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課堂教學設計中的導和悟論文

時間:2021-06-18 19:38:15 論文 我要投稿

淺談課堂教學設計中的導和悟論文

  摘 要:結合初中化學的教學案例,重點討論了“導、悟、議、練、結”五步課堂教學法中導與悟的作用和實踐,并提出一些關于提高學生思維領悟能力的建議。

淺談課堂教學設計中的導和悟論文

  關鍵詞:導學討論式;課堂引導;思維領悟

  “導學討論式”課堂教學模式是廣東省“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我校在課題的實踐中,課堂教學注重導、悟、議、練和結的有機結合。其中的“導”,為學生的學習和思考指引了方向,化解了課堂知識的重難點,使學生更好地把握課本的基礎知識。“悟”這一環節承前啟后,突出對學生思維的激活和能力的提升,在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中掌握基本技能和領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現行的《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較之以往在對學生的培養的方向上有了很大的改變。這些改變在試題命題上也有體現,明顯降低了計算的能力要求,提高了生活、生產方面知識的學習,并且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就是不僅注重對學生授之于魚,更重視授之于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加強探究的力度,精心創設活動與探究的情境以及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科學素養。

  實施化學課堂教學,應舍棄傳統的化學教學片面強調知識的灌輸,必須把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思維能力和提高科學素養放在首要的位置。因此,在課堂過程中努力創設適當的問題激發學生動腦思考,就顯得相當重要。

  一、悟源于導

  “學而不思則罔。”科學巨匠愛因斯坦十分強調培養人的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能力,他說:“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聯系生活和生產實際,多讓學生思考領悟,是符合人的認知規律的,這也直接影響到學生在課堂中主體地位的體現。面對不同程度的問題或新知,學生的悟不外乎是“自悟”和在教師啟發下的思考領悟。“自悟”是對一些基本概念的認識進行自學,完成后稍加以問題辨析完善理解即可。案例一:學習“溶質與溶劑的概念”(溶質是溶液中被溶解的物質,溶劑是能溶解其他物質的物質)時,學生找出課本有關闡述瀏覽就能理解。附上諸如鹽水中的溶質溶劑分別是什么,硫酸銅溶液中的溶質溶劑分別是什么等的問題就已經能讓學生對溶質和溶劑的區分有一個比較具體化的認識。

  以上案例中,完成溶質溶劑概念的大致框架認識后,拋出一些拓展性問題,如將少量花生油加到汽油中去,發現兩者能很均一穩定地混合在一起,這時所得到的溶液里什么是溶質什么是溶劑?醫院里常常將少量的水和較多量的酒精混合在一起,所得到的溶液里什么是溶質什么是溶劑?通過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探討逐層深化概念的認識,啟發學生思考,最后讓學生嘗試歸納出有水存在時和兩種液體一多一少時這些情況下溶質、溶劑的劃分。

  二、悟源于疑

  學習過程中有些概念并不完善,要加以引導學生去發現,去理解。案例二:學習“鹽的定義”時,課本闡述的是由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組成的化合物。翻開常見酸堿鹽溶解性表,讓學生思考表中的NH4Cl、NH4NO3等是屬于酸堿鹽的哪一類,并讓學生充分討論,有學生認為是酸,因為當中NH4+與H+有可能類似,有學生認為不是酸,NH4+就是NH4+,H+就是H+,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結構上的一點不同會帶來性質上的巨大差別。也有學生認為是鹽,但又很快遭到反對,理由是根據鹽的概念判斷,鹽由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構成的,NH4Cl、NH4NO3等物質當中沒有金屬離子,所以不是鹽。討論過后又在課本上找不到很好的理論依據,請求教師解釋。解釋從NH4+的中文“銨”字切入,金字邊的銨,非氣字頭的氨。銨根是一個原子團,其離子具有類似金屬離子的性質,所以銨根和酸根結合的物質屬于鹽。

  在課堂上要比較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領悟,除了學生要肯思考,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難度的導入符合該班級的整體認知水平,面向大多數學生

  每個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差異,無法讓每個學生都建立一樣的知識架構,但我們的教學必須面向整體,讓全體學生都參與進來,讓大多數學生有信心思考,帶動班級學習氣氛。

  2.把握社會輿論,緊抓最佳時機,讓學生的學習更有動力

  當年流感盛行,讓學生認識達菲;當年毒奶粉事件,讓學生認識三聚氰胺;當年健美豬事件,讓學生認識瘦肉精。這些都大大拉近了化學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切身感受化學就在身邊,提高科學素養,增加學習熱情。認識完輿論事件和相關物質后,可以馬上讓學生帶著高漲的熱情,去思考一些枯燥的問題——如何計算物質中某元素的質量分數。最后還可以順著這些話題,讓學生明白三聚氰胺是如何在牛奶的蛋白含量檢測中瞞天過海的。

  3.注重遷移,回歸生活

  學習“水的凈化”時,會學到過濾。但由于長期接受“填鴨式”教育模式的關系,有不少學生的思維是比較被動的,僅僅知道用濾紙漏斗等對渾濁河水進行的操作方法是過濾,卻不知道洗菜盤下水口的格篩所起的作用也屬于過濾。有一年的中考模擬題有過類似茶葉、菜葉與水分離是什么原理的試題,竟將近一半學生答錯。由此可見,課堂中若不注重知識遷移,多感悟身邊事物,學生學到的知識就是死知識。

  4.引入矛盾,激起頭腦風暴式的探討

  我們實際生活的問題,很多情況下不是只有單純的對或錯的兩個對立面,所以我們的課堂也應該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比如塑料的使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么改變?是好是壞?這些問題難度低,可參與度高,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認識大膽發言,然后從自己的思考和別人的思考結果之間領悟該問題的真諦。

  5.開展問題探究時多拓展,以點帶面

  單一問題的探究,本身涉及的知識面就比較廣,而且往往我們可以從這個問題的探究過程中發現其他問題。現在中考試題中,實驗探究題就是從這個方向設計的。比如“酸和堿的中和反應”一課題中,如何證明酸堿會反應本身就讓學生感到比較犯難,因為多數酸堿直接反應是沒有明顯現象的。這個問題就需要教師逐步引導,讓學生回顧CO2和水的反應是借助石蕊顯色從而得以證明的,在這個問題上添加怎樣的試劑才能使反應有看得見的變化?然后拓展引入如何通過實驗證明酚酞變為無色后,酸的添加量是恰好的還是過量的。

  總之,導和悟可以貫穿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也是教學過程中思維活動的直接體現,它決定了教學環節的方向和基調,也決定了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地位的體現。教師只有多角度、多層次地調動學生積極思考領悟,才能使學生既收獲到“魚”,也收獲到“漁”。

  參考文獻:

  [1]樂進軍。深入理解化學課標:突破科學探究瓶頸[J]。課程·教材·教法,2012.

  [2]吳效鋒。新課程怎樣教:教學藝術與實踐[M]。沈陽出版社,2002-01.

【淺談課堂教學設計中的導和悟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設計技巧12-05

淺談小學低段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設計論文04-21

淺談“學案導學法”的運用論文07-06

淺談情感因素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論文03-13

淺談小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論文06-27

淺談高職課堂教學中教師角色的重建論文09-09

淺談在設計素描訓練中設計意識的培養論文07-01

淺談小學數學導學案的設計12-07

工業設計中思維導圖的應用論文04-21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免费一级婬片a级中文字幕 | 日韩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动漫 | 在线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 | 夜夜爽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