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示兒》優秀的教學設計(通用7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我們應該怎么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陸游《示兒》優秀的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陸游《示兒》優秀的教學設計 1
一、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詞,能正確讀寫詞語:家祭、乃翁。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示兒》。
3、體會詩中表達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4、讓學生感受詩的韻味美、意境美。
二、學法指導
教師教法:談話法、朗讀法。學生學法:自學討論法、合作學習法。
三、教學重點
弄懂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四、教學難點
體會詩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
五、解決辦法
加強朗讀,以讀促理解,以讀促感情。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
七、教學過程
。ㄒ唬┯螒驅胝n文
你喜歡古詩嗎?我們一起來做一個古詩接龍的游戲;背誦六年來所學的詩(課外的也可)(一人一首)。
。ǘ┌鍟n題,感知寫作背景
1、同學們看詩的題目《示兒》你是怎么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兒”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擺出來讓人知道!笆緝骸笨梢哉f是告訴兒子,在這里指對兒孫們有所交代,相當于遺囑)
2、幻燈出示作者簡介
1126年,金兵攻入北宋首都開封,第二年四月初俘虜了兩位皇帝及皇親國戚三千多人北去,北宋政權滅亡。1127年農歷五月,宋高宗趙構稱帝建都杭州,歷史上稱為南宋。南宋朝廷只守著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又對金采取屈辱投降的政策,在殘忍的金兵控制下的中原與華北地區的人民受盡了折磨。陸游出身書香門弟,幼年時正值金兵南犯中原,飽嘗流離之苦。他的.一生作詩甚多,現在九千三百多首,自稱“六十年間萬首詩”!妒緝骸肥撬86歲高齡,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時刻寫給他兒子的臨終遺囑。
。ㄈ┱n件出示自學古詩的方法(自學四步法)
1、初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品讀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句。
3、細讀想想詩人描繪的畫面。
4、研讀由畫面的情景你想到些什么?
。ㄋ模┖献鲗W習古詩
1、初讀學生自由朗讀,指名朗讀,達到正確、流利,并指出“祭”的書寫筆順和“乃”的讀音。
2、品讀小組合作自悟詩意,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大家討論。學生匯報
、佟八廊ピf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元”同“原”是本來的意思。“元知”:本來就知道的意思!叭f事空”:什么事都沒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指中國。同:統一。“九州同”:指全國的統一。詩意:我本來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沒有了,只是為看不見全國的統一而感到悲傷。
②“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北師:指南宋軍隊。
定:是平定,這里指收復。北定:收復北方。
無:同“勿”,不要的意思。
乃:你的,你們的。翁:指父親。乃翁:你們的父親。詩意: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的時候,家祭時不要忘了(把收復中原的這件事)告訴你們的父親。
3、細讀
小組合作討論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意所描繪的畫面。學生閉目想象畫面。
4、研讀
聯系深化,激發情感。
、俳涣鳎耗銖拿枥L的畫面中體會到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談談你的看法。
如:對國家未統一的悲憤,對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期盼,對國家統一的堅定信念,表現詩人愛國主義情感等。
②在互動交流中,教師指導學生讀出感情,并背誦。
。ㄎ澹┩卣
古代的詩人在臨終時都能想著國家的統一,表現了詩人的愛國主義熱情。作為新時代的少年,為了愛國你準備做哪些?學生匯報交流。
多媒體播放《國歌》學生齊唱
。┬〗Y
同學們學習很主動,我們不僅知道自學古詩的四步法,而且從詩句中展開聯想,感悟到愛國詩人的高尚情懷,今后我們讀書就要注意從內容展開聯想。
。ㄆ撸┎贾米鳂I
課下搜集有關陸游的詩,讀一讀,再次感受詩人的愛國主義情懷。
陸游《示兒》優秀的教學設計 2
教材簡析
《示兒》(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年制小學語文第十二冊)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絕筆,詩中作者以遺囑的口吻,表達對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茍且偷安的無比憤慨,對收復失地洗雪國恥,重新統一祖國的無比渴望。詩的前兩句寫詩人臨終時感到悲哀的不是個人生死,而是見不到祖國的統一;后兩句寫詩人相信失去的家園一定會被收復的堅定信念。這首詩言辭悲壯深沉,巧妙地運用詩人臨終前這一特殊情況下的特殊心理設置矛盾,在矛盾中展示詩人渴望祖國統一的心情。
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點
學會“祭、乃”兩個生字;理解詩中“元、定、同、祭祀、乃翁”等字詞的意思;理解詩句的意思,能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能力訓練點
背誦并默寫這首古詩,進一步感悟理解古詩的方法。
3、德育滲透點
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懷,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4、美育滲透點
讓學生感受詩的韻味美、意境美。教學重難點
1、弄懂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
2、理解詩意,感悟作者所表達的愛國主義情懷。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小黑板、作業練習卡、板書設計材料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背誦古詩,激趣導入新課
教師隨意背誦一首古詩讓學生猜題、作者及朝代。師:同學們,古詩是華夏文明的精髓,是傳統文化的奇麗瑰寶,同學們已經學了很多古詩,下面老師請幾位同學來背背,看誰背得又多又好,師:剛才幾位同學都背得很好。今天,我們將學習另一首古詩,它就是陸游的《示兒》。
1、板書課題:15課示兒(全班齊讀課題)
2、渲染氛圍,聽配樂詩朗誦(課件展示),讓學生進入新課的學習。
3、同學們知道《示兒》這首詩是誰寫的嗎?那么,你對陸游有多少了解呢?請你把收集到的關于作者及所處的時代背景資料拿出來與大家交流一下。
4、教師課件展示補充資料及陸游圖像。二、學習這首古詩
1、學習鞏固“祭、乃”兩個生字(卡片出示)。
2、自由讀詩句,要求把字音讀準確,把詩句讀通順(注意節奏、語速、聲音的高低等)。
3、指名讀詩句,再齊讀詩句。
這么好的詩,同學們愿意把它讀懂嗎?我們知道,學習古詩只把詩句讀通順是不夠的',那么,還應該怎樣學習呢?說說以往我們學習古詩有什么要求?提示學法:知詩人、解題意;抓字眼、明詩意;想意境、悟詩情;誦詩文。
4、再讀這首詩,初步領會詩意,并思考以下問題(小黑板出示:問題)
。1)想一想,陸游去世前最牽掛的是什么事?
。2)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
(3)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5、合作學習
有好些同學有很好的學習習慣,能在書上批注、畫圈、思考。咱們古人所說的很好“不動筆墨不讀書”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習慣,現在經過你剛才的自學,你一定有很多的收獲,或許也有一定的疑問吧?沒關系,我們可以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來解決。現在請同學們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學習這首詩的前兩句。
6、匯報交流
告訴大家,你讀懂了哪些內容(結合課后注釋或工具書,說說你讀懂了哪些內容,說得不準確的其他同學可以補充、糾正)。
。1)“示”是什么意思?“示兒”是什么意思?“示”是把事物擺出來讓人知道。“示兒”可以說是告訴兒子,在這里指對兒孫們有所交代,相當于遺囑。
(2)“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洲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來的意思!霸笔潜緛砭椭赖囊馑。
“萬事空”是什么都沒有了。
“但”是“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洲”指中國!巴笔墙y一!熬胖尥笔侵溉珖y一。
。3)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我本來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沒有了,只是為看不見全國的統一而感到悲傷。
從“但悲不見九洲同”這句詩中尼體會到了什么?體會到了詩人唯一牽掛的是祖國的統一。
7、自讀自悟
下面請同學們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后兩句詩。
(4)“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王師”這里指南宋的軍隊。
“北定”,“定”是平定,這里是指收復的意思!氨倍ā敝甘諒捅狈健
“中原”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領的地區。 “家祭”就是祭祀祖先。
“無”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是你的,你們的!拔獭敝父赣H。
。5)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的時候,家祭祀時不要忘了(把收復中原的這件事)告訴你們的父親。
從“家祭無忘告乃翁”這句詩中你又體會到了什么?體會到詩人對祖國統一的殷切期望,雖然死了,還希望聽到統一祖國的消息。
剛才好多同學都能抓住關鍵字詞來理解詩句的意思,這種學習方法很值得大家學習,現在誰能把詩句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指名答)
三、 總結全詩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隧道再回到790年前,去感受陸游臨終時對兒子們囑咐的動人悲壯的場景吧(課件展示當時情景)!
1、現在你理解陸游去世前最牽掛的是什么了嗎?(祖國何時能夠統一這件大事,其實這也是陸游畢生的心事和希望。)
2、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詩人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
3、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思想感情。)
是啊,詩人臨終作詩,不說別的家常話,而只說“不見九洲同”的遺憾,對兒子沒有別的囑咐,只叮嚀他們在家祭祀時別忘了把勝利的消息告訴他。這是多么深厚的愛國情感。⊥瑢W們,讓我們從小樹立遠大理想,長大后報效祖國。最后,讓我們全班同學帶著對這位偉大詩人的崇敬之情朗讀他的這首愛國詩篇吧!
陸游《示兒》優秀的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認識會寫“祭”1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古詩。
2、理解詩句的含義,感受古詩的表現手法,入情入境。
3、培養熱愛祖國、奮發圖強的精神。
【重點難點】
背誦并默寫課文,感受詩人的愛國情懷,激發愛國熱情。
【教學準備】
課件、面具或者頭飾
【教學過程】
一、談話設情,導入新課。
1、一位85歲的老人,一個除夕之夜,臨終之時,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國家統一的志愿沒有實現,他把兒子叫到床前,提筆寫下了遺書,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卻沒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寫的是什么呢?
2、出示《示兒》。
二、初讀全詩,感受詩意。
1、先以自己的理解讀讀這首詩
2、理解這首詩講的內容。(借助資料,并講給同桌聽,并能糾正有錯誤的地方)
3、解釋詩意并板書。(講清楚難懂字詞并翻譯)
三、再讀全詩,理解深意。
1、自己讀這首詩,談談自己讀完后最強烈的感受。
2、知道“死去元知萬事空”,為什么還告訴兒子“家祭無忘告乃翁”?(體會作者至死不忘國家統一的愛國之情)
3、體會陸游這一聲聲的囑咐中的感情。(悲憤又充滿希望)
4、帶著體會出來的感情,朗讀這首詩。(個別讀,齊讀)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出示《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2、(異:時間,地點、同:國家統一的愿望)
3、讀這首詩最讓人心痛的是哪個字?(“南望王師又一年”中的“又”字)
五、現場模擬,感同身受。
1、根據詩的內容把課文改成一段病床前的對話。(要有行動,語言,神態等描寫)
2、朗讀表演對話。(兩人表演)
陸游:(痛苦、有氣無力、無奈地)對于一個快要死的人來說,也沒有什么可牽掛的了。但是,唯一令我萬般心痛的是,我們的祖國遲遲得不到統一。俗話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的祖國正在受難,我卻行將就木、無能為力。唉!
兒子:父親,您別難過,您雖然無法馳騁疆場,但是您以筆代刀,以詩為劍,喚醒了多少麻木的心靈,激勵了多少將士奮勇殺敵。
陸游:(憂憤、哀傷地)我是空有滿腔熱血卻報國無門,我的心痛!我無法安心地閉上我的雙眼,兒子呀,你現在正是身強體壯的好年華,一定要為祖國的統一努力拼搏。
兒子:(低沉緩慢地)擁有您這樣的`父親是我最大的幸福。我從小受您的教育,愛國的種子早已在我的心中生根發芽,我會像您一樣熱愛自己的祖國,投身到抗金的隊伍中去,為國家的統一而貢獻自己的一切。
陸游:(飽含愛國熱情)兒子呀!臨死之前,只有一件事讓我死不瞑目,那就是沒有看到我們的軍隊收復失地,沒有看到我們的祖國統一,如果那一天來臨的時候,別忘了,千萬別忘了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你九泉之下的父親啊!
3、表演完后,師生共同點評。
4、學生發言,談一談自己的感受。板書設計:
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國不統一)但悲不見九州同。(死不瞑目)王師北定中原日,(至死不變)家祭無忘告乃翁。(收復失地)
陸游《示兒》優秀的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點:學會本課生字詞,在理解每個詞語意思的基礎上,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能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能力訓練點:背誦古詩《示兒》,進一步感悟理解古詩。3、德育滲透點: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4、美育滲透點:讓學生感受詩的韻味美、意境美。教學重點
吟誦古詩,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策略
對古詩進行整合,構建“主題式”、“立體式”的古詩教學框架。即以對南宋這一時代的整體觀照為核心,將三首詩組織納入這一個主題,再適量補充同時期的相關詩詞。建構起一個互相聯系、互相映襯、互相比照、互相延拓的立體課堂。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話愛國
師:古往今來,愛國是永恒不變的話題,許多仁人志士用不同的方式抒發著心中的愛國情?菇饘㈩I岳飛精忠報國,寫下了鏗鏘有力的《滿江紅》: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著名歌手張明敏身在異鄉,用歌聲唱出了《我的中國心》: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
你還知道哪些這樣的詩篇,歌曲?(生交流),導入古詩《示兒》。
二、初讀感知,讀出韻律,解詩題(生齊讀詩題。)
師:“示兒”是什么意思?臨終前寫給兒子的叫什么?人們在臨終時給兒子的遺書一般都是寫些什么?(生看屏幕解詩題。)那陸游寫了什么?
1、生自讀,抽讀,師指導讀,讀出節奏。
2、師:通過初讀,你從陸游的遺囑中大概讀出了他想告訴兒子什么?(生交流初讀感知。)
師:讀詩,僅讀出大概意思還是不夠的,詩中又孕育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呢?就讓我們走進古詩,反復品讀,感悟詩情。
三、走進歷史,抓住詩眼,悟詩情
1、找詩眼。
師:找找詩中哪個字體現了詩人當時的心情?(生交流)板書:悲
2、探“悲”因
①一探“悲”
詩人悲什么?(生說)你從哪看出來的?(生談看法)師:元——原來、本來,詩人本來就知道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想一想,在詩人心中哪些東西是空的?(生說。)你感受到詩人怎樣的生活態度?(生交流)
師:面對死詩人都如此豁達,但是有一件事使作者念念不忘,放心不下,感到很悲,是什么?
。ㄉ卮穑⿴煟簭哪闹赖?(生齊第二句。)九州------全國,同-----統一。
師:當時詩人的國家遭遇了怎樣的磨難?
(生說,然后讀大屏幕上的資料,了解歷史上的宋朝。)師:讀了這段歷史,你知道作者為什么而悲了嗎?指名說。
板書:外敵侵,祖國分
你能把這種痛讀出來嗎?指名讀詩②二探“悲”
師:“國家興亡,匹夫 有責”,當時的詩人又在做什么?出示陸游的生平簡介,了解詩人。出示其古詩《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自讀,抽題。
師范讀前句,(生談一談這是一幅怎樣的山河?)師:“三萬里”“五千仞岳”這是何等的氣魄!指名讀。師:可是這么壯麗的山河卻被敵人占領著,你的心情怎樣?你知道詩人為何而悲了嗎?
。ㄉ劯惺埽┌鍟荷胶悠
生帶著這種心情齊讀這兩句。師:僅僅是為這個悲痛嗎?還為什么悲?從后兩句你讀懂了什么?(指名說)
師配樂旁白:一片大好河山就這樣被踏在了敵人的鐵騎下,老百姓流離失所,如果你就在淪陷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生自由交流。
師:你覺得詩人還為什么悲?(生說)板書:遺民淚師:帶著這種哀痛你再讀讀這兩句,你會有更深的體會。指名讀,齊讀。
師:面對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說的?統治者都在干什么?我們一起去臨安看一看。
、廴健氨
出示:南宋的歷史資料,古詩《題臨安邸》。(生自己讀。)師:游人:這里指誰?他們在干什么?(生交流。)師:哪個字體現了他們那種不憂國患,醉生夢死的生活?(生說)
大屏幕對比出示:《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和《題臨安邸》。
師:一邊是“遺民淚盡”,一邊是“尋歡作樂”你的心情怎樣?從中你又感受到詩人為什么還悲?(生交流)板書:朝臣昏驕奢淫
帶著理解再讀詩句。
3、悟“盼”情
詩人就是帶著這么多的悲傷離開人世的嗎?還有什么?讀后兩句詩,指名說。
師:盡管金兵入侵恨,盡管山河破碎痛,盡管遺民淚盡哀,盡管昏君無能憤,但是作者還是充滿無限的期望-------(王師北定中原日)
此時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樣的心情?生答。板書:盼是呀,一切皆源于一個字——對祖國的`愛。板書:愛這是一種執著不變的信念,這是一分至死不渝的愛,這是一分念念不忘的情。帶著這分情,讓我們一起用心吟誦,把一位老人的臨終遺愿讀出來。生齊讀。
四、課外延伸,豐富積累,品佳句
歲月的跌宕,這位老人沒有忘記受苦受難的人民,沒有忘記飽經憂患的祖國。還有許多仁人志士他們也用自己的筆桿,用自己的行動來寄托自己的未抒的胸懷。你還知道這個時期的愛國人士?出示愛國詩句。
歷史已去,但愛國情道不盡,讓我們在讀史中背點詩,在學詩中讀點史,做到詩史結合。最后讓我們在激昂的音樂聲中大聲吟誦這些詩句。
陸游《示兒》優秀的教學設計 5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游記寫景的方法。
2、區分散文與詩歌形象美的不同。
3、掌握文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
二、教學重點:
1、掌握文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
2、學習游記寫景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
1、學習游記寫景的方法。
2、區分散文與詩歌形象美的不同
四、教學時授:
三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節
一、導入:
我們小學時學過陸游的《示兒》,現請一位同學背誦這首詩。陸游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銳、國勢危迫的南宋,他懷著“氣吞胡虜”的英雄氣概和“一身報國有萬死”的犧牲精神,決心“掃胡塵”,但在政治 斗爭中,屢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擠、打擊,可是,他始終不渝地堅持自己的理想。最終這位85歲的老詩人,抱著“死前恨不見中原”的遺恨,吟著“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洲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詩句,離開人世。今天我們學習這位愛國詩人的兩篇日記。
二、作者簡介:
陸游簡介:(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市)人。南
宋愛國詩人。父親陸宰是個具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陸游從小就樹 立了憂國憂民的思想和殺敵報國的壯志。他自幼好學不倦,“年十二能詩文”,他還學劍,鉆研兵書。二十五歲左右,向具有愛國思想的詩人曾幾學詩,受益匪淺,從此確定了他的詩歌創作的愛國主義基調。
紹興二十三年(1153),他到臨安應進士試,因“喜論恢復”,受到秦檜的忌恨,復試時竟被除名。直到秦檜死后幾年,他才賜進士出身。因為陸游主張抗金,恢復中原,所以他屢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擠、打擊,仕途不是很順利。
他一生創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詩9300余首,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還有一百三十首詞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詩的成就最為顯著。前期多為愛國詩,詩風豪邁奔放。后期多為田園詩,詩風清麗平淡。他的詩最鮮明的特色是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詞,多數是飄逸婉麗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滿悲壯的愛國激情;而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為南宋宗匠;所寫的政論、史記、游記、序、跋等,大都語言洗煉,結構整飭。
陸游是愛國主義詩派的一個光輝代表。他的作品以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卓越的藝術成就,在中國文學史上獲得了重要地位。有《渭南文集》《劍南詩稿》《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傳世。
三、寫作背景:
陸游主張抗金,恢復中原,被罷官。至1169年,起用為夔州(今四川奉節)通判,
由故鄉山陰(今浙江紹興)出發赴任。一路沿長江逆流而上,歷盡兩岸奇山異景。途中
作者以日記紀行,集成日記體游記《入蜀記》,以記其勝。《過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
路過小孤山和大孤山時所寫的兩則日記。
四、解題:
1、小孤山:
位于安徽宿松縣復興鎮境內,與江西省彭澤縣城隔江相望。山高約一百米,方圓一
里,被譽為“長江絕島”,素有“海門天柱”、“海門第一關”之稱。相傳大禹治水在
此刻石記功,秦始皇刻“中流砥柱”于石上。
由于山形像一位云髻高綰的美女,人們又將此山稱為小姑山。小孤山山體獨特,無處不景,無景不奇,“東看一支筆,西望太師椅,南觀似懸鐘,北看嘯天龍”。千百年來,以其秀、奇、險、獨而著稱。主要勝景有:“龍耳洞”“先月樓”“彌陀閣”“天妃殿”“半邊塔”“界潮祠”“梳妝亭”“御詩碑”等。
關于小姑山和彭浪磯名稱的由來,還有另一種比較浪漫的說法:民間傳說中一位純
情美麗的少女,她與彭郎相愛,但終難成眷屬,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資超然的“小
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磯,立于江邊,即“澎浪磯”,
亦名“彭郎磯”。
2、大孤山:
在鄱陽湖上,其狀如鞋,俗稱鞋山。民間傳說此名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繡鞋
變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五、自由誦讀 。
1、結合注釋,掃除字音、字義障礙,初步理解文意。
2、教師講解第一自然段重要詞句。
3、本段質疑、釋疑。
A、本段寫何處之景?作者給我們介紹烽火磯戍守情況有何作用?
烽火磯;豐富了作品的內容,使寫景記游具有思想深度。
B、勾畫出本段寫景的句子,突出了烽火磯怎樣的特點?
高峻、怪奇等特點。
C、本段寫景采用怎樣的順序?
先寫遠視所見,只不過覺得烽火磯“突兀”罷了,除此之外別無佳處。再寫近觀,近觀之景則異彩紛呈。
D、這種遠近對比的寫法有何作用?
不僅使人的認識一步步真正認識到烽火磯的佳妙之處,而且能收到曲徑通幽的藝術表達效果。
4、鞏固該段詞句。
第二節
一、復習第一課時所學知識點。
二、講解第二自然段詞句。
三、質疑、釋疑。
1、交代小孤山上有戍兵把守,說明了什么?
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
2、勾畫本段景色描寫的語句,說說本段作者給我們描繪了哪一水段之景?描寫的重點對象是什么?突出了各自什么特點?
烽火磯至沙夾一段所見。
小孤山和澎浪磯。
小孤山峭拔秀麗,澎浪磯浪大等特點。
3、文章是怎樣表現小孤山峭拔秀麗這一特點?
運用對比手法。將金山、焦山、落星山這些天下名山與小孤山對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麗這一特點;又用它山與小孤山對比,突出小孤山的巉然孤起這一特點;用山上有樓觀亭榭的金山與小孤山廟宇的荒涼、殘破對比,襯托了小孤山的小孤山廟宇的荒涼、殘破,更是為了說明小孤山若是以“樓觀亭榭”稍加裝飾,則會“高出金山上矣”。
4、寫小孤山峭拔秀麗這一特點,采用的是什么寫景順序?
由遠及近。
四、串講第三自然段詞句。
五、質疑、釋疑。
1、引用李白的詩句是為了說明什么?
彭蠡口江面的寬闊,四望無際。
2、該段寫景是寫哪一路段的景致?重點落在哪里?
彭蠡口到湓浦口的沿途所見。重點寫大孤山的景色。
3、那么大孤山的景色突出的特點是什么?
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濁分明。
4、作者是怎樣表現大孤山這一特點?
先用西梁山類比,使人通過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狀,然后與小孤山相對比,從而突出各自的特色。
六、詞句積累:
然 杰然特起 以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 復以小艇游廟中
實不然也 若稍飾以樓觀亭榭
碧峰巉然孤起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之 信造化之尤物 而 突兀而已
自數十里外望之 徙倚久之而歸
徙倚久之而歸 岸土赤而壁立
何功之有哉? 而母立于茲
之二蟲又何知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然(……的樣子;但是;這樣;……的樣子)以(用;用;用;而且;因為)之(的;它;語音助詞,無義;無義;這)而(罷了;表順接;表并列;表轉折;你、你的)
第三節
探究賞析:
1、本文作為一篇游記,主要內容有哪些?其主旨是什么?【板書內容】
主要內容:
、儆涍^烽火磯的所見,突出山之“怪奇”。
、趯戇^澎浪磯、小孤山所見之景,突出“峭拔秀麗”,且移步換景,由遠及近。
、塾洶嗽露账娭,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濁分明。
、芙Y尾處交代六日行程,顯現日記體之特色。
主旨:
本文通過描寫所見的景物特色,表達了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愛國忠君之情。
2、本文寫了很多景點,作者是怎樣將各個景點聯系在一起的?
由于景點太多,僅是孤立地寫出特征,也可能會失之分散,給人一種凌亂之感。作者注意了景點間的聯系。
①各處景物雖千姿百態,但又均有山與江水相互生發輝映的描寫,構成整體背
景,使景物在多樣中見統一。
②是注意各景點地理位置上的聯系。文章屢次寫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點中貫以線索。寫澎浪磯和小孤山,“二山東西相望”,寫大孤山時又與小孤山作比,更見出其間聯系,從而由各景點共同組成一幅的長江山水圖。
③在寫景的過程中,作者善于改變觀察角度和觀察點來進行描繪,將一幅幅立體可感的長江山水圖展現在讀者面前。如寫烽火磯時,有舟中的遠望;有拋江過其下的近觀,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鏡頭。寫小孤山亦有“自數十里望之”的遠望;“愈近愈秀”的近觀;“冬晴夏雨”不同季節的變化;特別是對小孤山的描寫,觀察角度和觀察點的靈活多變,充分地展現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態。
3、作者是怎樣融情入景,顯露自己的心境。
A、寫孤石。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萬狀,石有萬種,作者偏偏只
寫“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我們自然會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擠、打擊,仍不改恢復之志的.詩人的孤傲情懷。
B、泊沙夾,游小孤山中廟宇,“徙倚久之而歸”。
“徙倚久之”,絕不僅僅只是想多看幾眼風景,更是表達了面對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
復雜心緒。
C、寫“俊鶻摶水禽”。
這本是自然的一種生存現象,算不上是怪異景色,而作者卻將其作為一景寫入其
中,并嘆“甚可壯也”,我們不難發現,作者所感嘆的不僅僅是“俊鶻摶水禽”吧?聯系陸
游的抱負理想及前半生的經歷,我們可以聯想到詩人此時多么希望南宋的將士個個像俊
鶻,希望南宋對金的斗爭像俊鶻摶水禽一樣威武雄壯,動人心魄。
D、江水清濁分明,“合處如引繩,不要亂”。
作者在文中寫江水清濁,隱喻主戰和主和兩派的勢不兩立。
4、作者在記述山川景物、名勝古跡的過程中,隨時融合抒情和議論,并將有關的傳聞軼事、
前人詩句都信手捏來,還隨筆寫出郡縣沿革、地形防戍等情況,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豐富了作品的內容,使寫景記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時亦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
物似乎都帶有了詩的靈氣,文的雅致,神話的氛圍,歷史的積淀,詩文傳說與勝景相互
映發,更為引人入勝。
5、對比閱讀:蘇軾《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區分散文與詩歌形象美的不同。
【詩】
山蒼蒼,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絕猿鳥去,唯有喬木參天長。
客舟何處來?棹歌中流聲抑揚。沙平風軟望不到,孤山久與船低昂。
峨峨兩煙鬟,曉鏡開新妝。舟中賈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釋義】
山色蒼翠,煙水迷茫,大小二孤,矗立江水中央。崖高險絕,猿鳥不度,喬木破空。有客舟從何處而來?槳聲流水間船歌抑揚。沙岸平整,輕風徐來,望客不見,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兩山如發髻高聳,正對江水之鏡,二美梳弄新妝。舟中商賈,切莫輕狂,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對比】
[清]吳喬:“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為飯,詩喻之釀而為酒!
詩歌展現的形象和具體事物間的距離比較大,多有跳躍和省略,能讓我們想象飛得更高。散文交待具體,描寫細致真實,給人具體逼真的感受,能讓人身臨其境。
6、理清作者行舟的線索
過烽火磯→過彭浪磯、小孤山→遂行泛彭蠡口→始見廬山及大孤山→晚抵江州,泊湓浦
問:閱讀全文,找出文章中描寫了哪些景物以及景物的特點?
明確:烽火磯:嵌巖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
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羅絡其上,如寶裝屏風。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姿態萬變,祠宇極于荒殘。彭澤都昌:煙雨空濛,鷗鷺滅沒大孤山:四際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分析描寫景物特征的方法:
烽火磯:運用色彩詞、點面結合,比喻修辭、精筆描摹
小孤山:對比、不同角度的描摹
大孤山:對比、想象描摹 問:景點眾多,作者怎樣描繪不使其孤立?各景點均與江水相互生發輝映,構成整體背景,使景物在多樣中見統一
以游蹤(移步換景)為線索,文中多次寫到江流與船行,為分散的景點貫以線索——完整優美的長江山水圖
詩文傳說的引用、郡縣沿革和地形防戍等說明在文中有何作用?豐富了作品的內容,使寫景記游更具有思想深度,充滿歷史的積淀。
詩文傳說增添了神話的氛圍,更顯空靈雅致
與所描繪的勝景相互映襯,更為引人入勝。
譯文:
八月一日,(船)經過烽火磯。南朝以來,從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設置了很多(報警的)烽火臺,這座山應該是其中之一。從船上看山,只是見到高聳的山峰罷了。等到拋錨停船后,(我)走過山下,(看到)巖石鑲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狀,色彩光亮潤澤,也和別的石頭不大一樣。又有一塊巨石,與烽火磯不相連。高峻雄偉地拔地而起,高約一百多尺,有紅藤綠蔓蒙絡在它上面,象寶石鑲嵌的屏風。這一天,風平浪靜,船走得很慢,又因為深秋,江水較淺,所以能看到這里的一切美景,(正象)杜甫所說的“幸有舟楫遲,得遲所歷妙”。經過澎浪磯、小孤山,這兩座山東西相望。
小孤山屬于舒州宿松縣,山上有兵戍守著。所有江中的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類,都是名聞天下的,但從峭拔秀麗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從幾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綠的山峰高高聳立著,直插云霄,已經不是別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麗,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態變化萬千,確實是自然界風景最優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廟宇太荒涼殘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樓臺亭榭,與山光水色互相輝映,自然會比金山更漂亮了。廟在西邊山腳下,匾額上寫著“惠濟”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濟夫人”。紹興初年,魏國公張浚從湖南回來,曾經修繕過,有座碑記載了這件事。又有另一座廟在澎浪磯,在江州彭澤縣境內,三面臨著長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處名山勝景。船過澎浪磯,即使無風,浪也很大,澎浪磯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古人有詩:“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眰髡f的人說小孤山的廟里有彭郎像,澎浪磯廟里有小姑像,其實并不是這樣的。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夾,距小孤山大約一里遠。天下著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廟中瀏覽。向南遠望,彭澤、都昌一帶山巒,煙雨迷茫,沙鷗和白鷺時隱時現。登山臨水瀏覽名勝可算登峰造極了,徘徊了很長時間才回去。剛到廟門口站著,有一只健美的老鷹正在追逐水鳥,掠過江面東南方向飛去,非常壯觀。守廟的人說,山上棲息著很多老鷹。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風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攬繩。不一會兒,天又轉晴,(船又)繼續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沒有邊際,這時我才領會李白“開帆入天鏡”這句詩的妙處。這時才看到廬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樣子象西梁山,雖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樣秀麗,但是小孤山的旁邊,很有幾塊沙洲和初生的蘆葦;大孤山的四周卻是茫茫無際的江水,遠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樣,也是一種奇觀呀!長江從湖口分出一支成為南江,是江西路一帶水域。(這一段)長江的水很渾濁,每逢要汲用江水時,都需用杏仁來澄清,過一個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卻很清,兩江的水合流處象用繩尺劃分過一樣,不相混淆。晚上到達江州,州府設在德化縣,就是唐代的潯陽縣。柴桑、栗里,都屬于江州地面;南唐時由奉化軍管轄,現在是定江軍。岸上的土是紅色的,象墻一樣起直立著,東坡先生所說的“舟人指點岸如赪”,說的就是這個。(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從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為風阻(船)不能行,實際用了四天半的時間,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陸游《示兒》優秀的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陶治愛美情趣,受到愛國主義精神影響。
2、理解詩句意思,了解古詩敘述的內容,受到傳統文化的藝術熏陶。
3、結合學詩,培養學生的自學、想象、表達、創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課文。
教學重點:
吟誦古詩,想象意境,體會詩中表達的`感情。
教學難點:
結合時代背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1、引導學生回憶李白寫的一首思念牽掛故鄉的詩-----《靜夜思》。
過渡:今天我們學習宋代詩人陸游寫的一首牽掛祖國的詩。(板題)
2、引導學生回顧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確定本課的學習目標。教師點撥。(以舊引新自然,自主確定目標民主。)
二、提示詩題,介紹背景。
1、讀題質疑。示:告知,告訴。
引發思考:誰告訴兒子?告訴了兒子什么?為什么要告訴?
2、結合搜集的材料,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三、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1、試讀,要求正確流利。
2、讓學生結合注釋,說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四、細讀體會,理解內容。
運用掌握的學詩方法:讀查連疑,弄清詩句內容,體會詩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畫面,吟誦玩味。
1、引導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充分練讀;想象詩人臨危時,遺憾之至,叮囑兒子時的情景,教師可通過放音樂,用語言描繪,啟發學生閉目想象,深悟詩情。
2、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六、課堂練習。
1、默寫《示兒》,互相檢查。
2、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想象的畫面及人物的語言。
板書設計: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唐杜甫)示兒(南宋陸游)
收涕淚滿衣裳
喜漫卷詩書無比歡快、熱愛祖國悲不見九州同
望北定中原日
放歌、縱酒
教學反思:
陸游《示兒》優秀的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1、借助注釋學懂〈示兒)的詩意,了解古詩敘述的內容
2、體會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陶冶愛美情趣。
3、感受〈示兒)詩中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
吟誦古詩,通過自主學習,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像詩歌民容,陶冶愛美情趣。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明確目標;
引導學生回憶李白寫的一首思念、牽掛故鄉的詩——《靜夜思》
過渡語:對于陸游,大家并不陌生,他85歲臨逝世前夕,作了他一生中最后一首詩,也是最感人的詩,這是他名垂千百的遺囑。我們今天學習他寫的一首牽掛祖國的詩(板書課題:示兒)
提問:我們在以前學習古詩,請回憶我們是從哪幾方面學習的?
引導學生回答
①學習詞句意思,了解古詩內容
、隗w會詩中的思想感情等
二、揭示詩題,介紹背景
讀題質疑:
①說說“示“的意思;(告訴、告知)
②問:根據題目引導學生答出:誰告訴兒子?告訴什么給兒子?為什么告訴兒子?
了解背景
引導自學。
。1)低聲自由吟誦。
(2)以小組為單位議論詩中不懂之處。
。3)教師點撥,課件出示:
元:通“原“本來,只。定:平定、收復。同:統一。王師:皇上的軍隊。九州:全中國。無:匆,不要。
乃:你的。翁:父親。
(4)說說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5)學生試解釋詩句的意思,再了解詩的大意。
(6)思考:讀了《示兒》,想想詩人晚年關心的是什么,這說明了什么。(統一祖國是詩人畢生的心事,直到臨終不忘。由此表現出他的.強烈愛國熱情)板書:渴望收一失地盼望祖國統一
(7)學生質疑。學生針對詩歌的字、詞、思想內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引導討論解答學生提出的較難問題。
三、再現畫面.吟誦玩味
讀。
熟讀全詩,讀好停頓、節奏、韻腳
①聽錄音機朗讀詩歌,學生閉目想像:陸游病危,日沒看到祖國統一而遺憾的情景:
、趯W生邊瀆邊想。
③學生看多媒體屏幕,邊聽邊想眩,老師用舒緩的語氣和著優美的伴奏曲:我病的很重,恐怕很快要離開人世,可中原依然戰亂不止,金兵強盜為非作歹,濫殺無辜,百姓處在水生火熱之中……我們南宋軍隊應立即向北方堵軍,收復中原。但我要離開人問了.看不到我們的軍隊收復中原,看不到祖國統我死不眩目哇!
④先聽老師范讀,再點名讀,最后用自己喜玫的方式讀.要讀出老師描述的情感。
畫。
、儆煤喒P畫畫出作者病危的情景
②同桌互相談談簡筆畫的創意;
、蹖W生自由瀆,讀出畫畫時的感受
、芸雌聊簧侠;即選出的較好圖畫,聽錄音機期讀詩歌
、萑帻R讀,讀出渴望祖國統一的愛應熱情。(板書:愛國)
背。
在前熟讀的基礎上試背。
四、練習延伸,落實目標
完成課后思考練習。
【陸游《示兒》優秀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陸游《示兒》優秀教學設計01-30
陸游《示兒》優秀教學設計(精選10篇)02-23
陸游《示兒》優秀教學設計(通用12篇)03-15
陸游詩作《示兒》獲獎教學設計03-30
陸游詩作《示兒》教學設計模板04-23
陸游詩《示兒》教學設計及反思03-31
示兒優秀教學設計02-27
陸游《示兒》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