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物質的密度課件
【教材分析】
1.地位與作用
密度是生活生產中應用廣泛的一個概念。教材從識別自然界的各種物質談起,以生活中的現象為基礎,通過實驗探究引出密度的概念,并鼓勵學生通過認識一些物質的密度,解釋與密度有關的一些生活現象。密度知識是在質量的基礎上對物質世界的進一步探索。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
②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實驗探究活動,找出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的關系;
②學習以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變性來定義密度概念的科學思維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對物質屬性的認識有新的拓展;
②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與討論中所持的正確態度。
【學情分析】
1.認知水平 學生通過對前面知識的學習,對物質的屬性──質量有了初步的認識;從天平與量筒的使用過程中學習了一些基本的測量知識與方法;通過對前幾章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
2.學齡特點 初中生的獨立意識較強,情感因素對物理學習的影響較大;思維特點已經開始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水平還較低,還需要經驗支持,因此最好從學生身邊的現象引入組織教學。
【重點、難點】
重點:①通過實驗探究,學會用比值的方法定義密度的概念。
②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應用。
難點:通過密度概念的得出,滲透科學思維方法教育,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密度的概念是今后學生學習其它力學知識的基礎,因此從知識的角度看,本節的重點問題是密度的概念及其應用;“比值定義法”是定義物理概念的重要方法,在其它章節的教材中多次用到比值定義法,如:用路程和時間之比獲得物理量“速度”,用壓力和受力面積之比獲得物理量“壓強”,用電壓和電流之比獲得物理量“電阻”,所以從技能的角度,把方法的培養也作為本節的重點。
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不少學生在學習了密度的公式(ρ=)以后,認為物質的密度受質量和體積的影響,忽視了同種物質質量和體積比值的不變性,即密度的特性。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教師在授課時對密度概念的得出過于簡單,沒有讓學生體驗比值定義的全過程,因此本節的難點是讓學生親自動手,通過全班同學的合作,獲得多種物質的多組數據,進行合理的歸納、總結,得出密度的概念。
【教法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應給學生提供以下機會:
1.獨立觀察思考的機會,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與分析歸納。
2.操作、嘗試的機會,把主動權交給學生。
【教學流程】
1.創設情景
在課前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搜集生活中識別物質的各種方法,然后在課堂上自由發言,進行交流。估計學生找到的方法很多,如顏色、氣味、硬度等等,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伊始有了較高的學習情緒。
2.實驗探究
·提出問題
展示四組圖片:金條和銅條,有機玻璃和普通玻璃,銀器和不銹鋼制品,自來水和海水(可以用鹽水代替)。向學生提出問題,有什么方法能幫助你識別這些物質呢?結合學生的各種回答,引入識別物質的另一種方法──密度。
·猜想與假設
根據生活經驗,讓學生思考: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其質量是否相等?進一步思考:如果是體積相同的同種物質,其質量是否相等?不同體積的同種物質,其質量又怎么變化呢?過渡到本節課要研究的問題:物質的質量和體積之間的關系。
【探究物質的密度課件】相關文章:
測量物質的密度說課稿11-13
物質的密度簡要說課稿11-05
物質的密度說課設計11-12
鹽的密度10-12
提高生命的密度議論文01-10
小學作文:人口密度12-31
六年級下冊科學課件:物質發生了什么變化05-16
《物質的量濃度》課前說課稿12-04
物質的量公式及介紹10-12
物質分類教學反思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