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地球的圈層結構》教學設計

時間:2022-02-10 14:30:10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1.4地球的圈層結構》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1.4地球的圈層結構》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1.4地球的圈層結構》教學設計

《1.4地球的圈層結構》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傳播特征及其在劃分地球內部圈層方面的運用。

  2、掌握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和內部圈層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狀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層的組成和特征。

  4、通過歸納、總結、對比地球內部各層的特點,使學生形成綜合歸納等思維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讀圖訓練,提高讀圖、析圖能力,明確地震波和地球內部圈層的關系,地殼與巖石圈、軟流層的位置關系等。

  2、聯系實際,結合圖示,了解各圈層的特征。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學會用一分為二的方法看待問題、分析問題,樹立正確的辯證唯物主義觀。

  2、使學生了解地球的圈層構造,從宏觀上認識全球的整體面貌,形成地球系統觀和責任感,增強環境及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傳播特點,區別橫波與縱波。

  2、地球內部圈層劃分實況及各層主要特點。

  3、地球外部圈層的組成和特征。

  【教學難點】

  1、兩種地震波的傳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內部圈層研究中的運用。

  2、地球各圈層的物質組成和主要特點。

《1.4地球的圈層結構》教學設計2

  [課標導讀]

  新課程標準中對“地球的圈層結構”部分提出的要求是“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主要特點”。并且在活動建議中提出:“繪制示意圖,或利用教具、學具,說明地球的圈層結構”。由此看來,對地球的圈層結構,從分布到劃分依據,從各層特點到學生理解、分析、判斷和運用,都是本章內容的重點。因此,在教學中,始終把握住該節內容的標準要求,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教師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務。

  [教學目標]

  本節教學要重點突出“地球圈層”和“結構特點”兩個核心概念,圍繞這兩個概念,逐步將地球圈層結構及其劃分依據——圈層特點等知識點順序展開。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利用豐富的圖例和圖片展示,讓學生分析和理解各圈層的結構特點。

  1、通過探究活動讓學生了解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分布。

  2、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舉例說明主要的地球圈層結構特點。利用圖解,由學生分析判斷劃分的依據。

  [教學設計]

  課時安排

  本節內容是第一章的最后一節,建議用2個課時完成教學。

  第一課時:著重從教學內容的講授和分析入手,完成地球內部圈層結構教學內容的學習。同時,通過師生互動,將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劃分依據讓學生能夠深入了解。

  第二課時:通過內部和外部圈層的劃分,讓學生對地球的圈層結構有更加清晰的認知。在講授地球外部圈層知識過程中,對大氣圈、水圈進行簡潔而又清晰的介紹。在新課程中,沒有像老教材將各圈層分成小節單獨分析,而是重在基本了解和理解的程度。所以,教師在講授這一部分內容時,最好是突出重點和大的結構而盡量高度概括。

  教學安排

  (第一課時)

  1、通過讀圖,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層次關系。

  2、在有了基本的結構認知后,著重講授地球的內部圈層的劃分。但教師不要過于拘泥于概念的講授和分析,尤其是地震波、縱波、橫波等概念,他們并非是該節內容的核心知識,只要學生了解了內部的幾個圈層及層次關系即可。

  3、在教學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學生掌握的主要內部圈層的結構后,可以將巖石圈的概念有意識地強調。因為巖石圈是內外部圈層的結合部,與外部圈層的聯系也最緊密。學生了解了巖石圈的概念后,對后面的學習就有了知識鋪墊。

  (第二課時)

  1、引導學生了解地球外部圈層的劃分,明確外部圈層的結構和層次關系,尤其是外部圈層的'相互滲透和相互影響的關系更是要交代清楚。

  2、本課時對大氣圈、水圈兩個圈層的介紹是重點,而生物圈和巖石圈并沒有深入下去。因此教師應該適當的用描述性的語言簡潔地概括他們的關系。

  3、結合實際案例“美國生物圈2號實驗的失敗說明了什么問題”,讓學生課后對生物圈進行自主學習,是教材設計的一個創意。教師完全可以很好地利用這個案例,開展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通過探究,學生對生物圈的了解會更加直接。

  1、案例研究是教學中的關鍵。本節教學內容較多,但教師應該通過各種案例分析將“區域”和“區域差異”這兩個概念始終把握住。

  2、教學中,教師應該將國情知識滲透進每節課堂,尤其是我國東西部自然、人文上的巨大差異,其產生的歷史原因和因應策略,都是當前影響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

  3、利用圖表知識進行繪圖分析的練習,體現了能力訓練的課堂化。設計適當的課堂練習,應該是新課程教學過程從教人員備課中要用心準備的一項工作。往往很多知識點,學生看、老師講,好象并不難,但到了學生進行實際分析時,效果卻不理想,其實就是沒有很好地進行配合訓練的緣故。

  一堂課下來,教師課前準備的充分不充分,對教學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新課程理念如何體現出新字,仍然需要我們在工作中不斷努力地探索。

【《1.4地球的圈層結構》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形成依據10-12

化石吟結構教學設計09-04

地球內部結構08-24

《斜裙結構制圖》教學設計01-18

地球爺爺的手-課件教學設計02-21

小學課件《地球爺爺的手》教學設計02-21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教學設計12-30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教學設計12-31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課件的教學設計03-11

地球和它的七個兄弟教學設計12-24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日韩福利片午夜免费观着 | 天天摸天天碰天天添中文 | 日本资源色偷偷网站 | 午夜久久福利小视频 | 午夜在线亚洲免费 | 日本三级a∨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