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研究性學習英語教學論文
一、制訂可行的導學計劃
(一)設計出發點
選擇合理的主題是做好研究性學習的根本出發點。從古至今,由中到外,科學家的故事層出不窮,許多故事不僅充滿智慧,而且非常有趣。比如愛迪生孵小雞的故事。這樣的故事不僅能讓學生感到有趣,而且能夠從中獲得知識,感覺到發現的過程也是充滿樂趣的過程。科學家都是一些實干家,他們使用系統化的活動來發現新知識。如英國的牛頓,美國的愛因斯坦和中國的“水稻之父”袁隆平等。師生通過探討確定相關研究課題,學生主動去收集相關材料,然后進行歸納整理,通過在課堂上討論交流,最終獲得“科學家的主要成就來源于生活”的重要結論。現代教育教師的主要任務和職責就是幫助學生培養科學研究的創新精神。
(二)相關的教學準備
確定了教學主題之后,做好知識的準備。學校積極創造條件,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保障。
1.學校開放圖書館資源
安排圖書館工作人員配合,可以安排中午午休時段向學生開放學校的圖書館。
2.充分利用海量的網絡資源。
一般學校都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所以教師可以事先同信息技術課的指導教師協商,在信息技術課程中或者閑暇時段允許學生進入學校機房,搜索網絡,獲取信息資料,也可安排學生在家中完成檢索任務。
二、具體實踐
(一)營造情境
首先對話題“熱身”,進行提問,比如,“誰發現了萬有引力?”切入話題以后,讓大家列舉不同領域的科學家以及對人類的貢獻,有哪些有趣的故事。這些教學內容很有趣,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適當加以引導,這樣學生很容易融入話題討論的問題情境中。為了營造情境,可以“情景再現”。結合學過的科學家的故事,給學生設置任務,讓他們模仿故事的情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分組既可以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又能發揚團結合作精神。然后教師進行提問:“你覺得科學家的最基本的品質是什么?”要求小組的每個成員都回答。教師再進一步進行啟發,比如讓學生分別說出具有同類品質的科學家的名字、研究領域、主要貢獻等等,學習描述人物的句型。
(二)布置自主學習任務
在和學生一起選定了研究課題之后,學生基本明確研究性學習的學習目標和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將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改變為“誘導式教學”,多給學生時間、機會,讓他們通過自我學習、自我思考來感悟和體驗文中所介紹的科學家的精神,加深學習印象,提升學習效果。針對“科學家”這一主題,我采取了“任務型”教學模式,給學生布置安排了兩項自我學習任務。學習任務一:培養學生查詢新知識的能力。布置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去了解病毒,可以上網,或去圖書館,或去醫院找醫生咨詢;了解病人感染病毒后會有什么樣的后果,以及如何產生抗體。此項任務比較難,要求學生以小組形式合作完成,學習的同時增強團隊協作精神。學習任務二: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文字多媒體運用能力。讓學生從網上下載相關的科學家的故事材料和多媒體圖片,做出豐富的多媒體課件,要求圖文并茂,用簡潔的英語概述其事跡。按序進行展示,大家講述結束后,學生分組進行交流和研討,然后進一步完善其準備的材料。
(三)開展有趣的教學活動
可以開展的教學活動很多,比如有關過去分詞做定語、表語(語法教學)的練習。在實踐過程中要注重形式與效果的結合,最容易被學生接受的教學形式是做游戲,這樣可以避免學習過程中枯燥無味引起的厭惡感。我們可以進行句子或者單詞接力賽。按序每人說一句帶分詞作定語或表語的句子或者有相關涵義的單詞,依次傳下去,一直到全部完成或中斷為止,看看哪組完成得最快最好。
三、對實踐活動及時進行總結提高
經歷了前兩個階段的計劃和學習之后,學生自己和從其他同學以及教師方面獲得了各種所需的基本資料,這個時候可以組織學生通過研究思考,對知識點進行歸納整理。我們可以布置學生課后把所感所想用相關詞匯寫成一篇英語作文。通過學生的課堂學習氛圍和考試成績對比分析,筆者認為,研究性學習這樣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和策略,給教師和學生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鮮感,激發了學習的熱情,課堂氣氛尤其活躍,人人都是參與者,個個都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和學生相互交流,關系無比融洽。相比傳統教學,趣味性增加,學習效果顯著提升。但與此同時,英語研究性學習的開展也會遇到一些來源于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困難和阻力,比如學校的教學資源、教學時間編排難以調整,教師的指導作用發揮經驗不足,個體學生的學習素質、實踐能力不同,這些不利因素最終都會影響教學效果。
【學校研究性學習英語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有關研究性學習的論文07-12
高中研究性學習的論文04-17
論文研究性學習之我見06-17
小學數學研究性學習論文06-20
研究性學習特色課程論文04-14
研究性學習生物的教學論文07-19
研究性學習課程辨論文06-17
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研究論文06-18
淺談研究性學習中的教師(教學論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