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們客觀的成長的論文

時間:2021-06-11 19:43:56 論文 我要投稿

有關讓孩子們客觀的成長的論文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中國教育是喜是憂?現在看來很難標準,不過當代青少年確實存在很多問題,從馬加爵等等事件中就可以發現問題的份量,據報道:當代大學生有50%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心理障礙,這與他們整個成長過程關系十分密切,我們人為的營造給他們的成長環境過于主觀,導致他們成為脫離社會生態的一代,這是十分可悲的,所以我認為我們有必要給孩子們營造一種比較客觀的成長環境。就這問題我想從四個方面談談自己的認識:一、讓孩子們輸得起。二、尊重孩子們的社會角色。三、單親家庭父母的態度與孩子的客觀成長。四、放飛,讓孩子們自己去感悟。

有關讓孩子們客觀的成長的論文

  一、讓孩子們輸得起

  有一位中學教師對自己所教學生作了一項跟蹤調查,結果得出一個“前十名效應”的結論。也就是在中學階段成績處于十名左右的學生到大學走向社會潛力很足,做出的貢獻,做出的成績特別突出,而前幾名的學生反而默默無聞。這讓我想起當年那個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神童寧柏,當時媒體過度渲染,讓這個智力超強的少年成為那個時代的驕傲,成為那個時代的神話。事隔多年以后,當年那個神童已淪為平庸之輩,成為科大的一個普通老師,只有科大的同事才知曉的人物,而他的那些同學,那些本來沒有他出色的學生很多成為科壇的風云人物,如張亞勤等,張亞勤是亞洲微軟研究院的第二任院長,成為一個可以驚動美國總統克林頓的風云人物,張亞勤說:他絕對沒有寧柏聰明,他說寧柏錯就錯在沒有考研究生這一關。寧柏報考過幾次研究生,但最終沒有考,有一次都拿到準考證了,但就在要考的那一刻,他放棄了。因為他害怕失敗,媒體或者說人為的環境已經把他推到一種輸不起的位置,太可悲了。而張亞勤是幸運的,張亞勤是當年考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唯一能做出數學附加題的學生,當時媒體也在大力宣傳,也認為他是數學神童,當張亞勤興奮不止的時候,他媽媽拿著那張關于張亞勤的報道,淡淡的說了一句:名聲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東西。她讓兒子清醒認識自己并不是什么神童,自己要成功同樣需要和平常人一樣去努力,而自己在這過程中同樣可能失敗。

  幾年前,我們學校也出了一個小小的科學家蘇茂,當時媒體的干擾同樣對蘇茂造成一些負面影響。蘇茂同學在學校科技節活動中組裝了一個機器人,該作品在參加全國“長城杯小小科學家”發明大獎中獲得二等獎(蘇茂同學也因此獲得五萬元人民幣的獎金),這也算是一塊含金量很重的獎牌(用我們校長的話來說), 蘇茂確實為學校爭得了很高的榮譽。這本來是件好事,但是因為處理不好,成了壞事,蘇茂本來完全可以考上一個比較好的重點大學的,可是最后連一個比較好的綜合大學都沒考上,還復習了幾年。其實這個小小的所謂發明,帶有很大程度的偶然性,如果其它同學去做,也可能做得出來,甚至更好,關于這點蘇茂心理也明白。而媒體把他的發明神化了,破壞了他的寧靜,最終把蘇茂推到輸不起的地步。

  社會在變化,人不可能永遠贏,讓孩子們贏得起,輸得起。

  二、尊重孩子的社會角色

  大部分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都不符合實際,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優秀的,為了達到目的,從小就開始制定并實施雄偉計劃,別人學什么,他的孩子就得學什么,生怕少了將來就吃虧,也不考慮考慮孩子的

  心理特點和承受能力,孩子們對于學習的熱情過早地退化,代之以嚴重的心理障礙,他們對這個沒有溫情、沒有吸引力的冷漠世界以同樣的態度去回報,他們失卻了生動的思想,細膩的感情,不知道感恩,內心越來越空虛。部分在社會潮流的重壓下干脆放棄進取,因為很少有家長、老師去點燃他們的希望之光,家長把眼前的分數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同時對他們的微小進步總是很冷漠。而另一方面,家長卻做得很不負責任,以為把孩子送去學習就完成任務,其實真是一廂情愿,要想孩子真正自然的成長,需要家長更多的是心的勞動,我們必須伴隨孩子一道成長,我們得不停的學習,我們得有耐心,我們得有客觀和科學的態度。否則,心靈的空虛和壓力,必將使他們在游戲的虛幻世界里獲得暫時的平衡和心理上的滿足,繼而產生更大的空虛。這種惡性循環會導致一場不可收拾的災難。

  我常想,森林能穩定存在,同樣需要各種各樣的樹木和動物,喬木是需要的,灌木也是少不了的。。,如果一個人只能充當小草的角色,為什么偏要讓她成為喬木呢?所以,我在對待女兒的態度上盡量民主,不會讓她學太多太多,每個階段要達到一種什么樣的水平,就讓她落實到位就好,在別人努力學外語時,我卻極重視她的母語學習,對于外語,我只在無意中培養她的聽、說語感。我也不知自己這種做法是否合適。我常與同事們開玩笑說:“我的女兒要與農民的`孩子比,不和你們的孩子比。”我對于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她能健康成長,希望她懂得愛別人,懂得愛自己,一個沒有愛心的孩子長大以后是讓人傷心的,一個有愛心的孩子才會有真正的快樂。如果她只是一顆小草,就讓她綠在天涯。

  所以尊重孩子們的社會角色很重要,那是社會生態穩定存在的現象,就像自然生態穩定存在需要豐富多彩的動物和植物一樣。

  三、單親家庭父母的態度與孩子的客觀成長

  很多時候單親家庭的孩子很容易出問題,這很大程度上與他們的父母的態度有關,他們的父母大多都有一種對婚姻的失敗感,他們失敗了,他們就把希望轉移到孩子身上,其實這本身就是一種失敗,培養孩子是天下父母應盡的責任,但是我們不能以一種補償的心態去培養,我們不能失卻自我,我們應該有我們自己的追求,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事業,自己這么可靠你都靠不住,你還幻想去靠孩子,這不太可笑了嗎?當然我說這話的時候并不代表我可以做一個不負責任的母親。我只是知道在女兒和自己之間要有很好的協調。所以我希望那些和我一樣的單親母親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是的,婚姻的失敗是讓人痛苦的,但是在這世界上任何人都不是標準,誰少了誰活不下去呢?不要為失去了感到特別的沮喪,今天太陽下山了,明天還會出來。做完自己想做的事,走完自己該走的路,而人生的句號,最終也要落在自己身上才好。

  我的家庭生活曾經是非常不幸福的。不過,這種傷心及令人不愉快的事現在看來已沒什么了不起了。不過呢,我還是覺得失去了人生最美好的事,因而感到惋惜,這就是同另一個人建立起一種美滿的關系。我認為,只有這樣,一個人的個性才能夠全面發展并開花結果。然而,算是一種補償吧。我對自己倒沒什么不滿意的。十七世紀一位詩人曾經說過:‘去你愿去的地方。如果你對自己的靈魂不了解,這個世界都會與你格格不入。’我想,我快到了隨遇而安的境界。

  所以單親家庭的父母在這點上一定要態度明確。

  四、放飛,讓孩子們自己去感悟

  中國人有一個不成規則的規則,誰最重要呢?自己?父母?都不是,孩子最重要。所以從孩子出生那一天起,父母的大半心思就放在孩子身上,關心孩子并沒有什么不好,只是大多父母關心得過度了,關心得不得法,于是這種關心成了扼殺。不是嗎?從幼兒園開始,家長就千方百計找關系,托熟人給自己孩子多多關照,一路上來都是父母給他們鋪平坦途,孩子們在沒有挫折,沒有批評的環境中成長。因為沒有必要的客觀磨練,孩子們變得十分脆弱,經不起任何風浪,終于有一天父母鞭長莫及了,他們只有被社會淘汰。

  我認為對于孩子還是平民化些管理較好,讓他們自己去感悟,讓他們客觀的認識自己,認識別人,應該注重培養他們適應環境,培養他們在逆境中求得生存的能力。因為他們總有一天要獨立去面對生活,獨立去解決自己遇到的各種不測,這一切都不是別人能代替的。

  我班上有個學生,感情特別的脆弱,性格特別的敏感,他父親和我講了這情況,讓我多多關照,后來我才了解到,其實這孩子是在被關照得過度的環境中長大的,而現在他所處的環境是平民化的環境,于是他失落了,心理不平衡了,學習成績因此一落千丈。面對他的情況,我開始只能慢慢的疏導,事實上也給予他很多關照,因為我知道他的問題我不可能一下改變,只能慢慢來,經過半個學期的努力,他的成績進步很大,在年級進步了270名,是我班進步最快的一個學生。然而有一天,他父親突然給我來電話,他說:“英語老師對他不夠關照,他很苦惱,你能不能和英語老師溝通一下。”結果我沒有按他父親的要求去找英語老師,而直接找了這個學生,我說:“小鄒,你知道不?在這世界上不可能每個人都對你好,都認可你,正如你不可能認可每一個人一樣,這是現實,所以你應學會適應環境,否則這一生你都會很痛苦。”。經歷這些磨練,我發現他變得合群了,開朗了。

  放飛孩子吧,他們一定會找到自己本來的成長軌道的。

  綜上所述,如果我們能持一顆平常心,我們完全可以做到讓孩子們按他們本來的方式客觀的成長,每個人在這世界上都有他特定的作用,特定的位置,我們彼此相互依賴著生存,我把這理解為一種社會生態,也就是說它和自然生態一樣有著特定的規律性。

【讓孩子們客觀的成長的論文】相關文章:

幼教客觀評析論文02-23

在教學實踐中與孩子們共同成長論文06-11

人性化營銷客觀要求的論文06-26

論既判力的客觀范圍論文06-12

民族旅游文化客觀本真性的意義論文06-16

引導孩子們成長計劃02-07

教孩子們寫“論文”的總結06-12

客觀看待群養的未來為題的論文06-13

讓閱讀滋潤著孩子們的心理論文06-17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AⅤ日韩AV电影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 | 中文乱码精品视频在线 | 色综合久久久久综合体桃花网 | 亚洲Aⅴ狠狠爱一区二区三区 |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另类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