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校本應用考核方案
為有力保證事情或工作開展的水平質量,常常需要預先制定方案,方案指的是為某一次行動所制定的計劃類文書。優秀的方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校本應用考核方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校本應用考核方案1
為貫徹落實《阜寧縣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與應用能力培訓考核方案》,充分發揮現代化教學設備的使用效率,進一步提高教師應用現代化教學設備的能力,打造一支適應教育信息化要求的新時代教師隊伍,特制訂此校本培訓方案。
一、工作目標
(一)通過集中培訓與日常研訓,促使教師基本掌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基本理論與技術、課堂多媒體操作、課件制作等信息化教學基本技能。
(二)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根本轉變,推進課堂信息化教學。
(三)建立全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骨干教師人才隊伍。
二、培訓與考核對象
1968年1月1日后出生的教師均須參加培訓和考核,超齡教師可自愿報名參加。計算機(信息技術)專業教師和縣級以上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還須參加Flash培訓考核工作。
三、培訓與考核內容
1.信息技術基礎部分:教師能夠對計算機進行必要的維護,能較熟練地使用辦公軟件進行文字處理、素材加工,能利用電子表格進行公式運算。
2.信息技術應用部分:掌握多媒體課件設計基本知識,熟練運用網絡教學資源和資源庫管理系統,能夠制作多媒體電子教案。
3.多媒體教學設備操作使用:能規范操作液晶投影機、視頻展臺等多媒體設備,能規范操作卡座、功放等教學音響設備,能熟練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和教學音響設備開展教學活動,并掌握一定的多媒體設備與教學音響系統的日常維護知識。
4.多媒體課件設計與制作:
⑴Powerpoint幻燈片的設計與版式;文本、圖像、聲音、視頻、動畫的采集、加工、編輯、裝飾的方法和技巧;
⑵學科動畫工具(Flash)開發及設計方法。
四、培訓方式及時間
1、分散自學:教師要通過自學,基本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培訓的內容及相關技能。
2、集中培訓:根據課程內容及參訓教師的實際,采取集中講授、操作練習、小組研討、互相交流等方式,保證培訓的實效,切實提高教師的'實際操作能力。
3、培訓時間及培訓地點:
培訓時間:自20xx年3月初開始,20xx年8月結束。每單周三為集中培訓時間。考核時間為8月23至28日(具體時間待定)。
培訓地點:開發區小學多媒體教室
五、組織領導
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培訓工作領導小組,由教導處、總務處、電教處等相關人員組成。
組 長:佟紅升
副組長:戴耀松
成 員:劉利民 葉根生 何志慧 吳必林
六、培訓具體要求
1、制定相應的培訓工作實施方案,成立領導小組,建立切實可行的各種應用培訓管理與評價機制。
2、在培訓之前進一步檢查、維修培訓硬件環境和網絡,確保順利開展培訓。
3、建立完備的培訓人員考勤和監督檢查制度,保證參訓人員數量,確保提高本次參訓教師課程整合技術應用水平。
4、細化過程管理并形成完整的培訓記錄。
二0xx年三月二十八日
小學校本應用考核方案2
根據上級關于提升工程2.0文件要求,結合我校實際,圍繞我校信息化教學發展規劃,促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高我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探索新型教學模式,制定本方案。
一、學校信息化發展現狀分析
教學硬件環境:班班通一體機全覆蓋,教師每人一臺辦公筆記本電腦,辦公室配備辦公臺式機。
平臺環境:學校有辦公管理平臺、教學平臺;擁有區級教研平臺、資源平臺。
網絡環境:校園有線及無線網絡全覆蓋。
年輕教師基本上可以利用多種軟件制作課件、微課,可以使用課件及相關視頻等開展授課工作;中年教師基本上可以通過網絡及各類教學資源開展授課工作,可以對課件做簡單修改;老年教師會使用課件,但不會制作和修改課件,需要中青年教師幫助制作和下載課件。
整體來說:
優勢(S):學校十分重視信息化教學,定期開展評課活動,并且學校的信息技術基礎硬件及環境條件較好;大多數教師具有一定的信息技術應用基礎。
劣勢(W):教師隊伍中有年齡偏大的教師,與中青年教師相比較難在短時間內熟練掌握多種軟件。但這些教師教學經驗豐富,對教學內容掌握扎實,學校會組織相應的培訓,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能及素養。
機會(0):大部分教師只會應用軟件制作課件,無法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多種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能力水平較低,無法將信息技術融入到學生預習,鞏固環節。并且新型教學模式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在探索的過程中會有很多困難。
風險(T):在探究將信息技術融入到每個教學環節中,需要不斷地創新,實踐,修改等,這些環節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再加上工作壓力,教師可能會有抵觸情緒。
二、學校信息技術發展的愿景
我校信息技術的發展愿景是基于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下開展授課的基礎上,利用各類網絡平臺有針對性建設更加智能、開放、共享的授課模式。鑒于本校實際,確定我校的發展愿景為:
(一)績效目標(一年)
1、了解信息提升工程2.0的目標和要求,通過培訓和學習,完成網上的25學時及校本的25學時學習內容,并全部通過信息提升工程2.0考核。
2、改善學校信息化教育教學環境,完善已有的校園平臺建設,提高管理的質量和水平;修改相應的管理和考核制度,使其更適合信息技術2.0時代。力爭開展“智慧校園”建設,使管理信息化。
3、整校推進,教、學、研、評一體”,由學校組建團隊針對某個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進行探究,以尋找技術支持下的問題解決方案,有效的減輕教師的負擔,提高教師的.效率;再組織線上針對性的學習,補齊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方面的短板。
4、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加強信息技術技術與教學中每一個環節的融合,由應用融合到創新融合。促進教師成長為適合信息時代發展的研究型、專家型、學者型的教育者;嘗試開展創客、STEAM教學,遠程在線教學等新型教學形式。
(二)愿景(三年)
建設一支素質優良、與時俱進的教師隊伍。建立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信息時代學習型組織。師生具備良好的信息化素養及能力,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充分整合。力爭實現由集體教轉變為集體學,學校依托信息化發展形成辦學特色。
三、面臨及需要解決的問題
1.教師的認識水平不足
進行理論和知識普及,使教師認識到信息技術2.0時代的意義。信息技術2.0能夠幫助教師解決在新課程改革中面對的各種實際具體問題,從而簡化工作。嘗試開展基于平臺的教學。學校鼓勵教師在教學中利用在線平臺實現對學生課下預習、復習情況的全程跟蹤管理和對學習需求的全面掌握,以及開展對學生的遠程同步教學。同時與學校相應考核制度掛溝,從行政上激勵教師學習。
2.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參差不齊
展開多層次的培訓,按學科、年齡等不同維度劃分層次。由年青教師與年老教師結對子,以青帶老,共同提升,重點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點如下:技術支持的學情分析 、演示文稿設計與制作、數字教育資源獲取與評價、數字教育資源管理、技術支持的課堂導入、技術支持的課堂講授、技術支持的總結提升、評價量規設計與應用、平臺在線教學和研修。
四、培訓機制
(一)制度修改與完善
1.明確培訓內容,依照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和《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課程標準(試行)》執行。
2.全員培訓采取混合式培訓模式,即“網絡研修+校本研修+課堂教學實踐+反饋指導”。
3.加強制度建設,修改相關制度,形成評價標準。
(二)激勵措施。
1.建立規章制度,實現全員參與。
2.利用考評促進實效。
3.加大教科研活動開展。
4.將考評結果納入教師考核。
【小學校本應用考核方案】相關文章:
校本應用考核實施方案11-07
校本應用考核實施方案精選9篇11-08
校本應用考核實施方案7篇11-16
校本應用考核實施方案9篇11-07
校本應用考核實施方案(精選17篇)11-17
校本應用考核實施方案(7篇)01-26
校本應用考核實施方案集錦9篇11-08
校本應用考核實施方案范文(精選8篇)11-16
校本應用考核實施方案(匯編7篇)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