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論文:探討中醫養生治未病
“治未病”思想是由《黃帝內經》首先提出的,《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治未病”就是治療與預防相結合,以預防為主要手段、以保障健康為目的。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未病先防,從適度鍛煉、合理飲食、適時養生、科學用藥等方面進行調養,最大程度提高身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防止疾病發生;二是即病防變,也就是生病之后要早期發現,并防止其進一步發展惡化——病中養身。人吃五谷雜糧,難免會有小病小災,但有了小病,不要忌諱就醫讓小病釀成大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在發病之初,必須及時掌握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傳變規律,采取有效措施截斷病機,及時控制疾病進一步發展;三是病后防復也就是在疾病治好后防止復發。生病后人的身體一般比較虛弱,要注重病后的康復治療,麻痹大意、掉以輕心可導致疾病反復或舊病復發;同時要有針對性進行養生保健,遠離原來可能導致疾病發生的發病因子或改變可能影響疾病發生發展的飲食和生活習慣。
養生,古稱“攝生”、“道生”、“保生”。“生”的意思為生命、生生不息之意,養生即通過各種手段調攝保養自身生命,使生命生生不息的意思。《內經》認為人的壽命與先天稟賦有關,但后天修養是關鍵。在中國養生學乃至中國文化里,人的`生理、心理、倫理、皆統一于“心”中,歷代的養生家、醫學家普遍認為養心最為重要,是養生的根本。養心無外乎性命雙修和陰陽平衡,“性命雙修”是指養生不僅要飲食有節、起居有度,更要“修性”,通過加強道德修養和進行心理調適而達到健康長壽。養心的陰陽之道,在于剛柔相濟,進退有度,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為,就要自強不息,剛健進取,精神有所寄托;無所為,就要恬淡虛無,知足常樂,從容做人。
中藥是在中醫“治未病”理論指導下產生的,中藥不僅祛病,而且強身,提高身體的抗病機能。廣東人煲湯就常用一些清熱去濕、補氣養血的中藥材,這是中醫中藥幾千年延續下來的經驗總結。所以,我們的老祖宗總結下來中醫藥“簡、驗、廉、便”的特點,通俗一點說,就是診斷形式簡單,治療有效,治療、用藥方式靈活,費用比較低廉。老百姓都用得起,而且藥食同源,安全性更好,我們已經使用了幾千年,真正服務于“治未病”的目的。
【小論文:探討中醫養生治未病】相關文章:
《內經》治未病觀11-13
《黃帝內經》“上工治未病”發微08-27
2015三伏天養生:冬病夏治07-22
中醫養生商業計劃書04-08
大雪節氣的中醫養生方式12-20
中醫養生要注意的六種體質08-07
《黃帝內經與智慧養生》:情志病10-15
縮寫《艾滋病小斗士》08-12
讀《艾滋病小斗士》有感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