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教學設計(通用5篇)
作為一名老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教學設計 1
【課標要求】
運用地圖,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該“標準”要求學生在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規律的知識基礎上,利用地圖,結合材料、事例進行分析,以此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材分析】
本節課為《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1)》(人教版)第三章第二節“大規模的海水運動”的第2課時,教材從四個方面闡述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即洋流對氣候的影響,對漁場分布的影響,對航海的影響及對海洋污染的影響。其中對前兩個方面的講述較為詳細,是本節的重點內容。本節課教材在突出洋流對地理環境影響的同時,也闡明了洋流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凸顯出地理學科的核心內容——人地關系。
至于近年來人們越來越熟悉的“厄爾尼諾”現象,則以探究活動的形式出現。教材給出了關于厄爾尼諾的一篇文章,讓學生閱讀,初步了解什么是厄爾尼諾現象,然后設計了一組問題,讓學生分析和思考。有些問題,可以從閱讀的文章中找到答案;還有一些問題,則需要學生進一步找材料、思考。可見,教材設計的意圖在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學情分析】
從學生情況來看,我校高一學生的地理基礎知識相當薄弱,知識面較窄,且部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較差;但高一學生正處于成長階段,好奇心強,探究欲旺盛,學習興趣濃厚,已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分析概括能力;且經過一段時間的地理學習能力的訓練,大部分學生的讀圖能力已有所加強。另外,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普及,他們對現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已有較多的關注。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進行案例分析,引導學生運用相關知識解釋洋流對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培養學生聯系實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各類地圖的判讀,提高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及觀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樹立正確的環境觀和資源觀;并將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增強地理素養。
【教學重點】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學難點】上升流海區形成漁場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設備、自制教學課件、《世界洋流分布圖》(空白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在歷史上也曾經有一個故事,就是小鴨艦隊的故事。這個小鴨艦隊的故事,這群小鴨子是1992年中國運往美國的一艘輪船上面的一些塑料鴨子在海上遭遇了風暴,2.9萬只鴨子進入了海洋,隨著洋流在漂泊,最后在7月份登陸英國。我們來看看它們的歷程:
時空之旅第1站:遭遇捕魚船
展示北海道漁業豐富的圖片,學生分析漁場成因。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漁場的成因并詳細分析每個漁場的具體形成。
小結:漁場形成的原因:1.寒暖流相交匯:北海道漁場、北海漁場、紐芬蘭漁場。2.上升補償流:秘魯漁場。
教師詳細解釋上升補償流的形成過程。
時空之旅第2站:遭遇冰封。
展示摩爾曼斯克與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圖片,分析兩個港口的不同。
小結:洋流對氣候的影響: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時空之旅第3站:與輪船碎片的對話
展示泰坦尼克號的圖片和故事,引導學生思考問題。
小結:洋流對航行的影響:
①順流加快,節約燃料;
②逆流減速、海霧、高緯冰山威脅。
時空之旅第4站:體驗大航海時代。
教師提出問題:哥倫布第一次航行沿①線用了37天,第二次航行沿②只用了20天,②線比①線遠,但少用了17天的時間,為什么呢?
小結:洋流對航行的影響:順流加速,逆流減速。
時空之旅第5站:遭遇石油污染。
小結:洋流對海洋污染的影響:①擴大污染范圍②加快凈化速度
時空之旅第6站:和漂流瓶的偶遇
通過學生對漂流瓶的漂流線路的思考加深學生對洋流的分布和流向的記憶。讓學生更加熟悉世界表層洋流模式。
時空之旅第7站:神奇的厄爾尼諾。
教師解釋厄爾尼諾現象以及對沿岸地理環境的影響,給學生灌輸環境保護的理念。
【課堂總結】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對氣候、航行、海洋生物、污染的影響
【板書設計】
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海洋生物:寒暖流交匯、上升補償流
沿岸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海洋航行:順流加速、逆流減速
海洋污染:擴大污染范圍、加快凈化速度
【課后作業】:學生畫洋流模式圖和漁場分布圖,加深學生對世界表層洋流模式的理解和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的理解和應用。
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教學設計 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要求目標
1.了解洋流的主要形式及其成因。
2.理解洋流的分布以及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二)能力訓練目標
1.綜合概括:通過分析教師所給資源,掌握世界洋流成因及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2.講解、表達:在各自小組完成本組任務條件下,把本組所學內容傳授給其他小組,并能回答同學間的質疑。
(三)學習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要求目標
使學生樹立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辯證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風海流的形成、洋流的分布規律及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2.難點:洋流的分布規律
3.解決辦法:
(1)聯系舊知;
(2)按要求畫示意圖;
(3)讀圖討論,總結概括;
(4)聯系實際生活,解決實際問題,帶著任務學習課本、材料,與同學交流討論。
三、課時安排:l課時
四、教學過程:
意圖/操作
教師活動(講解/操作)
學生活動
預期效果/目的
導入
有這樣一個美麗的故事:
在二戰時,有一對情侶被迫分開了,女孩去了日本的東京,男孩去了美國的舊金山。女孩苦苦思念,于是她將自己的思念裝進瓶子當中,希望大海能夠將她的思念帶給彼岸的男孩。
請問女孩的思念是否能帶到大洋彼岸的男孩那里呢?
思考問題。
用一個美麗的故事設置懸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
板書
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承轉
好,請同學們學完我們今天的內容之后,告訴我這個美麗的故事的結局將會怎么樣?
講解基本概念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幾個基本的概念:1.洋流;2.分類(根據性質分為寒、暖流)。
對比分析洋流的分布規律
聯系風帶分布引出洋流的影響因素:盛行風、地形阻擋、地轉偏向力等。
比較分析的學習方法進行歸納。
學生自己總結洋流分布規律
讓學生觀察洋流分布圖
小組討論、思考北半球中低緯度和中高緯度的洋流分布規律。
課件演示
洋流與盛行風的關系。
經過思考后,對比老師的,看看有什么區別,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總結歸納洋流規律
1.中低緯度海區:以副熱帶海區為中心的大洋環流。
2.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逆時針方向環流。
3.南極大陸外圍:西風漂流、南極環流。
4.印度洋:季風洋流、夏順冬逆。
提煉洋流分布模式圖
后面詳細的洋流分布模式圖。
學生根據表層洋流分布圖提煉。
鍛煉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
承轉
我們前面詳細地分析洋流的特征、分類、分布規律。目的是什么呢?
為了更好的了解洋流對我們人類的.生產生活。
分析洋流的影響
1.對兩岸氣候的影響
2.海洋生物和漁場的分布
3.海洋航行
4.海洋污染
活動
1.解決課前“美麗的故事”提出的問題。
2.假如你要環游世界,請你設計一條最省燃料,最快的路線!
看能否80天環游世界?
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并且讓學生活學活用。
小結
歸納這部分內容以及做一些簡單的練習題。
板書設計:
洋流
一、洋流的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較穩定地沿著一定的方向作大規模的流動
二、洋流的類型
暖流:從水溫高的地方流向水溫低的海區的洋流
寒流:從水溫低的地方流向水溫高的海區的洋流
三、洋流的成因:盛行風
四、洋流分布規律
五、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學會運用地圖比較分析歸納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布規律,解釋其成因。
2、能舉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1、在認識洋流的形成原因是由各種因素影響下的過程中,學會通過綜合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2、學會繪制洋流分布圖,歸納總結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樹立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辯證意識。
2、激發學科興趣,培養分析研究地理問題的科學方法與態度。
教學重點:
1、世界洋流的成因和分布規律。
2、通過考慮大陸的輪廓情況進一步分析描繪全球洋流分布,熟記主要洋流名稱。
教學難點:
洋流模式圖的推理以及實際洋流分布規律。
教學方法:
講授法、讀圖分析法、比較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引用故事]展示泰坦尼克的'圖片,然后提出問題:同學們都知道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吧!它沉沒的原因是由于在北緯40度撞上了冰山,導致船體進水而沉沒。我們都知道在北緯40度的海域是不可能發育這樣大的冰山的,那么這座冰山來自哪里呢?又是怎樣的力使它到達這里而造成了這樣一個悲劇的呢?”
那我們來復習今天的課文,第三章的第二節: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新課學習】
1、洋流的分布規律
(1)洋流的概念:海洋表層海水,常年沿一定方向做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2)洋流的形成原因:盛行風(主導)陸地形狀輪廓地轉偏向力
什么是盛行風:一個為三圈環流的六個風帶,另一個為受季風影響形成的季風環流
受盛行風的影響聯系三圈環流的風帶圖畫出洋流的分布規律化面積。
赤道地區受東北信風,東南信風的影響形成自東向西赤道暖流。
中緯地區受西風漂流的影響,形成自西向東的西風漂流。
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了解海水運動的三種形式
2、理解洋流的形成原因
3、掌握表層洋流的分布規律
教學重難點
1、洋流的形成及分布狀況
2、洋流的成因及其分布規律
教學過程
情景引入:
一個在美國西海岸游泳的人,拾到一漂流瓶,里面裝著一位菲律賓小女孩的信。閱讀課本57頁,《世界表層洋流分布圖》思考,并回答
1、漂流瓶為什么會從菲律賓漂到美國的西海岸?造成它運動的原因是什么?
2、漂流瓶可能是順著哪些洋流漂過來的?
探究一、洋流的概念
暖流和寒流的概念建立的探究活動
一、洋流的概念
思考:洋流有什么特點?在學習中,你發現了哪些關鍵詞?
二、洋流的性質分類
1、讀圖:在《世界洋流分布圖》中尋找
A組:日本暖流、加利福尼亞寒流
B組:東澳大利亞暖流、秘魯寒流
C組:千島寒流、阿拉斯加暖流
歸納探究:
⑴、它們分別處在大洋的哪一岸?
⑵、從緯度的角度上看,它們分布在哪個緯度的海區?
⑶、從圖中你可以得出什么樣的寒暖流分布規律?
指導學生閱讀概念后,尋找關鍵詞,并在課本用標記落實。
讓學生在地圖中尋找三組洋流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分析并歸納寒、暖流概念,引導學生對所得的信息進行分析整理,去偽存真
學情預設:學生對中低緯度的海區,副熱帶海區等名詞比較陌生,讀圖時學生會出現方位上錯誤,所以在引導讀圖的問題設計要有明顯的對比度,給學生留有充足的信息提取時間,對洋流分布形成總體印象
⑷、寒、暖流概念的總結
暖流:從水溫高的海區流向水溫低的海區
寒流:從水溫低的海區流向水溫高的海區
學情預設:由于課本的洋流分布圖是一個平面的空間概念,用來歸納寒暖流的概念,只能體現大多數洋流的流動方向,歸納的概念不甚完整,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北赤道暖流的流動方向,讓學生發現并不是所有的暖流都是從較低緯度流向較高緯,提醒學生,讓學生從相對溫度的角度上歸納洋流的概念。培養學生辨證的看待問題
2、知識應用:等溫線地圖上判定寒、暖流
探究二: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規律
小組合作學習,完成以下學習任務:
1、在世界洋流分布圖中觀察:太平洋的洋流運動方向,完成課本57頁的讀圖思考:
⑴、南北半球中低緯度海區的大洋環流的洋流的運動方向有什么差異?
⑵、在北半球中高緯度的海區的大洋環流的方向是怎樣的?南半球的情況是怎樣的?
⑶、在北印度洋冬夏的洋流方向有什么變化?
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交流歸納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規律,完成1、2題。此時教師板圖,繪出太平洋為中心和大西洋為中心的兩種世界大洲空白輪廓圖。
2、小組討論,并歸納洋流的運動方向,請同學匯報學習成果。
3、在世界洋流分布圖中觀察大西洋海區,畫出大西洋中心為海區洋流分布。
學情預設:課堂用的是在大西洋海區為中心的空白圖,與學生課本上的地圖有所不同,因此這題有一定的難度。學生板圖的效果并不理想,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圖圖轉化能力
采用板演的方式,在演示大平洋洋流的流動方向和分布大致的位置。
學生動態的板演大西洋海區的大
洋環流的分布和運動,以學生實踐來印證洋流的分布規律。
探究三:洋流的成因與洋流模式圖的建構
學情預設:洋流的形成與大氣的運動有密切的關系,要理解這一重點內容必須有充足的知識準備,所以教師分層次的提出階段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質疑問難、討論、評價等方式的探究活動,理解洋流的形成原因
1、提出問題:洋流為什么會運動?洋流的運動的能量來源于那里?
2、教師板圖:在黑板上畫出氣壓帶和風帶示意圖的空白圖。
3、學生調板:將氣壓帶和風帶補充完整。
4、觀察東北信風與北赤道暖流的流向,引導學生聯想:風向對洋流運動方向的影響。
5、教師解釋:盛行風對洋流的驅動作用,及地轉偏向力對洋流運動方向的影響。教師說明北赤道暖流的形成過程,并在洋流模式圖中畫出北赤道暖流。
知識鏈接:風海流是海水在風的切應力作用下,形成的水平運動,風海流開始運動后,受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使表層海流流向偏離原風向45?左右,(南左北右)。洋流的流向是指洋流去的方向,風向是指風吹來的方向。
6、學生思考:在西風控制地區,風向和地轉偏向力對洋流運動方向的影響,模仿第5小題畫出西風漂流。
7、觀察洋流分布圖中的赤道逆流的位置,在洋流模式圖標出位置。
8、結合《洋流的分布圖》和已有的洋流分布規律,讓學生畫出大洋的環流模式圖
學情預設:1—3小題,由于是從舊知識引入新知識,難度不大,學生答題比較完整。5、6兩小題是洋流成因的關鍵,對學生有一定的'難度,可通過教師講解,學生模仿來突破難點,完成洋流成因的教學任務。
知識鏈接:大洋的環流模式圖中洋流的流動方向,可用圖來幫助學生記憶
9、讀《氣壓帶和風帶示意圖》和《大洋的環流模式圖》,思考:
⑴、為什么南北球中低緯度的洋流運動方向不一樣?
⑵、為什么北半球中高緯度的洋流的運動方向和中低緯的不一樣?
⑶、為什么南半球沒有中高緯度的大洋環流,而形成了繞極環流?
⑷、為什么南半球的西風漂流的方向和南極大陸繞極環游方向不一樣?為什么南半球的西風漂流是寒流?
知識鏈接:在南極大陸周圍,圍繞南極大陸的南極環流屬極地東風流,它和西風漂流共同構成圍繞南極大陸的南極繞流,其中還是以西風漂流為主體。
⑸、根據大洋的環流模式圖,歸納大洋東西兩岸的寒、暖流分布規律,在模式圖中用紅筆標明暖流的位置。
10、教師講解印度洋海區季風環流的成因。
11、教師說明赤道逆流的成因;利用地圖冊中的圖片,以秘魯寒流為例了解補償流,以直布羅陀海峽洋流為例講密度流。
學情預設:讓學生明確洋流運動的成因往往不是單獨只受一個因素的影響,而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主要的成因是風海流。
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教學設計 5
一、教學目的:
1、運用氣壓帶和風帶示意圖來說明風海流的形成原因。
2、學會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理解洋流的分布模式。
3、舉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二、教學重點:
1、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對洋流的形成的影響
2、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及模式
3、洋流的影響
三、教學難點:
世界洋流的成因、分布規律及模式
四、教學方法:
比較法、歸納法、啟發式講述法
五、課時安排:
計劃2課時
六、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
[ 導入 ] (舉起一只塑料小鴨)同學們請看,這是我從批發市場買的一只塑料玩具小鴨,它的價格是兩塊五。 2007 年夏天,這樣的一只中國制造的小鴨子在英國收藏市場上的價格是 1000 英鎊,相當于民幣 15000 多元!(停頓,觀察學生反應)當然,那不是能在市場買到的小鴨子,而是曾經在海洋中漂泊了 15 年的小鴨子。
[ 演示 ] 用多媒體展示大洋大洲圖
[ 講解 ] 1992 年,一艘滿載塑料玩具的集裝箱貨船在臺灣以東太平洋洋面上遇到風暴,一只集裝箱墜入大海,集裝箱內的 2.9 萬只塑料小鴨開始了它們漂泊的旅程。其中一部分小鴨向北漂過白令海峽進入了北冰洋,被凍在北冰洋的浮冰中,只能在夏季化凍時繼續旅程,結果用了 5 年的時間才到達了格陵蘭島,并進入了大西洋。之后沿北美洲東海岸南行,再折向東北, 2007 年夏天其先頭部隊到達了英國海岸。它們中的大部分還將繼續它們的航程。
[ 提問 ] “鴨子艦隊”是靠什么進行環球旅行的?(洋流)
[ 講解 ] 洋流指海水常年比較穩定地沿著一定方向做大規模的流動。
環節二:歸納洋流分布規律
[ 演示 ] 數字星球所示世界洋流的動態影像
[ 出示 ] 世界洋流分布圖;
引導學生觀察太平洋、大西洋中低緯和中高緯的洋流分布情況。
[ 指導 ] 學生填寫學案:
1. 繪制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洋流
2. 歸納洋流分布的一般模式
[ 板圖 ] 在師生共同歸納的基礎上,教師在黑板上畫出洋流分布模式圖,用紅色表示暖流,藍色表示寒流。
[ 小結 ]
1. 中低緯海區形成了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南半球逆時針流動;大洋環流的東部為寒流,西部為暖流;
2. 北半球中高緯海區,大洋環流呈逆時針流動;
3. 南極大陸外圍形成西風漂流;
4. 北印度洋季風洋流:夏季順時針,冬季逆時針。
環節三:分析洋流形成的主要動力
找到規律以后,就要問“為什么”,這里要強調“動力”。學生回答可能包括:地球自轉、地轉偏向力、風等,要簡要評價,最后引導學生復習氣壓帶風帶的'內容,認識風是形成洋流的主要動力,并簡要解釋模式圖中各洋流的形成原因。注意不提風海流和補償流的概念。
板圖邊畫邊講,將風帶復合在洋流模式圖上。
環節四: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 提問 ] 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哪些方面可能產生影響?
學生發散思維:氣溫、降水、海洋生物、航海等。
1. 洋流對氣候的影響
[ 對比 ] 亞歐大陸兩側城市:摩爾曼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氣溫;
[ 說明 ] 寒、暖流對沿岸氣溫的影響。
[ 對比 ] 澳大利亞東西岸的植被;
[ 說明 ] 寒、暖流對沿岸降水的影響。
[ 小結 ] 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2.洋流對漁場的影響
[ 提問 ] 海洋生物的生存主要受哪些因素影響?
教師以四大漁場為例,說明寒暖流交匯和上升流所在海區往往是形成大漁場的原因。
3.洋流對航行的影響
學生閱讀學案上的資料,了解洋流對航行速度和燃料的影響,并思考洋流對航行的其他影響。
通過資料,學生可以分析洋流流向與航行速度、時間和燃料的關系。洋流對航行的其他影響包括寒暖流交匯形成的海霧、高緯度洋流帶來的冰山等。
4.洋流對海洋污染的影響
教師結合實例(石油污染事件),引導學生分析,注意利、弊兩方面。洋流加快污染的凈化速度,但擴大了污染的范圍。
七、板書設計
3.2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1、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布
2、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氣候、 漁場、航行、海洋污染
【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教學設計3篇07-20
《大規模的海水運動》的教學反思06-26
《大規模的海水運動》說課稿10-17
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教案05-14
高中地理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教案優秀范文(精選12篇)10-17
海水教學設計(通用15篇)10-20
海水為什么是藍的教學設計06-13
《海水為什么是藍的》教學設計06-17
語文海水為什么是藍的教學設計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