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民歌》教學設計

時間:2024-09-25 11:40:09 澤彪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漢族民歌》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那么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漢族民歌》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漢族民歌》教學設計

  《漢族民歌》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一、通過對漢族民歌的視聽欣賞和對比分析,進一步了解我國悠久的音樂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民歌,培養學生對祖國民族音樂的熱愛和對祖國對家鄉的情感。

  二、通過欣賞、演唱、比較、探究、交流等活動,讓學生感受和了解漢族南北民歌的風格特點和分類。

  三、能在聽賞、體驗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課堂交流,討論歸納三種民歌的音樂特點并能通過這些特點判斷各個不同作品體裁。

  教學內容

  1、運用比較、分析、教師范唱等方法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2、設計多種新穎的體驗活動使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得到對民歌的審美體驗和情感升華。

  教學重點

  1、聽賞不同地域的民歌,比較異同

  2、了解掌握漢族民歌不同體裁的不同特點

  教學難點

  1、各種不同民歌體裁的分類,能利用特點分辨各體裁。

  2、兩地《茉莉花》的異曲同唱,能比較整齊和諧地演唱。

  學生活動

  1、與教師合作表演號子,體驗節奏和情感,熟悉號子特點。

  2、學唱江蘇民歌和中國民歌《茉莉花》,嘗試同時演唱兩種曲調不同的《茉莉花》。

  3、探討、研究三種民歌體裁的具體特點。

  4、反饋練習,聽賞不同民歌片段,分辨民歌體裁

  教學過程:

  導入

  1.教師播放課前音樂宋祖英的《望月》。

  2.對比欣賞《神農溪纖夫號子》

  提問:這首作品表現了怎樣的場面?其中有哪些演唱形式,表現了怎樣的情感?與我們課前播放的音樂有什么差別?

  回答:勞作場面,源于生活;領唱、齊唱,表現勞動者齊心協力的勞動場面;前者有音樂伴奏而后者是清唱,原汁原味。

  3.小結:教師總結剛才的問題導入課題漢族民歌。

  a,民歌的定義

  b,同學們喜歡嗎?美在哪?(教師簡單介紹民歌的藝術特征)

  學生聽賞兩首音樂作品,思考交流,回答問題。

  播放一首抒情委婉的歌曲,意在營造良好的音樂課堂氛圍。

  通過一首號子激情引趣,提出問題,

  解決問題的同時引出表現了本課內容。

  新課——民歌體裁

  (一)號子

  1.導入:直接介紹我國漢族民歌分為三大類:號子、山歌、小調

  “早期勞動人民在勞動中如何協調步伐,提高勞動效率的呢?”

  通過描述提示學生思考由來——勞動。

  引出勞動號子

  展示號子的定義

  2.介紹常德號子《打硪歌》

  欣賞并思考

  提問:

  ⑴通過音樂,號子都用在哪一類勞動場面上?(重體力活)

  ⑵這樣的音樂作品有怎樣的特點?(歌詞、曲調、節奏等)回答:歌詞簡單明了、曲調粗獷有力、節奏規整等。

  ⑶有那些演唱形式?回答:領唱、齊唱等,教師板書總結:一領眾合

  3.教師小結號子的特點

  4.體驗互動:

  ⑴提問:在練習之前,你們覺得應該用怎樣的情緒去喊號子?

  回答:有力的、大聲的、整齊的等。

  ⑵教師帶學生們練習一下,然后帶學生一起體驗號子“一領眾合”的特點。

  5.賞析《澧水船夫號子》

  (二)山歌

  1.進入第二種民歌體裁的介紹:山歌

  ⑴提問:山歌請同學們思考一下,顧名思義從名稱上體現在哪些地方演唱的歌曲?

  回答:山上、田野等地區

  ⑵提問:請你們想想如果在山上勞動時看見對面山上有一個朋友,你想喊他,應該怎樣喊呀?

  回答:大聲的、氣沉丹田地用力

  ⑶教師小結:同學們的答案并示范給學生聽,怎樣吆喝。

  2.展示圖片,

  邊講解南北民歌風格差異,介紹不同的地方風情。

  同一主題,不同風格

  a.欣賞云南山歌《小河淌水》

  b.聽賞陜北山歌《趕牲靈》

  ⑴提問:歌曲曲調有什么樣的特點?(音樂的基本要素:旋律、節奏、節拍等)演唱者的音色是怎樣的?歌曲中有哪些演唱形式?

  回答:爽朗、悠揚、節奏自由;音色高亢嘹亮;對唱、領唱、合唱等。

  3.教師小結山歌特點

  有興趣的聆聽音樂,交流思考,回答問題。

  師生共同參與體驗號子的特點。

  學生思考回答

  學生通過教師引導主動理解、思考問題。

  學生模仿教師去吆喝

  學生帶著問題去欣賞作品并思考、交流,自主的挖掘答案。

  學生主動參與、體驗、探究號子的具體特點,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饒有興趣的主動有節奏的喊口號,再加上教師的帶領,號子節奏規整、鏗鏘有力的特點顯而易見的展現在學生面前。

  教師創設一種環境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山歌需要怎樣的曲調

  教師的示范更加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生親身體會。

  小調

  (三)小調

  1.進入第三種民歌體裁的介紹:小調

  2.同學們現在最喜愛的是流行音樂,那么在過去的年代還沒有改革開放事情,老百姓中也有他們喜愛的當時的流行音樂,這就是——小調。

  3.提問:那么大家猜猜看小調應該在哪些地方流行的呢?它應該是人們什么樣的勞動過程中所演唱的呢?

  回答:城鄉、小鎮,做一些輕體力活的勞動等。

  4.欣賞一段宋祖英鳥巢音樂會中的《茉莉花》

  ⑴提問:這部作品的音樂來源取自于一首民歌,另外能猜出這部作品是哪個地區的民歌嗎?

  回答:《茉莉花》,蘇州民歌

  ⑵下面欣賞一段原汁原味的《茉莉花》

  提問:請同學們思考小調的特點是怎樣的?從歌詞中你能聽出歌曲的內容嗎?

  回答:細膩、委婉、關于愛情的故事

  5.欣賞各地《茉莉花》聯唱

  大家可能比較熟悉江蘇的和中國民歌《茉莉花》教師范唱兩首不同民歌片段。

  教師介紹民歌由于口頭傳唱,所以流傳到了各地,出現了不同版本的《茉莉花》下面我們去欣賞一下。請同學們思考各地茉莉花有什么不同特點?

  6.師生共同小結小調特點

  7.賞析《無錫景》

  學生主動思考問題

  學生欣賞,思考回答問題。

  學生自主跟著老師一起哼唱。

  學生先分組學唱不同地域的《茉莉花》,然后再一起合起來唱。

  小調的概念和特點大部分學生比較陌生,通過教師的提問,引導學生去自己理解小調的特點。

  同學們很踴躍地七嘴八舌的講出很多特點,有的學生能根據曲調小聲哼唱,學生能自主的了解體會作品特點

  學生比較熟悉江蘇和中國民歌的《茉莉花》,對其他的《茉莉花》比較陌生,因此非常喜歡。通過欣賞聯唱體會各地不同的小調特點。

  學生自主探究總結問題。

  總結反饋

  1.教學反饋:請同學們做一個小練習,聽辨幾首民歌,請你判斷它屬于民歌哪一種體裁?

  2.教師通過一個表格進行最后的總結。

  學生聽辨回答。

  師生共同完成表格練習。

  通過最后的聽辨練習和表格練習,引導學生自主獨立的回顧、鞏固課堂所學內容。避免死記硬背的記憶,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的去理解記憶。

  《漢族民歌》教學設計 2

  一、教材分析

  這是一首具有江浙地方風格的漢族民歌。本課是以唱歌教學為主的綜合課,我想通過學唱這首具有童趣的歌曲,讓孩子們了解基本的聲樂表現技巧,能用連貫的聲音,清晰的咬字吐字來表現優美抒情的歌曲。

  二、教學目標

  依據課程標準和二年級學生自律性差、好動的特點,我采用直觀教學法,并結合學生的實際,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認識我國的民族樂器——簫。

  2.自信、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簫》。

  3.給歌曲加伴奏,并加入動作更好的表現歌曲

  三、教學重點難點。

  這首民歌的重點是:

  學唱歌曲,掌握并表現歌曲的強弱

  難點是:

  引導學生較準確地用強弱對比,來表現歌曲中的跳躍和連貫。

  四、教學過程

  本課我準備用一課時來完成。下面我就把這一節課的教學過程展示給各位老師:

  本節課教學主要分為五個環節:

  (一)先向學生出示“蕭”的實物或掛圖。然后放一首蕭吹奏的小曲給學生聽。讓學生再聆聽中熟悉旋律,讓學生在模仿吹蕭的過程中把歌曲旋律熟記于心。

  (二)學唱歌曲

  通過上一個教學環節,學生已經初步熟悉了歌曲旋律,并且本教材前面已經分階段認識了各種音符,所以這個時候讓學生進行了識唱音符的活動,讓學生參與實踐是個很好的機會,但是老師一定要注意尺度,循序漸進的進行,反之就會給學生出難題,讓他們對試唱簡譜產生畏懼情緒。所以讓學生唱他們認為很簡單的單音,循序漸進的試唱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積極主動的參與唱譜活動。

  (三)我通過一個小故事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歌曲《蕭》來。通過講故事能更好的抓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聆聽老師范唱,讀歌詞,讓學生記住歌曲的結構。幫助他們理解歌曲所表達的情感。如:演唱歌曲時要求聲音既要明亮、甜美,突出民歌的風格,又要連貫、抒情,體現旋律的特點。第一二句要求學生表現出爺爺送給寶寶蕭時的親切感來,三四句是吹簫的方法,第五句敘述性的樂句,最后兩句要表現寶寶學會以后的高興心情。

  (四)在唱的`過程中,對一些學生很容易混淆的樂句,要在范唱時著重強調。并把歌曲里面的跳躍部分和連貫部分讓學生能完全掌握。

  (五)歌曲感情的處理

  歌曲唱熟后,老師要引導學生進入歌曲情景,讓學生加入動作,加入表演使歌曲更豐富,也更好的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性。

  最后,學生學會歌曲后會有強烈的表現欲,我們老師應該抓住他們的心理特點給他們展示自我的機會,也可以師生合作,也可以自我表演,總之讓學生有一個表演的舞臺。

  以上是我說課的內容,若有不當之處,請各位領導和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漢族民歌》教學設計 3

  教學內容:

  湘教版高中音樂鑒賞第三單元“音樂與民族”

  教學目標:

  1.認真聽賞本課的民歌,感受不同體裁、不同風格漢族民歌的不同特點。

  2.在聽賞、體驗的基礎上,積極參加討論,歸納和總結號子、山歌、小調這三種漢族民歌的音樂特點。

  教學重點:

  漢族民歌的體裁分類。

  教學難點:

  不同體裁漢族民歌的音樂特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用具:

  黑板,多媒體,音像資料等。

  教學方法:

  創設情景法、啟發誘導法、歸納總結法、講練結合法等。

  教學理念:

  我國民族音樂豐富多彩,漢族民歌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讓學生了解、喜愛漢族民歌,是每個音樂教師應該擔負的責任。

  要改變現在學生只關注流行歌曲的現狀,需要教師動用多種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來感受、體驗漢族民歌的魅力。運用比較、分析等方法,教師的范唱,結合制作精美的課件,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設計多種新穎的體驗活動,使他們逐步感受漢族民歌的美。在愉悅——樂趣——興趣——情感的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得到對民歌的審美體驗和情感升華,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獲得充分的滿足和愉悅。

  同學們,歡迎大家和我一起走進音樂的殿堂!古希臘哲學家曾經說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各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多姿多彩的音樂,我們國家有五十六個民族,哪一個民族人口最多?而且分布地區也極為廣闊?(漢族)由于居住地域、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等各方面的差異,產生了許多不同風格的漢族民歌。今天我們就來走近漢族民歌,感受漢族民歌的音樂魅力。

  上課之前,讓我們共同來欣賞幾首歌曲,通過欣賞,同學們來告訴老師,在你所聽到的歌曲中,那些歌曲屬于民歌?

  好的,同學們都很聰明,大家都知道這么一句話,藝術來源于生活。那么民歌就更是來源于生活當中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在遠古時代,人們在與大自然搏斗和各種勞動中會發出的各種不同的呼喊聲,這就是最原始的歌唱,也逐漸形成了最早的民歌。由此可見,民歌產生于人們的勞動實踐和社會生活當中,也可以說民歌與人們的社會生活有著最直接最密切的聯系。它受各民族和各地區的語言,生活,風俗,地理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各地區、各民族的民歌都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地方色彩。 什么是民歌?

  民歌是民間口頭流傳的歌曲,它是勞動人民表達自己思想情感的一種藝術形式。是勞動人民在生活和勞動中自己創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以口頭創作、口頭流傳的方式生存于民間,并在流傳過程中不斷經受著人民群眾集體的篩選、改造、加工和提煉。他是相對于專業創作而言的歌曲。

  民歌的分類:

  按照藝術特征上的差異,我們可以把漢族民歌分為三類:勞動號子、山歌、小調。大家來仔細看一下,三種題材有它們的共同之處,那就是:它們都來源于勞動或生活中。但由于它們各自的音樂特點和表現手法的不同,又形成它們各自的風格特點。

  今天我們首先來學習漢族民歌中的號子。

  一、 號子

  欣賞:《澧水船夫號子》

  屬于船漁號子。

  他們都生動的反映了船夫們船夫們緊張激烈的勞動生活和樂觀自豪、堅毅勇敢的性格。我們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語: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船工們由于勞動工作的多樣性,水路和氣候環境的多變性,他們在水上謀生,不僅要像其他勞動者客服各種艱難險阻,而且時刻面對死亡的威脅,所以真正的船工號子是相當驚心動魄的,它們把英雄的各個側面生動的展示在人們面前。

  第一段:旋律由弱到強,由小到大,象征船夫們由遠到近的情境。

  第二段:氣勢比較宏大,節奏比較激烈,象征船夫們與驚濤駭浪搏斗的情境。

  第三段:旋律比較舒展,最后有強到弱,由大到小,象征船夫們戰勝驚濤駭

  浪后的自信、自豪的心情和逐漸遠去的情境。

  定義:

  勞動歌的一種。又稱吆號子。它由體力勞動直接激發出來,伴隨勞動的動作歌唱,節奏感很強,具有協調勞動動作,鼓舞和調劑情緒的作用。

  號子是歷史最久的一種歌謠。中國古籍中有關于“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后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的記載(《淮南子·道應訓》)。

  分類:

  號子的種類繁多,幾乎生活中的每一處勞動都可以產生號子,如:搬運號子、裝卸號子、打漁號子、榨油號子、推拉號子、打夯號子、行水號子、打藍號子等等。所以它是數不甚數,最終我們把它歸納整理為四大類:搬運號子、工程號子、農事號子和船漁號子四大類

  演唱形式:號子的演唱形式大多是一人領唱眾人和,也有對唱和獨唱的形式。

  音樂特點:

  律動感強、節奏比較固定,與勞動的節奏緊密配合,既適合于邊唱邊勞動,又可以鼓舞勞動熱情,音調粗獷有力,多半采取領唱與齊唱,一領眾合的演唱形式。

  二、山歌

  欣賞:《趕牲靈》

  這是一首具有濃郁風味的陜北民歌,是陜北信天游的典型傳統曲調,流傳于陜北,山西河套等廣大地區,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全曲又上下兩個樂句組成,旋律高亢而細膩,質樸而風趣,語言生動,極富生活氣息。他把少女盼望趕牲靈的情人早日歸來的心理,描述的惟妙惟肖。

  《小河淌水》

  這是一首來自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的云南民歌。歌詞質樸自然,富于想象。全曲是羽調式,五個樂句,速度稍慢,以從容舒展、比較自由的節奏和回環起伏、清新優美而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旋律,描繪了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深遠意境:銀色的.月光下,周圍一片寧靜,只有山下小河不時發出潺潺的流水聲。聰慧美麗的阿妹,見景生情,望月抒懷,把對阿哥的一片深情,傾注在優美的旋律中。柔婉的歌聲,深厚的情誼,隨著小河的流水,飄向阿哥所在的地方。

  定義:

  民歌的一種,是廣大勞動人民在山上、田野和牧場勞動時自娛自樂、即興演唱的歌曲。

  分類:

  山歌可分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三類。

  也有的按照音樂特點分為:高腔山歌、平腔山歌和矮腔山歌

  一般山歌在中國漢族地區分布甚廣,如陜北地區的“信天游”、青海地區的“花兒”、安徽的“趕慢牛”等。

  田秧山歌主要常用于插秧、車水等勞動中,是為了鼓舞勞動者的情緒,提高功效,由專門的“秧歌幫子”在田間地頭演唱的一種山歌。

  放牧山歌是放牧者為吆喝牲畜或互相問答逗趣所唱的山歌,多為少年兒童所唱,曲調活潑,唱詞生動,富有情趣,常帶有吆喝性的襯詞。

  演唱形式;獨唱、對唱、領唱和合唱

  音樂特點:

  旋律爽朗,質樸悠揚,節奏比較自由。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領唱、合唱等。

  二、 小調

  欣賞:《無錫景》

  在江西無錫的一個茶亭里,游客們面對萬頃碧波,休息品茶,一位少女在二胡的伴奏下,唱著《無錫景》,優美的歌聲為游客們助長了興趣,也為迷人的太湖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這是一首單樂曲反復分節歌,每段四句,表現出江浙一帶情切、溫柔的語調。

  定義:

  又稱小曲,泛指流行于廣大城鄉的一種民間歌曲。她主要產生于民間日常生活與風俗活動中。

  音樂特點:

  歌詞比較固定,旋律比較優美流暢,節奏比較規整結構比較嚴謹,感情表達細膩委婉。

  音樂特點:

  感情表達比較細膩,委婉,旋律優美流暢,節奏規整,結構也比較嚴謹。

  本節課,我們鑒賞了漢族民歌三種不同體裁的歌曲,下面讓我們來三種不同題材的漢族民歌的音樂特點。

  小結民歌的體裁特點:

  師生互動:

  1、 欣賞《眾人劃將開大船》后,教師領唱,學生配合,感受

  號子的音樂特點。

  2、 欣賞《軍民大生產》后,自創“拔河號子”。

  課堂小結:

  當我們的民歌在維也納金色大廳里唱響的時候,也印證了那句話: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每一首流傳至今的民歌,都是經過千人傳、萬人唱,并在即興、口頭的創作中更加完美,這是一種永遠都不會結束的創作過程。發揚我們自己民族的音樂是每個炎黃子孫的責任,我們應當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熱愛自己的民歌。希望同學們課后能去搜集和學唱更多的民歌。相信,經過我們的傳唱,民歌會繼續綻放她奪目的光彩!

【《漢族民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江蘇民歌《茉莉花》教學設計05-09

江蘇民歌《茉莉花》教學設計(精選13篇)10-10

江蘇民歌《茉莉花》教學設計(通用6篇)10-18

《中國民歌欣賞》獲獎優秀教案設計02-27

北朝民歌《木蘭詩 》11-02

民歌篇教案范文07-05

外國民歌教案06-27

《聽民歌》閱讀答案11-14

江南(漢樂府民歌)賞析07-03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成a人v电影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一中文字暮AV | 中文日韩欧免费视频 | 日本精品videos | 日本中文字幕乱码视频在线 | 欧美精品专区在线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