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案

時間:2024-06-21 08:23:25 科學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科學教案13篇【集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科學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科學教案13篇【集合】

  小學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根據需要查閱資料,選擇合適的方式搜集有關信息

  2、能用植物的根、莖、葉進行營養繁殖

  科學知識:知道一些植物可以用營養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知道常見的營養繁殖方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到營養繁殖中栽種一種植物的樂趣對栽種的植物感興趣、愿意照顧栽種的植物

  一、導入新課

  1、提問:植物怎樣繁殖后代的,你能舉幾個例子說一說嗎?你在家看到過父母種菜或是種花嗎?他們又是怎樣繁殖這些植物的?

  2、學生小組內交流。

  3、提出問題:植物不用種子也能繁殖嗎?(出示課題)

  4、學生先寫下自己了解的知識,然后再小組討論交流。

  5、全班交流師生共同歸納:有些植物用種子繁殖后代,如白菜、蘿卜、油菜、向日葵等,還有些植物不用種子繁殖,例如天竺葵、吊蘭、馬鈴薯、生姜、菊花、落地生根、水仙等,這些植物分別是用植物的根、莖、葉來繁殖的。

  二、研究營養繁殖的方式

  1、教師用大屏幕展示課文中的五種植物:落地生根、馬鈴薯、吊蘭、生姜和水仙球。還可以展示更多營養繁殖的例子。帶領學生一一分析:落地生根的邊緣向下會長出一些不定根,向上會萌發出一些小葉子,摘下帶有不定根的'小葉子,直接插入土中就可以成活。馬鈴薯切塊繁殖,只要上面有一個芽,就會長出一個新的植株來。吊蘭的莖上會結出小苗,小苗下部帶有不定根,所以落在土中就能繁殖。生姜是塊莖,在他的莖節上向上能“冒出”小芽向下能長出不定根,所以不用種子也能繁殖。水仙鱗莖旁邊會長出小的鱗莖,植入土中又可以發育成一株新的水仙,所以水仙用鱗莖繁殖。

  2、根據大家的討論和剛才的展示,你能整理出植物繁殖的類別嗎?

  3、小組討論后匯報:植物除了用種子繁殖,還可以用莖、葉、或根來繁殖后代,這種營養繁殖或是無性繁殖(克隆)。

  三、指導學生用營養繁殖的方式栽種植物

  談話: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一些植物怎樣用營養繁殖方式進行繁殖了,你想自己用營養繁殖方式來繁殖一種只物嗎?說一說如何繁殖。

  1、小組交流扦插、壓枝、分株等技術方法和注意事項。

  2、指導學生親自動手繁殖自己喜歡的植物。

  3、小組之間互相參觀、評價栽種的效果。

  4、師生共同小結活動。

  小學科學教案 篇2

  《認識角》說課稿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一課時67頁——68頁的教學內容。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角,但要把生活中所見到的角抽象成數學中的角學生往往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教材只對角做了一個初步的介紹,通過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幫助學生初步認識角的含義,體會角的基本特征。所以在內容設計上,特別注意強化學生的實踐活動,通過折一折、找一找、比一比等實際操作,讓學生對角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

  根據教材的編寫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生活實際,直觀認識平面圖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比較角的大小,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2)能力目標:經歷“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動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動手操作和抽象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思考的學習習慣,增強合作探究意識,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在直觀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基本圖形,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認識到角是有大小的,并能直觀區分角的大小。

  教學難點:初步感受到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程度有關。

  二、說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學習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可分割的。教師的教需要通過學生的學來體現,而學生的學則是需要教師引導的。“角”對于二年級小朋友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教學中我將觀察、操作、演示等方法有機貫穿于課堂中的各環節,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采用看一看、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折一折、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他們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并充分發揮現代教學多媒體組合的優勢,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大腦里。從而進一步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

  在學法上,選用指導學生觀察、操作的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學習。

  三、說教學過程

  (一)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復習引入。

  回想一下,你已經認識了哪些平面圖形?出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引導學生回顧復習,依次回答出各個圖形的名稱。然后教師引入新知:這節課我們再來認識一個新朋友,板書課題:認識角。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點出發,既能喚起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又能激起他們參與學習新知的熱情與積極性,為繼續學習做好鋪墊。

  (二)從尋找生活中的角,到實物中抽象角,初步感知角。

  本課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中的角”逐步提升為“數學上的角”。因此,我先通過實物演示幫助學生初步認識角:剪刀張開的兩個刀刃夾成一個角,鐘面上兩根指針夾成一個角,紅領巾的兩邊組成一個角。然后問學生:你還能從哪些物體的表面上找到角?在此基礎上,通過動態的過程把這些角抽象出幾何圖形,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初步感知數學上的“角”的形象。

  (三)操作觀察,建立角的正確表象。

  在學生初步感知角的形象之后,再提出問題:你能不能想辦法折一個角呢?把折好的角介紹給同學。這樣在激起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也使他們更充分的感知到角。這時及時引導學生觀察、發現:“這些角有什么特點呢?閉上眼睛摸一摸,看看你有什么感受。”充分調動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參與,引導學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稱,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角的完整表象: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然后及時設計“判斷”,在平面圖中“指角、數角”練習,通過辯認與說理,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征的認識。

  (四)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在學生建立了角的正確表象基礎上,我設計了操作活動角和大小三角板對應角的比較兩個活動,幫助學生認識角的大小。在這一環節里,我先讓學生在小組里充分動手操作,討論討論,看看你發現了什么?然后在班上師生互動交流,引導學生發現并總結出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張口有關,與角的兩邊長短無關。再巧妙運用多媒體演示驗證,變抽象為直觀,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五) 拓展應用,提升學生能力。

  在這里我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一張長方形紙,去掉一個角,還剩幾個角?可以畫一畫,也可以折一折,還可以剪一剪,比比看誰想的方法多。在學生動手操作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請學生把幾種不同的剪法和同學交流,教師演示。這一設計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索的熱情,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使教學達到了高潮。

  (六)回顧總結。

  讓學生回顧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然后通過出示:籃球場地、籃球板、球門架、樓梯以及樓房建筑物等,將數學學習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只要善于觀察,就會發現更多生活中的數學。

  小學科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青島版科學教材五年級上冊19課內容

  教學目標:

  1、引領學生學習測量物體的運動,描述物體的運動狀態,了解同樣時間和同樣距離時這樣描述一個物體的運動快慢。

  2、讓學生學習測量和記錄一個沿直線運動的物體在不同時刻的位置,

  一、新課導入

  出示愛因斯坦的圖片

  師:這位科學家叫什么名字?

  師: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叫愛因斯坦,他是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在他的研究中曾經說過非常有名的一句話。(出示:當物體的運動速度等于光速時,時間就會停止。)在科學研究中,距離和時間是兩個重要的條件,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9課距離和時間。(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1、初步感受距離和時間的關系。

  師:下面我們先來做個小活動,請同學們和我一起來數5個數。

  師:剛才從開始數到5,大家經歷了5秒鐘的時間,那么你來估測一下,5秒鐘按你的正常速度走,你能走幾米?

  學生邊說書寫副板書 5秒走

  師:請同學們分別記好你的`估測結果。

  師:在教室里我給大家準備了4塊場地,以一塊場地為例,從起點走到另一端是5米的距離,在回到起點是10米的距離,大家再來估測一下,按正常的速度連續走完10米,你需要幾秒鐘的時間?(板書:10米用 )

  師:估測可以為我們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參考,那么我們的估測結果是否準確?下面我們就通過活動來驗證,請各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分工進行活動(出示分工示意圖),并且注意收集活動中的數據,記錄在表格中,活動結束請同學們討論一下通過這些數據你能有什么發現?

  學生活動,匯報

  (大家在活動中,像個小科學家一樣,認認真真的活動,那個小組來匯報一下)

  師:大家的發現非常有科學價值。

  板書:相同的時間距離長速度快

  相同的距離時間短速度快

  師小結:剛才同學們通過提出問題,進行猜測,試驗驗證,得出結論,經歷了一個科學研究的完整過程。

  2、測量每段距離使用的時間

  在大家活動的時候老師在思考一個問題,如果大家按正常速度連續走更長的距離,大家想不想知道每經過一段距離,所用的精確時間,我們應該怎樣進行活動,小組內談論一下,比一比哪一組的方法最科學最精確。

  談論匯報

  師:通過剛才我們設計了一個非常好的方法。

  教師布置場地

  師:皮尺的0刻度為起點,附近的同學看一看你大約在起點的幾米處?下面我們從起點以4米為一個計時點,選幾名計時員,第一計時點,第二計時點……

  師:每個計時點選一名小助手和計時員相對站在皮尺兩邊。

  出示要求:

  1、運動員連續走完全程;

  2、計時員聽清老師口令一起計時;

  3、計時員聽清相對應的小助手的口令,停止計時。

  師:請一名運動員

  師:在坐的每一位同學都是小裁判看一看他們配合的怎么樣。

  下面我們先試走一次。

  師:對于這次活動,裁判員有沒有需要提醒的?

  師:下面我們就開始正式活動。

  分別計時男女兩名學生

  收集數據填在記錄表中

  師:下面我們把收集的數據利用我們所學的知識用不同顏色的筆制作成折線統計圖,豎軸表示的是距離,橫軸表示所用的時間。并且分析一下,這兩條折線能給我們帶來什么科學發現?

  學生制作,分析圖意

  師:剛才同學們發現的非常好,在這幅圖上能發現線的坡度越大說明速度越快,線越直說明越的勻速運動。

  師:其實還能帶給我們更多的科學信息,比如10秒能走20米,估算一下1分鐘能走多少米?如果這位同學從學校到家要走10分鐘,估算一下他家離學校有多少米?

  三、拓展距離和時間的科學認識

  師:今天我們所研究的距離和時間是科學研究中重要的條件,在天文學中有一個重要的單位光年,誰知道光年是一個距離單位還是時間單位?

  師:光每秒300000千米走一年的距離,是一個距離單位,老師給同學計算了一下一光年的距離。

  誰來讀一讀。

  師:我們的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只是一個普通的星體,我們要用這樣大的距離單位來度量宇宙,誰知道宇宙什么意思?

  師:宇代表上下四方,所有空間無邊無際的距離;

  宙代表古往今來,無始無終的時間。

  師:我們的祖先在遙望宇宙時,用他們的智慧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

  師:織女星距離地球26.3光年,牛郎星距離地球16.5光年。它們之間也有16.4光年的距離。

  四、課后延伸

  師:距離和時間在科學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也為我們的生活提供很多幫助,老師了解到(出示各種交通工具的速度)我們就可以通過這些數據,根據兩地間的距離大體估算出我們所需要的時間,也能根據使用的時間估算出兩地間的距離,這樣能讓我們更合理的安排時間,從今天我們就更要學科學、用科學,讓科學更好的為我們的生活服務。

  小學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描述太陽光穿過三棱鏡后形成的彩色光帶,知道太陽光包含有不同顏色的光。

  2.知道彩虹的形成原因。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基于所學知識,從太陽光的組成、彩虹的成因等方面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并作出假設。

  2.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能用簡單器材做簡單的模擬實驗。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指導學生認識彩虹是怎樣形成的,并嘗試制造彩虹。

  難點 指導學生在實驗的基礎上推想彩虹的成因。

  【器材準備】

  學生準備:平面鏡、噴水壺、泡泡液、透明的塑料尺、裝滿水的塑料瓶、光盤、記錄單。

  教師準備:三棱鏡、水槽、紙屏、平行光源等、課件。

  [PPT 2 出示]三棱鏡、平面鏡、水槽、紙屏、噴水壺、裝滿水的塑料瓶、透明的塑料尺、光盤、泡泡液、平行光源圖片,及課前活動要求:思考彩虹是怎樣形成的。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1.[PPT 3 出示]美麗的彩虹圖片導入新課。

  2.教師提出問題:你知道彩虹的哪些秘密?關于彩虹,你還想了解些什么?

  3.學生交流:彩虹有七種顏色,彩虹在雨后產生……

  3.師生總結。板書課題:4.彩虹的秘密。

  二、活動過程

  [PPT 4 出示]活動一:彩虹是怎樣形成的?

  1.猜想彩虹是怎樣形成的。

  [PPT 5 出示]雨后彩虹圖片及噴泉上形成彩虹的圖片。引導學生猜想彩虹的成因。

  2.學生交流。

  3.師生總結:與陽光有關、與水汽有關、雨過天晴、有霧氣等等。

  4.通過模擬實驗驗證猜想。

  [PPT 6 出示]彩虹模擬實驗活動場景圖片:學生利用陽光、三棱鏡和紙屏做彩虹模擬實驗,及利用陽光、水槽、平面鏡和紙屏做彩虹模擬實驗。

  5. [PPT 7 出示]實驗提示:陽光不足時,可以用平行光源代替陽光進行上述兩種實驗。也可以利用光的色散與合成演示器進行彩虹模擬實驗。

  6.開展實驗,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7.學生分小組匯報研究結果。

  [PPT 8 出示]三棱鏡把陽光分散為七種色光圖片,引導學生認識三棱鏡可以把陽光分散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這是一種光的色散現象。

  8.[PPT 10 出示]水槽中的'平面鏡與水形成“三棱鏡”示意圖,引導學生認識實驗中的水起到了三棱鏡的作用,把陽光分散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

  9.師生總結。

  [PPT 11 出示]水與三棱鏡都可以把陽光分散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單色光,并且七種色光的排列順序是不變的。

  10.獲得科學結論。教師引導學生交流彩虹是怎樣形成的。

  11.[PPT 12 出示]教科書介紹的太陽光組成、光的色散現象的資料。

  10.師生總結歸納彩虹的成因,認識彩虹是一種光的色散現象。

  [PPT 13 出示]活動二:制造“彩虹”。

  1.教師引導學生交流制造“彩虹”的方法。

  2.[PPT 14 出示]制造“彩虹”活動場景圖片:學生在陽光下用噴壺噴水制造“彩虹”。

  3.教師引導學生交流更多的制造“彩虹”的方法。

  [PPT 15 出示]陽光下吹泡泡制造“彩虹”圖片,及更多的制造彩虹的方法:陽光透過塑料尺、陽光透過裝滿水的塑料瓶、陽光照在光盤上……

  4.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5.匯報制造“彩虹”的感想,交流發現。

  三、拓展活動-----思考為什么彩虹一般在天空中出現的時間不太長。

  1.[PPT 16 出示]思考為什么彩虹一般在天空中出現的時間不太長。

  2.學生交流。

  3.師生總結:在陽光下,小水滴受熱蒸發,彩虹就消失了。

  小學科學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比較水的方法有很多,認識量筒和毫升。

  過程與方法:能用比較的方法認識水的多少。進一步學會用科學實驗來驗證假設的正確與否。學會使用量筒量水的多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認真細致及樂于合作交流的科學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利用多種方法比較水的多少,使用量筒,比較出水多了多少。

  三、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小組合作法、師生交流法、對比觀察法

  四、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在每個小組的桌子上,為學生準備三瓶水。三個瓶子中,水面都高低不同。哪個瓶子里的水多?哪個瓶子里的水少?還是一樣多?先讓學生觀察一下,然后找幾個學生簡單說說并說出理由。

  2、新課教學

  1、討論比較水的方法并比較

  (1)討論比較水多少的方法。

  先提問:要比較這兩個瓶子中哪個瓶子里的水多,直接用肉眼觀察行不行呢?你認為可以用什么辦法呢?小組同學可以討論一下,不要只局限于一種方法。并進行學生討論交流。再匯報:你們決定用什么方法來比較?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呢?比較的時候要注意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分別板書方法:倒入同樣的杯子、瓶子比高低;倒入小杯比杯數;用秤比重量……)

  (2)學生比較水的多少。

  剛才師生一起積極開動腦筋,想出了很多辦法,這些辦法都可以來比較水的多少,下面就請學生自主選擇一種辦法來比較兩個瓶子中水的多少。同時,老師要提醒大家在倒水的過程中不要將水倒出來,保證比較的準確度,把學生的比較結果記錄下來。

  2、引導學生使用量筒比較水的多少。

  (1)引出量筒。

  新課教學中已經比較出來兩個瓶子里水的多少了,那么其中一個瓶子里的水比另一個瓶子里的'水多多少呢?怎樣來描述呢?讓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為了精確地測量水的多少,需要借助專用測量水的儀器,量筒就是測量液體多少的儀器之一。

  (2)認識和使用量筒。

  問學生一些問題:觀察量筒,比一比誰的發現多?注意量筒是玻璃做的,我們在觀察使用時要注意什么?(輕拿輕放)

  老師總結:量筒壁上有刻度,這刻的單位是毫升,毫升就是通常用來表示液體的單位。在我們使用的量筒上,每一格刻度代表多少毫升?一次最多可以測量多少毫升的水?

  提問:你們認為在讀數據時,視線應怎樣?出示:(讀數示意圖)視線應與量筒上的刻度與液面相平。

  3、鞏固提高

  很多學生一定想馬上使用量筒來測量水的多少了,接著就請各小組用量筒分別測出三個瓶子里各有多少水?相差多少水?把測量的結果寫在探究記錄紙上。各組匯報測量結果。

  4、小結延伸。

  師生總結本課內容。就怎樣比較水的多少進行了研究,大家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新的問題嗎?在生活中,大多數液體的包裝材料上都標有具體多少毫升的數據,請大家注意觀察。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小學科學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一)過程與方法:

  1.能夠與小組同學一起,參與設計房子,會計算房子的用料。

  2.能夠與組內同學密切合作,建造房子。

  (二)科學知識:

  1.了解古代房子和現在房子的特點。

  2.知道設計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造房子的艱辛和快樂。

  2.體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滿足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享受。

  二、教學重點:

  設計并建造房子

  三、教學準備:

  有關建造房子的材料、繩子、紙張、木棒、透明膠帶等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人們居住離不開房子,你知道房子有哪些不同的.類型么?

  2.欣賞一些不同類型的房子,說說它們都有哪些優點和不足。

  3.如果讓你來建造一幢房子,你會建成什么樣子。板書:造房子。

  (二)學習新課

  1.初步總結房子類型,看書上的圖片,分析。

  思考問題:古代房子和現代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學生談論,匯報

  2.探究造房子的原理

  (1)談話:剛才我們比較出現代的房子在高度、功能等方面遠遠優于古代的房子,在建造的時候要考慮到哪些因素呢?

  (2)學生談論,羅列,匯報

  (3)引導:根據已經學過的《折形狀》和《搭支架》,怎樣建造既省材料有牢固的房子,你們有些怎樣的建議?

  3.造房子活動

  (1)我們造房子可以用的材料(提示:我們建造的是房屋模型,所選材料的可行性)

  (2)分析材料

  怎樣把可用的材料變得更結實(結合《折形狀》所學的知識)

  怎樣連接這種材料(結合《搭支架》所學的知識)

  (3)分析書上的圖,你從圖上能學到什么經驗?

  學生討論,匯報

  4.動手操作

  分小組自由搭建,教師巡視指導(提示:模型不宜過大)

  5.評比,總結。

  小學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簡潔的圖形、統計等方法整理自己身高、體重等方面的數據;能選這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討論過程和結果。

  2、喜愛大膽想象;敬重證據,情愿合作溝通;珍愛生命;樂于用學到的科學學問改善生活。

  【教學重、難點】了解人的一生生長的大致過程;了解青少年身體發育的特點;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進展特點,關注個人保健。

  【教學預備】預備自己不同年齡段的照片課前觀看不同年齡段的人的身體特征,并記錄下來

  【教學過程】

  1、提出問題在進展第一個環節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身邊的動物、植物的生長變化提出問題人的身體從小到大會發生什么變化?在此根底上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從小到大身體、心理、語言行為等方面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2、猜測假設學生依據問題提出自己的想法

  3、制定方案分小組制定探究方案

  4、實施探究A、探究人的一生身體進展變化特征

  (1)課前,教師讓同學們搜集了一些“人從小到大身體進展變化”的資料,有的同學還預備了上學以來的體檢表。下面請你們小組內溝通搜集的資料,看看能從資料中發覺什么。

  (2)學生小組溝通合作,教師參加學生的爭論。

  (3)除了身高和體重有變化之外,你們還發覺了其他方面的變化嗎?

  漂亮青春痘、說話的'聲音變粗、喉結突出同學們發覺了許多人的身體的變化得特點。那么你認為人從小到老身體變化最明顯的階段有哪些?

  人誕生后,身體漸漸長大,直到長成強健的成年人,然后人的身體又會漸漸的年輕,直到死亡。這是一個客觀規律。一般來說,人的一生要經受發育期(從誕生到20歲)、成熟期(20道40歲)、漸衰期(40到60歲)和年輕期(60歲以后)等4個進展階段。

  A生長、發育、年輕和死亡是人必定經受的過程。人的身體特征發育比擬緩慢,相鄰的兩個階段身體特征沒有明顯的界限。人的各個進展階段時間比擬長短因人而異。

  B、探究青春期身體變化特征同學們已經查閱了自己的體檢表,從上面的數據你感覺到什么?假如利用這些數據制成表格或圖形,討論起來就會更明顯。你想用怎樣的方式討論呢?(統計表、條形碼統計圖生、折線圖)

  請同學們先繪制圖表,然后再觀看圖表,看看有什么新的發覺,請寫在下面:

  (1)圖表

  (2)發覺青少年在10~20歲時,身高體重增長較快,這個階段稱為青春期。青春期開頭的年齡因人而異,一般女孩比男孩早兩年。青春期是由兒童發育到成人的過渡時期,是人身心進展的關鍵階段。青春期是人的身體進展變化最快的時期,人的身高、體重、胸圍、肺活量等都增長的很快,而且還有人會長出青春痘,男同學長喉結、長胡子等特征。

  C、青春期的衛生保健教育青春期是人的身體進展變化最快的時期,關系到以后的身體安康和心理健康,為了給將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好根底,我們在青春期應當留意什么?(加強熬煉、合理飲食、保證睡眠、心理詢問)寫出日常生活中你的做法:

  5、展現溝通展現探究結果,全班溝通。

  6、拓展創新請同學們課下連續收集資料,了解不同國家和不同種族的人的形狀特征。可以寫出討論報告在全班溝通,也可以出一期專題討論。

  7、教學反思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了解了人的一生生長的大致過程:了解了青少年身體發育的特點:了解了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反展特點,注意個人保健。

  小學科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電磁鐵的特性作假設性的解釋;能提出進行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會設計簡單的實驗記錄表和試驗報告。

  2、知道電磁鐵在通電條件下有磁性,電磁鐵也有兩極,它的兩極是可以改變的。

  3、培養學生的制作能力(學會制作電磁鐵的方法)、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4、尊重證據;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培養探究問題的興趣和態度。

  教學方法:

  1、本課通過課題直接引入新課,以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培養學生探究的興趣。

  2、教師在組織制作電磁鐵這一教學環節上,往往采取教師教,學生做這種方法,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本課教學時,教師可課前組裝好電磁鐵,課上實驗完畢后,讓學生自己拆開電磁鐵,觀察結構,再組裝好。既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探究電磁鐵的特性,又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制作能力、探究能力、歸納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也可以讓學生展示自己課前收集的用電磁鐵做成的物品,交流收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解決的辦法及感受、體會、從而導入新課。

  教學重點:

  知道電磁鐵的磁性。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出示課前收集的各種用電磁鐵做成的物品(板書通電的線圈)

  2.提問:

  他們是怎樣工作的?(引導學生說出電磁鐵是否有磁性和兩極)

  二、猜想假設

  學生質疑。猜想原理

  三、制定方案

  學生討論并制定探究方案

  四、實施探究

  1.演示實驗:

  (1)做個電磁鐵,不接電源,用它接近大頭針。

  (2)將電磁鐵連接電源,再用它接近大頭針。

  (3)將電磁鐵電源切斷,再用它接近大頭針。

  2.談話:

  剛才的實驗你看到什么?你有什么發現?

  3.討論:

  這個裝置有時有磁性,有時沒有磁性。你認為這與什么有關系?

  4.談話:

  你想親自動手驗證自己的想法嗎?實驗完畢后,請你拆開這個裝置,看看它的結構是怎樣的?還要把它組裝好。

  5.學生分組實驗、觀察:

  學生自己動手做個電磁鐵,(分有鐵芯和無鐵芯兩種情況)

  五、展示交流

  小組匯報結果

  (1)有鐵芯的電磁鐵磁力大。(2)電磁鐵通電時有磁性,切斷電流后沒有磁性。(板書通電有磁性斷電沒磁性。

  六、拓展創新

  生活中利用電磁鐵來工作的物品很多,找一找,說一說它們都有什么作用。

  七、教學反思:

  通過本課的教學,學生知道了電能產生磁,學會了制作電磁鐵,了解了電磁鐵的應用。

  小學科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一些物質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質不能溶解在水中;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質從水中分離出來。

  2、過程與方法:觀察和描述幾種固體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現象;使用過濾裝置分離幾種固體與水的混合物。

  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研究溶解與不溶解現象的樂趣,激發進一步探究溶解問題的興趣;嚴格按規范利用溶解裝置進行實驗。

  教學重點

  觀察、比較、描述食鹽、沙和面粉三種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與不溶解。

  教學難點

  1、比較食鹽、沙和面粉在水中的變化有哪些異同。

  2、過濾實驗的規范操作。

  3、給小學生上科學課應該準備哪些內容

  一、做到“三了解”。

  1、了解大綱:了解大綱可以對整冊教材、整個單元直至每節課做一個綱目性的了解,這樣教師做好課前準備就多了一把入門的鑰匙。

  粵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科學在我們身邊》,就是以“學生對身邊事物已有的觀察認識的生活經驗為引領,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身邊的事物,解釋觀察到的現象,探索其中的奧秘”。每節課、每個單元、整冊教材都是這樣,做到“胸中有大綱、腹中有教材”。

  2、了解教材:要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必須建立在對教材全面理解把握上。俗話說“熟讀百遍,其意自現”要反復閱讀,細細品味,深刻挖掘教材內容,才能做到對教材的舉重若輕。

  3、了解學生:學生是學習主體,了解學生特點可以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學生在一、二年級很少系統接觸科學,有的只是對科學現象的感性認識。學習科學就是要啟發學生天性的好奇心,這是科學學習的起點,把他們對花鳥蟲魚、日月星辰的好奇心轉化成強烈的求知欲和學習行為,只要教師給予充分的活動機會、運用直觀的教具,學生學好科學是不成問題的。

  二、課堂上要有的放矢,給學生準備充分的有結構的材料

  選擇有結構的材料供學生探究活動,是提高科學探究活動效率的前提。所謂有結構的材料就是教師經過精心設計的典型教學材料的組合。這種材料的`組合,既要揭示教學內容有關的一系列現象,體現教材的科學性,又要符合學生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具有趣味性,使學生喜歡并有能力通過對材料的探索,形成完整形象,進而獲取對事物的正確認識。在《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這課,我選擇了土豆、泡沫、木頭、橡皮泥、鐵塊、裝滿水的玻璃瓶六種典型的物體,它們放入水中有沉的,有浮的。而沉在水里的物體要使它浮起來辦法更多了,選擇的這些典型的物體,有的可以借助漂浮物,有的可以減輕它的重量,有的可以改變它的形狀,有的可以增加水的密度,當然有的也可以幾種方法并用。這些材料的選擇既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又注重了學科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使學生的思維火花得以迸發,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廣度,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學生利用這些典型的材料,依據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實驗,在操作中驗證假設,在探究中獲取知識,在實踐中感受快樂,提高了課堂探究的效率。

  小學科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認識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

  2.了解地球儀的一些主要標識,知道地軸、兩極、赤道、經線、緯線;會在地球儀上識別經線、緯線、赤道、兩極、南北半球、東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線;知道利用經緯網能夠確定地球上任何地點的位置。

  【教學重難點】

  對地球儀經緯網的認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狂風暴雨的夜晚,波濤洶涌的海面被陣陣閃電撕碎。在狂風巨浪中喘息的豪華巨輪被翻天巨浪吞噬。傾斜不定的船艙內一片狼籍。船長拼命地呼救:“帝國號遇險,我是帝國號,請求支援,我們的位置是……”國際救援總部內一片忙碌的身影,墻上喇叭里傳來船長嘶啞的聲音:“東經102°,南緯38°,請求支援,請求支援”。救援工作人員迅速圍在一個大型地球儀前,通過一番熟練地描點畫線后果斷地說:“它們位于南半球A國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國救援部隊馬上行動!”

  提問:救援部隊怎樣迅速地判斷出“帝國號”的位置?

  (二)介紹模型,了解功用。

  1.了解地球儀的概念和作用。

  我們生活的地球實在是太大了,盡管我們的腦海里有地球的模樣,但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是很難一下看到它的全貌的,為了認識和研究地球,人們根據地球的形狀,按照比例縮小若干倍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借助地球儀這個工具,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了解地球的一些知識。

  2.了解地球儀的種類及簡單結構。

  大家見過的地球儀是什么樣的?它有哪些種類?

  (三)觀察模型,探求新知。

  1.要求:請同學們分組觀察地球儀,大家有哪些發現?將你們的發現記錄下來,在觀察的.同時,還可以看看文中的小資料。

  2.匯報。

  3.歸納整理地球儀的主要標識。

  (1)籃球不繞軸轉動,就會在地上亂滾,而地球儀是繞地軸運動的,始終自西向東繞地軸轉動。地軸是一根假想的軸。地軸與地球有兩個交點即南極和北極。

  (2)在地球儀上,有一條將“地球”平均分成南北兩個半球的圓周線,即赤道。與赤道平行的圓周線叫緯線,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其中,北半球有兩條特殊的緯線:北回歸線、北極圈,在南半球,有兩條相對應的緯線:南回歸線、南極圈。

  (3)在地球儀上,還有許多連接南北兩極并垂直于緯線的半圓弧線,叫經線。0°經線又叫本初子午線。為使英、法等國和非洲大陸上的各國同屬一個半球,東西半球的劃分是以東經160°和西經20°為界。經線指示南北方向。

  (4)經線和緯線構成了經緯網,利用經緯網能夠確定地球上任何地點的位置。

  (5)地球儀上還有圖例,表示陸地、海洋、國家位置、洲界等。

  (四)簡單制作,鞏固知識。

  學習了地球儀的一些主要標識,同學們的頭腦中一定有了大致的輪廓,請同學們用手中的材料制作一個簡單的地球儀。說一說,你準備怎樣制作?

  (五)延伸,拓展。

  關于地球儀的知識還有很多,我們今天只是認識、了解了一些主要的知識。請同學們課后再找一找,看誰還有新的發現。

  小學科學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鐵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

  鐵生銹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驗獲得證據,確定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 通過對比實驗,探究鐵生銹的原因。

  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確定一種物質是否是新物質需要有足夠的證據,培養證據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鐵銹是不同于鐵的物質,了解形成原因。

  【教學難點】能設計完整實驗論證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堅持觀察記錄。

  【教學準備】鐵片、銹鐵、鐵銹、電路、磁鐵、錘子

  【教學過程】

  一、出示生活實例圖片:

  很多的鐵制物品被銹掉了,影響了我們的使用,要控制鐵銹就要了解鐵銹。

  二、觀察鐵銹,和鐵形成對比認識

  1、提出問題,明了探究任務:鐵銹是從鐵變來的,那么鐵銹是鐵么?生答。怎樣證明鐵銹是不同于鐵的新物質呢?

  2、取出鐵、銹鐵、鐵銹(刮下來的),仔細觀察回答,如何支持我們的看法?

  3、引導思路:要看鐵銹是否是鐵,除了觀察等外,我們還要看鐵銹是否擁有鐵所具有的特性來驗證,尋找證據借鑒課本資料實驗探討填寫35頁表格。(指出:是對比實驗,注意可變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實驗注意點)

  4、反饋交流探討結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發現說明你的看法的'?

  5、小結:我們通過觀察和敲擊、導電、磁鐵的吸引等實驗得到的結果都說明鐵銹不是鐵,是鐵產生的一種新物質,那么就是一種化學變化。是鐵和誰發生的化學變化呢?這是我們控制鐵銹的關鍵。

  三、探索鐵銹形成成因

  1、教師提出問題:是鐵和誰發生的化學變化呢?也就是鐵銹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2、學生大膽討論猜測。

  3、制定研究計劃。

  4、交流研究計劃,相互質疑補充,(對研究命題作出指導,通過比較“鐵為什么生銹?鐵生銹與什么因素有關?與具體學生單一猜想問題作出比較,指導問題選擇的可行性,人員分工等)

  四、總結:

  下周我們再上課的時候,相信同學們對鐵銹形成的研究會有不小的收獲,我們還可以獲取避免生銹的方法。

  小學科學教案 篇12

  第四單元健康生活

  第一課時保護我們的消化器官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實際體驗或查閱資料、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等方法,了解人體的消化器官及功能,培養學生通過間接的手段獲取有關人體內部器官知識的能力、查閱資料進行對照的能力;

  2.使學生懂得保護消化器官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知道怎樣愛護消化器官,促使學生自覺地改掉不良的飲食習慣,注重飲食衛生;

  3.初步認識人體消化器官及功能,能在自己身上指出這些消化器官的位置,知道食物的大致消化過程。

  教學重點:認識消化器官。

  教學難點:了解消化器官的作用及消化過程。

  教學準備:

  每人一小塊饅頭。

  做消化器官模型需要的紙(掛歷紙、衛生紙等)及剪刀、膠水等。

  有關人體消化器官及作用的資料。

  掛圖或多媒體課件——人體的'消化器官。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讓學生談談自己對健康的認識,包括對健康重要性的認識及自己對健康的理解。

  2.在討論的基礎上,由每一個學生把自己對健康的理解進行整理,并記錄在書上。

  3. “健康從飲食開始。吃下的食物要靠我們的消化器官消化后人體才能吸收,我們首先來學習有關人體消化器官的知識。”

  二、探究內容:

  1.認識消化器官。

  體驗活動:把一小塊饅頭放進嘴里,咀嚼后慢慢咽下。根據我們的感覺和經驗,說說食物在我們的身體里會經過哪些地方?我們的消化器官有哪些?

  交流:人體的消化器官有哪些?(教師板書)

  活動:讓學生在自己的身上找到這些消化器官的位置。

  小組活動:制作一個消化道模型。

  對照人體消化系統的掛圖,檢查連接是否正確。

  2.了解消化器官的作用及人體的消化過程。

  剛才咽下的饅頭在我們身體里是怎樣被消化的?

  用文字和箭頭表示食物進入人體后經過的路線。

  在這個過程中,消化器官的各部分起什么作用?對照圖寫出各部分的作用。

  看課件了解消化器官各部分的作用。

  思考:人體的消化道大約長9米,食物在人體中停留的時間大約為24小時,這些數字使你產生了什么想法,和你原來的想法一致嗎?

  3.理解使用人造材料的好處。

  在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人們大量使用人造材料,人造材料有什么好處?

  4.保護消化器官。

  (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都要靠我們的消化器官,怎樣保護我們的各個消化器官呢?

  (2)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注意飲食衛生。

  吃食物要細嚼慢咽。

  不用開水或湯泡食物吃。

  不能邊吃邊看電視。

  飲食要定時定量,不要暴飲暴食,不偏食,少吃零食。

  不吃腐爛變質和不清潔的食物。

  飯后不做劇烈運動。

  (3)我們有過消化器官生病的經歷嗎?原因是什么?

  5. 小結。

  三、全課總結。

  四、課后拓展。

  向家里人講述你學習的知識。

  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飲食和健康

  教學目標:

  1.知道食物是能量的來源,能量在維護人體正常活動中的作用;

  2.通過計算我們每天需要的能量和實際攝入的能量,學習用科學的方法來判斷自己每天攝入的能量是否適當;

  3.試用科學的標準合理安排自己的一日三餐,做到熱量分配合理,營養均衡;

  4.對照檢查自己的飲食習慣,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

  小學科學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知道土壤為人類所作的貢獻;了解我國的土壤資源;知道人類的許多行為是破壞土壤的;知道垃圾等對土壤的危害。

  2、意識到土壤的重要,能夠感激土壤;能夠在自己的行動上為保護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3、培養學生良好的環境意識。

  教學準備:

  1、有關土壤的資料,記錄表格。

  2、收集自己進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資料和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來學習土壤和我們的關系。(板書課題)

  (二)自主學習

  1、了解土壤為人們做了什么

  (1)小組交流:你認為土壤能為人們提供什么?

  (2)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資料,分小組交流、討論

  (3)把你知道的填寫在書上。

  (4)小結:土壤是植物的母親,植物又為食草動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動物又為食肉動物提供了食物。動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將

  它們的尸體還原成土壤中的養料,土壤就這樣周而復始地為生命提供著無盡的營養,正是有了土壤,才有這美麗可愛的世界。

  2、討論人類的哪些活動破壞了土壤

  (1)小組交流:你認為人類的哪些活動破壞了土壤?

  (2)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

  3、討論假如地球上沒有土壤會怎么樣

  (1)小組交流:你認為假如地球上沒有土壤會怎么樣?

  (2)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

  4、討論我們能為保護土壤做什么

  (1)小組交流:你認為我們能為保護土壤做什么?

  (2)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

  (3)小結:我們小學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傳工作。

  (4)指導學生自辦土壤小報,搞好宣傳工作。

  (三)拓展創新:

  引導學生寫出或畫出他們的建議,指導學生辦好土壤小報。

  教學反思:

  學習本課后,學生感知土壤資源的缺乏,認識了保護土壤的意義,并提出了保護土壤的想法。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小學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精選)小學科學教案05-22

小學科學教案12-08

小學科學教案12-21

小學科學教案【熱門】03-02

小學科學教案【推薦】03-02

【推薦】小學科學教案03-03

【精】小學科學教案03-03

小學科學教案【熱】03-04

【熱門】小學科學教案03-13

小學科學教案通用05-24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偷怕自怕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午夜片手机在线播放 | 亚州精品私密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线一区二区 | 亚洲日本欧美在线不卡黑配白 | 日本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