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科學教案范文五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學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本次活動是圍繞幼兒日常生活中“如何有序擺放書包”的問題展開,所涉及的數學經驗包括相鄰數、序數、單雙數、正數和倒數等。活動旨在通過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引導幼兒在不斷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靈活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和經驗,在不斷觀察、分析、判斷和推理中發現數的排列規律,激發幼兒探究數列規律的興趣,進一步理解不同數列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讓幼兒萌發有序擺放的意識。
活動目標
1、能感知并發現數的排列規律,嘗試有規律地擺放書包。
2、體驗日常生活中可以按照數的排列規律有序地擺放物體。
3、會觀察自己和同伴的操作,愿意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發現。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能理解相鄰數、序數、單雙數的含義,能對1-20自然數列進行正數和倒數。
材料準備:人手一個書包(掛著紅色和藍色的標志牌)、數字貼紙、擺放書包的柜子,圖卡等。
活動過程
一、給書包編號,滲透對數的順序知識的復習。
幼兒各自背著自己的書包,教師引導幼兒觀察自己書包上懸掛著標志牌的顏色,根據紅、藍顏色分成兩組。
師:你們小書包上都掛著什么?
幼:紅牌子、藍牌子。
師:請觀察一下座位的安排,你知道老師想請你們怎么坐?
幼:按牌子的顏色分成兩組坐。
師:好,那請你們找位置坐下來吧。
師:想知道每一排有幾個小朋友,可以用什么辦法?
幼:點數。
幼:報數。
師:按順序報數要怎么報?第一個小朋友報幾?接下來呢?
幼:1、2、3……
師:如果要倒著報數又該怎么報呢?
幼:倒著報數。
幼兒通過正數或倒數確定自己的號數,選取相應的數字貼紙貼在自己的標志牌上。
本環節,教師通過設置數學問題情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分析與思考,解決“怎樣坐座位”“怎樣按順序報數”“怎樣倒數報數”等數學問題,從中培養幼兒解決數學問題的意識和習慣,發展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引導幼兒嘗試按一定的順序擺放書包,感知按一定的順序排列。
(一)引導幼兒觀察書包柜的結構,感知其特征。
師:平時你們在幼兒園都是怎么擺放書包的。今天老師準備了書包柜,看看它是什么樣的,有幾層?每層可以放幾個書包?
幼:有兩層,可以放16個書包。
師:你們想按什么樣的順序把書包放進柜子里?請幼兒根據討論出來的方法(按自然數的序列1-16)來擺放書包。
(二)師幼共同檢查擺放情況,滲透對序數的復習。
師:我們來看看,書包都擺對了嗎?5號書包放在第幾層的第幾格?還可以怎么說?
幼:在第一層,從左邊數第5個格子。這一環節是讓幼兒了解書包柜的基礎上回顧日常生活中擺放書包的經驗----按照自然數的序列擺放,為下一環節的學習奠定基礎。活動中,教師還不失時機地滲透了對序數的復習,在真實的情境中讓幼兒體驗序數,感受數學內容之間的聯系。
三、引導幼兒觀察發現圖卡中的提示排序,并根據其順序擺放書包。
(一)引導幼兒按倒數順序擺放書包。
師:(出示按倒數順序擺放圖卡)請你仔細觀察圖卡,它想請你按什么順序擺放書包? 幼:倒數的順序擺放。
師:第一個數字是幾?第二個數字、第三個數字呢?最后的數字是多少?想一想是按什么順序擺放的?幼兒嘗試按倒數的順序擺放書包,教師觀察幼兒的擺放情況,了解幼兒的困難和問題。 請能快速、正確擺放的幼兒介紹找到自己書包擺放位置的方法。師幼共同檢查書包的擺放情況,采用自己糾錯、同伴糾錯等方法調整擺放錯誤位置的書包。
在活動前,幼兒都能非常流利地說出“10、9、8??1”,然而在活動中大部分幼兒卻表現出茫然的狀態,無法按照倒數的順序擺放書包。這反映出幼兒并沒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倒數的意義,只是停留在機械地誦讀上,一旦遇到具體問題,如出現雙層書包柜、不同號數的書包等干擾,就無法完成“按倒數的.順序擺放書包”的任務,本環節的目的就是創造幼兒“按倒數的順序擺放”的機會。
(二)引導幼兒按單雙數順序擺放書包。
師:(出示按單雙數順序擺放圖卡)這張卡片又想請你按什么順序擺放書包?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兒嘗試按單雙數的順序擺放書包,教師觀察幼兒的擺放情況。
幼兒操作后,教師引導幼兒觀察自己和同伴擺放的書包,發現問題并談論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引導幼兒根據相應指令要求,有序取回自己的書包。
師:除了按倒數的順序、單雙數的順序來放書包外,還可以按什么樣的順序?請你們想一想,動手試一試吧!
教師發出指令,如“書包上的數字比5小的” “書包上的數字比10 大的”“書包上的數字是單數的”……幼兒聽指令取回自己的書包。
活動自然結束。
大部分教師會將“有序取回書包”作為一個常規環節,而活動中教師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價值,以不同的指令“書包上的數字是單數”“書包上的數字比5小、比10 大的”??讓幼兒思考自己書包上的數字是否符合指令,從而進一步了解幼兒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
活動反思
1、基于真實的生活情境下的數學學習。
我們都習慣于從數學知識的角度來選擇教材,在選定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才來思考如何與生活聯系,有時是否可以嘗試換一種視角,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作為教材,分析其中涉及的數學知識,放大適合于本年齡班幼兒的知識點。本次活動就是基于真實的生活情境下的數學學習,涉及的數學經驗有相鄰數、序數、單雙數、正數和倒數等。從大班幼兒水平出發,放大關于序數、單雙數的學習。活動以生活化的學習情境,引導幼兒觀察發現圖卡中的提示排列順序,并根據其順序來擺放書包,在不斷解決問題的操作過程中進一步理解不同數列的含義以及相互關系。這樣的教學內容讓幼兒更真實地體驗數學,自主地學習數學和應用數學,“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 。如果幼兒園數學教育能更多地在真實的生活中進行,那么數學教育將擺脫以“傳授”為主的高結構模式,呈現出一種更為低結構的狀態。
2、基于問題解決的數學學習。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強調“運用數學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本次以生活問題的解決為線索,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幫助幼兒提取已有的數學知識和經驗,并進行新知識的建構。從“怎樣坐座位”“怎樣按順序報數”“怎樣倒數報數”到“卡片上數字是按什么順序排列的”“你能按圖卡的提示順序擺放書包嗎”,基于問題解決開展的教學活動,問題成為教學的切入點,問題解決成為教學的目標,學習成為問題解決途徑的一個環節。幼兒對教學中的“問題”有其深切的感受,由此引發的“教”與“學”能促使幼兒以積極主動地態度參與其中,主動操作,積極提問。而從教學中獲得的數學知識、方法和經驗又能幫助幼兒直接運用于問題的解決上,這樣的教學有意義且富有實效。
3、數學學習中教師的適時介入。
面對同樣的問題,不同的幼兒由于存儲的知識經驗、思維發展的水平、速度與學習風格的差異,其應對策略也應有所不同。活動中有的幼兒能觀察書包柜的特點、起始的位置, 按圖卡提示的規律找出自己書包擺放的位置,而有的幼兒只能是盲目跟隨別人,無法進行判斷。如果只是讓幼兒停留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能力較弱的幼兒會感到該數學問題已經超過自己的能力閾限,或者屢次嘗試都難以解決問題,其自我效能感就會降低從而放棄。這時,需要教師及時地介入,認真觀察與耐心傾聽,采取適宜的支持策略,幫助幼兒重獲問題解決的信心和方法,通過解決數學問題促使幼兒的相關數學經驗得到進一步概括和提升。
科學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能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問題作假設性解釋,能制作太陽家族模型。
2、愿意合作交流了與探索和發現事物奧秘的欲望。
3、知道太陽系的組成,認識八大行星。
二、教學重點:
1、知道太陽系的組成,認識八大行星。
2、能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問題作假設性解釋,能制作太陽家族模型。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
四、教學課時: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導入:觀察教科書中的圖片,引入對太陽系的研究。
(一)提出問題:你知道的太陽家族有哪些?
(二)猜想假設:小組內進行。
(三)制定方案:
1、交流有準備——說說我們知道的太陽家族。
2、初步構建新知
(1)師生交流收集資料
(2)通過學生收集的資料交流新知
3、明確恒星、太陽系組成的概念
恒星是自己能發光、發熱的星體。太陽是一顆恒星。太陽系由太陽、圍繞太陽運轉的行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及圍繞行星運轉的衛星組成。
4、實施探究:
(1)太陽系到底有什么呢?學生提出探究問題。
(2)選擇一、兩個或幾個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作為研究主題。
(3)深入研究,進行信息收集和整理。知道八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順序。
(4)交流整理后的資料。
(5)進行研究小結,提點課本上的資料卡。
5、實踐操作(制作太陽系模型)
(1)請你根據太陽與各個行星的大小,按比例縮小捏成橡皮泥模型,然后在小組內舉起模型,按照太陽與八大行星的距離按比例縮小。最后演示八大行星是怎樣圍繞太陽公轉的。
(2)生動手操作,通過建立模型的活動,加強學生對有關宇宙的感知和理解力。使學生體會到宇宙中的天體是相互聯系的、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
6、展示各小組作品并給予評價。
7、拓展創新:
查閱資料了解彗星的彗尾是怎樣形成的?
8、問題解答
問題一:什么是恒星?
答:恒星是自己能發光、發熱的星體。
問題二:太陽系的組成?
答:太陽系由太陽、圍繞太陽運行的行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及圍繞行星運轉的衛星組成。
問題三:行星是如何判斷的?
答:在太陽系中,凡滿足下列三個判斷的定義為“行星”:1、繞日運行;2、近似球狀;
問題四:為什么冥王星不屬于行星?
答:冥王星由于其軌道與海王星的軌道相交,不符合新的行星定義,因此被自動降級為“矮行星”。
問題五:彗星的彗尾是怎樣形成的?
答:彗星是在扁長軌道上繞太陽運行一種質量很小的天體,呈云霧狀的獨特外貌。彗星的主要部分是彗核,它由冰物質及有機化合物和灰塵組成。當彗星接近太陽時,彗核中的冰物質升華成氣體形成霧狀的彗發;彗發中的氣體和微塵被太陽風推斥,在背向太陽的那邊形成數億公里的彗尾。彗星遠離太陽時,彗尾就逐漸縮短直至消失。
六、教學板書:
20、太陽家族
水星木星
金星土星
地球天王星
火星海王星
教學反思: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知道了太陽系的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順序,初步認識了八大行星的特點。
科學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在觀察細胞的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會查閱有關細胞的書刊及其他資料獲取信息。
2.知道科學探究是永無止境的,培養科學探究的志趣。
3.了解顯微鏡的構造并用它觀察細胞;知道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
二.重點:在觀察細胞的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綜合能力;
三.難點:會查閱有關細胞的書刊及其他資料獲取信息。了解顯微鏡的構造并用它觀察細胞;知道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
四.教具:多媒體及自制課件
五.課型:講授
六.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課件) 板書:細胞
活動一:我們來觀察研究不同生物體的細胞。
這個活動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利用顯微鏡觀察一些實物來研究認識不同生物體的細胞。包括三個環節。
一是學生觀察研究活動。教科書展示了兩幅學生觀察研究情景圖。在左邊圖中,一生正在用顯微鏡 觀察洋蔥表皮細胞,旁邊展現了洋蔥表皮細胞放大圖,其目的是讓學生知道對于用肉眼看不到的物體應當借助一定的儀器(如顯微鏡)來進行觀察。在右邊圖中,一 生邊觀察邊說:“我觀察到的洋蔥表皮是由一個個的小格子組成的”,還展示了一生觀察后用筆畫圖的情景,他邊畫圖邊說:“我把細胞的樣子畫下來”,目的是啟 發學生用語言和圖畫將所觀察到的細胞的樣子描述出來。兩幅圖僅是學生研究細胞的活動指向,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利用其他方式進行研究。
二是得出研究結論:生物體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單位。對于本結論,應在學生觀察研究和討論交流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引導而得出。
三是出示一個資料卡。教科書出示了一幅顯微鏡結構示意圖,目的是讓學生了解顯微鏡各主要部分名稱,具體使用方法可不要求學生掌握。
活動二:把我們搜集的資料交流一下吧。
包括兩個環節。
一是教科書提供了一幅學生交流情境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學生搜集的材料有細胞的發現——我知 道細胞是科學家羅伯特·胡克最早發現的;有細胞的種類——我知道草履蟲是由單細胞構成的;也有關于生物體生長發育過程與細胞的關系的資料——我知道生物體 生長發育的過程就是細胞不斷生長、繁殖、衰老、死亡的過程。一名學生在打手勢但沒有出示提示語,是指學生搜集到的資料還有很多。通過交流可以擴大學生認識 的范圍,激發學生研究細胞的興趣,為學生的后續研究埋下伏筆。
二是展示了幾組細胞圖譜。展示的有動物細胞:肌肉細胞、血細胞和口腔細胞;有植物細胞:葉子的薄壁細胞、鴨跖草的下表皮細胞和水藻草細胞。目的是通過展示這些圖譜,使學生認識到不同生物、不同部分的細胞是不同的,以擴大學生對細胞的認識范圍。
自由活動:
教科書的自由活動指向是讓學生制作細胞模型。教材展示了一幅學生制作場景圖。圖中一生說:“ 把看到的洋蔥表皮細胞制成模型吧”,目的是提示學生可根據自己用顯微鏡所觀察到的洋蔥表皮細胞的樣子來制作模型。另一個學生說:“我來制作一個……”意在 是提示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研究實際和興趣,自主選擇制作對象。教科書沒有展示某種成型的細胞模型,意圖是給學生留有較大的空間,可以制成平面的,也可以制 成立體的,可以制作某種動物器官的細胞模型,也可以制作植物某一部分的細胞模型等。
拓展活動:
本活動設計了一項內容,即查閱資料研究細胞是怎樣生長的。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查閱資料或采用其他研究方法,把對細胞的研究引向深入。
科學教案 篇4
目標:
1觀察感知不同泡泡器吹出泡泡的形狀。
2會用記錄的方式記錄自己猜想與實驗的結果。
3樂意與大家交流分享
準備:
電線所做的泡泡器肥皂水
過程:
1吹泡泡,引起幼兒興趣
吹泡泡需要什么?
2設置問題情境,引起幼兒思考:
(1)桌上有哪幾種泡泡器?
(2)認識后猜測
3介紹表格記錄
4幼兒操作實驗
5交流、討論
(1)記錄表
(2)幼兒介紹自己的發現、說說猜想與實驗是否一致
(3)提示客觀記錄、看到什么樣的,畫什么樣的
(泡泡器我們可以提早做好做成有三角形的、圓形的正方形的長方形的并且有柄可以拿的
一般小孩子覺得什么形狀的會吹出什么樣的泡泡通過實驗后就發現都是圓形的)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地球上有許多地理現象的產生與地球運動密切相關,探究這些地理現象的形成原因和規律使我們學習地球運動的目的。本節課,我們要探究的是地球上晝夜交替出現的原因和相關規律。
講授新課:
一、用地球儀演示,并通過學生繪圖,探究晝夜交替及晨昏線的判讀
師:大家看這個地球儀,當這束光照在地球儀上時,地球上有多大面積被照亮?(1/2)此時地球儀上一半被照亮,另一半處在黑夜中,地球儀中出現了晝夜現象,再撥動地球儀,地球儀上的各點就出現了晝夜交替。
提問:那么,地球上為什么會出現晝夜和晝夜交替現象呢?
回答:由于地球既不發光也不透明,當太陽從一側照射到地球上時,就產生了晝夜現象,當地球自轉就產生了晝夜交替。
師:我把大家剛才看到的地球上的某一瞬間的晝夜現象定格下來,這邊是晝半球,這邊是夜半球,他們之間還有個分界線。現在,大家從地球儀的側面看地球上的晝夜分布狀況,然后將它給繪出來。
師:此時,我們看到A點出現在晝夜半球的分界線上,它此時正看到日出,隨著地球自轉一周,A點會出現一次晝夜的交替。那么,在下一時刻,A?(白天)。那么B點呢?(和A一樣)。AB所在的這條線上的各點在下一時刻都將進入白天,它叫晨線。地球上還存在一條昏線了。晨線和昏線共同構成一個經過地心的大圈,叫晨昏線,也叫晨昏圈。
二、晨昏線特點
三、晨昏線的判讀
活動:自己動手畫二分日時的太陽光照圖(側視圖和俯視圖)
課堂小結:主要學習了晝夜交替的產生和晨昏線的判讀,大家要學會畫圖。
教后反思:
1、導入不夠清晰,要有突破點,可以讓學生說說晝夜交替現象的形成都和哪些因素有關,如地球、太陽等。
2、條理不清,知識間的聯系不緊密,每個因素和晝夜現象的關系不清晰。可以對每一因素進行逐次假設,如假設地球不自轉,也不公轉,再假設只公轉不自轉;最后只自轉不公轉。
3、演示環節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讓學生動起來。
4、重點不突出,在小節中要有體現
5、內容可以少點,但要思路清晰。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走進科學教案12-08
《氣球》科學教案08-27
科學教案:蝸牛09-11
關于科學教案07-24
身邊的科學教案07-13
關于科學教案07-27
春天科學教案03-09
科學教案《賽車》04-07
有關科學教案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