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教學方法初探論文
初中數學的學習不僅僅是對數學理論的掌握應用,也是對生活的感悟與融入。因此,在新課程教學理念指導下,教師應從教學環境、教學內容、教學思維三方面引導受教育者,更好地完成教學活動。
一、營造輕松教學環境
數學教學是信息傳遞和情感交流的雙向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則擔任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只有在一個彼此信任而又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生才能更好地完成應有的學業,甚至進行深挖掘、再創造。
親其師而信其道。學生猶如一棵朝氣蓬勃的小樹,只有沐浴和煦溫暖的陽光才能令其快樂成長。教師應從高高的講臺上走下來,對學生進行引導教育,鼓勵幫助,用誠摯的熱情,逐漸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從而讓學生喜歡教師,也喜歡數學課,進而喚起學生對數學的求知欲。
要想充分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不但要在情感上吸引,更要在教學中提高信息接收率。例如,利用教材中可操作性強的一些動手實踐內容,指導學生用木條、鐵絲、硬紙等材料,制作幾何模型,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和想象力。也可以在課堂上適當地講些數學趣聞、數學史料和數學家的故事等,不但增加了知識的生動性,而且易于使學生把數學生活化,引導學生在自身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主動進行數學知識構建,將數學和生活融為一體,更好地感受生活的情趣,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心理和諧健康地發展。
二、重視數學基礎知識
學習數學知識要從基礎著手,要求學生從定義、公理、公式、性質與判定、使用條件、方法6個方面進行全方位的理解、掌握,并通過對基礎習題的解答訓練使學生掌握解答數學習題的基本模式,讓學生掌握解題的規范和程序,為基礎知識的深化運用做準備。同時還要系統地講解基礎知識,引導學生依據基礎知識的關聯與轉化關系進行梳理歸類、分塊整理、重新組織,由知識點連成知識線,由知識線形成知識面,由知識面構成知識網。例如,關于圖形的.認識與證明,可從點→線(平行線、相交線、同位角、內錯角等)→面(三角形、四邊形、相似、全等)→空間(投影、空間圖形、垂直平分等)入手,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對數學理論深入理解、數學方法熟練掌握。
三、掌握數學思維方法
數學課堂是討論、合作、交流的課堂,同時也是承認差異的課堂,要想學活數學知識就要把握好數學思維——思維是數學的靈魂。對于不同的學習個體來說,關鍵是要形成自己獨有的學習個性,完善自我。教師還要培養學生不同的思維方式,引導其有效地解決數學問題。
在擁有了牢固的基礎知識之后,還要引導學生練習章節綜合習題,以討論課的方式進行探討交流,并著重培養學生總結問題、結論的能力,便于學生精確深入地理解數學理論,把課本“由厚變薄”,并概括提取為自己的語言,為知識點的發散奠定基礎。
同時,要鼓勵學生用“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方法解題,尊重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同水平,并最大限度地滿足其差異發展的需求,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程度發展的“大眾化數學”的目標。教師還要對此給予指導和贊揚,合理發揮引導者的作用,讓學生樹立自信,為學生“畫龍”添加“點睛”之筆。
【初中數學教學方法初探論文】相關文章:
農村初中數學教學方法初探12-06
中學數學教學方法初探論文08-29
體育教學方法初探論文07-05
初中數學教學方法探究論文08-30
初中數學教學方法研究論文06-22
初中數學教學方法論文08-29
初中數學教學改革初探論文06-20
新課標下初中數學教學初探論文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