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

時間:2022-09-15 12:35:24 科學教案 我要投稿

【熱門】科學教案范文合集八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熱門】科學教案范文合集八篇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

  3. 體會課文通過幾個事例來寫人的方法,能自己搜集材料寫一個科學家專心研究的小故事。

  教學重點教學難點:體會文章的寫作方法。

  一、復習檢查

  指名分段讀課文

  二、細讀課文

  1. 指名讀課文第一自然段⑴出示思考題:①開文迪許的怪表現在哪幾個方面?②他為什么有這些怪的表現?

  ⑵學生帶著問題自讀第2---5自然段,①讀后討論:衣著不考究

  布置很特別珍愛圖書珍惜時間②理解考究、特別、珍愛、珍惜等詞語。理解重點詞句,指導朗讀理解一般、過時等詞。③指導朗讀第2自然段理解家當一詞比較句子:開文迪許家里的布置也很特別。

  開文迪許家里的布置很特別。

  指名讀句子,聯系課文說說哪句話表達的意思準確些,為什么這里要用上也。

  ④指名朗讀第3自然段出示:他自己從書架上拿走一本書也要辦理一下手續。自由讀上面的句子,說說也要在這里強調了什么?

  ⑤指導朗讀第4自然段

  ⑥自由練讀第5自然段,說說哪些詞句最能突出開文迪許的怪。

  ⑶指名讀第1、6自然段①說說這兩段告訴我們什么?②這兩段在第一部分起什么作用?2. 細讀第二段⑴出示思考題:為什么說這位科學怪人并不怪?

  ⑵帶著問題自讀課文。讀后討論,可聯系上下文舉例說明。

  ⑶齊讀課文。

  ⑷小結段意

  三、作業

  1. 說說下列詞語的意思珍愛 打擾 慕名來訪 遺著迫不得已 諸如此類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家鄉池塘中的常見魚類,能說出它們的名字。

  2、觀察、實驗、記錄并歸納典型魚類的外形及行為特點。

  3、能根據提出的問題作出合理推測,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能用語言較清晰準確地描述魚類的外形及行為特點,能利用表格整理記錄有關研究結論。

  4、知道科學探究涉及提出問題、解答問題,能將自己研究的結果與已有的科學結論作比較,體驗科學探究中運用證據、邏輯推理、想象建立假設和推斷、理解事物及現象的重要性。

  5、樂于與他人合作與交流,通過探究,討論歸納魚類共同特點。實際生活中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對魚類及相關行為作出判斷和解釋。

  6、能將魚類特點與池塘環境相聯系,知道魚的外形及行為特點與它生活的環境是相適應的。

  教學準備

  1、池塘魚類的種類、外形特點、生活方式等相關掛圖或課件。

  2、水槽(或玻璃魚缸)、瓷盤、鑷子、紗布條、塑料繩、木片、滴管、水、家鄉池塘中的典型魚類(如鯽魚)、毛巾或衛生紙。

  3、各種水生動物(不一定是魚類)的圖片或課件。

  4、家鄉池塘中的小型魚類活體。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搜集信息資料

  (1)出示圖片或播放課件:同學們,這是我們家鄉的池塘中生活的幾種魚,誰知道這是幾種什么魚?

  (2)在我們家鄉的池塘中,還生活著哪些魚類?(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將有爭議的動物板書在黑板一側,在后面的學習中重新歸類)。

  (3)各種魚的大小、形態、生活方式不盡相同,可為什么人們把它們都叫魚呢?關于魚你還知道一些什么?

  二、提出研究問題

  1、教師出示并簡介魚類活體,安排學生觀察鯽魚的外形特點,為下一步研究活動做準備。

  師述:鯽魚是魚類的典型代表,它在外形上具有什么特點呢?請各小組認真觀察魚的外形、身體表面長有什么、魚鰓的形態等。同學們若對鯽魚其它外形特點感興趣也可以進行觀察,觀察之后將結果記錄在“我們的發現”表格里

  2、分小組進行觀察、討論、記錄。

  3、小組匯報觀察記錄結果。

  4、教師小結,然后出示圖片、展示課件或讓學生對照水槽中的鯽魚閱讀課文26頁上圖內容,認識魚的各種鰭。

  5、你能根據魚的外形特點,對魚如何運動、怎樣呼吸和運動,大膽做出自己的推測和設想嗎?怎樣證明自己的推測?

  三、制定研究方案

  1、教師出示并簡介各種學具,告訴學生這些學具主要用于觀察研究魚的運動和呼吸方式。

  2、各學習小組制定“魚靠什么游泳”、“魚如何呼吸”的研究計劃和步驟,預測研究結果。

  3、各學習小組匯報研究方案和預測,相互質疑、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四、開展科學探究

  1、分小組按照研究方案先進行“魚靠什么游泳”、“魚如何呼吸”的觀察研究,并將結果記錄下來,在“我們的發現”表格中。

  2、小組匯報實驗觀察記錄結果。

  3、教師對本節課的學習進行簡要小結和講評。

  第二課時

  一、(接上節課)開展科學探究

  1、你對魚還有哪些感興趣的問題?用什么辦法研究解決我們感興趣的問題?(教師根據學生表述進行板書)。

  2、根據實際,各小組選擇一項大家都感興趣的研究項目,同時制定研究計劃和步驟。

  3、分小組匯報研究方案,相互質疑、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4、分小組對選擇的研究觀察項目進行研究,并將結果記錄下來。

  5、小組匯報實驗觀察記錄結果,集體討論,統一意見。

  二、總結與交流

  (1)分小組歸納整理:“作為魚類代表的鯽魚在外形和生活、行為方式上有哪些特點?”

  (2)拿鯉魚與草魚、團頭魴、鯰魚等家鄉水池中常見魚類進行對比,看看鯉魚有什么特點是它們共有的?

  (3)分小組匯報“魚類共同特點,”各小組進行交流、辯論,將大家共同的觀點記錄在課本空框中。

  三、應用與實踐:

  (1)出示各種水生生物圖片實體或展示課件,辨別出其中的魚類,并能分析說出其中原因。如果時間允許可以增加一點相關內容供學生辨別。(自然水域中生活著許多動物,有的名稱中還有一個“魚字”,如甲魚、鯨魚、鱷魚、娃娃魚等,可它們不是魚類;有的名稱中沒有“魚”字,可它們屬于魚類,如泥鰍,海馬等)。

  (2)課外在家長的帶領下觀察家鄉池塘中各種魚類的生活情況,看一看除了課堂上所了解的魚類特點外,還有哪些特點是魚類共有的?與此同時通過現場觀察、比較、取回水樣研究、查閱資料、請教專家等方法,了解池塘水質對池塘中水生生物有什么影響(詳見課本41頁),填寫“自由研究”調查表。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能大膽地說出吃過的早餐名稱及味道。

  2、初步了解食物的營養知識。

  2、體驗做點心師的愉快情感。

  活動環境及準備:

  ppt圖片、面團若干、餡料若干、每桌一個盤子、油泥板人手一塊、帽子圍裙一副。

  活動過程:

  一、 看ppt圖片引出主題

  1、 看圖片了解天線寶寶們的早餐吃了什么?

  師:吃完早飯寶寶來到草地上,寶寶們邊鍛煉邊告訴小伙伴們早飯的時候自己吃了什么……

  2、 通過看圖片幼兒了解天線寶寶們的早餐。

  二、 幼兒討論自己的早餐和味道

  1、 回憶早上吃的早餐

  提問為什么每天要吃早餐?

  師:我們寶寶們為什么要每天吃早飯。

  幼:……

  師:早飯富含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維生素、脂肪等。是我們身體必需的營養。吃了吃飯,我們就有了營養,就會長個子,變得強壯。玩玩具有力氣。

  2、說一說吃的是什么早餐?味道怎樣

  師:那我們小朋友們早上吃的是什么早飯啊?味道怎么樣?

  幼兒自由回答

  三、資源介入

  1、這些豐富的早餐是誰做的?

  師:這些營養的早餐是誰做的呢?(激發幼兒做點心師的愿望)

  幼:……

  師:哦,點心師阿姨做的。寶寶們,我們來學點心師阿姨做早餐吧。

  2、點心師阿姨做早餐點心。(師充當點心師阿姨,頭戴帶廚師帽。)

  四、行為操練

  1、提供好面團、盤子、面板(油泥版替代)餡料若干

  2、師充當點心師阿姨做早餐。

  3、幼兒學習做點心。

  4、幼兒自由操練,師巡回指導。

  五、展示、賞析幼兒的作品

  1、通過視頻展示儀器展示幼兒有創意作品,師幼共同賞析作品。

  2、通過象形詞描述結束活動

  圓圓的餅干 彎彎的餃子 大大的饅頭 小小的雞蛋

  六、活動反思

  幼兒的游戲充滿了教育的契機,教師應善于觀察幼兒的游戲,并努力捕捉有價值的教育因素生成教育活動。教師要支持和推進幼兒自發生成的活動,讓幼兒成為活動的主體,成為活動的主動建構者。

  這個活動充分體現了從幼兒的生活中發現問題,并嘗試幫助幼兒解決問題。教師通過細心的觀察,發現幼兒對品種豐富的早餐非常感興趣,于是就針對吃早餐這個生活環節的內容預設了一次集體學習的活動。

  在設計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充分考慮到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準備了各種各樣的早餐材料,給了幼兒自由選擇的機會。從活動的效果可以看出,幼兒基本能說出早餐的名稱和味道。初步了解營養知識。

  在快樂的點心制作活動中,利用了家長資源介入活動,滿足了幼兒做點心師的愿望,讓幼兒在愉快的情緒中主動獲得了生活的經驗。了解了營養常識。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感受硬板紙、餐巾紙、包裝紙、皺紋紙等不同紙的質地,初步了解紙的種類和特性。

  2.簡要了解紙的制作過程,知道紙在生活中被廣泛運用。

  3.有初步的環保節約意識,懂得要愛惜紙張和書本。

  活動準備:

  1.各種不同的紙(如宣紙、皺紋紙、復印紙、餐巾紙、牛皮紙、瓦楞紙、白紙、電光紙等等)

  2.各種紙制品(如紙杯、紙管、紙盒、紙盤、紙墊等等)

  3.每人一個小水盆

  4.多媒體視頻課件

  活動過程:

  一、認識紙

  師:小朋友,今天有好多紙寶寶要來和我們一起做游戲,你們愿意和它們一起玩嗎?(愿意)現在我們一起將椅子底下的小籮筐拿出來看一看、摸一摸是些什么紙?(幼兒舉手說)

  二、探索紙的特性

  1.師:這些紙,它們都一樣嗎?(不一樣)這些不一樣的紙都有自己特別的小秘密,你想不想知道他們有什么秘密呀?請大家用各種辦法玩一玩籮筐里的紙,看誰發現的秘密最多?(引導幼兒發現紙表面的顏色和光亮度不同及用手觸摸紙的感覺不同,如有的光滑、有的粗糙等。)

  2.師:現在請你吹一吹這些紙,它們有什么不一樣?然后再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引導幼兒發現紙的厚薄與軟硬)

  3.師:現在請你撕一撕這些紙,它們撕起來有什么不一樣?(引導幼兒觀察哪種紙容易撕破及撕紙過程中紙的變化。)

  4.師:現在我們來看看這些紙遇到水會變的怎么樣呢?仔細看好哦,數到10后將你的發現高訴大家,看誰觀察的最仔細。(引導幼兒比比哪種紙吸水快,哪種紙吸水慢,哪些紙不容易吸水。)

  5.小結:原來紙有這么多的種類,像這種軟軟的、薄薄的紙叫宣紙;像這種白白的較滑實的紙叫復印紙;這種厚厚的硬硬的紙叫硬板紙;這種白白的摸上去有的毛的紙叫鉛華紙,還有手工紙、牛皮紙、瓦楞紙、沙皮紙等等。

  三、了解紙的用途

  1.你知道這些不同的紙都有什么用嗎?(幼兒舉手說)

  2.師:除了這些紙,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其他的紙嗎?他們又有什么用呢?(引導幼兒說說生活中見過的紙,并出示宣紙、牛皮紙、瓦楞紙、沙皮紙等供幼兒認識)

  四、簡要了解紙的制作過程

  1.看錄像,介紹紙的發明者、造紙的過程。

  師:生活中有這么多有用的紙,那這些紙是誰發明的呢?又是用什么材料怎么做出來的呢,你們知道嗎?那現在我們一起來看一段錄像,看看紙是誰發明的,是用什么材料怎么做出來的好不好?幼兒看錄像

  2.提問:紙是誰發明的?是用什么材料做出來的?是怎么做出來的?

  3.紙可以做各種東西,在生活中你還見過用紙做的東西嗎?(幼兒舉手說)

  五、懂得要愛惜紙

  師:我們在使用紙的時候要怎樣做才是節約紙、愛惜紙呢?(幼兒舉手說)

  六、活動結束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背景分析】

  通過三年級上冊“植物”單元的學習,學生對植物的認識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已初步領悟到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是會發生變化的。本單元是繼三年級上冊“植物”單元的延伸學習。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種子有自己特殊的結構,盡管外部特征不同,但在適宜的條件下都可以萌發生長成一株植物。

  過程與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鏡觀察種子的外部形態特征;根據植物生長的已有知識,預測植物種子的內部結構。

  情感態度價值觀:引發關注植物生長變化的興趣。

  【教學重點】:引領學生產生問題并積極思考,能用適宜的方式將自己的認識清楚地表達出來,并能想辦法證明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教學難點】:觀察各種植物的種子。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向日葵小苗的圖片或向日葵的一生ppt課件、各種植物的種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麥、玉米、菜豆等)、白紙、放大鏡。(學生準備)各種植

  物的種子、白紙、放大鏡。

  【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作業布置】:

  家庭作業:準備今天要求的材料。

  注:有種植條件的學校請學校后勤幫忙提前一天對種植基地松好土,施好肥,澆足水。

  學習評價:你怎樣觀察種子,有什么發現? 記錄表2:種子觀察記錄

  經過觀察,我們發現這些種子的形狀、顏色、大小?? 。

  《植物新生命的開始》教學反思

  三年級下冊的“植物”單元已經開始引領學生有意識地關注植物的有關問題,并且通過對向日葵一生的介紹,注意到植物一生的變化。但發生了什么變化?其他植物是否也會發生同樣的變化?在過去的學習中,學生對變化的認識是間接的,對其他植物的生長變化的認識也是零散的、模糊的。本課的教學就是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觀察植物的種子和做好播種前的準備工作等活動,激發學生對植物生長變化觀察的興趣,引發學生種植植物的欲望,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的根據已有認識進行預測的意識與能力。

  今天是開學的第二課,通過第一節課的激發和鼓動學生學習的熱情高漲。當我來到教室是許多學生向我展示他們帶來的各種各樣的種子,那種興奮勁就別提了。音樂響起學生們馬上做好,等待課堂的開始。

  本課主要有兩項活動:

  活動一:記錄自己的想法——學生用圖畫和文字記錄所知道的一株綠色開花植物一生的生長過程。

  首先我們進行了想象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這個環節學生進行較困難,有的學生不知從何下手對于植物自己從來沒有認真觀察,看到這情景我首先對學生說:“我們只有認真的對待每一次的觀察,才能夠了解植物的發育現象。你們想一想植物最初有什么發育,然后先長什么?細細思考生活你所見到和發揮自己的想象你認為它是如何發育的?”之后,我在黑板上先畫了一粒玉米種子讓學生想象往下該如何發育。通過我的引導學生已經開始在《活動手冊》上進行描繪自己“植物“的發育過程。我在學生之間巡視發現有些學生畫的還是很有生活基礎的,能夠基本描繪出植物的發育過稱“生根、發芽、成長、開花、結果”。本節課的開頭基本獲得成功。

  活動二:觀察種子,也是本課的核心活動。

  在對種子外部觀察前,先引導學生思考:觀察種子的哪些方面?對于觀察形狀、顏色、大小學生都能談到,這時,我再引導學生回憶上學期觀察大樹的方法,學生就能想到通過聞、摸等方法能獲得關于種子更多的信息。通過外部觀察,學生認識到種子的形態、顏色、大小各不相同。對于三下的學生,僅僅觀察到種子的顏色、形狀、大小、表面的光滑度還不夠。于是,觀察種子的內部構造十分重要,我認為時間要充足,這樣才能引導學生的觀察向縱深方向發展,也能幫助學生建立種子相同特點的認識。學生通過解剖豌豆、花生、瓜子等種子,發現它們還有一層薄薄的皮,而且種子還能掰成兩瓣,一瓣上還有小芽。通過觀察、梳理,學生認識到種子有種皮,還有胚根和胚芽。值得提醒的是:在第一個教學班上課時,我忽略了一個問題,所帶的黃豆、綠豆未經過浸泡,導致種子不易掰開,即使掰開了,里面什么也看不到。希望各位科學教師在備課時、準備材料時一定要做有心人,不要犯我同樣的錯誤了。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知道心臟的大小、位置、結構;了解心臟和血管的作用;探究心跳與哪些因素有關。

  科學探究目標:根據現象合理猜想,能夠利用簡單的表格、統計等方法整理資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小組合作意識;珍愛生命,并將學到的知識用于生活。

  教學材料準備:

  1、模擬心跳實驗材料:橡膠球、塑料瓶、塑料管、紅色的水四種材料;

  2、多媒體課件;

  3、聽診器、心跳測試記錄表、血液循環繪圖板、彩色筆。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出示聽診器,教師問:知道它是用來干什么的嗎?

  通過學生的交流,引入本課研究主題:心臟和血管(板書:心臟和血管)

  2、學生交流關于心臟想知道的問題。根據交流情況,引入下一環節:認識心臟。

  【通過讓學生思考聽診器的作用,引出心臟,引出本課的研究主題,這樣既直入主題、不浪費時間,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二、自主探究,認識心臟。

  1、想一想,猜一猜

  根據學生已有經驗先讓學生猜測位置,在猜測中發現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摸一摸,你的心臟在哪里?試著說一說它的樣子。

  課件出示心臟模型、位置。

  師生交流總結:心臟位于人體胸腔中部偏左。伸出拳頭在胸前比劃一下自己心臟有多大。

  【通過學生猜測,摸一摸,找出心臟的位置,最后出示課件,師生共同總結出心臟的位置、大小、形狀。學生在親身感受中驗證自己的猜想,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

  2、摸一摸、聽一聽

  對照著大屏幕,再找一找自己心臟的位置。摸摸有什么感覺?

  學生自己摸摸心臟,感受心跳。

  指導正確使用聽診器的方法:將聽筒置于耳內,用有膜片的這端放到心臟的位置。沒有輪到你的同學可以把耳朵貼近同伴的左胸心臟的位置,靜靜的感受心臟的聲音和節奏。

  學生用聽診器聽心跳。

  學生交流聽到的聲音,師生共同總結:有規律的、有節奏的一跳一跳的。

  【這個環節設計是想通過聽診器,讓學生清晰的聽到心跳,在聽中感受心臟,學生對這個實驗的興趣很濃厚,但一定要給學生講解聽診器的正確使用方法,才能讓學生更好的實驗。】

  3、看一看,做一做

  (課件出示心臟跳動)大家看一看,說一說:心臟是怎樣跳動的?學生交流

  師生用手勢模擬心臟的跳動,共同總結:(比劃)我們把這樣叫收縮,這樣叫舒張。心跳就是心臟的收縮和舒張。(板書:心臟收縮、舒張)心臟每收縮和舒張一次,我們就感覺到心跳一次。大家一起來用手勢表示心跳一次。

  【上面一個環節學生利用聽診器感受心跳,但心臟到底是怎么跳的,學生不是很明了,于是我利用了課件給學生最直觀的心臟跳動,并在觀察的同時引出心臟的收縮和舒張,最后為了更形象的展示心跳,我設計了讓學生用手勢表示心跳,學生在玩手勢的同時,加深了對心臟跳動的理解。】

  4、剖一剖,看一看

  師出示豬心臟解剖圖,看其內部構造。

  【在上面幾個實驗的基礎上,適時的拋出問題“心臟的內部構造又是什么樣的嗎?”將學生帶入心臟內部構造的學習中,接著通過豬心臟解剖圖,讓學生直觀的認識心臟的構造。】

  課件出示心臟內部構造:心臟是具有強有力的肌肉構成的,內部是空的,可以分為四個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小組合作,互相指出同桌的四個腔的位置。

  小組交流,在交流中強化四腔。

  【在第二個大環節的設計中,通過教師適時拋出的問題及幾個活動的設計,同學們在愉快的氣氛中,認識了心臟的形狀、大小、位置、構造。】

  三、探究心臟和血管的作用

  (一)了解心臟跳動

  1、猜想心跳作用。

  學生猜測,交流。

  2、師:同學們認為心跳的作用是輸送血液到全身,到底是不是?用什么方法驗證?

  學生交流。

  提供實驗材料:橡膠球、塑料瓶、塑料管、紅色的水四種材料

  小組商討“設計一個演示心臟跳動的模擬實驗”實驗方案,并在班內交流。

  3、實驗補充完善后,分組實驗。

  小組到前面演示實驗,并交流實驗結果。

  4、師生共同演示實驗,在演示中得到理論的提升。最后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出心臟的作用:心臟收縮,將血液輸送到全身各處,心臟舒張,將血液運回心臟。

  【在課堂上,教師不能代替學生思考,或是直接給出結論,只是起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作用,讓學生在動手實驗中得出結論,學生理解的更為透徹,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二)認識血管

  猜想人全身有幾種血管

  通過課件形象揭示三種血管。

  理論提升:我們來看人體全身血管圖,把血液從心臟輸送到全身各處的血管叫動脈。(動脈里的血液攜帶著養料和氧氣,一般用紅色表示),把血液送回心臟的血管叫靜脈。(靜脈里的血液攜帶著人體產生的二氧化碳氣等廢物,一般用藍色表示),連接動脈和靜脈的是比頭發絲還細的布滿全身各處的是毛細血管。(板書:毛細血管)。

  學生看完課件,師生共同完成板書:血管有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用紅筆板畫動脈血管,用藍色板畫靜脈血管。

  【適時利用多媒體手段,給學生直觀的學習,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認識三種血管。】

  (三)揭密血液循環

  1、畫血液循環圖。各小組先想一想,用箭頭在血液循環模板畫出,血液在人體內是怎樣循環流動的,用箭頭在圖上劃出血液流動方向。師巡回指導。

  2、學生上臺展示,揭密血液循環

  找兩個小組的同學說說他們的想法。

  師總結:心臟的構造以及血液循環是非常復雜的,同學們能想到這么多,很不簡單。

  看屏幕電影:血液在人體內到底是怎樣循環流動的呢?我們再來看個影片。(課件插播血液循環小電影)看了剛才的資料,結合自己的身體相互說說,血液在心臟和血管之間怎樣循環流動。

  【讓學生自己動手畫血液循環圖是基于學生對已有知識的理解與猜測,在猜測后給予正確的引導,學生的理解會更深入,記憶會更加牢固。】

  四、測脈搏,探究影響心跳快慢的因素

  (一)感知心跳

  師生交流,除了用聽診器聽心跳,你知道還可以怎么測心跳?

  找一找身體的那些地方也能摸到這樣的跳動?(生:手腕、脖子、頭)

  師生共同總結:脈搏是由于心臟收縮和舒張引起的。所以我們通過摸脈也可以知道心跳的情況。

  【有了前面學過的知識,學生不難猜測出脈搏是因為心臟收縮和舒張引起的。】

  (二)測心跳,了解影響心跳快慢的因素

  1、測半分鐘心跳數,然后將測得的數據乘以2記錄下來。

  比較數據,找發現。

  學生交流:每個人的心跳是不一樣的。

  學生討論、交流:心跳的快慢和什么有關呢?

  2、老師質疑:剛才我也測了一下自己的心跳,一分鐘86次,我平常的心跳一般是75次,這是怎么回事?

  學生猜測原因:可能是因為太緊張的緣故;或許是心情激動。與情緒有關。

  師:你在什么情況下還感到過心跳與平時不一樣?

  生自由回答(激動,批評、看恐懼片等等。)

  師:現在誰能總結一下,心跳的快慢和什么有關呢?學生總結。

  提升:人在情緒激動、從事勞動或體育運動時,需要的氧氣多,血液循環就要加快,所以心跳就會明顯加快。另外,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身體狀況的人,心跳會有所不同,少年兒童在正常情況下的心跳每分鐘60——100次。我們學會了摸脈搏的方法,平時就可以用這種方法檢查自己的健康情況。

  【學生在交流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科學教案 篇7

  一:導入新課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小玩具,想不想一起玩一下?

  (教師指名一位學生到講臺前打開玩具盒子)

  師:咦,怎么跳出來了呢?誰能解釋一下?

  師:(翻轉盒子)果真有個彈簧!課前布置大家收集各種各樣的彈簧玩具,大家帶來了嗎?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彈簧里的學問,板書課題:彈簧里的學問

  一位學生到講臺前打開玩具盒子

  (學生解釋原因。)

  用學生感興趣的小游戲導入新課,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要研究的內容上,同時為后面學生自己設計彈力玩具提供一個范本。

  利用彈簧做游戲,有什么發現?

  師:各小組把收集到的各種彈簧玩具放在一起,玩一玩,看看有什么發現?把你的發現記錄下來。

  師:哪個小組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們的發現?

  師:彈簧有力量嗎?彈簧在什么情況下有力量呢?

  師:當我們把彈簧壓縮或拉長時,它就會產生一種要恢復原來形狀的力,這就是彈力。

  我們周圍的物體,除了彈簧能產生彈力外,還有那些物體也能產生彈力?試著找一找。

  師:很多物體都能產生彈力,彈力有沒有大小呢?彈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

  師:你能想一個辦法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嗎?動手試一試吧!

  師:彈力的大小與用力的大小有關,那彈力有沒有方向呢?他的方向朝哪呢?請大家體會一下。

  了解生活中的彈力現象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彈力?

  引導學生交流時著重分析這些彈性物體受力時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怎樣產生了彈力。

  二、自由活動

  1、我們來設計利用彈力原理的玩具。

  師:彈力可以幫助人們做很多的事情,大家想利用彈力,設計一個小玩具嗎?

  你想設計一個什么樣的玩具?

  2、自我評價

  組織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與探究從“我的實驗,我的發現,我的設計”三個方面進行小組內的評價。學生玩彈簧,老師參與小組的活動,引導學生在小組內或小組間交流游戲方式,讓學生盡情體驗游戲與活動所帶來的快樂,并從中有所發現。

  學生分組交流本組玩彈簧玩具或游戲的名稱、玩法,說出自己的感受和發現的問題。

  學生根據試驗現象及生活經驗交流

  學生自由研究、討論,發現產生了彈力的物體。

  學生猜測。

  學生利用試驗桌上的材料進行分組試驗。實驗結束匯報結論。

  學生自由研究,體會彈力的方向與用力的方向相反。

  學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彈力應用。

  學生小組交流設計計劃、并交流展示設計成果,教師給以相應的評價。

  在教學中順應學生的興趣指向,引導學生在游戲中有所發現,并對所提出的和彈性、彈力有關的問題進行思考、假設;然后再讓學生去有目的地玩游戲,以此來驗證自己的假設,使學生對彈性、彈力有所感悟,再通過在表達交流中闡述自己的發現、體會與收獲從而使學生意識到“什么是彈力”。在活動中著力培養學生樂于與他人合作,善于表達交流的意識,使學生養成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習慣,意識到玩中有科學。

  根據學生的愛好及手中準備的材料,引導學生設計利用彈力工作的玩具,培養學生樂于探究的興趣及動手能力,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科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能夠通過活動找出人體上可以自由活動的關節;

  2.能夠通過多種活動體驗.比較人體上各種關節的多種連接方式;

  3. 體會到關節在人體各種運動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認識到人體各部分的結構與功能是緊密聯系并相互適應的;

  4.感受人體關節的神奇與巧妙,激發研究人體的興趣。

  教學重點:

  1.認識關節的運動作用和緩沖作用

  2.認識關節類型和運動方式

  教學準備:

  人體骨骼模型和有關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交流談話,揭示課題

  1.圖片出示機器人行走.工作,

  觀察:機器人行動起來與我們有什么不同?你知道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2.學生交流介紹。

  3.提問:人可以靈活地做各種動作跟我們身上的哪部分結構有很大的關系呢?(揭示課題:關節)

  4.談話:關于關節,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認識關節,體驗關節的作用

  1.講解:什么是關節?(骨頭與骨頭相連的地方叫關節)

  2.講述:人體的支架——骨骼是一個完整的整體。人體由許多塊小骨組成,而不是一塊塊的大骨,每兩塊小骨之間由關節相連。

  3.介紹:關節可以分為固定關節和活動關節兩種。身體內的某些關節以某種方式連結后,骨的活動性較小,或是不能運動。我們把這些骨的連接叫做固定關節。頭蓋骨的骨就是由固定關節連結的,連接肋骨和胸骨的也是固定關節。人體內的大多數關節都是活動關節。活動關節使人體能夠進行大幅度的運動。

  4.小組活動:活動一下身體,找一找身上有哪些是可以自由活動的關節,在人體圖上標出來。

  5.匯報交流,實踐體驗。

  6.小結并設疑:這些可以自由活動的關節有什么作用呢?你能想辦法設計實驗驗證一下嗎?

  7.談話:如果這些自由活動的關節不能夠自由活動了,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呢?分組實驗活動,體驗一下,關節綁住之后做這些動作跟原來比較有什么不一樣?

  1)綁住食指關節——寫字.穿回形針項鏈.把豆子放進小口瓶;

  2)綁住肘關節——系鞋帶、拉拉鏈、寫字;

  3)綁住膝關節——走路、下蹲。

  8.匯報實驗結果,交流試驗體驗。

  9.小結:如果沒有關節,人體就會像木板一樣僵硬。

  三、體驗關節的多種連接方式

  1.活動:按要求做各種動作,比較一下,身上的關節所能夠做的動作有什么不同。

  2.學生交流匯報。

  3.預測:里面的骨頭是怎么連接的?

  4.談話:你的預測正確嗎?請閱讀資料:六種常見的自由活動關節。

  5.學生交流討論。

  6.出示圖片

  指導學生觀察骨與骨之間是如何連接的。

  7.完成下列各項活動:

  (1)轉動你的胳膊;

  (2)推開門;

  (3)從桌子上拿起一本書;

  4)大幅度甩手;

  5)轉動你的頭;

  6)跪下。

  列出完成每一項動作所涉及到的關節的類型。

  8.對號入座——找一找身上還有哪些部位的關節分別是這六種常見關節類型。

  9.將身體的某個關節固定起來做某件事情,體驗關節的作用。

  10.小結:不同的活動關節使人體能以多種方式運動。

  四、總結拓展

  1.談話: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對關節有了哪些了解?

  2.思考:關節還有什么作用?我們應該如何保護我們的關節呢?

  3.活動體驗:將你的腳尖踮起,然后迅速將腳跟落下。比較一下,在身體挺直和膝關節彎曲兩種狀態下,做這個活動你的感覺有什么不同?

  板書設計:

  關節

  肩關節 肘關節 腕關節 髖關節 膝關節 踝關節

  教后反思:

  在《關節》這一課的教學中“人體上有哪些關節”“關節的作用”“關節的保健”等問題,許多學生都沒有認真思考過。這樣便利用有效的提問,揭開關節秘密的欲望,就好比一粒小小的石子,在水中激起了層層漣漪,蕩起了朵朵浪花,將學生的探究激情蕩漾開來,踴躍地投入到探究學習活動之中。在教學中我注重讓學生在經歷中體驗科學,把各種不同的關節固定起來再去做各種事情,通過與平常動作的對比,讓學生體驗關節在人體運動中的作用,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由于教學條件的局限,在教學時可以考慮借助與人體關節具有相似性的動物(轉載于:關節的教學設計科學)的關節來直觀呈現觀察對象,讓學生在直接的觸摸、實踐中增加對關節的認識。

  東郭鎮李嶺小學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關于科學教案07-27

《氣球》科學教案08-27

科學教案:蝸牛09-11

走進科學教案12-08

科學教案范文04-06

科學教案《賽車》04-07

有關科學教案06-12

身邊的科學教案07-13

關于科學教案07-24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久久综合色_综合色88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综合网 | 日韩在线视频网站 | 一区二区三区黑人免费 | 中文无遮挡h肉视频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