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地食品安全論文參考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基線調查2012年天津市某地區范圍內所有建筑工地食堂,共計調查61戶,其中大型食堂9戶,中小型食堂52戶。以就餐人數界定為大型和中小型2類,就餐人數≥100人為大型,就餐人數<100人為中小型[1]。終末調查2013年對建筑工地食堂施加綜合干預的該地區所有建筑工地食堂,共計調查112戶,其中大型食堂16戶,中小型食堂96戶。
1.2方法
對2012-2013年該地區建筑工地食堂衛生狀況及從業人員衛生知識進行調查,并施以監督監測、食品安全知識培訓等干預措施,評價其干預效果。其中餐具消毒效果調查采取現場隨機采樣監測,結果按照GB14934-94《食(飲)具消毒衛生標準》進行判定[2]。從業人員食品安全知識掌握情況采取問卷調查形式,共10道問題,答對1題記1分,滿分10分。
1.3干預措施
干預措施包括:(1)開展建筑工地食堂專項整治行動。針對百人以上就餐的工地食堂實行許可制,百人以下就餐的工地食堂實行備案制。(2)對建筑工地食堂管理員及從業人員開展食品安全健康教育。(3)對建筑工地食堂開展餐用具消毒效果監測。
1.4資料分析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Excel2007進行錄入,通過SAS9.1進行數據邏輯糾錯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構成比或率進行統計描述,采用SPSS15.0進行卡方檢驗。所有統計檢驗均采取雙側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012年干預前該地區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安全調查情況2012年調查的建筑工地食堂的餐飲服務許可證持證率為3.28%,且均為大型食堂。24.59%的從業人員有健康證;各項軟件管理方面情況差,存在很大漏洞,以中小型工地食堂最為突出,見表1。對建筑工地的餐飲具進行消毒效果監測,監測合格率為20.25%,其中大型工地食堂消毒效果高于中小型食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2。對150個食堂從業人員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從業人員缺乏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識,平均得分僅為3.03分,詳見表3。
2.2干預前后該地區建筑工地食堂軟件管理情況比較由表4可以看出,在2013年實施建筑工地食堂綜合性干預后,食堂軟件管理情況得到明顯改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
2.3干預前后該地區建筑工地食堂加工場所衛生設施情況比較干預后,建筑工地食堂加工場所衛生設施均有所加強,除了加工專間、配餐間設置以外,其他方面的合格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2.4干預前后該地區建筑工地食堂餐具消毒效果情況比較干預前后,建筑工地食堂的餐飲具監測合格率分別為20.25%,60.1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消毒效果明顯提升,也一定程度反映硬件設施改造及加強軟件管理有了明顯的成效,見表6。
2.5干預前后從業人員食品安全知識掌握情況比較2012年調查的建筑工地食堂中共有食堂從業人員150人,問卷調查得分平均3.03分,干預后,調查的112戶建筑工地食堂中共有食堂從業人員397人,調查得分平均為6.3分。調查人員對工作中的衛生問題正確了較高,在70%以上。見表7。
3討論
干預前,建筑工地食堂的餐飲服務許可證持證率僅為3.28%,許多建筑工地處于無證狀態而成為監管盲點。建議餐飲食品監督部門加強與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的溝通和協調,將辦理建筑工地食堂食品餐飲服務許可證列為頒發施工許可證的前置條件,逐步形成制度化推行[3]。干預后發現,對建筑工地食堂進行監督和整改,對從業人員進行食品安全健康教育[4]等措施對改善食堂衛生狀況、消除安全隱患有明顯的效果。這與我們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方法是分不開的。干預中,首先根據建筑工地食堂具有臨時性的特點,適當降低硬件設施的衛生要求,但加大執法力度,發現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措施,并依法給予行政處罰,以提高食堂衛生狀況[5]。二是改變了監督觀念,在規范化管理的基礎上,擴大監管覆蓋率,將許可后監管轉化為監管后許可,推進量化分級監管,強化分級結果應用[6]。三是開展食堂管理經驗交流會,組織觀摩先進單位,加強教育培訓。通過干預,成效顯著,該地區內工地食堂從業人員食品安全知識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大型建筑工地食堂經過改造后全部辦理了餐飲服務許可證,軟硬件均達到《餐飲服務許可審查規范》要求,提升率達到100%;中小型建筑工地食堂備案率達到90.53%(87/96),87戶中小型建筑工地食堂經過改造提升已達到建筑工地食堂備案式管理規定的要求。
【建筑工地食品安全論文參考】相關文章:
食品安全的論文02-17
食品安全論文04-22
建筑工地實習日記范本參考06-14
農業論文參考03-24
數罪并罰的論文參考06-12
備課參考的論文05-09
論文的參考文獻格式參考03-25
建筑工地質量安全的論文06-01
食品安全小論文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