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觀論文有哪些
大學生就業問題關系社會和諧、穩定與發展。下面小編整理的大學生就業觀論文,歡迎來參考!
摘要:
在新的就業形勢下,新舊就業觀念的劇烈沖撞和價值觀的重新定向,使得大學生就業觀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大學生就的觀的轉變對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幫助大學生樹立新的就業觀念、加強就業心理培訓和職業規劃指導、促進大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就是就業觀教育的新思路。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觀;現狀;問題;對策
一、大學生就業觀現狀與存在的主要問題
大學生就業觀指的就是大學生這一就業主體對就業目的、意義、方式等方面的根本意識和態度,這就是由就業動機、就業定位、就業選擇、就業途徑及方式等多種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就業觀念受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狀況的制約,具有社會性,同時又受其本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個人的經驗所制約,因而,又具有個性。筆者選取陜西五所高校大三、大四學生為調查對象,采用問卷方式,以就業首選地區、就業首選單位類型、就業的影響因素、獲取就業信息渠道、預期薪酬等為選題。發出問卷400份,收回有效問卷382份,通過數據統計分析,基本反映出大學生就業觀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生就業觀現狀
對于“就業首選區域”,70%的學生選擇了東部沿海及經濟發達的大城市,選擇到鄉村、基層的不足10%。這表明大學生在就業區域選擇上仍然集中于經濟較活躍的地區,就業“扎堆”現象客觀上加劇了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嚴峻。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和外企、合資企業就是大學生青睞的就業單位。此外,18%的大學生選擇自主創業,表明大學生創業意識不斷增強,這就是當前大學生就業觀的一大亮點。
調查結果表明,個人發展、福利待遇、單位所在區域就是就業考慮的重要因素,工作興趣也越來越受到大學生的重視,工作的穩定性、父母意見已不就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
這一調查結果與“就業的影響因素”的選擇比較接近。但就是,大學生對企業文化、內部管理、用人標準等信息關心不夠,這說明大學生的求職理念和求職行為不夠成熟。
77%大學生在就業有困難的情況下考慮到基層工作,認為這就是最接觸社會實際、鍛煉自我的機會。但也有23%的同學即使就業有困難,也堅決不去鄉鎮或小城鎮就業,這表明就業理念明顯不符合就業市場實際。
關于薪酬問題,大學生就業收入預期水平與大多數用人單位愿提供的薪酬相比偏高,這會導致求職難度加大,求職成功率降低。
調查表明,40%大學生個人職業定位不明確,自我認知和職業規劃意識淡薄,這對就業有較大影響。
(二)大學生就業觀的特點與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對調查數據微觀量化分析的基礎上,有必要對調查結果作出宏觀分析,歸納出當前大學生在就業意識、就業意愿、就業心態等方面的特點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1、大學生就業觀的特點。
(1)就業意識主體性增強。大學生就業的主體意識和自主意識越來越明顯,對國家宏觀經濟發展戰略調整造成的就業局勢變化有一定了解,對父母意見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先就業,后擇業”、“創業也就是就業”基本成為普遍接受的觀念,凸顯出大學生就業的主動性。
(2)就業意愿趨向多樣化。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各個層面發生了深刻變化,就業崗位和類型的變革力度不斷加劇,擴大大學生就業的選擇范圍,為大學生提供多樣化選擇。這就使得大學生就業意愿復雜多元,而不再就是局限于本專業或者穩定的工作。
(3)就業需求呈現多元化、現實化特點。不就業族、考研族、創業族、打工族、出國族紛紛出現,高校畢業生就業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多元化的職業選擇可以使得大學生更好地實現就業,充實到社會中的各種崗位上去。大學生作為具備較高文化知識、道德修養的社會群體,只要善于學習、踏實肯干,都能作出優秀的工作業績。當前,社會轉型進入固定化階段,利益格局和制度框架均已初步形成,社會主流價值觀也趨于理性,個體主義的價值取向、對事業成功的追求、經濟利益的考量,都影響著大學生的擇業觀念和求職行為。
(4)就業心態尚不成熟穩定。大學生對于就業心理準備不足,較為茫然,對于今后就業的長遠目標沒有清晰認識。面對壓力和不容樂觀的就業形勢,激烈的就業競爭直接考驗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遭受就業的挫折困難極易產生退縮悲觀情緒,甚至采用極端手段化解就業壓力。
2、大學生就業觀存在的主要問題。
(1)自我認知意識缺乏。就業與個體的性格、興趣、才能特點息息相關,就業也可看做就是對自己個性、能力、意愿、興趣、就業目的的自我了解和評價,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能否實現順利就業,也取決于對自我了解的程度。很多大學生正就是由于對自己缺乏全面認知,不能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不量力而行,而就是一味的追求個人意愿或盲目地與其他同學相比較,在對就業機會的選擇上帶有盲目性,就業后覺得與自己性格能力興趣不相符合。由于自我認知意識淡薄導致自我定位不清楚,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對就業的期望值較高,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和不切實際的從眾行為,對長遠的職業生涯造成負面影響。
(2)求職狀況理性與盲目并存。相當一部分學生有比較清晰的職業規劃,了解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部門出臺的各項就業政策和鼓勵措施,熟悉用人單位的招聘流程,會通過各種渠道提前實習以獲得就業機會,整個求職過程比較理性;但也有部分學生對政府就業政策不了解,缺乏對就業信息的了解,表現得比較盲目。主觀原因就是,客觀上,政府就業服務工作做得不夠,在就業政策宣傳、就業信息共享等方面還有待改進;主觀上,大學生個體對就業形勢、自我特點的認識程度不一樣,其所擁有的社會資源也存在差異,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么樣的工作,也缺乏提前實習的機會和知曉政策的渠道。
(3)與社會需求存在差距。調查表明,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對就業環境、收入待遇等條件十分看重,要求較高。如在就業城市選擇上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的大城市,而對西部地區、基層單位和農村較少考慮。這種普遍性的就業傾向使得東部沿海城市集中了大量人才資源,但就業吸納能力畢竟有限,加劇了大學生就業難的狀況。
二、大學生就業觀教育新思路
(一)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大學生就業實行“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機制。大學生要順應時代潮流,主動參與市場競爭,通過適應市場需求實現就業;要拓寬就業視野,把靈活就業作為重要就業方式;要積極參與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要把到西部、基層就業作為重要的就業選擇。因此,必須教育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
1、實現從“精英”向“大眾”的轉變。高等教育大眾化,必然導致大學生就業模式的轉變。精英教育條件下形成的思維定式已不合時宜,在大眾化教育階段,由于接受高等教育將成
為相對多數人的權利,上大學不再需要“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大學生也不再被稱為“天之驕子”,大學畢業生雖然屬于知識層次高、整體素質強的'社會層面,但從社會人來說就是“普通老百姓”,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同普通老百姓找工作一樣,不存在照顧、包統的問題,“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模式就是目前就業的主要形式。社會中的各行各業都需要大學生,大學畢業生可以在適合他的各行各業去工作,通過誠實勞動來為社會創造價值,來實現自己的價值。
2、實現從“城市”向“基層”的轉變。一方面,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困難;另一方面,廣大基層特別就是西部地區、艱苦邊遠地區和艱苦行業以及廣大農村人才匱乏。大學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層就業視為創業的起步、成才的開始,通過了解國情民意,積累經驗,增長才干。應該將就業的姿態放“低”,將人生的目標抬“高”,在城市就業已趨于飽和的情況下,選擇到基層就業就是理性的、現實的。
3、實現從“公有”單位向“非公有”單位轉變。在傳統的職業觀念影響下,人們都希望能夠到政府機關、事業單位或國有大企業謀職、發展,而不愿到集體企業或民營企業求職發展。但現實就是讓所有大學畢業生都去政府機關、文教科衛事業單位、科研院所、大型企業就業,顯然就是不切實際的。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實行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經濟政策,“非公有”經濟得到了巨大發展,其涉及領域幾乎覆蓋了國有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各行各業也在法律法規的約束下走向規范,就業空間也就是巨大的。大學畢業生要清楚地認識這些變化。打破就業觀念上的非公有制的束縛,讓就業與發展的空間更廣闊。
4、實現從“專業對口”向“通用人才”的轉變。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體制轉軌時期,隨著結構的調整,必然也會使某些行業迅速發展,新興產業的就業人數將會明顯增加。由于我們的教育結構還不能完全適應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必然會使某些專業的畢業生找不到專業對口的工作。因此,求職過程中如果過分強調專業對口可能難以找到合適的職業,一個具有開拓精神的畢業生,應看重行業的發展前景,并及時調整自己的擇業方向,勇于進入與自己相近或相關的專業。
5、實現從“打工”向“創業”的轉變。“打工”和“創業”實際上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就業方式。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為廣大畢業生的自主創業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有創業意識、有創業能力與條件的大學畢業生要勇敢地為自己規劃創業生涯。
(二)幫助大學生樹立新的就業觀念
1、樹立國家需要與個人發展相結合的就業觀。通過思想教育和政策導向,引導大學生以大局為重,響應黨的號召,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將自己的職業發展和未來融入到祖國的發展和建設中去,在為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的同時,實現個人理想,體現自身價值。
2、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大學生就業畢竟只就是職業生涯的開始,它并非表示一生只能在一個崗位上工作,今后選擇的機會還會很多。先在從業中豐富自己的實踐經驗,積累了更深刻的體驗后,再找機會選擇適合自己理想職業,分步到位。
3、樹立民營企業大有作為的觀念。和國有企業相比,民營企業更渴望人才,更歡迎大學畢業生加盟。可以說,民營企業為大學畢業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舞臺,在那里將有更多的機會,才華將得到更充分的施展。
4、樹立艱苦創業厚積薄發的觀念。欠發達地區缺乏人才,渴望人才,有更多的用武之地,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有利于大學畢業生施展才華和成就事業。教育畢業生做好吃苦的準備,在一線工作能鍛煉人的意志和能力,有助于積累各方面的經驗,得到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使其厚積薄發。
5、樹立自主創業光榮的觀念。畢業生將越來越不再僅僅就是求職者,而首先將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這就是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自主創業就是一種機會,更就是一種挑戰。大學生必須樹立自主創業光榮的思想,勇敢地迎接這一挑戰,努力加強創業實踐,注意積累社會經驗,做一名就業崗位的創造者。
6、樹立個性化就業的觀念。適合自己的才就是最好的。要樹立“大就業”觀念,即在一定工作崗位上通過誠實勞動,依法經營,取得合法收入即為就業。要樹立為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服務的觀念,在不同所有制單位工作,都就是在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都能通過不同的途徑方式,為社會創造財富。
(三)加強就業心理培訓和職業規劃指導
態度決定一切,轉變大學生就業觀的重要目標在于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心態去適應嚴峻的就業環境、緩解就業壓力、堅強面對求職就業遇到的挫折困難,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理性處理社會需求與個人意愿的關系。應針對大學生較為常見的就業觀念積極開展就業心理輔導活動,分析形勢,調整思考就業問題的角度,開闊思路,消除好高騖遠、急功近利、消極狹隘的就業觀念障礙。與就業心理教育相適應,應當把就業指導課程作為一門必修課來開設,并適當將實踐實習環節前移,使更多學生能盡早對專業知識和就業信息有直觀的認識和了解,使得大學生能運用職業規劃的專業知識,科學理性的分析評價、自我定位,減少就業風險和盲目性。除組織大學生學習職業規劃的理論知識外,要積極創造條件展開多種形式的專業社會實踐,使大學生對將來要從事的職業性質和職責有較為具體的感受,作為職業規劃的重要參考。
(四)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就是調整和轉變就業心態的有效途徑
終身學習就是知識經濟時代必然的生存條件和生活方式。在知識經濟的時代特征下思考大學生就業觀念轉變的問題,終身學習理念的特殊意義日益凸顯,在很大程度上,就業觀念的轉變有賴于終身學習理念的樹立。就業對于大學生而言就是一個新的起點,大學生畢業離開學校,走向社會,就要面臨一個由大學到社會、實現從學生角色到職員角色轉變的過程,這個轉變的過程既就是實現自身社會化的過程,也就是向社會學習的過程,誰能較快適應社會環境,誰就能掌握成才的機會,就能更快地成長和發展。以學習的態度對待就業,就能夠坦然面對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珍惜就業機會,即使就業后仍需在持續不斷、實實在在的學習過程中改善知識結構、增加知識儲備、更新思維方式,培養與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相適應的復合能力,為自已今后尋求更符合意愿的工作崗位創造條件。終身學習應成為大學生的生存狀態和行為習慣,將學習的理念和行為貫穿于了解自我、提高才智、樹立自信等諸多方面,從而形成積極健康的就業心態。
【大學生就業觀論文有哪些】相關文章:
大學生就業觀論文04-12
有關大學生就業觀念論文04-12
大學生就業觀論文范例03-30
大學生的就業觀的論文(精選8篇)09-15
大學生就業觀念的問題及引導論文04-07
不同學歷大學生就業觀的調查與分析論文07-04
論文格式要求有哪些03-23
學術論文題目有哪些06-12
有哪些常用的論文撰寫方法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