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記》教學設計

時間:2024-10-12 10:36:13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核舟記》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核舟記》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核舟記》教學設計

《核舟記》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句式。⑵ 了解我國古代藝人高超的雕刻技藝。

  2、技能目標:

  ⑴ 學習掌握本文運用說明和描繪相結合的筆法。⑵ 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探明主體部分的說明順序。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文章生動介紹了明末雕刻藝人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藝和獨特的才華,熱情頌揚了我國古代民間藝人的藝術成就。學習它,有助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感情。

  教學重點

  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句式。

  教學難點

  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探明主體部分的說明順序。

  學情分析

  學生已掌握學習文言文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理解課文內容應很容易完成。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集體備課

  一、課前檢測:

  二、出示學習建議,自主學習。

  三、同層展示,評星

  四、小組交流,異質幫扶

  五、師生探究:

  (一)學習第三段

  1.質疑并點講有關詞句:

  峨冠而多髯者 如有所悟 其兩膝相比者 絕類 矯首昂視

  2.口譯并評價翻譯情況。

  3.思考討論:這一段是介紹船頭部分;主要說明了什么?

  明確:描述船頭三人的'神情態度。

  4.分別由學生朗讀描述蘇武、魯直(黃庭堅)和佛印神態的句子,說說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們此時此地的什么樣的心態?

  明確: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若有所培”和佛印的“矯首昂視”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要表現他們豁達、放曠的胸襟,說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里。

  5.作者在說明船頭三人時,著墨較多的是誰?為什么?

  明確:這當然是“東坡”。三人中,蘇武居中,作者起筆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為刻得用心刻得仔細,作者也就說得真切細膩。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說明者當然不能違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這樣說明,才能與其主題吻合。否則,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6.你從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藝的奇巧、精湛、無微不至呢? 明確:表現這一點的地方較多,如對東坡外貌的刻畫,對東坡、魯直‘依格”的介紹,對怫印左臂所掛念珠的說明“珠可歷歷數也”。

  (二)學習第四段

  1.考察古漢語中數詞使用與現代漢語的差異。先聯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實例:

  (1)長約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頭坐三人。(4)共閱一手卷。(5)橫臥一揖。(6)倚一衡木。(7)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見,古漢語中一般情況下,數詞可以直接修飾名詞,這與現代漢語中較嚴格的“數詞十量詞十名詞”的格局不同。

  2.這一段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明確:擬人:船尾橫臥一揖比喻:居右者誰會仰面 頂真:左手撫爐,滬上有壺。

  3.這一段文字說明舟尾情況是怎么布局的呢?

  明確:主要運用了總分結構。先說“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說,從“居右者”說到“居左者”。

  4.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么氛圍?

  明確:兩“舟子”雖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仿佛是在那里呼喚清風,顯得悠閑自在;一個“視端容寂”,仿佛在專注聽“茶聲”。但表現了一個共同的氛圍,這就是愉悅。 輕松、活潑自樂。再加上船揖的“橫臥”,更加暗示出有輯同于無揖,有舟子等于沒有舟子的一種放任自流的境界。

  六、課堂小結,課堂檢測。

  七、布置作業。

  個人備課

  小結: 學科知識構建與板書設計

  嘗貽余核舟一 (總)

  核

  船頭坐三人 中軒敞者為艙 船尾橫臥一楫

  舟 (居左)(居中)(居右)邊(分)

  魯直 蘇軾 佛印 居左者 居右者

  記

  通計一舟 (總)

  反思與重建

  一、課前檢測題:寫出下列字的意思

  1.有奇巧人( )2.罔不因勢象形( )( )( )3.嘗貽余核舟一( )( )( )4.蓋大蘇泛赤壁云( )5.高可二黍許( )( )( )6.啟窗而觀( )

  二 、課堂檢測題:翻譯下列句子

  1.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2.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3.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 4.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三、作業設置:

  1、背誦課文第三段(選做)

  2、同步訓練(必做)

《核舟記》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相關知識。

  2、學習生字,熟讀全文。

  3、在掌握重點詞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教學重難點:

  1、掌握字音,熟讀全文。

  2、借助書下注釋獨立疏通文義。

  教學過程:

  一、布置預習導學

  1、你會讀加點的字注音嗎?將字音寫在括號內

  1)罔不()(2)貽(xx)(3)箬篷()

  (4)八方有奇(xx)(5)石青糝之(xx)(6)髯()

  (7)天啟壬戌(xx)(8)篆章()

  2、你能準確解釋下列詞語嗎?

  (1)罔不:(2)嘗貽余核舟一:

  (3)絕類彌勒:(4)詘右臂支船:

  (5)篆章:(6)視端容寂:

  (7)曾不盈寸:(8)桃核修狹者:

  3、填空。

  《核舟記》選自xx朝人xx編輯的。xx,《核舟記》的作者是xx朝人xx。

  二、指導學習研討

  (一)情境導入

  稀世珍寶明代桃核舟“蘇東坡夜游赤壁”在寧波被發現的消息傳出后,成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聞。據專家鑒定,這是迄今發現的世上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今天,我們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進魏學洢(yī)的《核舟記》開開眼界。(板書文題)

  (二)認識作者,檢查預習情況

  1、指名簡介作者,教師適當補充

  2、檢查字詞預習,夯實基礎

  3、整體感知

  老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生字的讀音、斷句。

  (三)研讀探究

  1、學生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完成正確讀、準確譯的學習任務,學生互動共同研究解決閱讀理解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巡視各組,隨時答疑釋疑。

  多媒體展示重點詞語:

  奇巧:以:木:木材;為:

  罔:因:具:軒:敞:為:興:徐:糝比:類:矯:詘:倚:楫:

  椎髻:夷:了了:盈:題:

  簡:為:靈:怪:

  多媒體展示重點句子:

  ①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③其人視端容寂:④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

  ⑤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⑥技亦靈怪矣哉:

  讓學生根據這些內容,自主學習,自己疏通文意,可以小組內互相討論。

  2、學生小組內通譯全文。

  3、找學生翻譯課文,不當之處老師及時糾正。

  4、教師總結并強調重點詞語。

  5、齊讀,整體把握文意。

  三鞏固練習

  (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罔不()貽(xx)有奇(xx)黍()

  箬篷()糝(xx)峨冠(xx)髯()

  髻()衣褶(xx)詘(xx)楫()

  椎髻()虞山(xx)篆章(xx)矯()

  (二)、寫出下列加線字的意思

  1、有奇巧人() 2.罔不因勢象形(xx)3.嘗貽余核舟一(xx)4.蓋大蘇泛赤壁云(xx)5.高可二黍許(xx)6.啟窗而觀()

  7、箬篷覆之() 8.雕欄相望焉(xx)9.清風徐來,水波不興(xx)10.石青糝之(xx)(xx)11.中峨冠而多髯者(xx)12.如有所語()

  13、其兩膝相比者()14.佛印絕類彌勒(xx)15.矯首昂視(xx)16.神情與蘇、黃不屬(xx)17.珠可歷歷數也(xx)18.居右者椎髻仰面()

  19、其人視端容寂()20.若聽茶聲然(xx)21.其船背稍夷(xx)22.鉤畫了了,其色墨(xx)23.長曾不盈寸(xx)24.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三)、比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義

  ①木:能以徑寸之木( )

  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

  以至鳥獸、木石()文曰“初平山人”()

  ③奇:明有奇巧人( )

  ④有:明有奇巧人()長約八分有奇(xx)長約八分有奇()

  ⑤為:為宮室、器皿、人物( )

  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xx)啟窗而觀(xx)為人五;為窗八(xx)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⑦可:高可二黍許( )

  ⑧云:蓋大蘇泛赤壁云()珠可歷歷數也(xx)此中人語云()

《核舟記》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核舟記》是一篇實物說明文,全篇僅400余字,作者魏學洢緊扣“核舟”奇巧的特點,用簡煉生動的文筆,不僅完美地再現了“核舟”的形象,而且有力地表現出雕刻家王叔遠的聰明才智,絕妙技藝,表達了作者的贊美之情,文章結構嚴謹精巧,語言準確精練,不愧是《虞初新志》中的一篇奇文。清晰的說明順序和簡煉的細節描繪,是本課學習的重點,要引導學生充分體會和學習古人高超的寫作技巧。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句式。

  2、學習按空間順序對工藝品進行描寫的寫法。

  3、學習抓住事物特點進行生動說明,詳略得當的寫法

  4、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成就,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感情。

  教學重點

  1、把握文章清晰的說明順序。

  2.品味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致、描寫簡煉生動的特點。

  教學難點

  主體部分按照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以在小型白紙上畫畫引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熱情。

  二、簡介作家作品

  魏學洢,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撰有《茅檐集》。

  《核舟記》,是一篇出色的狀物雜記,后被清代人張潮收入《虞初新志》。《虞初新志》體裁包括傳奇、志怪和志人各類,是一本筆記體小說。

  這是一篇介紹事物的說明文。題目中的“記”在這里是描述、摹寫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實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靈活現,使人能領會神奇的刻工。

  三、展示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句式。

  2、學習按空間順序對工藝品進行描寫的寫法。

  3、學習抓住事物特點進行生動說明,詳略得當的寫法

  4、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成就。

  四、誦讀課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播放示范朗讀,糾正字音。

  2.指導朗讀:讀書力求使用普通話,尤其注意古今異讀、變讀、通假字、多音字的讀法,讀準字音才能讀得流暢,讀準句讀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徹。采取多種形式加強誦讀,培養語感。如自由朗讀,男生女生分讀、全班齊讀,對讀得好的同學要及時給予鼓勵。以課文句子為例,指導有關朗讀的要領:

  (1)主謂賓之間可適當停頓 如: 珠/可歷歷數也。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2)放在句首的發語詞、表敬副詞和句中的語氣詞、關聯詞后面應要停頓。如:“蓋/大蘇泛赤壁云。”

  (3)有些詞在古文中是兩個詞,而在現代漢語中變成一個詞,要分開讀。如“其地/方千里”(4)了解古代的地名、年號、國號、官職、爵位、名號等,否則容易導致停頓錯誤。

  如: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3、積累文言字詞和句式: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指導學生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掌握重點文言字詞和文言句式,理解文句,把握文意。教師巡視答疑。

  4、要求學生按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數量詞用法四類情況進行整理歸類,幻燈投影練習加以鞏固。

  (1)、通假字 :

  詘通屈,彎曲 衡通橫,橫著 有通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 簡通揀,挑選

  甫通“父”,對男子的美稱,多附于字之后

  (2)、一詞多義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奇異、罕見)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零數,余數。)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有)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通“又”)

  為:為宮室、器皿、人物( 雕刻成) 中軒敞者為艙(是)

  可:高可二黍許(大約) 珠可歷歷數也(可以)

  端:東坡右手執卷端(一頭,指卷右側) 其人視端容寂(直、正)

  絕:佛印絕類彌勒(極,非常)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與世隔絕)

  曰:文曰“初平山人”(寫的是)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叫)

  比:其兩膝相比者(他們的) 其船背稍夷(那)

  而: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并且) 啟窗而觀(不譯) 而計其長曾不盈寸(但)

  之:徑寸之木(的)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代核舟)

  其:其兩膝相比者(他們的) 其人視端容寂 (那)

  (3)一義多詞

  約——可(大約) 歷歷——了了(清清楚楚) 狀——然(的樣子)

  (4)詞性活用

  峨冠:名詞活用為動詞,戴著高高的帽子

  椎髻:名詞活用為動詞,梳著椎形發髻

  篛篷(覆之):名詞作狀語,用篛篷

  石青(糝之):名詞作狀語,用石青

  (5)古代數量表示方法

  ①數詞+名詞,名詞+量詞,翻譯時,省略的量詞應補出。數詞用在名詞之后的,翻譯時數詞應調整到名詞的前面。

  如:船頭坐三人 三(個)人 為窗八——八(扇)窗

  ②整數與零數之間用“有”連接

  三十有四(相當于今天的三十四) 長約八分有奇

  (6)重點詞語

  奇巧 徑 罔 因 象 貽 泛 軒敞 相望 居 比 絕 類 屬 夷 曾 盈 修狹

  (7)文言句式

  1、判斷句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2、省略句

  A省略狀語各隱(于)卷底衣褶中 則題名(于)其上

  B承前省主(王叔遠)嘗貽余核舟一

  3、倒裝句(“者”;標志定語后置)其兩膝相比者,蓋簡桃核修狹者

  (8)重點語句翻譯

  1、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2、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3、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4、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5、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6、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7、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8、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9、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核桃修狹者為之。

  10、嘻,技亦靈怪矣哉!

  四、藝術再現,畫畫說說

  要求學生根據文章內容畫一幅核舟示意圖,并大膽地向同學們展示、陳述,其他同學加以糾正補充,目的在于加深學生理解與記憶。

  五、布置作業,落實鞏固。

  完成課后字詞練習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以中華文化神奇的雕刻藝術引入。

  二、欣賞王叔遠雕刻技藝之奇

  文中哪一句話,哪一個詞最能反映王叔遠的雕刻技藝精湛?

  答:技亦靈怪矣哉(奇巧。靈怪)!

  具體說明:“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分別從以下三方面指導學生賞析巧奪天工的雕刻藝術。

  (1)“奇之一”:材料體積極小。

  桃核大小不盈寸(照應徑寸之木)。

  (2)奇之二:雕刻內容極豐富。

  明確:共刻五個人,八扇窗,竹篷、船槳、火爐、水壺、手卷、念珠各一件,還刻了三十四個字。

  (3)奇之三:構思巧妙,形象逼真。

  A構思巧妙:王叔遠作品“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既強調了“形態”,又突出了“神似”。構思巧妙:因勢象形,把桃核刻成一艘小船.通過細節表現大蘇泛舟赤壁主題。如王叔遠擷取《赤壁賦》里的名句作為對聯刻在窗上,即暗示了泛赤壁。“舟尾橫臥一輯”暗示在泛舟。同時抓住三人不同的外形特征、緊扣眾人身份,設計不同位置、動作和神態,人物極具個性。刻字也講究色彩協調。

  B 形象逼真:引導學生從窗、雕欄、念珠、箬篷、蒲葵扇、火爐、茶爐、衣褶、刻字等細節和5位人物不惟妙惟肖的造型體會。

  三、欣賞魏學洢描寫之奇。

  1、描寫層次分明,順序井然,詳略得當。

  教師明確:主體部分按空間順序寫,先正面后背面,先整體后局部;先背景,次船頭,最后是陪襯。布局清晰、層次分明,符合人們觀察事物的順序,很有章法。

  各小節都用了先總后分的寫法,及先寫中間后左右的寫法,顯示了工藝品的對稱美。

  文章詳略得當,重點描繪核舟的中心部分即船艙部分,描繪船頭、船尾、船頂而以船頭和船尾五人的`雕像為主,而五人雕像又以船頭的蘇、黃、佛印三人為主,而此三人則又以蘇軾為主,這樣文章就緊扣住雕刻本身所反映的“大蘇泛赤壁”的主題,既層次井然,又重心突出。

  2、描寫細致,生動傳神

  A“雕像模仿秀”——請學生上臺根據課文摹仿其神態動作,目的在于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然后請其他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再與課文相對比,目的在于感悟課文語言的準確簡潔生動傳神。

  B誦讀、品味語句,感悟船上人物不同個性,學習生動傳神描寫的寫作技巧。

  (1)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2)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4)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教師明確:如蘇黃二人泛舟時的閑適心情和曠達的襟懷,佛印和尚的放浪形骸的外貌和豪邁灑脫的神態,舟子或悠閑自在或神情專注。

  體味描繪船頭三人用“執”、“撫”、“……等動詞,描繪船尾舟子用“仰”、“倚”……等富有表現力的動詞。

  小結:作者之所以寫得如此生動傳神,一來源于對事物的仔細觀察,對人物景物主要特點的準確把握,其次是作者在說明這件雕刻品時,大膽想像,進行了藝術上的再創造,3、語言簡潔

  教師引導學生學會“經濟筆墨”,如課文第二段只用80來字就清楚而準確地交待了核舟的形體大小、艙、窗、雕欄、刻字等五項內容。

  五、課堂總結

  寫作啟示:一方面靠細致的觀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體的描繪和生動的說明。

  六、藝術欣賞,配樂吟詩結束

  投影演示中華現當代微雕藝術精品,吟唱余光中詩歌,感受中華文化魅力

  七、布置作業

  1、對比閱讀李日華的《六研齋筆記》

  2、仿照本文的寫法,描繪自己最喜歡的一件工藝品。

《核舟記》教學設計4

  教材分析

  《核舟記》是一篇說明文,它生動地再現了宋代文壇上一個著名的掌故——大蘇泛赤壁;課文細致地描繪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現了核舟的“奇巧”,贊揚了雕刻家的高超藝術,也顯示了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常見文言文常用實詞:貽詘屬等;積累常見文言文虛詞:之而等,初步認識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現象。

  2、了解我國古代藝人高超的雕刻技藝。

  3、學習簡單事物說明文寫法,并進行寫作訓練。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朗讀,學習掌握本文運用說明和描繪相結合的筆法。

  2、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探明主體部分的說明順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感情,增強對我國古代文化的了解從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教學重難點

  重點:運用簡潔、周密、生動的語言,按空間順序安排材料,再現“核舟”的形象。

  難點:完整了解雕刻藝術的構思。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中華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最優秀、最勤勞、最聰明靈巧的人民,他們創造了光輝燦爛、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矚目的中華文明、中華文化。其中最令人嘖嘖稱奇、嘆為觀止的有那源遠流長、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藝術,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樹根經三撥兩弄可以變成一只活靈活現、凌空欲飛的雄鷹,這是根雕;一塊似可廢棄的石頭經三琢兩磨也可忽然化為山水木石、鳥魚蟲草,或可成為萬里長城的縮影,這是玉雕;不僅如此,一根頭發上可以雕刻下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這是發雕;還有牙雕、竹雕等等等。今天我們學習的明末浙江魏學的《核舟記》就是遠在數百年前我國勞動人民、民間藝人精湛絕倫的雕刻技藝的一次輝煌的展示。

  二、新課學習

  1、自主學習

  a、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

  b、借助課下注釋了解作者想關情況。

  c、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讀通文章把握文章內容大意。

  d、了解文章結構,概括文章的內容。

  e、閱讀課文劃出你認為好的語句并說明好的緣由?

  F、通過讀課文把握作者的寫作方法。

  2、合作學習

  1)關于作者

  魏學洢(約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現在浙江省嘉興市)人。其父親魏大在明熹宗時做“給事中”官,因上流指責權奸魏忠賢結黨樹威,被逮捕下獄。魏學洢盡力營救其父,末成。其父被害死在獄中,學洢痛父冤枉,晨夕號泣,自己又受到閹黨迫害威逼,不久悲憤而死,只活了30歲。他一生沒做過官,生前好學善文,撰有《茅檐集》。

  2)詞語積累

  罔(wng)貽(yí)有奇(jī)黍(sh)糝(shn)髯(rán)褶(zhě)膝(xī)篆(zhuàn)狹(xiá)

  3)朗讀指導

  明/有/奇巧人/日/王叔遠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珠/歷歷可數也

  4)字詞把握

  通假字

  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表示整數之外再加零數。詘右臂支船“詘”通“曲”:彎曲。

  左手依一衡木“衡”通“橫”:跟地面相平行的(跟豎直相對)。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通“揀”挑選。

  5)詞的活用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峨冠:名詞用作動詞,戴著高高的帽子。箬篷覆之箬篷:名詞作狀語,用竹葉做成的船篷。石青糝之石青:名詞作狀語,用石青......

  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詞用作動詞,梳著椎型發髻。

  6)重點句子

  ①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都能順著原材料的格局來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態。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長著濃密胡須的是蘇東坡。

  ③其人視端容寂:那人正眼看著爐子,神色平靜。

  ④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筆劃像蚊子的腳一樣細,筆筆清楚,顏色是黑的。

  ⑤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是挑揀狹長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靈怪矣哉:這種技藝,也真夠奇妙的了!

  三、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掌握本課所學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條不紊的說明順序。

  2、了解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偉大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卓越貢獻,認識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二、整體感知,理清結構

  集體朗讀課文并思考:

  1、理清本文的段落結構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內容。

  2、弄清本文的說明順序。

  討論明確:1、本文采用了“總述——分述——總述”的結構形式。由評論引入所要說明的事物,結尾再總寫,在總述事物概貌的基礎上再作扼要的評論。

  全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紹王叔遠精湛的雕刻技藝,點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題及其來歷。

  第二部分(第2—5段),詳細介紹核舟的形狀、結構,敘述各部位的人與物的神情狀貌。這是全文的主體。可分兩層。第一層(第2—4段),具體介紹核舟的正面,這是顯示雕刻家巧妙構思和精湛技藝的主要部分。第二層(第5段),介紹核舟的背面,寫王叔遠的題名和篆章。

  (課文第二部分介紹核舟按空間順序有主有次地說明。先介紹核舟的證明,再介紹核舟的背面。核舟的正面是主要部分,作重點介紹,核舟的背面是次要部分,作概略介紹。在介紹核舟的正面時,先介紹中間的船艙,然后介紹船頭,最后介紹船尾。)

  第三部分(第6段),總括核舟上的人,物種類和數字,贊美核舟雕刻者的精巧技藝。 3、總結內容:作者同對核舟形狀和舟上的人物形象的細致描述,說明雕刻家構思的巧妙,贊揚了他的高超技藝。也反映了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偉大成就。

  三。賞析課文

  (一)指名朗讀課文第一部分并思考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明確:1、概述雕刻家王叔遠的精湛技藝。

  2、找出本部分中能總括全文,突出王叔遠雕刻技藝特點的詞語。

  明確:奇巧。

  3、本部分分別從哪些方面說明王叔遠技藝的精湛?

  明確:“能以各具情態”分別從原材料的微小,表現題材的廣泛,藝術構思的巧妙和高超的手藝說明王叔遠技藝的精湛。

  4、“蓋大蘇泛赤壁云”這句話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在全文起著橋梁作用,為下文張本,總起下文。

  5、說明構思巧妙、技藝精湛的句子。

  明確: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二)指名朗讀課文第二段并思考:找四名學生朗讀第2-5段,然后分析討論。

  (1)這四段文字是對“核舟”的具體細致的說明,作者怎樣說明的?可分成幾個層次?

  第2-4段是一層,說明的是船的正面;第5段是一層,說明的是船的`背面。作者是按照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順序說明的。

  (2)研讀第二段。設計問題如下。

  1、這一段的內容是什么?

  明確:先介紹“核舟”的體積,接著寫船艙,重點是介紹艙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蘇軾十六字文句。

  2、介紹“核舟”體積時,作者抓住了長度和高度,又寫了眾多小窗和對聯,作者意在表現什么?

  明確:以核舟“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的小跟船艙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細相對照,突出王叔遠雕刻技藝的“奇巧” 、“靈怪”,從而也突出了說明中心。 3、請同學領會“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意境,讓學生自己動口講一講。

  (三)指名朗讀課文第三段并思考:

  1、這一段是介紹船頭部分,著重說明什么?

  明確:著力表現蘇武、魯直和佛印三位游覽者的神情態度。

  2、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和佛印的“矯首昂視”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什么?

  明確:從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表現他們豁達、豪放的胸襟,說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卻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里。佛印的形象則是蘇黃二人的陪襯,他的表情給人一種空靈的感覺。

  3、從作者對佛印的神態、動作的刻畫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明確:一個不拘于世俗禮法、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

  4、作者在說明船頭三人時,著墨較多的是誰,為什么?

  明確:是蘇東坡。因為刻畫得仔細,所以作者當然也寫得細膩;同時還因為核舟的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云”,這樣說明與主題吻合。

  5、你從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藝的奇巧、精湛?

  明確:如對東坡外貌的刻畫,對東坡、魯直“衣褶”的介紹,對佛印左臂所掛念珠的說明“珠可歷歷數也。”

  小結第三段:這段文字,說明人物神情態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順序,描述每個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順序,層次分明。

  (四)指名朗讀課文第四段并思考:

  1、這一段文字的說明結構。

  明確:運用了總分結構。先總說“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說,從“居右者”說到“居左者”。

  2、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么氛圍?

  明確:兩“舟子”雖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仿佛是在那里呼喚清風,顯得悠閑自在;一個“視端容寂”,仿佛在專注聽“茶聲”。但表現了一個共同氛圍,這就是愉悅、輕松、活潑自樂。

  小結:第2-4段是寫船的正面,這一部分實際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蘇泛赤壁”的生活畫卷。

  請同學們發揮想象力,想像一下當時蘇軾跟他的朋友泛游赤壁時的情景。

  教師可引導:正當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時,三個知心朋友暫時把身邊瑣事放在腦后,乘一葉扁舟蕩漾在大江之上,江面波平如鏡,令人心曠神怡,清風吹來,蕩起層層漣漪……

  (五)指名朗讀課文第五段并思考:

  1、這段文字中哪些說明可以表現雕刻技藝高超這一中心?

  明確:細若蚊足,鉤畫了了。

  2、寫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寫船背面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明確:這是為了突出“核舟”的主題,同時也表現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3、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寫嗎?

  明確:不能。因為這是對前文說明的必要補充。

  (六)指名朗讀課文第三部分并思考:

  作者為什么要對船上的事物進行不厭其煩地點數和說明?

  討論明確:強調了盡管核舟的體積之小,,讓人對小小核舟所刻人、物之豐富嘆為觀止。此時,作者最后發出的感嘆“技藝靈怪矣哉”,也正是讀者由衷地感受。

  (七)語言賞析

  ①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②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③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明確:第一句寫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灑脫不群的神態,放浪形骸超脫塵世之情呼之欲出與蘇黃形成宣明的對比。

  第二、三句描寫細致入微,惟妙惟肖,一個悠閑自得,一個神情專注,渲染了舟中輕快愉悅的氛圍。

  四、總結寫作技巧

  歸納本篇說明文的一些寫作技巧如下:

  1、以空間為順序,層次清楚、主次分明。

  2、語言簡練、準確、生動。

  3、本文中的數詞用法跟現代漢語里的不同,中間沒有量詞介入,直接修飾名詞。

  五、拓展延伸

  學習古人,了解我們祖先的偉大藝術創造,并不是讓我們找到什么心理平衡,面對我們先人曾優越西方的那么早的發明創造,面對發達國家飛速發展的科技,想想今天我們國家科技發展的水平位置,我們需要做得更多的是借鑒、繼承、發揚,再發明,再創造。讀了《核舟記》這篇短文,你感受最深的一點是什么?請與同學一起討論、交流。

  六、本課小結:

  《核舟記》是古代說明文的精品,篇幅雖短,僅400余字,卻完美地展現了“核舟”的形象。文章緊扣核舟奇巧的特點,合理安排說明順序,先概括介紹,然后按船艙、船頭、船尾船背順序具體說明,最后歸納小結。就連雕刻家的藝術構思都介紹的淋漓有致,確實令人驚嘆。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效果:一方面靠細致的觀察,深入地思考;另一方面靠具體的描繪和生動地說明。這給我們作文以極大的啟發。

  七、布置作業:背誦默寫本文2——4段。

  板書設計

  核舟記

  (一)層次清楚,重點突出。

  (二)觀察細致,描寫生動。

  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閱讀使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的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本節課教學我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實施三維對話,讓學生自主地讀,鼓勵學生交流學習,合作探究學習。教學評價恰到好處,再跟定的同時,融入了學習方法的指導和滲透,把評價與課文的情景預警聯系在一起。學生基于生活背景差異,對課文的印象,對重點詞句的把握、想法不盡相同在此環節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充分展示學生個人的學習所得,讓學生充分的表現自己的個性化見解,想怎么讀就怎么讀,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生生、師生在互相欣賞,互相真誠傾聽中學習、發展。

  譯文:

  明朝有個特別手巧的人名叫王叔遠,能夠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鳥獸、樹木、石頭,沒有不順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情態。王叔遠曾經贈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來刻的是蘇東坡坐船游覽赤壁。船從頭到尾長大約八分多一點,高大約兩粒黍子左右。中間高起并開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篛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旁邊開著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開窗戶來看,雕刻有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窗戶,就看到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涂在刻著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須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在他的右邊,魯直在他的左邊。蘇東坡、黃魯直一起看一幅書畫橫幅。蘇東坡用右手拿著書畫橫幅的右端,用左手輕按魯直的脊背。魯直左手拿著橫幅的末端,右手指著書畫橫幅,好像在說什么話。蘇東坡露出右腳,黃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著身子,他們的互相靠近的兩個膝蓋,各自隱蔽在書畫橫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極像彌勒菩薩,敞開胸襟露出兩乳,抬頭仰望,神態表情和蘇東坡、黃魯直不相關聯。佛印平放著右膝,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并豎起他的左膝,左臂掛著念珠靠著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船工。在右邊的人梳著椎形的發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肢趾頭,好像大聲呼叫的樣子。在左邊的船工右手拿著蒲葵扇,左手摸著爐子,爐子上面有個壺,那個人的眼睛正看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細小得像蚊子腳,一勾一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篆文圖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一條船上,刻有五個人;刻有窗戶八扇;刻有箬竹葉做的船篷,刻有船槳,刻有爐子;刻有茶壺,刻有書畫橫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竟然不滿一寸原來是挑選桃核中又長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藝也真靈巧奇妙啊。

《核舟記》教學設計5

  【教學目的】

  1、學習以空間方位為序,語言簡潔、周密、生動。

  2、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卓越技藝,激發其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并為適應改革開放,振興中華而讀書

  【教學設想】

  可運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燈(核舟圖片)配合教學,以便學生有直觀印象,加深理解并記憶。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我們中華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最優秀、最勤勞、最聰明靈巧的人民,他們創造了光輝燦爛、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矚目的中華文明、中華文化。其中最令人噴噴稱奇、嘆為觀止的有那源遠流長、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藝術,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樹根經三撥兩弄可以變成一只活靈活現、凌空欲飛的雄鷹,這是根雕;一塊似可廢棄的石頭經三琢兩磨也可忽然化為山水木石、鳥魚蟲草,或可成為萬里長城的縮影,這是玉雕;不僅如此,一根頭發上可以雕刻下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這是發雕;還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們學習的明末浙江魏學洢的《核舟記》就是遠在數百年前我國勞動人民、民間藝人精湛絕倫的雕刻技藝的一次輝煌的展示。

  二、布置課內預習

  請大家運用字典并結合黑板上的預習題自讀這篇文章(有些題目需在自讀本上筆答完成)

  1、本文出處及作者簡介(摘要在自讀本上)。

  2、為文章生字詞注音并釋義,用鉛筆標出疑難句。

  示例:① 罔、貽、軒敞???篷等;②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等

  3、試分別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語精煉,各不超過十個字)。

  4、思考下列問題:

  ⑴ 核舟大小如何?

  ⑵ 在這樣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⑶ 雕刻者是如何精當巧妙地安置這些人物的?

  ⑷ 本文雖名為記,是不是記敘文,為什么?

  ⑸ 文章主體部分的寫作順序是怎樣的?

  ⑹ 文章的全部內容安排實際上緊扣了怎樣一個核心?

  三、朗讀課文

  1、請三位同學朗讀課文:

  每位同學朗讀兩段。朗讀后,各由其余同學對該位同學的朗讀情況作評價,或指明其讀音的錯誤,或糾正其斷句不當;或稱道其成功之處。

  2、老師指導有關朗讀的要領:

  讀音要力求用標準的普通話,注音要正確,特別是古今異讀、變讀、通假字、多音字必須嚴加推敲,查有實據,讀準字音才能讀得流暢,讀準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徹。

  斷句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古人稱為句讀。文言的斷句水平跟讀者的閱讀面、閱讀量以及文言的基礎、功底和語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規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于文言文的閱讀和理解。比如句首的發語詞夫、蓋等必須斷開,蓋大蘇泛赤壁云就不可誤讀為:蓋大/蘇泛赤壁云;另外,斷句跟句法關系密切相聯,主、謂、賓各成分之間一般應斷開;再則,斷句與句意必須一致,不可因斷句錯誤而產生歧義或謬誤。最后,斷句還跟文言的一些語法習慣、文章的感情基調、文體規律、作家作文的習慣、讀者的閱讀習慣等有關。閱讀中均需綜合考慮。

  3、在預習并對課文整體內容稍有感知、認識的基礎上,在學生稍有閱讀文言知識的情況下,教師或可帶讀,或可范讀,力爭引導學生熟讀課文,達到流利暢達之境。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而把握文章的整體,獲得這種文體的語感。

  四、研討課文

  本文的題目雖有一個記字,是否意味著是一種記敘文體?它與《桃花源記》、《小石潭記》是不是同一種文體?

  本討論題旨在考察同學在預習并熟讀之后對課文的整體把握情況;同時借助比較,讓學生對古文中的記體文言有比較深入的了解。

  學生的討論可以從下列角度開展:

  1、所記的對象和內容。

  2、表達方式及語言:

  這個問題在本課時最后提出,容同學課后查閱有關文章資料,并分小組討論。

  第二課時

  一、齊讀全文導入第一課時的研討課文

  對這個題目的正確解說應當是:

  1、從所記的對象和內容看,《桃花源記》、《小石潭記》等記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等實地實景,顯然屬游記類性質的記敘;而《核舟記》作者記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藝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國古代能工巧匠的絕頂智慧,很可能寫成說明文。

  2、從表達方式及語言看,前者幾乎一律用描寫文字,對其環境、場景、氣氛、人物等窮形盡相作細致入微的刻劃渲染;本文則多用客觀的說明性語言,采用多種科學的說明方法。就此可以區別:同為記,卻是文體迥異的兩類文章。

  關于記敘文和說明文的區別:

  記敘文是以寫人敘事為主,具體而形象地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文體。記敘文的基本特點是敘述性和具象性,所謂敘述性,就是用敘述的方法介紹和說明事情發展變化的過程或事物狀態的一種特性;具象性,則是就描寫這個寫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動而形象的語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況、面貌等等描述出來,給讀者以具體清晰的印象。

  說明文是一種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來介紹事物、闡明事理的實用事體。它主要是用來幫助人們完整地了解、認識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功能、構造、關系或發生、發展過程,從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質及規律性。說明文的特點歸結起來有這樣幾個方面:

  1、內容的知識性;

  2、材料的科學性;

  3、語言的通俗性;

  4、表達方式的解說性;

  5、結構的條理性;

  6、功能的實用性。

  結合實例反復闡述、體味,可以辨清兩種文體及兩種語言。

  問題的提出時間不必絕對化,似可置前,也可放在疏通文字之后。學生素質好的,超前討論,可以先入為主,促進對文句內涵對語言風格的理解;反之,則可在疏解文字后再討論,才不會流于架空或空口無憑式的枉費口舌。二是對這一問題討論的.程度不宜過深,點到即止,且多由學生自行體味。)

  二、繼續研討課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1、由學生對這開頭,結尾兩段的文句理解質疑,然后展開討論。讓學生自行解決疑難,教師適當點撥、引導。

  2、分別請同學通譯,齊讀,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總介王叔遠極工微雕(引王說明對象──核舟)

  第六段:綜說核舟容量,極稱其技。

  3、討論⑴:兩段文字都是總體說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總括王叔遠的微雕技藝,后者則是對這一核舟本身內容的概要說明。

  討論⑵:開頭結尾的兩節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說明這一核舟的情況時是緊緊扣住了核舟的一個什么樣的特點?你從這兩節文字中的哪些句子中哪些詞語中看出這一點?

  緊緊圍繞的中心應是雕刻工藝奇巧、靈怪。開頭一節的首句,結尾一節的末三句,有力地說明了這個問題。有關的詞語如罔不、曾不等。

  4、為加深對這兩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隨堂練習,點明和翻譯下列各詞組:

  因勢象形 各具情態 貽余核舟一 為人五 曾不盈寸 桃核修狹者

  三、分析討論第二至第五段

  1、這四段文字是對核舟的具體細致的說明,作者怎樣說明的?試將這四段文字切分為兩部分,怎樣切分比較合理?

  正確的切分是:

  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說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說明的是船背。

  2、這樣安排遵循了怎樣的順序?

  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3、討論第二段:

  ⑴ 這一段的內容是什么?

  主要說明船艙的結構形態。

  ⑵ 強調有關字詞:

  有奇的奇讀jī,不是奇巧之奇(qí)。

  可二黍許與潭中魚可百許頭的比較。

  相望的意譯:相對而設。

  糝的音、形、義及詞性。

  ⑶ 這一節文字在說明船艙中間的情形時,重點說明了什么內容?

  應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蘇軾十六字文句。

  ⑷ 除說明船艙外,這段文字還有沒有其它的說明內容?

  有。開頭一句總體說明了核舟的長度與高度。

  ⑸ 試想想,整個核舟只有八分長,二黍高。船艙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卻在船艙的說明中強調窗戶之多,文字之眾,你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點,突出各部分的重點,緊扣了奇巧、靈怪這一說明核心。

  ⑹ 領會蘇拭文句。一是搞清其詩情畫意;二是從修辭角度分析,如襯托、對偶等。可為下文有關蘇拭形象的理解作鋪墊。

  請反復閱讀第二段,體會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簡潔的特點。

  第三課時

  一、檢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誦情況

  二、請學生譯解幾個句子

  1、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2、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3、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4、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三、分析討論第三段

  1、質疑并點講有關詞句:

  峨冠而多鬢者 如有所語 其兩膝相比者 絕類 矯首昂視 不屬(與絡繹相屬和屬予作文以記之作比。

  2、口譯并評價翻譯情況。

  3、討論:

  ⑴ 這一段是介紹船頭部分;主要說明了什么?

  描述船頭三人的神情態度。

  分別由學生朗讀描述蘇拭、魯直(黃庭堅)和佛印神態的句子,說說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們此時此地的什么樣的心態?

  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語和佛印的矯首昂視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要表現他們豁達、放曠的胸襟,說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里。

  ⑵ 作者在說明船頭三人時,著墨較多的是誰?為什么?

  這當然是東坡。三人中,蘇軾居中,作者起筆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鬢者,因為刻得用心刻得仔細,作者也就說得真切細膩。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說明者當然不能違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這樣說明,才能與其主題吻合。否則,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⑶ 你從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藝的奇巧、精湛、無微不至呢?

  表現這一點的地方較多,如對東坡外貌的刻劃,對東坡、魯直衣褶的介紹,對佛印左臂所掛念珠的說明珠可歷歷數也。

  ⑷ 齊讀這段文字,理清說明、描述的順序,爭取背誦這段文字。

  這段文字,介紹人物神情,其順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個人物,又是由人物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

  四、分析討論第四段

  1、討論下列短語的譯法。

  橫臥一揖 椎鬢仰面 視端容寂

  2、考察古漢語中數詞使用與現代漢語的差異。先聯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實例:

  ⑴ 長約八分有奇。⑵ 左右各四,共八扇。⑶ 船頭坐三人。⑷ 共閱一手卷。⑸ 橫臥一揖。⑹ 倚一衡木。⑺ 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見,古漢語中一般情況下,數詞可以直接修飾名詞,這與現代漢語中較嚴格的數詞+量詞+名詞的格局不同。

  3、這一段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說明效果?

  擬人:船尾橫臥一楫。比喻:居右者椎鬢仰面。頂真: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同時,分辨清楚若嘯呼狀和若聽雜聲然這兩句的非比喻性。兩句雖帶了比喻詞若,但這是表現觀賞者的心理感覺用以表達不確指意義的動詞。這個詞后面所帶的非名詞(本可作喻體)是一個具體的動作,這個動作又是被描摹對象可能發生的動作,并非其他物其他人的動作拿來作比較。由此看來,這兩句不能認為比喻句。

  作者借用上述種種修辭,正是為了使抽象的說明更為具體逼真,更便于表現其雕刻技藝的精妙絕倫。這一段,舟尾、揖左右、居右者、左手、右手、居左者,緊相照應,充分體現了語言周密。

  4、這一段文字說明舟尾情況是怎么布局的呢?

  主要運用了總分結構。先說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說,從居右者說到居左者。

  總分布局法是說明文結構安排的常用技法。總說是概要,可使談者先入為主;分說則可以詳覽,獲得條分縷析的效果。

  5、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么氛圍?為什么要這樣寫?

  兩舟子雖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仿佛是在那里呼喚清風,顯得悠閑自在;一個視端容寂,仿佛在專注聽茶聲。但表現了一個共同的氛圍,這就是愉悅、輕松、活潑自樂。再加上船楫的橫臥,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無楫,有舟子等于沒有舟子的一種放任自流的境界。

  這樣寫,是為使船尾之境與船頭之情遙相呼應,實現對船首氛圍的烘托或者溝通,從而共同成就大蘇泛赤壁之泛。

  6、第二、三、四段是寫船的正面,作者先說船艙,再說船頭和船尾,這是一種結構順序的安排,你認為可不可以先從船首說起再說船艙,最后說明船尾情況呢?兩種順序安排,哪一種為上?為什么?

  改用從頭至尾的程序更符合方位的系統,從說明的客觀效果看,也是很好的。但卻不如原文順序為佳。

  綜合文中第二、三、四段,這一部分實際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蘇泛赤壁的生活畫卷,生動極了。作者是這樣來描述的:先描述人物活動環境或背景,船艙的描述是交待環境,幽雅恬靜,玲瓏剔透;而窗上刻字則暗示活動的背景,正當山高月小之夜,水落石出,好一幅波平如鏡令人心曠神怡的江上風月。當然,這里十六字的雕刻足見雕刻家的結構藝術,小小一舟自不可移來江上風月,而文字則可打破時空,成功地展示了小舟外的藝術空間,也更成功地沖破了數百年的時限。

  在此場景下安排神情各異卻志趣相投的一群人物出場,就顯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了。人與景、景與人的互相映照、烘托,堪稱獲得妙絕的和諧。

  五、背誦這三段文字,體味作者構思的良苦用心

  六、分析第五自然段

  這段文字中哪些說明可以表現雕刻技藝高超這一中心?

  如細若蚊足,鉤畫了了

  寫船的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寫船背為什么只用這么一小段文字?

  這是文章中心的需要,也是雕刻者的主觀意圖決定的。更體現了作者主次分明的說明技巧。

  既然如此,這段文字可不可省呢?

  不可省。因為這是對前文說明的必要的補充,有了它,文章才完整完善,核舟才完全完備。有關的雕刻日期和作者,才清楚。

  七、至此,可以形成中間主體部分的板書

  說明:板書以作法的角度來認識課文,而正因為作者寫作技法的高超,化靜為動,化抽象的說明為生動的描述,才使原核舟雕刻者的技藝獲得最佳的展示。真個是舟以文顯,文以舟名。

  八、由學生歸納本篇說明文的一些寫作技巧

  1、以空間方位為序,層次清楚,構思巧妙。

  2、敘述跟描寫結合,語言簡潔、周密、生動。

  九、布置習題

  1、仿照本文作法,選取家中的某一工藝品,作簡要的介紹,完成在自寫本上。

  2、做練習三,翻譯一至四例。

《核舟記》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句式。

  2、了解我國古代藝人高超的雕刻技藝。

  能力目標

  1、學習掌握本文運用說明和描繪相結合的筆法。

  2、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探明主體部分的說明順序。

  〖德育目標〗

  文章生動介紹了明末雕刻藝人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藝和獨特的才華,熱情頌揚了我國古代民間藝人的藝術成就。學習它,有助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感情。

  【教學重點】

  1、幫助學生樹立起關于核舟的空間概念,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

  2、品味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致、描寫生動的特點。

  【教學難點】

  探究課文主體部分按照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

  【教學方法】

  1、讀想法:

  這是一篇實物說明文,要使學生一邊讀一邊想像核舟各個部分的樣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現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讓學生繪制示意圖。按照課文內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簡單示意圖畫出來。這樣做,既熟悉了課文內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種景物及人物的空間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寫作順序。

  2、發現法、探究法:

  引導學生學習運用“發現法”閱讀,便于整體感知文意;在學生繪制核舟示意圖、理清文章寫作順序后,引導學生探究為什么寫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頭→中間→船尾”的順序寫,而是按照“中間→船頭→船尾”的順序。

  3、點評法:

  文章除了說明外,不乏生動傳神的描寫。篩選文中寫人物情態的語句,引導學生仔細閱讀、品味這些生動傳神的描寫。

  【教具準備】

  多媒體 CAI 課件、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寫作順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語言,品味文中生動傳神的描寫;課堂訓練,強化文言知識積累和運用。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稀世珍寶明代桃核舟“蘇東坡夜游赤壁”在寧波被發現的消息傳出后,成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聞。據專家鑒定,這是迄今發現的世上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同學們,我國古代流傳下來許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誰來講給我們聽聽呢……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遠的故事,他能把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動再現了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文學故事,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核舟記》。(板書文題、作者)

  二、朗讀課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課文,力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教師提示并領讀以下內容(投影顯示):

  ⑴注意以下字的讀音:

  罔(wǎnɡ)膝(xī)褶(zhě)髻(jì)倚(yǐ)

  戌(xū)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

  詘右臂支船(qū)

  ⑵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確讀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2、學生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完成正確讀、準確譯的學習任務,學生互動共同研究解決閱讀理解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巡視各組,隨時答疑釋疑。

  三、整體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寫作順序

  1、疏通文意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發現,“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發現了什么?”以此為話題進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學生仔細研讀課文,繪制核舟示意圖,樹立起關于核舟的空間概念。

  按照課文內容,一步步繪制核舟的簡單示意圖,看誰畫得既準確又逼真。然后選畫得最好的同學出示自己繪制的示意圖,介紹示意圖,復述課文內容。

  3、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弄清作者的說明順序。

  ⑴教師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整體思路。

  明確:文章采用總—分—總的結構模式。開頭第1段總說,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中間(2~5)詳細介紹“核舟”的結構、舟上的人物和題名。最后(6段)總結全文,通計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數量和刻字的總數,又以“計其長曾不盈寸”呼應開頭,然后用“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

  ⑵辨明說明順序。

  提問:在課文的主體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介紹核舟的?

  明確:按照空間順序介紹,先整體后局部。先寫核舟的正面,次寫它的背面。寫正面則整體介紹核舟的體積,接著寫舟的中間部分船艙,然后介紹船頭和船尾。

  多媒體顯示主體部分的說明順序:

  學生齊讀2~5段。

  ⑶探究思考:

  提問: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頭→船艙→船尾”的順序寫,而將船頭和船艙的順序顛倒,請探究這樣寫的原因。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在此基礎上稍作點撥。

  明確:原因大概有兩個:一是核舟的中間部分是船艙,高起而寬敞,十分引人注目,艙邊的窗又可以關閉,這樣說可以引發讀者的興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蘇軾《赤壁賦》《后赤壁賦》中寫景的名句,可以使讀者通過想像感知蘇軾當年泛舟赤壁時的優美環境。如果我們把核舟比作一幅圖畫的話,船艙無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說背景,不僅可以引人入勝,而且可以使讀者初步感受這個環境中的特殊氛圍。

  4、學生齊讀課文,根據寫作思路提示,背誦2~4段,在頭腦中完善“大蘇泛赤壁”的故事。

  四、品析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致、描寫生動的特點

  1、問題討論,引導學生注意作者的細致觀察:

  提問:課文第一段介紹雕刻品核舟的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云”,課文哪些地方說明這次水上游覽者是蘇軾和他的兩位朋友,而不是別人呢?哪些地方說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說明是“泛赤壁”呢?

  學生根據問題提示,讀課文,思考。

  教師可就第2個問題稍作點撥:至少有三個地方說明是“泛舟”。第一,從“蘇、黃共閱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從“舟尾橫臥一楫”船漿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從“舟子”“居右者……若嘯呼狀。居左者……若聽茶聲然”可知“泛舟”。

  教師總結:我們學習《核舟記》,能如此具體而細致地感受一件主題鮮明的'藝術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遠巧妙的藝術構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藝,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細致的觀察。看來,寫好說明文的前提和關鍵是細致觀察、精心構思。

  2、揣摩語言,品味文中生動傳神的描寫。

  多媒體顯示:

  揣摩下列語句:

  ⑴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⑵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⑶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⑷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學生齊讀四句話。教師示范分析⑵句:寫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灑脫不群的神態,放浪形骸、超脫塵世之情呼之欲出,讓人感到他在望著天空和兩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風明月中。

  學生選例,師生一起評點:如⑴句描述蘇黃二人泛舟時的閑適心情,二人共閱一手卷,顯得那么情深意篤。他們在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卻了現實的煩惱,這是何等曠達的襟懷啊。如⑶⑷句描寫得細致入微,神韻畢具,惟妙惟肖,一個悠閑自在,一個神情專注,這樣來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題,也渲染了舟中輕快、愉悅的氣氛。

  學生自選其他一些說明生動的語句,自主品評揣摩。

  教師總結:這些生動傳神的描寫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作者在說明這件雕刻品時,不為原作所囿,在細節上又大膽想像,進行了藝術上的再創造,賦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這啟發我們說明事物時不應是呆板平實的,而應該是能打動人的,給人以想像的。

  3、教師請五位同學上臺表演:一為東坡,一為佛印,一為魯直,其余兩個為舟子,注意表現他們的位置、姿態、動作。

  五、課堂小結

  課文通過介紹王叔遠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藝,反映了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偉大成就。篇幅雖短,卻說明順序合理,就連雕刻家的藝術構思都介紹得淋漓有致,確實令人驚嘆。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細致的觀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體的描繪和生動的說明。這無疑給我們以很多啟示。

  六、課堂練習

  多媒體顯示(顯示一題,完成一題):

  1、解釋下列加粗詞的意思:

  嘗余核舟一

  詘右臂支船

  右手倚一

  其船背稍

  蓋桃核修狹者為之

  神情與蘇、黃不

  八分

  2、選出加粗詞詞性、含義不同于其他的一項。

  ⑴A、中峨冠而多髯者東坡

  B、宮室

  C、蓋簡桃核修狹者

  D、字共三十有四

  ⑵A、篷覆

  B、左臂掛念珠倚

  C、閉

  D、能以徑寸

  ⑶A、中軒敞為艙

  B、中峨冠而多髯為東坡

  C、其兩膝相比

  D、居右椎髻仰面

  3、將下列各句譯成現代漢語,力求簡潔。

  ⑴蘇、黃共閱一手卷

  ⑵舟尾橫臥一楫

  ⑶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

  ⑷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⑸又用篆章一

  4、下邊是課文第2段的現代漢語譯文,文字不夠簡潔,大約可刪去30字左右,請你修改。

  這只船從頭到尾的長度大約是八分還多一點,高大概是兩個黃米粒上下那么高。船的中間高大而寬敞的部分是船艙,船艙的上面蓋著一張竹箬做成的船篷。船艙的旁邊開著小小的窗戶,左右兩邊的窗戶都是四扇,一共有八扇。打開窗戶一看,可以看見左右兩邊雕刻著花紋的欄桿正好相對,把窗戶關上以后,只可以看見右邊窗戶上面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的窗戶上面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每個字都用石青給它上了色。

  選幾位同學逐題回答,明確:

  1、贈送

  “詘”同“屈”,彎曲

  “衡”同“橫” D、平

  挑選 F、相類似

  “有”同“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奇”,零數。

  2、⑴A(A解釋為“是”,B、C、D均為“做”“雕刻”)

  ⑵ D(A代詞,指代船艙;B代詞,指代左膝;C代詞,指代窗。D“之”為結構助詞,“的”)

  ⑶ C

  3、⑴譯文:蘇軾和黃魯直一同觀賞一幅書畫卷子。

  ⑵譯文:船尾橫放著一支槳。

  ⑶譯文:總計這條船上刻了五個人、八扇小窗。

  ⑷譯文:原來是挑了一個長而狹的桃核刻成的。

  ⑸還有一顆篆文圖章。

  提醒學生注意兩點:⑴文言文和現代文數量詞的不同點在于:大多數文言文有數詞無量詞,現代文則數詞、量詞同用。文言文的數詞可放在名詞前或后,現代文的數詞習慣于放在名詞前。⑵“桃核修狹者”“兩膝相比者”屬于定語后置句,翻譯時應提前,譯為“長而狹的桃核”“互相靠近的兩膝”。

  4、修改后的譯文為:這條小船從頭到尾大約有八分多長,兩粒黃米那么高。中間高敞明朗的地方是船艙,上面蓋著刻出來的箬篷,旁邊開著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有八扇。打開窗來看,雕花的欄桿兩邊相對。關上窗子,可以看見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對聯,這些字都是用石青涂染上色的。

  七、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2~4段。

  2、研討與練習第四題。

《核舟記》教學設計7

  教學設計理念:

  1、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發現精神,注重質疑和交流。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做到觀點明確,言之有理。

  3、運用朗讀、體悟、賞析的`手段進行教學。

  教學目的:

  1、學習以空間方位為序介紹事物,語言簡潔、周密、生動。

  2、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卓越技藝。

  教學設想:通過讀、說、品、評,師生互動合作來研習課文內容;抓住雕刻技藝的“奇巧”來設計本堂課,突破重點難點,培養語感。

  教學方法:

  1、誦讀

  (解說:語感的培養和提高離不開口誦心維。鑒于初中生接觸文言文不多,不宜作過高要求,但求能讀準字音、讀準句讀。)

  2、探究

  (解說:探究是為了發現,需要方法,但更需要積極的態度。)

  3、點撥

  (解說: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不必字字落實,句句講清,只要在必要時點撥引導。)

  課前準備:課文朗讀錄音。

  教學過程:

  一、體驗導入:

  請同學們準備好一張白紙、一支鉛筆、一把直尺。畫一個長為3厘米、寬為2厘米的長方形。畫好后請在長方形內再畫一個橢圓,然后可以把這個橢圓看作一只船,請你在船頭畫三個人,船尾畫兩個人,船頭三人中,中間一個戴著高高的帽子,左邊一個人和中間的人在共同閱讀一幅手卷……不少同學說地方太小,畫不上。確實是這樣的。不過,我卻知道一個人,他不但能在方寸之間安排這么多人物,而且可以把每個人物的神態都表現得栩栩如生。同學們相信嗎?如果不信,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明朝人魏學伊的《核舟記》。學習以后,你自己會找到答案。

《核舟記》教學設計8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閱讀使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的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教學對象分析:

  本班級學生共有50名,其中男生23人,女生27人,全部為住讀生。優生約占10%,基礎較差的學生約占15%,中等生占大部分。從班級整學生的知識體情況看:他們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普遍較差,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培養。

  教學內容分析:

  《核舟記》選自蘇教版教材,中學語文八年級下冊,它是一篇說明文,它生動地再現了宋代文壇上一個著名的掌故——大蘇泛赤壁;課文細致地描繪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現了核舟的“奇巧”,贊揚了雕刻家的高超藝術,也顯示了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常見文言文常用實詞:貽詘屬等;積累常見文言文虛詞:之而等,初步認識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現象。

  2.了解我國古代藝人高超的雕刻技藝。

  能力目標

  1.學習掌握本文運用說明和描繪相結合的筆法。

  2.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探明主體部分的說明順序。

  德育目標

  文章生動介紹了明末雕刻藝人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藝和獨特的才華,熱情頌揚了我國古代民間藝人的藝術成就。學習它,有助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感情,增強對我國古代文化的了解從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教學策略:

  1.讀想法。這是一篇實物說明文,要使學生一邊讀一邊想像核舟各個部分的樣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現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讓學生繪制示意圖。按照課文內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簡單示意圖畫出來。這樣做,既熟悉了課文內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種景物及人物的空間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寫作順序。

  2.發現法、探究法。引導學生學習運用“發現法”閱讀,便于整體感知文意;在學生繪制核舟示意圖、理清文章寫作順序后,引導學生探究為什么寫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頭→中間→船尾”的順序寫,而是按照“中間→船頭→船尾”的順序。

  3.點評法。文章除了說明外,不乏生動傳神的描寫。篩選文中寫人物情態的語句,引導學生仔細閱讀、品味這些生動傳神的描寫。

  教學重難點:

  重點:運用簡潔、周密、生動的語言,按空間順序安排材料,再現“核舟”的形象。

  難點:完整了解雕刻藝術的構思。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入題,板書課題

  1、語入題

  我們中華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最優秀、最勤勞、最聰明靈巧的人民,他們創造了光輝燦爛、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矚目的中華文明、中華文化。其中最令人嘖嘖稱奇、嘆為觀止的有那源遠流長、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藝術,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樹根經三撥兩弄可以變成一只活靈活現、凌空欲飛的雄鷹,這是根雕;一塊似可廢棄的石頭經三琢兩磨也可忽然化為山水木石、鳥魚蟲草,或可成為萬里長城的縮影,這是玉雕;不僅如此,一根頭發上可以雕刻下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這是發雕;還有牙雕、竹雕等等等。今天我們學習的明末浙江魏學的《核舟記》就是遠在數百年前我國勞動人民、民間藝人精湛絕倫的雕刻技藝的一次輝煌的展示。

  2、書課題

  核舟記

  二、新課學習

  1、主學習

  a、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

  b、借助課下注釋了解作者想關情況?

  c、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讀通文章把握文章內容大意?

  d、了解文章結構,概括文章的內容。

  e、閱讀課文劃出你認為好的語句并說明好的緣由?

  F通過讀課文把握作者的寫作方法。

  2、作學習

  1)、同桌或小組討論解決疑難問題。

  2)班級討論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

  3、交流反饋

  1)、關于作者

  ▲學生自學后,指名試答。

  ▲師:激勵、點評、補充。

  ▲投影明確:

  ★:魏學伊魏學洢(約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現在浙江省嘉興市)人。其父親魏大在明熹宗時做“給事中”官,因上流指責權奸魏忠賢結黨樹威,被逮捕下獄。魏學洢盡力營救其父,末成。其父被害死在獄中,學洢痛父冤枉,晨夕號泣,自己又受到閹黨迫害威逼,不久悲憤而死,只活了30歲。他一生沒做過官,生前好學善文,撰有《茅檐集》。

  2)、詞語積累

  播放課件:

  罔()貽()有奇()黍()糝()髯()褶()膝()篆()狹()

  ▲學生觀后,指名試答。

  ▲師:激勵、點評、補充。

  ▲投影明確:

  ★:罔(wng)貽(yí)有奇(jī)黍(sh)糝(shn)髯(rán)褶(zhě)膝(xī)篆(zhuàn)狹(xiá)

  3)、朗讀指導

  播放課件:

  明有奇巧人日王叔遠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珠歷歷可數也

  ▲學生觀后后,指名試答。

  ▲師:激勵、點評、補充。

  ▲投影明確:

  ★:明/有/奇巧人/日/王叔遠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珠/歷歷可數也

  4)字詞把握

  通假字

  播放課件:

  為字共三十有四有

  詘右臂支船

  左手依一衡木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學生觀后,指名試答。

  ▲師:激勵、點評、補充。

  ▲投影明確:

  ★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表示證書之外再加零數

  詘右臂支船詘通曲:彎曲

  左手依一衡木衡通橫:跟地面相平行的(跟豎直相對)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簡通揀挑選

  5)詞的活用

  播放課件: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箬篷覆之

  石青糝之

  居右者椎髻仰面

  ▲學生觀后,指名試答。

  ▲師:激勵、點評、補充。

  ▲投影明確: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峨冠:名詞用作動詞,戴著高高的'帽子。

  箬篷覆之箬篷:名詞作狀語,用竹葉做成的船篷。

  石青糝之石青:名詞作狀語,用石青。

  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詞用作動詞,梳著椎型發髻。

  6)重點句子

  播放課件:

  ①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③其人視端容寂。

  ④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

  ⑤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⑥技亦靈怪矣哉!

  ▲學生觀后,指名試答。

  ▲師:激勵、點評、補充。

  ▲投影明確:

  ★①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都能順著原材料的格局來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態。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長著濃密胡須的是蘇東坡。

  ③其人視端容寂:那人正眼看著爐子,神色平靜。

  ④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筆劃像蚊子的腳一樣細,筆筆清楚,顏色是黑的。

  ⑤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是挑揀狹長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靈怪矣哉:這種技藝,也真夠奇妙的了!

  7)譯文:

  ▲學生自學課文后,指名試答。

  ▲師:激勵、點評、補充。

  ▲投影明確:

  ★明朝有個特別手巧的人名叫王叔遠,能夠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鳥獸、樹木、石頭,沒有不順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情態。王叔遠曾經贈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來刻的是蘇東坡坐船游覽赤壁。

  船從頭到尾長大約八分多一點,高大約兩粒黍子左右。中間高起并開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篛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旁邊開著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開窗戶來看,雕刻有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窗戶,就看到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涂在刻著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須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在他的右邊,魯直在他的左邊。蘇東坡、黃魯直一起看一幅書畫橫幅。蘇東坡用右手拿著書畫橫幅的右端,用左手輕按魯直的脊背。魯直左手拿著橫幅的末端,右手指著書畫橫幅,好像在說什么話。蘇東坡露出右腳,黃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著身子,他們的互相靠近的兩個膝蓋,各自隱蔽在書畫橫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極像彌勒菩薩,敞開胸襟露出兩乳,抬頭仰望,神態表情和蘇東坡、黃魯直不相關聯。佛印平放著右膝,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并豎起他的左膝,左臂掛著念珠靠著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船工。在右邊的人梳著椎形的發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肢趾頭,好像大聲呼叫的樣子。在左邊的船工右手拿著蒲葵扇,左手摸著爐子,爐子上面有個壺,那個人的眼睛正看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細小得像蚊子腳,一勾一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篆文圖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一條船上,刻有五個人;刻有窗戶八扇;刻有箬竹葉做的船篷,刻有船槳,刻有爐子;刻有茶壺,刻有書畫橫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竟然不滿一寸原來是挑選桃核中又長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藝也真靈巧奇妙啊。

  8)理清說明的內容及順序。播放課件:

  ▲學生學習課文后,指名試答。

  ▲師:激勵、點評、補充。

  ▲投影明確:

  ★明確:本文結構屬于總一分一總,開頭總寫,由評論引入所要說明的事物,結尾再總寫,在總述事物概貌的基礎上再作扼要的評論。

  本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核舟作者的時代,姓名和其雕刻工藝的奇巧,提出核舟的由來及其主題。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詳細介紹核舟的形狀、結構,敘述各部位的人與物的神情狀貌。這是全文的主體。

  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總括核舟上的人,物種類和數字,贊美核舟雕刻者的精巧技藝。

  8)總結內容:作者同對核舟形狀和舟上的人物形象的細致描述,說明雕刻家構思的巧妙,贊揚了他的高超技藝。也反映了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偉大成就。

  9)語言賞析

  播放課件:

  ①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②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③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學生觀后,指名試答。

  ▲師:激勵、點評、補充。

  ▲投影明確:

  ★第一句寫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灑脫不群的神態,放浪形骸超脫塵世之情呼之欲出與蘇黃形成宣明的對比。

  第二、三句描寫細致入微,惟妙惟肖,一個悠閑自得,一個神情專注,渲染了舟中輕快愉悅的氛圍。

  9)寫作技巧

  歸納本篇說明文的一些寫作技巧如下:1.以空間為順序,層次清楚、主次分明。2.語言簡練、準確、生動。本文中的數詞用法跟現代漢語里的不同,中間沒有量詞介入,直接修飾名詞。

  三、教學評價與反思:

  評價:本節教學教師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實施三維對話,讓學生自主地讀,鼓勵學生交流學習,合作探究學習。教學評價恰到好處,再跟定的同時,融入了學習方法的指導和滲透,把評價與課文的情景預警聯系在一起。學生基于生活背景差異,對課文的印象,對重點詞句的把握、想法不盡相同在此環節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充分展示學生個人的學習所得,讓學生充分的表現自己的個性化見解,想怎么讀就怎么讀,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生生、師生在互相欣賞,互相真誠傾聽中學習、發展。

  總結反思:《核舟記》是古代說明文的精品,篇幅雖短,僅400余字,卻完美地展現了“核舟”的形象。文章緊扣核舟奇巧的特點,合理安排說明順序,先概括介紹,然后按船艙、船頭、船尾船背順序具體說明,最后歸納小結。就連雕刻家的藝術構思都介紹的淋漓有致,確實令人驚嘆。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效果:一方面靠細致的觀察,深入地思考;另一方面靠具體的描繪和生動地說明。這給我們作文以極大的啟發。

  四、布置作業

  仿照本文的寫法,選取一工藝品,作簡要介紹,寫成一篇短小說明文。

  五、板書設計

《核舟記》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一、在疏通《核舟記》內容的基礎上,梳理課文寫作思路。

  二、在理解《核舟記》內容的基礎上,了解說明事物的順序,體會說明的語言特點。

  三、在學習《核舟記》的同時,領略古代雕刻家巧妙構思、精湛技藝。

  教學重點:

  一、在理解《核舟記》內容的基礎上,了解說明事物的順序,體會說明的語言特點。

  二、在學習《核舟記》的同時,領略古代雕刻家巧妙構思、精湛技藝。

  教學難點:

  體會《核舟記》說明的語言特點。

  教學課時:

  第3課時

  教學過程:

  出示學習目標:

  1、梳理《核舟記》課文思路。

  2、理解《核舟記》內容,了解說明事物的順序,體會語言特點。

  3、通過《核舟記》學習,領略古代雕刻家巧妙地構思、精湛的技藝。

  出示學習要求:

  介紹作者。

  結合課下注釋疏通課文大意。

  誦讀課文。

  4、這是一篇事物說明文,作者是抓住核舟什么特征來寫的?作者是以什么結構來說明核舟的?課文可分幾部分?總結一下文章結構內容。

  5、課文第一段:(1)作者是怎樣稱贊王叔遠的雕刻技藝的?

  (2)王叔遠雕刻的特點是什么?

  (3)作者得到的核舟是什么內容?

  (4)從全篇課文來看,這一段有什么作用?

  6、課文第二段:(1)這一段說明的`內容是什么?按什么順序來寫的?

  (2)這一段說明的重點內容是什么?

  (3)蘇軾文句是什么意思?它有什么作用?

  (4)試想,整個核舟只有“八分有奇”長,“二黍高”,船艙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卻在船艙的說明中強調窗戶之多,文字之多,你以為有什么用意?

  (5)作者是從哪些方面緊扣“奇巧”二字的?

  7、課文第三段和第四段:

  (1)作者在介紹船頭時主要介紹哪些內容?

  (2)作者是怎樣介紹這三個人物的?

  (3)這三個人物的位置、姿態、神態各是什么樣的?

  (4)作者是怎樣描寫舟尾的?

  8、課文第五段:

  (1)作者是怎樣介紹船背的?

  (2)哪些地方表現了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藝?

  9、課文第六段:

  (1)作者是怎樣對核舟介紹進行總結的?

  (2)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1、讓學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2、分小組討論交流自學情況。

  3、師生討論交流,進行學習總結。

《核舟記》教學設計10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總—分—總”的結構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詞語、句式。

  3.了解我國古代雕刻技藝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學設想

  1.這篇文章語言十分簡練。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紹了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更具體地說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蘇軾、佛印、魯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態,核舟上的船艙、窗戶、對聯……,歷歷可見;層次分明,先概括介紹,然后具體加以說明,在具體說明中,先言船艙,再依次言船頭,船尾,船頂,最后歸納小結;重點明確,核舟刻的是“大蘇泛赤壁”,文章以寫蘇東坡等三人坐在“船頭”的情景的第三段為重點,這段用了131字,占全文總字數的百分之三十。

  2.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讀懂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詞句的含意。教學中可逐句逐段講解,搞清文意,最后歸納小結。

  3.用兩個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字音、句讀念準確,讀通文章。

  2.講解文章1、2段。

  教學過程

  一、學生各自閱讀課文。

  要求:一、借助注釋、字典,弄懂文句。二、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寫什么。三、閱讀中有不懂之處可隨時舉手發問。

  二、學生朗讀課文。

  叫三個學生各朗讀一部分。朗讀中出現的問題,可當即解決,也可留待串講時解決,如何為好,酌情定奪。

  三、講解課文1、2段。

  第1段

  講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藝高明,“奇巧”,技藝高明超凡。“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以”,用;“木”,木頭,木材;“為”,制,這里指雕刻。“木石”,“木”,樹。“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罔”wǎng,沒有;“因”,根據;“具”,具有。”嘗貽余核舟一”,本句謂語“貽”(yí,贈)后的賓語是“余核舟一”,是個雙賓語。“蓋大蘇泛赤壁云”,“蓋”,承上文作解說,可譯為“是”;“泛”,泛舟,“泛”作飄浮講;“云”,語氣詞,無義。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概略介紹明代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來歷。

  提問二;在概略介紹中,從幾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的精湛超凡?

  講解:從兩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精湛超凡:一是匠師擅長微型雕刻,能夠在“徑寸之木”上,雕刻出宮室、器皿、人物等等許多各種各樣的形狀;一是匠師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無不“各具情態”。

  第2段

  講解:“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數與零數之間;“奇”,jī,零數,余數。“中軒敞者為艙”,“軒”,高起;“敞”,開闊;“為”,是。“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啟”,打開;“而”,連接狀語與謂語;“望”,通“方”,比,這里的意思是正對著。“閉之,則右刻”,“則”,連詞,就(看見)。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是如何具體說明的?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這個小小核舟的船艙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東西。船艙的艙頂有篛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艙兩旁各有四扇小窗戶,這八扇小窗戶能打開能關上,打開了便可看見雕花欄桿左右相對,關上后那就能看見右邊窗戶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戶刻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這16個字是用石青上的色。長僅八分多一點,高僅兩粒黃米的核舟,它的船艙部分就雕刻了1頂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東西做的)、8扇窗戶(能開能關)、左右欄桿(上有花紋)、16個字(字字清晰可見)。

  提問二:這段主要采用什么說明方法?

  講解:這段主要采用數字說明方法。核舟體積有多大,長多少,高多少,船艙部分雕刻了多少種東西,各有其數,明白清楚,兩相對比,其意曉然。

  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讓學生背下來。

  2.閱讀3—6段,弄清楚每句的意思,理解各段之意。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講解3—6段

  2.總觀全文,了解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卓越高超。

  3.本文簡練精致。先分說后總說。學習文言詞語、句式。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先叫學生朗讀3—6段;再叫學生回答這四段各段的文意;答畢,酌情講評。

  二、講解3—6段。

  第3段

  講解:“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峨”,é,高聳;“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執”,拿著;“端”,頭;“撫”,按,搭在上面。“魯直左手執卷末”,“末”,尾部。“其兩膝相比者”,“比”,緊靠;“者”,表定語后置,定語還原即為“相比之兩膝”。“各隱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隱”后省略“于”。“佛印絕類彌勒”,“絕”,極度;“類”,相似。“左臂掛念珠倚之”,“倚”,yǐ,靠著;“之”,代左膝。“珠可歷歷數也”,“歷歷”,分明可數。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小小核舟的船頭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船頭坐著蘇東坡、黃魯直、佛印,三友聚會泛舟赤壁,三人性格氣質不同而情態各異。“峨冠而多髯”的主人蘇東坡坐在中間,他正與緊靠左首而坐的黃魯直“共閱”。一幅展放在膝上的“手卷”,共同賞玩品評,神情專注。“佛印極似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一幅超凡脫塵的神態,他右膝臥地,曲右臂支船,左膝豎起,左臂搭在左膝上面,左臂上還掛有一串念珠,珠子粒粒分明可數。

  提問二:這段文章在描寫方面有哪些特點?

  講解:有三個特點:一、以形顯神。蘇東坡“峨冠而多髯”,飽經世事而所好執著,“左手撫魯直背”,與之“共閱一手卷”,多情的蘇東坡鐘情詩畫,篤于情誼;黃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與友同讀,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矯首昂視”,“臥右膝”,豎左膝”,“掛念珠”,現出超塵脫世的神情,宛然彌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氣質各呈其態。二、對照鮮明。蘇東坡和佛印,一為才高情篤的詩杰,一為超塵脫世的名僧,情態迥異,鮮明的對照更顯出雕刻之工。三、筆觸細微。“卷底衣褶”之縐紋都可見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歷歷數也”。微細之處都如此清晰明白,顯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問三:這段為何寫得比較多?

  講解:這段的內容緊扣核舟刻的是“大蘇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這段當作全文的一個重點來寫,寫得比較多些。

  第4段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楫左右舟子各一人”,這句的主語是“左右”,不是“楫”,謂語是主謂結構“舟子各一人”;“子”,泛指人,如“男子、女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居”,位于。“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攀”,抓著,拉著;“狀”,情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蒲葵”,也叫扇葉葵,棕櫚科常綠喬木;“撫”,摸著。“其人視端容寂”,“端”,直,正;“容”,容貌。

  提問:從這段文章看,這條船是在行進呢,還是已經停下了呢?從何見之?

  講解:這條船已經停下了。這從兩個方面可以見到:一是“舟尾橫臥一楫”,船槳已經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兩個“舟子”之所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橫木上,右手扳弄著腳趾頭,口中還在隨情嘯叫,他沒有操槳駛船;另一是右手正拿著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個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沒有操槳駛船。

  第5段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核舟船頂部位的雕制。“則題名其上”,“則”,就;“題”,書寫,這里解為刻上;“名”,字。“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啟壬戌秋日”,即明熹(xī)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蘇軾《前赤壁賦》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見,王叔遠在核舟頂端刻上這個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蘇軾作《前赤壁賦》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為之以作紀念的;“甫”,指男子的字。“鉤畫了了”,“鉤畫”,字的一鉤一畫。

  第6段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小結總計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對王叔遠雕刻技藝之“奇巧”的贊嘆以結束全文。“通計一舟,為人五”,“通”,全部,整個;“為”,有。“為篛篷,為楫……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單是念珠。“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選擇;“為”,制作。“嘻,技亦靈怪矣哉”,“嘻,xī,贊嘆聲;“靈”,善,好;“怪”,奇異,罕見。

  小結:

  1.提問:這篇文章寫得很好,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優點?

  講解:這篇文章有四大優點:簡練精致,形象逼真,層次分明,重點明確。(詳見“教學設想”)

  2.一詞多義

  為:①制,做。“為宮室、器皿”,“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②是。“中軒敞者為艙”,“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③有。“通計一舟,為人五”。

  木:①木頭,木材。“能以徑寸之木”。

  ②樹。“以至鳥獸、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異。“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數,余數。“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有:①動詞,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爐上有壺”。

  ②yòu,用于整數與零數之間。“八分有奇”,“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開頭一邊。“東坡右手執卷端”。

  ②直,正。“其人視端容寂”。

  3.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隱卷底衣褶中”,“隱”后省略“于”。“則題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定語后置 “其兩膝相比者”,定語“相比”在中心詞“兩膝”之后,“者”,標志定語后置。

  此外,文中有一個帶雙賓語的句子:“嘗貽余核舟一。”雙賓語是“余、核舟一”。

  布置作業

  1.熟讀全文,背誦第三段。能背誦全文者背誦全文。

  2.作課文后面的練習。

  核舟記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總—分—總”的結構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詞語、句式。

  3.了解我國古代雕刻技藝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學設想

  1.這篇文章語言十分簡練。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紹了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更具體地說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蘇軾、佛印、魯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態,核舟上的船艙、窗戶、對聯……,歷歷可見;層次分明,先概括介紹,然后具體加以說明,在具體說明中,先言船艙,再依次言船頭,船尾,船頂,最后歸納小結;重點明確,核舟刻的是“大蘇泛赤壁”,文章以寫蘇東坡等三人坐在“船頭”的情景的第三段為重點,這段用了131字,占全文總字數的百分之三十。

  2.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讀懂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詞句的含意。教學中可逐句逐段講解,搞清文意,最后歸納小結。

  3.用兩個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字音、句讀念準確,讀通文章。

  2.講解文章1、2段。

  教學過程

  一、學生各自閱讀課文。

  要求:一、借助注釋、字典,弄懂文句。二、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寫什么。三、閱讀中有不懂之處可隨時舉手發問。

  二、學生朗讀課文。

  叫三個學生各朗讀一部分。朗讀中出現的問題,可當即解決,也可留待串講時解決,如何為好,酌情定奪。

  三、講解課文1、2段。

  第1段

  講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藝高明,“奇巧”,技藝高明超凡。“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以”,用;“木”,木頭,木材;“為”,制,這里指雕刻。“木石”,“木”,樹。“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罔”wǎng,沒有;“因”,根據;“具”,具有。”嘗貽余核舟一”,本句謂語“貽”(yí,贈)后的賓語是“余核舟一”,是個雙賓語。“蓋大蘇泛赤壁云”,“蓋”,承上文作解說,可譯為“是”;“泛”,泛舟,“泛”作飄浮講;“云”,語氣詞,無義。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概略介紹明代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來歷。

  提問二;在概略介紹中,從幾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的精湛超凡?

  講解:從兩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精湛超凡:一是匠師擅長微型雕刻,能夠在“徑寸之木”上,雕刻出宮室、器皿、人物等等許多各種各樣的形狀;一是匠師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無不“各具情態”。

  第2段

  講解:“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數與零數之間;“奇”,jī,零數,余數。“中軒敞者為艙”,“軒”,高起;“敞”,開闊;“為”,是。“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啟”,打開;“而”,連接狀語與謂語;“望”,通“方”,比,這里的意思是正對著。“閉之,則右刻”,“則”,連詞,就(看見)。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是如何具體說明的'?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這個小小核舟的船艙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東西。船艙的艙頂有篛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艙兩旁各有四扇小窗戶,這八扇小窗戶能打開能關上,打開了便可看見雕花欄桿左右相對,關上后那就能看見右邊窗戶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戶刻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這16個字是用石青上的色。長僅八分多一點,高僅兩粒黃米的核舟,它的船艙部分就雕刻了1頂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東西做的)、8扇窗戶(能開能關)、左右欄桿(上有花紋)、16個字(字字清晰可見)。

  提問二:這段主要采用什么說明方法?

  講解:這段主要采用數字說明方法。核舟體積有多大,長多少,高多少,船艙部分雕刻了多少種東西,各有其數,明白清楚,兩相對比,其意曉然。

  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讓學生背下來。

  2.閱讀3—6段,弄清楚每句的意思,理解各段之意。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講解3—6段

  2.總觀全文,了解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卓越高超。

  3.本文簡練精致。先分說后總說。學習文言詞語、句式。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先叫學生朗讀3—6段;再叫學生回答這四段各段的文意;答畢,酌情講評。

  二、講解3—6段。

  第3段

  講解:“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峨”,é,高聳;“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執”,拿著;“端”,頭;“撫”,按,搭在上面。“魯直左手執卷末”,“末”,尾部。“其兩膝相比者”,“比”,緊靠;“者”,表定語后置,定語還原即為“相比之兩膝”。“各隱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隱”后省略“于”。“佛印絕類彌勒”,“絕”,極度;“類”,相似。“左臂掛念珠倚之”,“倚”,yǐ,靠著;“之”,代左膝。“珠可歷歷數也”,“歷歷”,分明可數。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小小核舟的船頭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船頭坐著蘇東坡、黃魯直、佛印,三友聚會泛舟赤壁,三人性格氣質不同而情態各異。“峨冠而多髯”的主人蘇東坡坐在中間,他正與緊靠左首而坐的黃魯直“共閱”。一幅展放在膝上的“手卷”,共同賞玩品評,神情專注。“佛印極似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一幅超凡脫塵的神態,他右膝臥地,曲右臂支船,左膝豎起,左臂搭在左膝上面,左臂上還掛有一串念珠,珠子粒粒分明可數。

  提問二:這段文章在描寫方面有哪些特點?

  講解:有三個特點:一、以形顯神。蘇東坡“峨冠而多髯”,飽經世事而所好執著,“左手撫魯直背”,與之“共閱一手卷”,多情的蘇東坡鐘情詩畫,篤于情誼;黃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與友同讀,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矯首昂視”,“臥右膝”,豎左膝”,“掛念珠”,現出超塵脫世的神情,宛然彌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氣質各呈其態。二、對照鮮明。蘇東坡和佛印,一為才高情篤的詩杰,一為超塵脫世的名僧,情態迥異,鮮明的對照更顯出雕刻之工。三、筆觸細微。“卷底衣褶”之縐紋都可見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歷歷數也”。微細之處都如此清晰明白,顯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問三:這段為何寫得比較多?

  講解:這段的內容緊扣核舟刻的是“大蘇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這段當作全文的一個重點來寫,寫得比較多些。

  第4段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楫左右舟子各一人”,這句的主語是“左右”,不是“楫”,謂語是主謂結構“舟子各一人”;“子”,泛指人,如“男子、女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居”,位于。“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攀”,抓著,拉著;“狀”,情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蒲葵”,也叫扇葉葵,棕櫚科常綠喬木;“撫”,摸著。“其人視端容寂”,“端”,直,正;“容”,容貌。

  提問:從這段文章看,這條船是在行進呢,還是已經停下了呢?從何見之?

  講解:這條船已經停下了。這從兩個方面可以見到:一是“舟尾橫臥一楫”,船槳已經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兩個“舟子”之所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橫木上,右手扳弄著腳趾頭,口中還在隨情嘯叫,他沒有操槳駛船;另一是右手正拿著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個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沒有操槳駛船。

  第5段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核舟船頂部位的雕制。“則題名其上”,“則”,就;“題”,書寫,這里解為刻上;“名”,字。“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啟壬戌秋日”,即明熹(xī)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蘇軾《前赤壁賦》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見,王叔遠在核舟頂端刻上這個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蘇軾作《前赤壁賦》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為之以作紀念的;“甫”,指男子的字。“鉤畫了了”,“鉤畫”,字的一鉤一畫。

  第6段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小結總計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對王叔遠雕刻技藝之“奇巧”的贊嘆以結束全文。“通計一舟,為人五”,“通”,全部,整個;“為”,有。“為篛篷,為楫……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單是念珠。“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選擇;“為”,制作。“嘻,技亦靈怪矣哉”,“嘻,xī,贊嘆聲;“靈”,善,好;“怪”,奇異,罕見。

  小結:

  1.提問:這篇文章寫得很好,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優點?

  講解:這篇文章有四大優點:簡練精致,形象逼真,層次分明,重點明確。(詳見“教學設想”)

  2.一詞多義

  為:①制,做。“為宮室、器皿”,“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②是。“中軒敞者為艙”,“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③有。“通計一舟,為人五”。

  木:①木頭,木材。“能以徑寸之木”。

  ②樹。“以至鳥獸、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異。“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數,余數。“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有:①動詞,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爐上有壺”。

  ②yòu,用于整數與零數之間。“八分有奇”,“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開頭一邊。“東坡右手執卷端”。

  ②直,正。“其人視端容寂”。

  3.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隱卷底衣褶中”,“隱”后省略“于”。“則題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定語后置 “其兩膝相比者”,定語“相比”在中心詞“兩膝”之后,“者”,標志定語后置。

  此外,文中有一個帶雙賓語的句子:“嘗貽余核舟一。”雙賓語是“余、核舟一”。

  布置作業

  1.熟讀全文,背誦第三段。能背誦全文者背誦全文。

  2.作課文后面的練習。

《核舟記》教學設計11

  【導學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詞匯、句式。

  2、學習掌握本文運用說明和描繪相結合的筆法。

  3、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探究主體部分的說明順序。

  4、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感情。

  【課時計劃】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步驟一、二,第二課時完成步驟三、四、五。

  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1995年10月27日《文匯報》上刊登了這樣一則新聞:稀世珍寶明代桃核舟“蘇東坡夜游赤壁”驚現寧波,消息傳出后,文物界、收藏界紛沓而至。據專家鑒定,這是迄今發現的世上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今天,我們有幸一睹芳容,讓我們一同走進魏學洢的《核舟記》去開開眼界。

  步驟一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認準字形

  器皿(mǐn) 罔(wǎng)貽(yí)

  八分有奇(yòujī)二黍許(shǔ)箬篷(ruò)

  髯(rán)石青糝之(sǎn)不屬(shǔ)

  詘(qū)椎髻(zhuījì)楫(jí)

  2、文言知識梳理

  (1)通假字

  ①詘右臂支船(“詘”同“屈”,彎曲)

  ②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橫”)

  (2)一詞多義

  ①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奇妙)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零數)

  ②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與“無”相對)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

  ③為為宮室、器皿、人物(做。這里指雕刻)中軒敞者為艙(是)

  ④端東坡右手執卷端(頭,右端,名詞)其人視端容寂(正,端正,形容詞)

  3、作者簡介

  魏學洢(約1596-約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興)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記》選自清代張潮選編的《虞初新志》。

  步驟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1、聽錄音范讀課文(多媒體播放)。學生思考:能概括全文,總括王叔遠技藝高超的詞是什么?表現核舟主題的句子是什么?

  【交流點撥】詞:奇巧。句子:蓋大蘇泛赤壁云。

  2、結合課下注釋與課前預習,把握課文大意。

  【交流點撥】課文通過介紹王叔遠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藝,反映了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偉大成就。

  步驟三精讀課文理清順序

  1、這是一篇古代的說明文,它的說明對象是什么?說明對象有何特征?

  【交流點撥】核舟。奇巧(體積小,構思巧,雕刻的人物、字數量多)。

  2、說明順序是怎樣的?請具體說一說。

  【交流點撥】①空間順序:中——頭——尾——背。②邏輯順序:先整體后局部——先寫舟的尺寸大小,后寫船艙、船頭、船尾。先主后次——正面是主,背面是次,所以先寫正面,后寫背面;船艙是主,船頭、船尾是次;船頭是主、船尾是次;蘇東坡是主、黃魯直、佛印是次。

  步驟四細讀課文深層探究

  1、課文如此細致地介紹核舟這一雕刻品的藝術形象,說明了什么?

  【交流點撥】說明雕刻家構思的巧妙,顯示出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贊美了我國古代勞動者的高超技藝。

  2、工藝品核舟藝術之精湛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交流點撥】一是用料體積極小,二是所刻事物繁多,三是刻物情態畢備。課文原句: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3、核舟上為什么要雕刻蘇東坡《前后赤壁賦》中的文字?

  【交流點撥】是為了突出工藝品“核舟”的內容是“蓋大蘇泛赤壁”。

  4、哪些內容可以引發人們的聯想和想象?

  【交流點撥】作者的構思極為巧妙,如借助“山高月小”等十六個字,很容易使讀者想象散文《赤壁賦》《后赤壁賦》里的'意境。再如“如有所語”“若聽茶聲然”等神態畢現,使人回味無窮。

  5、本文題目有“記”字,是否意味著是記敘文?它與《桃花源記》是不是同一種文體?

  【交流點撥】這是一篇介紹事物的說明文。題目中的“記”在這里是描述、摹寫的意思。文章全面而真實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靈活現,使人能領會神奇的雕刻技巧。從對象看,《桃花源記》記的是事,是記敘文;而《核舟記》記的是工藝品,是說明文。從語言看,《桃花源記》多用描寫,而《核舟記》則多用說明。

  步驟五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總結課文

  本文所寫的“核舟”是明代果核雕刻珍品。原材料只是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卻生動地再現了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文學典故——“大蘇泛赤壁”。它構思巧妙,形象逼真,顯示了我們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核舟”本是靜物,卻被作者表現得形神兼備,栩栩如生,這有賴于作者對事物的細致觀察和準確刻畫,由此看來,《核舟記》與“核舟”可謂雙璧交輝,相映成趣。

  2、拓展延伸

  聯系課文,探究古漢語中數詞使用與現代漢語的差異。

  (1)找出文中的數詞并分析其特點。

  【交流點撥】八分有奇。左右各四,共八扇。船頭坐三人。橫臥一楫。為字共三十有四。蘇黃共閱一手卷。由此可見,古漢語中一般情況下,數詞可直接修飾名詞,也就是說,數詞+名詞。而現代漢語中則有較嚴格的數詞+量詞+名詞形式。

  (2)說說文言文數量詞的翻譯并解釋上面句中數量詞。

  【交流點撥】文言文中數量詞翻譯時:①省略的量詞應補出。②數詞用在名詞之后,翻譯時調整到名詞的前面。

  【板書設計】

  核舟記船身中間:上有箬篷,旁有小窗,刻有十六字船頭:佛印(右)——蘇(中)——黃(左)船尾:一人仰面,一個聽茶聲船背:頂部——題名(十四字)——篆章(四字)

《核舟記》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熟讀課文,借助解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基本內容,并積累文言詞語。

  抓住文體特點,理解課文的說明順序。

  把握說明對象“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的特點,并能夠結合文本內容簡要分析。

  教學重點:同目標1、3

  教學難點:同目標2

  教學背景:

  課堂上給予學生充分的預習,熟讀課文,借助解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根據個人遇到的疑難情況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流程:

  活動一:學習《核舟記》,你遇到哪些疑難詞句?

  你遇到了哪些文言現象是以前從來沒有學習過的?

  設計意圖:

  以學生為中心,充分收集學情,教學更具針對性。針對學生遇到的疑難詞句,教師組織學生采取同伴互助的方式予以解決。

  “新”的文言現象,主要引導學生關注本文中的“文言數詞”表達方式,該教學重在引導學生聚焦文中的文言數詞的相關語句,借助“思考探究四”,通過比較分析,歸納文言數詞的幾種表達方式,積累文言常識。學生探究獲取如下知識:

  (1)數詞+名詞是常見方式,不同于現代漢語的“數詞+量詞+名詞”的表達方式;

  (2)數詞與名詞的搭配的兩種用法。表達重點在名詞,則采用“數詞+名詞”用法;表達重點在數詞,則采用“名詞+數詞”用法。(此處可引導學生推導出,古漢語數詞與名詞組合,最后一個詞語是強調對象。)

  (3)數詞整零之間加“有(又)”。

  此教學活動最適宜采取“比較”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借助學生“課時練”,檢測疏通文意情況。

  活動二:小組合作設計表格,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討論:作者為什么不按照船頭、中間、船尾的順序一一介紹?

  建議你這樣做:

  1.完成如下表格,思考每一部分的介紹順序,最后通盤考慮全文的介紹順序。

  位置

  介紹對象

  介紹順序

  中間

  船頭

  船尾

  船背

  根據課文內容,畫出“核舟”的橫截面圖,根據圖形,思考作者為什么按照中間、船頭、船尾的順序介紹?

  設計意圖:

  該教學內容是本課的教學難點,由于教師手頭無“核舟”實物,學生缺乏直觀認識,這就需要搭建合理支架,讓學生的思維具體化、可視化。化難為易,引導學生理解作者介紹核舟順序的匠心。

  該教學活動需要引導學生理解,介紹如此細小之物,觀察的認知順序就是文章的.介紹順序,視覺最先注意哪里,就會先介紹哪里。因此這是一種認知邏輯順序。

  在介紹核舟船頭的主體部分,先介紹“蘇軾”再依次介紹黃庭堅和佛印,這是從主到次的邏輯順序;從船頭到船尾,同樣是從主到次的邏輯順序;從船的主體部分再到船背,既是空間順序,也是從主到次的邏輯順序。

  在此環節,教師需要追問:從文章結構上看,本文又是一種什么順序?引導學生理解,總體介紹王叔遠的雕刻藝術,再具體介紹大蘇泛赤壁的核舟,最后對核舟雕刻的分類統計,總結贊美王叔遠技藝。結構上呈現總分總結構。

  活動三:魏學洢對王叔遠核舟的總體評價是什么(王叔遠雕刻工藝品的特點是什么)?

  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利用“大蘇泛赤壁”的核舟表現這一特點的?

  教學意圖:

  該設計旨在引導學生從深層次上理解分析王叔遠核舟的“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特點。這就需要學生回歸文本,從“因勢象形”和“各具情態”上對文本分類細讀。

  此環節旨在糾正一個問題,好多資料上談到核舟的特點都是“奇巧”“靈怪”。其實,這是對文本的誤讀。根據文本不難理解,“奇巧”“靈怪”都是對王叔遠雕刻技藝的評價,而非對其核舟作品的評價。雕刻技藝與雕刻作品的特點是不能劃等號的!

  “因勢象形”主要體現在:利用桃核中間最高部分,雕刻船艙;并且根據桃核的形狀雕刻竹葉,雕刻小窗、雕欄;窗扇雕刻蘇軾《赤壁賦》《后赤壁賦》名句;利用船背“稍夷”,雕刻題名、篆章等。

  “各具情態”體現在描寫人物的動作、神態上。比如蘇軾的“左手撫魯直背”,黃庭堅的“右手指卷,如有所語”。在此環節,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魯直不摟著蘇軾的肩?不僅提醒學生考慮“蘇黃共閱一手卷”,兩人的手各有分工,而且要引導學生思考這一動作背后反映出兩人怎樣的關系。同時還要引導學生發揮想象,體會蘇軾動作背后的心理和神態,揣摩黃庭堅“如有所語”的心理、神態。

  佛印“臥坐”“矯首昂視”表現出僧人超凡脫俗、悠然自得的情態,符合泛舟赤壁的心境。

  還有船尾的“橫臥一船楫”符合“泛赤壁”的意境,雖是器物,同樣具有情態。舟子神態各異,性情不同;更是“各具情態”的表現。

  此環節,要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作者描摹人物運用動詞的簡潔、形象、凝練的表達效果。

  作業設計:

  觀察學校教學樓三樓、四樓樓梯間的兩幅中國畫,向同學們介紹畫面內容。

  要求:介紹順序合理,總分總結構,不少于200字。

  圖片

  圖片設計意圖:

  學以致用,學會用一定順序描寫畫面內容,介紹“工藝品”。可惜校園沒有雕塑,只好“因勢而教”啦!

《核舟記》教學設計1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一些字詞的正確讀音及書寫。

  2、掌握文中重要的實詞和虛詞的含義和用法。

  (二)、過程與方法:

  1、在教師引導下探究:疏通課文的字詞句,理解全文。

  2、合作學習的過程: 主要通過一些有關課文問題的討論解答,學習以空間方位為序,用簡潔、周密、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的卓越技藝。

  2、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振興中華而讀書。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1、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句,領悟文章內容,培養文言語感。

  2、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征的方法。

  3、 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句,領悟文章內容,學習文章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征的方法。

  二、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如果有人告訴你,在一根頭發上可以雕刻—部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你—定覺得很驚奇吧?這就是我國最令人嘆為觀止的微雕藝術。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核舟記》,就是遠在幾百年前我國民間藝術中精湛絕倫的微雕技藝的精彩展示。

  (二)、整體閱讀,把握課文基本內容

  要求學生自己散讀課文一到兩遍,注意以下內容:

  1.本文出處及作者簡介。

  2.查字典,給文章的生字詞注音并釋義,用鉛筆標出疑難句。

  3.思考下列問題: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這樣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當巧妙地安置這些人物的'?

  (三)、巡視課堂,掌握學生自學情況,以便為下面的課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據。

  (四)、朗讀課文,請三位同學朗讀課文

  每位同學朗讀兩段。朗讀后,由其余同學對該位同學的朗讀情況作評價,或指明其讀音的錯誤,或糾正其斷句不當,或稱贊其成功之處。

  (五)、學習課文第一、二段

  1.學習第一段。

  2.疏通重點字詞,注意以下詞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藝高明。

  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以,用;木,木頭,木材;為,制,這里指雕刻。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罔,沒有;因,根據;具,具有。

  嘗貽余核舟一:本句謂語“貽”(贈)后的賓語是“余核舟一”,是個雙賓語。

  蓋大蘇泛赤壁云:蓋,承上文作解說,可譯為“是”;泛,泛舟;云,語氣詞,無義。

  3.思考以下問題:

  (1)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明確: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核舟的主題——“大蘇泛赤壁”。

  (2)在概略介紹中,從幾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的精湛超凡?

  明確:從兩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精湛超凡:一是匠師擅長微型雕刻,能夠在“徑寸之木”上,雕刻出宮室、器皿、人物等許多各種各樣的形狀;二是匠師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無不“各具情態”。

  4.學習第二段。

  5.疏通重點詞句,注意以下詞語。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用于整數與零數之間;奇,零數,余數。

  中軒敞者為艙:軒,高起;敞,開闊;為,是。

  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啟,打開;而,連接狀語與謂語;比,這里的意思是正對著。

  閉之,則右刻:則,連詞,就(看見)。

  6.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1)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是如何具體說明的?

  明確:說明核舟的大小和船艙的格局。船艙的艙頂有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艙兩旁各有四扇小窗戶,這八扇小窗戶能打開能關上,打開了便可看見雕花欄桿左右相對,關上后就能看見右邊窗戶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戶刻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這16個字是用石青色。長僅八分多一點,高僅兩粒黃米的核舟,它的船艙部分就雕刻了1頂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東西做的)、8扇窗戶(能開能關)、左右欄桿(上有花紋)、16個字(字字清晰可見)。

  (2)這段主要采用什么說明方法?

  明確:這段主要采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核舟體積有多大,長多少,高多少,船艙部分雕刻了多少種東西,各有其數,明白清楚,兩相對比,其意曉然。

  7.齊讀課文第一、二段。

  (六)、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教學重點:在上節課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句,領悟文章內容,體會文章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征的方法,從而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導入新課時

  (二)、學習第三段

  1.質疑并點講有關詞句:

  峨冠而多髯者 如有所語 其兩膝相比者 絕類 矯首昂視

  2.口譯并評價翻譯情況。

  3.思考討論:這一段是介紹船頭部分;主要說明了什么?

  明確:描述船頭三人的動作、神情。

  4.分別由學生朗讀描述蘇軾、魯直(黃庭堅)和佛印神態的句子,說說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們此時此地的什么樣的心態?

  明確: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語”和佛印的“矯首昂視”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要表現他們豁達的胸襟,說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里。

  5.作者在說明船頭三人時,著墨較多的是誰?為什么?

  明確:這當然是“東坡”。三人中,蘇軾居中,作者起筆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為刻得用心刻得仔細,作者也就說得真切細膩。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說明者當然不能違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這樣說明,才能與其主題吻合。否則,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6.你從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藝的奇巧、精湛、無微不至呢?

  明確:表現這—點的地方較多,如對東坡外貌的刻畫,對東坡、魯直“衣褶”的介紹,對佛印左臂所掛念珠的說明“珠可歷歷數也”。

  (三)、學習第四段

  1.考察古漢語中數詞使用與現代漢語的差異。先聯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實例:

  (1)長約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頭坐三人。(4)共閱一手卷。

  (5)橫臥一楫。 (6)倚一衡木。 (7)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見,古漢語中一般情況下,數詞可以直接修飾名詞,這與現代漢語中較嚴格的“數詞+量詞+名詞”的格局不同。

  2.這一段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明確:擬人:船尾橫臥一楫

  比喻:居右者椎髻仰面

  頂真:左手撫爐,爐上有壺。

  3.這段文字說明舟尾情況是怎么布局的呢?

  明確:主要運用了總分結構。先說“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說,從“居右者”說到“居左者”。

  4.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么氛圍?

  明確:兩“舟子”雖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仿佛是在那里呼喚清風,顯得悠閑自在;一個“視端容寂”,仿佛在專注聽“茶聲”。但表現了一個共同的氛圍,這就是愉悅、輕松、活潑自樂。再加上船楫的“橫臥”,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無楫,有舟子等于沒有舟子的一種放任自流的境界。

  (四)、學習第五、六段

  1.學生自讀課文。

  2.疏通重點詞句,注意以下字詞。

  則題名其上:則,就;題,書寫,這里解為刻上;名,字。

  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啟壬戌秋日,即明熹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蘇軾《前赤壁賦》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見,王叔遠在核舟頂端刻上這個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蘇軾作《前赤壁賦》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為之以作紀念的;甫,指男子的字。

  鉤畫了了:了了,清清楚楚。

  通計一舟,為人五:通,全部,整個;為,有。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選擇;為,制作。

  嘻,技亦靈怪矣哉:嘻,贊嘆聲;靈,善,好;怪,奇異,罕見。

  3.請思考:這兩段各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第五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核舟頂部的雕制。

  第六段的主要內容是小結總計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對王叔遠雕刻技藝之“奇巧”的贊嘆以結束全文。

  (五)、學生齊讀課文,綜合思考以下問題

  1.本文名為“記”,是不是記敘文,為什么?

  2.文章主體部分的寫作順序是怎樣的?

  3.核舟雕刻的主題是什么?

  4.最能反映雕刻者技藝精湛的是哪一句?

  (六)、課堂板書

  總 概述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術。

  船艙

  空

  正面 船頭 間

  核 順

  舟 分 詳寫核舟 船尾 序

  記

  頂部

  總 總括核舟,發出贊嘆。

  (七)、課堂反饋

  ⒈給下列字注上拼音。

  罔( ) 黍( ) 壬( ) 戌( )

  虞( ) 貽( ) 篆( )

  ⒉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⑴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 ⑵能以徑寸之木( )

  ⑶高可二黍許( ) ⑷中軒敞者為艙( )

  ⑸雕欄相望焉( ) ⑹佛印絕類彌勒( )

  ⑺珠可歷歷數也( ) ⑻鉤畫了了( )

  ⑼詘右臂支船( ) ⑽其船背稍夷( ) ⒊給下列句子用“/”劃出朗誦節奏。

  ⑴虞 山 王 毅 叔 遠 甫 刻。 ⑵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為 東 坡。

  ⒋將下面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⑴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⑵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⒌對下面一句朗讀時音節停頓正確的是:( )

  a、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b、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c、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d、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⒍對下列幾句“之”字的指代對象分析正確的是:( )

  ①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

  ②閉之,則右刻清風徐來…… ③石青糝之

  ④左臂掛念珠倚之

  a、艙雕欄小窗舟身

  b、艙頂小窗刻的字左膝蓋

  c、艙頂小窗雕欄佛印

  d、艙頂刻的字小窗左膝蓋 ⒎翻譯下面兩句:

  ⑴啟窗而望,雕欄相望焉。⑵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核舟記》教學設計14

  一、教學設想

  1、教材依據

  《核舟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部組織編寫,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下冊,閱讀第三單元的第3篇課文,也是本單元的自讀課文。

  2、指導思想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第四學段(7——9年級)目標和內容中“閱讀”第9條要求:“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核舟記》是一篇文言文,這個要求是我們教學的理論依據。

  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是課程標準修訂后(20xx年)的人教統編教材,已經使用至第5學年。這套教材采用“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結構,閱讀教學構建一個從“教讀課文”到“自讀課文”再到“課外閱讀”的“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多層次構建自主學習的助學系統,強調學生自主活動、體驗,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在語文綜合實踐中獲得語文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單元目標和課文目標

  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所選文章,或描寫理想中的美好生活(《桃花源記》),或記述自己徜徉于自然之境時的所見所思所感(《小石潭記》),或贊嘆古代藝人的精湛技藝(《核舟記》),或吟詠個人的情感追求(《詩經)二首》)。誦讀這些詩文,能讓學生感受古人的生活、思想和志趣,陶冶自己的情感和胸懷,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體認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核舟記》是一篇自讀課文,記的是一件工藝品——核舟,其上物、人、文、景皆備,令人嘆為觀止,從中可以看到我國古代優秀工匠的聰明才智;按照今天的觀念是一篇說明性文字,應重點關注說明對象的主要特征、說明的順序等。其內容并不艱深,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注釋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感受核舟之美和匠人構思之妙、工藝之精。

  4、班級學情

  從語文能力訓練的角度來說,學習這個單元,首先要繼續培養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大致讀懂課文的能力,學生也應該通過這樣的途徑養成自主閱讀文言文的習慣。其次,要繼續訓練誦讀。誦讀是培養文言語感最主要的途徑。第三,要注意積累文言詞語。積累也是文言文學習的重要方法。要選擇文言詞語中意義變化較大、用法也比較復雜的常用詞語,作為積累的重點,并附上例句。

  八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文言知識,能借助課下注釋初步讀懂課文。同時,我的教學班級的學生約五分之三來自農村家庭,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不高,閱讀視野較窄,閱讀能力中等偏下,積累不豐富,語文平均成績75分上下,低于年級平均成績5分左右。所以,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因材施教,由淺入深,以各種手段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綜上,《核舟記》的教學既要體現課程標準對文言文閱讀的要求,又要體現部編本教材對自讀課文的要求,還要根據學情進行有效教學。

  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理解并積累文中重點實詞和常見虛詞;

  ②學習掌握本文運用說明和描寫相結合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

  ①熟讀課文,借助注釋理解基本內容;

  ②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探究主體部分的說明順序;

  ③品味本文說明語言簡潔、準確與生動相融合的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感情。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

  ①理解并積累文中重點實詞和常見虛詞;

  ②熟讀課文,借助注釋理解基本內容。

  2、難點

  ①學習掌握本文運用說明和描寫相結合的筆法;

  ②品味本文說明語言簡潔、準確與生動相融合的特點。

  教學準備

  學習語文課程標準中對文言文閱讀的要求,研究與教材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中本單元目標、編寫意圖和教學指導,以及本課的教學重點、課文研讀、練習說明、教學建議和資料鏈接等內容,參考語文八年級下冊《績優學案》,細讀課文,收集微雕、核雕圖片、朗讀錄音等,制作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中,源遠流長的手工雕刻藝術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明朝的手藝人王叔遠能在“長不盈寸”的桃核上,雕刻物、人、文、景,構思精巧,形象逼真。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核舟記》的作者就通過獨特的視角,生動細致地再現王叔遠的一件核舟微雕的形象,顯示了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

  (板書文題)

  (二)課堂預習,培養自學

  1、學生自讀《績優學案》的“預習梳理”。

  要求:了解作家作品、背景材料和課文主題;識記重點字音。

  資料:

  2、學生思考、討論:《核舟記》的“記”是什么?《桃花源記》《小石潭記》的“記”與《核舟記》的“記”有何不同?

  預設:

  ①從所“記”的對象和內容看,《桃花源記》《小石潭記》等“記”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等地景物,屬游記類性質的記敘;而《核舟記》“記”的是一艘“核舟”,是一件工藝品,目的是展示我國古代能工巧匠的絕頂智慧和高超技藝,屬說明類性質的記敘。

  ②從表達方式及語言特點看,《桃花源記》《小石潭記》幾乎一律用描寫文字,對其環境、場景、氣氛、人物等作了細致入微的刻畫渲染;《核舟記》則多用客觀嚴謹的說明性語言,是按照一定的空間順序進行說明的。

  所以,同為“記”,它們是文體迥異的兩類文章。

  3、學生齊讀《績優學案》的“基礎知識梳理”。

  要求:積累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

  4、教師補充《績優學案》的“基礎知識梳理”中“一詞多義”沒標明的詞性,“詞類活用”中的“多髯”的用法,“特殊句式”中的“核舟一”的句式特點等。

  資料:

  (三)熟讀課文,感知內容

  1、學生默讀或小聲讀課文。

  要求:標注生難字的拼音,讀準字音、節奏,讀通課文。

  2、聽課文朗讀錄音,注意字音、節奏和情感。

  3、抽查學生朗讀課文,師生共同糾正讀音、節奏等。

  朗讀節奏提示:“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中/軒敞者/為艙”,“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等。

  (四)理解字詞,疏通文意

  1、學生解釋各段中課文注釋未注解的重點詞語(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

  第1段:

  能以徑寸之木(以)(的)以至鳥獸(以至)

  罔不因勢象形(姿勢)(形狀)各具情態(各有各的神情姿態)

  嘗貽余核舟一(曾經)(我)蓋大蘇泛赤壁云(表推測)

  第2段

  高可二黍許(大約)(表約數)中軒敞者為艙(是)

  箬篷覆之(用箬竹葉做的船篷)(指船艙)啟窗而視(打開)

  雕欄相望焉(表陳述語氣,不譯)閉之(指窗戶)

  石青糝之(用石青)(指字)

  第3段: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戴著高高的帽子)(長著濃密的胡須)(是)

  蘇、黃共閱一手卷(看)東坡右手執卷端(拿)

  左手撫魯直背(扶著)東坡現右足(露出)

  各微側(略微)(側著)其兩膝相比者(他們)

  袒胸露乳(敞胸露懷)矯首昂視(頭)

  詘右臂支船(支撐)而豎其左膝(他的)

  左臂掛念珠倚之(挨著)珠可歷歷數也(可以)

  第4段:

  居右者椎髻仰面(位于)左手倚一衡木(靠著)

  右手攀右趾(扳著)其人視端容寂(那人)(眼睛)(神色)

  若聽茶聲然(好像……的樣子)

  第5段:

  其船背稍夷(那只船)則題名其上(就)

  鉤畫了了(筆畫)其色墨(它的)

  第6段:

  通計一舟(總計)為人五(雕刻)

  對聯、題名并篆文(和)而計其長曾不盈寸(可是)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原來是)

  2、同桌合作,翻譯課文。

  要求:①一人譯,一人聽,聽者指瑕校正,每人一段,輪流進行。

  ②翻譯時要落實字詞,可增刪調補,要求句意通順。

  ③兩人都不能譯通的句子做上記號,師生共同解答。

  預設:

  明朝有個手藝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遠,能夠在直徑一寸的木頭上,雕刻出宮殿、器具、人物,以至飛鳥、走獸、樹木、石頭,沒有一件不是就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某些東西的形狀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態。他曾經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蘇東坡乘船在赤壁之下游覽的情景。

  小船從頭到尾長約八分多一點兒,高度約二分上下。中間高起而寬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箬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船艙旁邊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開窗戶來看,雕刻著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它,就見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涂在刻著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長著濃密胡子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坐在右邊,黃魯直坐在左邊。蘇東坡、黃魯直共同看著一幅手卷。東坡的右手拿著手卷的右端,左手撫著魯直的背脊。魯直左手拿著手卷的左端,右手指著手卷,好像在說什么似的。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著身子,他們緊靠著的兩膝,都隱蔽在手卷下邊的衣褶里。佛印極像彌勒佛,敞胸露懷,抬頭仰望,神情跟蘇、黃不相類似。他平放著右膝,彎著右臂支撐在船上,而豎起他的左膝,左臂掛著念珠挨著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放著一支槳。槳的左右各有一個船工。右邊的船工梳著椎形發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腳趾,好像在大聲喊叫的樣子。左邊的船工右手握著蒲葵扇,左手撫著茶爐,爐上有個壺,那個人的眼睛正看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燒茶的聲音。

  那只船的頂部較平,就在上面刻著作者的題款名字,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像蚊子的腳一樣細小,筆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篆書的圖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在一條船上,刻了人五個,窗八扇;刻了竹篷、船槳、爐子、茶壺、手卷、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竟不滿一寸。是挑選長而窄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藝也真神奇啊!

  (五)研讀課文,品析寫法

  要求:學生組成4人小組,通過讀書、查閱資料、思考、討論、小組交流、全班交流等方式,品析文章寫法。

  1、第3段的船頭部分主要描繪了什么內容,試做分析。

  預設:

  第3段寫船頭的游覽者——蘇軾、黃魯直和佛印除了細致地寫出人物的衣著、姿勢外,還著意描述了蘇、黃二人泛舟時的心情。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們在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陶醉在手中畫卷的美好境界里,這是何等豁達放曠的胸襟!至于佛印的“矯首昂視”的神態,給人一種灑脫不群的感覺,襯托了蘇、黃二人的神情,使畫面不顯得單調。

  2、第4段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來刻畫兩個舟子的形象?

  預設:

  第4段主要是通過外貌描寫、動作描寫、細節描寫、神態描寫來刻畫兩個舟子的形象。他們一左一右,一動一靜,一個“若嘯呼狀”,悠閑自在;一個“視端容寂”,十分專注。這樣來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題,也渲染了船中輕松愉悅的氣氛,跟船頭的情景互相呼應。

  3、結尾段有什么作用?

  預設:

  ①總結全文,計算了整個核舟所刻的人物、窗戶、箬篷、器物、文字的數量。②照應開頭,“計其長曾不盈寸”呼應“八分有奇”。③點明中心,以“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直接表達了作者對雕刻者的技藝的贊嘆。

  (六)探究文體,把握特征

  1、小組合作設計一個表格,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

  要求:結合課后練習二,研讀《績優學案》中“結構圖解”。

  預設:

  文章采用“總——分——總”的結構模式。開頭第1段總說,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藝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中間(第2—5段)詳細介紹“核舟”的結構、舟上的人、物和題字。最后(第6段)總結全文,統計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數量和刻字的總數,又以“計其長曾不盈寸”呼應開頭,然后用“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

  2、試結合下列句子,體會本文語言簡潔、嚴密、生動的特點。

  要求:學生組成4人小組,通過讀書、查閱資料、思考、討論、小組交流、全班交流等方式,品味下列語句。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預設:

  為了說明雕刻之能,先說尺寸之短,“徑寸之木”,而后再說“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然后再進一步總結說“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通過這樣的三個層次,就將王叔遠的“奇巧”充分介紹出來了。這樣既以綜述的筆觸說明王叔遠微雕藝術之高明,后文再以“嘗貽余核舟一”,自然引出對核舟的具體介紹。

  ②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預設:

  這兩句使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說明船體長度和高度,“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可見核舟確實很小;而且因未經準確測量,使用了表示約數的“約”“有奇”“可”“許”,可見作者用語嚴密,很有分寸感。

  ③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預設:

  先列出“一楫”,以分出左右,引出二舟子,然后分別加以生動的說明介紹。居右者,呈現動態之美,因此先面部,后舉止,重點在舉止。居左者,呈現靜態之美,先舉止,后面容,重點在面容。一動一靜,動靜相宜,次序井然,神態畢出。

  (七)教師小結,歸納提高

  《核舟記》是古代說明文的杰作,作者用寥寥數語,便條理清楚、順序井然地展現了“核舟”的形象。文章緊扣“核舟”奇巧的特點,語言簡潔、嚴密、生動,就連雕刻家的藝術構思都介紹得淋漓盡致,確實令人驚嘆。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效果,一方面靠細致的觀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體的描繪和生動的說明,同學們在寫作中也應如此。

  (八)布置作業,拓展延伸

  1、隨堂完成教學環節(四)中解釋各段的重點詞語。

  2、隨堂完成教學環節(五)中研討的3個問題。

  第1、2題學生隨堂作業示例:

  3、仿照本文的寫法,選取一工藝品,寫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說明文。

《核舟記》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準確把握朗讀文言文的方法:讀準字音、停頓;掌握好語速、重音、語氣、語調。

  2、體會作者對于雕刻者的贊嘆之情。

  重難點:

  讀準字音、停頓,正確把握語速、重音、語氣、語調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釋題導入: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文章,名為《核舟記》(要求學生大聲朗讀)。為什么稱為“核舟”?桃核有多大請比劃一下.

  二、整體感知

  桃核上雕刻了哪些東西?小小的桃核上竟然雕刻了這么豐富的內容,對此作者是怎么評價的?

  生齊讀最后自然段——師指出問題所在并范讀(重點放在最后一句話上并說明讀出感嘆的語調應是降調,其余語調應平和、語速應適中)

  三、深入探究

  1、作者竟然發出這樣高的評價,那我們來看看這個核舟到底是什么樣子?文章從哪段文字開始介紹核舟的?

  2、第二自然段介紹了舟的那一部分?船艙刻了哪些內容?自由朗讀船艙部分——指名讀——學生糾正——師范讀——生再讀——記憶背誦

  3、作者只介紹了船艙嗎?介紹了幾個人?哪里的幾個人?先寫了誰?再寫了誰?宋東坡有什么特征?黃魯直有什么特征?

  自由朗讀船頭部分————-師范讀,學生根據內容同桌配合表演————-請代表上臺表演,臺下同學讀——————學生記憶背誦

  4、其余兩人在哪里?他們分別在干什么?

  學生根據總結的經驗和方法自由朗讀——指名讀(指名配以表演)——學生糾正——記憶背誦

  5、船艙、船頭、船尾,從觀察角度來看都是?那背面刻的是什么?學生根據朗讀方法和技巧自由朗讀并背誦。

  四、總結

  雕刻者雕刻的“大蘇泛赤壁”真可謂惟妙惟肖,你同意作者的評價嗎?那么讓我們也用這句話來發表一下自己的贊嘆之情吧!

  文言文朗讀應特別注意停頓、語速、重音、語氣等。

  關于停頓。朗讀時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間作或長或短的停頓,一方面出于換氣的需要或使層次分明,另一方面為了充分表達思想感情。朗讀中的停頓一般有語法停頓和邏輯停頓。標點符號所表示的停頓和段落之間的停頓屬于語法停頓,標點符號的停頓長短為"、"——",""。" -"?" -"!" -"",這個長短的確定也不是絕對的,應根據語言環境和表達的需要適當掌握和處理。段落內部、句群之間的停頓要長些,段落之間的停頓又要稍長些。朗讀駢體文或詩歌,要注意節奏停頓,節奏停頓連而不斷,與"、"停頓稍有區別。另有邏輯停頓,在沒有標點符號處,為加強語氣、闡明觀點、表達感情,也應作停頓(這些將在具體的語段中提示)。

  關于語速。議論文和說明文以中速為宜,其他文體(如記敘類、抒情類)則依據情節的進展和感情表達的需要來安排。如內容是激動、歡快、緊張,思想感情慷慨激昂、豪邁奔放時,語速要相對快一些;如內容是痛苦、悲傷、低沉、抒情的.時候,語速要相對慢一些。

  關于重音。朗讀時,句子中的某些詞語需要重讀,比如句子中作謂語的動詞要重讀。例如"晉軍函陵,秦軍汜南"中重讀的詞語為"軍";表示性狀和程度的狀語常常也要重讀,如"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太后盛氣而揖之"中重讀的詞語應為"面""盛氣";表示性狀強調的定語要重讀,如"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中重讀的詞語應為"億丈""不測";表示結果或過程的補語要重讀,如"卻匈奴七百余里""非抗于九國之師",其中"七百余里""九國之師"應重讀;疑問代詞、指示代詞常常需要重讀,如"當此之時""此四君者"中"此"要重讀。除以上五種外,句子中某些重要突出或強調的詞語常常也需要重讀,這是因不同的語境而定的,故放在具體篇目中指導。

  關于語氣、語調。古漢語中的語氣同現代漢語一樣,有陳述語氣、疑問語氣、祈使語氣、感嘆語氣,應讀出句子的特有語氣。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疑問語氣讀升調,感嘆語氣讀降調。

【《核舟記》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核舟記教學設計03-25

《核舟記》教學設計(精選10篇)04-12

《核舟記》教學設計12篇03-13

《核舟記》教學設計10篇04-24

《核舟記》教學設計11篇04-17

《核舟記》教學設計(10篇)04-24

《核舟記》教學設計(11篇)04-17

《核舟記》教學設計9篇04-27

《核舟記》教學設計(9篇)04-27

課文《核舟記》教學設計(精選12篇)03-26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综合鲁鲁久久五月天 | 午夜福利亚洲精品无遮挡 | 中文а∨天堂在线 | 最新AV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一级在线免播放观看 | 无遮挡粉嫩小泬久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