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電和磁教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電和磁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科學電和磁教案 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電流可以產生磁性。
過程與方法:
做通電直導線和通電線圈使指南針偏轉的實驗,能夠通過分析建立解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科學史上發現電產生磁的過程。意識到留意觀察、善于思考品質重要。
【教學準備】
1. 學生自備:一號電池
2. 教師準備:電池盒、小電珠、燈座、導線、指南針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00多年前,人們對電和磁的了解十分的有限。在一次偶然的情況下,丹麥科學家奧斯特發現了一個有關電和磁的秘密。你們想知道這個秘密是什么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重現歷史上那個偉大的時刻。(板書課題:電和磁)
(二)通電導線和指南針
1. 奧斯特當年正在用一個簡單的電路做實驗。桌上有老師準備的材料。請你們先用這些材料組裝一個簡單電路。
2. 學生活動
3. 當時在奧斯特的實驗桌上放著指南針。這個指南針的指針一頭指著北,一頭指著南。當接通了電源的導線靠近它時,奧斯特突然看到一個現象……你們想試一試嗎?
4. 學生活動
5. 有什么發現?對這個發現你們有什么解釋?
6. 通過短路的方式,你們會看到更加明顯的現象。再試試。
(三)通電線圈和指南針
1. 奧斯特在發現了這個現象之后,連續幾個月把自己關在實驗室里想知道這是為什么?他又做了幾百次類似的實驗。其中就有這樣一個實驗。像P49那樣把導線繞成圈,然后通上電。用它來靠近指南針,又會發現什么?
2. 學生活動
3. 匯報:你們又有什么發現?在哪種情況下指南針偏轉的角度大?
4. 經過這些實驗之后,奧斯特雖然沒有做出太多的解釋。但是他卻用鐵的事實證明了:電可以產生磁。隨后他的發現又得到了牛頓等科學家的進一步證實和發展。為我們解決了很多生活中的`問題。
5. 考大家一個問題:你今天帶來的電池里還有電嗎?能用什么方法證明?
《電和磁》是教科版小學《科學》六上《能量》單元第三單元第一課時,統領并開啟本單元,繼而研究電磁鐵、小電動機、電能和能量、能量與太陽等小主題。教材由 “讓通電導線靠近小磁針”、“制作一個電磁鐵”和“電磁鐵也有南北極嗎?” 三部分組成。教材的編寫思路也是非常清晰的:通過“通電導線靠近小磁針”的實驗了解電流能夠產生磁性,然后做一個電磁鐵進而研究電磁鐵的南北極的問題。
科學電和磁教案 2
一、教材分析及設計意圖:
教材共兩頁,分為“讓通電導線靠近小磁針”“制作一個電磁鐵”和“電磁鐵也有南北極嗎”三部分。 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人們都認為電和磁是不相關的兩種現象。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 1777 — 1851)發現通電導線周圍存在磁場,才知道電和磁之間是有聯系的。奧斯特揭開了研究電磁的序幕,科學家們對電與磁的關系的認識迅速深入,電的應用也就大大擴展了。電磁鐵的發明是其中一項重要的成果。
第一部分:讓通電導線靠近小磁針
把拉直的導線靠近小磁針上方,小磁針不動;把導線的兩端接上電池,可以看到小磁針發生了偏轉。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只有鐵或磁鐵才能使小磁針發生偏轉,而導線是銅的,因此可以推測是電流的作用使銅絲產生了磁性。當我們將電流斷開,小磁針又恢復了原來指南北的狀態,說明小磁針的偏轉確實是導線通電造成的,也就是電流產生了磁性。
在這個實驗中,電池處于短路狀態,而學生們也會感覺到燙手,這是因為短路時電能消耗很大,并瞬間轉化為熱能。教材因此提醒學生們在實驗中,電流只需通極短的時間。所以教學時我讓學生們將導線的一端接觸電池的某個極不要超過3秒,迅速斷開,就能觀察到小磁針的偏轉。 教材中的電流方向示意圖,暗示改變電池的正負極,小磁針偏轉時的運動方向會有所不同,這說明電流產生的磁場方向與電流方向有關。如果在實驗中有學生發現這一現象時教師應予以肯定。 第二部分:制作一個電磁鐵
電流的磁效應現象激發了科學家的探索熱情,他們讓電流通過彎成各種形狀的導線,其中一種就是把導線繞成螺線管再通電。后來進一步發現當螺線管內插入鐵芯時,由于鐵芯被磁化,磁性大大增強,這樣就產生了電磁鐵。
教材引導學生們使用 1 米長的、帶絕緣層的導線沿同一方向纏繞在大鐵釘上,導線兩端各留出 1 厘米,并用砂紙擦亮,制作成一個電磁鐵。在制作電磁鐵時,要選擇一些長鐵釘,并作退火處理,即將鐵釘在火上燒紅一會兒,再逐漸冷卻。否則,制成的電磁鐵斷電后仍然有剩余的磁性。學生材料袋中的熟鐵釘也可以用,但要注意不要讓它靠近磁鐵,以免被磁化。選用的導線要軟一些,而且一定要有絕緣皮或絕緣層。如果使用漆包線,則要讓學生明確漆包線盡管看起來像銅絲,實際上外面涂有一層油漆。用砂紙打磨線頭,主要是為了使接觸點更靈敏。線頭不經過打磨的漆包線,組成的電路將是“斷路”。同一方向纏繞時,線圈是否整齊美觀不會影響電磁鐵的磁性效果。 教材對同一方向并沒有做進一步的要求,對電池的正負極的接法也沒有要求。這樣各組制作的電磁鐵釘尖、釘帽和電池的兩極就有可能不同,有利于學生們自己發現問題,去思考究竟是什么決定著電磁鐵的南北極。
教材要求學生用自制的電磁鐵去吸引大頭針,看看能吸引多少。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們會自發地比較各自的電磁鐵的磁性強弱,會發現自己的電磁鐵可能比別人的要吸得多或吸得少。他們可能會產生“是什么決定著電磁鐵的磁力大小”之類的問題,為下一課研究電磁鐵的磁力做好了準備。 第三部分:電磁鐵也有南北極嗎
教材選擇了電磁鐵是否具有南北極作為研究的內容,這來源于磁鐵性質的研究。學生們已經知道磁鐵的性質,以及檢驗磁鐵性質的各種實驗方法,當他們發現電磁鐵通電時能吸引大頭針,也就產生了研究電磁鐵其他性質的需求。由于學生們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因此教材要求他們自行設計實驗并進行研究并作好實驗記錄。簡單的方法是用小磁針檢驗:電磁鐵的一端與小磁針的南極相吸引,另一端與小磁針的'北極相吸引。根據的原理是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性質。
教學時,可先引導學生們回顧檢驗磁鐵南北極的方法,再遷移到電磁鐵的南北極研究中。如果要求學生們說出電磁鐵的哪一端是南極、哪一端是北極?他們就可能發現各組制作的電磁鐵的釘尖、釘帽的南北極不相同。這時,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研究電磁鐵的極性與哪些因素有關,這個活動由于課堂上時間有限可讓學生在課外研究,但要提醒學生注意安全。(當調換線圈兩端與電池兩極的連接時,或者線圈纏繞的方向改變時,電磁鐵的釘尖和釘帽的極性就會發生變化。)
二、 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通過觀察、實驗使學生知道通電后的導線能使小磁針發生偏轉;電流可以產生磁性;電磁鐵是用絕緣導線繞在鐵芯上制成的,通電時有吸鐵本領,也有南北兩極等知識。
2、科學探究: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經歷觀察通電導線靠近小磁針時小磁針的偏轉現象,并對此現象做出解釋;能小組合作制作一個電磁鐵;并能自行設計實驗研究電磁鐵的南北極。
3、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課內外能積極地從事電和磁的探究活動;能積極地與同伴一起合作、交流;能創造性地設計電磁鐵南北極實驗;意識到人們對電磁鐵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
三、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讓學生經歷觀察通電導線靠近小磁針時小磁針的偏轉現象,并對此現象做出解釋;經歷制作電磁鐵以及探究電磁鐵指南北的性質等實驗過程。
2、難點:制作電磁鐵。
四、教學準備:
1、演示材料: 教師自制的電磁鐵,多媒體課件。
2、分組材料:漆包線、小磁針、電池、大鐵釘、大頭針、砂皮紙及實驗記錄表等。
五、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今天上課前老師先來考考大家,當你在野外迷路時你會怎么辦?假如身上帶了個指南針,你會辨認方向嗎?,師出示指南針,讓學生嘗試用來辨認方向。
2、教師小結:指南針里面的針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磁鐵),所以里面的針我們也可以叫它小磁針,現在小磁針靜止在桌面上,老師再來考考大家,看誰最聰明:手不能接觸小磁針,你能用什么辦法讓它轉動起來?
3、匯報交流:用鐵或磁鐵才能使小磁針發生偏轉。
4、還有沒有其它辦法?教師介紹(幻燈):1820年,丹麥科學家奧斯特在一次實驗中,偶然讓小磁針靠近了通電的導線,結果他有了驚人的發現。你知道他發現了什么嗎?
(二)、探究通電導線靠近小磁針現象
1、出示實驗提示卡,讓學生看后說說做這個實驗要注意些什么?如果把導線兩端接通、斷開電池的正負極,緊靠的小磁針會出現什么現象?(只能接通很短時間,馬上斷開。因為用一根短的銅導線,直接接通電源的兩極,這種接法叫短路,短路是十分危險的。輕的電池損壞,嚴重時,可產生炸裂,危及人身安全,若家用220V交流電短路,導線將被電熱燒得發紅,容易引發火災。)
3、通過實驗你有什么新的發現?讓學生說說發現了什么?引導學生小結:電可以產生磁性。(板書:通電導線 能使小磁針偏轉 有磁性)
(三)、嘗試制作電磁鐵
1、過渡:科學家知道了電可以產生磁后繼續研究, 他們讓電流通過彎成各種形狀的導線,其中一種就是把導線繞成螺線管再通電。后來進一步發現當螺線管內插入鐵芯時,由于鐵芯被磁化,磁性大大增強,這樣就發明了電磁鐵。(板書:電磁鐵)
大家想不想也來做一個電磁鐵?
2、出示電磁鐵,學生打開書看看如何制作電磁鐵: 制作電磁鐵需要哪些材料?怎樣制作電磁鐵?
3、小組匯報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項。
4、以小組為單位制作電磁鐵。(注意:導線接通電池的時間不要超過三秒,導線要沿著同一個方向纏繞在大鐵釘上,導線的兩端要用砂皮擦亮。)
5、選一組學生演示制作電磁鐵及吸大頭針過程。
6、剛才的實驗你看到什么?有什么新問題?
7、教師小結:表揚制作比較好的小組。若有不能吸起大頭針的組,老師可幫助找找原因。
(四)、探究電磁鐵指南北的性質
1、復習磁鐵的性質。
2、過渡:磁鐵能吸起大頭針,說明有磁性,磁鐵還有南北兩極,那么電磁鐵有沒有南極和北極呢?
3、通過設計怎樣的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猜測?
4、分組實驗,交流匯報(板書:有兩極)
5、說一說:你是根據什么原理找到電磁鐵的南北極的?
6、大家做的電磁鐵南北極都相同嗎?
這說明電磁鐵的兩極會發生變化嗎? (板書:會改變)
(五)、課外延伸
生活中哪些地方應用于了電磁鐵?各起了什么作用?
(六)板書設計:
通電導線 能使小磁針偏轉 有磁性
科學電和磁教案 3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為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能量》的起始課,將“重演”科學史上著名發現電磁現象的思維過程,讓學生“發現”通電導線能使小磁針偏轉,從而認識電可以產生磁性。本課有兩個活動,第一、指導學生做科學家奧斯特做過的實驗——通電導線使指南針偏轉,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解釋;第二,做通電線圈使指南針偏轉的實驗。用線圈代替直導線做電生磁實驗,為理解電磁鐵原理打下基礎,也為研究玩具小電動機伏筆。通過兩個活動以及教師的演示實驗讓學生經歷發現現象,聯系已有的知識對現象作出合理的假設或推測,通過實驗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的過程。要幫助學生真正建構電流產生磁性的`概念。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電流可以產生磁性。
2.過程與方法:做通電導線和通電線圈使指南針偏轉的實驗,并能夠通過分析建立解釋,得出通電導線、通電線圈與指南針偏轉的內在關系。
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科學史上發現電產生磁的過程,意識到留意觀察、善于思考品質的重要,感悟到科學就在身邊。
教學重點:通電后的導線能使指南針發生偏轉;電流可以產生磁性。
教學難點:對通電導線能使指南針發生偏轉的這種現象通過分析做出解釋。
教學準備:
小組準備:電池盒,電池、導線、小燈泡、小燈座、開關、指南針、實驗記錄單。
教師準備:小組實驗材料一份、課件、磁鐵、鐵、指南針。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不碰指南針你能使小磁針轉動起來嗎? 為什么小磁針會發生轉動?
(根據學生的想法師演示驗證)
2.歸納:磁鐵和鐵能影響指南針,使它發生偏轉。
二、發現通電導線可以讓指南針發生偏轉
1、除了上面的磁鐵和鐵,有沒有其它什么方法不碰指南針也讓指針發生偏轉?
2、請學生回憶四年級的知識點亮小燈泡,并用老師給的材料完成點亮小燈泡。
3、學生按要求做通電導線能使指南針偏轉的實驗。
操作:將指南針水平放在桌子上,等磁針靜止后,把我們剛才電路中的一根導線拉直靠在指南針的上方,注意與磁針方向完全一致。
觀察:
①接通電路之前,小磁針有什么變化?
②接通電路后,小磁針有什么變化?
③斷開電路(打開開關)后,小磁針又會有什么變化?
④試試將導線放在不同的地方,小磁針有什么不同?
4、交流并分析小磁針偏轉現象產生的原因。
5、小結:通電導線能產生磁性。這一發現使孤立的電和磁聯系起來了。(引出課題,板書電和磁)
三、探究使小磁針偏轉角度更大的方法
(一)增加電池
1、通電導線的現象沒有磁鐵一樣的明顯,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現象更加明顯。
2、通過增加電池來增大電流,觀察現象。
(二)短路
1、剛才我們做了通電導線使小磁針發生偏轉的實驗,但是現象不夠明顯,你有辦法讓現象更明顯嗎?
2、介紹短路:用導線直接連接電池的正負極。電路中的電流從電池的正極出來,經導線直接流回電池的負極。(教師投影下演示,利用短路使得小磁針偏轉角度增大)
3、強調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電路短路,電流很強,電池會很快發熱。所以只能接通一下,馬上斷開,時間不能長。
4、小結:短路能使實驗效果更明顯,證明我們剛才的猜想是正確的。
(三)利用通電線圈使小磁針偏轉角度更大
1、有沒有既能現象明顯,又能不是短路的,介紹奧斯特的驚人發現。
2、你打算怎樣利用繞好的線圈,使得小磁針的偏轉角度更大?(其他材料可從已經發下來的材料中選擇。)小組討論并匯報
3、小組合作實驗驗證
試試線圈的各種放法,怎么放置小磁針偏轉的角度最大?(提示:線圈在上方下方左邊右邊、平放豎起、指南針套在線圈里面等)。
4、小組匯報交流。
5、小結: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發現:將導線做成線圈,套住指南針豎著放,小磁針偏轉的角度最大。
四、拓展
1、老師出示一個電路,但小燈泡不亮,問學生為什么。(學生回答電池沒有電了)拿出電池,問學生們這節電池是不是一點電都沒有了呢?能用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檢測一下嗎?
2、今天,我們做了一回小奧斯特,同學們有哪些收獲?——談收獲
3、收獲不少呀,利用電流產生磁性應用很廣,例如電磁鐵、電磁選礦機、小馬達等,我們今后將繼續學習。
科學電和磁教案 4
一、教材分析
“電和磁”是修訂后六上《科學》教材“能量”單元的第一課,本課也是本次教材修訂中改動比較大的一課。
本課將“重演”科學史上著名發現電磁現象的過程,讓學生“發現”通電導線能使小磁針偏轉,從而認識電可以產生磁。增強學生學習活動的探究性、趣味性。本課有兩個活動。第一、指導學生做科學家奧斯特做過的實驗——通電導線使指南針偏轉,經歷對新現象進行分析、解釋的思維過程;第二,做通電線圈使指南針偏轉的實驗。用線圈代替直導線做電生磁實驗,為理解電磁鐵原理打下基礎也為研究玩具小電動機伏筆。
二、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電流可以產生磁性。
2、過程與方法:做通電直導線和通電線圈使指南針偏轉的實驗,能夠通過分析建立解釋。
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科學史上發現電產生磁的過程,意識到留意觀察、善于思考品質的重要。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如何使通電導線使指南針發生偏轉的.現象更明顯實驗討論和設計(短路;用通電線圈代替通電直導線)。
2、教學難點:通電直導線使小磁針發生偏轉實驗的提出、操作、觀察和解釋。
(三)教學準備
小組準備:電池、電池盒、小燈泡、燈座、導線、指南針、線圈等。
老師準備:老師除了一套學生用的器材外,增加條形磁鐵一塊,鐵釘一枚、手提電腦、課件等。
(四)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整體過程設計
A、復習引入“電”——復習引入“磁”——中間加一個“和”字,變成“電和磁”,引出課題。
B、提出要研究問題:“電”和“磁”之間有聯系嗎?詮釋:也就是說“磁能產生電嗎?”或者說“電能產生磁嗎?”明確目標:如果說,磁能產生電,也能使小燈泡發光;或者,電能產生磁,具有磁性,那么電和磁之間就有聯系了。如果磁不能產生電,電也不能產生磁,電是電,磁是磁,那么它們之間就沒有必然的聯系。
C、探究磁能否產生電
D、探究電能否產生磁
E、介紹奧斯特發現電磁現象的過程
F、運用:用線圈和指南針檢測電池中是否還有電
整體設計意圖:
要學“電和磁”這一課需要有兩個學習基礎:第一,已經學習過“電”單元。了解電能使小燈泡發光和有關短路方面的知識;第二,已經學習過“磁鐵”單元。了解磁鐵具有磁性和同極相斥、異極相吸以及磁鐵能指示南北方向等方面的知識。所以,要探究電磁現象,必須先復習“電”和“磁”。在復習了“電”又復習了“磁”之后,提出本節課要研究的問題“電和磁之間有沒有什么聯系?”通過探討,明確:如果說,磁能產生電,能使小燈泡發光;或者,電能產生磁,具有磁性,那么電和磁之間就有聯系了。如果磁不能產生電,電也不能產生磁,電是電,磁是磁,那么它們之間就沒有必然的聯系。然后讓學生通過實驗來探究磁能否產生電?電能否產生磁?由于本課的重點是探究電能否產生磁,所以在探究磁能否產生電的過程是一帶而過的,因為在這一環節中發現不了磁和電之間的聯系并沒有關系,重要的是在電能產生磁的實驗。因為通過通電直導線和線圈能使指南針發生偏轉,說明了電能產生磁,找到了電和磁的聯系。然后介紹奧斯特發現電磁現象的過程,使學生從中感受到留意觀察、善于思考的重要。最后一個活動:用線圈和指南針檢測電池中是否有電。如果僅僅從這一課來說,這一環節去掉這一環節并不會產生多大的影響,因為學生還是能解釋通電導線和線圈能使指南針發生偏轉的真正原因。但是看過“能量”單元第7課“電能從哪里來”“我們來發電”這一活動,手搖發電機轉動小電動機,小燈泡并沒有亮起來,那是不是就說明沒有電呢?這就不一定了,因為如果電流太弱,小燈泡也無法發光。所以需要線圈和指南針來檢驗。我們站在單元的角度看“電和磁”中的“線圈和指南針檢測電池有沒有電”的活動,就覺得很有必要了。
具體環節設計與意圖
1、電能使小燈泡發光的實驗
師:(出示小燈泡,提問)有什么辦法能使小燈泡發光?
生:(請一名學生說辦法,并上講臺演示)
師:(引導學生分析)是什么使小燈泡亮起來的?
生:(引導學生說出“電”)
師:(板書:“電”)
本環節設計意圖:復習電能小燈泡發光的實驗,引出“電”。
2、磁能使指南針發生偏轉實驗
師:(出示指南針)在不碰到指南針的情況下,誰有辦法使指南針的指針發生偏轉?
生:用磁鐵
師:(請學生上臺演示)
師:磁鐵為什么能使指南針發生偏轉
生:(引導學生思考并說出:根據磁鐵的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性質)
師:那么能不能說,指南針發生偏轉就是受到磁的作用嗎?
生:不一定,因為鐵釘等鐵一類的物體也能使指南針發生偏轉。
師:這又是為什么呢?
生:因為指南針本身就是磁鐵,磁鐵具有吸引鐵一類物體的性質,即磁性。所以當鐵釘靠近指南針時,指南針就要來吸引鐵釘,所以也會偏轉。
本環節設計意圖:磁能使指南針發生偏轉,但指南針發生偏轉并不一定是磁引起的。
3、提出研究問題:“電”和“磁”之間有聯系嗎?
師:我們通過復習知道了電能使小燈泡發光,磁鐵具有磁性,能使小磁針發生偏轉,那么電和磁之間有什么聯系嗎?
師:也就是說“磁能產生電嗎?”或者說“電能產生磁嗎?”
師:如果說,磁能產生電,也能使小燈泡發光;或者,電能產生磁,具有磁性,那么電和磁之間就有聯系了。如果磁不能產生電,電也不能產生磁,電是電,磁是磁,那么它們之間就沒有必然的聯系。
師:誰來猜測一下,電和磁之間有沒有聯系?為什么?
生:(猜測,說理由)
本環節設計意圖:提出研究的問題,明確怎樣才能說電和磁之間有聯系
4、探究磁能否產生電
師:剛才我們看見電路中有電池,小燈泡能發光,如果我現在把電池換成一塊條形磁鐵,你覺得小燈泡還會發光嗎?為什么?
科學電和磁教案 5
一、學案設計
復習內容分析:
1、復習內容及地位:
這是中考物理總復習第一輪《電與磁》的復習課。主要復習磁現象、電流的磁場、電磁鐵及其應用、電動機、電磁感應及其應用。這一單元教材內容更加注重學生的親自體驗與感悟,更加注重知識的實際應用。教材內容大多與生產、生活實際緊密相關:如電流的磁場、繼電器、電動機、發電機等學習內容就在學生的身邊有應用。本單元知識在中考中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根據對復習內容的分析、考點要求和學生實際,設計了如下預習目標及重難點:
2、預習目標:
(1)會判斷物體是否有磁性。
(2)能說出磁場和磁感線的方向
(3)認識電流的磁效應及其應用。
(4)認識電動機和發電機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5)培養學生實驗設計、知識歸納及解題的能力,培養創新精思和探究意識,提高其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
3、復習重點和難點:
重點:磁體的性質,通電螺線管的磁極與電流方向,電磁鐵及其應用等。 難點:電流的磁場和電磁相互作用的應用,如:電磁繼電器電路的設計、揚聲器的工作原理的認識、電動機和發電機的工作原理的認識。
根據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對于重點,可通過專題的高密度強化訓練,引導學生從中總結相關重點的解題方法,效果較好。根據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可通過視頻及圖片、文字及講解多方位訓練,引導學生對難點加以突破。
依據復習內容,分類設計了如下三個復習專題:
“磁體的磁場”專題、“安培定則判斷通電螺線管的極性和電流方向”專題“電磁的應用的裝備工作過程分析”專題,通過專題,可幫助學生把握復習的重點,提高復習效率。
為了落實預習效果,將提前下發預習學案,并檢查預習情況,收集預習中存在的疑難點,進行二次備課。
二、課中實施
復習課是高容量的,也應是高質量的。引導學生歸納復習內容,形成知識線索。要盡量引導學生動腦思考,注重指導學生學習、應用自然現象之間是相互聯系的科學思想,訓練以實驗為手段探索自然奧秘的科學方法。復習課要突出探究,要有新意,讓學生有新的收獲。
這部分內容知識點繁多,聯系密切,應用廣泛。由于是中考總復習,在知識整理方面可以采用圖片引導下的學生自主歸納形式,讓學生先行把握復習內容,為復習作好準備;課上教師通過三大實驗(電生磁實驗,磁生電實驗,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到力的作用實驗)的演示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線索;通過三大專題(“磁體的磁場”專題,“安培定則判斷通電螺線管的極性和電流方向”專題;“電磁的應用的裝備工作過程分析”專題)幫助學生把握復習的重點;并通過三道例題,引導學生與考題接軌,訓練學生試題分析與解題能力。
教學過程設計:
1. 圖片回顧,突顯線索,引出課題
展示一組圖片(書上插圖),請學生將原理相同的器件歸成同類,并描述它們的工作原理。由于圖片直觀而且書上就有,很多學生會很快把握問題。其它遺忘很厲害的學生也會很快在書上去找答案。
引出復習線索:(1)電生磁,(2)磁生電,(3)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到力的作用
2. 預習交流
1、組內交流 依據預習學案,相互印證預習成果,研討疑難問題,組內不能解決的疑惑進行匯總,初步形成預習的共性問題。
組間交流 選擇小組代表,回報預習成果,組間印證學習認識,交流預習疑惑。各小組都不能解決的問題將是教授 的重點
3、精講點撥 專題解析,手腦并用,考點突破
專題一:磁體的磁場。
學生從展示的圖片聯想關于磁體的知識,并對知識進行自我總結。本部分細節很多,但較簡單,復習時學生如果沒有疑惑就不再進行特別講解,可為其它重難點騰出時間。
專題二:安培定則判斷通電螺線管的極性和電流方向。
本專題是學生的難點,也是中考重要考點。可通過專題練習,使學生能更為靈活熟練地應用安培定則解決相關的問題。
專題三:電磁鐵的應用的裝備工作過程分析。
通過對實例的思考,引導學生對電磁鐵的應用有更廣泛的了解。
4.拓展延伸
精選三個試題。要求學生能手、腦、口結合,既動腦,又動筆,既動手操作,又大膽交流,真正達到全面復習、鍛煉解題能力、發展素質的復習目標和要求。
例1:好多玩具上用到電動機,并且安裝電池時,對電池的正負極有嚴格的規定,不能倒裝。現在小玲同學手頭有一塊遙控汽車專用電池,可是已經分不清電池的'正負極了,你能利用講臺上的螺線管和小磁針,以及電阻來確定這節電池的正負極嗎?你還能想到哪些方法也能確定電池的正負極呢?(器材不限)本題復習安培定則判斷通電螺線管的極性和電流方向的方法,同時起到對電學知識的輻射復習的作用。
例2:某校學生開展物理課外科技活動,其內容是設計制作一個簡易電鈴。小華同學選擇了如下器材:(1)蹄形電磁鐵(2)彈簧片(3)銜鐵(4)螺釘(5)小錘(6)鈴(7)電源(8)開關和若干導線(1)請你用筆畫線代替導線將電路連接好,使開關閉合時電鈴能不斷發聲。(2)小華同學發現自制的電鈴鈴聲很小,經檢查是電磁鐵的磁性不強所致。請你提出解決這一問題的兩條具體措施。
本題考察學生對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因素的知識復習效果,并電磁鐵的應用進行了復習。
例3:一個電磁學實驗箱內有下列器材:馬蹄形磁鐵、滑動變阻器、磁針、靈敏電流表、開關、電池組、金屬棒、鐵架臺各一個,導線若干、絕緣絲兩根。請寫出利用這些器材可做的三個電磁學實驗的名稱及相應器材,將結果填在表
本題是一個開放性試題,從學生的討論與歸納中,達到對本課知識歸納回顧、鞏固加深的作用。
5、系統總結
通過復習,由學生將本章知識進行系統總結,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三、達標檢測
根據本章內容及考點要求,設計4個填空題、3個選擇題,1個實驗題,共10分。限時完成、組內互閱、當堂點評。以其達到檢查復習效果,明確下一步復習任務的目的。
科學電和磁教案 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簡單的磁現象和電現象的基礎上初步揭示電和磁之間的聯系的,可使學生了解直線電流和通電螺線管周圍存在磁場及它們周圍磁場的狀態和性質,使學生初步認識磁現象的本質,不但為學習電動機和發電機打下基礎,還為以后學習電學等知識培養可持續發展能力。
2、教學內容的特點:
本節教材內容是在實驗的'基礎上介紹電流的磁場。通過奧斯特實驗和通電螺線管的實驗來概括磁場的存在及磁場方向與電流方向有關的結論,具有較強的探索價值,因此本節內容為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奧斯特實驗及其結論。難點是直線電流變環形電流時磁場的變化及用安培定則判斷通電螺線管的極性與電流的關系。
二、學生分析
在此之前學生已學了簡單的電現象和磁現象的有關知識,對磁極、磁場、磁感線有了初步知識,對學習電流的磁場這一新知識已有了認知基礎。從對磁體周圍的磁場的了解到了解電流周圍的磁場,學生會有一種強烈的心理愿望,可望了解究竟。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電流周圍存在磁場,了解直線電流周圍磁場分情況,知道通電螺線管周圍磁場分布情況并能用磁感線表述。
2、技能目標:會用實驗探究問題,用科學方法總結規律,會用安培定則判斷電流方向和螺線管磁極。
四、教法與學法
教法:問題啟發、點撥引導學法:實驗探究、討論歸納
五、教學設計:
1、引入新課,提出問題:給同學播放電磁起重機工作的視頻材料,讓學生指出其中運用的物理知識:電和磁,引導學生思考電和磁之間的聯系.介紹1820年奧斯特的發現,并指出今天我們利用前人的啟示,在課堂上憑借自己的能力來探求究竟:電流周圍是否有磁場存在。
2、實驗探究總結規律:
問(1)我們怎樣判斷磁場是否存在?怎樣判斷磁場方向?
利用那些工具來設計實驗判斷電流周圍是否存在磁場?
學生在回答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實驗,根據現象總結結論。
(2)既然電流周圍存在磁場,那么磁場情況又怎樣呢?教師借助實物投影讓學生認識直線電流周圍的磁場。
(3)把導線彎成環形,環形電流周圍的磁場又是怎樣的呢?利用自制教具,使學生了解環形電流周圍磁場與條形磁體磁場類似,學生用鐵屑和通電螺線管做實驗進行驗證。
(4)改變螺線管中所通電流的方向,用小磁針檢驗極性是否變化,總結螺線管極性與電流方向有關。
(5)課件介紹安培定則后,每兩人一組,用軟導線和筆繞制螺線管,并用安培定則判斷極性與電流方向的關系。
六、課堂小結
總結探究結果,體驗成功。
科學電和磁教案 7
一、教材分析
《電和磁》這一節課是教科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起始課。本課將“重演”科學史上著名發現電磁現象的過程,讓學生“發現”通電導線能使小磁針偏轉,從而認識電可以產生磁。增強學生學習活動的探究性、趣味性。本課有兩個活動。第一、指導學生做科學家奧斯特做過的實驗——通電導線使指南針偏轉,經歷對新現象進行分析、解釋的思維過程;第二,做通電線圈使指南針偏轉的實驗。用線圈代替直導線做電生磁實驗,為理解電磁鐵原理打下基礎也為研究玩具小電動機埋下伏筆。
二、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電流可以產生磁性。
過程與方法:做通電直導線和通電線圈使指南針偏轉的實驗,能夠通過分析建立解釋;探究使指南針指針發生更大偏轉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科學史上發現電產生磁的過程,意識到留意觀察、善于思考的品質的重要。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如何使通電導線使指南針發生偏轉的現象更明顯的實驗討論和設計(用短路、用通電線圈代替通電直導線);電流可以產生磁性。
教學難點:對通電直導線使小磁針發生偏轉的現象做出解釋。
四、教學準備
小組準備:電池、電池盒、小燈泡、燈座、閘刀、導線、指南針、線圈、實驗記錄單(每組3份)
教師準備:,一套學生用的器材,紙質指南針模型(用于學生的匯報)
五、教學過程
下面談談設計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導入部分直接以談話的形式展開,跟學生講奧斯特的神奇實驗,問學生想不想知道?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興趣。
(二)新課
1、點亮小燈泡
首先,以點亮小燈泡作為一個熱身活動,讓學生回顧舊知識的同時,為后面奧斯特的實驗做好實驗準備。然后對指南針做簡單的觀察和介紹,讓學生能夠認識到指南針的指針靜止時是指向南北方向的,這是為實驗做好認知準備。
2、通電導線與指南針
接著讓學生重演奧斯特的'神奇實驗,讓學生看著中的實驗圖,讓學生找出這個實驗的操作和注意點,讓學生參與到實驗中來,我覺得如果直接將實驗步驟呈現給學生的話,容易讓學生失去主觀能動性。
通過實驗學生會發現通電的導線是指針偏轉,但是原因是什么?就需要學生來分析、解釋,這是本節課的難點。我通過對比分析的方式,引導學生將原因向電流方向考慮,并且提問學生能讓磁針偏轉的物體有哪些?他們使磁針偏轉的原因又是什么?以此分析出電流可能產生了磁性,突破本節課的難點。
3、短路導線與指南針
結合前一個實驗的現象,讓學生思考如何讓現象更明顯?方法有哪些?學生在考慮這個問題時,已經知道電流產生了磁性,那么改變電流的大小,可能會是磁針的偏轉也發生變化。學生最先想到的就是增加電池的數量,而我要求學生在有限的條件下,達到相似的效果,漸漸引出學生對短路的聯想。接著讓學生來設計實驗如何開展?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抓住本節課的重點。
4、通電線圈與指南針
通電線圈似乎是學生不容易想到的,教師可以做一定的提示,讓學生聯想并思考通電線圈是否會產生磁性,以及線圈如何擺放,磁針的偏轉角度最大,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能漸漸形成一個想法,通電線線中的磁性可以疊加起來。
(三)結課
1、回顧本節課的三個實驗,總結結論。
2、將所學知識引申到生活中,給學生留下幾個問題課后研究。
科學電和磁教案 8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電流可以產生磁性。
2.過程與方法:做通電導線和通電線圈使指南針偏轉的實驗,并能夠通過分析建立解釋,得出通電導線、通電線圈與指南針偏轉的內在關系。
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科學史上發現電產生磁的過程,意識到留意觀察、善于思考品質的重要,感悟到科學就在身邊。
教學重點:通電后的導線能使指南針發生偏轉;電流可以產生磁性。 教學難點:對通電導線使指南針發生偏轉的現象通過分析做出解釋。
教學準備:
每組:1號電池、電池盒、小燈泡、燈座、開關、導線3根、指南針、繞好的線圈、實驗記錄單。
教師:演示實驗材料、課件。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1、談話: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將跟隨丹麥科學家奧斯特經歷一次偉大的科學發現之旅。1820年4月,丹麥科學家奧斯特在一次實驗中,偶然讓通電的導線靠近了指南針,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今天老師要復原奧斯特當年的這個實驗,看一看我們的同學能不能像奧斯特一樣發現這個奇怪的現象?
2、教師進行演示實驗
3、學生說一說發現了什么。
4、談話:當時的奧斯特跟我們一樣,他無意間把一條非常細的導線放在了一個用玻璃罩罩著的小磁針上方,接通電源的瞬間,發現磁針跳動了一下。這一跳,由于偏轉角度很小,而且不怎么規則,并沒有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但奧斯特的腦中卻產生了一大堆問題。
5、你現在頭腦中是不是也有了一個大大的問號?你想到了哪些問題?
6、交流討論學生想到的問題。主要解決“是什么原因使小磁針發生了偏轉?”討論明確電產生了磁,使小磁針發生了偏轉。(板書課題)
7、談話:當時奧斯特發現通電導線能使小磁針擺動后,又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做了許多次實驗,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發現。他到底又發現了一些什么呢?你們想不想親自來體驗一下?
二、通電導線和指南針
1、師:接下來我們每個同學都要來做一回奧斯特
實驗指導:
改變電流方向,小磁針有什么變化?
首先需要一個點亮小燈泡的基本電路(師出示),試一試小燈泡能不能亮? 將指南針水平放在桌面上,等指南針靜止后把電路中的一根導線拉直輕輕放在指南針的上方,與小磁針保持平行。(注意盡量不要碰到小磁針)
導線與小磁針形成的夾角會影響偏轉的角度嗎?
2、溫馨提示:
分工合作,兩位同學拉導線,一位同學負責開關,觀察到小磁針變化了馬上斷開電源。
及時記錄實驗現象,不拖拉。 實驗時間大約8分鐘。
實驗完成后趕緊分析現象,準備匯報。
3、生領取實驗材料和記錄單,分組實驗、填寫記錄單,教師巡視指導。
4、你們有了哪些發現,怎么解釋自己的發現?
三、如何使小磁針偏轉更明顯
1.剛才的實驗我們發現當導線與小磁針平行放置時,小磁針偏轉角度最大。你還有辦法使小磁針偏轉角度更明顯一些嗎?請同組一起討論一下。
預設學生的想法:A.增加電池節數; B. 短路鏈接電路;C.多幾根(電流方向一致)導線一起靠近等
2、梳理學生的想法,明確實驗方法。
A.增加電池節數就是為了增強電流強度,我們手頭只有一節電池,可以用短路鏈接的方式達到這個目的。
B.多幾根(電流方向一致)導線一起靠近,我們可以把導線繞成線圈的方法代替。
3、實驗提示
電路短路,小磁針偏轉角度有什么變化?
短路時電流很強,電池會很快發熱。所以只能接通一下,馬上斷開,時間不導線繞成線圈,小磁針偏轉角度有什么變化?
必須先把指南針放平,并待小磁針靜止后再把線圈靠近小磁針。
4、溫馨提示:
用短路做實驗,一定要先斷開開關,等小磁針擺放好、導線拉好之后再通電。
分工合作,兩位同學拉導線,一位同學負責開關,觀察到小磁針變化了馬上斷開電源,做到一觸即放(2秒)。
及時記錄實驗現象,不拖拉。 分析現象,準備匯報。
5、領取實驗器材,分組實驗,填寫記錄單。
6、匯報:你們有了哪些發現?試著對產生的現象進行解釋。
交流明確:
增加電流強度、導線繞成線圈等方法,都能使磁針偏轉的角度變大。
磁針的偏轉角度與線圈的放置方式有關,線圈豎著套住指南針,磁針偏轉角度最大。
四、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進行了一次科學旅行,你收獲了哪些? 還有哪些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最后老師送你們一句話“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只要細觀察、勤思考,定能發現無窮的奧秘。”
科學電和磁教案 9
一、學習目標
本課的知識性目標定位于要學生了解一個科學概念,即要知道“電流可以產生磁性,電流越大、線越多,磁性越強。線圈可以檢測是否有電流。”,這也是這節課的重點。技能目標主要通過做通電直導線和通電線圈使指南針偏轉的實驗,能夠通過分析建立解釋。通電直導線使小磁針發生偏轉實驗的提出、操作、觀察和解釋,這是本節課的難點。情感目標是體驗科學史上發現電產生磁的過程,意識到留意觀察、善于思考的重要。
二、設計意圖
在正式上課前,我設計與學生談話的內容為兩個問題。一是不接觸指南針,你有什么辦法使指南針的'小磁針發生偏轉?二是為什么會使磁針發生偏轉?這些問題的提出一是為了復習磁鐵的相關知識,更重要的是為了之后“分析磁針發生偏轉的原因”這一環節作鋪墊。
在“分析磁針發生偏轉的原因”這一環節當中,學生根據前面的內容,自然而然會想到是電流使小磁針發生偏轉。但至于為什么跟電流有關可能沒有深層次的思考過,所以在這里我追問學生:怎么就認定是電流,你的理由是什么?這是得出這一課時科學概念的重要環節。讓學生在思維是碰撞出火花,通過研討,啟發學生明確認識到,只有鐵或者磁鐵才能使小磁針發生偏轉,而導線是銅制作的,磁針的偏轉不可能與導線有直接的原因。接通電流,磁針偏轉;斷開電流,磁針復位,應該是電流產生了磁性,從而使小磁針發生偏轉。
在“分析使指南針偏轉現象更明顯” 這一環節當中,一是將原來接有燈泡的電路拿掉燈泡連成一個短路電路。二是將原來接有燈泡的電路中的一根直導線換成繞有線圈的導線。最后引導學生認識到如何才能使小磁針偏轉的角度達到最大,學生自然會想到將電路連成短路并接有線圈的導線。
接下來,提出是科學家奧斯特發現電磁現象的,并且讓學生課外去研究“廢電池里有沒有電?” 最后總結電和磁之間還存在許多奧秘,我們下節課再去繼續探究!這樣更加有利于下一節課時開展教學。
科學電和磁教案 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一)背景和目標
《電和磁》是教科版科學六上第三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本課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簡單的磁現象和電現象的基礎上初步揭示電和磁之間的聯系的。本課將“重演”科學史上著名的發現電磁現象的過程,讓學生“發現”通電導線能使小磁針偏轉,從而認識電可以產生磁。增強學生學習活動的探究性、趣味性。本課有兩個活動。
第一,指導學生做科學家奧斯特做過的實驗——通電導線使指南針偏轉,經歷對新現象進行分析、解釋的思維過程。
第二,做通電線圈使指南針偏轉的實驗。用線圈代替直導線做電生磁實驗,為理解電磁鐵原理打下基礎也為研究玩具小電動機埋下伏筆。
2、教材內容特點:
本課是在實驗的基礎上介紹電流的磁場。通過奧斯特實驗和通電線圈的實驗來概括磁場的存在及磁場方向與電流方向有關的結論,具有較強的探索價值,因此本節內容為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二、學情分析:
在此之前學生已學了簡單的電現象和磁現象的有關知識,對磁鐵、磁極、磁性有了初步知識,對學習電流的磁場這一新知識已有了認知基礎。從對磁體周圍的磁場的了解到了解電流周圍的磁場,學生會有一種強烈的心理愿望,渴望了解究竟。
三、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電流可以產生磁性。
過程與方法
做通電直導線和通電線圈使指南針偏轉的實驗,能夠通過分析建立解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科學史上發現電產生磁的過程,意識到留意觀察、善于思考品質的重要。
四、教學重、難點:
《電和磁》是科教版六下第三單元第一課時,也是學生第一次感知電和磁的關系,所以在本課堂教學中我把教學目標的重點定位是:如何讓通電直導線使指南針發生明顯偏轉的實驗討論和操作;教學難點定位是:讓通電導線使指南針發生偏轉實驗的提出、操作和、觀察和思考。
五、教法與學法:
教法:問題啟發、點撥引導。
學法:實驗探究、討論歸納。
六、教學準備:
小組準備:電池、電池盒、小燈泡、燈座、導線、指南針、線圈等。
老師準備:電腦、課件等。
七、教學流程設計:
1、情境引入新課,提出問題:
在正式上課前,我設計與學生談話的內容為兩個問題。1是不接觸指南針,你有什么辦法使指南針的小磁針發生偏轉?2是為什么會使磁針發生偏轉?這些問題的提出一是為了復習磁鐵的相關知識,更重要的是為了之后“分析磁針發生偏轉的原因”這一環節作鋪墊。
2、實驗探究,總結規律:
談話引入:
在100多年前,電與人類的生活是完全無關的,電只用于實驗中。直到1820年,丹麥科學家奧斯特做了一個有名的實驗才為人類使用電打開了大門。奧斯特做了什么實驗?他有什么發現?我們也來做一做這個實驗好嗎?
1.通電直導線使指南針磁針偏轉的實驗。
(1)讓學生先組裝一個點亮小燈泡的電路,說說電流在電路中是怎樣流動的(從電池的正極開始,依次流過電路再流回電池的負極)。
(2)簡述奧斯特做的實驗。要求學生用小燈泡電路中的.導線來做這個實驗,并示范實驗方法。要求學生觀察:接通電流,有什么現象;斷開電流,有什么現象。
(把拉直的導線靠近小磁針上方,接通電流,看到小磁針轉動了,指的方向偏離了南北方向,我們說小磁針偏轉了。斷開電流,小磁針回復到南北方向位置。)
(3)讓學生多做一會兒實驗,學生可能有更多的發現。如通電導線離磁針遠近不同,磁針的偏轉程度會不同;導線在磁針下方磁針也會偏轉,但方向相反;把導線順著磁針移動,各處都一樣,如果希望學生能有些新的發現,教師可以做一些啟發提示。
(4)提出問題,用什么辦法使磁針偏轉得多些呢?
拿掉小燈泡,保留開關,安裝短路的電路。提示把一切準備好以后再通電,看到現象后馬上斷開電路。這一點,教學中特別要提醒學生注意。
(5)分析觀察到的現象時要注重培養學生作出解釋的能力。不要簡單地就得出“電生磁”的結論,而要學生把新現象和已有知識聯系起來說出理由。教師要反復追問,怎么就認定是電流產生了磁性,而不是其他什么原因呢?此時可以引導學生,根據過去的經驗,怎樣做才能使小磁針發生偏轉。
通過研討,要啟發學生明確認識到,只有鐵或磁鐵才能使小磁針發生偏轉,而導線是銅的,磁針偏轉不可能是導線的原因。接通電流,磁針偏轉;斷開電流,磁針復位,應該是電流產生了磁性。
2.通電線圈使指南針磁針偏轉的實驗。
(1)用導線在手指上繞線圈,簡單方便。也可以用導線在1號電池上繞10圈左右做線圈,那樣會大小統一而且更整齊。
(2)通電線圈產生的磁力比直導線強多了,用線圈靠近指南針,多數情況下指針都會明顯偏轉。教學中無須指導學生怎么放線圈,而讓學生自己去試,線圈怎么放指針偏轉角度最大。實驗中,學生說不定會在頭腦中把通電線圈與磁鐵建立某種聯系。
通過實驗,學生自己會發現:線圈立著放,用線圈的平面靠近指南針,或者把線圈套在指南針上,指針偏轉角度最大。
(3)在檢測一節廢電池有沒有電之前,必須用小燈泡測試廢電池確實不能點亮小燈泡了。
3.課堂小結,總結探究結果,體驗成功。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對于“電和磁”你還知道些什么?還想知道什么?
八、板書設計:
略
【科學電和磁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電和磁教案8篇12-01
科學電和磁教案(8篇)12-02
《電和磁》的教案06-26
科學電和磁教案通用8篇12-02
科學《電與磁》教學反思11-24
科學《電與磁》教學反思08-16
電和磁教學設計10-19
電和磁教學設計03-16
《電和磁》的教學反思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