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餐桌上的教育美文
很多家庭已經沒有聚在一起吃飯的習慣了。與一位父親交流,他說自己已經很久沒有跟孩子一起吃飯了。即使回到家中吃飯的情景也變成了“各自為政”——妻子一個人邊看電視邊吃飯,丈夫一邊刷手機忙業務一邊吃飯,兒子就坐在電腦前一邊游戲一邊吃飯。
飲食是一種文化,餐桌上也同樣有教育文化。中國傳統中的吃飯是長幼有序,飯菜上桌,長者不動筷,幼者是不能開吃的;吃飯的時候,小孩子是不能吧嗒嘴、不能拿筷子敲碗……一系列的規矩在其中。西方在每次的家庭聚餐中也同樣是各坐其位,祈禱祝福,細嚼慢咽。民以食為天,吃飯的過程也應該有一種儀式感。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建立規則意識敬畏意識,餐桌上的這些細節就是絕好的教育機會。我一直以為一個有自控力的孩子一定在餐桌上懂得如何得體的用餐。科學研究表明二十一天成就一個好習慣,如果天天我們堅持和睦而有序的餐桌文化,一日三餐,那么對孩子的影響該是何其重大。
吃飯時形式,通過這種載體實現對教育文化的影響才是根本。一家人坐下來吃飯,這本身就會凝聚家人的關系,增強彼此的溝通交流。在影視作品中,我們常見到兒女在餐桌上談談工作,聊聊近況,一旦有特殊情況家人也能夠給予寬慰。餐桌是匆忙社會中的一處親情崗,離開餐桌去工作去學習的時候,總有一種內在的力量——常回家看看的意義不僅是讓家長放心,更是讓自己再次擁有出發的勇氣。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較早的建立吃飯自主對其影響長遠。對于較小的孩子有的家長總擔心孩子吃不飽,整天追著喊著喂飯,這樣孩子吃飯都成為一種被動。長時間處在被動飲食的兒童會任性、叛逆。同大人一樣,誰也不愿意整天被別人主宰自己的生活,那些硬塞給的食物在厭煩的情緒下也是很難消化的。正確的做法是把孩子請上餐桌,讓他感受成人吃飯的規矩,飯量由其自主掌握,家長只是給予必要的幫助。久而久之,孩子會養成按時吃飯的好習慣,形成自主自立的個性品質。對于那些一開始就吵鬧的兒童,需要用懲戒的方式予以提醒——吃飯的時間如果不能吃飽,其他時間不會再提供食物。經過幾次,兒童自然形成自導意識,做出正確的選擇。
在餐桌上給兒童講道理是一件需要謹慎對待的事。餐桌不是批判臺,也不是論道場。過于激烈的教育情景往往適得其反。有的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回到餐桌上,或者干脆關閉了與父母的'溝通,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家長喜歡訓導,形成了親子障礙。古有“食不語,寢不言”是有道理的,說話影響消化,壞情緒更能造成身體損傷。家庭聚餐如果成為好心情與健康的完美結合,才是根本。所以,在全家一起吃飯的時候,父母要避免語言暴力,盡量柔和溫暖,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與關心。一定意義上,一起吃飯是彌補家長陪伴的缺憾,要帶給孩子正向力量。
在就餐活動中,兒童參與其中,要成為小助手,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比如擺放桌椅,邀請家人,盛飯端飯,照顧他人……就餐的過程中有大量的教育契機,作為家長要引導示范,讓孩子有參與家庭勞動的興趣與愛好。一個懂得干家務的孩子,將來一定會受到伙伴的喜歡,擁有美好的愛情與生活。做中學,沒有做哪來成長與體驗?家庭就餐的過程里藏著眾多教育的驚喜。有的孩子愛上廚房,懂得生活;有的孩子體貼入微,學會關心;有的孩子行動干練,勇擔責任。說餐桌文化影響一個孩子的未來,一點也不為過。
在科技元素影響生活的今天,電視、電腦、手機,要在家庭聚餐的時候暫時擱置。可以劃定一個時間段,來讓保證溝通的質量。作為家長,我們今天如果不能安靜地回到餐桌,那么明天孩子也會越走越遠。有一天你會發現孩子對你沒有擁抱沒有問候,整天不著家,成為身邊的陌生人。請不要責怪孩子,他們從小就失去了與家人聚餐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