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有效策略推進幼兒園園本教研的論文
建設好一所幼兒園,需要一個長遠的教育發展歷程。做好教育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建設好幼兒園可持續性的教研。如何建設幼兒園可持續性發展的教研呢?我們的教研方式是什么?如何才有效?這些層出不窮的新問題,新困惑,如何觸決?由誰來解決?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老師們在教學過程中遇到了不少的問題,有來自教材的、有來自教法的、有來自幼兒的、有來自家長的,也有來自傳統觀念的阻礙等等,徹底地改變了教師的教學生活。
在實踐中我們意識到幼兒園的生存與發展必須依靠自身的力量,依靠教師團隊的智慧力量才能把問題一一解決,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地進行專業的學習,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通過強而有效的教研活動,讓教師在新課程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從而形成幼兒園自身的園本教研,使幼兒園持續地發展。
策略一:幼兒園政策的扶持制。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人的活動。為了確保幼兒園的正常運行,我們也為幼兒園設計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在所有這些“制度安排”中,“教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研就是推進教育實現的具體路徑。為確保園本教研落到實處,根據《園本教研獎勵制度》、《園本教研學習制度》、《幼兒園教研制度》等,強化了考核機制:把教師的學習培訓和成長情況作為年度考核、評優、評聘的重要條件。這些年來,幼兒園加大對教師培訓的投入,先后投資十萬多元,添置了大型玩具2套、建立了多功能活動室、購買了供教師利用的大批培訓教材、光盤、書報,每個活動室安裝了投影設備,同時投入資金,改善了教師辦公室的硬件設施,每級安裝電腦,并配備上網設備,為園本教研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通過網絡學習教師能盡快獲得幼教信息,掌握新的幼教動態,切實為園本教研建設工作有序進行,提供了保障,極大調動了廣大教師學習、研究的積極性。
同時,幼兒園每學期提取一定的教研經費鼓勵教師大膽開展教研活動:一是每月進行課程的評優課例評比,每級推出一位教師進行級內比賽,最后評出一二三等獎和優秀獎各一名,分別把獎金獎給各個級組(獎金分100元、80元、50元、30元四個級別);二是每學期給予對外上公開課的教師每節課獎勵100元;三是嚴格時間管理,對每次教研活動全勤的級組給予全勤獎,給予了教師全員參與,共同商議的平臺;四是對參加培訓后撰寫優秀學習心得的教師給予適當的獎勵;五是對在現職工作崗位上進行大專以上學歷進修的教師每年給予600元的獎勵,這樣子從“獎勵制度”中養成教師追求效率的習慣、形成了互動式的參與機制,使園本教研工作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
策略二:“雙本”發展的切入制。
1以教師為本,開創開放式的教研模式
[1]教育者認為,作為一名年輕教師,如果你想在教師這個行業里成為物質上的大亨,那么我真誠地勸告你,最好趕緊離開這個行業,你想在精神的天堂里尋求物欲的膨脹,那將會無功而返。那為什么幼兒園的教研活動總處于走場式、應付式?教師們認為做好了班級教學工作就等同于完成了任務,為何還要談教研?由于遠景希望、福利待遇、面子地位、人際關系等多種原因,幼兒園教師的心態存在差異。所以我們必須認真分析教師行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問題出在哪里,才能深入地了解教師們的需要,使我們知道首要任務必須做好教師的思想工作,讓她們對自己的職業有更深層次的體會,讓她們看到希望,讓她們知道教學是一個變化無窮的工作,教學可以有出錯的自由,有吸取教訓的自由,有激勵自己和孩子的自由,還有不斷學習的機會,只有你不斷的學習,你的人生才會有更重要的發現,當教師們都認清自己當教師的理由后,那教研會帶給她們前進的步伐,多變的人生和挑戰以及不斷學習的機會,這樣子她才有投入教研的那份責任和追求。同時,由于幼兒園不同年齡班級、不同學科、不同崗位的教育要求,教師個人素質、技能運用亦存在著個體差異,通過每周一次的教研業務學習,利用靈活多樣的開放式學習模式,有級組內的小組討論會、全園性的參與研討學習、輪流講座式互動學習等,讓教師帶著自己的經驗和教育過程中的問題參與到教研活動中來,引發教師的認知沖突和思維碰撞,并能引導教師自主地研究和解決問題。
[2]德國詩人歌德說,不應把我的作品全歸功于自己的智慧,還應歸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萬的事情和人物。因此,我們園本教研所收到的任何成效,都是來自于所有教師的智慧付出,尊重每一位教師,每一位教師都有長處和閃光點,讓教師意識到自身的價值與尊嚴,從而使其能夠積極主動地向前發展。幼兒園必須將每一位教師都視為自己的合作伙伴,注意聆聽他們心聲,給予人文的關懷,關心她們的生活,豐富業余活動,擴展社交,比如舉辦文體活動、教師演講賽、卡拉OK賽、美術、書法
等豐富多彩的幼兒園文化活動,使教師的情感在良好的環境和有益的活動中得到熏陶、激勵、升華,盡可能滿足教師多層次的需求,來激發教師的潛能。只有把這些問題解決了,才能保證研究的實效性和穩定性。
2以幼兒發展為本,構建園本課程模式
[3]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這位古代教育家是十分重視培養學習興趣的。愛因斯坦也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興趣是開發智力、挖掘潛能的鑰匙,也是推動人們行動最好的動力。我們認為拓展空間,發展個性,必須通過設置各類活動室、設計開放式的室外活動區,拓展幼兒自由選擇幼兒園活動的空間、幼兒園活動的伙伴,滿足幼兒自我活動的愿望和興趣,培養幼兒相互交流合作等各種能力,使不同年齡的幼兒能根據自己的興趣與需要自由選擇課程,立足于以幼兒發展為本的長遠目標,構建園本課程模式。
在實踐中,教師們學會了尊重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尊重幼兒的自主活動,尊重幼兒的個體發展需要,不把成人的意愿、成人的要求強加于幼兒頭上。教師對幼兒的活動應關注在先,凡是能讓幼兒想的,讓幼兒去想;能讓幼兒做的,就讓幼兒去做,努力變直接指導為隱性指導,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對幼兒尊重。如教師根據幼兒的意愿、自身興趣、班級特色、本土文化與幼兒年齡特征,以年級為單位,進行各級的興趣活動:小班可創設生活技能、閱讀、舞蹈小律動、涂鴉活動等;中班可創設折紙、繪畫、閱讀、棋類等;大班可創設水鄉畫、書法、剪紙、棋類、益智等一系列的活動內容。每個班級教師根據自己班級興趣特色選擇其中一個領域創設一組相關的、豐富多樣的活動項目,而發展每個孩子的特長及個性化的發展。
其次,教師在主題進行中自然而然生成的活動,也是以往分科教學不易組織的活動,那教師可以根據區域活動繼續延伸,這樣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小班《顏色躲貓貓》的主題單元,教師把彈珠畫、橡皮泥混色等作為延伸活動,在美工區投放盒子、顏料、跳珠、橡皮泥、畫紙,在珠子與珠子的碰撞、橡皮泥與橡皮泥的.搓捏過程中,讓孩子自己發現顏色的奧妙:紅+黃=橙;紅+藍=紫;藍+黃=綠等,這些答案都是孩子們在區域活動的操作中發現的,而不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直接給的。顯然易見,區域活動帶有一定的興趣性和隨意性,其內在意義對幼兒的發展價值也更大。因此班級里教師根據孩子的年齡創設了各種區域,在每個區域里提供多樣化的材料,輔以教師個別化的細致指導,使不同年齡的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與需要選擇區域內容,促進幼兒自主、創造、社會性等能力的發展。
教師把握了課程的教育理念就是把握了幼兒真正的需要,弄清幼兒亟待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而創設支持性的環境與材料,順應幼兒的發展需要,這樣的課程模式更能有效地促進幼兒富有個性化的發展。
策略三:家園、社區合作制。
《指南》指出:“旨在引導幼兒園教師和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說明了家長具備了與教師同等的地位,我們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
首先,利用家長資源,收集各種廢舊物品以利于教師活動室的環境布置,也可以發動家長們與孩子用搜集的廢舊材料制作手工作品、藝術展品、教玩具供教師們擺設、使用。
其次,開展“家長進課堂”活動。根據家長的職業特點、知識與技能,使其成為幼兒學習的資源專家。如:有的家長從事醫護工作,將其請進課堂教育孩子細菌對人體的危害,從而指導幼兒愛清潔、講衛生的良好習慣培養;有的家長是家庭主婦,可以請家長到幼兒園制作簡單的美食,如韓國泡菜、日本料理、西式法國蛋糕等,讓孩子們了解各個國家的飲食文化。
另外,走進社區。我們可以根據家長們所在的工作單位,與之有效溝通,進行走訪社區活動。如:有的家長是郵政局的,我們可以聯系他們進行《一封信》的主題單元教學活動。有的家長是消防局的,我們可以聯系他們到消防局了解各種消防器材及消防車的功能等。
其實,在我們幼兒成長的環境中,到處都布滿了可利用的教育資源,積極利用好這些資源,對我們的園本教研有著重要的作用。
【結論】
園本教研不僅是關注在課程實施中幼兒、教師、家長的反應,更應關注后續實踐中幼兒個性化的發展狀況、教師行為的變化、家長教育觀念的轉變程度。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研的效果真正落在每一位教師的發展和每一位幼兒的發展上,從而真正實現師生的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廣東幼兒教育。2006年12期。
[2]中國幼兒教育網·園本教研。
[3]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在實踐中研究 在研究中發展》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
【三個有效策略推進幼兒園園本教研的論文】相關文章:
有效推進農村中學足球發展的策略性研究論文02-21
幼兒園園本的教研總結07-04
幼兒園園本教研總結05-28
幼兒園園本教研計劃07-31
策劃是幼兒園有效教研的關鍵01-16
幼兒園繪本教學中的有效性分析論文06-27
淺談幼兒園有效教學問題的解決策略論文06-13
幼兒園園本的教研總結范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