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分區活動幼師論文
“要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位幼兒都能獲得滿足與成功。”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幼兒人數多,活動的形式也較單一,不能夠做到真正意義上的面向全體。雖然說:“要促進不同幼兒的發展,”但在實際操作中卻會碰到諸多的困難。如統一的教學目標的單調的教學內容等,這就使得較長時間內“促進不同幼兒的發展”幾乎成了空話,而現在推廣的區域活動則在一定程度上,能讓每個幼兒受到公平、充分、均衡等的教育,使他們在和諧適宜的環境中更好地發展自己。我認為,關注分區活動,還是有著一定的價值。
⒈關注分區活動,是了解幼兒的渠道之一
由于集體活動的諸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使得教師不能很好地面向全體,往往顧了這頭,放松了那頭,所以教師要使每個孩子的能力水平都充分的發揮,也是不可能的。而分區活動中都能較好地實現這一愿望,因為它提供給了教師充分觀察、了解幼兒的機會,使老師能夠更加全方位地、客觀地讓每個孩子找到他的“用武之地”另則,孩子在分區活動中,脫離了教師的主導,隨心所欲,他們的需要、興趣、個性品質都暴露無遺,這無疑成為了老師了解幼兒的渠道。在我印象中,張曉旭小朋友的口語表達能力較差,每次教的兒歌、故事、語言游戲,別人懂了、會了,請他站起來說,他總是結結巴巴,語無倫次。在分區活動中,我發現他邊擺弄畫冊邊說著剛學的兒歌《春天》,說得還蠻不錯,吐字清晰,自然連貫。我走過去,請他說一遍,可他卻神色緊張,又結結巴巴了。后來,通過在多次分區活動中觀察,了解到他的口語表達能力并不差,只是膽怯而已。后來他在與我接觸中減少了壓力。經過一段時間對其膽量的培養,終于使他在集體面前也表達自如。
⒉關注分區活動,可以獲得有效的.信息反饋
孩子是學習的主人,應確立其主體地位,應充分尊重孩子的說法、想法。有時即使孩子的看法并不與老師的思維相符,但只要孩子有充分的理由,有獨特的思維角度,老師就應該加以肯定。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效果不是都能力竿見影的,教師必須注意信息的反饋,在分區活動中,教師應該處處留心、事事注意,以獲取有效的信息反饋。如果這種反饋表現出了教育活動中的某種不足,則可以根據饋來的信息,改進教育方法。在一次分區活動中,我發現有位小朋友用蠟筆在瓷磚上畫畫,就批評了他,他卻不服氣地嘀咕著:“為什么馬良能在墻上畫,我就不能呢?”我不禁一呆,是我在語言活動中講的《神筆馬良》沒講透吧?仔細想想,馬良自從有了神筆,不就一直是在墻上畫的嗎?我怎么忽視了這一節呢?于是:“馬良為什么在墻上畫畫”的討論活動開始了。孩子們通過爭論后老師終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這樣,不僅孩子亂涂亂畫的現象得到改變,而且加深了他們對“馬良”這一藝術形象的認識。
⒊關注分區活動,有利于減少偶發事件
由于幼兒的認知水平有限,自控能力較差。如在語言活動區中,孩子們常常把一些好玩的游戲玩過火,好事變成壞事。在幼兒學習邊表演《狼和小羊》的游戲時,一位幼兒扮老狼,幾位幼兒扮小羊、小狗等小動物,當游戲進行到最后,“小狗、小羊”它們去打“老狼”時,前者往往假戲真做,用腳、手、頭等用力踢打“老狼”,結果就出現了“老狼”向老師痛苦投訴的一幕。因為這些現象在幼兒園中屢見不鮮,因此,老師就必須多加關注,必要時予以提醒、引導,直至干預,以減少和杜絕這些不良現象的發生,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關注幼兒的分區活動,還可以發現幼兒的特長,了解他們的需要,甚至孩子們的各種不同的想法和做法都會得到彼此的尊重。我們期望,通過分區活動,能更好地尊重個體差異,關懷每個孩子的發展。
【關注分區活動幼師論文】相關文章:
分區活動的教案03-19
分區活動的教案08-25
共建心理健康通道,關注幼師快樂指數的論文03-20
關注細節課堂精彩論文04-23
論文:要學會關注06-16
幼師心得論文12-26
論文:關注生本,預設與生成04-22
新課程改革關注人論文04-13
關注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論文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