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培養模式探索論文
摘 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職業教育的一種辦學模式,如何有效地、可持續地促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職業院校面臨的共同課題。職業院校依托產業、行業和區域經濟,走職業院校與企業一體化辦學的道路,探索校企合作新的培養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開辦企業冠名班,采用訂單式培養,畢業生更加貼近社會需要,更加符合企業需要。
關鍵詞:校企合作 工學結合 企業冠名班 訂單式培養
職業教育對社會經濟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影響和推動著職業教育的調整、改革和發展。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要重視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校內成績考核與實踐考核相結合,探索課堂與實習地點的一體化;要緊密聯系行業企業,實行校企合作,不斷改善實訓、實習基地條件。高職院校加強學校與社會、教學與生產的緊密結合,依托產業、行業和區域經濟,走職業院校與企業一體化辦學的道路,是當前職業院校發展的必由之路。通過與企業一體化辦學、校企共建實訓基地,能夠使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更加貼近社會需要,更加符合企業需要。
一、組建職教集團
工學結合是學校和企業進行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養工作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只有政府部門、行業協會、企業和高職院校四方共同努力推進工學結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作為源頭環節的職業院校必須解放思想,改革創新辦學模式,使畢業生與就業崗位真正實現“零距離”對接,而成立職教集團是實現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一條重要途徑。職業院校可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在政府有關單位的指導下,成立由一所特色學校牽頭,行業協會、相關企業、學校組成的職教集團。職業教育集團旨在于以“大職教”的理念為指導,打破區域和部門之間的界限,以重點學校為龍頭,以骨干專業為紐帶,整合教育資源,形成整體優勢,突出專業特色,拓展招生和就業渠道,增強整體實力;通過加強產教結合、校企合作、城鄉結合、校校聯合,優化資源配置,實現資源共享,提高職業學校適應市場的核心競爭力;充分發揮群體優勢、組合效應和規模效應,打造職業教育品牌,提高職業教育的綜合實力,為當地經濟發展培養更多、更好的技能型專業技術人才。煙臺汽車工程職業學院做為“煙臺市汽車工業職業教育集團”、“山東省汽車工程職業教育集團”的牽頭學校,在近幾年的改革和發展中,充分發揮了汽車專業的特色優勢,從培養目標確立、專業設置、課程改革等幾方面入手,加強與半島制造業相關企業的緊密聯系,加強校企合作,實行聯合辦學,走出了一條快速發展的道路。
二、開辦企業冠名班
開辦企業冠名班是校企合作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即職業院校根據當地經濟發展需要,選擇當地具有代表性且具有發展前途的企業,與其合作開辦“企業冠名班”。雙方簽訂培養協議,采用“訂單式”培養,由企業對人才培養規格提出明確要求,對基本素質、基本能力、職業素質、職業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然后學校和企業共同確定開設的公共課程、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實踐課程,制定課程計劃、教學方法、評估手段,由校企雙方進行實施。企業可派技術人員到校進行兼課,并對全程進行指導,特別是對專業課和實踐課程進行指導,每門課程結束時,由任課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對學生進行考評,做出評價;畢業時,企業根據對學生的評價情況,安排到不同的工作崗位就業。煙臺汽車工程職業學院先后與浪潮LG數字移動通信(煙臺)有限公司、得寶數字通信(煙臺)有限公司、上海通用東岳汽車有限公司等企業聯合,開辦了“浪潮LG班”、“得寶數字班”、“通用汽車班”。實踐證明,這種校企合作方法是切實可行的,能有效地提高企業參與辦學的積極性,同時有效地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學習和掌握職業技能的積極性,畢業生就業率100%,滿足了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三、采用“訂單式”培養
訂單式培養就是企業根據職業崗位能力要求,以訂單的方式與學校簽訂人才培養協議。“訂單”不僅是一張企業用人的`“預定單”,還包括培養目標、課程計劃、職業崗位能力以及對人才培養規格的具體要求,學校以企業“訂單”為依據,組織人才培養工作。 1、構建新的課程體系。校企合作訂單式培養,要根據企業崗位職業能力的要求,進行課程體系的重新整合,經過將工作任務轉化為能力構成、將能力培養轉化為課程設計“兩次轉換”,來設置開發課程,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根據工作過程順序,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可將課程分為公共領域課程、專業領域課程和拓展領域課程三大類,按照公共學習領域課程服務于專業領域課程學習需要、專業領域課程定位于職業能力培養需要、拓展領域課程服務于素質培養和可持續發展需要的原則,科學設置課程,優化課程體系。
2、改革課程內容和教學模式。要根據工學結合的課程體系改革課程內容和教學模式,按照“學習的內容是工作,通過工作實現學習”的理念,對于公共領域課程,堅持“必需與夠用”的原則,進行課程內容的選擇與設置;對于專業領域課程,按照基于工作工程系統化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課程內容的重組;對于拓展領域課程,按照職業素質要求和職業崗位發展需要的原則,進行課程內容的選擇和重組;增加實習、實訓課程內容的比例,按照單項職業技能訓練和綜合職業能力實訓“兩層設計”的方案,進行重新組合和重新設計;落實實習實訓場地、實習實訓設備、實習實訓課時及考核方式和學分記績,采用“技能、任務、項目、崗位”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做到“做中學、做中教”,真正體現“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3、針對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編寫實訓教材。在實訓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傳統實訓項目及教材的改進,結合企業崗位的工作程序編寫實用的實訓教材,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增強學生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工作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4、在實訓基地營造企業文化氛圍。校企合作,可以借鑒企業的文化理念,在實訓基地營造企業的文化氛圍,使學生從思想上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道德和對企業的歸宿感,從而實現“零距離”上崗,縮短從學校到工作的磨合期。
5、企業專家參與教學過程。校企合作訂單式培養,企業可派技術人員到校進行兼課,特別是對實踐課程進行指導,共同編寫實訓教材。實訓指導教師應當由企業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理論知識扎實、表達能力強的骨干擔任,從而形成實訓基地中專職、兼職相結合的師資隊伍。
四、結束語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一種既能體現高職教育價值觀又能提高學生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教育活動。這種模式重視學生的情操熏陶、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養成,為學生提前熟悉社會工作、順利完成角色轉換創造了條件,縮短了走上社會的適應時間,是高等職業教育實現教育價值的主要途徑。積極探索與實踐“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的建設與運行方式,不僅可為高職學生提供良好的專業實訓條件,提高畢業生的職業素質和社會適應力,而且可為企業培養大量的合格人才,同時也可為企業進行員工職業崗位培訓。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2006]16號[z],2006-11-16。
2、林少群關于職業院校“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教書育人,2010(12)。
3、唐永澤以工學結合為主線構建高職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09(1)。
4、龔雙江著力推進校企合作,合力提高育人質量[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10)。
【校企合作培養模式探索論文】相關文章:
校企合作教學模式探索論文07-05
酒店管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論文10-24
校企合作與吉他營銷模式研究的論文11-07
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探討論文04-24
酒店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論文10-24
校企合作論文06-01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論文12-08
論校企合作培養技能人才論文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