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

時間:2023-10-13 09:29:36 科學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學教案精華8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教案精華8篇

科學教案 篇1

  內容分析:

  本課內容是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的第一課。是學生進入科學課學習的入門課,也是《十萬個為什么》單元的起始課,這節課主要側重對學生觀察能力上的初步培養和訓練,在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針對教材所設計的活動,我將本科的教學內容做了部分調整,調整為以下五個層次的教學活動:1、看照片。2盲人猜物。3、嘗試與指導。4、實地觀察。5、交流與拓展。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學會使用各種器官獲取各種信息。

  2、了解一片草地(或花壇等)的植物、動物和其他。

  3、通過對自然的感知及描述,使他們的觀察變得敏銳。

  (二)過程與方法

  1、是學生通過有趣的感知活動,體會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奇妙作用。

  2、通過對學校花壇一角的觀察,增強學生對大自然的敏感度。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學生對自然的熱愛之情。

  2、在活動中培養信任感和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1.學生會使用各種感覺器官獲取多種信息

  2.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根據學生對生活中一些現象的認識和感知。

  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學習法、探究法、實地考察法、游戲法、對比發現法

  教學準備:

  盲人猜物的游戲材料、考察學校花壇、教學輔助、觀察記錄表、哨子等。

  教學過程:

  一、課前鋪墊

  同學們,你們知道今天我們要上一節什么課嗎?看,老師告訴你們(毛筆蘸水寫“科學”二字在黑板上)

  仔細看這兩個字,要知道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一起去發現、去研究這奧妙無窮的科學世界了!

  (學生仔細觀察活動)

  誰能把剛才的發現說出來?

  看來大家已經體驗到仔細觀察帶給我們的樂趣,今天就讓我們帶著濃濃的興趣一起開始探索自然、探索科學吧!(板書課題)

  看照片。

  剛才,我們是怎么發現了用毛筆蘸水寫的字漸漸變沒了呢?(眼睛看)好,眼睛是我們探索自然的`很重要的一種方法。

  (PPT文稿出示:學生熟悉的一片草地(或花壇)的照片)

  這是一幅照片,它是我們校園的一角,從這篇草地的照片上你能發現什么?

  學生觀察與匯報。

  二、盲人猜物。

  看來眼睛卻是能觀察到很多,是探索自然的很重要的一種方法。

  如果給你這個,拿出裝有4種不同液體的瓶子擺在桌上,問學生:誰來猜一猜瓶里的液體是什么?

  學生猜測,學生可能很快就猜出有顏色的液體是果汁。

  老師追問:你是怎么猜測的?[:]

  學生回答:眼睛看到的。

  老師:對了,眼睛看是獲取信息一種重要方法(板書:眼睛看)。這時增加游戲難度,讓學生蒙上眼睛猜測,其他學生只可給予提示,不能說出答案。

  學生可能用鼻子聞的方法猜測出其中兩瓶是酒精和醋(板書:鼻子聞),用嘴嘗的方式說出另一瓶是水(板書:嘴嘗)。

  學生全部猜出后,游戲結束。

  老師引導學生歸納其觀察的方法(并板書),并讓孩子憑著生活感知,說出:還可以用手摸、耳朵聽進行觀察獲取信息。

  老師總結:剛才的游戲,老師發現我們班藏了這么多小科學家!會用多種感官獲取信息。

  這一環節,通過簡單的看、聞、嘗,讓學生運用多種感官獲取信息,認識到科學知識是通過探究學習得來,并感受探索科學的樂趣。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學,科,網]

  三、嘗試與指導。

  問學生:如果老師要帶大家走進校園花壇的一角觀察,你該怎么做呢?老師先帶來一盆月季花考考大家,你們敢接受挑戰嗎?用激將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觀察前,老師強調:在觀察時,不能傷害到他們)

  學生積極回答,老師在鼓勵學生發現的同時要做好引導。

  這一環節,學生通過練習能準確的運用多種感官獲取信息,從而使觀察能力變得敏銳。

  四、實地考察。

  老師說:通過上一活動的努力,同學們可以用自己的多種感官進行科學觀察了。已經通過老師的考核了,接下來,我們要走出教室,到學校花壇的一角進行實地考察了,相信你們一定會有更多的發現。

  要想發現更多的信息,僅僅用多種方法觀察是不夠的,還要求帶好筆,及時填寫“科學觀察記錄表” 。

  出示溫馨提示

  1、認真細心

  2、帶上筆,及時填寫《科學觀察記錄表》。

  學生來到花壇前,面對這鮮活的事物,一定會有很多問題,老師引導學生觀察并及時幫助學生尋找答案,有困難的問題則記錄下來。同時要維持好紀律,確保學生安全。[:ZXX]

  15分鐘后,學生拿著滿滿地記錄表,走進教室,完成實地考察活動。

  五、交流與拓展。

  老師:哪位同學愿意把自己的發現和大家一起分享?

  (學生匯報交流),在交流中,針對學生暴露出一些問題,老師要及時指導。

  匯報結束。

  老師:花壇里的所有秘密是不是都被我們發現了呢?我們下課以后孩子可以繼續到花壇上進行觀察:看看某種植物的葉子是什么樣子的?他的正反兩面是不是一樣的等等,同時提醒大家,如果你們能帶上放大鏡、尺子等小幫手去觀察,可能會有更多的發現。

  這一環節充分發揮校園資源,進行體驗式探究活動,從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開始科學學習,更有利于學生觀察活動的進行。

  板書設計:

  探索自然

  眼睛 看 手 摸

  鼻子 聞 嘴 嘗

  耳朵 聽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準備

  教學掛圖《各種各樣的鳥》

  介紹各種鳥的本領的圖書或錄象。

  活動目標

  學念兒歌《什么鳥》。

  了解不同的鳥。

  活動過程

  一、了解不同的鳥

  教師出示教學掛圖,讓幼兒了解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鳥,重點介紹蜂鳥,鴕鳥,鸚鵡等。

  1、師:看,圖片上畫了很多什么啊?(鳥),這些鳥長的一樣嗎?

  你們知道這是什么鳥嗎?這只鳥的名字叫“蜂鳥”它的身體很小,就只有蜜蜂這么大,所以叫蜂鳥。

  2、師:再來看看這只鳥,這只鳥的身體看上去怎么樣啊?(很大),它的名字叫鴕鳥,那你們知道鴕鳥會不會飛啊?為什么?(因為他身體太大了,所以飛不起來。

  3、師:再來看看這只什么鳥?它的名字叫鸚鵡,你看它身上的毛漂亮嗎?都有些什么顏色?鸚鵡有一個很大的`本領就是會跟人一樣說話,你教它什么話,它就會跟你一起說。。。。

  二、討論

  師:誰來告訴我什么鳥最小?什么鳥最大?什么鳥會唱歌?

  三、學念兒歌

  1、教師念兒歌《什么鳥》。

  師:老師把剛才的話連起來編成了一首兒歌我們一起來聽聽看。

  2、幼兒跟隨教師念兒歌《什么鳥》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念念看。

  四、小結

  師:你還知道鳥都什么本領?

  師: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的鳥,它們都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要愛護它們。

  兒歌《什么鳥》

  什么鳥小?

  什么鳥大?

  什么鳥兒會說話?

  蜂鳥小,

  鴕鳥大,

  鸚鵡會說話。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讓幼兒通過實驗操作發現水里加鹽會讓物體浮起來的現象。

  2、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杯子若干,鹽、小蘇打、明礬、勺子、土豆片

  活動過程:

  一、問題引入,引起興趣。

  1、這是什么?(教師出示一個土豆),我把它切成了土豆片,現在我要把土豆片放到水里去,你們猜猜會怎樣?

  2、把土豆片放到水里會怎樣呢?我來試一試。

  3、我這還有三杯水,我又要把土豆放到水里去,這回會怎樣呢?(幼兒回答教師驗證)

  為什么這個杯子里的土豆片會浮起來呢?

  告訴你們一個秘密,老師在這三個杯子里分別加了一些東西,是什么東西呢?就是桌子上藍、綠、橙三個盆里的東西,那到底是哪個盆里的東西會幫助土豆浮起來呢,下面請小朋友自己動手試一試。

  二、幼兒第一次操作,老師巡視觀察

  1、提出操作要求:你們每人拿一個杯子,先放土豆片,再放盆子里的東西,記住綠顏色標簽的杯子里只能放綠顏色盆子里的東西,紅顏色標簽杯子里只能放紅顏色盆子里的東西,藍顏色標簽杯子里只能放藍顏色盆子里的`東西.看看土豆怎樣了?

  2、操作后談話:你的土豆怎么樣了?浮起來了嗎?你發現了什么?

  3、現在請你們再拿兩個不同顏色標簽的杯子,想個辦法讓土豆片浮起來,每個杯子里只能放一樣東西,要不你們就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東西讓土豆片浮起來了.

  三、幼兒再次操作,教師指導

  操作后談話:你的土豆浮起來了嗎?是哪個盆里的東西讓它浮起來的?那你們現在知道老師開始時的三個杯子里哪一只也加了這個盆里的東西?

  四、揭示謎底

  小朋友通過兩次實驗,發現了(X)顏色盆里的東西能讓土豆浮起來,這個盆里的奇妙的東西到底是什么呢?來端起來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是什么?(鹽)對了,這個奇妙的東西就是平時媽媽做菜用的鹽,小小鹽巴真奇妙,除了做菜調味還可以讓沉在水底的土豆浮起來,它還有什么其他本領呢?我們下次再來玩一玩,找一找,好嗎?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經歷簡單的比較觀察的過程,知道蝸牛和蝗蟲的區別。

  2.經歷初步的小動物身體大小的比較和測量過程,能根據動物特點,描述動物的大小。

  教學準備:

  1.小組或個人觀察用的蝗蟲、蝸牛殼、放大鏡、尺、三角尺、記錄用紙和筆。

  2.蝗蟲、蝸牛、長得跟蝸牛相近的動物、長得跟蝗蟲相近的動物、既不像蝸牛;又不像蝗蟲的動物,大象、長頸鹿、蜂鳥等動物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觀察蝗蟲。

  1.觀察蝗蟲的身體。

  ☆觀察身體的哪些部分?(蝗蟲的頭、胸、腹;蝗蟲的頭部:眼睛、觸角、嘴;蝗蟲的腳;蝗蟲的翅)

  ☆用什么方法觀察?

  ☆按怎樣的順序觀察?

  2.描述蝗蟲的身體的特點。

  二、比較蝸牛和蝗蟲的身體。

  1.比較蝸牛與蝗蟲的相同點。都有頭部,頭部有觸角、眼睛、嘴;都有運動器官--足……

  2.比較蝸牛與蝗蟲的不同點。身體形狀、構造不同;眼睛、觸角、嘴、足等不同……

  三、比較周圍環境中的小動物。

  1.看課本插圖:

  給與蝸牛相同的動物畫“〇”。

  與蝗蟲相同的動物畫“△”。

  有疑問的動物畫“?”。

  剩下的動物既不像蝸牛,又不像蝗蟲。

  2.匯報交流:跟蝸牛長得相近的動物:田螺、蛞蝓、蚌、蜆。

  跟蝗蟲長得相近的動物:蚱蜢、螳螂、蟋蟀、蜜蜂、螞蟻。

  長得既不像蝸牛又不像蝗蟲的動物:貓、青蛙、魚、鳥、烏龜。

  3.你還知道哪些長得像蝸牛的動物和長得像蝗蟲的動物?

  四、觀察蝗蟲的大小。

  1.怎么比較兩只蝗蟲的大小?

  2.測量蝗蟲的大小。

  ☆測量什么?

  ☆怎樣測量?

  3.測量并描述一只蝗蟲的大小。

  五、觀察蝸牛的大小。

  1.測量蝸牛的身體長度。蝸牛的身體沒有固定的長度,測量存在難度,即使測出了數據也沒有多大用處。

  2.尋找比較蝸牛大小的方法。

  3.比較測量蝸牛殼的大小。用三角尺測量蝸牛殼口朝向桌面時的高度。

  六、動物大小的觀察和描述。

  1.出示一張蜂鳥的圖片,問:這是什么鳥?這只鳥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沒有?

  ☆知道這鳥有多大嗎?老師用食指和拇指表示1~2厘米的大小,同時告訴大家,這只蜂鳥跟蜜蜂差不多大小。

  ☆瞧,大小的觀察和描述,有時是很重要,很有用的。

  2.討論:大象、長頸鹿、魚、蚯蚓、蝴蝶、烏龜、瓢蟲,我們一般采用什么方法觀察描述這些動物身體的大小。

  3.說說自己在尋訪小動物的調查活動中,是用什么方法觀察描述動物身體的大小的。

  七、小結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觀察方法。

  教學建議:

  1.江南地區蝗蟲較蚱蜢少見,本課教學時完全可以用蚱蜢代替蝗蟲進行教學。

  2.本課只對蝸牛和蝗蟲等具體個體進行比較,不抽象出軟體動物和昆蟲的概念。

  3.蝗蟲好動,在測量它的身長和展翅長度時,需要兩個同學合作進行。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根據不同恐龍的形態找出與它們相對應的化石模型。

  能根據學習的需要,從各種渠道查閱和收集有關資料。

  科學知識:

  了解一些有關恐龍的知識。

  知道恐龍化石在科學研究中的價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注與恐龍有關的各種問題,并對此產生濃厚的興趣。

  教學重點:

  了解恐龍化石的發現和作用,為恐龍尋找相對應的化石模型。

  教學準備:

  關于恐龍、恐龍化石的文字、圖片、模型以及多媒體資料。

  課時安排: 1 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效果分析

  一、 導入:

  出示各種恐龍模型或圖片。

  同學們這是你們很感興趣的吧,今天,就讓我們進入時空隧道,回到 6500 萬年前,去了解生活在那個時代的爬行動物——恐龍。(板書)

  二、 了解關于恐龍的知識:

  1、關于恐龍的知識同學們一定了解的很多,想說說嗎?

  2、學生分組討論。

  3、學生匯報、交流。(將匯報的內容分成幾個主題,圍繞主題展開。)

  4、我們的地球已有 45 億年的歷史,地球上的生物也有 38 億年的歷史。這 38 億年中,出現過各種各樣的生物,有的存活至今,有的走向滅亡。我們都知道恐龍是早已滅絕的,那么這些模型、圖片和影片又是根據什么復制出來的呢?

  三、了解恐龍化石被發現的歷史,以及恐龍骨架被還原的過程。

  1、誰能給我們講講你所知道的故事。

  2、學生簡單介紹恐龍化石被發現及還原的過程。

  3、同學們從課外書上看到了很多,那么我們來看看事情的經過。

  如果有條件最好能有相關的.碟片

  4、從故事中我們知道恐龍化石給我們提供了幫助,如果你是一位考古學家,你發現了一塊恐龍頭骨化石,你能夠從中獲得哪些信息呢?

  5、引導學生從頭骨大小或牙齒的尖利程度等展開合理想象,推斷這只恐龍的體形和食性,讓學生體驗到化石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

  6、小結:我們今天能夠看到恐龍骨架的形成過程,包含著科學家們辛勤的勞動和不懈的努力。

  四、根據恐龍的外形猜想它內部的骨架結構。

  1、出示各種恐龍的圖片或模型。

  同學們你認識這些恐龍嗎?能說出它的名稱嗎?(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各種恐龍的外形,尤其是要注意觀察每一只恐龍最獨特的地方。)

  2、作為一名小考古學家,你們應該能粗略地描繪出內部的骨架結構。

  分組活動,每個人試著畫一畫。

  3、出示各種骨架模型圖片。

  根據你剛才描繪的骨架請你將這些恐龍和它們的骨架一一對應起來。

  學生分組活動。

  4、交流、匯報,說說這樣對應的理由。

  五、拓展、延伸:

  1、今天我們對恐龍有了更加細致、全面的了解,同學們對恐龍的興趣更濃厚了,回去以后查找你所感興趣的內容跟同學們交流,或者觀看一部跟恐龍有關的影片。

  2、了解科學家對恐龍滅絕原因的猜想。說說你的想法。

  板書設計:

  消失了的恐龍

  關于恐龍的知識:名稱、種類、生活習性等

  恐龍化石的發現及骨架還原的過程

  外形對應骨架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來測量。

  過程與方法:

  制作簡易的雨量器,并學會用簡易雨量器測量降水量,完成“天氣日歷”的紀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保持對天氣現象觀測的濃厚興趣,培養認真仔細的觀察習慣,能在課后持續地進行降水量的觀測。

  【教學重點】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來測量

  【教學難點】學會用簡易雨量器測量降水量,完成“天氣日歷”的紀錄

  【教學準備】分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說明書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紙帶,膠帶紙;噴壺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 降水也是天氣的一個重要特征,那么,我們怎么判斷雨下得多大呢?

  生自由說:通過觀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時間長短

  介紹氣象學家是用雨量器來測量降水量和根據降水量的多少來區分雨的等級的`。

  二、探究內容:

  (一)用雨量器測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簡易雨量器

  生根據制作說明書,嘗試制作雨量器

  2、 展示自制簡易雨量器,討論:雨量器的口徑大小是否對測量有影響?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測量降水也可以嗎?

  3、 小結

  4、 模擬降雨,初步感知怎樣收集和測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觀察和測量

  1、討論: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項。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讓雨量器內的“降水”溢出;讀數時,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視線與雨量器內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導記錄“降水量填充圖”

  3、指導學生課后開展降水量測量和記錄活動。

科學教案 篇7

  簡單電路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一個簡單電路需要一個能持續提供電能的裝置一電池。

  2、電從電池的一端經過導線和用電器返回到電池的另一端,就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電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電路可以有不同的連接方法。

  過程與方法:

  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點亮更多的小燈泡。

  2、觀察、描述和記錄有關的實驗現象。

  3、用簡易符號表示一個電路的不同部分。

  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對電探究的興趣。

  【教學重點】

  1、使用相同的材料,電路可以有不同的連接方法。

  2、用簡易符號表示一個電路的不同部分。

  【教學難點】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點亮更多的小燈泡。

  【教學準備】

  每小組小燈座2個、電池盒1個、1號電池1節、導線4根、小燈泡2個、記錄紙若干,記號筆1支。

  【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入:

  1、連接比賽:每組一節干電池、一根導線和一個小燈泡,把小燈泡點亮。

  2、討論:我們這樣用手按著來點亮小燈泡,一松手小燈泡就不亮了。是不是有點不太方便啊?

  3、引導學生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提醒學生觀察或回憶學校和家里的電燈是怎樣安裝的)

  二、觀察電池盒和小燈座,學會使用電池盒和小燈座連接電路。

  1、教師逐個出示小燈座、電池盒,讓學生觀察電池盒和小燈座。

  2、討論:這兩個工具是干什么用的?怎么使用?

  3、請一生演示電池盒和小燈座的安裝,教師可以做如下提示:

  (1)安裝電池的時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小燈泡是怎么裝到小燈座上的?

  (3)導線怎么連?(指出彈簧接線頭的最佳連接方法)

  (說明:電池盒和小燈座的使用方法也可以在學生觀察的基礎上由教師直接按照教科書上提供的步驟告訴學生,不必對使用方法進行討論。教師邊講解,學生邊操作,保證每個學生都會使用。)

  4、學生使用電池盒和小燈座連接電路,讓小燈泡亮起來。

  5、請一組學生展示他們的連接實物圖,教師介紹用簡單的符號

  畫電路圖的.方法。

  三、讓更多的小燈泡亮起來:

  1、再提供1個小燈泡、1個小燈座、3根導線,讓學生嘗試怎樣使兩個小燈泡同時亮起來。

  2、學生使用教師提供的材料來進行各種嘗試,當嘗試成功后,再去嘗試其他的連接方法。

  3、教師提醒學生將各種方法的電路圖畫出來,以便交流。

  4、根據各小組電路的連接情況,再發給每個小組一節電池和一個電池盒,探究兩節電池在電路中的連接方法,并畫出電路圖。

  5、實驗結束,小組匯報,互動交流。

  (交流要點:小燈泡亮了嗎?用了幾種連接方法?哪種方法更好?

  為什么?為什么不同的方法都能使小燈泡同時發光?指出電在電

  路中是怎樣流動的。)

  四、活動延伸:

  1、挑戰:我們能連接更多的小燈泡和電池,讓它們同時亮起來嗎?

  2、討論他們的想法,使學生對電路的認識得到進一步發展。

  板書設計:

  3、簡單電路

  電池導線用電器(電池盒和小燈座)

  連接方法

  點亮小燈泡

  教學后記:

科學教案 篇8

  一、 學習目標

  1、 通過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交流自己對蠶的觀察發現。

  2、 探討對觀察現象的思考。

  3、 與其他小動物進行比較學習。

  二、 教學重難點

  對蠶的生活習性及其生長特點進行觀察,并能說出自己的認識、見解。

  三、 教學難點

  認識蠶的`變態發育過程,進而理解生物的變態發育過程。

  四、 材料準備

  A、蠶若干、桑葉若干、同學們做好的觀察記錄、放大鏡若干、有關蠶一生的一些文字、圖片、視頻資料。

  B、蠶寶寶的身體顏色是怎樣變化的(顏色的變化)?

  C、蠶體色的主要照片,讓學生排列順序(顏色的變化)。

  五、教學過程

  1、 蠶寶寶每次能吃多少桑葉?它是怎么吃桑葉的(小組合作完成)?

  2、蠶的蛻皮過程是怎樣的呢(小組合作完成)?

  A. 你發現蠶蛻了幾次皮(小組合作完成)?

  B. 蛻一次皮用了多少時間(小組合作完成)?

  C. 蛻皮前蠶有什么反常的情況(小組合作完成)?

  D. 蛻皮前和蛻皮后的蠶有什么不一樣(小組合作完成)?

  E. 你認為你的蠶還會蛻皮嗎?

  3、吐絲前的蠶寶寶

  A.許多同學都認為毛毛蟲與蠶很相象,那蠶也會變成像蝴蝶一樣的動物嗎?

  B.蠶寶寶什么時候變成蝴蝶一樣的動物呢?

  C.蠶什么時候結繭呢?你有什么根據?

  (觀察蠶,學生發現蠶的胸部變透明了,嘴中有少些絲吐出推測出蠶就要結繭了。)

  D.面對快要結繭的蠶寶寶你有什么想法和問題嗎?

  (1) 蠶寶寶的肚子里本來就有絲嗎(充分展示同學們的想象力)?

  (2) 吐絲后的蠶寶寶在繭子里做什么呢(充分展示同學們的想象力)?

  六、拓展延伸

  將蠶與你喜歡的小動物進行比較。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 講科學用科學教案09-26

科學教案(經典)09-28

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精選)10-03

科學教案[經典]10-01

科學教案【經典】07-25

科學教案04-06

科學教案托班科學教案認識紅色綠色11-03

中班科學教案:放屁_中班科學教案07-05

有關科學教案06-12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有声小说 | 日日摸日日碰夜夜爽免费中文字幕 |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麻豆 | 亚洲欧洲国产综合另类国码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作爱视频 | 亚洲日韩久久久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