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的生態教學論文
一、初嘗“生態”
生態教學課堂模式就是這樣一種為適應學生發展的新教學模式,它涉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注重“人”的發展。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探究合作性。它將學生的課前、課中、課后三段緊密聯系起來,讓課堂教學的外延得到延伸,進而為實現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因此,生態教學課堂模式的構建是科學的,也是一種符合規范辦學精神的教學。但在實際的實踐中難免會出現問題,我產生了一些困惑。
二、品嘗“生態”
我在近三個月的地理教學中,真正感受到品嘗“生態”的艱難,但細想想這種艱難在任何的改革之初都會有。分析原因主要有:首先,作為教學雙方的一方———老師,是否真正理解“生態課堂”的內涵,如果不理解,那么“生態課堂教學”只能是變味的生態課堂教學,其實效可想而知,生態課堂教學模式五花八門,多數人對此理解存在很大的.差異由此讓他們產生了疑問:生態教學課堂模式好不好,是否行得通,等等。其次,作為教學雙方的另一方———學生,是否真正按生態教學課堂模式的要求進行學習,是否真正將課前、課后兩段時間充分利用,課中是否真正在探究合作,是否真正發揮主觀能動性,是否改變“被逼學習”的思想,等等。九年的義務教育讓部分學生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學習完全靠“逼”,根本無主動性可言。因此,學生面對規范辦學下的大好“機會”,占用課前、課后時間,大有一種“此時不玩何時玩”的心態。即使有的學生利用這段時間,也是“粗放型”的,談不上高效。有“此時不玩何時玩”心態的學生大有人在,這一點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的直接反映就是學生一問三不知。問題并不是一些深奧的讓學生難以逾越的問題,而是一些簡單的諸如地理基本常識、基本概念等只要學生課前、課后花費點時間就能掌握的。這充分說明了學生在規范辦學后的學習狀態。由此看來,生態教學課堂下的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學生應該是當前教學中要解決的一個難題。因為只有讓學生體會到“生態課堂教學”所帶來的樂趣,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才能把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才能讓學習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只有這樣,生態課堂教學才能真正高效,才能讓教學改革達到預期的效果,才能讓規范辦學不再成為教學的瓶頸,教育失敗的“替罪羊”。
三、堅信“生態”
在生態教學課堂模式的實踐中,出現問題是正常的,但我們要堅信,任何新生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生態教學課堂模式的改革也是如此。要相信,即使這種模式本身真的有問題,但只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不斷改進,就一定會讓課堂教學“生態化”,不能穿新鞋走老路甚至回頭路。當然,教學改革的路向來不平坦,尤其是教學雙方———教師和學生遇到困難時就會想方設法地“抵制”。這里的“抵制”雖然不是有意的,而是多年來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習慣”自覺不自覺地進行抵制尤其可怕,不僅會讓教學改革艱難前行,而且會葬送教學改革的成果。面對如此形式,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有恒心克服自己的“思想病”,要知道,教育的發展是為人服務的,更應該與時俱進,否則,小則毀己,大則毀國。作為教學改革的直接者———教師更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要有“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犧牲精神,做時代的先行者,21世紀的學生更應該認識到自己的使命,改變固有的習慣,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真正成為會學習的人,練成本領,立足社會。當前,教育改革面臨的困難很多,既有體制上的,又有財力上的。要辦成人民滿意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沖破傳統觀念和體制束縛,統籌考慮、科學謀劃。同樣,生態課堂教學模式正方興未艾,教師要有任重而道遠的意識,將生態課堂教學進行到底,真正走出規范辦學下的高效教學,為素質教育的探索提供借鑒。
【高中地理的生態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高中地理教學論文03-29
激情教學高中地理教學論文07-22
強化高中地理教學論文09-01
高中地理教學的思考論文09-01
關于高中地理教學論文03-29
高中地理實驗教學論文04-19
高中地理教學論文參考范文04-14
高中地理教學現狀探析論文09-02
關于高中地理教學探究的論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