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物理杠杠說課課件
杠桿是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機械。學生每天都會接觸剪刀、指甲刀、夾子、筷子等物體,但僅僅是會使用,沒有深入地研究這些物體的特點。學知識的學習,更要體現知識的認知發展過程,關注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參與探索,在探索中獲得對數學的體驗與應用。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中物理杠杠說課課件,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一、說教材:
《杠桿》是初中物理八年級第十二章第一節課。教材第七八章章分別介紹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識,本節從新的角度,在不同層次上研究了這個問題,其內容是前面所學知識的擴展,也是后面滑輪、輪軸等其他一些簡單機械的基礎。本節課內容包括:什么是杠桿?杠桿的五要素,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畫出力臂,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杠桿是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機械。學生每天都會接觸剪刀、指甲刀、夾子、筷子等物體,但僅僅是會使用,沒有深入地研究這些物體的特點。教材首先通過生活中用撬棍撬石頭,讓學生尋找杠桿的特征,引導他們用科學抽象的方法建立杠桿的概念,使學生對杠桿有初步的認識,再結合相關圖片熟悉杠桿的幾個名詞。然后通過探究實驗,讓學生尋找杠桿平衡時,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之間的關系,總結出杠桿的平衡條件,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一理念。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總體目標與《物理新課標》要求和本節教材內容特征,我確定本節的學習目標如下:
1.知識和技能目標:
(1)認識杠桿,能從常見的工具中辨認出杠桿。
(2)知道有關杠桿的一些名詞術語,知道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3)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在認識什么是杠桿的過程中,通過教師演示生活中常見的杠桿,使學生在腦海中建立杠桿的概念,培養學生觀察、歸納的能力;
(2)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時,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并進行分組實驗的方法,使學生獲得比較全面的探究活動的體驗;
(3)通過探究杠桿平衡條件,學習分析實驗現象,尋找實驗數據之間的規律來對實驗進行分析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展示我國古代的桔槔建筑等成果,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過程中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在探究中培養學生互助合作意識;
(4)通過了解杠桿的應用密切聯系實際,增強物理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其中教學重點是
(1)知道什么是杠桿,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2)讓學生經歷一次探究杠桿平衡條件全過程,并體會實驗探究在物理學習中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是
(1)怎樣找到杠桿的力臂;對力臂的認識和理解比較抽象,因此是本節內容的難點。
(2)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探究杠桿平衡條件過程中對數據的分析得出結果。
三、學情分析:
在以前學習中,學生學習了力學基本知識以及力在生活中的應用這節課是在學生已有力學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一些簡單機械及應用。這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同時又保持知識的結構性和系統性。把實驗和結論緊密結合起來,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為學生學習杠桿的應用及變形杠桿打下了基礎。。經過觀察、實驗等手段建構物理模型,并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在此之前已經接觸了一些探究過程,可以說對于實驗探究,學生們已經有了一定的思維基礎,但初二學生知識有限,思路不夠寬,對于問題還不能深入考慮。因此,對于本節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操作實驗,難度很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思維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引導學生選擇適當的思維起點,讓學生充分參與物理的教學過程,形成良好的理解思維習慣。所以本節課無論是在培養學生學習方法上,還是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古希臘學者阿基米德曾經說過“給我一個立足點和一根足夠長的棍,我就能搬動地球”你知道這句話中的道理嗎?在這句話中“一個立足點,一根長棍”指的是什么呢?對,這我們這一節課要學習的杠桿。
二)新課教學
(一)杠桿定義
同學們請看:(教師演示)
我們來模擬一個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現象,怎樣用一支棍撬起一塊大石頭?(模擬撬粉筆盒)
師:在模擬這個過程中,我們用了一支硬棒,而且在撬起過程中這支硬棒在一個力的作用下,繞著一個固定的點轉動,象這樣的一支硬棒叫杠桿。(板書定義)
同學們能否利用手邊的刻度尺來做一個杠桿撬起你的書本呢?(學生實驗)
師:你能舉出幾種在日常生活當中見過的杠桿嗎?(學生舉例)
出示投影片:起子、鍘刀、羊角錘、抽水機柄、剪甲刀等。教師指出,這些都是杠桿,然后讓學生找出它們的共同點:一支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繞固定點轉動。需要注意的是杠桿并非一定是直的。
(二)杠桿的五個要素:
師:其實在三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就開始利用杠桿了(看圖13-1),那么他們利用杠桿的目的是什么呢?要想知道,需要了解幾個有關于杠桿的名詞。我們以剛才的撬棍為例來學習這幾個名詞,為了學習的方便,我們可以把這個圖畫出來。(教師示范講授)
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O)(用紅筆標出)
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F1)X k b 1 . c o m
注意:動力指的是作用在杠桿上的力,受力物體是杠桿,動力作用點在杠桿上。(教師演示)
阻力:阻止杠桿轉動的力。(F2)
同樣,阻力也是作用在杠桿上的力,受力物體同樣是杠桿,阻力作用點也在杠桿上。(教師演示)
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l1)
動力作用線的定義在課本的下面(學生閱讀)
在我們這個例子中,如何才能畫出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教師演示)
我們把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叫動力臂。
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l2)
那么如何畫出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呢?阻力作用線的距離不夠長怎么辦?(教師演示)
師:我們把這五個要素叫做杠桿的五要素。現在我們來練習畫一個(出示投影)
(三)實驗: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學習完了杠桿的五個要素后,我們來通過實驗研究一下杠桿為什么能用較小的力,產生較大的力。首先請同學們來閱讀一下課本第五自然段,找出我們這個實驗的實驗目的,實驗器材。(學生閱讀并找學生說出)
師:我們通常是在杠桿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況下使用杠桿的,所謂的平衡指的是杠桿在水平位置上靜止,或勻速轉動。在我們這個實驗中的第一步應該把杠桿在水平位置上調平,為什么這樣做,請同學們思考一下(解釋原因)。請同學們觀察一下,如何才能達到這一目的呢?(找學生起來說做法,教師演示)
師:那么在做實驗的過程中能否再去調節杠桿的平衡呢?(學生回答)
實驗的第二、第三步應該怎么辦,請同學們繼續看書。
師:在這個實驗中我們要做幾次?我們用什么來當動力和阻力?為了統一一下標準,我們把支點右邊的鉤碼當動力,支點左邊的鉤碼當阻力。在這三次實驗中同學們可任意的取三次值,讓杠桿達到平衡。我們前后位每四人一組,每組出一名同學負責隨時記錄數據。好現在請同學們按照課本上的實驗步驟開始做實驗。(學生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找一組的實驗數據投影,并分析數據。
師:在這三次實驗中,同學們能否找出一個規律來?(請學生回答)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師:對,這就是我們這一節課要研究的杠桿平衡條件。(板書)
杠桿的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如果用字母表示的話這個公式可以寫成:F1l1=F2l2
這個平衡條件就是阿基米德發現的杠桿原理。
這個關系式也可以寫成下面的形式:F1/F2=l2/l1也就是說,當阻力和阻力臂一定的時候,我們使用杠桿所用的動力是與動力臂成反比的,動力臂越大,所用的力就越小,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我們可以用較小的力產生較大的力了。
五、說學法:
本節課學生可以采取觀察歸納法、實驗探究法、發現學習法及討論法等學習本節內容。觀察歸納法主要用于杠桿概念的建立,實驗探究法用于探究杠桿平衡條件,討論法是學習討論試驗結果,發現學習法是發現生活中的杠桿及學習其內容。 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要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根據本節內容的特征,引導學生如何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如何去觀察實驗,由他們總結和發現規律,讓學生成為反現規律的“發現者”,課堂的主人翁。同時注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興趣、動機等培養,通過鼓勵、表揚等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觀察總結規律,聯系實際、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初中物理杠杠說課課件】相關文章:
初中政治課說課課件(精選7篇)06-21
初中物理電學教學課件09-15
物理說課的基本步驟06-16
可貴的沉默ppt課件說課(通用16篇)07-14
說課課件模板03-08
小學音樂課說課課件(通用12篇)06-17
高中物理選修說課 電磁感應現象說課12-17
物理說課稿物理說課一等獎04-24
《雨巷》說課課件05-12
摩擦力說課物理教案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