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蹺蹺板》教學設計

時間:2022-04-18 11:29:09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蹺蹺板》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蹺蹺板》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蹺蹺板》教學設計

《蹺蹺板》教學設計1

  一、實施前的設想∶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本課教材的編寫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線索,通過游戲活動,引導學生發現杠桿尺平衡的秘密,而且本課活動的過程基本貫穿了《課程標準》中科學探究的各個環節,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另外,經三年級上冊《科學》學習,學生對科學探究有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和技能的認知基礎和感受,在“猜想與假設”“觀察與實驗”“表達與交流”等方面,延伸上冊的培養要素,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因此,本課教學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猜想能力、實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及科學探究意識。結合《課程標準》中“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要求,我采用了“觀察現象,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嘗試解釋——制定計劃,實驗探究——思考結論,表達交流——聯系生活,應用知識——總結評價,課下制作”的教學思路,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這種思路吸納了教材的優點,同時又創新使用教材,將自由活動玩蠟燭蹺蹺板變成了導課中的觀察內容,而且將科學探究的過程適當切塊,脈絡清楚,便于教師把握教學思路。

  二、實施過程:

  (一)觀察現象,提出問題

  師(出示蠟燭蹺蹺板):同學們玩過蹺蹺板嗎?(玩過)在玩蹺蹺板時,有什么現象發生?(師板書:蹺蹺板)

  (師課件動畫演示兩學生在玩蹺蹺板)

  生:蹺蹺板一邊高,一邊低,重的一邊把輕的一邊壓起來了。

  生:蹺蹺板兩邊不平了。

  師:對,像這樣的現象叫做不平衡,還有別的現象嗎?

  生:有時兩邊一樣高,是平的,那應該是平衡的現象吧?

  師:對。(師板書:平衡)請看這是一個蠟燭蹺蹺板,現在它是怎樣的?

  生:兩邊一樣高。

  師(點燃兩端的蠟燭):請大家仔細觀察,看誰的發現多?

  生:它的左右兩端不斷地翹起來。

  生:一邊翹起來,一邊落下去,真好玩。

  師:大家的觀察真仔細,看到這里,你們有什么想法?

  生:為什么點燃蠟燭蹺蹺板后,它就不斷的起起落落呢?

  生:是什么力量使它們不斷運動的?

  生:玩蹺蹺板時,為什么我能把媽媽蹺起來?

  生:為什么不同體重的人能使蹺蹺板平衡?

  生:在什么情況下,蹺蹺板才能平衡。

  (二)猜想假設,嘗試解釋

  師:大家提得問題都很有研究價值,大家是不是都想知道蹺蹺板保持平衡的秘密?我們猜一猜,到底是怎么回事?

  生:我想可能與兩邊的重量有關,重的一邊往下落,輕的一邊會往上升。

  生:對,左邊蠟燭油滴下后,重量就會變輕,所以左邊就升起來了,

  師:看來,兩邊的起落與兩邊的重量有關。(師板書,重量?)

  生:我認為除了重量,還可能與位置有關,我們玩蹺蹺板時,就見過小同學把大同學翹起來,只與重量有關是不對的。

  生:老師,我就曾經把大同學翹起過。

  師:看來,這種現象還與位置有關系,那么位置是相對于哪里說的?

  生:中心。輕的物體離中心遠了,照樣能把另一邊重的物體翹起來。(師板書:距離中心?)

  師:剛才,大家的討論很積極,猜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怎樣才能證明這些猜測對不對?

  生:做實驗。

  (三)制定計劃,實驗探究

  1、師:請看,這是一個特殊的蹺蹺板,它叫杠桿尺,這是底座、豎桿、平衡尺,仔細觀察杠桿尺,大家有什么發現?從中間往左數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從中間往右數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左邊第一格和右邊第一格到中間的距離是一樣的,那么左邊第4格和右邊第4格到中間的距離也是一樣。這是鉤碼,它可以掛到杠桿尺上。我在左邊第一格掛1個鉤碼,有什么現象發生?(左邊沉下去了)看到這里,你有什么想法?你想怎樣做?其他同學的想法和他一樣嗎?好,你來試一試,如果成功了,給他點掌聲好不好(鼓掌),現在我把他的方法記錄在杠桿尺圖上,貼到黑板上。

  2、師:剛才,我們演示的只是一種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僅靠一種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們還想怎樣玩,使杠桿尺平衡呢?(學生自由發言,如實驗中要做好記錄,教師予以鼓勵)。

  3、師:同學們使杠桿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讓我們按自己的想法使桌上的杠桿尺平衡,注意兩點要求:一是小組要分工,要有操作員、記錄員、匯報員、問題員,問題員可以隨時提問題,讓操做員講一講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桿尺可以放到一邊,別亂動。開始做吧。

  (師巡回指導,督促學生做好記錄,問是怎么想的,為什么平衡?兩邊比較,兩邊掛一樣多鉤碼會怎樣,兩邊不一樣多時會怎樣?)

  (四)思考結論,表達交流

  1、師:同學們找到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讓我們以自己喜歡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著平衡了的杠桿尺作介紹,可以展示你的杠桿尺圖,誰的玩法有趣,我們就把它貼在黑板上。

  (學生在實物投影前介紹,教師提問“你怎么想的?”“一邊一個還可以怎樣掛”“大家看他畫得對不對,誰畫這種玩法的圖了?”“有沒有一邊掛兩個的嗎?”“誰能給他提問題,誰來補充一下?”等,適當進行鼓勵性評價,如“你的想法真奇妙,還有別的掛法嗎?”“你的掛法還挺復雜呢?有沒有用很少的鉤碼讓它平衡的?”)

  2、師:同學們,仔細觀察這6幅平衡圖,你們有什么發現?你們覺得哪些杠桿尺的平衡很相像?(找相同點,圖(1)、(3)、(5)是一類,因為它們兩邊格數是相同的,兩邊掛的鉤碼一樣多,對稱了;圖(2)、(4)、(6)是一類,因為左右掛得不一樣多,距離不一樣長。師生討論分析第一類:為什么能平衡?學生的表達可以多樣化,只要合理即予以認可,如平衡的條件有:

  (1)左右格數一樣,重量相同(個數相同);

  (2)左右格數相同,掛得一樣多;

  (3)左右掛得一樣多,格數相同;

  (4)左右對稱就平衡;

  (5)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師板書:一樣多(重)一樣長(格),平衡;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平衡。)

  師:如果一樣多,不一樣長能不能平衡?(可以演示一下)

  (師生討論分析第二類為什么能平衡?總結出掛的多的一邊離中間近,掛得少的一邊離中間遠;重的一邊離中間近,輕的一邊離中間遠。)

  (五)聯系生活,知識應用

  1、師(出示課件):有一天,小猴子和大象比賽玩蹺蹺板,看誰蹺起來,結果大象把小猴子蹺起來,后來小猴子開動腦筋,找到了蹺起大象的方法,你們能猜出小猴子的方法嗎?(學生自由發言,如小猴子離支撐點遠一些、幾只猴子一塊上蹺蹺板等。)

  2、師:同學們,平衡現象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你們了解多少?

  (學生自由交流,如人們利用平衡現象發明了秤、天平、體重計;挑水時扁擔放到肩部中間;起重機吊起重物而不倒;走鋼絲的雜技演員做動作時要保持平衡等。)

  (六)、總結評價,課下制作

  1、同學們,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覺得哪個同學表現最好?你覺得自己表現怎么樣?除了你們小組之外,還有哪個小組表現最好,你們覺得老師今天表現怎樣?

  2、師:這節課同學們探究了有關平衡規律方面的知識,你打算用它來干什么?(學生交流。師出示關于平衡的小玩具,鼓勵學生在課下做一些有創意的玩具。)

  師:請同學們課下發揮你的聰明才智,動動腦,動動手,看誰制作的更好,更新穎。

  三、教學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引領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回憶玩蹺蹺板時的經驗,并配以蠟燭蹺蹺板的游戲,豐富了學生的感知,為學生提出有關平衡的問題奠定了基礎,激發了學生的研究興趣。問題提出后,我沒有為學生作出相關屆時,而是把解決問題的權力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動手之前先動腦,積極的猜想,嘗試對觀察到的現象和提出的問題做出解釋,這樣學生的生活經驗便充分的展示與交流,得出了與平衡有關的關鍵問題:重量、位置、支撐點。找到了研究的關鍵問題后,我引導學生制訂實驗計劃,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實驗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條件。學生的表達是多種多樣的,如口頭表達、畫圖表示、現場演示等,這是為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后通過聯系生活交流平衡現象的應用及課堂總結結束課堂,課下讓學生制作平衡玩具,為學生的課下探究指明了方向。通過本課教學,我認識到:學生的科學探究離不開生活經驗,教師要精心設計有層次的探究活動,把每個探究環節落到實處,才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蹺蹺板》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掂一掂、稱一稱的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到物體有輕有重,逐步加深對輕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學生體會到物體的輕重和物體的體積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

  3.提高小組合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夠分辨什么樣的物體輕,什么樣的物體重。

  教學難點:

  1.通過中介物體、等量代換比較物體的輕重。

  2.運用多種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教學過程:

  (一)看輕重:

  (1)師:我們一起做個小實驗,大家有興趣嗎?叫一位小朋友上來兩臂側平舉,老師講兩個重量不同的書包放在他的兩個手臂上

  (2)師:大家觀察這位同學,你發現了什么?

  師:今天我們要一起來學習輕重。(教師出示課題)

  (3)師:根據你們剛才獲得的經驗,說說哪個輕、哪個重?

  師:根據這幅圖,你能用誰比誰輕或誰比誰重說一句話嗎?

  (二)掂一掂:

  ⑴師:再來看看老師手里的兩本書。猜猜哪個輕,哪個重?

  ⑵讓學生自由猜測。

  ⑶讓學生上來用手掂一掂,驗證剛才的猜測。你想對同學們說點什么

  ?生:我想告訴同學們,我們用眼睛看的不一定是對的。

  ⑷教師小結:

  ⑸學生體驗活動: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較自己的數學書和課堂作業本誰輕誰重。把自己認為輕的物品舉高些,重的放低些。

  (三)稱一稱:

  (1)師:你們想不想再掂一掂?這里有一個蘋果和一個梨子,誰來試一試?(分別請三名學生上臺來掂一掂,得到的結論不一樣)

  (2)師:現在小朋友們的意見都不一樣,究竟是什么重,什么輕?我們拿不準,那該怎么辦呢?

  (3)師:老師給大家介紹個小能手,(出示并介紹天平)用它來稱一稱就知道了。 (師操作,把蘋果和梨子放在兩邊托盤里)誰能看出來?

  (4)師:物體的輕重與大小不一定有必然聯系,大的東西不一定就重,小的東西不一定就輕。要想判斷準確,我們需要怎么辦啊?(稱一稱)

  (四)練一練:

  (1)第23頁第1題,引導學生明確題意,獨立完成。

  (2)第23頁第2題,學生明確題意后獨立完成。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再全班交流:你是怎么知道誰輕誰重的?你發現了什么?

  (五)小結:

  師:這節課上得開心嗎?你有什么收獲?

《蹺蹺板》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能用觀察、體驗和已有知識經驗對杠桿尺平衡作出假設性解釋;能通過觀察、實驗等方式認識杠桿尺的平衡規律。

  2、善于在游戲中發現、提出問題;關心人們運用杠桿平衡的技術成果;愿意合作與交流;樂于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

  3、知道杠桿尺的平衡條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構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現象。

  教學重難點:

  通過觀察、實驗等方式探究杠桿尺平衡的規律。

  教學準備:

  課件、杠桿尺、鉤碼、等。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景,提出問題。

  1、觀看課件,看看小豬遇到了什么麻煩?

  2、學生交流小豬犯的錯誤,想辦法幫幫小豬。

  3、根據學生的回答繼續觀看課件,看看小豬又遇到了什么麻煩?

  4、怎樣幫它改正呢?

  5、根據學生交流的結果,提出問題,水桶在什么情況下才能平衡?

  你的猜測對不對呢?我們用什么辦法來驗證猜測是否正確呢?

  二、師生互動探究

  1、出示杠桿尺,介紹杠桿尺的部件。

  2、學生觀察交流杠桿尺的特點。

  3、提出問題:我在左邊第一格掛一個鉤碼,如何讓杠桿尺保持平衡?

  4、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操作演示。

  5、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如何驗證?

  6、交流實驗注意問題。

  7、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并記錄下來。

  8、學生匯報交流實驗結果。

  9、觀察分析實驗結果,有沒有發現規律?假如我在左邊第四格放2個鉤碼,你能不動手直接說出如何讓杠桿尺保持平衡嗎?假如在左邊第五格放2個鉤碼呢?

  10、你找到規律了嗎?

  11、應用規律在杠桿尺能夠操作的范圍內你自己提出問題,讓小組同學直接說出結果并進行驗證。

  三、生活中的平衡

  1、我們已經知道了杠桿尺平衡的規律,我來考考大家看看你能否用平衡規律解決問題,大家看課件。

  問題

  1、爸爸和小朋友怎么玩蹺蹺板?

  問題

  2、3個小朋友呢?

  2、生活中用到平衡規律的地方還有很多,繼續觀看課件。

  (1)雜技演員走鋼絲

  (2)介紹天平

  四、拓展活動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揭示課題。

  2、我們探究了有關平衡規律方面的知識,你打算用它來做什么?出示桿秤,鼓勵學生課下自己制作。

《蹺蹺板》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1.能通過觀察、體驗和利用已有知識經驗對杠桿尺平衡作假設性解釋;能通過觀察、實驗等方式認識杠桿尺的平衡規律。

  2.善于在游戲中發現、提出問題;關心人們運用杠桿平衡原理的技術成果;愿意合作與交流;樂于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德育目標)

  3.知道杠桿尺的平衡條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現象。

  二、教學準備:

  根據教科書給出的探究指向,動員學生課前玩一玩蹺蹺板,并準備進行探究的有關材料,如支架、杠桿尺、直尺、鉤碼、蠟燭等。根據教學設計,教師還應相應地為學生準備其他探究材料,如設計表格、制作多媒體課件等。

  三、教學流程:

  一、回憶、交流玩“蹺蹺板”時的過程及發現的有趣的現象。通過調動學生原有的經驗,進行交流,發現蹺蹺板平衡的特點。

  二、探究怎樣使杠桿尺平衡。組織學生利用杠桿尺來研究平衡現象。

  1.提出活動指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猜測一下,怎樣才能使杠桿尺保持平衡?”

  2.學生預測。

  3.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制定研究方案

  。 4.進行探究實驗。

  5.交流實驗情況及發現。

  6.總結杠桿尺平衡的規律。

  三、交流生活中的平衡現象。

  四、自由活動:玩“蠟燭蹺蹺板”,并說出其中的道理。

  五、拓展活動:我們來做個類似蹺蹺板的小玩具。

  六、拓展活動:

  1.做個類似蹺蹺板的小玩具

  2.課下調查生活中還有哪些平衡現象,下節課交流。

  教學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引領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回憶玩蹺蹺板時的經驗,并配以蠟燭蹺蹺板的游戲,豐富了學生的感知,為學生提出有關平衡的問題奠定了基礎,激發了學生的研究興趣。問題提出后,我把解決問題的權力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動手之前先動腦,積極地猜想,嘗試對觀察到的現象和提出的問題作出解釋,這樣學生的生活經驗得到充分的展示與交流,引出了與平衡有關的因素:重量、位置、支撐點。找到了研究的關鍵問題后,我引導學生制訂實驗計劃,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實驗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條件。學生的表達是多種多樣的,如口頭表達、畫圖表示、現場演示等。最后通過聯系生活交流平衡現象的應用及課堂總結結束教學,課下讓學生制作平衡玩具,為學生的課下探究指明了方向。通過本課教學,我認識到:學生的科學探究離不開生活經驗,教師要精心設計有層次的探究活動,把每個探究環節落到實處,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篇四:

【《蹺蹺板》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頭飾設計》教學設計04-02

絕句教學設計(《絕句》杜甫教學設計)04-15

精選《觀潮》教學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11-15

《白楊》教學設計12-06

爵士教學設計04-08

橋教學設計04-06

拼音教學設計04-05

歡慶教學設計04-05

氓教學設計04-04

牧童教學設計04-02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 | 亚洲欧美在线电影 | 中文字幕大看蕉永久网 | 亚欧人成欧美中文字幕 | 偷拍亚洲第一成年网站 | 伊人成伊人成综合网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