夷。
故事驚險但情節并不復雜。這一課,我的設計思路是:通過教師引導,個體感悟,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師生共同深入探究,最后讓學生了解猴子的戲耍和水手的起哄是事件的導火索,孩子的好勝心理和沖動冒失是險情發生的原因,而船長沉著、鎮定、機智,果斷、處變不驚的態度則是我們應學習的思想方法。誠然,這種按部就班的處理方式略顯呆板、平淡,缺少創意。為此,我在上這一課時,根據語文新課程要突出“人文性”特點的精神,又鑒于當前不少學校(尤其是像我們這種地處邊遠的農村學校)存在著較多的安全隱患,特別拓展了“珍視生命價值,杜絕安全隱患”的內容,使課文的內涵和空間在瞬間得到擴展延伸,使“拯救生命”的主題上升為“珍愛生命”的主題,從而使課堂自始至終閃耀著生命的異彩和人性的光輝。
[學校與學生狀況分析]
加來師范附小是一所既美麗又特殊的學校,因附屬于加來師范,所以一些教學設備還算完善(如電腦室、多媒體室、投影機等可與師范共用),但學生來源卻是清一色的當地農村、農場子弟,文化背景和人口素質較差。加來地區周邊是一個農場和百十來個村莊,人口密集,超生嚴重。雖說經濟文化比較落后,但農貿市場異常繁榮,商賈云集,每天人來車往,擁擠非凡,加上校園旁邊有一條湍急的河水流過,因而埋下了較多的安全隱患,多年來意外傷害事故接連不斷發生。為此,對這些安全意識較差的地區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安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和迫切的。其次,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比較成熟懂事,但此地的農村孩子比較頑皮好動,家教不嚴,如不及時對他們進行安全常識教育和生命寶貴意識教育,很容易埋下人身意外傷害的種籽。所以,我通過船長兒子爬桅桿而發生險情的故事,提醒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時刻提高警惕,嚴加防范和杜絕安全事故的發生。
[教學重點]了解船長兒子因遇險而跳水的全過程及船長機智、果斷的做法,懂得珍愛生命,防患于未然。
[教學難點、疑點]:船長為什么要用槍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救人的最好辦法嗎?
[化解難點疑點]:
1、通讀課文、思考感悟,提出個人的`見解。
2、分組討論,交流看法,集思廣益。
3、觀看課件演示,加深氣氛感染,從而得出船長的做法是救人的最佳方案。
[教具準備]:教學掛圖、多媒體課件
[教師教法]:啟發談話法、引導法、平等參與討論法。
[學生學法]:個人感悟法、集體交流討論法、參觀法。
[師生互動設計]:
1、掌控時間,引導點撥,參與討論。
2、自主感悟,合作交流,匯報發言(發散思維)。
3、適時演示,深入探究,統一看法(聚合思維)。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引導質疑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對《跳水》的故事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現在讓我們來回憶一下:孩子為什么會一步步爬上桅桿最高處的橫木?他當時的處境是怎樣的?(學生用幾分鐘思考、默讀,尋找答案)
分組討論,匯報交流(教師參與其中討論,適時引導)
獨立思考:事情是怎樣引起的?經過如何?結果怎樣?
課件顯示(險情發生的全過程):
走上橫木(船長命令)
孩子追猴子
猴子逗孩子跳
水手逗猴子水
(播放大海中的帆船、桅桿、桅桿橫木和海水的畫面)
2、分組討論:
討論1:孩子為什么要追猴子?以至于一步步爬上桅桿最高處?
(1)、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頭上,爬上了桅桿,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著猴子坐在桅桿的第一根橫木上,摘下帽子來用牙齒咬,用爪子撕。
(孩子被猴子戲弄,水手們又在一旁“大笑”,孩子很尷尬。)
(2)、猴子不理會孩子的嚇唬和喊叫,撕得更兇了。水手們不但不制止,反而“笑得更歡了”。孩子氣得臉都紅了。他脫了上衣,爬上桅桿去追猴子。
(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生氣地爬上桅桿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引導:此刻,孩子的心理活動是怎樣的?
(我一定要追上猴子,奪回帽子。)
(我一定要挽回面子,不能便宜了這只可惡的猴子。)
(3)、猴子一邊不斷向上爬,一邊回頭逗孩子。爬到了桅桿的頂端,把帽子掛在最高的橫木的一頭,然后坐在桅桿的頂端,扭著身子,齜牙咧嘴做著怪樣。孩子氣極了,……搖搖晃晃地走上橫木去取帽子。
(孩子忍無可忍,氣憤到了極點,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橫木去取帽子。)
討論2:孩子當時的處境怎樣?
課件顯示最能體現孩子處境危險的兩個句子:
①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沒有命了。
②即使他走到橫木頭上拿到了帽子,也難以回轉身來。
引導1:孩子只要一失足,結果會怎樣?就算他拿到了帽子,結果又會怎樣?
分析:(這兩句話中用了兩個關聯詞:[只要……就、即使……也]特別表現出了孩子當時的險境。)
引導2:孩子此刻的處境十分危險?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1)從水手們的表情:“全都嚇呆了”“有個人嚇得大叫了一聲”。
(2)從“橫木的一頭離桅桿一米多”“搖搖晃晃”“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沒命了”“也難以回轉身來”“兩條腿發起抖來”等詞句的描述中可看出孩子的處境十分危險。
引導3:處境危險,可以用什么詞語來形容?(千鈞一發,迫在眉睫、危在旦夕,萬分危急,十萬火急、火燒眉毛、險象環生、……)
討論3:船長為什么要用槍逼迫兒子跳水?
(l)船長當時手里恰好拿著本想打海鷗的槍。
(2)他想借助于槍的威力促使孩子服從命令,盡快跳水,脫離險境。
引導1:跳水為什么是最好的辦法?
1)人落水不會摔死,船長的兒子生活在海上,肯定會游水。
2)船上還有眾多水手可以救助。
3)跳水能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時間使孩子脫離險境。
引導2:還有什么別的辦法可以營救孩子?
1)甲板上鋪上厚厚的棉被或墊子,讓孩子跳。(安全性不保證)
2)水手們手挽著手,站在甲板上接著。(準確性不保證)
3)借助帆繩滑下。(成功機率太小)
4)求助于直升飛機前來救援。(時間性不允許)
(結論:只有跳水是快速救人的最佳方案)
[課外拓展延伸]
1、分析評價小男孩爬桅桿的行為(沖動、危險、冒失,死愛面子)。
2、現身說法:生活中常常會有一些險情發生,如過馬路呀,騎車呀,爬樹呀,游泳呀等等,請大家舉出自己身邊一些真實的例子。
(學生舉例):
(1)符正太同學7歲的堂弟去年夏天在河里游泳時被淹死了;
(2)冼少強同學5歲的鄰居小妹妹在馬路邊玩耍時被飛馳的摩托車撞死了;
(3)加浪小學一年級學生林海石,為了一個飄走的氣球,從三樓教室的欄桿上跌下來摔死了;
(4)二年級的張永全和幾個同學到中學偷摘椰子,結果從樹上掉下來造成了一死一傷;
(5)一年級的黃小梅和自己3歲的小妹妹,因在河邊誤食了毒野果雙雙不治死去;
(6)三年級的林家立在雷雨天氣跑到外面淋雨,不幸被雷電劈死;
還有……
3、請跟老師到室外參觀(將學生帶到操場邊一個廢棄工地上,指著一臺閑置的水泥攪拌機):
同學們,除了剛才大家舉的這么多例子外,大家也許還記憶猶新,就是它,兩年前曾奪走了我們班王倩玉同學不滿7歲的弟弟的小生命……(全體震撼,低頭默哀)
歸納:珍愛生命,吸取教訓,杜絕事故發生,防患于未然。
結論(逆向思維):營救船長兒子最好的辦法,那就是——(不讓他去爬桅桿!)
[作業設計]
思考:
生命誠寶貴,母愛更偉大。
想想曾發生在你身邊的意外事故例子,認識安全的重要性。
[板書設計](同課件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