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

時間:2022-10-05 10:27:34 科學教案 我要投稿

【精選】科學教案范文錦集八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選】科學教案范文錦集八篇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⒈知道種子發芽需要陽光、空氣和水。

  ⒉能正確觀察和照顧植物,記錄種子發芽的過程。

  ⒊養成有序取放工具材料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

  1.幼兒第一次活動中種植的黃豆、綠豆等發芽種子。

  2.《怎樣讓種子發芽》集體記錄單、《種子發芽》記錄單。

  活動過程:

  ★回顧上次活動

  結合集體記錄單,展開話題。

  教師:小朋友,上次我們一起進行了種植活動,幾天過去了,我們來看看,你種的種子有什么變化?它們象記錄單里說的那樣,發芽了嗎?

  幼兒1:我種的綠豆發芽了!

  幼兒2:我中的黃豆也發芽了!

  ★觀察比較

  (1)讓幼兒觀察對比試驗1的種子的變化,感知植物發芽的條件。

  教師:沒放水的種子有什么變化嗎?

  幼兒:沒有發芽,還是干的、硬的。

  教師:這是為什么?

  幼兒:因為沒有水,種子就不能發芽!

  (2)讓幼兒觀察對比試驗2的種子的變化情況,感知植物生長需要陽光。

  教師:我們再來看看紙盒里的豆芽和窗臺上的豆芽有什么變化?

  幼兒:窗臺上的豆芽還在長,紙盒里的豆芽變黑了,要死了!

  教師:這是為什么?

  幼兒:因為植物生長要有陽光!

  小結: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都是種子萌發需要的條件。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植物體內水分充足時,植株才能硬挺,保持直立的姿態,葉片才能舒展。沒有陽光照射,植物就不能茁壯成長。所以,我們通常要把植物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還要經常給它們澆水。

  ★記錄

  指導幼兒用自己喜歡、別人又能看得懂的記錄方式將種子發芽的過程繼續記錄下來。

  教師:看一看,你的種子發出小芽了么?我們把觀察到的情況繼續記錄在《種子發芽》記錄單上吧!請你每天注意觀察,定期做好自己的發芽記錄。

  引導幼兒在觀察過程中相互交流。

  活動延伸:

  ⒈本次活動歷時時間長,教師要重視交流和觀察的環節,不斷引導幼兒觀察、記錄種子發芽的過程。

  2.活動結束后,將《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操作單投放到活動區,指導幼兒完成。

  3.教師可以運用幾種不恰當的栽培方式和幼兒一起做種子發芽的實驗,以便幼兒對比觀察,了解種子發芽所需要的條件。

  活動紀實資料:

  這是孩子在一段時間里的記錄情況: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用科學的表達方式描述自己聽到的聲音。

  2、能夠在多個問題中確定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

  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覺各種物體發聲時產生的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樂于對周圍的各種聲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問題。能夠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對聲音問題的看法。

  科學知識目標:

  能舉例說明周圍的聲音是各種各樣的。能歸納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教學準備

  按組準備鼓和鼓槌1個、綠豆若干粒、鑼1面、鋼尺1根、紙杯1個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在我們的生活中,風聲、雨聲、讀書聲,處處充滿著各種各樣的聲音。

  二、活動一:尋找聲音。

  1、觀察書中的四幅插圖

  2、傾聽聲音:讓學生傾聽聲音,知道這個聲音是由誰發出的。

  3、想一下某些物體和動物在發出聲音時的變化。

  4、關于聲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活動二:觀察物體發聲時的現象。

  1、用“耳”和“眼”共同感覺各種物體發聲時產生的現象。

  學生實驗

  全班討論,交流得出結論: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填寫各種物體發聲時的現象記錄表

  討論物體發聲時有什么現象?它們有什么共同之處?

  2、提問:用什么辦法能使物體停止發聲呢?

  演奏者如何使鼓或鑼停止發聲?

  物體停止發聲時有什么共同的現象?這說明了什么?

  四、小結。

  板書設計:

  3 傾聽聲音

  尋找聲音

  聲音的產生:現象:

  結論: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通過觀察了解太陽光的組成,知道白光是復色光

  2.知道不透明物體的顏色和透明物體的顏色的成因能力培養

  3.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知識遷移和應用概念認識新事物的能力,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科學思想:

  通過觀察白光色散實驗,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尊重科學、依靠科學的科學思想.

  科學品質:培養學生求實、創新、嚴謹、合作的科學品質

  科學方法:指導學生學會實驗探究 觀察分析 比較等方法

  [教學重點]

  1.光的色散的觀察和分析

  2.物體的顏色

  [教學難點] 物體的顏色

  [教學過程設計]

  引 入:觀看彩虹的照片,學生討論彩虹是怎樣形成的?

  學 生:是水把光分成七種顏色,形成彩虹

  介 紹:1666年,牛頓用三棱鏡將太陽光分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

  1.光的色散

  (1)白光是由多種色光混合而成的

  (2)單色光:不能再分解的光

  復色光:由單色光混合而成的光

  2.看不見的光

  (1)紅外線(家用電器上的遙控器,可發出紅外線)

  (2)紫外線(消毒滅菌,鑒別紙幣的真偽)

  3.物體的顏色

  書P.24思考題,課前請同學回家做實驗,課堂上討論結果,得出結論

  (1)透明物體的顏色是它能透過的色光的顏色

  (2)不透明物體顏色跟被它反射的色光的顏色相同,吸收跟物體顏色不同的色光

  (3)物體呈現黑色說明它能吸收各種顏色的光,物體呈現白色,說明它能反射各種顏色的光。

  4.三原色

  (1)色光的三原色:紅,綠,藍

  紅+綠+藍=白

  藍+紅=紫

  紅+綠=黃

  藍+綠=青

  (2)顏料的三原色:紅,黃,藍

   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題

科學教案 篇4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夜景嗎?老師給大家準備了好多的圖片,你們看,漂亮嗎?在咱們的平度有這樣的美景嗎?你在哪兒見過?那你們知道,是什么把這夜晚裝扮的如此美麗?咱們同學真是聰明,對,是燈光,那燈光是從哪兒發出來的?哦,燈泡亮了,就能發出這美麗的燈光。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解開燈泡亮了的秘密好嗎?

  二、探究新課

  (活動一)

  師:在研究燈泡亮了之前,老師還給大家帶來了一種既廉價又實用的電器,看,你們認識嗎?

  生:手電筒

  師:對,是手電筒。那你們能讓手電筒的燈泡亮起來嗎?

  生:能。

  師:喲,都能,好,你來試試。給大家看看,燈泡亮了嗎?燈泡為什么會亮呢?手電筒里有什么秘密嗎?請大家先猜一猜。

  生:自由回答

  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板書)到底咱們同學們猜得對不對呢?咱們把手電筒怎么樣就知道了?對,拆開看看。老師給每個小組都準備了一個小手電筒。不過,在拆開之前,老師要給大家提幾點要求:(課件出示)1、小組合作,把拆開的部件按順序擺放好。2、仔細觀察,手電筒大體可分為哪幾部分?3、小組討論一下,這幾部分各起什么作用?4、快速把手電筒安裝起來,使小燈泡亮起來。聽明白了嗎?開始!

  (學生分組活動,教師指導,解決兩個問題)

  師:好了,同學們,剛才我們動手拆開手電筒,一定有很多發現,哪個小組先來匯報一下你們的發現?

  生:匯報交流。

  師:同學們再想一想,要是燈泡亮起來,關鍵需要哪些材料?

  生:電池

  師:(實物講解)對,電池分為正負極,你們知道哪是正極和負極嗎?(講解或板畫)電池有什么作用嗎?還需要什么?

  生:燈泡。

  師:對,燈泡是用電的,還有嗎?

  生:開關。

  師:開關有什么作用?哦,控制燈泡亮還是不亮的,還有嗎?

  生:鐵皮。

  師:鐵皮有什么作用嗎?在手電筒里,鐵皮起連接作用的,可以導電。

  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知道,手電筒大體可以分為這四部分,把這四部分組裝起來,手電筒的小燈泡就可以亮起來,對嗎?

  (活動二)

  師:看來,同學們已經掌握了手電筒亮起來的秘密。在我們的學具袋里,也有一只小燈泡,你想不想也讓它也亮起來?

  生:想!

  師:請同學們打開學具袋,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這些材料。(實物講解)

  電池,燈泡,開關,這是什么?你認識嗎?電線,這些電線有什么作用嗎?對,就像手電筒的鐵皮一樣,可以導電,我們在科學上稱它為導線。為了便于大家操作,學具袋里還有一些輔助材料,看,這叫電池夾,你們知道他有什么作用嗎?對,真聰明,電池夾是用來固定電池的。這個呢?還認識嗎?它叫小燈座,是用來固定燈泡的。材料我們都認識了。接下來,就利用你們手中的材料,使小燈泡亮起來吧,不過,老師還要給大家幾點提示:(課件出示)1、注意,千萬不要用導線直接連接電池的正負極。2、在裝電池之前,先把開關斷開。3、燈泡亮了之后,斷開開關,小組合作,組長代筆用你們喜歡的符號把連接的電路畫出來。聽明白了嗎?好,開始!

  (學生組裝電路,畫電路圖,教師巡回指導)

  師:好了,你們的燈泡都亮起來了嗎?同學們真聰明,哪個小組愿意把你們的結果跟大家交流一下?

  (實物投影:先展示并交流電路連接方法,后展示電路圖)

  師:同學們看,你們用了這么多的符號,在科學上,電路中的每一部分都有標準的符號,你們看:(教師邊講解邊板書)好了,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一個完整的電路是有哪幾部分組成的?

  生:電池、導線、開關,燈泡

  師:手電筒中的鐵皮就相當于導線(擦掉“鐵皮”,換上“導線”),導線是用來導電的,那你知道電是從哪里來的嗎?(電池)電池是電的一種來源,你還認識什么樣的電池?(學生回答)老師這兒還有幾種電池的類型,你們看,認識它們嗎?(出示課件)咱們幾天上課用的電腦,用電池來供電可以嗎?(不可以)為什么?對,電池的電力太小了?那么,電還來自哪里呢?對,電還來自發電廠,請同學們看屏幕(課件出示),這是太陽能發電廠,是用什么發電的?風力發電廠呢?水力發電廠呢?咱們平度也有一個發電廠,你們知道它使用什么來發電的嗎?對,燒煤,這就叫火力發電廠。電池和發電廠都是電的來源,人們習慣把它們叫做電源(擦掉“電池”,換上“電源”)。燈泡是用電工作的,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是用電來工作的?(電視機、電冰箱、電腦、洗衣機……)凡是用電工作的,人們把它們統稱為用電器(擦掉“燈泡”,換上“用電器”)。開關是用來控制燈泡的亮滅的,把開關合上,小燈泡就亮了,斷開,燈泡就滅了。看來,一個完整的電路就是有電源、用電器、導線、開關這四部分組成的。只要把這四部分正確連接,燈泡就會亮起來,或者說用電器就會工作。

  三、拓展活動

  師:這節課,同學們表現真好,不但探究出了電路的組成部分,還學會了畫電路圖,為了獎勵你們,我給你們帶來了一種水果,你們看,是什么?(西紅柿)西紅柿好吃嗎?對,西紅柿含有豐富的營養,非常好吃,老師也很喜歡吃。不過,西紅柿不但好吃,還可以做西紅柿電池,你們信嗎?想自己做一個西紅柿電池試試嗎?好,課后請同學們參照課本32頁,自己來做一個西紅柿電池,下節課我們再來交流好嗎?這節課就到這兒,下課!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經歷簡單的比較觀察的過程,知道蝸牛和蝗蟲的區別。

  2.經歷初步的小動物身體大小的比較和測量過程,能根據動物特點,描述動物的大小。

  教學準備:

  1.小組或個人觀察用的蝗蟲、蝸牛殼、放大鏡、尺、三角尺、記錄用紙和筆。

  2.蝗蟲、蝸牛、長得跟蝸牛相近的動物、長得跟蝗蟲相近的動物、既不像蝸牛;又不像蝗蟲的動物,大象、長頸鹿、蜂鳥等動物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觀察蝗蟲。

  1.觀察蝗蟲的身體。

  ☆觀察身體的哪些部分?(蝗蟲的頭、胸、腹;蝗蟲的頭部:眼睛、觸角、嘴;蝗蟲的腳;蝗蟲的翅)

  ☆用什么方法觀察?

  ☆按怎樣的順序觀察?

  2.描述蝗蟲的身體的特點。

  二、比較蝸牛和蝗蟲的身體。

  1.比較蝸牛與蝗蟲的相同點。都有頭部,頭部有觸角、眼睛、嘴;都有運動器官--足……

  2.比較蝸牛與蝗蟲的不同點。身體形狀、構造不同;眼睛、觸角、嘴、足等不同……

  三、比較周圍環境中的小動物。

  1.看課本插圖:

  給與蝸牛相同的動物畫“〇”。

  與蝗蟲相同的動物畫“△”。

  有疑問的動物畫“?”。

  剩下的動物既不像蝸牛,又不像蝗蟲。

  2.匯報交流:跟蝸牛長得相近的動物:田螺、蛞蝓、蚌、蜆。

  跟蝗蟲長得相近的動物:蚱蜢、螳螂、蟋蟀、蜜蜂、螞蟻。

  長得既不像蝸牛又不像蝗蟲的動物:貓、青蛙、魚、鳥、烏龜。

  3.你還知道哪些長得像蝸牛的動物和長得像蝗蟲的動物?

  四、觀察蝗蟲的大小。

  1.怎么比較兩只蝗蟲的大小?

  2.測量蝗蟲的大小。

  ☆測量什么?

  ☆怎樣測量?

  3.測量并描述一只蝗蟲的大小。

  五、觀察蝸牛的大小。

  1.測量蝸牛的身體長度。蝸牛的身體沒有固定的長度,測量存在難度,即使測出了數據也沒有多大用處。

  2.尋找比較蝸牛大小的方法。

  3.比較測量蝸牛殼的大小。用三角尺測量蝸牛殼口朝向桌面時的高度。

  六、動物大小的觀察和描述。

  1.出示一張蜂鳥的圖片,問:這是什么鳥?這只鳥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沒有?

  ☆知道這鳥有多大嗎?老師用食指和拇指表示1~2厘米的大小,同時告訴大家,這只蜂鳥跟蜜蜂差不多大小。

  ☆瞧,大小的觀察和描述,有時是很重要,很有用的。

  2.討論:大象、長頸鹿、魚、蚯蚓、蝴蝶、烏龜、瓢蟲,我們一般采用什么方法觀察描述這些動物身體的大小。

  3.說說自己在尋訪小動物的調查活動中,是用什么方法觀察描述動物身體的大小的。

  七、小結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觀察方法。

  教學建議:

  1.江南地區蝗蟲較蚱蜢少見,本課教學時完全可以用蚱蜢代替蝗蟲進行教學。

  2.本課只對蝸牛和蝗蟲等具體個體進行比較,不抽象出軟體動物和昆蟲的概念。

  3.蝗蟲好動,在測量它的身長和展翅長度時,需要兩個同學合作進行。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觀察、描述和記錄卵的形狀和顏色。

  2、能夠通過圖畫和文字表達,交流關于蟻蠶的觀察結果。

  3、能提出關于蠶的問題,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邊養蠶邊研究。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卵是蠶生命的開始。

  2、知道蠶卵能孵出蟻蠶。

  3、能用放大鏡觀察卵和蟻蠶的外形特征,并把它畫下來。

  4、知道蟻蠶需要食物、空氣、空間等生活和成長的必要條件。

  情感、態度與價值感:

  1、愿意和同伴合作與交流。

  2、珍愛小動物,主動接近小動物,不傷害小動物。

  3、充分體驗養蠶所帶來的樂趣。

  教學重點:用放大鏡觀察卵和蟻蠶的外形特征

  教學難點:描述和記錄卵的形狀和顏色,討論蟻蠶的生活和成長的必要條件。

  教學準備:蠶卵、蟻蠶、放大鏡、干毛筆、紙盒。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出示一塊絲綢,給學生看一看、摸一摸)?

  2、那你們知道知道織絲綢的絲是怎么來的嗎?

  3、蠶是怎樣一種小動物,它又是怎樣吐絲的?想不想親自看一看呢?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一起來養蠶,親自體驗一下養蠶的樂趣。

  二、討論“關于養蠶我們知道些什么”、“有哪些問題需要研究”。

  1、關于養蠶你們都知道些什么?

  2、小組討論

  3、匯報討論結果

  4、誰養過蠶?能告訴大家養蠶要注意什么嗎?沒養過蠶的同學也可以說說,你準備養蠶了,你將要做什么?有哪些問題需要大家幫忙解決?

  5、由學生提出問題,師生一起討論解決辦法。

  三、觀察蠶卵

  1、要養蠶首先要了解蠶卵是什么樣的。你知道蠶卵長什么樣的?

  2、下面我們來觀察蠶卵(出示蠶卵并分發給各組)。

  3、小組觀察:分別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把你看到的寫下來或畫下來,用尺子量一量蠶卵有多長?

  4、匯報:說一說蠶卵是什么樣的?

  5、關于蠶卵你還有什么問題提出?

  6、師生討論解決辦法。

  四、觀察蟻蠶

  1、蠶寶寶出世了,你們看剛出殼的蠶像什么(將剛出生的蟻蠶分發給學生)?給它起個什么名字好呢?

  2、學生給剛出生的蠶寶寶起名字。

  3、告訴學生剛出生的蠶的名字,讓學生比較一下自己取的名字和大人們取的名字有什么不同。

  4、仔細觀察蟻蠶,用尺子測量它的長度并做記錄(可以寫,也可以畫下來)。

  5、說一說蟻蠶是什么樣的。

  6、指導學生做好第一篇養蠶日記

  7、面對可愛的蟻蠶寶寶,你還可以用哪些方法記錄蠶寶寶的成長過程?

  五、情感教育

  教育學生要愛護蠶寶寶,珍愛小生命。

  板書設計:

  1、我們來養蠶

  蠶的一生:蠶卵—蟻蠶-蠶-蠶蛹-蠶鵝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月相在一個月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

  2、月相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

  過程與方法:

  1、持續地觀察月相的變化過程。

  2、根據已有的現象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而做出假設,同時能在小組學習中收集整理別人的觀點,并且根據一定的事實對自己的假設進行調整。

  3、初步學習利用模型來解釋自然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初步意識到宇宙是一個變化的系統。

  2、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月相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月相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教學難點】要求學生持續一個月進行觀察,在觀察過程中詳細記錄月相的形狀、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農歷時間、太陽在天空的位置。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用于貼月相的掛圖、月相成因示意圖、月相變化的課件、皮球、電燈(瓦數大的)。

  學生準備:圓紙片、剪刀、活動記錄等。

  【教學過程】

  一、畫月相

  1、創設情境,引出月相話題:

  同學們,蘇軾的《水調歌頭》里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月有陰晴圓缺”的詞句,看來人們很早就發現了月球有圓缺變化的情況,說說你曾經見到過的月亮是什么樣的?

  (當學生說到滿月時,請他說出陰歷時間)

  2、講解:月亮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過的月相畫下來嗎?

  (教師給每個學生幾張相同大小的圓紙片,請學生在紙上畫月相,然后把它們剪下來。)

  4、讓幾位學生把畫月相的紙片貼在黑板上,全班觀察分析。這些月相相同嗎?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見到這樣的月相,為什么?

  5、學生提出自己的假設,并且判斷黑板上所畫月相的正誤。

  6、說說這些月相分別是什么時候能看到的?

  二、給月相排序

  1、請每位學生再畫一個月相,并剪下來。

  2、在小組中討論,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農歷什么時候的?

  3、(出示一組標有時間的圓圈的掛圖)你能把剪下來的月相準確地貼在上面的圓圈里嗎?

  (學生根據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測時間,在黑板上的相應位置貼上月相。)

  4、觀察黑板上的掛圖上貼出的許多月相,小組討論并交流:有什么發現?有什么問題?

  5、教師出示農歷上半月的月相變化過程圖,讓學生們討論:你們認為月相的變化是否有規律?有什么規律?你們認為下半月的月相將如何變化?

  6、小結:月相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性的。農歷上半月由缺到圓,下半月再由圓到缺。

  (其他的說法也正確:1、一個月中月相的變化規律是:初二向左彎,初八右半邊明亮,十五月圓,二十二左半邊明亮,二十八向右彎(記憶訣竅:“殘”字拼音第一個字母“C”的形狀)。2、月相的變化經歷新月——上弦月——圓月——下弦月——殘月的過程。3、上半月,人們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積逐漸變大,直到滿月,亮面在右側;下半月,人們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積逐漸變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側。)

  三、模擬月相變化

  1、設疑:月相的變化是月球的形狀在變化嗎?是伴隨著月球的什么運動發生變化的?

  2、小組內討論交流:能否用做模擬實驗的方法來研究月相變化?用什么來模擬,怎樣模擬?

  3、可參照課本第49頁進行模擬實驗,觀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樣嗎?亮面朝向一樣嗎?

  (或者在教室里準備一盞瓦數大的電燈,用這盞燈當作太陽,學生自己當作地球,用皮球當作月球;把“月球”舉在空中,使“陽光”照到“月球”上,觀察此時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狀;然后使“月球”圍繞“地球”公轉一周,觀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變化?)

  (模擬實驗成功的關鍵在于:用來模擬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體,它的明亮一面始終向著“太陽”。即“月球”圍繞“地球”轉動一周時,它只自轉了一周。)

  4、提問:通過模擬月相變化的實驗,你有什么發現?

  5、學生思考回答。

  (預設:月相的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發光、太陽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關,不是因為月球的形狀在發生變化。)

  6、播放月相變化的課件,鞏固并小結:月相變化跟月球不發光有關,跟太陽照射有關,跟月球在圍繞地球公轉有關。

  (解釋:月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我們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陽的光。月相實際上就是人們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由于觀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對比一下,我們前面排序時所貼的月相,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

  四、觀察白天的月相

  1、談話:在給月相排序和模擬月相變化的過程中,我們推測出了月相變化的規律,同時還產生了許多問題。要知道規律是不是存在,以及問題能否得到圓滿解決,需要我們進行實地的觀察。

  2、你們認為什么時間觀察月相比較合適?

  3、引導學生確定觀察月相的時間,清晨或傍晚觀察月相。

  (教師教學時應確認一點:如果自己的教學時間在農歷的上半月,請引導學生在傍晚觀察;反之,則應在清晨觀察。從農歷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來越晚,因此在清晨觀察比較合適。)

  4、思考討論:觀察月相,主要觀察記錄月相的哪些內容?

  5、引導學生了解月相的記錄內容:月相的形狀、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農歷時間、以及觀察時的具體時刻等。

  6、討論:如果我們觀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該怎么辦?

  7、說說你們認為在觀察過程中,還會有什么問題或困難存在?

  五、課外拓展:

  1、動腦筋:今年春節晚上,某商店被盜。第二天,公安人員審詢了最有嫌疑的兩個嫌疑犯張三和李四。張三說:“昨晚十點鐘,借著月光我看到李四進商店偷東西。”李四說:“十點的時候,我正在家里睡覺。”請你幫助公安人員判斷,誰最有可能是罪犯,為什么?

  (答案:張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為春節是正月初一,根本沒有月亮,可李四說他借著月光看到李四進商店偷東西,是在撒謊,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學后的傍晚時分和上午上學前的清晨時分進行觀察,并記錄天空中的月相。

  (月相跟著農歷變,初一初二看不見,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邊,到了十五滿月圓,以后月相逐漸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見。)

  板書設計:

  2、月相變化

  一、規律:新月——上弦月——圓月——下弦月——殘月

  二、成因:月球圍繞地球公轉

科學教案 篇8

  為進一步抓好我校學生體育訓練,深入研究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并結合實際訓練經驗,對我校體育基礎訓練作系統、科學、有計劃的安排,以更好地提高訓練質量,更多的培養優秀體育后備人才做貢獻。

  小學生中蘊藏著許多的優秀體育后備人才,如不及早的發現這些人才,勢必會造成人才的嚴重流失。通過訓練,可以發現這些人才,避免人才的流失,為國家培養更多的體育人才打好基礎。因此,抓好小學生體育訓練,提高訓練水平,是我們基層小學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和深入研究的永恒課題。不少新教師在抓體育訓練時總覺得無從入手,也有一些體育教師往往以比賽任務為目的,進行短期的突擊訓練,這種訓練的科學性不強,缺乏系統的運動發展戰略,不利于人才的后繼培養,使小運動員的運動生涯曇花一現,難有作為,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極大浪費。以下是我在訓練中的一些體會。

  一、貫徹“一個指導”,遵循小運動員生理、心理特點進行科學訓練。

  健康對于人而言極為重要。更不用說是小學生了,他們是國家的棟梁之才,所以一定要認真處理好生理、心理和訓練方面的關系,給孩子們一個健康的體魄。因此,小學生體育基礎訓練必須要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

  <一>、少兒時期人的生理方面的免疫力較低生理負荷的承受能力較差,加上生長發育快。必須合理地施加訓練因素,使機能的提高過程始終置于超量恢復原理的控制下,訓練必須有助于提高小學生的健康素質。如少兒肌肉水分多,蛋白質含量較少,訓練應以動力性練習為主,以克服自身體重的各種跳躍練習和輕負荷為主,以爆發力和協調性為主,禁忌負荷太大的力量練習,以免骨骺提前骨化,若長時間進行負荷太大的力量練習,會引發骨骺炎,影響正常生長發育;少兒心臟負荷能力較差,耐力應以有氧練習為主,保證小學生健康成長。

  <二>、少兒心理有其特殊性,他們的注意力易分散,對田徑容易產生枯燥乏味的情緒,所以在訓練中注意訓練手段的多樣化,可適當采用游戲或一些比賽的形式來吸引學生,提高他們的興趣來完成訓練任務,切忌用對成人訓練的最大速度的固定重復練習來訓練少兒。要使小運動員喜歡田徑訓練,真正的熱愛田徑運動,才能延續他們的運動生命。如耐力是諸多身體素質中最基礎的素質,耐力素質差,勢必影響其它身體素質的發展,嚴重的會影響日后高層次的訓練和成才率。但是,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不允許我們過早大量地進行專門的耐力訓練,我們就采用形式多樣,趣味性強的練習方法和手段將耐力練習有機地貫穿于訓練課中。如:足球游戲、長短跳繩比賽、蛇形跑、跳橡皮筋、追逐跑游戲、越野跑、中速往返跑等等,促使其耐力素質自然、穩定、持續地增長。

  二、 制訂訓練計劃,保證訓練工作的有序開展。

  訓練工作要有長遠打算、全面安排,堅持較系統的訓練,必須制訂好訓練計劃,并在執行時靈活調整,不斷改進,才能達到良好的訓練效果。幾年的訓練實踐經驗是:要根據學校工作安排和實際情況制訂好訓練計劃。

  三、 處理好“五種關系”,保證訓練的正常開展。

  <一>、 訓練與學習的關系。

  訓練是重要的,但對業余訓練的小運動員而言,學習更加重要,不少教練員經常抱怨任課教師不放學生出來訓練,可見,學習對訓練的影響是很大的。因此,在運動員入隊時,要與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協商好,并定期到班主任和任課教師那里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出現問題要積極配合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共同解決。

  <二>、教師與訓練的關系

  首先,體育教師要熱愛自己的工作,有全心全意為訓練服務的,有勇攀高水平運動隊為校、為縣、甚至為國爭光的理想,其次對訓練要有強烈的責任心,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學意識,了解科技動向;積極參與科技活動,勤于思考,努力實踐;充分利用現有條件進行科學化訓練的同時,盡最大努力去爭取和創造科學化訓練所必需的各種條件。

  <三>、教師與運動員的關系。

  田徑訓練與其它球類項目有別,相對而言比較枯燥,一個和諧的訓練氛圍,可以刺激學生的訓練熱情。教練與運動員除了師生關系外,還應建立起朋友關系,才能盡可能多的了解運動員的生活、學習和訓練情況,及時地發現并解決出現的波動和各種其他問題,更好地為訓練服務。

  <四>、教師與家長的關系。

  教師與家長一定要保持良好的關系,入隊時要家訪,訓練中也要定期與家長保持聯系,訓練對學生和家長都會增加一些麻煩事,如:以本校為例,由于學生不住校,訓練要早起晚歸,擔心學生在路上的安全的問題等等,因此,教師一定要做好家長的工作,才能使訓練順利的開展。

  <五>、與訓練的關系。

  學校和主管部門應該主動支持業余訓練,必要的訓練條件,重視體育教師的業務能力的培養,關心體育教師和運動員的疾苦,解決他們的各種實際困難。

  當然,學校體育訓練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不斷研究的課題,使其更加完善。只要持之以恒的決心,堅持常年累月的系統科學的訓練,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訓練效果。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科學教案 講科學用科學教案09-26

春天科學教案03-09

科學教案:蝸牛09-11

《種子》科學教案09-30

《氣球》科學教案08-27

身邊的科學教案07-13

走進科學教案12-08

關于科學教案07-27

關于科學教案07-24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性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综合自拍一区首页 | 亚洲中文在线视频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v一区二区 | 在线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 | 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日韩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