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餐桌禮儀的差異

時間:2024-05-07 10:20:33 文圣 禮儀常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東西方餐桌禮儀的差異

  餐桌禮儀就是指在吃飯用餐時在餐桌上的禮儀常識,以下是小編收集的東西方餐桌禮儀的差異,歡迎查看!

東西方餐桌禮儀的差異

  東西方餐桌禮儀的差異

  1、餐桌氣氛上的差異

  總的來說是西方餐桌上靜, 中國餐桌上動。西方人平日好動, 但一坐到餐桌上便專心致志地去靜靜切割自家的盤中餐。中國人平日好靜, 一坐上餐桌, 便滔滔不絕, 相互讓菜, 勸酒。中國人餐桌上的鬧與西方餐桌上的靜反映出了中西飲食文化上的根本差異。

  2、 餐桌舉止

  在中國文化傳統中, 人們在出席各種正式的會餐時也是比較講究的, 但是在現代風俗變遷和發展中, 有進步的一面, 也有落后的一面, 有對傳統的觀看來, 這種超負荷的飲食不僅造成浪費, 而且危害人體。盡管中國人講究食療、食養, 重視以飲食來養生滋補, 但我們的烹調卻以追求美味為第一要求, 致使許多營養成分損失破壞, 因此營養問題也許是中國飲食的最大弱點。

  3、 西方烹調遵循的是規范與科學

  西方人強調科學與營養, 因此烹調的全過程都嚴格按照科學規范行事。菜譜的使用就是一個極好的證明。西方人總是拿著菜譜去買菜, 制作菜肴,但相比起來, 還是一個非常機械的東西, 而這導致了西餐的一個弊端,缺乏特色。當人們身處異地想品嘗當地美食時, 肯定是不會有人選擇肯德基或麥當勞之類食品的。另外, 規范化的烹調甚至要求配料的準確, 調料的添加精確到克, 烹調時間精確到秒。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規范化, 使其毫無創造性。

  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 中國烹調不僅不追求精確的規范化, 反而推崇隨意性。翻開中國的菜譜, 常常發現原料的準備量、調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而且中國烹調中, 不僅講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風味與特色, 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個菜, 所用的配菜與各種調料的匹配, 也會依廚師的個人愛好特點有變化。同樣是一道/麻婆豆腐,為四川客人烹制和為蘇州客人烹制, 所用的調料肯定是不同的。而在西方, 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季節面對不同的食者, 都毫無變化。

  4、 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別與個性

  在中西飲食文化之中也明顯體現出這種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數湯菜,正菜中各種原料互不相干, 魚就是魚, 牛排就是牛排, 縱然有搭配, 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 這體現了繼承, 也有對傳統文化習俗的違背。比如就餐時的衣著, 要遠比過去隨意多了, 可著中山裝、夾克或西服等, 這也正體現了傳統文化的變遷和發展, 這正是中西方文化融匯, 相互發生正遷移作用最好的。

  5、 座位的排序

  中西都講究正式的宴請活動的坐次安排。中國人傳統上用八仙桌。對門為上, 兩邊為偏座。請客時, 年長者、主賓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 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 其余客人按順序坐偏座。西方人請客用長桌, 男女主人分坐兩端, 然后在按男女主賓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對于餐桌的規矩,西方人進餐用刀叉, 中國人用筷子。

  當然刀叉和筷子的用法都有各自的規矩。通過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以及中西方餐桌禮儀的比較, 不僅僅反映了各地的文化傳統, 還折射出不同民族心理、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社會關系、社會禮儀和社會風俗等方面, 即西方文化主張個人榮譽、自我中心、創新精神和個性自由, 而中國文化主張謙虛謹慎、無私奉獻、中庸之道和團結協作;西方人平等意識較強、家庭結構簡單; 而中國人等級觀念較強, 家庭結構較復雜, 傳統的幸福家庭多為四代同堂等。在跨文化交際中, 由于文化障礙而導致的信息誤解, 甚至傷害對方的現象屢見不鮮。有時善意的言談會使對方尷尬無比, 禮貌的舉止會被誤解為荒誕粗俗。因此, 研究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 研究正確的跨文化交際行為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在對比研究過程中, 各自的優、缺點顯而易見。這種研究有利于文化的正遷移作用, 以/ 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 從而促進本民族語言、人文文化的發展。

  入座禮儀

  在中餐宴請活動中,一般用的是圓桌,寓意團圓。中國人將長幼有序、尊重長者、以左為尊作為排座的標準,位高權重者或年長者首先入座并坐首席。一般情況下,首席的位置是坐北朝南或正對門廳處,又稱上席。主人與首席相對而坐。其余賓客按照長幼、權位依“左為上、右為次、上座之左為三座,次座之右為四座,以下依此遞推”入座。

  與中國不同,西方餐桌常用的餐桌有長桌、方桌和圓桌。有時,還會拼成其他各種圖案。不過,最常見、最正規的西餐桌當屬長桌。下面,就來介紹一下西餐座位的種種具體狀況。

  1)長桌。以長桌排位,一般有兩種主要辦法一是男女主人坐于席之兩端,客人坐兩旁,以最近女主人之右手為上,左手次之,同樣以男主人之右手為上,左手次之。二是男女主人在長桌中央對面而坐,同樣道理也是以右為上,按照男女主人右側依次排列,餐桌兩端可以坐人,也可以不坐人;

  2)方桌。以方桌排列位次時,就坐于餐桌四面的人數應相等。在一般狀況下,一桌共坐8人,每側各坐兩人的狀況比較多見。在進行排列時,應使男、女主人與男、女主賓對面而坐,所有人均各自與自己的戀人或配偶坐成斜對角。

  3)圓桌。在西餐里,使用圓桌排位的狀況并不多見。在隆重而正式的宴會里,則尤為罕見。其具體排列,基本上是各項規則的綜合運用。 4)桌子是T型或門字型排列時,橫排中央位置是男女主人位,身旁兩邊分別是男女主賓座位,其余依序排列。

  由此可見,西方安排座位,不管桌形如何,均是按照女士優先和以右為尊為原則進行安排。這與中日餐桌的座次安排有著本質的差異。

  進餐禮儀

  中國菜肴喜歡盛在一個大盤中大家分吃,一般習慣從主賓下筷的地方開始用餐。而同屬于東方國家,日本在這一點上卻與我國很不同,在日本,由于受從近世到明治間的單人小餐桌方式的影響。菜品一般是各人分吃的。所以,日本的餐具雖和中國一樣都是筷子、碗、碟之類的,但是卻在細節上有著較大的差異。比如說,中國和日本同屬筷子文化圈的國家,在筷子使用方法以及關于筷子的迷信(如女孩子筷子抓得越高出嫁就越晚)等方面都是相同的。但在筷子的放置方法上,兩國卻全完不同。在中國,要將筷子的前端朝向圓桌的中央。而在日本,筷子要水平橫放在"筷枕"上,跟自己的身體平行。再比如,由于日本是各人分吃,所以日本的筷子比中國的要短的多。

  與中餐上菜順序不同,西餐的上菜順序是:頭盤—湯—副菜—主菜—蔬菜類菜肴—甜品—咖啡或茶。西餐的第一道菜是頭盤,也稱為開胃品。開胃品的內容一般有冷頭盤或熱頭盤之分,常見的品種有魚子醬、鵝肝醬、熏鮭魚、雞尾杯、奶油雞酥盒等。因為是要開胃,所以開胃菜一般都具有特色風味,味道以咸和酸主,而且數量較少,質量較高。與中餐有極大不同的是,西餐的第二道菜就是湯。西餐的湯大致可分為清湯、奶油湯、蔬菜湯和冷湯等四類。魚類菜肴一般作為西餐的第三道菜,也稱為副菜。通水產類菜肴與蛋類、面包類、酥盒菜肴品均稱為副菜。因為魚類等菜肴的肉質鮮嫩,比較容易消化,所以放在肉類菜肴的前面,叫法上也和肉類菜肴主菜有區別。肉、禽類菜肴是西餐的第四道菜,也稱為主菜。肉類菜肴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牛肉或牛排。蔬菜類菜肴可以安排在肉類菜肴之后,也可以與肉類菜肴同時上桌,所以可以算為一道菜,或稱之為一種配菜。蔬菜類菜肴在西餐中稱為沙拉。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后食用的,可以算作第六道菜。

  離席禮儀

  一頓餐宴結束之時,進入尾聲的飯桌,中國的餐桌尚有不少飯菜剩余,在中國,客人故意吃剩下表示“飯菜豐盛”,主人“招待周到”,主人這一方也可討個“有馀”的彩頭。

  而在西方,除了在最大型的酒會上,離開前都要向女主人當面致謝(這是禮貌—)致謝時,該說的事交代完就可離開,不要說個不停,這樣對方既無法做他自己的事也不能招呼別人。如果你因故必須早點告辭,致謝時不要太引人注目,以免讓其他客人認為他們也該走了。

  如果是主賓,就要先于其他客人向主人告辭。一般來說,主賓應在用完點心后的20分鐘到40分鐘之間相機告辭。一般客人不要先于主賓告辭,否則是對主人和主賓的不敬。如果確實有事需要先走,也要誠懇地說明情況。

  飲食文化差異

  中國一直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對于飲食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孔子在《禮記》里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對于人生的看法:凡是人的生命,不離兩件大事:飲食、男女。因此中國人對飲食十分重視。

  在宴請賓客時,中國主人通常予以非常高的重視,餐桌上的菜品一般都是非常精致珍貴的,而且講究葷素搭配,色彩搭配,在身份地位或者文化水平比較高的家庭,甚至連菜的取名也有特殊的含義。

  而西方國家則更珍惜時間,做事以效率為原則,所以快餐店大行其道。就算是宴請賓客,主人的準備也與中國有著很大的區別。主菜很可能就是幾道數量不多但是比較珍貴的蔬菜。

  餐桌用語差異

  在請客人用餐時也有很大的差異,在中國,即使餐桌上的菜琳瑯滿目,主人也會說“菜很少,招待不周,還請大家多擔待“;而西方國家的主人則會很隨便的說“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顯得很自然隨意。

  同時中國的主人會不時往客人的碗里添布新菜,經常客人的碗被主人夾的菜裝得滿滿的,但是在西方這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主人的布菜會讓客人覺得自己的意愿沒有受到尊重。

  餐桌上的氣氛中西方也是完全不同的,中國人講究熱鬧,所以經常在餐桌上高聲談話,其氣氛雖說是其樂融融十分和諧,但在西方人看來卻是十分沒有教養的表現。

  西方的餐桌禮儀講究禮儀和素養,整個就餐過程應該是十分安靜的,舉止也十分優雅。

  比如在美國,很多人用餐時,他們的的習慣是將餐桌上所置的各盤食物輪流傳遞,用釵或勺取入自己盤中食用。

  若自己的食物吃盡而欲取的食物又遠在別人面前時,不可不可擅自拿取,應請該人將該盤傳遞過來再取食。

  也許你在意大利餐桌上聽到的最常用的句子之一就是“Buonappetito!”,就是“祝你胃口好”的意思,這句話從中世紀就被人們使用了,通常是在中世紀的意大利宮廷。王子有時會在宴會上分一些食物給他的最好仆人們吃,然后對他們說“buon appetito!”潛臺詞就是“你現在可以盡可能多的去吃,如果你沒有表現好,就不一定會被邀請到下一次的宴會了。”

  座位排序差異

  中西方都對宴請活動過程中的座位排序極為重視,中國人在傳統的思想中,對八仙桌極為喜愛。

  在宴請中,年紀大的長者或是主人,以及德高望重的人坐到主要位置,其他客人會按順序入座;而西方國家在宴請客人中,習慣用長桌,主人會坐在桌子的兩端,而客人則按照次序入座。

  這種差異反映了中西方思想方面的差異,中國人喜歡幸福圓滿的感覺,所以選擇圓形的桌子。在桌子形狀的采用中,可以看出西方人主張的是自我,個性張揚,符合西方的特質。

  例如在意大利餐桌上,最受尊敬的人應該是在餐桌的正中,這點與英式餐桌禮儀就不同了。最重要的客人應該就坐在主人的右邊。

  美國人用餐時,若餐桌是長方形,則餐桌面向門的一端是男主人的座位,另一端是女主人的座位。自己應在男女主人入座后再行就座。

  而在西班牙,則要聽從主人安排桌次和座位。如果鄰座是女士,一定要協助對方先入座,盡可能與同桌的人(特別是鄰座)交談。

  餐桌陳設和使用的差異

  筷子是中餐最重要的餐具。在使用當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齊地放在飯碗的右側,用餐后一定要整齊地豎向放在飯碗的正中。不論筷子上是否殘留著食物,都不要去舔;和人交談時,要暫時放下筷子;不要把筷子豎直插放在食物上面;不能用筷子剔牙撓癢或夾取食物以外的東西。

  勺子主要是用來喝湯的,有時也可以用來取形狀比較小的菜。用勺子取食物時,不要過滿,免得溢出來弄臟餐桌或自己的衣服。用勺子取食物后,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的碟子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燙,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涼了再吃,千萬不要用嘴去吹,也不要把勺子塞進嘴里,或反復吮吸。

  西方餐具擺放時托盤居中,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內,盤前橫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擺放。

  酒杯的數量與酒的種類相等,擺法是從左到右,依次擺烈性酒杯,葡萄酒杯,香檳酒杯,啤酒杯。

  西餐中餐巾放在盤子里,如果在賓客尚未落坐前需要往盤子里放某種物品時,餐巾就放在盤子旁邊。

  餐具的取用應由外而內,切用時可以使用法式方式,即左手拿叉右手拿刀,邊切邊用;也可用英美式,即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切好后再改用右手拿叉取用。

  一般用右手拿湯匙和杯子用餐具把食物送到嘴里,而不要把盤碗端起來。使用刀叉進餐時,刀用來切割食物,叉用來送食物入口。

  使用刀時,刀刃不可向外,而且不可將刀叉的一端放在盤子上,另一端放在桌子上;進餐中需要暫時放下刀叉時,應擺成八字型,分別放置餐盤邊上,刀刃朝向自己,表示還要繼續吃。

  用餐結束后將叉子的背面向上,刀刃向內與叉子并攏,平息放置于餐盤上,表示用餐結束。談話時有肢體語言或傳菜時,應將刀叉放下,不要手拿刀叉在空中揮動。

  用完刀叉后,應將其橫放于餐盤中央,而不是盤邊或餐桌上。

  比如意大利的餐具主要是叉和刀。刀放右邊,叉在左邊。當你吃完一道菜后,可以將刀和叉平行放在盤中右側,如果你將刀叉交叉放在盤中,則意味著你在休息中,但并沒有吃完這道菜。

  美國人在用餐完畢前,若刀釵暫停使用,應以刀口朝內,釵背朝上的方式放置,以示仍需使用,否則他人或服務員會誤認為你已經用餐完畢,而將你的餐具收走。用餐完畢離席時,應將座椅歸回原位。

【東西方餐桌禮儀的差異】相關文章:

中西餐桌禮儀差異12-08

中西方餐桌禮儀差異介紹10-14

東西方文化差異作文07-15

古今禮儀差異09-28

接待禮儀與餐桌禮儀08-24

中餐禮儀和西餐禮儀的差異10-13

中餐禮儀和西餐禮儀差異09-14

法國餐桌禮儀11-21

餐桌禮儀知識01-29

西餐餐桌的禮儀05-30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制服丝袜 | 在线视欧美日本 | 亚洲国产精品午夜伦不卡 | 亚洲4444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视频 | 日本免费一级高清婬曰本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