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諫太宗十思疏》課堂教學設計(通用13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那么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諫太宗十思疏》課堂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諫太宗十思疏》課堂教學設計 1
教學目的:
1、理清文脈,背誦全文。
2、掌握文中掌握文中基本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欣賞作者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
4、領悟“十思”的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
2、掌握文中基本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題解
簡介作者及疏的有關知識。此處注意要突出介紹作者直言諍諫的勇氣和膽量。
2、吟詠、品讀課文
A、教師范讀,要注意讀出語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學生對文章的興趣。
B、試讀,邊讀邊正音。
C、粗讀,邊讀邊看注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停頓。
D、連讀,整體把握文意。連讀時要流暢,語音準確,停頓正確,并且讀出感情。
G、熟讀,讀出意蘊,讀出情感,讀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課時
1、品讀、背誦課文
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和學生一起理出課文的文脈,并由此指引共同背誦課文。
2、文言知識注釋
在背誦的過程當中,教師要不失時機的'對文章中的一些重點實詞和虛詞做一些注釋說明。
或者讓學生找出他們認為難懂的詞語、句子,教師給予解釋。
3、文言知識訓練
完成課后的字詞練習。
4、課外延伸
1)政壇上的魏征有善諫之名,除此之外,了解一下在文壇、史壇上的魏征。
2)《貞觀政要》一書自古以來被奉為帝王學習的經典,了解一下此書。
《諫太宗十思疏》課堂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掌握本文的主要觀點和對比論證的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義詞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虛詞的用法
4、領會突出運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語言形象,說理有力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封建社會,諷諫帝王往往會招致禍患,比干被挖心,屈原遭放逐,司馬遷受宮刑,便是千古明證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諫、敢諫而名垂青史如果說,《戰國策》中記載的觸龍和鄒忌是委婉而諷的典型,那么,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便是直言敢諫的代表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沒有招致禍患,反被唐太宗視為一面明鏡,并以其策治國,出現了著名的“貞觀之治”為什么會取得如此理想的效果?學完這篇課文,你自然就會得到答案
二、作者簡介
學生自學助學材料,了解魏征熟悉“疏”的含義
三、題解
這篇奏疏是魏徵于貞觀十一年(637)寫給唐太宗的當時,經過戰后的休養生息,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對外戰爭連年勝利,邊防鞏固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四處巡游,勞民傷財魏徵在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頻上四疏,以陳得失”,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稱“論時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慚愧寫了《答魏徵手詔》,稱贊魏徵“誠極忠款,言窮切至”,并說“公之所諫,朕聞過矣當置之幾案,事等弦韋”,表示從諫改過(弦、韋是用以警戒之物)
本文以“思”為線索,將所要論述的問題聯綴成文,文理清晰,結構縝密并運用比喻、排比和對仗的修辭手法,說理透徹,音韻鏗鏘,氣勢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論說文
三、初讀課文
通讀全文,初步預習,完成下列要求
1、結合自學助學材料、注釋讀準字音
2、找出對偶句、排比句、比喻句,分別用單線、小括號和波浪線標注
3、掌握注釋中重要的字詞,畫出下列句式,并解釋:
(1)斯亦……也
(2)雖……而況……乎
(3)豈……乎
(4)何必……哉
4、讀準語調、停頓
四、講讀分析第一段
1、補充注釋:
2、學生齊讀本段,然后自譯成通順的現代漢語
3、分析回答問題: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觀點?
明確: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觀點:
(1)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2)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2)本段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其作用何在?
明確:喻證法——把積德安國這個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長、浚源欲遠這種生活常識進行比喻,使論述變得更加生動形象而易懂;
正反對比論證法——采用強烈、鮮明的對比使勸諫對象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思國之安必積德義的道理
(3)第一句中前兩個分句對第三個分句起什么作用?
明確:前兩個分句說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順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闡明的觀點,也能對觀點起到論證說明的作用
(4)魏征雖是大膽直諫,但在勸諫中也講究方式方法,言語也中聽,你能說明這樣的特點嗎?
明確: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勸諫生動形象化;再就是借貶低自己來抬高君主,使對方耳聽直言心悅誠服
(5)本段三句話各是從什么角度來闡述自己的看法的?
明確: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觀點,闡明積德義的'重要性;第二句從反面論述自己的主要觀點,闡明積德義的必要性;第三句從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來闡明不積德義的嚴重后果,進一步論證治理國家,必積德義
(6)本段可分為幾層?
明確:本段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至“而況于明哲乎”,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第二層,指出人君“必積其德義”的途徑:“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4、板書內容,做背誦指導
五、講讀分析第二段
1、補充注釋:
2、齊讀本段,然后自由翻譯全段
3、分析內容
(1)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歷史教訓?
明確:歷代統治者能善始,卻不能善終
(2)作者認為他們這樣的歷史教訓原因在“取易守難”嗎?
明確:不是在于統治者得天下之后“縱情”“傲物”
(3)作者魏征對以嚴法治國持什么看法?我們現在強調健全法制,你認為可行嗎?
明確:魏征對“嚴法治國”既沒有推崇,也沒有反對,只是認為“法制”不是問題的關鍵,根本還在于統治者對天下黎民要竭誠相待我們強調健全法制,實際也是為了使天下變成一個公平合理的社會,這與魏征主張“竭誠以待”是一致的,那當然是可行的
(4)作者在本段所闡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明確: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5)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論證方法?
明確:對比——善始與善終;竭誠待下與縱情傲物比喻——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6)從本段所述來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這表現在于何處?
明確:“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揚了皇權神授論,這與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開
(7)全段可分為幾層?
明確:本段也可以分為兩層,前一層至“守之難乎”,概括歷史教訓,提出取易守難的問題,應讀出惋惜的語氣后一層則連用兩個問句來解釋原因,承前啟后,照應“居安思危”,又為下文的“十思”張本讀起來應慷慨激昂,末兩句應兼含深沉
4、板書內容,引導背誦
六、分析第三段
1、補充注釋:
2、分析內容:
(1)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樣的?
明確:十思:略;境界:智者盡其謀……垂拱而治
(2)“十思”的核心內容是什么?這十思各從哪些角度去談論治國之道?
明確:核心:正己安人
角度:一二思—戒奢侈;
三四思—戒驕躁;
五六思—戒放縱;
七八思—戒蒙蔽;
九十思—戒賞罰不公
(3)“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一句以反問結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樣的效果?
明確:作者以反問的形式啟發太宗,講明了十思的現實意義,可以更加堅定他實行開明政治的決心
(4)本段可分為幾層?
明確:本段也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至“無以怒而濫刑”,闡述了“十思”的主要內容后一層,“總此十思”,指出積德義的好處:天下大治
3、板書內容,引導背誦
“誠能”,表示了作者的殷切希望,同時也總攬“十思”誦讀時要注意預期的懇切
“總此十思”兩句,要讀得頓挫鮮明,作總結
“則”,有延長音,開啟后文下面則是分述智、勇、仁、信
“何必”收束全文,意在說明善于用思而后達于思,境界極高要讀得緩緩悠長,回味無窮
4、“十思”與第一段的觀點有何聯系?
(1)“十思”是“積德義”的具體內容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提出問題,
為什么思
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分析問題,
思些什么
誠能十思,垂拱而治 解決問題
(2)本文現實意義以及拓展
通過誦讀完這篇文章,我們可以從其中學到哪些?
七、總結全文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論證方法進行論證?
明確:中心論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方法—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2、本文語言有何特點?
明確:駢散結合,極富氣勢,華美流暢
唐代的奏疏,習慣上都用駢文寫這篇奏疏雖然也用了許多駢偶句式,卻突破了駢體的束縛,駢散語句交替運用既有駢文的整齊華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駢散結合,華美流暢,易于誦讀
《諫太宗十思疏》課堂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本文先設喻明理,然后據事發揮,最后引發出主題的論證思路,語文教案-諫太宗十思疏。
2.學習本文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
3.掌握文中實詞、虛詞和語言現象、句式特點。
4.認識“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在當時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鑒意義。
教學重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
2.作者的論證思路和理論結構。
教學難點
1.字詞及文言現象的把握。
2.“十思”的內容理解及現實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智與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傳。但是唐代卻有一位著名的諫官,有膽有識,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處“貞觀之治”時期,天下大治,而他卻提出居安思危,足見其戰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親寫碑文,并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魏征歿,吾失一鏡矣。”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
二、解題
本文選自《舊唐書·魏征傳》。諫,下級對上級的直言規勸。疏,奏章,封建時代臣子向國君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
三、閱讀課文
1.學生試讀課文,邊讀邊正音。陌生的字詞邊讀邊看注解或查閱古漢語字典。
2.教師提名學生朗讀。
四、疏通字詞
1.通讀全文,借助課下注釋及工具書,掌握以下字詞?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樹的根
②德義:德政與信義。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勝: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憂:大憂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責。
⑨茍免:茍且免罪。
⑩宜:應當。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險。
謙沖:謙虛。
自牧:自立調養。
⑿簡能:選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義。
3.教師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二——五。
《諫太宗十思疏》課堂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義詞的詞義;積累文言虛詞“以、哉、所”的用法;區別文中“根本、以為、虛心、縱情”等古今異義詞的含義。
2、領悟“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虛心以納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積極意義。
3、學習魏征的高超的勸諫藝術。
能力目標
1、掌握作者反復開異,循循善誘的高超的勸諫藝術,不斷提高學生的說話技藝。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德育目標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苦樂觀;虛懷若谷,虛心納他人建議;勤儉簡樸,繼承優良傳統。
教學重點
1、掌握“浚、殷、沖、牧、壅、謬、董、振”等文言詞的義項。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內容及其意義。
3、學習文章用比喻說理,生動形象的特點,體會作者在遣詞造句上整齊而富于變化的風格特征。
教學難點
1、文章第三段的內容理解。
2、引導學生背誦全文。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在反復朗讀中,理解句意,體味語氣,加強記誦)
2、問答法(如對文章第1-2段淺顯內容的分析理解)
3、討論法(如對文章第3段較深難內容的分析理解)
4、探究拓展法(課內適當穿插一些文句訓練,拓展學生思維)
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課程:
一、導入新課:(故事導入)
據說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歡鴿子,有一天,有大臣給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愛的鴿子,當他正玩得高興的時侯,魏征求見,急得他把鴿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著合適的地方,無奈之下就背過雙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長談之后鴿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獨自感傷。
提問: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問題?為什么?
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征。
二、作者簡介(多媒體顯示)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陽(現在河北省晉縣)人。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少年孤貧,有大志。隋未參加李密義軍,后隨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諫議大夫。由于他生性剛直,善于直言諍諫,竭誠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唐太宗“數引征入臥內,訪以得失”。魏征一生先后上書二百多次,達數十萬言,大都被采納。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己,親自為他寫了碑文,并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這足見魏征在當時的影響。
銜接語:魏征是以善諫著名的,善在何處,諫有何妙,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諫太宗十思疏》。
三、解題
諫:規勸
十思:十條值得思考的情況
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陳述自己意見的一種文體。
銜接語:魏征向太宗規勸了十條值得思考的情況,那他為什么,在什么情況下提出的呢,我們先了解一下背景。
四、背景介紹(多媒體顯示)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為戒,不收過分使用民力,能夠節私欲,明賞罰,廣開言路,積極納諫。到了貞觀中期,生產有了較大發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加以對外戰爭年年勝利,邊防鞏固,國威遠揚,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歡呼聲中,唐太宗漸漸驕奢,漸漸忘本,開始對百姓作威作福起來。盡管“百姓頗有怨嗟之言”可是這聲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頌德的歡呼聲淹沒了。正直的魏征對此深感擔憂,貞觀十一年(637)從三月到七月,五個月內他一連給唐太宗上了四疏,勸太宗“鑒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勵精政道,鞏固統治。《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闡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道理。據說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動,于是寫了《答魏征手詔》,稱贊他“誠極忠款,言窮切至”,表示從諫改過。
五、指導誦讀
聽錄音,學生糾正字音、注意斷句,同時體會思想感情。后找一學生試讀(任挑一段),教師指點方法。
六、疏通文意:
銜接語:學習文言,大綱的要求是能借助工具書和文下注釋,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積累文言現象,那么同學們考慮一下,理解詞句含義、積累文言現象應從哪些方面入手?
學生討論后明確:實詞、虛詞、一詞多義、通假、古今異義等。
1、師生共譯第一、二段:疏通文意,重點解釋實詞、虛詞、古今異義
2、學生齊讀第三段后以前后桌4人為一學習小組自主探究學習,學生質疑,引導學生作答
要求:
①同學間互相的探討,解答疑難。
②個別較難的翻譯,同學間解決不了的,提出來全班討論。
③按類別歸納。(投影出示本文文言現象積累)。
3、文言句子的翻譯:(教師指導學生翻譯,并滲透方法)
例:
①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嚇,用威風怒氣來嚇唬
方法:
a、抓關鍵詞,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b、單音詞語雙音替
c、倒裝語序倒過來。
②臣間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七、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銜接語:魏征是一代名臣,他們中的治國境界是什么?(學生答:文武并用,重拱自治),君王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做到什么(十思)
①投影出了十思內容,學生集體朗讀。
②提問,十思側重于規勸皇帝不要做到什么?對我們有無啟發?
銜接語:作者提出的十思,語語坦誠、字字驚心,太宗之所以最終能接受踐行,并不僅僅是魏征的赤膽忠心,更由于他巧妙的思路與說辭它在一、二段已為十思鋪平了道路。
③找一學生讀第一段,提問:文章先以什么引出話題,提出了什么觀點?
分析:比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觀點
銜接語:觀點只是魏征一家之言,不足以讓人完全信服,那么怎樣才能讓其觀點有據可依呢
④學生自讀第二段,提問:作者概括了一條什么普遍規律?
分析:
借鑒古人論述,將君與民關系比作水與舟,多方論證居安思危重要性,切中要害、令人警覺,那么如何居安思危呢?順其自然的作者提出了十思。
學生分析教師總結,本文思路:
思考清晰,先說人君當思,為何要思,后談思什么,環環緊扣,也把魏征高超任諷諫藝術體現的淋漓盡致。
八、鑒賞高超的勸諫藝術:
①從思路上看,妙在何處?(先深入淺出分析思之重要而后投十思,易接受)
教師分析:其實聯系到我們的'寫作,那就是不一定要開門見山,而蕩開一筆,打伏筆,蓄勢,則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②從文章的用語上能否分析一下他們的高妙之所在?明確、下愚、明哲、臣聞(而非臣以為)
點拔:魏征在講諫時,有著清醒的頭腦。他雖然知道太宗是很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但在等級森嚴的封建時代,他沒有因太宗對自己的賞識而得意忘形。仍是堅持一貫的謹言慎行。文中語言真誠謙虛,委婉而又通達,合情而又合理,極富藝術魅力,難怪唐太宗會從善如流呢。
③與《忌諷齊王納諫》對比諷諫藝術之不同?
九、思維拓展
當今社會,我們雖然政通人和,國富民強,但也存在一些驕傲忘本的人民的父母官們,他們用自己腐敗的雙手寫下了共和國最不協調的音符,請同學們試舉一些例子,而后根據存在問題也給他們寫上幾點值得思考的問題。
十、課文總結:
“讀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溫《諫太宗十思疏》,不僅要體味它流暢藝術的文氣,還應從字里行間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為使唐王朝長治久安而敢于直諫的高度責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紀的同學們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時刻胸懷一顆火熱的報國心!
十一、布置作業
①積累本文中的文言知識。
②針對文中的某一哲理性語句談談自己的體會并寫成文字。
《諫太宗十思疏》課堂教學設計 5
【教學目的】
一、學習本文聲情并茂、文質兼美、駢散結合的寫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實詞的義項,辨析文言虛詞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詞義的不同。
三、背誦全文,歸納成語典故。
四、學習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虛心納下”的治國思想及為人之道。
【教學設想】
一、教學時首先了解寫作背景,重點介紹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諍臣”的關系。
二、誦讀課文,理清層次結構,體會本文華美流暢的語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誦全文,歸納詞義,落實練習。
【教學重點】
一、介紹作品背景及文體特點。
二、疏通文字障礙,以誦讀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學步驟】
開場白:一個新的政權建立之初它面臨的主要是什么問題?實行“仁政”,讓百姓休養生息。當這個政權鞏固之后,出現了“太平盛世”,它是不是就沒什么問題了呢?如果有問題,那將是哪些問題呢?讓我們看看魏征在貞觀十一年(637)寫給唐太宗的一篇奏章吧。
一、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陽(今河北晉縣)人,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初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后,擢為諫議大夫,常召入內室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
曾主持《隋書》、《群書治要》的編撰工作,《隋書》的序論及《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皆出其手,時稱良史。
本文《諫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頭,奉為座右銘。其文風影響到宋代歐陽修、蘇軾。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隨其父李淵反隋時作戰勇敢,生活儉樸,頗有作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在貞觀初年,他鑒于隋煬帝覆亡的教訓,進一步保持了節儉、謹慎的'作風,實行了不少有利國計民生的政策。經過十幾年的治理,經濟得到發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游,勞民傷財。魏征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榮昌盛的后面隱藏著危機,在群臣齊唱贊歌時,獨能多次上疏進諫,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勸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太宗看后感到很慚愧,表示從諫改過。
二、通讀全文,正音。
1、注意讀音
2、對照注釋,朗讀課文,爭取比較流暢地讀下來。
3、檢查朗讀情況。單個讀,齊讀。也可范讀。
三、結合“練習”(一),了解每段段意。
1、第一段:以“固本浚源”為喻,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2、總結歷史經驗,并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諫太宗十思疏》課堂教學設計 6
【教學重點】
一、翻譯并分析第一、二段,背誦第一、二段。
二、辨析詞義,歸納義項。
【教學過程】
一、檢查熟讀課文情況。
二、翻譯并分析第一段。
1、論點的提出:非開門見山,而是用兩個比喻引出要論述的問題。這樣寫可以使深奧的道理形象化、通俗化,易于讓人接受。
2、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先正面論述“固本”才能“木長”,“浚源”才能“流長”,“德厚”才能“國安”;再從反面論述,反之,國不能安。引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可就下面的問題進行討論:
節儉是中華民族的美德,還是一種陋習?)
三、背誦第一段。
四、翻譯并分析第二段
1、總結歷史經驗,表明自己的擔憂不是“杞人憂天”。
2、創業艱難,易得人心;守成容易“傲物”,使人離心離德。
3、人民的力量是可怕的,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所以不能懈怠。
五、背誦第二段。
《諫太宗十思疏》課堂教學設計 7
教學目的
1、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
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
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
重點難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重點)
2.翻譯難懂的語句。(難點)
教學步驟:
教學要點:
初步熟悉課文,疏通字詞
教學過程
一. 導語設計: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盡忠講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征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采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征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贊賞,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征,并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二、作者·解題
學生讀注釋。教師補充。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以剛正不阿、敢于直諫而名垂史冊。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茍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見敢當面提,當面頂,不口是心非,不看臉色行事。后世一些諍臣,如稱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為楷模。他不僅敢諫,而且善諫。從唐太宗貞觀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間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達數十萬言,大都為太宗采納,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誤。唐初社會能夠出現號稱“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作為諫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勞的。
題目中的'“諫”是進諫的意思。疏,是一種文體名,屬于奏疏類。
三、閱讀課文
第一次:試讀,正音。邊讀邊正音。已經認識的字詞不但要讀準聲調,還要讀清平舌與翹舌、前鼻音與后鼻音,以讀出漢語的美感來。陌生的字詞則邊讀邊看注釋或查閱詞典。
第二次:朗讀,提名學生朗讀。
四、疏通字詞
第三次:粗讀,正義。邊讀邊看注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停頓,如: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教師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業
完成練習二——五
《諫太宗十思疏》課堂教學設計 8
教學要點:
具體學習課文
教學過程
一、 檢查作業
1、文言現象
2、完成練習二——五
3、難句的翻譯(教師選擇一些難句讓學生翻譯)
二、 分析課文
1、提名朗讀
2、學生自由朗讀
3、思考練習一
第一段.開篇沒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內容,而是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打開話題。先從正面說,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長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題:“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比喻說里,淺顯易懂,不容置疑。再從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遠……而況于明哲乎?”接著進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責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要想使國家常常治久安,就同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一樣只能是一種妄想。這一段的結尾,照應前面,又利用了“木”、“水”的比喻。
第二段.總結歷史教訓,從反面論證“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先指出歷史現象:幾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終。然后以“豈……”設問,引出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的分析:取天下時,“殷勤深”,能夠“竭誠以待下”;守天下時,難免得意洋洋,以致“縱情以傲物”。而“竭誠則……為行路”。心態不同,對人的態度不同,其結果反差強烈。這說明能否恭儉下人是事業成敗的關鍵。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動用嚴刑也無濟于事。“怨不在大……深慎”,這是借鑒古人的論述,將君民關系比作水舟的關系,切中要害,振聾發聵,令人精警。這一段從現象到本質,逐層剖析,清楚有力。雖然全段未見一個“思”字,但是從反面強調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第三段.回答任何“居安思危”。是全文的重點。“十思”,即十條建議,可以概括為“五戒”:“見可欲”、“將有作”兩條戒奢侈;“念高危”、“懼滿盈”兩條戒驕傲;“了盤游”、“憂懈怠”兩條戒縱欲;“慮壅蔽”、“懼讒邪”兩條戒輕人言;“恩所加”、“罰所及”兩條戒賞罰不公。最后作者說明:總結“十思”,發揚“九德”,選拔人才,文武并用,則人君就不必“勞神苦思”,而國家卻可以“垂拱而治”。 “垂拱而治”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它不同于老子的“無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積極地求治,不是消極地以不治為治。
4、聯系背景說明本文的意義。
唐太宗曾說:“朕每臨朝未嘗不三思,恐為民害。”他常常以隋代的暴政為戒,不敢過分使用民力,能夠節私欲,明賞罰,善于納諫。到了貞觀中期,生產有了較大發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加上對外戰爭年年勝利,邊防鞏固,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歡呼聲中,太宗漸漸驕奢,漸漸忘本,特別是漸漸忘了隋代滅亡的歷史教訓,漸漸對人民作威作福起來。就從魏征進《十思疏》的貞觀十一年來看,他先后下令修了三宮殿,多次巡游、打獵。老百姓為了服役,長年不能回家。為此有大臣進諫,他竟說:“百姓無事則驕,勞役則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樣爽快地接受下級的意見。于是,魏征在這一年從三月到七月共四上奏疏,《十思疏》是其中一篇。在這里,魏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銳眼力抓住了太宗“忘本”(即忘記“以民為本”)、“忘危”(即忘記隋代滅亡的教訓)的根本問題,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實在是一劑良藥。
5、學生齊讀課文。
三、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體會語言特點
《諫太宗十思疏》課堂教學設計 9
教學要點:
體會語言特點,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 檢查復習
二、 品味語言
1、思考:語言的特點?
明確:本文也是一篇很好的政論文。宋以來就受到文選家的重視,但其文學價值往往被政治價值所掩蓋。作者是初唐時有名的文學家,他的詩歌古樸,散文也比較好。和同時的人比較起來,他受六朝以來浮艷文風的影響較少。
唐人奏疏很多,傳誦至今的只有魏征、狄仁杰和陸贄等幾家。
《十思疏》是一駢體文。唐代奏疏習慣上都要用駢文寫,就是后來反對駢文、提倡古文運動的'韓愈也還用駢文來寫奏章。然而《十思疏》與當時流行的駢文不同。一方面它充分利用駢文對偶、排比的形式來表達真情實感,一方面又敢突破駢文的形式束縛,它一不避三排,起句就是三句組成的排比句;二不避首尾虛字,如雖、終、也、哉等;三不避散句。同時不用事、不用典,不咬文嚼字。魏征雖然是有名的史學家,但是《十思疏》中看不到他作繁復的引證,看不到典故。只用了兩個淺顯的比喻。這是同當時追求形式的文風是背道而馳的。這種敢于沖破落后傳統的束縛,不拘一格的創造精神,在駢儷風氣占統治地位的初唐 時代更顯得難能可貴。
語言簡約,整散結合。整句音韻和諧,瑯瑯上口;散句意到筆隨,筆力雄健,酣暢淋漓,需要用心品味。
2、自由朗讀,體會語言之美。
三、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反復誦讀,我們逐層領悟了作者高超的勸說方法和積極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蘊涵著傳統文化精髓的佳作,領悟它、掌握它,對我們奠定語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處,它會讓我們享受終生。
四、 課堂答疑
五、 誦讀、背誦
六、 布置作業
《諫太宗十思疏》課堂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的觀點及理想的政治境界。
(2)培養對文言文的感悟、誦讀和背誦能力,及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培養說理能力。
(3)認識”十思”在當時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鑒意義。
重點難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
2、翻譯難懂的語句。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盡忠進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征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采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征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贊賞,親手寫詔嘉許魏征,并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他是怎么寫這篇文章的。
(二)作者簡介
魏征(580-643),宇玄成,唐曲城(今屬河北)人,后遷居相州內黃(今河南內黃)。少時曾出家為道十,隋末參加瓦崗起義軍,后降唐。唐太宗時拜諫議大夫、檢校侍中等職,領導周、隋、陳、齊諸史的撰修工作。后封鄭國公,任太子太師。魏征在歷史上以能犯顏直諫著稱,前后陳諫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納。魏征提倡”無面從退有后言”,”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建議太宗廣開言路,認為”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鏡矣”。
(三)題解
歷史背景:這是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寫給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勵精圖治,頗稱英明。后來卻追求珍寶異物,興建宮殿園囿,魏征就不斷用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來提醒他。這一個魏征連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寫得語重心長,剴切深厚。全文圍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主旨,規勸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謹終,虛心納下,賞罰公正;用人時要知人善任,簡能擇善;生活上要崇尚節儉,不輕用民力。這些主張雖以鞏固李唐王朝為出發點,但客觀上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強盛。本文以“思”為線索,將所要論述的問題連綴成文,文理清晰,結構縝密。并運用比喻、排比和對仗的修辭手法,說理透徹,音韻鏗鏘,氣勢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論說文。諫:規勸、勸戒;疏:封建時代臣子向帝王分條陳述事情的文字。
(四)整體感知
本文作者的觀點是什么?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樣的?
[明確]文章首先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觀點,然后從歷史的角度,創業守成,人心向背兩個方面論述了觀點,最后指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十思”,并指出惟其如此,才可以達到理想的政治境界,即:”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五)小結
本文語言深婉含蓄,多用比喻,言簡意駭,有說服力。多用對偶句,筆力遒勁,氣勢雄健,句式整齊而富于變化,談起來氣勢不凡。本文首段提出論題,次段分析原因,末段問于勸諫。從正反兩方面申述,思路清晰,值得我們借鑒。
《諫太宗十思疏》課堂教學設計 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習本文多用比喻說理的手法,體會對偶句、排比句的風格特征。
能力特征:掌握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高超的勸諫藝術,不斷提高學生的說話技巧。
德育目標: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苦樂觀:虛懷若谷,虛心納他人意見。
教學要點:
1、學習本文作者真誠而委婉的勸諫藝術。
2、品味本文語言特色。
教學方法:
1、問答法。
2、探究拓展法。
教學過程:
一、鞏固背誦。(學生先根據內容層次試背,再齊背。)
二、導語設計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忠心耿耿,盡忠進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慘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征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采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征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贊賞,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征,并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三、研習魏征高超的勸諫藝術。出示投影:
(一)作者為什么稱自己為“下愚”,稱唐太宗為“明哲”?
(二)能否將“臣聞”改為“臣以為”?
(三)能否刪去文中“承天景命”一句?
(四)能否將“誠能見可欲”改為“是故見可欲”?
小結: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真誠謙虛、委婉而又通達。
四、品味語言特色:
1、委婉謙虛。
2、多用比喻,生動形象。
3、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文中的對偶句、排比句,談談其表達效果。
對偶句: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排比句: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小結:駢散結合,華美流暢。
2、畫線句的出處,說說引用的作用。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出自《詩經大雅》“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載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篇》“君則舟也,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誠能見可欲(出自《老子》上篇:“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引用了《易經》“卑以自牧”的意思。)
垂拱而治(出自《尚書成武》“垂拱而天下治。”)
小結:“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金”“字字有出處”“事事有依據”
(強調積累下列成語:局安思危、戒奢以儉、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垂拱而治、縱情傲物、載舟覆舟、長治久安、竭誠待下)
五、延伸拓展。
下面是宋代洪邁《容齋隨筆》中的'《魏鄭公諫語》,請與課文作比較閱讀,并回答文后問題。
魏鄭公諫止唐太宗封禪,中間數語,引喻剴切,曰:“今有人十年長患,療治且愈,此人應皮骨僅存,便欲使負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亂,非止十年,陛下為之良醫,疾苦雖已yì(此字打不出,“刈”字去掉右邊)安,未甚充實。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奪。(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從課文及此文這兩處你可看出魏征勸諫有什么特點?請稍作展開,用自己的話表述。
明確:從這兩處可看出魏征勸諫不但有大勇,還有大智。他很講究勸諫藝術,善于用比喻來說理。課文《諫太宗十思疏》一開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積累道義是治國之本。本文則以“十年長患”來比喻“隋氏之亂”,以“療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來說明“告成天地”(封禪)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勸諫確實是“引喻剴切”,得體動人,能讓唐太宗心服。
六、課文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反復誦讀,我們逐層領悟了作者高超的勸說方法和積極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蘊涵著傳統文化精髓的佳作,領悟它、掌握它,對于我們奠定語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處,它會讓我們享受終身。
《諫太宗十思疏》課堂教學設計 12
教學目標
①援引和設喻的論證方法;
②作者的論證思路和本文的理論結構。
教學重難點
①援引內容的理解;
②字詞及文言現象的把握;
③“十思”的內容理解及現實意義的把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要點
1.疏通字詞;
2.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和本文的論證結構。
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同學們一定特別熟悉,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什么呢?(納諫)。縱觀貞觀一朝,諍臣如云,而魏征秉性耿直,無所忌諱,堪稱第一人。魏征跟隨太宗十余年,先后陳諫二百多條,言辭切峻,頗中弊端。更為難得的是,他的有些言論疏奏并非一事一時而發,而是高瞻遠矚,充分展示出他的政治遠見。這篇《諫太宗十思疏》作于貞觀十一年,當時,所謂的“貞觀之治”正處于顛峰期,天下大治,而魏征卻提出要居安思危,實在是具有戰略眼光的。
二、明確目標
1.借助工具書,疏通字詞;
2.理清文章的結構。
三、整體感知
1.請學生快速閱讀課文,用鉛筆畫下有疑問的字詞。
2.本文三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中心論點是什么?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通讀全文,借助工具書及課下注釋,使學生掌握以下字詞
(1)固:培土加固。根本:樹的根。
(2)德義:德政與信義。
(3)明哲:明智的圣人。
(4)不勝:不堪。
(5)景命:大命。
(6)殷憂:大憂。道著:道行顯著。
(7)克:能夠。
(8)胡:北方民族;越:南方民族。比喻相距遙遠。
(9)董:督責。
(10)茍免:茍且免罪。懷仁:懷念仁德。
(11)奔車朽索:用腐爛的繩索駕馭飛奔的馬車,比喻事情的危險。
(12)高危:居高位的危險。謙沖:謙虛。自牧:自己調養。
(13)盤游:游樂盤桓,此指打獵。
(14)敬終:終了時仍不忘恭敬。
(15)謬賞:錯誤的賞賜。
(16)不言而化:不多言語而百姓受其教化。
2.理清文章的結構
全文三個自然段,自然地分為三段。
(1)分析第一段。
①請一名學生口頭分析本段內容,師生共同完成。
②教師小結
第一段旗幟鮮明地揭示中心論點:為人君者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文章開篇連用兩個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來正面說明“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道理。接著,緊承上文,用一個排比句從反面說明“積其德義”的重要性。
補充講解史料:太宗稱帝不久,召集魏征、封德彝等大臣討論如何治國的大政方針。太宗說:“現在處在天下大亂之后,想要治理好國家實在不易。”魏征說:“不然。人民遭受了戰亂之后,治國正容易見效。這比如給饑人吃飯,給渴人喝水,是不費力的事。”封德彝說:“不對。三代之后,風氣壞了,所以秦朝要用嚴刑峻法來治理。漢朝也不能恢復三代用道德、文教來治國。這不是不愿意恢復三代的德治,而是想恢復,但形勢不許可。”魏征聽丁,針鋒相對地予以駁斥:“德治、法治,在人倡導,德治就得出德治的結果,法治就得出法治的結果。如果說秦漢時風氣已壞,不能變好,那么現在的人早該變成魔鬼丁。”唐太宗贊成魏征的意見,注重德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邊地蠻夷都來歸服的局面。該事例說明魏征非常重視“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治國主張以及這個主張的正確性。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點明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責任的.重大。而要完成治國的重任;則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歷代統治者創業后守成的歷史經驗。貞觀十一年正是唐太宗執政后的鼎盛時期,魏征十分強調地提出這一問題,是很有眼光的。
(2)分析第二段
第二段論述創業與守成的難易問題,提醒太宗要予以高度重視,創業與守成,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揭示了歷代創業的君主難于守成的普遍規律。這是因為創業之難雖平庸之輩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難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視。魏征在這道上疏中尖銳地提出了“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的問題,接著分析了創業與守成易難的道理。“殷憂必竭誠以待下”“竭誠則胡越為一體”,闡述了“善始者實繁”的原因,講的是創業。“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傲物則骨肉為行路”,則闡述了“克終者蓋寡”的原因,講的是守成。文章從難易這一觀點上立意,諍言規諫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縱情,傲物結怨,以失掉人心。“創業難守業更難”,因為在勝利面前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而終于丟掉江山者大有人在。“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真是引經據典,苦口婆心。反復玩味這段文字,一個封建時代的敢于犯顏直諫的忠臣義士的形象,呼之欲出。
(3)分析前三段
第三段提出“十思”,系統闡釋“積其德義”的具體內容。(展開分析下一課時)
總結、擴展
補充影音材料,對比唐太宗和周厲王對待諫謗的不同態度。
《諫太宗十思疏》課堂教學設計 13
教學目標
1、闡釋“十思”內涵及現實意義;
2、援引內容的理解;
3、設喻方法的分析及把握。
教學重難點
解讀援引內容;闡釋“十思”;學習設喻的論證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檢查上節課的學習情況。
1、字詞及文言現象。
2、文意的把握。
二、明確目標
解讀援引內容;闡釋“十思”;學習設喻的論證方法。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請學生闡釋對“十思”的理解。
2、教師歸納如下
這“十思”是:為人君者,見到能引起自己喜愛的東西,就想到應該知足來警戒自己;在將要大興土木、營建宮室的時候,要想到適可而止,使百姓得到安寧;考慮到居位的崇高而且危險,就要時時想到謙虛謹慎以修養自己的品德;懼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襟懷廣闊應像能容納滔滔百川的浩瀚江海;外出游獵,要想到網開一面,不要趕盡殺絕;擔心懈怠情緒的滋長,就要想到做事情應善始善終;不愿自己耳目蔽塞就應想到虛心采納下邊的意見;畏懼邪惡奸佞之人干預朝政,就想到嚴格要求自己而疏遠斥退那些壞人;對臣下的加恩,要想到不因個人的喜好而謬加獎賞;進行懲罰,要想到不因個人的恩怨而濫施刑法。
3、指導學生討論“十思”的現實意義。
4、請學生回答對文章援引內容的.理解。
5、教師總結
①“載舟覆舟”,暗引《孔子家語》:“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可知也。”’以水喻民,以舟喻君,申居安思危的鑒戒之意,緊扣文章起段。
②“謙沖而自牧”活用《易經》“謙謙君子,卑以自牧”語。“江海下百川”,暗引《老子》語,作為比方。這兩句,是兩兩相對的對偶句,都指出了培養自己謙虛德性的重要。
6、教師講解設喻的論證方法
比喻論證是議論文常用的一種論證方法(引導學生回憶第一冊教材中《拿來主義》一文中比喻論證的運用),結合本文一例解釋。文章開頭三句,形成排比。一、二兩句先設比喻,然后第三句揭示正意。文中第一次點出“思國之安”的“思”,與“積其德義”的“德義”,是全篇立意所在。先用人所熟知的客觀事物的道理作比,引出治國安邦的根本所在,擺事實講道理,令人不容置疑。
總結、擴展
通過本文的學習,同學們不妨找一找自身存在的問題。
【《諫太宗十思疏》課堂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諫太宗十思疏》賞析04-21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09-24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03-09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03-11
《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精選5篇)06-08
《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設計(精選9篇)05-27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設計范文08-25
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精選6篇)05-20
諫太宗十思疏全文翻譯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