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多媒體 突出三個“化”的論文
現在,多媒體技術已被廣泛地應用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直接介入“教與學”的活動過程,這對于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能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本文擬就如何運用多媒體技術,突出三個“化”方面談談認識和作法。
一、動化教學內容
數學課本上的教學內容(特別是低年級),無論是敘述式,還是插圖式,盡管畫面形象得體,符合學生生活實際,但它畢竟是表態的,無法再現事物的客觀屬性。傳統的教學手段如模型、掛圖、板書等又遇上“該動而動不起來”的難題。動化教學內容,就是要運用多媒體技術,活現教材內容,“化靜為動”,“變抽象為形象”,再現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以豐富學生的認識能力、想象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含量。
這種“動化”教學內容,首先體現在“以動激趣”。即讓課本上靜態的、枯燥的教學內容,變成動畫或半動畫的畫面,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就以新世紀小學數學教科書一年級教材上“統計”為例:這是一節非常枯燥乏味的數學內容。教材的編排意圖是想通過“三個小孩釣魚比賽”這幅畫面的展示,讓學生會看諸如此類的象形統計圖,并感知到生活中處處有“統計”的知識。備課時,我們將教材上所有畫面進行掃描,并精心加工處理,制成課件。教學時,屏幕上出現“小貓釣魚”的視頻動畫畫面,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出現三位小朋友釣魚比賽,一人作記錄的情境,讓學生看圖聯想,說出畫意,激發學生思維,然后通過多媒體技術,“再現”三位小朋友釣魚的全過程,讓每個參賽者的“魚”一條一條地“釣”出來,碼成象形統計圖。非常生動,非常有趣。然后以四人學習小組表演一次,三人“釣魚”,一人記錄,利用課前準備好的學具,每個小組表演一次。這樣,學生不僅在情境中,在活動中學到了數學知識,而且還適時地培養了他們的合作精神和動手能力,加強了這種“動化”的效果。
其次是“以動促思”。即以有趣的、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動畫畫面,促使學生思考。比如“9加幾”這一教學內容,既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又是重舊知識的連接點,如果學生沒有學好這個內容,在以后的學習中就會遇到阻礙。為了變靜為動,激發學生思考,我著重做了以下幾點:1、從其他教學軟件上下載有關“9加幾”這一教學內容中有參考價值的視頻文件,其中有“9只青蛙又跳來6只”的動畫,有“9塊正方體,加4塊正方體”的動畫,有“9根小棒加5根小棒”的動畫等,我把這些視頻文件進行適當剪輯,再重編在一起,課前放給學生看,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感知,即“初思”;2、把課本上的畫面掃描后進行加工整理,制成半動畫課件,課中教師一邊演示,學生一邊動手擺小棒加深理解,使學生有更切身的感受,促使學生“細思”;3、在此基礎上,屏幕上再把“9加幾”的整個思考過程一步一步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對這一知識有一個很清晰的認識,以激發學生對“9加幾”的規律的“深思”。
二、分化教學難點
傳統教學模式下常會出現相當數量的“差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知識無法用常規手段突破,致使部分學生沒有接受、理解和掌握,無疑是重要原因。我認為,教學中的“難點”之所以會成為難點,是因為這些知識要么太“陡”,要么太抽象,學生學習起來感到困難。運用多媒體技術則能整合和優化各種教學媒體,有效地分化教學難點,從而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差生”的出現。
在這里,我首先采用“慢鏡式”來突破教學難點。即將教學中太陡的難點內容,制作成可控制的慢鏡頭式的動畫畫面,讓陡坡變成緩道,使學生一目了然。如一年級新世紀教材上“這看鐘表”這一教學內容中,學生認識“快到幾點”與“剛過幾點”,就有相當大的難度。倘若采用時鐘模型演示,因鐘面小,可見度低而影響教學效果,同時鐘面的時針分針要同時出現又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況且,學生在沒有觀察到時針分針具體運行規律的情況下,是無法從撥弄學具鐘的活動中學到鐘面知識的。為此,我利用Flash工具精心制作了兩個能控制的動態鐘面進行演示,一切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1、時針、分針從9:30開始運動,到9:55停下,并同時閃爍三次,突出此時刻,強化學生的.無意注意。然后從9:55到10:00之間每一分鐘都可任意停頓,便于學生感知這一運動過程。
2、同理,讓時針和分針從12:00到12:05每分鐘都能停下,到12:05時,時針、分針都停下,閃爍三次,突出時刻。
上面的演示,就象電影中的慢鏡頭一樣,非常清晰地反映了時針分針的變化規律,強化了“快到”和“剛過”這兩個時間狀態,大大降低甚至消除了認識上的難度。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利用學具鐘撥出指定的時刻,并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交流、討論,教師適時加以個別指導。這樣,整個教學內容,在學生動眼、動口、動手、動腦及合作、交流、討論等愉悅的情境中圓滿完成。
其次,采用“遞進式”化解教學難點。所謂“遞進式”,就是把教學中的難點內容分成若干個梯次,然后通過媒體技術,分解教學難噗,實現教學目標。例如,學生初學相遇問題時,對運動中兩人距離的變化很難想象,特別是為什么要先法語出“速度”和更難理解。我采用多媒體技術,采取分層推進的方法,邊問、邊分析、邊演示:⑴什么是兩人共同要走的路程?⑵他們所站的位置和走向是否相同?⑶兩人每分鐘靠近多少米?——畫面上兩人每移近一段就讓閃爍后定格,表示兩人每分鐘走的路程和(速度和);⑷一分鐘他們靠近多少米?——得出“速度和“的概念;⑸經過多少分鐘相遇?——繼續逐段移動兩人的距離,使學生從演示中真切感受到兩人每分鐘接近多少米,從而順利地用總路程除以速度和得出相遇時間。這樣就化抽象為形象,降低了理解坡度,教學難點得以有效突破,學生很快掌握了新知,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強化教學主體
多媒體教學能大容量、高密度的向學生提供數學信息,處理得好,確實能提高教學效率若處理不當,則實得其反。因此,我們在使用媒體時,必須強化主體意識,即首先解決媒體是為誰而設計的問題。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我們的媒體設計必須是為學生學習和發展服務的。那種只為漂亮、好看,而無多大學習意義的媒體設計是不可取的。
所以,在媒體教學中,為了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立足于媒體為學生學習服務的觀點,教師應明確兩點:⑴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是通過“同化”和“順應”這兩個基本形式來實現的,我們的媒體設計首先要考慮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意義構建;⑵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是通過內部和外部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所以我們既要注意學生外部操作活動,又要分析學生內部思維活動,掌握學生的學習心理。
例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我用計算機演示點、面、體的動態“演變史”,這既復習了舊知又引出了新知,同時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又通過畫面上的移動比較,得出長方體相對的4條棱相等,相對面的面積相等。接著,我又通過切蘿卜的方法揭示“頂點”的概念:切一刀得一個面,再切一刀得兩個面,一條棱;再切一刀,得到三個面,三條棱,一個頂點。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哪種方法更易讓你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并請你用準備好的學具試一試。這樣,既有媒體演示,又有實物演示,學生還自己動手操作,給學生以足夠的活動時間和思維空間,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獲取知識的全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
多媒體教學,可以使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生。多媒體信息刺激學生大腦皮層相應機能區,比單一媒體信息刺激引起的反應要強得多,更有利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產生更好的學習效果。但是,多媒體技術再好,也只是輔助教學方法。我們只能有效地利用多媒體,使之為我們動化教學內容、分化教學難點、強化教學主體服務,而不能亂用和過多地依賴多媒體技術。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更多地關注教材,關注學生,關注教法和學法,這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所在。
【運用多媒體 突出三個“化”的論文】相關文章:
運用多媒體技術的論文07-08
多媒體在詩歌教育中的運用論文06-15
運用多種方法突出概念教學論文07-06
多媒體課件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論文03-08
淺談多媒體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論文07-09
高中數學多媒體技術運用論文06-20
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論文07-09
會計電算化的運用與建議的論文07-01
數學化歸思想運用研究論文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