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教版初中化學課件

時間:2021-04-11 08:33:12 課件 我要投稿

滬教版初中化學課件

  滬教版初中化學課件1

  備課過程

滬教版初中化學課件

  學生基本知識情況分析

  1、 學生在學習過第五冊、第六冊前面的幾節后,對金屬的活動性有了初步的了解,對酸、堿的分類和化學性質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對本單元中鹽的分類和化學性質的掌握。

  2、 學生的生活常識,對課本中提到的鹽和生活中吃的食鹽容易混淆。

  3、 鹽與金屬反應的知識點中,鹽必須是溶液、金屬單質必須在鹽中金屬的前面,金屬除鉀、鈣、鈉、鋇之外是學生較容易忽略的問題。

  4、 鐵元素的變價問題,對于特別是中偏下的同學還需要鞏固。

  5、 鹽與酸、鹽與堿、鹽與鹽之間的反應兩者都必須符合復分解反應的條件。

  本單元的基本內容和教學要求(包括重點、難點、目標達成度等)

  一、一、基本內容

  鹽的化學性質、復分解反應的條件。

  二、教學要求

  1、 重點:1、復分解反應的條件

  2、鹽的化學性質。

  2、 難點:鹽的化學性質;愛國主義和辯證觀的情感體驗與升華;對學習方法的培養,特別是強調學習對比的實驗方法。

  3、 目標:

  1)掌握根據復分解反應條件來判斷鹽與鹽、鹽與酸、鹽與堿之間能否反應

  2)了解常見酸、堿、鹽的溶解性。

  3)會用金屬活動性順序來判斷金屬能否跟鹽溶液反應。

  4)記住鹽的化學性質,會寫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5)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認識量變到質變的具體事例,初步揭示從量變到質變的規律,同時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6)通過鐵與硫酸、銅與硝酸銀反應的實驗的分析,使學生樹立外因和內因辯證統一的觀點;使學生逐步體驗到物質、條件、環境之間相互制約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普遍性。

  重點課時的設計思路和教學方法 (不夠可另附紙) § 鹽的性質

  教學目的

  知識:掌握鹽的一些化學性質和復分解反應的條件。

  用途;可用鹽溶液來制取單質的金屬,鞏固掌握制酸、制堿的方法。

  能力:培養學生閱讀和自學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化學計算的能力。

  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用辯證的觀點來認識物質的共性與個性及其它之間的區別。培養學生依據事實解決問題的科學態度.

  重點難點:

  1、復分解反應的條件

  2、鹽的化學性質。

  教學過程:[提問一] 寫出下列物質的化學式,并按酸、堿、鹽進行分類:

  ①干冰、②純堿、③氫氯酸、④氫氧化鈣、⑤碳酸鈣、⑥燒堿、⑦食鹽、⑧氯化鐵、⑨氫硫酸、⑩熟石灰、

  [提問二]酸的含義,酸有哪些化學性質?(主要指硫酸和鹽酸)并用有關的化學方程式表示:

  [提問三]堿的含義,堿有哪些化學性質?(主要指可溶性的堿)并用有關的化學方程式表示:

  [提問四]鹽的含義。

  [講解] 酸中的H+ 決定了酸具有通性;堿中的OH—決定了堿的通性;鹽是由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組成的化合物,這種組成的相似性也決定了鹽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

  [提問] 根據已學過的知識分析找出鹽具有哪些化學性質?

  講授新課:一、鹽的化學性質:

  (引導學生在圖示中找出有關鹽的化學性質,除鹽跟酸、鹽跟堿能反應外,根據鐵跟硫酸銅溶液的反應啟發學生,金屬可以置換某些鹽溶液中的金屬,歸納出鹽的三條化學性質

  (一)鹽(溶入水或溶入酸)+ 酸— 新鹽 + 新酸—是常用的一種制酸方法。

  [練習] 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AgNO3 + HCl— BaCl2 + H2SO4—

  CaCO3 + HCl— NaHCO3+H2SO4—

  [討論] 這類反應要發生需要具備什么條件?

  [小結] 鹽必須能溶入水或溶入酸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氣體或水生成。

  (二)鹽(可溶) + 堿(可溶)— 新鹽 + 新堿—是常用的一種制堿方法。

  [練習] 完成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Na2CO3 + Ca(OH)2 — CuSO4 + NaOH —

  Ba(OH)2+Na2SO4— FeCl3 + KOH —

  [討論] 這類反應要發生需要具備什么條件?

  [小結] 鹽和堿必須可溶,生成物之一是沉淀。

  (三)金屬 + 鹽(可溶)— 新金屬 + 新鹽

  [提問]是否金屬跟鹽一定發生置換反應?

  演示[實驗1—8] :①鐵放入硫酸銅溶液;②銅放入硫酸鋅溶液;③銅放入硝酸銀溶液

  [觀察現象]①鐵表面覆蓋一層紅色的物質——銅。②銅絲表面無變化。

  ③銅表面覆蓋一層銀白色物質——銀。

  [板書] Fe+ CuSO4 == FeSO4 + Cu

  Cu +ZnSO==(不反應)

  Cu + 2AgNO3===Cu(NO3)2+2Ag

  [討論] 金屬跟鹽的反應需要滿足什么條件?

  [小結] 由上述三個實驗可知金屬跟鹽不一定都能發生置換反應,跟金屬的活 動性有直接關系。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屬才能把排在 后面的金屬從它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不以H為界限)。

  注意:反復強調“鹽溶液”,即鹽必須可溶。

  [提問] 越活潑的金屬越容易把排在他后面的金屬從它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嗎?

  [補充實驗] 把一小塊鈉放在盛有CuSO4溶液的燒杯中。

  [觀察] 未見有紅色銅出現。

  [講解] 不要用K、Ca、Na、Ba去置換鹽溶液中的金屬。

  例如:Na + H2O == NaOH + H2↑

  2NaOH + CuSO4== Cu(OH)2 ↓+ Na2SO4

  [小結]鹽與金屬反應的條件:鹽必須可溶,單質金屬必須比鹽中金屬活潑,單質金屬除K、Ca、Na、Ba不能與鹽溶液發生置換反應。

  [分析]從性質(1)可以看出鹽中的酸根離子可與酸中的H+ 結合生成新的酸。

  從性質(2)可以看出鹽中的金屬離子可與堿中的OH—結合生成新的堿。

  從性質(3)可以看出金屬可置換鹽溶液中的金屬

  那么,一種鹽溶液的陰陽離子能與另一種鹽溶液中的陰陽離子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兩種鹽嗎?

  [演示] 實驗1、AgNO3 + NaCl—

  實驗2、BaCl2 + Na2SO4 —

  [觀察] 實驗1、2都有沉淀生成。(獨立寫出以上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四)鹽(可溶)+ 鹽(可溶)—新鹽+新鹽

  [討論] 此類反應要發生需要具備什么條件?

  [小結]兩種鹽必須都可溶,生成物之一是沉淀。

  以上所學過的鹽與酸、鹽與堿、鹽與鹽之間的反應,以及以前學過的中和反應等都屬于復分解反應。酸、堿、鹽之間是不是都能發生復分解反應呢?

  從以上所學內容可得到:

  二、復分解反應:

  發生復分解反應的條件:兩種電解質在溶液中相互交換離子,生成物中必須要有沉淀、氣體或有水生成。

  板書設計:

  1、 學性質

  (1)、金屬 + 鹽(可溶) 新金屬 + 新鹽

  Zn + CuSO4 == ZnSO4 + Cu

  Cu + Hg(NO3)2 == Hg + Cu(NO3)2

  條件: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屬可以把排在后面的金屬從它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不要用K、Ca、Na 置換鹽溶液中的金屬

  (2)鹽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新鹽 + 新酸

  AgNO3 + HCl== AgCl↓+ HNO3

  BaCl2 + H2SO4==BaSO4↓+ 2HCl

  (3)鹽(可溶) + 堿(可溶) 新鹽 + 新堿

  CuSO4 + 2NaOH == Cu(OH)2↓ + Na2SO4

  FeCl3+ 3KOH == Fe(OH)3↓ + 3KCl

  (4)鹽(可溶)+ 鹽(可溶) 兩種新鹽

  AgNO3+ NaCl == AgCl↓ + NaNO3

  BaCl2 + Na2SO4== BaSO4↓ + 2NaCl

  二、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同時滿足以下條件)

  (1)、反應物:必須可溶(包括可溶入酸)

  (2)、生成物:有沉淀、氣體或水生成

  [反饋練習]下列反應能否發生?若能發生寫出化學方程式,不能發生的說明理由:

  1、Cu + ZnSO4 — 2、 AgCl + Hg—

  3、NaCl + KNO3 — 4、Mg(OH)2 + CuSO4—

  5、BaCO3 + HCl — 6、Ba(NO3)2 + MgSO4 —

  [課內練習]書P16、P17

  附:[課外練習]:

  1、 下列物質間能反應的寫出方程式,不能反應的說明理由:

  (1)硝酸鈣與碳酸 (2)氫氧化鐵與硫酸銅

  (3)銅與硝酸汞 (4)氫氧化鉀與氯化鋇

  (5)鐵與氯化鋅 (6)氯化鈉與硝酸銀

  2、X、Y、Z三種金屬,X與酸不反應,但Y與酸能反應,X能將Z從它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則三者的活動性從強到弱的順序為

  A、X、Y、Z B、Z、X、Y C、Y、X、Z D、Y、Z、X

  3、證明一種無色溶液是硫酸,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A、氯化鋇溶液、稀硝酸 B、硝酸銀、稀硝酸、銅

  C、石蕊試液、稀硝酸、氯化鋇溶液

  D、紫色石蕊試液、稀硝酸、氯化鋇溶液

  4、 用化學方程式回答或解釋:

  鹽與堿作用制取氫氧化鉀 ;

  證明敞口放置的燒堿已變質 。

  5、 下列幾組物質間的復分解反應可以進行的是:

  A、氯化銀和硫酸 B、氫氧化鉀和氯化鐵

  C、硫酸銅和氯化鐵 D、碳酸鈣和氫氧化鈉

  6、 由銅、空氣、稀硫酸、氫氧化鈉溶液制取氫氧化銅,寫出有關的方程式:

  7、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除去下列雜質的最佳方法:(括號內的為雜質)

  (1)硫酸亞鐵(硫酸銅 )

  (2)氯化鈉(硫酸納)

  (3)氫氧化鈉(碳酸鈉)

  (4)銅(鋅) 。

  8、 能將鋅、鐵、銅三種物質的活動性順序鑒別出來的一組物質是:

  A、銅、鐵、硫酸鋅 B、硫酸、鐵、銅

  C、氯化銅、硫酸鋅、鐵 D、鋅、鐵、硫酸銅

  9、有一種溶液中含有氯化鉀、硫酸銅、氯化鐵、硫酸鎂四種溶質,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鎂粉,充分反應后過濾,濾出的固體中滴入稀鹽酸冒出氣泡。則濾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屬為 。濾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質為 。

  10、下列方法中,肯定得不到鹽溶液的是:

  a金屬溶于酸、b碳酸鹽溶于水、c氧化物溶于堿溶液、d氫氧化物溶于水、e 氧化物溶于酸

  A、a、b B、d、e C、c、d、e D、c、d、e、f

  學科背景知識和補充材料(不夠可另附紙) 1、 通過本節的學習學生知道工業上可用鹽與酸反應可制得酸;可用堿與鹽反應來制得堿;可用鹽與金屬反應來制得金屬等。

  2、 我國勞動人民自西漢時期就發現的關于濕法冶金的材料,以便加深理解,增強愛國主義教育:

  我國勞動人民很早就認識了銅鹽溶液里的銅能被鐵置換,從而發明了水法煉銅。它成為濕法冶金術的先驅,在世界化學史上占有光輝的一頁。

  水法煉銅的原理是:CuSO4+Fe=Cu+FeSO4

  在漢代許多著作里有記載“石膽能化鐵為銅”,晉葛洪《抱樸子內篇黃白》中也有“以曾青涂鐵,鐵赤色如銅”的記載。南北朝時更進一步認識到不僅硫酸銅,其他可溶性銅鹽也能與鐵發生置換反應。南北朝的陶弘景說:“雞屎礬投苦灑(醋)中涂鐵,皆作銅色”,即不純的堿式硫酸銅或堿式碳酸銅不溶于水,但可溶于醋,用醋溶解后也可與鐵起置換反應。顯然認識的范圍擴大了。到唐末五代間,水法煉銅的原理應用到生產中去,至宋代更有發展,成為大量生產銅的重要方法之一。

  3、 介紹我國用碳酸鈣、水、純堿為原料來制燒堿等資料。

  作業形式和內容 1、 完成作業本、同步中的相應配套練習。

  2、 結合、模仿課本中關于鹽與酸反應的條件研究實驗,學生可以自己進行相應的探究研究。如:用醋酸來除水垢等實驗。

  重點課時試教后的反思(不夠可另附紙) 1、 學生對工業上制堿、制酸、制金屬生產缺乏常識性了解,但有比較高的興趣,能根據書上的提出一些針對性的問題。

  2、 教學中學生經常把物質之間能反應的和不能反應的混淆在一起,特別是鹽與酸反應、鹽與堿反應、鹽與鹽反應、鹽與金屬反應不清楚哪些物質之間的反應要條件的,哪些物質之間的反應不要條件的,有些物質之間的反應反應物要條件的,有些生成物要條件的,學生不太清楚,在后面的習題中要加強這些知識點方面的訓練,便于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和判斷能力。

  滬教版初中化學課件2

  教學目標

  1、讓生初步感受化學的魅力,激發生對化學知識的渴求。

  2、了解什么是化學和化學的發展。

  主要教法

  實驗激趣、指導閱讀、舉例說明、組織交流、總結引題

  主要學法

  傾聽、閱讀、觀察、思考、交流

  教學設計

  實驗激趣

  師:同學們,世界上哪種顏色的花最多?

  生:紅色、黃色、紫色等。

  師:白色的花最多。這個答案我是在某一期《開心辭典》中知道的。可是,多數人喜歡顏色鮮艷的花。現在,師這里有一朵白色的花,我們試試把它變成紅色的,你有什么辦法嗎?生:每片花瓣上都貼上紅色的紙、用紅墨水浸泡花朵??

  師:同學們的辦法是可以的,我還有另一種辦法。

  接下來我用噴霧水壺對準白花噴霧。白色的花在同學們的驚呼中搖身變成了紅色的。總結引題

  這樣神奇的變化還多著呢。我們可以把“白開水”變成“牛奶”、“紅酒”,還可以拿玻璃棒當火柴用??,所有這一切,奧秘就在我們將要學習的化學知識中。化學是神奇的,化學是有趣的,化學可以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指導閱讀從生進行多年的寫作訓練著手,使他們比較容易地完成了選材任務。此時再指導生聯系自身生活閱讀課題下的三段文字和九幅圖片。

  總結引題

  同學們想搜集的也是這樣的素材吧。雖然我們沒有拿出很多證據來證明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書上的圖片也只是很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但是,借一斑可窺全豹。我們不得不承認人類發展進步過程的方方面面均與化學有著密切的聯系。

  可以說,化學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化學是萬萬不能的。那么,什么是化學呢?

  師:這樣的科學就是化學。

  此時,化學的概念在同學們思想中初步形成了,然后閱讀課本中的化學概念。

  師:化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歷經了漫長的過程。

  交流

  學習本課至此,同學們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問題都可以進行口頭交流。

  課后精編

  精選課題1的內容寫成文稿與至少三位同學交流。

  第一單元走進化學世界

  課題1物質的變化和性質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及區別,并能運用概念判斷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2)了解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質,那些是化學性質。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學會歸納整理

  (2)用化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變化,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興趣,培養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2)培養嚴謹務實的科學作風。

  教學重點

  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

  教學難點

  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判斷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歸納總結、補充講解、練習提高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

  試管、帶彎管的單孔橡皮塞、酒精燈、玻璃片、燒杯、鐵架臺(帶鐵夾)、研缽、、藥匙、鑷子;膽礬、氫氧化鈉溶液、石灰石、稀鹽酸、澄清石灰水、水

  教學過程

  [引言]我們知道在物質世界里,各種物質之間存在著多種相互作用,也不斷發生著變化。例如,水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成水蒸氣和冰、炎熱的夏天食物易腐敗、燃料能燃燒、鋼鐵制品在潮濕的環境會慢慢生銹等。認識物質的性質及其變化的.特點,掌握其規律,對于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是至關重要的。現在我們就來學習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板書]第一單元走進化學世界

  課題1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許多化學概念、化學基礎知識都是通過實驗形成的,因此必須學會觀察實驗的方法。

  下面請大家觀察幾個演示物質變化的實驗,主要觀察變化前后物質的顏色、狀態,列表記錄。演示[實驗1-1]

  水沸騰,有大量水蒸氣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著。

  演示[實驗2]首先展示膽礬晶體

  藍色塊狀固體研碎后成為藍色粉末

  [提問]實驗1、2有什么共同特征?

  以上兩個實驗在變化過程中只是形狀或狀態發生了變化,沒有其他物質生成,像這種變化叫做物理變化。

  [板書]一、物質的變化

  物理變化

  1.概念: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叫做物理變化。

  2.特征:沒有其他物質生成,只是形狀、狀態(氣態、液體、固體)的變化。

  演示[實驗1—3]由學生描述并記錄實驗現象

  兩支試管都形成藍色溶液,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后立即生成藍色沉淀。

  這里的藍色沉淀是氫氧化銅。這個過程是膽礬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質氫氧化銅。

  演示[實驗1—4]由學生描述并記錄實驗現象

  加入鹽酸后立即有氣泡產生,石灰石逐漸變小。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摸一下試管感覺到發熱。

  [提問]實驗3、4有什么共同特征?

  這兩個變化都有新的物質生成,這種變化叫做化學變化。

  我們日常看到木材燃燒,鐵生銹等都是化學變化。

  在化學變化過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質外,還伴隨發生一些現象,如放熱、發光、變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淀等等。這些現象常常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有沒有化學變化發生。

  [板書](二)化學變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叫做化學變化。(又叫化學反應)

  2.特征:①有新物質生成,常表現為顏色改變、放出氣體、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隨能量變化,常表現為吸熱、放熱、發光等。

  [討論]判斷一個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應依據什么?

  [練習]口答課本第10頁1、2。

  [引入]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物質的性質。我們將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化學性質。

  [板書]二、物質的性質

  (一)化學性質

  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化學性質。

  [講解]例如,我們剛剛做的實驗3、4中,膽礬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有氫氧化銅藍色沉淀生成,石灰石與鹽酸反應有二氧化碳氣體生成。這里物質表現出的性質都是化學性質。請同學們舉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質的化學性質的例子。

  蠟燭(紙張、木材等)能燃燒;鐵在潮濕的空氣里易生銹,在干燥的空氣里難生銹;

  [小結]化學變化和化學性質的聯系

  在敘述物質的性質時,往往有下列字:能、會、可以、易、難等。

  例如:

  (1)木柴燃燒—化學變化

  木柴能燃燒—化學性質

  (2)鐵生銹——化學變化

  鐵(在潮濕的空氣里)易生銹——化學性質

  鐵(在干燥的空氣里)難生銹——化學性質

  (3)膽礬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化學變化

  膽礬溶液可以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化學性質

  [過渡]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化學性質。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物理性質。

  [板書](二)物理性質

  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物理性質

  這里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有兩層含義:一是不需要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一是在物理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例如,顏色、狀態、氣味、熔點、沸點、密度等都屬于物質的物理性質。下面我們就幾個重要的物理性質作一簡單介紹

  [板書]1、熔點

  我們知道,當溫度升高時,固態的冰會變成液態的水。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叫做熔化,物質的熔化溫度叫做熔點;

  [板書]2、沸點

  把水加熱到一定溫度時,水就會沸騰。液體沸騰時的溫度叫做沸點。

  物質的沸點隨著大氣壓強的增大而升高。

  [板書]3、密度

  兩塊體積相同的鐵塊和鋁塊,有經驗的人只要用手分別“掂量”一下,就可以鑒別出哪是鐵,

  哪是鋁。這是由于體積相同的鐵塊和鋁塊,它們的質量是不相等的。我們把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演示[實驗1—5]

  [討論與交流]氧氣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我們不僅要掌握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變化,哪是化學變化,這就需要我們抓住兩者的本質區別,多做一些練習。

  布置作業

【滬教版初中化學課件】相關文章:

滬教版 觀潮教學設計09-27

滬教版第七冊課文原文《觀潮》12-14

滬教版小學語文課文《小海馬》課后反思12-18

滬教版九年級藝術 明信片里的城市說課稿11-02

滬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期末試卷06-10

二年級語文下冊期末試卷(滬教版)06-09

英語五年級上滬教版第二單元復習綱要09-05

二十年后 教學設計(滬教版八年級上冊)12-06

冀教版初中美術說課稿 美術的世界11-02

滬教版一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單元測試題02-16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在线人成日本视频 | 午夜福利波多野结衣黑人网站 | 中文字幕三级专区 | 亚洲中文字幕高清有码在线 | 一区三区四区国产 | 一本大道香蕉青青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