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學生暢想的空間的論文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初為人師時,當然把這積句話當成真理。作為教師首先要博覽群書,先有一桶水才能教給學生一杯水,這是當時的理解當然的看法。
第一次教《七根火柴》時,為了把課教好,把自己對教材的理解盡可能地教給學生,我反復鉆研教材,又翻譯一些資料,設計好幾套方案,幾資助推敲終于確定講課方案。
先出示教學目標:(1)緊扣線索展開故事情節的寫法。(2)自然環境的烘托作用。
上課伊始,我要求學生讀兩遍課文,然后要求學生朗讀課文挑出生僻字,安排思考問題完成第一個目標。
師:“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生:“盧進勇” .生:“七根火柴” .生:“草地” .師:“線索是指貫穿全文的人、事物等,你們好好再想想” .生:“草地” .生:“無名戰士”。
師:“你們再想想,這個線索是人還是物?”
學生在教師的急燥的情緒下顯得有點緊張,開始小聲的嘀咕,到底是人還是物呢?由于我把問題局限在“線索”這一點上,脫離教材牽制學生的思維,造成學生思維的.沒有了信息源,憑空想象,忽視了教材的背景,使思維受到阻礙。
我注意到學生一時拿不定主意,就說:“同學們看一看文題”。
學生馬上回答:“線索是七根火柴”。
這個問題終于解決了,我馬上追問:“本文是怎么展開故事情節的呢?”
學生一時又沉默了(這個問題問得太寬泛了),以至于學生不知從何下手,于是我又問:“那你們想想什么叫故事情節?”
生:“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師:“很好,那么本文的這幾個部分在哪呀?你們找一找吧!”
學生開始看書尋找問題的答案,最后終于把故事情節找出來了。我又忙問:“那本文的線索和故事有什么關系呢?”
學生馬上回答:“貫穿全文”。
師:“是‘貫穿’還是‘緊扣’?”
生:“緊扣”!
第一個目標終于完成了,下課鈴也響了。這節內容不多,確沒有完成教學任務。現在看來,原因有三:一、教師的角色沒定好位,沒有把學生當成這節課的主角。教師用自己的想當然的所謂“啟發”式思維,結果恰恰把學生的思維緊錮了,學生的思維空間變得越來越狹小,沒發揮的暢想的余地。
二、沒有處理好教材。教師把教材看懂了,而學生只看了兩遍課文,就急忙應付教師的提問。
三、把理解感悟教材的意境,變成了尋找答案的智力游戲。
【給學生暢想的空間的論文】相關文章:
暢想未來交通論文04-12
鋼琴教學的反思與暢想論文07-03
如何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教育論文07-03
餐飲空間設計論文04-23
空間、裝飾與情感論文06-12
論文:色彩空間的應用06-12
公共空間設計論文02-27
初中議論文 :生命的暢想05-11
辦公空間設計特征論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