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反思性教學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論文
由于腫瘤疾病的高發病率及其治療效果的相對有限性,致使多數人“談瘤色變”,腫瘤患者常常伴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作為腫瘤專科醫師在治療患者軀體疾病的同時,了解、理解其心理反應,進而給予有效的關懷和照顧,能增強患者應對不良情緒能力,從而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1]。反思性教學是指主體借助行動研究,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目前,反思性教學在腫瘤學人文教育中的研究尚少。本研究選取我校2010級60名本科生為研究對象,將反思性教學應用于腫瘤學教學中,以探討該教學法在腫瘤學人文教育中的效果,旨在提高學生人文素質。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本校2010級本科生60名,隨機分為傳統組和試驗組,每組30名。試驗組男性、女性各15名,年齡20~23歲,平均年齡(21.4±1.0)歲,基礎綜合考試成績為(71.3±3.7)分。傳統組男性、女性各15名,年齡20~24歲,平均年齡(20.9±2.1)歲,基礎綜合考試成績為(71.3±3.2)。兩組學生年齡、性別、基礎綜合考試成績、關懷能力各維度得分及總得分、患者滿意度、Zung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學方法
兩組學生教學時數、教學內容均一致。傳統組采用傳統的教師示教、學生練習、教師指導的方式進行教學。試驗組將反思性教學應用于腫瘤教學各個環節,包括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后反思[2]。⑴教學前反思:課前充分備課,包括教法和教材。根據備課的重點、要點,布置課前預習內容,向學生提出反思性問題,引導學生從關懷的角度進行思考。例如在學習“胸腔積液”操作前要求學生以個人或小組合作形式熟悉操作流程,準備課中匯報。引導學生反思患者的不適癥狀及可能存在的心理壓力。⑵教學中反思:設計反思情境,用案例討論、角色扮演等方法讓學生從人性角度去思考,使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時,自然而然地反思。此外,教師在巡視學生操作的過程中,隨時以問引思。例如在學生給惡性胸腔積液患者進行胸腔穿刺抽液操作時提問:“假設你對醫學知之甚少,當看到自己胸部引流出血性胸水,會有何種感受?”、“覺得應該在哪些方面進行改進?”等問題。臨床教學結束后,師生相互交流感受,反思人文關懷的實踐意義。⑶教學后反思:要求學生寫反思日記,從人性化角度對患者情感需求的表現、在學習中的困惑及對教師的授課方式進行記錄和分析,每周1~2篇。此外,教師記錄教學中學生反應較為淡漠的實踐環節,以便及時調整、修正教學設計;根據學生反思日記,對下一個教學內容的安排進行相應修訂;在腫瘤人文關懷教學中不斷反思自己的關懷榜樣作用,總結教學中的體會。
1.3教學效果評價方法
于2013年9月上旬開始進行反思性教學,教學效果評定時間為2014年6月中旬,教學前后均采用以下量表測量學生各項評分及能力。⑴美國Nkongho[3]編制的關懷能力評價量表。采用關懷能力評價量表對兩組學生進行無記名測評,集中指導學生填寫,當場發放、收回,每次發放問卷60份,回收有效問卷6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⑵患者滿意度評分量表。采用患者滿意度評分量表對患者進行無記名問卷調查,集中指導填寫,當場發放、收回,發放問卷70份,回收有效問卷7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同時采用SDS及SAS評分對患者進行評定[4]。⑶反思日記。反思日記采用匿名方式收集,研究者對每本反思日記進行編號。⑷學期成績考試測評。對兩組學生進行學期成績考試測評,資料數據錄入時,由2人進行雙份錄入,保證錄入數據的正確性。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基礎綜合考試成績及關懷能力評價量表評分的比較
試驗組學生的基礎綜合考試成績為(83.2±6.7)分,高于該組實施前的(71.9±6.3)分及傳統組的(76.3±7.2)分,關懷能力各維度得分及總得分亦均高于該組實施前及傳統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2.2患者滿意度評分量表及SDS、SAS評分的比較
反思性帶教實施后,試驗組的患者滿意度為89.47%(17/19),較該組實施前的75.00%(12/16)及傳統組的68.42%(12/19)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試驗組的患者SDS和SAS評分分別為(49.06±7.92)分和(47.78±3.23)分,均較該組實施前的(57.20±5.03)分和(59.73±5.46)分及傳統組的(53.88±5.69)分和(54.56±3.27)分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
2.3試驗組學生反思日記
共收集試驗組學生反思日記257篇,篩除不合格的15篇,最終納入研究242篇。學生反思日記內容呈現集中趨勢,其中有關對人文關懷理解深入的198篇(81.8%),有關同理體驗與關懷行為能力增強的163篇(67.4%),有關關懷價值觀樹立的108篇(44.6%),有關對關懷教育認同的96篇(39.7%)。
3討論
3.1反思性教學的開展有利于拓展學生人文關懷知識,提高人文關懷能力。本研究試驗組將反思性教學應用于腫瘤學教學,通過教學前、中、后的反思課程設計并指導學生寫反思日記等措施,結果表明,試驗組的關懷能力評價量表各項指標評分、患者滿意度及SDS、SAS評分均較傳統組有不同程度地提高,且匯總、分析試驗組學生反思日記發現,反思性教學的實施有效促進了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及發揮主動思考的能力,加深了對人文關懷知識的理解,激發了學生內在的關愛情感,加強了對關懷教育的認同并逐漸樹立關懷價值觀,在此基礎上學生的基礎綜合考試成績亦得到提高,表明反思性教學可行、有效。
3.2反思性教學的開展有利于教師養成良好的教學習慣,提高教學水平學習不是機械、簡單的知識灌輸,教師反思的過程經歷“具體經驗→觀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積極的驗證”四個過程[5]。教師的教學反思不是為了回顧過去而是為了指導未來的教學行動。試驗組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為將反思性教學順利貫穿于腫瘤學教學的一系列教學活動中,根據教學任務和要求,結合教學實際,課前充分、科學地計劃;課中應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向學生提問有關反思問題,細心、觀察學生反映,記錄教學中學生反映較為淡漠的'實踐環節,以便對教學設計進行再次思考、修改。課后通過與學生交流,根據學生評價與反饋,對教學目標、內容、方法進行自我反饋和評價,找出問題,分析原因,采取補救措施。通過這一系列的反思,有效促進了教師教學觀念的及時更新,改善了教學行為,提高了教學水平,有助于教師養成更好的教學習慣。
3.3反思性教學的開展有助于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諧醫患關系人文關懷是高質量醫療服務的必然要求。醫學的核心理念即人文精神決定了醫學對患者的關懷不僅僅是對軀體健康的關懷,而且還有人文關懷。人文關懷是通過知識、情感、心理環境氛圍體現以人為本的關懷活動[6]。惡性腫瘤除疾病本身帶來的痛苦之外,更要承受腫瘤所帶來的恐懼、絕望等精神打擊而致患者及家屬巨大的精神壓力[7]。試驗組學生通過對教學中的反思性問題進行解答、思考及在學習過程中的醫患身份互換練習、寫反思日記等教學活動,在臨床實踐中將內在的人文素養化為自覺地、創造性地服務于患者,使其更加充分理解、尊重患者的心理壓力,進而采取最佳的溝通方式,以緩解患者心理壓力。本研究結果發現,試驗組患者的SDS和SAS評分均低于傳統組,患者的滿意度也得到了較大提高。說明反思性教學的應用,有效提升了學生的人文關懷品質及能力,有助于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提升醫院的競爭力。重視人文關懷是醫學模式轉換的必然要求,而簡單的說教難以實現學生人文關懷能力的提高。反思性教學一直被認為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本文嘗試探討反思性教學對腫瘤學人文教育的作用,結果學生的人文關懷品質及能力、醫療服務質量均得到一定程度地提高。反思性教學在腫瘤學人文教育中的教學模式及方法尚待今后進一步探索。
【反思性教學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論文】相關文章:
反思性教學在護理教育中的研究論文09-19
職教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必要性論文07-03
人文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論文07-03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性體現論文06-26
關于淺析反思性教學在師范教育中的運用論文09-19
人文性特征在歷史教學的體現論文08-31
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的人文性體現論文07-04
“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的教育論文07-04
師德在語文教育的教學中的作用論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