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潮》教學設計

時間:2023-04-23 10:00:12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聽潮》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那么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聽潮》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聽潮》教學設計

《聽潮》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通過描寫大海的雄壯美來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2.感知大海平靜時和漲潮時的情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學習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來描摹景物的方法,體會寫景壯物作用

  重 點

  緊緊抓住“聽“字,體會作者描摹聲音和通過想象維妙維肖地寫出大海情態

  的表現手法

  教學手段-教學方法:

  朗讀指導法

  教具準備:

  錄音機、錄像機

  教 學 過 程

  一.初讀課文,借助注釋和詞典,讀準字音,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二。按描寫的內容,理清層次

  第一部分(開頭~“妻歡心地呼喊著說”)

  交代了聽潮的時間、地點、心情

  第三部分(“大海上一片靜寂”~“血腥的浪花潑濺在……”)

  分別描寫了漲潮前、漲潮初起、漲潮達到高峰時的情景,這部分是全文的重點

  第三部分(“彥,這里會塌了!”~最后)

  通過對話直抒胸臆,表達了作者熱愛大海的感情

  一.重點誦讀第二部分,找出課文中描寫大海漲潮前后情景的內容,領悟這些描寫如何體

  現出“聽”的特點。

  分析海潮變化的過程,說說它們可分為幾個畫面。

  1.沉睡圖:漲潮前的平靜狀態

  作者抓住“靜”的特點,多側面、多角度地進行描寫,“靜寂”、“吻”、“沉

  吟“等詞句,寫出了漲潮前的靜謐,“那聲音仿佛是……,又像是……;像……”

  更出神入化地表現出寧靜溫柔的特點,而這一切全是通過聽覺發揮豐富的想象

  力來表現的。作者還運用通感手法,為我們描繪了海浪聲音的溫柔、芳醇和輕

  微,創造了一幅如詩如畫的大海沉睡圖。

  2.漸醒圖:漲潮初起時的涌動狀態

  3.怒吼圖:漲潮高峰時的洶涌狀態

  二.作業:1、把2 、3圖分析整理

  2、熟讀課文

  第 二 教 時

  一.繼分析海潮變化過程 圖2、漸醒圖

  漲潮初起時的涌動狀態

  作者運用擬人的手法,抓住大海漸醒漸烈的動態,維妙維肖地描繪大海的“涌動”狀態。“驚醒”、“汩汩”、“吐著氣”、“奏鳴”等詞寫聲音,而對初醒時的情態也是根據聲響加以想象而描繪出來的`。

  圖3、怒吼圖:漲潮高峰時的洶涌狀態

  漲潮達到高峰時,作者的想象馳騁千里,各種音響,各種動態,像千軍萬馬的疆場,像你死我活的搏斗,血雨腥風,怒吼廝殺,感情發展到高潮。各種聲音,無一不是“聽”出來的,因而一個“聽”字是全文描寫的靈魂。

  二.找出文中的擬人句、排比句、比喻句,體驗這些修辭手法的表達作用。

  擬人手法:“海在我們腳下沉吟著”。生動寫出大海輕微起伏,發出輕聲的特點,富有人情味地表現大海仿佛在輕聲低吟詩歌的情態。

  比喻手法:“我們腳下的巖石上就像鈴子、鐃鈸、鐘鼓在奏鳴著,而且聲音愈響愈大起來”。形象寫出了海潮初起時波濤聲清脆悅耳、動聽激越的狀態。

  排比手法:“戰鼓聲、金鑼聲、吶喊聲、叫號聲、……摻雜在一起,像千軍萬馬混戰了起來”。作者把海潮聲比喻為各種聲音的同時,運用排比手法,突出了戰鼓喧天,吶喊廝殺的悲壯氣勢,充分表現出海潮轟轟烈烈,雷霆萬鈞之勢。

  三.朗讀優美語句(形式自由)

  四.歸納小結

  作者對大海的描繪,飽含著他人生的價值取向和立世態度,因此在作者筆下大海的狂暴兇猛都成了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本文通過對大海漲潮前后的情景的描繪,熱情謳歌了大海的雄壯氣勢和偉大力量,表達出作者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贊美大自然偉力的思想感情。

  五.作業

《聽潮》教學設計2

  教學要點:

  1. 學習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從不同方面、用不同方法描寫景物的寫法。

  2. 體會本文融情入景、借景抒情的寫作特點。

  3. 理解作者歌頌大海的思想感情。

  4.以作者對“海潮音”的審美情趣感染學生。

  5.領會運用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描寫海潮的藝術效果。

  6.進行朗讀指導,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教學設想

  1.這是一篇借景抒情散文。作者對潮聲的描繪特別突出,作者的心潮也隨著海潮起伏,教學時就要抓住描寫潮聲的不同和海面的變化領會作者的審美情趣。

  2.本文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教材。朗讀訓練與教材分析結合進行。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往今來有不少歌頌大海的文章,有的贊頌它浩瀚無垠,包容萬千;有的贊頌它巨浪滔天,無堅不摧;有的贊頌它深透奧秘,令人`遐思神往。今天我們學習一篇也是謳歌大海的文章《聽潮》(板書)。潮,即海潮,是海水受到日月的引力定時漲落的現象。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給我們描繪了潮漲潮落的海,讓人感受到大海的偉大力量和它的雄壯美。

  二、整體把握。

  1、 先審題,為什么用聽潮,不用觀潮?

  用聲音塑造形象,因為是在晚上。

  2、 課文從哪兒到哪兒是聽的.內容?(第4段算不算聽潮的內容?為什么?這是平常漲潮的情況)

  3、 默讀課文,按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三個時間段,迅速找出標志語,將聽潮過程切分畫面。

  第2課時

  一、 導入

  上節課我們對《聽潮》這篇課文進行了初步感知,先來進行檢測:

  (一)字詞

  (二)將聽潮過程切分為哪三幅畫面?

  這節課我們就來重點分析作者聽潮的過程、聽潮的心情。

  二、深入研討

  (一) 師范讀潮來前一部分,考慮:

  1、 此時海的特點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個詞來概括。(靜寂)

  2、作者用哪些景物來表現靜寂的?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擬人、比喻)

  3、 本文除了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之外,還從多角度描繪了海的聲音,看第8自然段,有視覺、聲音、觸覺、視覺角度。

  4、找同學把這部分讀一遍,這部分給你什么感受?(柔美)

  (二)分析第二部分

  1、 潮來前的大海是如此的平靜、溫柔,潮來時的大海又是怎樣的?把6---19節還可畫分為兩部分,分別用文中的詞來概括特點。(興奮、瘋狂)通過哪些具體的景物表現大海的變化?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2、 海醒之后有哪些動作?(掀、喘、轉側、打、伸、抹、踢、推、咬)擬人.

  3、 除了用各種景物表現大海的變化外,還描繪了大海的音響,找出這些詞。

  (戰鼓聲、金鑼聲、吶喊聲、叫號聲、啼哭聲、馬蹄聲、車輪聲、機翼聲)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比喻、排比)

  4、誰能把潮來時的這種興奮、瘋狂讀的維妙維肖?找一個同學讀13---19段。

  5、大家齊讀一遍。

  (三)自讀潮退的部分,概括特點,說說給你什么感受?

  二、 研討寫作目的。

  1、 作者溺愛海不僅表現在對海潮的描繪上,還表現在聽潮的心情上,快速找出表現聽潮心情的詞,這個詞反復出現了三次,為什么欣幸?(位置好,潮并不是總有,而作者又溺愛海,又趕上海潮)。

  2、 這是作者愛海的表現,那作者溺愛海的原因是什么?(自然魅力,更主要的與作者的人生態度有關)

  3、 作者想表達什么?(生說、師介紹背景)

  人生就像大海,既有安逸的時候,也會有波折的時候,但無論是安逸還是波折都要一樣的面對。

  總的說來,作者對完整的、獨特的大海形象的描繪,既抒發了自己欣賞大海的雄壯美的情懷,歌頌了大海的偉大力量,又表現了在人生道路上積極向上的思想感情。

  四、誦讀

  五、板書:

《聽潮》教學設計3

  一、教材分析

  《聽潮》這篇抒情散文,以“我”和“妻子”觀賞大海的落潮→漲潮→高潮為線索(詳細描繪了這三種狀態的大海),以欣喜之情為基調,以“聽”字統領全文,貫穿始終。落潮寫靜,漲潮寫動;靜時柔情脈脈,動時雄健奔放,剛柔相濟,相得益彰。

  作者對大海的深情,融注在各種景物中,以物我交融來抒發贊賞之情。本文為我們描述了三幅大海圖,即海睡圖、海醒圖、海怒圖,不管是輕描素抹,還是濃墨重彩,字字含情;不管是激昂高亢,還是輕緩舒徐,句句有意。情與景融為一體。如月下大海,波光閃閃,浩渺無垠,那么恬靜,那么柔美,那么圣潔,似乎遠離了塵世的紛擾。他們雖然“一句話也沒有說”,但那喜悅之情,真可說是達到了忘我的境界。這種寧靜、安祥、溫柔、親昵,是一種靜謐之美。當大海掀起洪波巨浪,“響雷般地怒吼著”的時候,妻驚叫了,“戰栗了”。真是物我交融,情與景糅合在一起了。“這是偉大的樂章”“來的時候兇猛,去的時候又多么平靜呵!一樣的美!”在寫海潮的整個過程中,既寫景物,也寫感受,使情景含一。心隨潮動,情隨潮遷,海潮起伏,也如作者心潮起伏,內情與外境達到完美的結合。

  寫作特點:

  1、動靜結合,以靜襯動。

  作者在寫看潮之感時,不是直接寫海潮上漲,海浪洶涌的壯觀,而是由近及遠,描繪寧靜的夜海景色,渲染出“靜的和平的愉悅的神秘”氣氛,以靜襯動,使海漲潮的動景更為壯觀。

  2、抓住特征,描繪海潮。

  作者抓住海潮洶涌澎湃的特征,先寫潮漲的聲音、情態和性格;然后從聲、光、色、形等方面來描繪渲染;最后重筆描繪漲潮達到高潮時的雄偉氣勢和驚心動魄的奇觀。開始寫海在沉吟,像是情人的蜜語,微風拂過琴弦。繼而鐘聲驚醒了海的酣夢,“我們腳下的巖石就像鈴子、鐃鈸、鐘鼓在奏鳴著,而且聲音愈響越大起來。”“海自己醒了”“巖石也仿佛漸漸戰栗,發出抵抗的嗥叫,擊碎了海的鱗早,片片飛散。”接著“海終于憤怒了”它咆哮,聲音也就越大了。“戰鼓聲、金鑼聲、吶喊聲、叫號聲、啼哭聲、馬蹄聲、車輪聲、機翼聲摻雜在一起,像千軍萬馬混戰了起來。”作者就這樣,抓住海潮的特征,以各種聲音來寫海潮漲落的各種情況。由小到大,由舒緩到劇烈,層次井然,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3、多種修辭方法的綜合運用

  本文用擬人、比喻、排比等多種修辭方法來描寫海潮的聲音、情態與性格。

  ①擬人:作者在寫潮漲潮落時,用了擬人的手法,如“海睡熟了”“驚醒了海的酣夢”“海終于憤怒了”,把海的不同情態寫得非常鮮明、生動,同時增加了文章的感情色彩。又如描寫海潮的聲音,“海在我們腳下沉吟著,詩人一般”,“吶喊聲”、“叫號聲”、“啼哭聲”等等。

  ②比喻:

  首先用多種比喻來描摹同一事物。如:“看見空際細雨似的,朝霧似的,暮煙似的飛沫升落。”

  其次,用多種比喻描摹一件事物的幾種狀態。如:“那聲音仿佛是朦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霧那樣溫柔”,又像是情人蜜語那樣芳醇;甜美低低地,輕輕地,像微風拂過琴弦;像落花飄零在水上

  ③排比:在描繪波峰迭起,濁浪排空,震耳欲聾的濤聲時,作者運用了比喻和排比,如“聲響就越大了,戰鼓聲、金鑼聲、吶喊聲、叫號聲、啼哭聲、馬蹄聲、車輪聲、機翼聲摻雜在一起,像千軍萬馬混戰了起來。”這種交響的'聲音,增強了語勢,使讀者仿佛置身于千軍萬馬的疆場。

  二、教學目標

  1、學習抓住景物特征寫景抒情的寫法。

  2、學習借助修辭手法寫景抒情的寫法。

  3、體會作者熱愛大海,向往戰斗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難點是作者怎樣抓住景物,運用修辭抒情的。

  四、教學思路設計

  1、大屏幕打出大海畫面,將學生帶入大海,直觀形象地引入此課。

  2、配樂朗讀,大屏幕打出思考題:

  ①勾畫出作者聽到的聲音;

  ②討論,海潮聲響的變化有什么特點,大海的變化有什么特點。

  聲樂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進入情境,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3、學習作者是怎樣抓住景物特點寫大海動、靜之美。

  三幅圖

  明確:主要通過學生的讀,再借助課件,使學生理解這部分課文的內容和寫作特點,以突出本課重點、突破難點。

  第一幅圖:海睡圖

  明確:這部分作者抓住了大海落潮時的特點,突出了“靜寂的、和平的、愉悅的神秘。”圍繞著“靜”,文章是從兩方面形象描寫的:

  ①抓住海面上的景物,先從靜態描寫

  ②其次,動態描寫:抓住海的聲音,調動了人的視覺、味覺、聽覺等各種感官,運用擬人、比喻,側面突出大海“靜”的程度。

  ③以大海周圍的景物為襯托,寫了大小的島、星星,運用擬人的修辭,再次把大海熟睡的“恬靜美”推進一步,讓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這是一幅清麗、溫柔、恬靜的“海睡圖”。

  第二幅圖:海醒圖

  聲音:汩汩、誰在吐著氣、鈴子、鐃鈸、鐘鼓、奏鳴

  情態:醒了、喘著氣、轉側著、打著呵欠、伸著懶腰、抹著眼睛

  第三幅圖:海怒圖

  明確:這部分借助課件“海怒”和朗讀,了解作者主要刻畫了海浪和巖石兩種景物,完全通過聯想對所聽到的潮音,運用了擬人、比喻、排比等修辭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描繪,從而突出大海“憤怒”時的特點。

  問:這三部分你最喜歡哪一部分,隨著老師的啟發引導,估計有一部分學生喜歡“高潮”這部分,這段哪個詞用得好?同學之間展開討論,探討理由,教師做適當肯定。

  明確:“千軍萬馬”用得好,突出陣容宏大,氣勢磅礴。

  “混戰”用得好,尤其是“混”用得更好,突出了戰斗的激烈程度,我們似乎看見在旌旗飄飄,戰鼓陣陣的戰場上,英姿颯爽的勇士揮舞著鋒利的武器同敵人進行生死博斗,從中使每個同學感受到戰斗的氣氛,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4、三幅圖連接起來,整體感知,大海由靜到動再到怒的特征。并聆聽一下它的聲音,由小到大,由微微的水流聲到震耳欲聾的怒吼。

  5、總結擴展

  明確:這節課,我們運用朗讀法,借助電腦課件,深入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內容,也學會了描寫景物抓特征,用修辭的方法,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在以后的學習中要學會運用。

《聽潮》教學設計4

  教學要點:

  1、學習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從不同方面、用不同方法描寫景物的寫法。

  2、體會本文融情入景、借景抒情的寫作特點。

  3、理解作者歌頌大海的思想感情。

  4、以作者對“海潮音”的審美情趣感染學生。

  5、領會運用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描寫海潮的藝術效果。

  6、進行朗讀指導,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教學設想

  1、這是一篇借景抒情散文。作者對潮聲的描繪特別突出,作者的心潮也隨著海潮起伏,教學時就要抓住描寫潮聲的不同和海面的變化領會作者的審美情趣。

  2、本文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教材。朗讀訓練與教材分析結合進行。

  朗讀訓練分四步:

  (1)參看旁批默讀;

  (2)在初步了解的基礎上朗讀;

  (3)分析內容后再在理解基礎上朗讀;

  (4)表情朗讀全文,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寫作背景。

  2、初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3、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往今來有不少歌頌大海的文章,有的贊頌它浩瀚無垠,包容萬千;有的贊頌它巨浪滔天,無堅不摧;有的贊頌它深透奧秘,令人`遐思神往。今天我們學習一篇也是謳歌大海的文章《聽潮》(板書)。潮,即海潮,是海水受到日月的引力定時漲落的現象。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給我們描繪了潮漲潮落的海,讓人感受到大海的偉大力量和它的雄壯美。

  二、默讀課文。

  要求:

  (1)先看“閱讀提示”;

  (2)劃出生字難詞,依據工具書,做正音解詞筆記;

  (3)給本文劃分結構層次。

  三、學習生字:

  língniánàntīngchúnhuǎnghūyōngjiǎnhāngǔ

  欞黏黯汀醇恍惚慵瞼酣汩

  náobólìsùháopáoxiàoxiàxìbōlàcìnì

  鐃鈸栗(粟)嗥咆哮罅隙撥剌(刺)溺

  四、解釋詞義:

  深黯云汀瓊臺芳醇慵懶汩汩戰栗罅隙欣幸(歡喜而慶幸)

  五、朗讀課文:

  六、分析結構:

  第一部分(1——4):寫聽潮的時間、地點、環境及潮來時的狀況。

  第二部分(5——21):具體描述觀賞海潮的過程。(按潮前、潮時、潮后分為三個層次,描述海景和人物感受。)

  第一層(5——12):重在描寫大海的“靜態美”,抒發作者對大海的“平靜”美的感受。

  第二層(13——19):重在描寫大海的動態壯觀,慕海潮,頌海魂,抒情懷。

  第三層(20——21):寫退潮,表達了作者的“一來一去”“一樣的美”的獨到見解,發人深省。

  第三部分(22):抒發作者喜歡大海、溺愛海潮的思想感情。(直抒胸臆,深化中心)

  七、布置作業:

  1、生字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及重點:

  1、分析第一部分,明確聽潮的環境及來潮概況。

  2、分析海睡、海醒、海怒三副圖景。

  3、學習作者對大海及潮聲的描寫,感受大海潮起潮落剛柔相濟的美景。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生字

  2、解詞

  二、朗讀課文:

  三、分析第一部分(l-4段)

  1、默讀1—4自然段,在初步了解內容的基礎上再低聲朗讀一遍。

  2、這一部分主要寫的是什么?

  明確:點出聽潮的時間、地點和潮來時的概況。

  3、為什么說“這里是佛國”?

  明確:因為“除了七八家店鋪以外,全是寺院”。這個“佛國”暗示普陀山島。

  4、第4自然段總寫海潮來時的景觀。請扣住詞語,看作者從哪些感官寫潮,又寫了潮的哪些方面?

  明確:感官潮

  “聽見……音響”——聽覺聲音

  “看見……飛沫”——視覺形態(似細雨、朝霧、暮煙)

  “黏在身上”——觸覺動作(沖、黏、潤濕)

  5、用敘述語調朗讀第一部分,教師視情況指導。

  四、分析第二部分(5-21自然段)(這是課文的主體部分)

  1、學生默讀,搞清這部分的結構層次。

  明確:一層(5—12自然段)寫落潮

  二層(13-19自然段)寫潮漲

  三層(20-21自然段)寫作者和妻子對漲潮的不同感受。

  2、分析第一層(5——12)

  (1)朗讀(教師作具體指導)

  (2)思考:潮落的大海有什么特點?

  作者是通過哪些方面的描寫來表現這個特點的?(可在書上勾畫)

  (3)討論,明確

  特點:靜寂(或平靜、幽靜等)主要描寫潮聲的輕柔及海面的寧靜。

  (4)上面的描寫主要用了什么修辭法?

  ——比喻、擬人、襯托。(由學生—一舉例)

  (5)此時作者對大海的感受是什么?

  ——“是幽靜的愉悅的神秘。”

  (6)為什么要寫“大小的島”“星星”和“我倆”?

  ——是烘托氣氛,突出大海的靜謐及我倆浸沉在賞鑒大海的感情。

  3、分析第二層(13——19):

  (1)朗讀(教師作具體指導)

  (2)學生思考:漲潮的大海有什么特點?

  與落潮時相比較,聽到的潮聲和看到的海面有什么變化(可在書上勾畫)

  (3)討論,明確:

  特點:兇猛

  變化如下:由落潮而漲潮,由漲潮而高潮,作者一直把它當個巨人去寫。說海睡了,海醒了,海怒了,賦予大海以人的靈性、姿態和動作,把它雄渾的氣勢,剛烈的性格揭示得淋漓盡致。

  (4)這是什么手法?

  ——擬人。

  4、分析海睡、海醒、海怒片段:

  要求:分別找出大海的動作、月光、聲音和作者的`感受(分組討論)

  明確:(板書)

  海睡圖海醒圖海怒圖

  動態吻喘、打、伸沖擊、撲

  推、踢、咬潑濺

  海面魚鱗般銀龍樣消失了

  月光

  聲音沉吟……一般汩汩響雷般

  溫柔“仿佛……”“像……奏鳴”戰鼓聲……

  芳醇“像……”千軍萬馬混戰

  一樣美

  感受平靜兇猛、雄偉

  贊美(偉大樂章)

  5、分析第三層(20——21):

  (1)這一層寫了什么內容?

  ——這一層寫“我”與妻對漲潮的感受。

  (2)作者認為兇猛的潮是“偉大的樂章,海的美就在這里”,這種感受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境界?

  ——渴望戰斗的火熱的生活。所以朗讀來潮時,速度應漸快,情緒由歡快而熾熱。

  五、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獨立完成“預習與思考”/一

  3、“研討與練習”/四、五

  第三課時

  教學目的及重點:

  1、分析第三部分。

  2、學習寫作特點。

  3、分析練習。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復習海睡海醒海怒圖:

  二、分析第三部分(22):

  1、朗讀

  2、分析:

  (1)本段為什么應獨立成為一個部分呢?

  ——因為“我喜歡海……”這句話,不僅是寫退潮時的感受,而且是寫漲潮與退潮兩方面內容的總體感受,因而是全文的總結段。

  (2)開始住下來時說“盡夠欣幸了”,全文又以這句話收尾,兩處表達的意思一樣嗎?

  ——不一樣。前面因住房位置好,朝晚可以領略海景,所以“盡夠欣幸了”。結尾表達聽了“偉大樂章”后的滿足心情。

  (3)這一段有何作用?應如何朗讀?

  ——作者直抒胸臆,抒發溺愛大海的感情。首尾照應,以房中聽潮開始,以房中聽潮結尾。(朗讀要舒緩而滿懷深情)。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總結全文

  本文描述了作者與妻子在海邊“佛國”聽潮的一段經歷。通過描寫大海的變化,海潮漲落的情景,謳歌了大海的雄壯美和它的偉大力量。

  文章借景抒情,作者通過表達潮漲潮落“一樣的美”的見解,表明了對大海富于變化的理解,抒發了對大自然的熱愛;通過“怕什么,這是偉大的樂章”,“我喜歡海,溺愛著海,尤其是潮來的時候”的言表,鮮明的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偉大力量的歌頌。這就表明了作者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啟發人們要熱愛生活,要勇于在生活的海洋中迎潮,弄潮。

  五、分析練習

  “研討與練習”/一、二、三

  六、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聽錄音朗讀。

  七、布置作業

  1、表情朗讀全文。

  2、朗讀《致大海》。

  3、背誦13——17段

【《聽潮》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聽潮》教學設計06-04

《聽潮》的教學設計06-17

聽潮課文教案設計06-12

初一下冊《聽潮》教學設計12-16

花潮的教學設計06-15

《花潮》教學設計06-13

《花潮》教學設計范文06-15

聽潮選段閱讀答案04-01

聽潮(魯彥)原文及練習07-29

《聽泉》教學設計07-15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热久久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 | 日本中文字幕免费高清视频 | 亚洲视频区一区二区三 | 日本亚洲精品网站 | 亚洲国产理夜论片大全 | 亚洲人成网国产最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