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學設計

時間:2023-02-26 08:07:29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高中地理教學設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教學設計

  高中地理教學設計 篇1

  學習目標:

  1.利用地球儀演示和多媒體動畫,掌握地球自轉、公轉的基本特征。

  2.通過地球儀演示和講解,并聯系生活實際,分析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從而加強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聯系生活實際現象和讀圖分析,掌握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從而學會運用相關圖表來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速度的變化規律;黃赤交角的影響。

  教學方法:

  講授法、演示法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前邊兩節課我們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環境,這節課我們將立足地球本身,探討地球的運動。

  第三節地球的運動(板書)

  在初中時我們曾學過一些地球運動的知識,那么你知道地球的運動有哪兩種基本形式呢?

  學生回答:自轉和公轉運動。

  我們先一起回顧地球的自傳運動和公轉運動的基本特點。

  一、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

  由初中所學的知識我們了解到,地球的自轉是指地球繞其自轉軸的旋轉運動,自轉軸就是地軸.它的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

  演示 教師轉動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運動。轉換地球儀的觀察角度,分別從北極和南極上方觀察轉動的地球儀。

  提問 描述從北極看和南極看到的地球自轉狀態。

  學生回答

  演示利用多媒體動畫再次演示地球自轉的運動方向,在圖一中畫出地球自轉的正確方向.

  圖一

  提問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樣知道地球自轉了一周?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是多少呢?

  學生回答

  剛才同學回答的很好,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隨觀測參照物的不同而不同。我們一般以太陽和天空中的恒星為參照物,相應的周期我們分別稱之為太陽日和恒星日。

  演示和講解

  運用“太陽日和恒星日”多媒體動畫分析“恒星日與太陽日圖”中恒星日與太陽日的關系。

  圖1圖2圖3

  如圖1:假設遙遠的恒星(小圓)和太陽(S)同時對著地球上的一點P,設地球只自轉而不公轉,那么地球在E1處自轉一周(電腦顯示P點繞圓運動一周)。

  如圖2先以恒星作參照,動畫顯示恒星日的長度。

  動畫的過程是:地球一邊自轉(即P點繞圓心運動),一邊由E1向E2運動(公轉),當地球到達E2點停止,此時P點剛好對著恒星。

  提問

  此時地球是否自轉了一周,自轉的角度是多少,以什么作參照?

  學生回答

  點擊鼠標,電腦畫出SE2的連線和E2與恒星的連線,標出“恒星日”)從E1到E2,地球自轉了360°。而因為以恒星作為參照,地球從E1到E2的時間間隔就是“恒星日”,時長23時56分4秒,是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

  投影恒星日與太陽日比較表格,填寫恒星日內容

  圖3以太陽作參照。在圖2中可看出,地球在E2處時,P點還未兩次對著太陽,即以太陽作參照時,地球自轉還不到一周360°。

  演示動畫:地球繼續自轉(即P點繼續繞圓運動),但地球同時繞太陽公轉到E3處時,動畫暫停,P點兩次對著太陽。

  提問

  從E1到E3,相對太陽來說,地球是否自轉了一周,自轉角度是多少?

  學生回答:自轉了一周多。

  點擊鼠標顯示連線和“太陽日”。太陽、地面上某地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注:“三點共線”是指地面上某點位于地心與太陽的連線上)的時間間隔為一個太陽日。從E1到E3的時間間隔稱一個太陽日,長24小時,其自轉的角度是360°59′。

  完成表格內容,總結比較太陽日與恒星日的差異

  任何一種圓周運動,總離不開角速度和線速度。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和線速度。

  提問

  什么是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呢?

  地球在單位時間內自轉的角度叫做地球自轉的角速度。

  提問

  根據地球自轉的周期,可以計算出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大約為每小時多少度?

  學生回答:15°/小時。

  地球表面除南、北兩極點外,任何地點的自轉角速度都一樣。根據地球自轉周期360°/24小時推算,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大約是15°/小時,1°/4分鐘,1′/4秒。但南、北極點無角速度,即南、北極點的角速度為零。

  我們再看看地球自轉的線速度是怎樣的`。

  地球自轉時,某點在單位時間內轉過的距離(弧長),叫做該點的自轉線速度。

  (投影)地球自轉的線速度和角速度圖

  提問

  讀圖說出地球自轉線速度有什么分布規律。

  學生回答

  地球自轉線速度的大小因緯度而異(離地軸的距離即圓周運動的半徑不同,半徑越大,線速度越大),赤道處最大(1670千米/小時),自赤道向兩極漸小,兩極的線速度為零。在南北緯60°處,自轉線速度為赤道處的一半。

  我們已經探討了地球自轉的規律。而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在繞日公轉。那么地球公轉又有什么樣的規律呢?

  地球繞太陽的運動,叫做地球的公轉。

  提問

  結合前面我們剛剛所學的地球自轉運動,說說應該從哪幾個方面來描述地球公轉的規律呢?

  學生回答:可從地球公轉的軌道、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來說明地球公轉的規律。

  演示

  多媒體動畫演示地球的公轉運動。在觀看動畫演示時,思考下面四個問題:

  地球公轉的方向是什么?

  地球公轉軌道與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一樣,是什么形狀?

  受公轉軌道形狀的影響,地球公轉的速度是一樣的嗎?

  地球公轉的周期是多長?

  (在演示的同時,講解回答上述四個問題)

  地球公轉的方向:自西向東

  地球公轉的軌道與其它行星一樣,是近似正圓的橢圓形,太陽位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每年的一月初,地球距離太陽最近,這個位置叫做近日點,每年的7月初,地球距離太遠最遠,這個位置叫做遠日點。

  隨著地球的公轉,日地距離不斷發生思維的變化,公轉速度也隨之發生變化。在近日點公轉速度最快,隨后速度不斷減慢,到遠日點公轉速度達到最慢,之后有逐漸加快,至近日點速度最快。

  地球公轉的周期是1個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讀圖思考

  閱讀教材14頁圖,思考北半球夏半年的日數是186天,冬半年的日數是179天,造成這種日數差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北半球夏半年地球運行在遠日點一側的軌道位置上,因此公轉速度較慢,日數(公轉所需時間)較長;冬半年運行在靠近近日點一側的軌道位置上,所以公轉速度快,日數少。

  二、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板書)

  提問

  地球公轉時,地軸的北端指向哪顆恒星?

  學生回答:北極星

  對,地球在公轉時是斜著身子在轉動,地軸的北端永遠指向北極星方向,我們假設地球是正著身子公轉的,地球上會出現什么現象呢?

  地球儀演示

  學生仔細觀察,說出現象。

  太陽永遠直射赤道,赤道面和公轉軌道面重合

  閱讀教材圖1.18黃赤交角與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北半球)

  讀圖指導

  掌握“黃赤交角”的“一軸兩面三角度”

  (1)“一軸”指地軸。

  (2)“兩面”指黃道平面和赤道平面。

  (3)“三角度”指黃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夾角為23°26′;地軸與黃道平面的夾角為66°34′;地軸與赤道平面的夾角為90°。

  在地球的公轉運動過程中,有“三個基本不變兩個變”,是指:

  (1)“三個基本不變”:地球在公轉運動過程中,地軸的空間指向基本不變,北極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黃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變,保持23°26′;地球運動的方向不變,總是自西向東。

  (2)“兩個變”:地球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交線、地軸與太陽光線的相對位置是變化的。

  鞏固練習

  (1)黃赤交角的度數決定了決定了太陽直射點移動范圍,決定了南北回歸線的緯度。

  (2)南北極圈的度數是90°- 23°26′= 66°34′,因此也決定了南北極圈的緯度。

  2.太陽直射點

  由于太陽的體積比地球大得多,因此可以認為太陽射來的是平行光。

  假設:假如地球表面是平面,太陽與地面的關系:均是直射。

  實際:地球是球體,表面是球形,因此在球形表面只有一處垂直。

  我們將太陽光線中與地球球面垂直的這條光線稱為太陽直射光線,其延長線穿過地心。

  我們將太陽直射光線與地球的交點稱為太陽直射點。

  在地球公轉運動過程中,由于地球所處的軌道位置不同,太陽直射點的位置也會發生移動。

  多媒體動畫演示

  觀看多媒體動畫演示地球的公轉運動,并思考以下問題

  (1)公轉的四個重要位置二分二至日的日期分別是在哪一天前后?

  (2)二分二至日時太陽直射地球的哪一條緯線?

  (3)說出太陽直射點的運動規律。

  邊演示,邊總結結論。

  (1)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

  (2)春分太陽直射赤道,夏至太陽直射北回歸線,秋分太陽直射赤道,冬至太陽直射南回歸線

  (3)太陽直射點是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的(畫圖講解說明)

  鞏固練習

  (1)一年中,太陽直射點何時在北半球?提示:從春分到秋分,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

  (2)太陽直射點何時在南半球,方向卻是向北移動?

  提示:從冬至到次年春分,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但方向卻向北移動。

  (3)南、北回歸線上一年中有幾次直射現象?兩者之間的緯線呢?回歸線之外呢?

  提示:一次。兩次。沒有直射。

  高中地理教學設計 篇2

  一、學情分析:

  在高二地理文理教學中,這學期我擔任高二五個理科和一文科班的地理教學工作,其中1、2班基礎較好,8、9、10、11班的基礎較差。其中的一個原因是初中和基礎比較薄弱,另外一個是他們的地理學習習慣不好,不愛學習。如何讓他們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加強他們的基礎知識,這是本學年的教學重點。這一切都要求老師加強集體備課,發揮好教研組、集備組整體優勢。

  二、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學校的工作思路,以“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為宗旨,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濃厚的學習興趣為重點,深入了解學生情況,著手教學模式的探討,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三、學生基本情況:

  本學期教學班6個,5個班學生基礎都較差,在高二年級也非常特殊,不愛學習的學生較多,1、2班學生的基礎相對較好點?偟腵來說,學生的情況不夠理想,給教學帶來許多困難。

  四、教學目的和要求:

  讓學生獲得比較完備的地理基礎知識,學習對學生終生發展有益的地理;倡導學生主動參加參與,樂于探究,勤勞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 教材內容、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教材除了學科理論外,增設了活動設計、研究性學習、案例教學、社會實踐等,同時,配備了不少案例,這些案例源于實際的社會活動和不斷發展的社會現實生活,與地理學科。有緊密的聯系,是對已發生的典型時間的真實寫照;因此,學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現實問題,通過案例分析引導學生去觀察、體驗、判斷和推理也是教學的重點,更是難點。

  六、教學措施:

  中學地理與其他學科相比,他的獨特性主要體現在起直觀性和辨證思維能力的廣泛運用上,因此在教學中,首先應充分培養地圖的觀點,包括看圖能力、記圖能力和再認再現能力的培養。牢固樹立地圖是地理學科第二語言的思想。第二,根據教材特點選用一些帶有鄉土性質的案例,做好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盡可能在課堂上實現。另外,做好后進生的會考輔導工作。

  七、具體措施:

  1、加強對《課程標準》的深入研究

  《課程標準》是教學、命題的標準和依據,教學過程中要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制定教學目標,落實高中地理教學的目標要求,為會考和高考打下牢固的基礎。

  2、認真鉆研教材

  在教學中既要重視教材中學科知識點的落實,也要重視學科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重視教材的整合,樹立“用教材教”的新的教材使用價值觀,使教材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資料來源,根據《課標》要求選取恰當的案例,彌補教材的不足。改變傳統地理教材觀,由單一教材向多元素材轉化,由依賴教材向主動構建教材轉化。

  3、重視課堂教學中“過程與方法”的研究與實踐。

  《課標》教學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是課程標準提出的新的關鍵性目標。要在教學中倡導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與交流的能力。重視能力培養的同時也要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力是建立在穩固的學科基礎知識之上的。

  4、重視備課環節

  備課的依據是《課程標準》、學情和教材,在備課的過程中首先解讀《課程標準》,依據《課標》要求和學情制定教學目標。處理好“量”與“時間”的關系,合理取舍和整合教材,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加強校內備課組的活動,開展校際交流,尋求共同發展。

  高中地理教學設計 篇3

  一、學習目標

  (一)學習目標

  1、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地球表面海、陸所占比例。

  2、運用地圖,描述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特點。

  3、運用世界地圖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二)學習目標分解細化

  1、通過簡單方法估算并說出地球表面海、陸所占的比例,學會科學探究的簡單方法,培養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

  2、運用地圖描述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特點。

  3、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以及大洋、海和海峽。

  4、在世界地圖上,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布特點。

  5、了解人類認識地球面貌的歷程,增強熱愛科學、探究地理、造福人類的信心和決心。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1、通過簡單方法估算并說出地球表面海、陸所占的比例。

  2、在世界地圖上,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布特點。

  (二)教學難點

  在世界地圖上,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布特點。

  三、教學方法

  1、教法

  創設情景法、讀圖分析法、畫圖講解法、總結歸納法、啟發引導法、交流談話法。

  2、學法

  情景感受法、地圖觀察法、圖畫圖話法、問題探究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課時

  1課時。

  高中地理教學設計 篇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在地圖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圖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點,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充分運用圖文資料,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綜合運用能力以及小組合作能力,樹立團隊精神。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日本自然環境和人文經濟的認識,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求知欲,增強安全防震意識,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日本的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

  難點: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學方法

  讀圖(資料)分析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準備

  地理填充圖冊、地圖冊、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講述時事政治,對于我國的釣魚的島問題一直爭執不休,大做文章的國家是哪個?并強調釣魚的島是我國的固有領土。這節課就讓我們拋開愛恨,用地理的視角充分認識這個復雜的國家。

  過渡:我們應從哪些方面認識日本呢?請大家打開課本快速瀏覽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課教學

  【提問】看看教材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日本的'?引導學生歸結為自然環境和人文經濟兩個方面。這是認識一個國家的基本方向。

  【環節一】認識日本的自然環境。

  活動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圖和日本地形圖,設置任務讓學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領土組成、地形特征。

  活動二:日本的位置和組成對自然環境會有什么影響呢?讓學生同桌之間相互配合完成內容根據地圖和其他資料概括日本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日本輪廓和城市分布特點以及原因。

  活動四:播放視頻和圖像資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習俗。繼續認識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環節二】認識日本的火山地震狀況。出示火山地震帶分布圖,讓學生思考:日本為什么多火山地震?

  提問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會給人們帶來災難呢?引發學生思考。進一步引導學生看課本資料。

  【小組討論】

  1、探討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15圖文資料分析總結火山地震的利弊。

  2、展示日本安全防震資料。日本是如何防震減災的?我國也是多地震的國家,我們應向日本學習哪些防震減災知識?

  (三)鞏固提高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圖冊》相關內容;看圖思考:日本的自然環境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四)小結作業

  通過提問的方式回顧本節課內容。并說明作業任務:自然環境決定了經濟文化的發展。日本的經濟狀況怎樣?請大家課下做一個調查。帶著以下問題你們家有哪些日本產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產品?與同類產品相比,在價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為四個小組歸類做個統計圖表。

  六、板書設計

  略

  高中地理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說出火山的概念、組成及其形成;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模擬實驗,能描述火山的形成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能夠體會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火山的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學難點】

  火山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方法

  設置情境法、講授法、演示實驗法。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PPT展示一組日本富士山的圖片

  同學們,上課前老師給大家展示一組圖片,大家看看圖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聽到很多同學都認出來了,說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確,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驕傲。那同學們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屬于我們上節課所學的三種山岳類型中的哪一類?對,屬于火山。這節課,我就一起來具體學習一下——火山。(板書課題)

  (二)新課教學

  1、教師做演示實驗,模擬火山形成過程:

  在桌上放一個錐形瓶,瓶中裝適量白醋和洗滌劑,用滴管向錐形瓶中滴入小蘇打溶液。滴入后,瓶內產生泡沫,隨著泡沫的不斷增加,溢出瓶外,堆積在錐形瓶周圍。

  教師做實驗時,學生觀察實驗過程,觀察時注意保持安全距離,解決以下問題:

  (1)學生觀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實驗現象。

 。2)學生運用初中所學化學知識——酸堿中和反應,解釋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

  (3)學生類比演示實驗的現象及產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過程。

  最后,教師總結歸納火山的形成過程:處于底下深處的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

  處于底下深處的'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這樣形成的山體就是火山。如果巖漿是沿著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寬廣的玄武巖高原。

  2、結合課本和實驗后的泡沫狀態,學生思考并回答:

 。1)火山由哪幾部分組成?

  (2)每個部分分別對應泡沫堆的哪個部位?

  3、結合課本,學生回答:火山的規模范圍有多大?

 。ㄈ╈柟掏卣

  (1)PPT展示我國長白山天池的視頻和圖片。

 。2)介紹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關小知識。

 。ㄋ模┬〗Y作業

  課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關資料,做成PPT或視頻,下節課進行匯報和分享。

  五、板書設計

  火山的形成:

  處于底下深處的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形成火山。

  六、教學反思

  高中地理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運用氣壓帶和風帶圖來說明風海流形成的原因運用世界洋流模式圖和世界表層洋流分布圖,解釋洋流的分布規律,提高學生歸納概括、化繁為簡、以簡馭繁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會運用地圖分析風海流的成因,歸納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理解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并能畫出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簡單模式圖。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規律,提高對地理要素之間相互滲透和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理解。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將所學的知識點能夠前后聯系,有效解決疑慮,分析問題的來龍去脈。綜合運用地理知識能力提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洋流模式圖的成因分析,描繪世界洋流分布圖,掌握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規律。

  教學難點: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洋流模式圖的形成推理、分布規律及利用等溫線地圖判斷寒、暖流。

  教學過程

 。ㄒ唬、洋流的概念及分類

  1、洋流的概念:

  學生自主閱讀課本,找出概念中的關鍵詞:常年、穩定、大規模。

  2、洋流的性質分類:介紹寒、暖流的概念,練習寒暖流的判斷

  3、洋流的成因分類:介紹風海流、補償流、密度流

  由此可知,洋流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有風向、地轉偏向力、海陸輪廓。其中,盛行風是最主要的動力。

  過渡洋流的在盛行風的作用下,一旦開始運動后,就會受到地轉偏向力和海陸輪廓等因素的影響,而改變方向。現在我們一起結合剛才學習的洋流成因來概括世界洋流模式圖,看看它們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4、洋流的分布:

  設問1:促使洋流常年、穩定的、沿一定方向運動的原因是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學過的盛行風。

  設問2:在低緯信風、中緯西風和極地東風吹拂下的海域,洋流的運動方向如何?

  引導學生看出低緯、中緯和高緯海區的.洋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洋流流向與盛行風向不是完全一致的?

  5、投影展示“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圖,引導學生從圖中得出洋流運動規律。

  學生分別用紅筆和藍筆在“世界海陸分布輪廓簡圖”中畫出暖流和寒流,歸納寒暖流分布規律。

  盛行風是洋流運動的主體動力,在北印度洋海區,盛行風向隨季節變化而改變,形成南亞季風。思考:南亞冬夏季風方向如何?學生在“世界海陸分布輪廓簡圖”中畫出南亞冬季風的方向,根據風向畫出北印度洋海區大洋環流。

 。ǘ⒀罅鲗Φ乩憝h境的影響

  1、通過教材案例分析,探究洋流對氣候的影響。將全班分組,主要任務為:

  閱讀“北大西洋暖流與西北歐氣候”。回答:

  (1)挪威卑爾根屬于什么氣候類型?與之同緯度的大洋西岸又是什么氣候類型?

 。2)大西洋東西兩岸的自然景觀有什么明顯的差異?為什么?

 。3)北極圈內氣候寒冷,為什么會出現終年不凍港?

  閱讀“秘魯寒流與南美大陸西岸氣候”。回答:

 。1)秘魯伊基克最冷月、最熱月的平均氣溫各是多少?該地屬于什么氣候類型?

 。2)南美西海岸的熱帶沙漠為什么南北延伸很長?

  對兩組同學的答案進行補充。

  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2、結合相關圖片,探究洋流對漁場的影響。

  (1)課件展示:“世界洋流和四大漁場分布圖”

 。2)學生觀察、討論、分析:

 、偎拇鬂O場中,成因相似的漁場有哪幾個?

 、跒槭裁春、暖流交匯處的海區往往能形成大規模的漁場呢?

 、勖佤敐O場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3、用上述相同的方法,組織活動讓學生探究洋流對航海、海洋污染的影響。完成活動后,回答本節課所提問題:哥倫布兩次航行為什么會花費不同的時間呢?

  4、課堂小結

  5、課堂練習

  高中地理教學設計 篇7

  教材分析

  1、本章是從教學的整體出發,介紹了我國地形的總體特點和宏觀分布情況,我國的主要地形區,地形對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2、本節教材主要包括3個內容:地勢西高東低,山脈縱橫交錯,地形復雜多樣。

  3、地形是組成地理環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同時有嚴重的影響著別的要素,如氣候、水文、植被、農業生產、交通運輸等,因此,認識我國的地形特征,將為學習以后各章節知識奠定基礎。

  學情分析

  1、 學生特點分析:

  對中學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階段是智力發展的關鍵年齡,同時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發展。從年齡特點上來看,初中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從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的`這一生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學習方法:

  觀察法、討論法、綜合分析法 ,列表比較法,空白圖指認法等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運用地形圖,總結出我國地勢特征以及各級階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識記各級階梯分界線的名稱。

  (2)理解山脈走向的概念,能確認幾條重要的山脈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國的名山。

  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讀圖分析、收集處理信息、團結協作、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學生討論地勢特征對氣候、河流、交通以及對生產生活的影響。使學生初步掌握評價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本節的學習,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同時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決心為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學習的思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核心是讓學生認清中國地形的整體特征和我國的主要山脈,因此中國地形的特點和山脈分布是本課的重點。

  而中國地勢西高東低這樣一個特點對氣候、河流、交通等的影響是本課的難點,因為學生年齡偏小,對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經歷的現象不能很好的與理論知識相連接,因此對于這些問題需要老師進行指導,從而讓學生能夠總結出來。

  高中地理教學設計 篇8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記住我國的地勢特征,各級階梯的分界線、平均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區

  2、記住我國主要山脈的名稱、走向和分布

  3、總結我國地形的基本特征,記住我國主要地形區的分布和特點

  能力目標:

  1、學會使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分析我國地形、地勢特點

  2、能夠通過地形的種類和分布、海拔高度和地勢起伏等方面去分析地形地勢對我國農業、氣候、河流的影響

  情感目標:

  通過對我國壯麗山河的學習,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熱愛祖國和保衛祖國的決心和信心。

  重點、難點:

  重點:1、我國的地形、地勢特點

  2、我國三級階梯的分布及每一級階梯主要的地形區

  3、我國各種山脈的走向及分布

  4、我國主要地形區的分布及地表特征

  難點:

  如何利用地形地貌特點分析對農業、氣候、河流的影響

  自主學習:

  1、對照“沿320N線中國地勢剖面圖”和“中國的地形圖”

  (1)在“中國地形圖”上畫出320N線,看320N自西向東經過的地形區依次是

 。2)看“320N”地勢剖面圖,完成P20頁活動1、2、3小題,并填寫下表:

  階梯名稱主要地形區平均海拔高度(米)第一級階梯第二級階梯第三級階梯2、讀“中國主要山脈分布圖”,結合課本內容完成:

  (1)在圖上找出我國東西走向的山脈、南北走向的山脈、

  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弧形山脈

 。2)我國的最高峰是________,平均海拔_____米,它位于哪兩國的交界處_______;我國東部的最高峰是______,海拔______米

  3、對照“中國山脈分布圖”和“中國地形圖”回答:

 。1)找出我國三級階梯的分界山脈:

  一二階梯之間的分界山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階梯之間的`分界山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將三級階梯的分界山脈描在“中國地形圖”上。

  4、“中華五岳”中的“五岳”指的是什么?它們各位于哪個省區?

 。ǘ、自學成果反饋:

  在圖中填出各種走向的山脈:

  (三)、合作交流:

  1、我國西高東低、階梯狀的地勢特點對我國氣候、河流有什么影響?

  2、為什么說山脈是構成地形的骨架?

  3、既是階梯分界線又位于兩省交界處的山脈有哪些?

 。ń虒W提綱)

  一、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

  中國沿北緯32度地勢剖面

  階梯界線主要地形海拔一昆、祁、橫高原、盆地4000米以上二↓三大高原、三大盆地1000—20xx米三大、太、巫、雪三大平原、三大丘陵500米以下

  第三級階梯向東,是我國大陸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屬于我國的近海大陸架,它包括渤海、黃海的全部,東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如石油、天然氣)、海洋生物資源和化學資源等。

  二、地勢意義:――水汽輸入、水運溝通、水能豐富(即“三水”)

  地勢決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使我國許多大河滾滾東流,溝通東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內地的經濟聯系,同時階梯交界處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但不利航運。

  位于我國一級階梯和二級階梯交界線上的水電站主要有:

  黃河的龍羊峽、劉家峽、李家峽等,

  長江及其支流上的龔嘴、二灘等;

  位于我國二、三級階梯上的水電站有:

  黃河的小浪底等,

  長江上的三峽、葛洲壩等,

  西江上游的天生橋、龍灘、巖灘等。

  三、地形特點:――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五種基本類型都有,但以山地33%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

  山區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嶇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義:

  1、有利影響:地形多種多樣,為我國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

  如平原具有發展種植業的優勢,高原具有發展畜牧業的良好條件,山區在發展林業、副業、旅游業和采礦業等方面具有優勢。(我國山區面積廣大,森林、礦產、水力、旅游資源豐富,所以在山區應大力發展林業,采礦業及旅游業。)

  2、不利影響:山區多,平原少,也給大規模商品化生產、生產管理帶來了困難;同時,山區由于地形崎嶇,交通閉塞,經濟文化常常相對落后,并造成耕地資源不足。

  總結:不同的地形區有不同的自然條件,利用方式也不同。

  如濕潤半濕潤的平原適宜發展耕作業;山區適宜發展林業、畜牧業和旅游業;

  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則適宜發展畜牧業;

  干旱、半干旱區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綠洲區、平原區才可發展種植業。

  高中地理教學設計 篇9

  一、黃山風景名勝區

  1、位置

  2、景觀特征

  3、成因

  二、澳大利亞大堡礁風景區

  1、概況

  2、大堡礁的位置、分布、成因

  3、大堡礁豐富的旅游資源

  三、中國云南的元陽梯田景區

  1、地理位置:

  2、元陽梯田修建的地理背景

  3、元陽的梯田景觀

  四、法國巴黎塞納河畔的古城區

  1、發展歷史:

  2、巴黎的建筑藝術和名勝古跡

  高二旅游地理優秀教案:現代旅游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旅游活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現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2.了解現代旅游發展的特點,認識現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教學重難點:

  重點:現代旅游的主要特點和基本要素

  時間:1840年以前

  特點:只局限于一定社會階層的少數人,事務性出游占絕大多數,出游的距離較短,沒有出現提供旅游專業化服務的企業。

  (2)近代旅游:

  1841年,英國首次出現以盈利為目的、面向普通人的專門化旅游服務,隨后誕生了旅行社

  特點:仍是高消費活動,普及程度、活動范圍和規模仍然有限,沒有形成完整的旅游產業結構。

  (3)現代旅游:

  時間:1950年以后

  發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

  原因:

  ①新的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迅速發展,世界局勢也日趨穩定,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安定,使人們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強。

 、诮煌l件的改善,尤其是超音速大型客機的出現,使世界各地的距離日益“縮短”。

  2.現代旅游的特點

  (1)旅游主體的大眾化

  圖1.1國際旅游人數及收入的增長通過讀圖,了解到:

  國際旅游人數及收入呈快速增長的趨勢,反映了旅游逐漸成為大眾化的消費活動。據世界旅游組織的統計,全球旅游人數每年多達30億人次。

  思考

  1.作為一名旅游者,應具備哪些基本條件?

  點撥:旅游者的基本條件:閑暇時間、經濟條件(即金錢)、動機(即旅游欲望)。

  點撥:旅游主體的大眾化說明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廣大人民的經濟收入提高,勞動時間縮短使閑暇時間延長,為外出旅游提供了金錢和時間的保證。此外,隨著競爭的激烈化,人們逐漸進入了節奏快、強度高、風險大的工作狀態。在這種背景下,大眾對旅游休閑的需要也隨之提高。

  (2)旅游形式的多樣化

  常見形式:觀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務旅游和文化旅游等。

  新出現的特種旅游形式:農業旅游、紅色旅游、尋根旅游等。

  閱讀形形色色的現代旅游

  通過閱讀材料,了解了其他國家的一些特色旅游形式,進一步理解旅游形式的多樣化。

  思考

  1.你還知道哪些旅游項目?選擇其中之一向全班介紹。

  點撥:鼓勵學生盡可能多地列舉出不同的旅游項目。有人把現代旅游細化為觀光旅游、休閑旅游、度假旅游、購物旅游、商務旅游、美食旅游、文化旅游、生態旅游、宗教旅游、民俗旅游、體育旅游、健身旅游、公務旅游、修學旅游、科研旅游等。

  2.發揮你的想象力,策劃設計一些新的旅游項目。

  點撥:建議把學生設計的旅游項目在全班范圍內進行展示和交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旅游空間的擴大化

  旅游空間的擴大化既包括范圍的擴大(如極地地區),也包括覆蓋面的擴大(如鄉村地區)。每個地方都可能成為旅游地。

  (4)旅游目的的娛樂化

  旅游目的的娛樂、消遣,既是現代旅游的一大特點,又是旅游發展的一大原動力。

  思考為什么娛樂、消遣成為現代旅游發展的一大原動力?

  點撥:現代生活的快節奏,使娛樂性、消遣性的旅游占絕對優勢,據統計,在全部的現代旅游中,以娛樂、消遣為目的的旅游占75%。

  二、現代旅游的基本要素——食、宿、行、游、購、娛

  了解:

  1.旅游六要素中,旅游活動的基本條件是什么?為什么?

  點撥:在旅游六要素中,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動的基本條件。人們外出旅行,首先必須實現從常住地向旅游目的`地的空間轉移,這就是旅行。除近距離的游覽或少數具有特殊意義的徒步旅行外,絕大多數的旅游者都必須借助交通工具,才能實現旅游的愿望。

  2.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是什么?

  點撥:“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覽活動主要依托旅游景區開展。

  3.旅游六要素之間有何關系?

  點撥:旅游六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

  案例①

  通過案例①的學習,進一步了解旅游六要素之間的關系。

  香港的旅游特色在“購”,而購物旅游又進一步促進了其他要素的發展。據統計,每年進入香港的國際旅游者中有60%左右的人是為了購物,其購物費用也占全部旅游費用支出的60%左右,使香港這個彈丸之地成為世界的“購物天堂”。

  思考:

  1.從旅游六要素的角度看,香港的“購”是如何促進旅游業發展的?

  點撥:到香港購物是許多游客來港旅游的主要動機。“購”是香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促進了整個旅游業的發展。

  2.香港的地理位置和自由港的地位,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條件?

  點撥:香港是自由港,商品來自世界各地,由于大部分商品不收關稅,香港的商品價格就相應較低。此外,這里每年都有許多換季大減價的促銷活動,能為游客提供真正的實惠。香港店鋪中銷售著世界各地不同特色的貨品,而且大部分服務行業的從業人員都受過專業訓練,態度殷勤友善,以客為先。購物成為香港吸引游客的一個重要因素,為旅游的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高中地理教學設計 篇10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東非裂谷帶的形成原因以及擴張結果

  2.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特征

  [教學難點]東非裂谷帶的成因及擴張結果

  [教具]撒哈拉以南非洲政區圖、地形圖、東非大裂谷景觀圖

  [導入新課]前面我們已經了解了西亞和北非,但是非洲大陸上還有很大一片土地我們還沒有了解,這就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板書)

  [引導讀圖]非洲政區圖

  [提問]

  ① 這個地區包括哪些國家?(除北非五國之外的其他所有非洲國家)

  ② 北非與該地區的劃分依據主要是什么?(大致以北回歸線為界)

 、 請具體描述該地區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赤道和南北回歸線均穿過該地區,基本關于赤道對稱;東鄰印度洋,西鄰大西洋,東北為紅海,東南與馬達加斯加島隔莫桑比克海峽相望)

 、 與其它大陸比較,該地區的海岸線有怎樣的特點?(比其他地區的海岸線平直,西部有一個較大的海灣——幾內亞灣)

  [承轉過渡]還記得剛學習的北非在地形上有什么特點嗎?(以高原為主)現在一起來看看與它同在一塊大陸的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不是也是如此?

  [地圖展示]非洲地形圖

  [提問]

  ① 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地區主要分布在該地區哪個方位?(東部和南部)海拔在200——1000米的地區主要分布在該地區哪個方位?(北部和中部)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地區在該地區哪個方位?(西北沿海和東南沿海)其中哪個比例更大一些?(海拔在200米以上的地區)

  [補充提示]因此非洲大陸又被稱作“高原大陸”。正是由于非洲大陸很多沿海地區地勢較高,所以才沒有被海水侵蝕得彎彎曲曲,而是比較平直,海灣和島嶼都比較少。

 、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與北非相比,地勢哪個更高一些?(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該地區的地勢特征什么?(由東南向西北傾斜)

 、 該地區包括哪些主要的地形區?(東非高原、剛果盆地和東非大裂谷)

 、 東非大裂谷的起止點在哪里?(北起死海,經紅海一直延伸到贊比西河)

 。ê唵谓榻B東非大裂谷)

  [提問]為什么會在非洲大陸上有一個這么長的裂谷帶呢?

  [學生思考、回答]略。

  [提示]我們知道,世界上共有六大板塊,板塊與板塊之間有的會相互碰撞,有的會彼此張裂。當板塊碰撞,隆起的部分就形成了山脈,比如喜馬拉雅山;東非大裂谷就是板塊向相反方向運動的結果。這樣的運動一直在繼續著,想象一下,幾億年之后,這個地區會出現什么樣的情形?

  [學生想象、回答](有可能會變成海洋)

  [進一步提問]既然這個地區是板塊運動活躍的地區,那么還可能出現什么情況?(火山噴發)的確,這個地區有許多的活火山和死火山,其中的死火山乞力馬扎羅山是非洲最高的山峰,海拔5895米。

  [引導學生在圖中確認乞力馬扎羅山的位置]

  [轉折](引導學生觀察地形圖)再來看看這里的河流狀況,這里有哪幾條主要的河流?(尼羅河、剛果河、尼日爾河和贊比西河)根據該地區的地勢特征,判斷一下它們的流向分別是怎樣的。其中尼羅河和剛果河分別經過了哪些地形區,流入了哪個大洋?

  [學生回答]略。

  [進一步提問]看看這個地區有幾個主要的湖泊?其中三個位于東非裂谷帶附近,請你們猜測一下,兩者有沒有什么聯系?(湖泊的形成與裂谷帶一樣,也是板塊運動的結果)

  [補充]還有一個地方需要介紹,這就是好望角,請大家在圖上找到它,這是非洲的最南端,同學們知道為什么稱他為好望角嗎?

  [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資料,了解一下好望角名字的'由來]

  [新課結束,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第十三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第一節 自然環境

  一、位置和范圍

  二、“高原大陸”

  1.高原為主

  2.東非大裂谷:范圍、成因

  3.剛果盆地

  4.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教案點評:

  本節課的教學較好的貫徹了初中地理新大綱的教學要求, >教案設計注意從改革教學方法入手,采用“問題解決”式的教學,提高本節課的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的提問,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剖析,得出解決問題的措施和方法,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索問題的精神和能力得到提高,并注意培養和引導學生各抒己見。同時,多媒體 >課件輔助教學,有效的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高中地理教學設計 篇11

  【學習目標】

  1、讀地形圖及地形剖面圖,理解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基本特點,能說出這種地勢特點對我國氣候、河流的影響。

  記住我國主要山脈的走向及其分布;認識山脈是地形的“骨架”。

  3、理解我國地形復雜多樣、高原山地面積廣大的特點以及地形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4、能在中國地形圖上準確找出并填注主要地形區,了解其主要特征。

  【導入新課】

  在第一章里,我們學習了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中國的人口與民族,對中國在世界中的位置、中國的34個省級行政區劃及中國的人口分布、人口問題、民族情況等都有了了解,那么中國的地形地貌如何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第二章中國的地形。本節內容需要三個課時。

  【自學提綱】

 。ǖ谝徽n時)

  一、地勢西高東低

  1、交流展示

  學習提示:讀P20頁圖2—1,歸結并交流下面問題:

  (1)我國地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我國地勢可分為幾級階梯?每級階梯的平均海拔高度大約是多少米?

 。3)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分別位于哪一級階梯上?

  2、小組探究

  學習提示:結合P20圖2—1與P21圖2—2及P23圖2—9,分組討論探究下列問題:

 。1)第一、二階梯的分界線是沿著山、山、山一線。

 。2)第二、三階梯的分界線是沿著山、山、山、山一線。

 。3)第一階梯的主要地形區有高原與盆地。

 。4)第二階梯的主要地形區有三大高原:、 、與三大

  盆地:、 、等。

  (5)第三階梯的主要地形區有三大平原:、 、與三大

  丘陵:、 、等。

 。4)第四階梯是大陸架,主要包括渤海與黃海的全部、東海的大部分及南海的一部分。

  3、拓展練習

  學習提示:閱讀下列材料,分組探究問題: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特點使得我國的江河大多自西向東流淌。這些大江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加強了內地與沿海的朕系。在階梯的交界處河流落差較大,水能資源豐富,我國的大型水電站大多建設在這些地帶。此外,西高東低的地勢還有利于海洋上的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可以說西高東低的地勢是我國自然地理環境的一大優勢。

  問:我國西高東低、階梯狀的地勢特點對氣候、河流有什么影響?

 。ǖ诙n時)

  二、山脈縱橫交錯

  自主學習

  學習提示:讀P20—P21課文與圖2—2,歸結并交流下面問題:

  我國主要走向的山脈名稱:

  東西走向有:北列有—;

  中列有—;

  南列有等。

  南北走向有:、 、 。

  東北—西南走向有:= 1 GB3 ① — — —;

 、 —;

  = 3 GB3 ③等。

  西北—東南走向有:、 、 。

  弧形山系有:。

  小組交流

  學習提示:分組討論探究下列問題:

 。1)位于中國和(國家)交界處的是世界最高峰,

  有世界“第三極”之稱。

 。2)為什么珠峰周圍分布著很多冰川?

  探究展示

  學習提示:讀P22閱讀材料與圖片,探究交流下面問題:

 。1)你能迅速在圖上找出五岳的位置嗎?它們分別位于哪個?

  (2)你能向大家介紹五岳的哪些自然與文化特色?

 。ǖ谌n時)

  三、地形復雜多樣

  1、小組探究

  學習提示:請閱讀課本23頁圖2—9內容,分小組討論探究下列問題:

 。1)地形圖上多樣而復雜的顏色說明了。

  高中地理教學設計 篇12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1、了解并說明中國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災害的分布和造成的危害

  2、理解我國地質災害多發區形成的原因

  3、學會運用地圖來說明災害的分布狀況。

  過程與方法:利用中國主要地震帶圖、中國泥石流多發區圖,中國滑坡易發區圖了解我們國家地震災害與地質災害的分布,結合相關相關資料了解地震災害與地質災害的危害。最后發揮空間分析能力將地震災害多發區分析出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這些突發性的災害發生的地點都位于哪里,以便今后生活中做好預防,也了解我國災害分布的基本國情。

  教學重點: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與危害

  教學難點:災害分布規律的原因

  教學方法:講授法讀圖分析法列表比較法

  教具準備:中國主要地震帶的分布圖中國泥石流多發區的分布圖中國滑坡易發區分布圖

  教學過程:

  導入:“泥石流來了,如何自救”

 。 4等高線地形圖,實線表示泥石流路線,分析,若有人正

 。ㄌ幱谝粫r發生泥石流,他逃生的路線應該選擇那一條?

 。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我們國家主要的地震與地質災害及分布

  板書:我國地震與地質災害

  一、地震的分布于危害

  師:(復習)什么是地震?產生原因?震級與烈度?世界上主要的地震分布帶在?思考這些地震帶與我們國家的關系是?

  總結:世界兩大地震帶:地中!柴R拉雅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而我們國家西南處于地中!柴R拉雅地震帶上,東部沿海地區處于環太平洋地震帶的影響范圍之內,所以我國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

  師:閱讀課本相關介紹

  師:讀圖“中國主要地震帶的分布”分析總結我國地震活動的分布?

  板書:

  分布:1、東南的臺灣和福建沿海(屬于環太平洋地震帶)

  2、華北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3、西南青藏高原與四川、云南(屬于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4、西北陜、甘、寧和新疆地區(如1920年的海原地震)

  師:了解地震造成的危害,閱讀“20世紀后半葉以來中國的幾次強震”來理解。

  總結:人員的死亡,財產的損失,自然資源與地表環境的破壞

  師:(轉折)地質災害除了地震災害還有?下面來學習一下泥石流災害,

  板書:泥石流的分布于危害

  高中地理教學設計 篇13

  課標要求與分析課標要求:

  在新課標中,對《城市化》的第一個小知識點“城市化”有如下要求: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對于上述內容,課標還提出了活動建議: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時期的地圖、照片,或進行走訪,討論城市的變化,交流感想。

  課標分析:

  本次課程內容主要學習四個內容,根據上面課標的要求,本節課不僅要求學生對城市化有理性的概念及特點的認識,還要求學生在感性上去感知城市化。同時,課標說明了本節內容的教學方法,運用圖片對比及學生參與活動來讓學生對城市化形成更深的認識。

  教科書分析

  本次課包括四個內容:一是城市化的概念及其過程;二是衡量城市化的標志;三是推動城市化的的動力;四是城市化的影響。重點為城市化的概念及其過程;城市化的特點;推動城市化的的動力。難點是城市化特點的概括。對于“城市化的影響”這一內容,只要求簡單了解。

  學情分析

  “城市化”研究是我們身邊的地理現象,從學生的已有基礎知識來看,他們對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這種了解往往是粗淺的、片面的,本節教學將以圖片、講解及分組討論等形式引導學生更加理性、深入地了解城市化相關問題。

  在前兩節從靜態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化的空間結構與服務功能的特征之后,本節教材主要從動態的角度探討城市化。

  設計理念與思路

  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學習。主要以講解+小組討論為主。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生通過影像與教材的學習,能準確的說出城市化的定義及其衡量標志。2、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法學習推動城市化的動力。3、理解城市化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展示武漢的一些照片,讓學生從感知上認識城市。2、展示課本圖片,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城市化的定義。3、以城市化的概念入手,講解衡量城市化的標志。

  4、小組討論推動城市化的動力。

  5、展示城市化前后的建筑、交通、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圖片,讓學生理解城市化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讓學生對城市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并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方法

  講解法、演示法、小組討論實驗法

  教學媒體黑板、多媒體

  教學過程

  1、學生觀看有關武漢的一些照片,讓學生從感知上對城市有個大概印象。

  2、課件展示倫敦1801年、1851年和1981年的城市擴展圖提問:倫敦市的區域范圍呈現一種什么趨勢?

  3、課件展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發展

  先引導學生看圖例,并提出問題“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等級及數量上有哪些變化?”,然后讓學生觀察圖片并進行思考,在此期間,將我國城市等級分類標準補充到板書上,最后請一位學生進行回答,并對其回答進行判斷和補充。

  4、由上面的環節歸納出城市化的概念。

  5、由城市化的概念,引導學生分析、學習衡量城市化的標志。

  6、通過練習題目對剛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題目一:城市化最主要的標志是:(C)

  A、城市人口數量增加

  B、城市規模擴大

  C、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

  D、城市數量增加

  題目二:根據上述定義,下列對城市化的理解正確的是:(D)

  A、大批的農民遷移到城市,由農民變為市民

  B、農民進城的數量越多,就說明城市化率越高

  C、農民進城越多,這個地方的社會發展越先進

  D、農民生產方式的工業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7、由上面的題目二,提出“我國最近幾年出現的大量農民工涌進城市與城市化的關系”這一問題,并進行解釋,解釋時說明這只代表老師個人觀點。

  8、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并提出問題“是什么原因推動向農民工等農村人涌向城市,推動城市化的動力有哪些?”,根據班級學生情況,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別分析使農業人口離開農村的原因有哪些,吸引農業人口進入城市的原因有哪些,并結合自己身邊的事例進行說明分析。總結學生討論結果,并不斷進行解釋、補充。

  展示課本上的《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驅動示意圖》,以比較形象的方式讓學生對推動城市化的動力進行學習。

  9、展示城市化前后的建筑、交通、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圖片,讓學生理解城市化的影響。

  10、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總結回顧,并指出本節課的重難點。

  高中地理教學設計 篇14

  一、課標要求與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提出本節知識要求:“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分析大氣運動的規律,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課時的主要內容讓學生理解三圈環流及氣壓帶、風帶的形成;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其季節性移動規律,為后面課時學習“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季風環流”和“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兩部分內容做好基礎鋪墊。“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是第二章中重要的一節,本節內容在第二章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全球大氣運動的規律需要在前面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運用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原理、影響大氣水平運動的`幾種作用力的關系等知識來分析,而后面的氣候類型的判斷則也需要由全球大氣運動規律的知識來分析。三圈環流控制著各種形式的大氣運動,它的分布及變化直接影響著天氣和氣候,因此三圈環流是本節重點,是關鍵之關鍵。為了能讓學生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教師需要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原因,進而使學生發現氣壓帶、風帶的分布規律,以免死記硬背。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由于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由于九年級地理課程開設的缺失,基礎較差,同時高一學生還沒有涉及立體幾何的知識,在空間想象能力上較欠缺,再加之理解運動又需要相關的物理學科知識,由于學生基礎知識的欠缺,因此在教學中學生理解比較困難,這就要求教師要化繁為簡,層層推進,加強講解便于學生的理解,再通過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鞏固,效果會更好。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移動規律。

  2.能力目標:繪制三圈環流及氣壓帶風帶示意圖,培養和提高學生繪制示意圖的地理技能和空間想象能力。

  3.情感目標:使學生養成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習慣。

  四、重點難點

  1.重點:

  三圈環流的形成、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及移動過程。

  2.難點:

  (1).三維空間中高空和近地面的風

  (2).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性移動

  五、教學方法

  采用設問式教學,在一定的情景中提出問題,層層講解分析,步步深入。先提出假設條件,通過回顧前面所學知識總結、得出單圈環流的結論;再否定其中條件之一分析得出三圈環流的結論;否定其中條件之二,分析得出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的結論。

  學生采用探究式學習,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來獲取知識、發展技能、培養能力,在“重新發現”和“重新組合”知識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強調自主學習。

  六、教學手段和用具

  講解分析和多媒體技術相結合

  七、教學過程設計

  【復習引入】:

  復習熱力環流,本節知識的講解及學生的理解需要用到熱力環流的知識,復習有助于學生理解本課的知識。說明太陽輻射在高低緯度間的熱量不均是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大氣運動的規律以及對人類活動產生怎樣的影響是我們本節課開始學習的知識,引入新課,展示課題“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板書】:

  一、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新課教學】: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認識大氣環流的概念及其影響,課件展示總結板書。

  【板書】:

  1.大氣環流的概念及影響

  【板書】:

  2.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分布

  (1).三圈環流的形成(以北半球為例)

  【師生探究活動】:

  從課本33頁“活動”入手,假設條件“地球表面均勻,不考慮地球的自轉”。展示課件,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學習活動,在上節課學過熱力環流的基礎上很實現知識的遷移,完成赤道與極地之間的熱力環流圖,得出結論形成單圈環流。

  假設條件“若地球表面均勻,且地球自轉”。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講解分析說明三圈環流和氣壓帶風帶的形成。三圈環流要把它講清楚、講透徹,而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要引導學生分析認識完成。

  【知識小結】:

  課件展示“三圈環流的形成(以北半球為例)”知識框圖,引導學生認識總結三圈環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冷熱不均使其動;地球自轉使其偏;氣壓高低定風帶。”

  【板書】:

  冷熱不均使其動;地球自轉使其偏;氣壓高低定風帶。

  【板書】:

  (2).氣壓帶、風帶的分布

  【師生活動】:

  課件展示并演示“氣壓帶和風帶分布圖”,引導學生認識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明確其位置和范圍,各個風帶的風向變化,強調說明氣壓帶和風帶是近地面的大氣環流狀況,引導學生從圖中認識氣壓帶和風帶“南北對稱,相間分布”空間分布特點。

  【板書】:

  南北對稱,相間分布

  【講述】:

  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的規律(略)。

  【師生活動】:

  指導學生閱讀“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圖,引導學生認識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認識總結規律。

  【板書】:

 。3).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課堂練習】:

  課件展示習題,指導學生完成。(略)

  【課堂總結】:

  課件展示知識網絡圖,總結本課知識。(略)

  【課后訓練】:

  地理填充圖冊、練習冊(略)

【高中地理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高中地理教學設計01-14

高中地理教學設計模板01-20

高中地理教學設計15篇02-25

高中地理教學設計14篇01-14

高中地理教學設計15篇12-28

高中地理教學設計(精選6篇)01-11

高中地理教學設計(精選10篇)06-17

降水高中地理優質教學設計06-18

高中地理教學案例設計論述論文06-18

例談高中地理案例教學的問題設計論文06-22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伊人久久综合热线大杳 | 亚洲香蕉午夜国产理论电影 | 日本有码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 | 亚洲天堂在线怕怕视频 | 亚洲第一人成网站在线播放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