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體驗學習的實踐探索論文

時間:2023-03-04 07:12:58 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小學數學體驗學習的實踐探索論文

  一、創設體驗情境,探索知識源泉

小學數學體驗學習的實踐探索論文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新課改的著力點之一。現代研究表明,小學生的體驗、探究、發現是融匯于學習過程之中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學生的體驗學習,促使學生主動建構知識體系。如,教學“圓錐體積的計算”時,筆者創設了一系列讓學生體驗的情境:1.讓學生用卷筆刀削圓柱形的鉛筆,要求削到鉛筆頭很尖為止。2.告訴學生:沒有削的一段鉛筆是圓柱體,削好的筆尖部分是圓錐體。并提問:請觀察圓柱體和圓錐體有什么關系呢?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形成探究問題:圓錐體的體積如何計算呢?求圓錐的體積該從何入手呢?3.在討論后形成共識:圓錐是圓柱的一部分,它的體積和圓柱的體積有關。4.猜一猜圓錐的體積和圓柱的體積有何關系?5.做實驗,探究圓錐體積與圓柱體積的關系,從而得出圓錐體積計算的方法。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經歷了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二、動手實踐,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

  “聽會忘記,看能記住,做才學會”,這句富有哲理的話引領我們的小學數學課堂走進學生主動實踐的天地。對于形象思維占優勢的小學生來說,最深刻的體驗莫過于自己雙手實踐過的東西。因此,教學時,教師要適時組織學生動手實踐。如,教學“千米的認識”時,課前帶領學生來到操場,進行一系列的體驗活動。活動一:兩名學生離開100米的距離,互相喊對方的名字,學生發現幾乎聽不到聲音。活動二:在200米的操場上跑5圈,學生感覺氣喘吁吁,有些累。活動三:學生走1000米,由教師來計時,看需要多少時間。經過這些活動,學生對千米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正因為有了這些活動的鋪墊,當引出“千米”這個長度單位之后,讓學生具體描述心目中1千米的長度時,學生們都覺得1千米的距離是很長的了。方案有:

  1、用米尺量1000次。

  2、走這樣100米的路,要走10次。

  3、走100米的路大約200步,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約2000步。

  4、繞學校200米的操場要走5圈。

  5、繞200米的操場走一圈大約3分鐘,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約需要15分鐘。

  6、還可以看摩托車和汽車上的里程表來測量。這些描述的生成,對學生建構1千米的概念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聯系生活實際,體驗知識價值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學生不僅在體驗的過程中掌握了知識,教師還要進一步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這樣,既能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所在。如,學生覺得1秒的時間太短暫了,根本做不了什么事。筆者馬上利用課件展示:飛機每秒約飛行250米,噴氣式飛機每秒約飛行500米,衛星每秒約飛行8000米等等。當一連串的圖片和數據出現時,學生們露出驚訝的神情。這樣的體驗活動給學生帶來了不少震撼,他們對數學知識產生了強烈的探索欲望。又如,在學習“統計”之后,可設計一些調研活動:調查居民使用塑料袋的情況,并結合環保知識加以分析;調查學校營養早餐學生就餐的情況,并分析衛生、節約等方面的問題。再如,學習了“比例尺”之后,可讓學生試著畫學校平面圖、家庭平面圖等,讓學生體會現實生活中的數學,進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抓住知識的生長點,多為學生營造愉悅的體驗氛圍,和學生共同經歷獲取知識的過程,與學生共同分享體驗的快樂,進而獲得綜合素質的提升。

【小學數學體驗學習的實踐探索論文】相關文章:

蒙帖練字的實踐探索論文07-28

作物生產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探索的論文07-27

關注學習過程讓學生體驗數學的教學反思08-13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02-23

實踐體驗活動方案03-08

在遺傳學教學中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探索的論文09-26

論文:淺談地方高校信息管理專業實施雙語教學的探索與實踐08-25

學習共同體理論對中小學教學實踐的啟示論文10-02

淺談學生閱讀體驗的生成論文07-28

探索高中議論文(精選38篇)10-10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制服中文字幕资源第十页 | 一级少妇高清在线 | 在线97免费视频 |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男同 | 日本一道本精品一区二区手机版 | 欧美精品AⅤ免费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