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教學設計

時間:2022-07-31 10:11:20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PPT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PPT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PPT教學設計

PPT教學設計1

  探究:

  1、知道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是什么。

  2、初步感知“大小一定的物體,比水輕的會浮,比水重的會沉”。

  知識:

  1、能制作簡易的科學模型。

  2、有用簡單器材做的簡單的觀察實驗,并做實驗記錄。

  3、能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讀數(shù)據(jù),對現(xiàn)象做出合理的解釋。

  4、能做控制變量的簡單探究性實驗。

  情感: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和社會發(fā)展帶來好處。

  教學重點:

  知道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是什么。

  教學難點:

  制作簡易的科學模型。

  教學方法:

  實驗研究。

  教學準備:

  鐵釘、氣球、小玻璃杯、石子、燈泡、木棍、四個大小一樣的塑料瓶、砂、鹽、鋸末、兩塊大小不同的木塊、兩個大小不同的螺母、裝有水的水槽、天平等。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教師提問:玩潛水艇時,我們發(fā)現(xiàn)潛水艇里水的多少決定潛水艇的沉浮,一般物體的沉浮又與什么有關呢?

  2、推測我們準備的這些材料如鐵釘、氣球、石子等放入水中是沉還是浮?

  3、觀察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把物體放入水中觀察,看看有沒有推測錯的物體,把水中上浮的物體和水中下沉的物體分成兩堆,并在教材上記錄。

  二、制定研究計劃,進行研究.

  1、小組討論:物體在水中浮與沉,可能與哪此因素有關?學生分小組討論推測,并將推測結果記錄在教材上。

  2、教師出示并介紹本次科學探究活動的實驗器材及名稱。

  3、教師演示實驗:兩塊大小不同的木塊放入水中都浮了起來,兩個重量不同的螺母放入水中都沉了下去。

  教師提問:這和同學們的推測一樣嗎?有的同學說大的會浮、小的會沉,可是小木塊也浮起來了;有的說重的會沉,輕的會浮,可輕的螺母也沉下去了。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們怎樣來研究?

  4、小組討論并制定研究計劃和方案,教師引導各小組商討,制定盡量完善、有效的觀察、測量、記錄方法。

  5、各小組匯報研究計劃,教師可以就學生制訂的方案中的不足進行指導。

  (這里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學生們不容易想到用剩下的一個塑料瓶裝水來進行實驗,不容易將“水的重量”作為物體沉浮的一個“界線。同時由于塑料瓶有一定重量的關系,有可能會影響實驗效結果,在實際數(shù)學中,建議盡量用小塑料袋,減小同于容器重量對實驗結果造成的影響。)

  三、觀察記錄,總結交流.

  1、各小組按照自己制訂的計劃,進行一次物體沉浮的實驗活動,并做好記錄。

  2、實驗完成后可將實驗情況記錄通報全班。

  3、聯(lián)系實驗中觀察到現(xiàn)象,討論物體沉浮的影響因素是什么。

  4、讓學生匯報本課的研究與發(fā)現(xiàn),并做好記錄。同時讓學生對自己此前的猜測,并進行分析、討論、找出自己認知上的誤區(qū),修正自己的思維。

  四、拓展與應用.

  1、說一說潛水艇沉浮的道理。

  2、在水中,鐵塊會下沉,可萬噸巨輪為什么會浮在水面上?

  學生討論、匯報,看看自己的答案有沒有科學道理.

  課題:自由研究

  探究:培養(yǎng)學生運用求異思維,創(chuàng)建性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知識:拓展學生對物體在液體中沉浮規(guī)律的認識。

  情感:培養(yǎng)學生從小學科學,愛科學。

  教學重點:

  培養(yǎng)學生運用求異思維,創(chuàng)建性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物體在液體中沉浮規(guī)律的認識。

  教學方法:

  實驗與觀察。

  教學準備:

  教學前,布置學生搜集有關死海的故事與事實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1、教師提問: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同學們了解了不少物體沉浮的秘密。現(xiàn)在有一個問題請大家?guī)椭蠋熛朕k法解決。

  2、有一個新鮮的馬鈴薯沉入清水中,想一想,用哪些辦法能使馬鈴薯浮起來?

  二、制定研究計劃,進行研究。

  1、演示:把一個新鮮的馬鈴薯沉入清水中,想一想,用哪些辦法能使馬鈴薯浮起來?

  2、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動腦思考,并且要引導學生求異思維,尋找與他人不一樣的辦法。

  三、觀察記錄,總結交流。

  1、各小組按照自己制訂的計劃,進行實驗活動,并做好記錄。

  2、實驗完成后可將實驗情況記錄通報全班。

  3、聯(lián)系實驗中觀察到現(xiàn)象,討論:想一想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不用工具,不改變馬鈴薯也能使馬鈴薯浮起來。

  4、啟發(fā)思考,為什么人可以躺在死海中看書看報?

  四、拓展于應用。

  1、說一說馬鈴薯沉浮的道理。

  2、在水中,鐵塊會下沉,可萬噸巨輪為什么會浮在水面上?

  學生討論、匯報,看看自己的答案有沒有科學道理。

  五、總結交流。

PPT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 通過討論、分析,認識生物之間的食物聯(lián)系——食物鏈。

  2、知道不同的動物吃不同的食物,動物要維持生命就要消耗這些食物作為能量。

  3、意識到食物鏈、食物網反映了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動植物之間的復雜的食物能量交換關系。

  4、通過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和綜合的思維能力。

  5、意識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聯(lián)系的。

  6、了解保護動物的重要性,對學生進行保護青蛙的教育。

  教學準備

  1、課文插圖中的動植物的圖片或掛圖。

  2、準備稻田里的動植物名稱的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講述故事:“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

  (2)討論:從這個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蟬、黃雀之間有什么食物關系? 誰吃誰?誰被誰吃?蟬吃什么呢?

  (3)講述: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動植物之間的食物關系。

  二、認識食物鏈。

  (1)按照誰被誰吃的順序,說一說:樹、蟬、螳螂、黃雀之間的關系。

  (2)指導學生用文字和箭頭表示。

  (3)出示草、廊、羊的圖片,說一說:它們之間誰被誰吃?

  (4)在書上記錄它們的食物聯(lián)系。

  (5)提問:同學們根據(jù)食物關系用“→”將這些動植物連接在一起,這種動植物間的食物關系像什么?你能給起個形象的名字嗎?

  (6)講解:生物之間的食物聯(lián)系,形成像鏈環(huán)一樣的關系,稱為食物鏈。

  (7)學生練習寫幾條食物鏈,交流。

  (8)小組研究:觀察寫的幾條食物鏈,討論:這幾條食物鏈從什么開始的?為什么從綠色植物開始?這幾條食物鏈到什么結束?

  (9)講解:在食物鏈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叫生產者。動物不能自己制造營養(yǎng)物質,它們直接或間接地利用生產者制造的營養(yǎng)物質,叫做消費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鏈中的生產者和消費者。

  (11)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自我評價。

  三、研究稻田里的食物網。

  (1)出示掛圖(或投影教材插圖),提問:稻田里有哪些動植物?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貼上卡片。

  (2)小組討論:找出稻田里的動植物的食物關系,寫出食物鏈。

  (3)匯報討論結果,教師在黑板上畫箭頭表示,并且檢查每條食物鏈畫得是否完整,是否合理。

  (4)找一找,這些食物鏈中,哪些生物能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哪些動物能吃不同的食物?這些食物鏈之間的關系怎樣?

  (5)講解:小結:多種生物在取食關系上存在錯綜復雜的關系,多種食物鏈相互交錯,相互聯(lián)結,形成網狀的結構,人們形象地稱之為食物網。

  四、保護青蛙,維護生態(tài)平衡教育。

  (1)討論:以一條食物鏈(稻子→稻螟蟲→青蛙→蛇)為例:如果食物鏈中有一種生物(比如:青蛙)死光了,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呢?

  (2)教師介紹青蛙在稻田里的作用。提問: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也是食物網中的重要部分,為了維護生態(tài)平衡我們人類應該做些什么呢?

  五、 課外拓展。

  收集青蛙的資料,編寫一條保護青蛙的公益廣告詞。

PPT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

  知道食物含有的六種主要營養(yǎng)成分。

  知道人需要的營養(yǎng)成分主要來自食物。

  2、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增強不偏食、不挑食和注意食物多樣性的意識。

  培養(yǎng)關注自己飲食健康的責任感。

  〖教學重難點〗

  1、重點:認識食物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及其作用。

  2、難點:運用所學知識按指定標準給食物分類。

  〖教學準備〗

  食物卡片分組——食物卡片,統(tǒng)計表,食品包裝袋。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提問:你平時都吃些什么食物啊?(適當板書)

  2、討論:人為什么要吃這些食物?(給足時間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觀點,以小組為單位)

  二、自主學習

  1、給食物分類

  (1)講述:我們每天吃食物有很多很多,老師這有些食物卡片,你能把它們分分類嗎?你想按照什么方法來給這些食物分類?

  (2)在P77上寫下你的分類方式

  (3)統(tǒng)計全班每一個人最愛吃的食物

  提問:這么多食物中有沒有你喜歡吃的食物?可以放到哪類食物中呢?

  把你愛吃的三種食物名稱填入表格一(見附錄)

  小組長把組員的信息收集起來,看看組員最愛吃的三種食物是哪些

  小組長匯報“組員最愛吃的三種食物”名稱,添入全班每一個人最愛的三種食物“表格

  2、了解各類食物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

  (1)一看這個統(tǒng)計圖表我就知道◎◎是大家最喜歡吃的食物了,有多少人喜歡的?

  (2)談話:我也喜歡吃,那我們回家后天天讓媽媽燒這個給我們吃,喜歡吃嘛,每天只吃這個,好不好?為什么不好?我喜歡吃啊,天天就吃這個不行嗎?會有什么問題?

  (3)講述:中午我在學校值班,就發(fā)現(xiàn)有些同學不吃肉、只吃蔬菜,有的是只吃肉、不吃蔬菜,長時間這樣有什么結果呢?缺少維生素,為什么會營養(yǎng)不良?

  (4)人體到底需要什么營養(yǎng)呢?一起來看書上P43,看看書上告訴我們什么。

  (5)提問:人的生長發(fā)育需要哪些營養(yǎng)成分?這些營養(yǎng)對身體有什么好處?(老師出示對應填空,幫助學生記憶)

  (6)學會看食物營養(yǎng)標簽

  談話:你們吃食物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包裝袋上有食物的營養(yǎng)標簽,有什么作用?你們會看嗎?

  (集體看餅干、燕麥片的標簽)

  分組看自己帶來的包裝袋,并全班匯報

  3、按營養(yǎng)成分給食物分類

  (1)談話:這次你們能按食物所含營養(yǎng)成分給食物分類嗎?(很多食物含多種營養(yǎng),告訴學生分類時按主要成分)

  (2)說一說大家分類的結果

  (3)討論:剛才統(tǒng)計了大家愛吃的食物,分析一下營養(yǎng)成分,有什么想法?

  (4)強調挑食的害處

  (5)小結:沒有一種食物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全部營養(yǎng)。為了健康成長,食物要多樣化,不偏食很重要。

  三、課外拓展

  1、提要求:努力做一個不挑食、偏食的孩子

  2、制作宣傳標語,號召全校學生不挑食、不偏食,不浪費午餐糧食

  〖板書設計〗

  1、我們吃什么

  食物 營養(yǎng)成分

  糧食類 碳水化合物

  魚、肉、蛋、奶、豆類 蛋白質

  油脂類 脂肪蔬菜

  水果 維生素、礦物質不偏食,不挑食

PPT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認識并識別蛙和蟾蜍。

  2、通過觀察、實驗,記錄并歸納兩棲動物在外形、生活方式和個體發(fā)育過程方面的共同特點。

  3、能將兩棲動物特點與它們生活的環(huán)境相聯(lián)系,知道兩棲動物的外形、生活方式與它生活的環(huán)境是相適應的。

  4、能利用各種感官感知事物,并能用語言、文字準確描述兩棲動物的外形特點、生活方式和個體發(fā)育過程。

  5、知道科學探究涉及提出問題、解答問題,能將自己研究的結果與已有的科學結論作比較。

  6、樂于與他人合作與交流,尊重事實,珍愛生命。

  7、實際生活中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對兩棲動物類別及行為作出判斷和解釋。

  教學準備

  1、兩棲動物在種類、外形特點、生活方式、個體發(fā)育等方面的掛圖或課件。

  2、水槽(或塑料缸)、塑料袋、毛巾或衛(wèi)生紙。

  3、青蛙和蟾蜍活體。

  4、各種其它動物(不一定是兩棲動物)的圖片或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搜集關于蛙的事實材料,提出研究問題。

  1、出示蛙的圖片或播放關于蛙的課件,讓學生仔細觀看后回答:你從中知道了一些什么?關于蛙你還知道一些什么?(此處可以將青蛙的種類、青蛙的外形特點、行為方式、個體發(fā)育的相關圖片或課件一次性展示(播放)完,展示(或播放)過程中,除了背景音樂外,教師可以不對學生作任何講解)。

  2、學生獨立回答問題,教師將重要信息或學生有爭議的問題,用詞組或短句板書在黑板上。(此處不要求學生能正確表述關于蛙的知識結論)。

  3、提出研究問題:蛙類具有什么共同特點,我們應該怎樣認識和了解它們呢?

  二、制訂觀察研究方案。

  1、分小組制訂活動方案。

  2、小組匯報活動方案。教師小結:為了了解蛙類共同特點,我們選擇青蛙作為研究對象,觀察它的外形特點,研究它的捕食、游泳方式,了解它的生長發(fā)育過程。(研究方法按課堂上學生的表述靈活處理)。

  三、開展科學研究。

  1、各小組在講臺前方自主選擇觀察研究的青蛙活體及相關實驗材料,按照活動方案有組織地觀察青蛙的外形特點、如何游泳,做蹼足作用的實驗,比較蝌蚪與幼蛙的不同。

  2、各小組匯報觀察研究結果,集體交流訂正。

  3、填寫“我們的發(fā)現(xiàn)”表格。

  4、教師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進行簡要講評。

  第二課時

  一、指導認識了解蟾蜍。

  1、教師出示圖片指導看書或播放課件。

  2、學生觀看后討論回答“蟾蜍的身體有什么特點,它的生長發(fā)育過程是怎樣的,蛙和蟾蜍有哪些共同之處?”

  3、教師根據(jù)學生回答,將要點作為主板書板書在黑板中央。

  二、總結與交流。

  1、蛙和蟾蜍具有如此多的共同之處,因此生物家將它們歸為了同一類動物。那么它們與鳥類、魚類等其它動物相比較,有哪些是它們獨有而其它動物不具有的特點呢?

  2、分小組交流討論,總結其主要特征。總結出一條就在課本上規(guī)定地方畫一面小紅旗。

  3、小組匯報,集體交流訂正。教師對學習內容進行小結,講評本課學習情況。

  4、學生將其共同特點填寫在31頁課文中間的`空框中。

  三、應用與實踐。

  1、看書31頁下圖或由教師出示圖片,播放課件,讓學生辨別其中的兩棲動物。如果時間允許,可以增加一些相關內容供學生辨別。

  2、課外在家長陪同下考察家鄉(xiāng)農田、草地、森林、池塘、小溪中的兩棲動物,研究其外形特點、生活方式、生長發(fā)育過程等并作好考察記錄。

PPT教學設計5

  學習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游覽、工藝品、名不虛傳、游人如織、壯觀、出售、攤點、陳列、構思、五官端正、觀賞、清晰可辨、掏錢、即將、流露、一模一樣、付錢、標準”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詞語。

  3、學習通過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感受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第一課時

  一、啟發(fā)談話、提示課題

  1、課前老師布置你們搜集有關非洲地理位置、氣候物產、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情等方面的文字和圖片資料。請大家拿出來。

  2、學生進行交流。

  3、師: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位賣木雕的非洲少年。提示課題。

  二、朗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1、學生自由朗讀,把課文讀正確,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檢查生字情況。把朗讀的句子讀通順。

  3、朗讀提示:分段朗讀課文,引導學生評議。

  4、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默讀課文,了解敘述順序。

  1、布置默讀。默讀課文,邊讀邊做記號。

  2、默讀,思考,做記號,也可以與學生討論。

  3、全班交流。

  理清課文的順序:

  聽朋友介紹木雕……挑選木雕……放棄木雕……贈送木雕

  四、學習生字

  重點指導:“售”字的上半部分,不要少寫一橫;“馱”字右邊不要寫成“犬”;“構”“端”“辨”“堆”“模”可以讓學生先和以前學過的“溝”“喘”“辮”“推”“摸”字比較,注意不同之處。

PPT教學設計6

  六、地球在公轉嗎

  教學目的:

  1、知道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圍繞太陽公轉,公轉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時,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會觀察到遠近不同的物體存在視覺位置差異。

  3、能和小組同學合作做地球公轉的模擬實驗,并認真觀察,收集證據(jù),進行記錄。

  4、體會到科學家獲得證據(jù)的過程中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意識到科學技術的進步,能為科學家提供更為有力的證據(jù)。

  教學重點:知道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公轉周期為一年。

  教學難點:認識恒星的周年視差。

  教學準備:記錄表,兩根木桿,一把木尺,小紙條,一個紅圓片(太陽),兩個藍色圓片(星星)。

  教學過程:

  一、引入學習:

  1、談話:我們已經知道地球在自西向東自轉,在自轉的同時是不是還圍繞太陽公轉呢?

  2、思考:怎樣知道地球是否圍繞太陽公轉?

  3、小結:地球的確是在圍繞太陽公轉,公轉一周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證據(jù):

  1、思考:在人們不能到天空中觀察地球的運動時,人們是怎樣認識地球公轉的呢?

  2、提問:(在黑板上畫一地球運行軌道圖,在軌道外畫兩顆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轉,在公轉的軌道上觀察星星,會看到什么現(xiàn)象?

  3、模擬實驗。

  (1)談話: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離地球近,有的離地球遠,如果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圍繞太陽公轉,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會隨著地球的運動而發(fā)生變化。我們可以用一個模擬實驗來研究這種變化。

  (2)模擬實驗

  ①講解:在操場上畫一個圓圈,圓圈中放一個紅色小圓片,代表太陽;找兩個竹竿,上面分別貼上一個藍色圓片,分別代表星星,其中一顆星星離地球近,一顆星星離地球遠;在遠處的星星頂竿上掛一木尺,每隔10厘米貼一個記號;然后找一位同學代表地球,背對著圓圈做圓周運動(公轉),在從A點運動到B點的過程中,仔細觀察兩顆星的位置,并做好記錄

  ②學生到操場模擬實驗。

  ③把兩根竹竿放的更遠一些,再次觀察兩顆星的位置變化,并做好記錄。

  4、交流匯報:

  (1)當?shù)厍蚬D運動時,星星怎么運動?

  (2)當?shù)厍蜻\動到A、B兩點時,星星的位置有什么變化?

  (3)當星星離我們更遠時,位置又有什么變化?

  (4)從這些現(xiàn)象中我們能發(fā)現(xiàn)什么?

  5、認識恒星的周年視差

  (1)閱讀P85頁資料,思考:為什么人們長期未能發(fā)現(xiàn)恒星的周年視差?

  (2)德國天文學家貝塞爾為什么能發(fā)現(xiàn)恒星周年視差?

  (3)恒星周年視差為什么能證明地球在公轉?

  三、整理歸納:

  1、關于晝夜現(xiàn)象的解釋,我們保留哪一種?為什么?

  2、地球是怎樣運動的?

  3、小結:地球圍繞太陽自西向東公轉,一年為一個周期;在公轉的同時還圍繞地軸自轉,24小時為一個周期;地球在自轉和公轉的同時,地軸始終時傾斜不變的。

  板書設計:

  地球在公轉嗎

  公轉周期為一年

PPT教學設計7

  浩瀚的宇宙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思想:課文圍繞著銀河系和宇宙展開,按照查閱資料、分析資料、推理總結、討論交流、得出結論的順序,引導學生歸納出地球、太陽系、銀河系和宇宙之間的關系,從而對宇宙的浩瀚有初步的認識。

  教學目標:一、科學探究目標1.能圍繞銀河系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問題。

  2.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銀河系和宇宙的各種特征。

  3.能對自己的觀點或想法說明理由。

  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能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科學小論文,并能發(fā)現(xiàn)別人或自己

  小論文中存在的問題。

  三、科學知識目標能正確說出地球、太陽、銀河系和宇宙之間的關系。

  四、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目標能提出幾條保護美麗星空的建議。

  教學重點和難點:

  通過資料、數(shù)據(jù)分析認識宇宙的浩瀚。

  教學方法:

  教師講授與學生活動相結合的互動教學法。

  教學媒體:

  多媒體設備,有關銀河系和宇宙的圖片或資料。

  課時建議: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導課教師:你見過“銀河”嗎?描述你見過的銀河的樣子。

  學生交流。

  教師:在晴朗的夜晚,遠離都市的燈光,仰望星空,看到一條長長的、白色的光帶橫貫天空,那就是銀河,是“銀河系”的一部分。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銀河系。

  (二)新課教學◆活動1:銀河系和宇宙

  教師:關于銀河系,我們已經收集了很多的資料,現(xiàn)在分小組進行整理,把你們認為最重要的和大家一起分享。

  學生分小組整理資料。

  學生交流。

  教師(出示銀河系有關視頻)對銀河系的情況進行小結。關于銀河系,還想知道什么?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學生活動。

  教師:關于銀河系還有很多的問題沒有認識清楚,希望同學們努力學習去解開銀河系更多的奧秘。

  學生閱讀“科學在線”,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描述“地球、太陽、銀河系和宇宙的關系”。

PPT教學設計8

  六年級科學上冊第一單元第7課《斜面的作用》教案課件PPT教學設計

  第七課 斜面的作用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認識像搭在汽車上的木板那樣的簡單機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過程與方法:制訂一個簡單的研究計劃并用實驗的數(shù)據(jù)來說明斜面的省力規(guī)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積極參與科學實驗,愿意與同學進行合作交流。

  【教學重點】認識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教學難點】如何把學到的知識運用生活中去。

  【教學準備】1塊搭斜面的平木板,4個不同高度的小物品(橡皮等)、鉤碼、測力計、實驗計劃表。

  【教學過程】

  一、結合影視導入新課

  播放學生喜愛的《頭文字D》動畫片的賽車過盤山公路的錄象。

  提問:雖然動畫片很精彩,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山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區(qū)別?為什么要這樣修建?”

  (學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并當眾發(fā)表。)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 提出一個簡單任務:老師要把這個大木桶搬到講臺上來,有什么好方法?

  (學生拓展思維:滑輪組吊、杠桿撬……)

  今天老師就介紹一個更簡單的機械叫斜面。(示范用木板把木桶滾上講臺)

  2、 斜面概念引入:像這樣搭在高臺邊緣上的木板那樣的簡單機械,叫做斜面。

  3、 跟據(jù)老師提出的情境得出的問題:斜面能省力嗎?我們能設計一個實驗來研究這個問題嗎?

  4、 分組研究斜面是否能夠省力。

  實驗要求:

  1) 指導如何用測力計測斜面上的拉力。(拉動中,當測力計處于勻速運動時,讀出其讀數(shù))

  2) 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反饋交流實驗方案。

  3) 分工提升不同的物體(每人一次,每次操作3遍)

  4) 在操作員操作的時候,其他同學注意觀察,并取其正確的值,做好記錄。

  斜面的狀況 提升不同的物體 我們的發(fā)現(xiàn)

  A B C D

  直接提升物體的力

  沿斜面提升物體的力

  5、 對研究結果作出分析,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發(fā)現(xiàn)同一物體從斜面拉上用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體垂直提上去用的力,所以斜面可以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提問:剛才我們在實驗過程中,和其他組的數(shù)據(jù)相比較,你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發(fā)現(xiàn)每個組的用斜面拉上去所用力的大小不同,這是因為有的小組坡度高,有的小組坡度低)。

  那么坡度不同對于沿斜面拉物體所用的力也不同嗎?我們能不能設計實驗來證明一下?

  2、分組設計實驗,并分工合作完成實驗和記錄分析工作

  1)制定實驗計劃表(教師準備)

  實驗目的 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預測 坡度越大,用力越( )

  坡度越小,用力越( )

  要改變的條件

  不要改變的條件

  實驗設計

  2)交流計劃中的要點,并進行相互修改。

  3)分工合作進行實驗操作。(提醒:每個坡度做3次實驗,取平均值填入表中P17)

  直接提升物體的力 沿不同斜面提升物體的力(N) 我們的發(fā)現(xiàn)

  1 2 3 4

  4)觀察數(shù)據(jù)表格,討論發(fā)現(xiàn)數(shù)據(jù)規(guī)律,進行總結。

  四、鞏固與拓展

  1、現(xiàn)在結合我們的生活說一說:如我們的盤山公路為什么會修成“S”型。)

  2、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運用到了斜面工具?(螺絲、大橋……)

  用紙片演示螺絲的斜面。

PPT教學設計9

  目的要求:

  1、學生能夠認識自己家鄉(xiāng)的地理位置,知道家鄉(xiāng)所屬的行政區(qū)。

  2、在地圖上查找本地(社區(qū)、縣、市)、本省及省會城市的位置。知道家鄉(xiāng)是祖國的一部分。

  3、了解書信的一般常識,使學生萌發(fā)愛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能夠認識自己的家鄉(xiāng),并能夠正確地向別人介紹家鄉(xiāng)所在的地理位置。

  2、知道思念親人,想念家鄉(xiāng),是愛家鄉(xiāng)的表現(xiàn)。

  教學準備:

  1、中國地圖、江省地圖。

  2、與當?shù)剜]局聯(lián)系,準備實地參觀采訪。

  3、學生準備彩筆,剪刀膠水、信封。

  一、談話引導,激情導入。

  1、家鄉(xiāng)是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家鄉(xiāng)在你的眼里是怎樣一個地方?

  2、是啊,同學們的眼里,家鄉(xiāng)是美麗的。每個人都對自己的家鄉(xiāng)都懷著一種深深的眷戀之情,每個人都熱愛著自己的家鄉(xiāng)。

  3、今天,就讓我們先認識自己家鄉(xiāng)的地理位置。

  二、看地圖,找家鄉(xiāng)。

  1、指名學生,問:你的家鄉(xiāng)在哪里?用“我的家鄉(xiāng)在 省 市 縣”填空說話。

  2、出示中國地圖,找找自己的家鄉(xiāng)。

  3、自主合作,找到家鄉(xiāng)。

  (1) 幾個學生自由組合成“找家鄉(xiāng)小隊”,在省地圖上找家鄉(xiāng)。

  (2) 小隊上臺指著地圖匯報。

  4、開展小型的在地圖上找家鄉(xiāng)比賽活動。

  三、找家鄉(xiāng),畫家鄉(xiāng)。

  1、每個學生拿出自己帶來的小地圖,在地圖上把自己的家鄉(xiāng)所在省份剪下來,然后貼在書本的空格中。

  2、用手中的筆在貼畫的四周畫上一些美麗的圖案,把自己的家鄉(xiāng)打扮得更美麗。

  3、學生上臺展示。

  四、小結談體會。

PPT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化學變化會伴隨各種現(xiàn)象,根據(jù)這些現(xiàn)象可以初步判斷物質是否發(fā)生了化學變化。

  硫酸銅溶液和鐵釘會發(fā)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

  過程和方法:

  繼續(xù)學習“假設—檢驗“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方式。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分辨現(xiàn)象與證據(jù)的關系,體會證據(jù)支持結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了解化學反應的一般現(xiàn)象。

  【教學難點】做好硫酸銅溶液和鐵的化學反應實驗

  【教學準備】每組半杯硫酸銅溶液,一枚鐵釘,一把鑷子

  【教學過程】

  一、直入實驗,觀察硫酸銅與鐵釘?shù)姆磻?/strong>

  1、介紹硫酸銅溶液。觀察特征。

  2、演示并說明實驗內容和注意事項:我們要用鑷子夾住潔凈的鐵釘,浸入溶液中約2分鐘,觀察它們的反應,記錄下來,注意不要全部浸入溶液,這樣可以和鐵釘?shù)倪h原樣進行比較。

  3、各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提示觀察要細致,記錄要清晰。

  4、反饋交流:大家看到了怎樣的現(xiàn)象?注重比較和推理。

  5、引導思考:硫酸銅和鐵釘?shù)姆磻獙儆诨瘜W變化么?你能利用什么證據(jù)證明?生答補充。

  6、小結:可以從溶液的顏色以及鐵釘顏色的變化看出發(fā)生了化學變化,這也是我們判斷是否發(fā)生化學變化的方法之一。

  二、初步歸納化學變化伴隨的現(xiàn)象

  1、觀察37頁圖片:課本資料為我們介紹了一些判斷化學變化的淺顯方法。

  2、回顧整理:隨著這節(jié)課的實驗結束,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化學變化呢?在變化過程中伴隨出現(xiàn)了那些現(xiàn)象?列舉填表。

  物質的化學變化 伴隨的主要現(xiàn)象 本質特征

  總結拓延:

  無論哪一種化學反應,在反應的同時都會有一些現(xiàn)象伴隨發(fā)生,這也是我們進行判斷的方法。課外續(xù)填表格:生活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化學變化?現(xiàn)象或判斷理由是什么?

  閱讀43頁:

  在課本資料中的化學反應后,產生了哪些新物質。

PPT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知道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知道指南針、造紙、印刷和火藥等都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fā)明的。

  2、感受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激發(fā)民族自豪感。

  3、學習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的能力,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教學準備:

  搜集關于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的資料,包括照片、文字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話題

  1、談話導入:中華民族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和極為古老的文明,在祖國這片遼闊和肥沃的土地上,我們的祖先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你的頭腦中,最引以為豪的是什么呢?

  2、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引到課題上(板書課題:從四大發(fā)明說起)。

  例:有人說到了四大發(fā)明或其中的一件,那么教師就可以說: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發(fā)明,被稱之為“四大發(fā)明”之一,你還知道其它三項偉大發(fā)明是什么嗎?

  如果沒有人說到這一方面的內容,教師可以這樣說:是啊,我們古代勞動人民可真了不起,我國還有聞名于世的四大發(fā)明呢,你知道分別是哪四種偉大的發(fā)明嗎?

  二、交流話題

  1、學生自讀課文3-6頁:讀讀文中的插圖和文字,看自己能讀懂什么。

  2、交流:

  (1)你從課文中學懂了什么?

  ①什么時候有了這項發(fā)明?

  ②這項發(fā)明在歷史上曾經改變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③這項發(fā)明對世界文明有怎樣的貢獻?

  (2)關于這項發(fā)明,你還有更多的了解嗎?

  (3)從剛才自己的學習和與同學的交流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說說你現(xiàn)在心里想說的話。

  (交流時注意:一項發(fā)明一項發(fā)明地說,可以讓學生展示一下搜集到的照片等材料,這樣可以更直觀。)

  (4)你知道我國古代還有哪些偉大的發(fā)明嗎?

  三、小結話題

  1、學了今天的課,你現(xiàn)在最想說的是什么?

  2、小結:是啊,我們祖國真是太偉大了,我們古代的勞動人民可真了不起,有那么多偉大的發(fā)明,這些發(fā)明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的發(fā)展,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真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感到驕傲!

PPT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探究:

  1、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土壤主要是由空氣、水、黏土、砂、腐殖質等成份構成的。

  2、在探究問題土壤中有什么時,能獨立思考發(fā)表意見,個人或小組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方案。

  知識:

  1、在教師的指導下,小組合作完成研究土壤成分的實驗。

  2、會記錄探究活動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根據(jù)事實資料研討問題,得出結論。

  情感:通過討論,知道土壤對植物及人類的作用,大致知道怎樣保護土壤,樹立愛護土壤環(huán)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

  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是由空氣、水、黏土、砂、腐殖質等成分構成的。

  教學難點:

  在實驗中能自己提出問題,并能進行實驗研究。

  教具準備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

  課 時: 2課時

  課時1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問:同學們,土壤是動植物、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大家在哪些地方見過土壤?對于土壤你有哪些了解?學生自由交流。

  問:對于土壤,你想研究些什么?啟發(fā)學生提出有關土壤的問題。

  問:土壤是由哪些物質構成的呢?這一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探究問題:

  土壤主要是由什么成份構成的?

  三、作出預測

  問:根據(jù)你平時的了解,你認為土壤里都有些什么?

  學生:水、空氣、雜質、化肥、泥土、砂等。

  四、室外觀察、采集土壤。

  問:要想清楚地了解土壤的成分,最好的辦法是什么呢?采集土壤需要些什么工具?應該注意什么?

  學生準備:鐵锨、小鏟、小桶等。

  五、室內探究。

  思考:土壤中是否有剛才談到的物質呢?怎樣才能弄清楚?你能想出多少種研究方法?

  學生:用手捏、手是濕的,說明土壤里有水……

  師:按照你們想到的方法,去研究土壤中到底含有哪些物質,看能有哪些發(fā)現(xiàn)。

  學生:填寫活動報告單

  學生開展探究活動。

  匯報:你采用什么方法,觀察到了什么現(xiàn)象?

  講述:那些死去的動植物腐爛后變成了腐殖質。

  啟發(fā)學生思考:除了這些研究方法,還能用哪些方法對土壤進行研究?

  用火燒,土壤中會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

  課時2教學過程:

  一、研討問題,通過以上的研究,你知道了土壤中都有哪些成分?

  1、整理實驗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

  實驗方法 觀察到的現(xiàn)象

  捏土壤 手是濕的

  把土壤放入水中 有氣泡冒出(空氣)

  攪拌水中的土壤 土壤分幾層,上層黏土,下層砂

  燒土壤 有燒頭發(fā)的味道(腐殖質)

  2、根據(jù)學生對土壤成分找到的多少進行評價。

  二、拓展延伸

  1、土壤中除了這些成分外,還有別的物質嗎?

  目的:

(1)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土壤秘密的興起。

  (2)引導學生談談土壤中污染物的問題。

  2、土壤中的這些垃圾袋、廢電池對土壤有什么影響?

  3、土壤是植物的“家”,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土壤呢?學生充分交流后,教師適當介紹“保護土壤小知識”。對于學生在教學活動開始提出的其他問題,留作學生課外研究作業(yè)。

  三、課后練習

  1、土壤的成分有 等。

  2、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土壤中含有空氣的?

PPT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 學會本課的五個生字。掌握“商議、都督、委托、水寨、輕易、支援、甘受懲罰、大霧滿天、

  飲酒取樂、神機妙算”等詞語。

  2. 理解課文內容,認識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識、有計謀、有肚量、有膽略,更重要

  的是有創(chuàng)新精神。

  方法過程目標:

  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情感價值觀目標:

  1. 感悟祖國燦爛文化的民族底蘊,激發(fā)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創(chuàng)新意識。

  2. 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教學重點:了解草船借箭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發(fā)展過程。

  教學難點:從“草船借箭”這件具體事情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和他的創(chuàng)新精神。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及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 談話導入:今天我們來學一篇根據(jù)《三國演義》的有關章節(jié)改寫的故事。(出示課題后齊讀)

  2. 簡介背景:東漢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劉備、孫權各據(jù)一方。曹操打敗了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于是劉備和孫權聯(lián)合起來抵抗曹操。諸葛亮奉劉備之命到孫權那里幫助作戰(zhàn),“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孫、劉聯(lián)合抗曹的時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戰(zhàn)之前發(fā)生的。

  3. 從《草船借箭》這個課題中,我們可以知道什么?

  你還想知道什么?

  如:怎樣借?為什么能借到?

  4.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順序,給課文分段。

  第一段(1~2)講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萬支箭的任務來為難諸葛亮,諸葛亮接受了這個任務,并保證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講周瑜不給造箭材料,進一步陷害諸葛亮。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準備。

  第三段(6~9)講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講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諸葛亮神機妙算,自嘆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來刁難諸葛亮,諸葛亮因借箭而顯示才干。通過學習,同學們對課文內容基本把握了。請大家以“箭”來總結段意。

  第一段,寫周瑜讓諸葛亮造箭;

  第二段,寫諸葛亮準備造箭;

  第三段,寫諸葛亮借箭;

  第四段,寫諸葛亮借箭成功。

  學生歸納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機指出: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發(fā)展、高潮、結果”的順序寫的。

  二、重點品析:

  學習第一段。

  師:初讀了課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想設計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對白。我讀提示語,一、二組讀周瑜的話,三、四組讀諸葛亮的話。想一想:從對話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諸葛亮分別是個什么樣的人?

  (師生讀書)

  師:這一段對話的提示語太單調,怎么總是“周瑜問,周瑜說”呢? 我們學過的提示語中,常常有恰當?shù)孛鑼懻f話人的動作、神態(tài)等的語句,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人物的個性特點。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譯過來的,古人寫文章用提示語一般很簡潔,“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們接下去就來通過人物對話的朗讀和揣摩,給文中提示語加一個確切的表示人物動作、神態(tài)、心理活動的詞語,再讀讀這句話,更深地體會人物的個性特征.

  (學生默讀、思考)

PPT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洋蔥表皮是由細胞構成的

  過程與方法:

  1、 學習制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

  2、 使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用圖畫記錄觀察到的洋蔥表皮細胞。

  3、 對比用肉眼、放大鏡、顯微鏡看到的洋蔥表皮有什么不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 認識到細致觀察、詳盡記錄是重要的

  2、 發(fā)展觀察生物標本、研究生物標本的興趣。

  3、 懂得由于觀察工具的改進,人們才能觀察到許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學重點】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

  【教學難點】正確使用顯微鏡

  【教學準備】分組實驗材料:洋蔥、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紙、載玻片、顯微鏡、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這是一個洋蔥,如果從它的內表皮上揭下一塊,你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放大鏡又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顯微鏡又能看到些什么?

  二、制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

  師:為了能更好地觀察它,首先我們要制作一個玻片標本。(師演示)

  1) 在一個干凈的玻璃載片中間滴一滴清水

  2) 用鑷子把取下的洋蔥表皮放到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標本要平展開,不能折疊。

  3) 用蓋玻片(或另一個玻璃載片)傾斜著蓋到標本上面,放蓋玻片時,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氣泡。

  4) 從標本的邊緣滴一滴稀釋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傾斜,再用吸水紙吸掉多余的水。

  2、學生以組為單位制作玻片標本

  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洋蔥表皮

  1、先用肉眼觀察洋蔥表皮,將看到的畫在科學記錄本上(或書上13頁)

  2、材料員發(fā)給每位同學放大鏡,大家用放大鏡觀察洋蔥表皮將看到的畫到科學記錄本或書上。

  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到的有何不同。

  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

  1、 師:如果我們將洋蔥表皮的玻片標本放到顯微鏡下觀察,又會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呢?

  2、 師出示顯微鏡,介紹各部分的名稱、功能及使用方法(如果學生五年級時已使用過,也可叫學生介紹老師指導更正,具體內容見13頁)

  3、 每2人一個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不會使用的同學可根據(jù)13頁的提示進行操作。每組的材料員監(jiān)督大家進行規(guī)范的操作,對不規(guī)范操作且不改正的同學取消其使用資格。同樣將顯微鏡下的發(fā)現(xiàn)畫到科學記錄本或書上。

  4、 交流我們在顯微鏡下的發(fā)現(xiàn)

  (洋蔥表皮由一個個比較規(guī)則的多邊形組成。洋蔥表皮上的一個個小房間似的結構,是洋蔥的細胞。閱讀12頁的資料,了解胡克發(fā)現(xiàn)細胞的故事。讓學生談談對細胞的認識。)

  課外作業(yè)

  查找資料:細胞的作用

PPT教學設計15

  第五課時:

  教學內容: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練習課

  教學目標:

  1.能運用運算定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2.培養(yǎng)學生根據(jù)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fā)展思維的靈活性。

  3.使學生感受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口算:

  50×2=100 50×20=1000

  25×4=10025×8=200 25×12=300 25×40=1000

  125×8=1000 125×16=200

  125×24=3000125×80=10000

  通過剛才的口算,你們很快就算出結果,你們知道在乘法運算中有三對好朋友,它們分別是誰?

  板書:5×225×4125×8

  (2)在□里填上合適的數(shù)。

  30×6×7=30×(□×□)

  125×8×40=(□×□)×□

  (3)計算:

  43×25×4 25×43×4

  比較兩道題,在運用乘法運算定律時有什么不同?

  在討論的基礎上,啟發(fā)學生總結出:第1題只應用乘法結合律把后兩個數(shù)相乘,就可以使計算簡便;第2題要先用乘法交換律把4放在前面,使25與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后面,使25與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結合律,使計算簡便。

  小結:用乘法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單獨運用乘法結合律使計算簡便,一種是兩個運算定律結合使用,使計算簡便。關鍵要掌握運算定律的內容,根據(jù)題目的特點,靈活運用運算定律。

  引導學生在對比中加以區(qū)分。

  (4)師生比賽,看誰直接說出結果速度快。

  25×42×4 68×125×8

  4×39×25

  (5)對比練習:

  4×25+16×25

  4×25×16×25

  (25+15) ×4

  (25×15)×4

  46×25

  (40+6)×25

  49×49+49×51

  49×99+49

  (68+32)×5

  68+32×5

  學生小組分工后獨立完成,再進行小組內交流。

  匯報。

  二、小結

  學生談收獲。

【PPT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ppt的設計教學12-11

PPT教學設計07-31

《識字5》教學設計PPT11-27

PPT教學設計范本大全12-09

小學語文拼音PPT教學設計范文08-04

《散步》教學設計(散步教學設計一等獎ppt)03-21

數(shù)學教學反思ppt01-03

《化石吟》教學ppt11-29

PPT設計大賽策劃書06-17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男人女人热热 | 日韩2021亚洲天堂在线 | 亚洲免费一级字幕 | 亚洲精品色在线 | 亚洲高清AV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不卡二卡三卡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