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出現很多的大人物,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有諸葛亮。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散文家、軍事家等等,尤其是在軍事方面的才能是非常突出的
諸葛亮的故事一
初出茅廬
臣于草廬之中。”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南陽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后,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顧茅廬地圖《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見有人為請他
三顧茅廬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于南陽,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的宏偉藍圖,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
諸葛亮的故事二
草船借箭
周瑜提出讓諸葛亮在十日之內趕制十萬枝箭的要求,諸葛亮卻出人意外地說:“曹操大軍即日將至,若候十日,必誤大事。”他表示:“只須三天的時間,就可以辦完復命。”周瑜一聽大喜,當即與諸葛亮立下了軍令狀。在周瑜看來,諸葛亮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三天之內造出十萬枝箭,因此,諸葛亮必死無疑。表明:周瑜并不相信諸葛亮在三天內會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告辭以后,周瑜就讓魯肅到諸葛亮處查看動靜,打探虛實。諸葛亮一見魯肅就說:“三日之內如何能造出十萬枝箭?還望子敬(魯肅的字)救我!”忠厚善良的魯肅回答說:“你自取其禍,叫我如何救你?”諸葛亮說:“只望你借給我二十只船,每船配置三十名軍卒,船只全用青布為幔,各束草把千余個,分別豎在船的兩舷。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會有十萬枝箭。但有一條,你千萬不能讓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從中作梗,我的計劃就很難實現了。”魯肅雖然答應了諸葛亮的請求,但并不明白諸葛亮的意思。他見到周瑜后,不談借船之事,只說諸葛亮并不準備造箭用的竹、翎毛、膠漆等物品。周瑜聽罷也大惑不解。諸葛亮向魯肅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計劃準備停當。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時分,他才秘密地將魯肅請到船上,并告訴魯肅要去取箭。魯肅不解地問:“到何處去取?”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問,前去便知。”魯肅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著諸葛亮去看個究竟。凌晨,浩浩江面霧氣霏霏,漆黑一片。諸葛亮遂命用長索將二十只船連在一起,起錨向北岸曹軍大營進發。時至五更,船隊已接近曹操的水寨。這時,諸葛亮又教士卒將船只頭西尾東一字擺開,橫于曹軍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吶喊,故意制造了一種擊鼓進兵的聲勢。魯肅見狀,大驚失色,諸葛亮卻心底坦然地告訴他說:“我料定,在這濃霧低垂的夜里,曹操決不敢毅然出戰。你我盡可放心地飲酒取樂,等到大霧散盡,我們便回。” 曹操聞報后,果然擔心重霧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輕易出戰。他急調旱寨的弓弩手六千多人趕到江邊,會同水軍射手,共約一萬多人,一齊向江中亂射,企圖以此阻止擊鼓叫陣的“孫劉聯軍”。一時間,箭如飛蝗,紛紛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過些時間,諸葛亮又命令船隊頭東尾西,靠近水寨,并囑加勁擂鼓吶喊。等到日出霧散,船上草把排滿密密麻麻的箭枝。此時,諸葛亮才下令船隊返回。還命令士卒齊聲大喊:“謝曹丞相賜箭!”當曹操得知時,諸葛亮取箭船隊因順風順水,已經離去20余里,曹軍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船隊返營后,共得箭十幾萬枝,為時不過三天。魯肅目睹其事,極稱諸葛亮為“神人”。
諸葛亮的故事三
借東風
三國時代,有個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至今仍在我國民間流傳。
這故事發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ll月。當時,曹操率兵50萬,號稱80萬,進攻孫權。孫權兵弱,他和曹操的敵人劉備聯合,兵力也不過三、五萬,只得憑借長江天險,拒守在大江南岸。
這年十月,孫權和劉備的聯軍,在赤壁(今湖北省蒲沂縣)同曹操的先頭部隊遭遇。曹軍多為北方兵士,不習水戰,很多人得了疾病;土氣很低。兩軍剛一接觸,曹操方面就吃了一個小敗仗。曹操被迫退回長江北岸,屯軍烏林(今湖北洪湖縣境),同聯軍隔江對峙。為了減輕船艦被風浪顛簸,曹操命令工匠把戰船連接起來,在上面鋪上木板。這樣,船身穩定多了,人可以在上面往來行走,還可以在上面騎馬哩。這就是所謂“連環戰船”,曹操認為這是個渡江的好辦法。
但是,“連環戰船”目標大,行動不便。所以,有人提醒曹操防備吳軍乘機火攻。曹操卻認為:“凡用火攻,必借東風,方令隆冬之際,但有西北風,安有東南風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燒自己之兵也,吾何俱哉?若是十月陽春之時,吾早已提備矣。”周瑜也看到了這個問題,只是由于氣候條件不利火攻,急得他“口吐鮮血,不省人事”。劉備軍師諸葛亮用“天有不測風云”一語,點破了周瑜的病因,并密書十六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可見,對于火攻的條件,曹、周、諸葛三人都有共同的認識。
然而,諸葛亮由于家住赤壁不遠的南陽(今湖北襄陽附近),對赤壁一帶天氣氣候規律的認識,比曹、周兩人更深刻、更具體。西北風只是氣候現象,在氣候背景下可以出現東風,這是天氣現象。在軍事氣象上,除了必須考慮氣候規律之外,還須考慮天氣規律作為補充。當時,諳葛亮根據對天氣氣候變化的分析,憑著自己的經驗,已準確地預報出出現偏東風的時間。但為唬弄周瑜,他卻設壇祭神“借東風”。
十一月的一個夜晚,果然刮起了東南風,而且風力很大 。周渝派出部將黃蓋,帶領一支火攻船隊,直駛曹軍水寨,假裝去投降。船上裝滿了飽浸油類的蘆葦和干柴,外邊圍著布幔加以偽裝,船頭上插著旗幟。駛在最前頭的是十艘沖鋒戰船。這十艘船行至江心,黃蓋命令各船張起帆來,船隊前進得更快,逐漸看得見曹軍水寨了。這時候,黃蓋命令士兵齊聲喊道:“黃蓋來降!”曹營中的官兵,聽說黃蓋來降,都走出來伸著脖子觀望。曹兵不辨真偽,毫無準備。黃蓋的船隊距離曹操水寨只有二里路了。這時黃蓋命令“放火!”號令一下,所有的戰船一齊放起火來,就象一條火龍,直向曹軍水寨沖去。東南風愈刮愈猛,火借風力,風助火威,曹軍水寨全部著火。“連環戰船”一時又拆不開,火不但沒法撲滅,而且越燒越盛,一直燒到江岸上。只見烈焰騰空,火光燭天,江面上和江岸上的曹軍營寨,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孫、劉聯軍把曹操的大隊人馬殲滅了,把曹軍所有的戰船都燒毀了。在那煙火彌漫之中,曹操率領著殘兵敗將,向華容 (今湖北省監利縣西北)小道撤退。不料,途中又遇上狂風暴雨,道路泥濘難行。曹操只好命令所有老弱殘兵,找來樹枝雜草,鋪在爛泥路上,讓騎兵通過。可是那些老弱殘兵,被人馬擠倒,受到踐踏,又死掉了不少。后來,他只得留下一部分軍隊防守江陵和襄陽,自己率領殘部退回北方去了。
赤壁之戰,東風起了很大作用,唐朝詩人杜牧有兩句名詩道:“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意思是多虧老天爺把東風借給了周瑜,使他能方便行事,否則孫策的老婆大喬和周瑜的老婆小喬會被曹操擄到銅雀臺去了。京劇《群英會》中,曹操有句唱詞:“我只說十一月東風少見。”顯然后悔自己對氣象判斷失誤,吃了大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