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提升學生知識與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論文
如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知識和能力的提升?這是牽涉到整個人才培養體系改革的一攬子問題。以往在修訂培養方案時最多把學生應獲得的知識和能力范圍適當擴大,并對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和專業課程模塊進行課程調整,再增加一些選修課程。然而,這樣的做法往往收效甚微,學生所學知識和能力起不到真正的提升。只有大刀闊斧地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引進新思路、新理念,按照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質量標準,打破專業學科領域界限,靈活構建多樣化的人才培養體系,合理搭建理論與實踐融合課程模塊框架,調整理論與實踐的權重,大膽改革課程教學模式,針對不同層次學生在課程教學內容不變情況下設定不同訓練項目,把必須掌握的基本專業技術知識學習和分層次的多樣化的學生自選課題、教師科研課題、教師橫向技術咨詢項目、校企合作訓練項目等直接融入課程教學中。鼓勵學生按自己喜好自主靈活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訓練項目,作為課堂學習的課外延續來進一步彌補自身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的不足,并可以按自己喜好選擇各有所長的優秀指導教師作為完成項目的輔導老師,這才是學生知識和能力迅速提升的關鍵。
一、堅持應用型、致力于復合型和國際化人才培養特色
常州工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始終堅持面向基層、服務地方的辦學定位,努力踐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模式和體系改革,以藝術學為核心、設計學下各專業全面發展為導向,致力于培養切合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復合型藝術創新人才,以提高各領域專業人才的核心競爭能力。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方式的差異性及愛好趣向的不同,采用各種具體項目任務牽引與藝術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有機結合,培養具有自身特色的藝術與科技融合的復合型藝術創新人才。
藝術與設計學院自2010年起就以2010屆畢業設計為契機,已全面啟動了以復合型藝術人才培養為中心的協同創新工作,并切實開展了與政府、協會、企業的協同合作,深化“意工廠”產學研教學實踐平臺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幾乎每年都獲得江蘇省優秀畢業設計獎項,從2010年至2015年間,曾榮獲過省優秀畢業設計一等獎一個和優秀團隊獎兩個及二等獎、三等獎若干個。學生最終完成的畢業設計作品,都結合了自身發展的.優勢,體現了自身能力發揮到極限的最高水平,同時,也迎合了地方與社會的各種人才需求。
結合地方優勢,培養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必須從我校所處的地域資源、擁有的辦學條件和面對的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在制訂培養方案時就對應用型人才做出更加明確具體的目標定位,以彰顯藝術與設計學院的人才培養特色。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培養的精度,應用型、復合型、國際化這三種人才是一個遞進的分層次培養人才過程,在人才培養中是需要區別對待的。根據學校人才培養定位,“應用型”人才是在培養梯隊中最基本的,應用型的教師、應用型的教學模式、行業標準的評價機制、協同創新的合作形式等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保證。復合型人才是在應用型人才培養基礎上,部分優秀的有能力駕馭其他專業領域的學生,這部分人才的培養就需要豐厚的土壤來培育,優秀的導師、條件良好的工作室、實時跟進的優質項目、密切服務的優質企業等。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更是在復合型人才的基礎上,集合自身優秀的專業條件和綜合技能,在國際合作交流的環境中,有機會參與國際性合作項目,培養具備國際視野的專業意識和開發能力。學院師生曾于2012年與法國“伊黎園”組成國際化團隊,合作完成《第八屆中國花卉博覽會法國—西班牙—意大利聯合風情展園設計》,使學院師生在參與國際化設計活動中嶄露頭角。
二、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知識和能力提升
江蘇省教育廳提出堅持應用型,加強應用型學科專業建設,實施“應用型學科專業一體化發展”的新思路。學院根據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結合自身的辦學歷史和學科優勢進一步明確人才培養目標,細化培養規格和標準,樹立面向應用、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培養理念,以強化職業道德、提高能力水平為主線,科學構建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的教學體系和素質拓展體系,努力強化知識應用能力、實踐動手能力、職業崗位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
針對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契機,大家逐步理清了思路,達成了共識。首先,認為應用型本科應屬于本科層次,屬于普通學術性本科層次的不同類型,不屬于高職高專層次,它強調的是高層次的職業能力培養。其次,改革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應當注重職業和崗位能力培養的同時不放棄學術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探索,人才培養的模式應當是職業性和學術性的有機統一,理論應用與技術創新的高度融合。本學院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特征應當是:深厚的文化藝術理論知識底蘊+堅實的應用技術能力特征+專業的核心能力特長。
學院應當科學設計多樣化的人才培養體系,根據藝術生喜動手實踐訓練,輕文化理論知識學習的特點,優化文史理論知識課程模塊體系,合理調整理論與實踐融合課程模塊框架,增設應用型專業技術知識的學習,強調校企合作項目在培養方案中的重要地位,注重吸收行業發展的新知識、新技術,有效對接職業標準和崗位要求,及時引進新思路、新理念,按照各專業方向人才培養目標及質量標準,打破專業學科領域界限,靈活構建多樣化的人才培養體系,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知識和能力提升。學院在2014級到2016級培養方案修訂時,明顯的區別體現在“工程技術”及“校企合作”方面的課程及課程群強化了,甚至把校企合作課程也納入到課程建設中。也就是說,除要加強以往的“設計系列”課程教學外,目前必須要強化工程施工及技術方面的知識傳授,強化工程實踐案例各個施工環節的學習,當然也包括傳統工藝等的傳承學習。讓許多不喜歡設計的學生選擇項目管理、工程技術等動手參與性較強的知識和能力學習中去,使他們將來的擇業面更廣泛。實踐證明,2014屆和2016屆畢業生選擇在各行業工程施工或技術開發方面工作的學生約占到25%左右,環境設計和產品設計兩個專業選擇這方面工作的學生約占到38%左右。
三、優化專業結構、建設專業集群、凸顯專業特色
藝術與設計學院在前幾年的專業調整過程中,經歷了艱難痛苦的改革過程,幾個新專業在申報過程中也遇到學科不統一,學科核心競爭力不強等的困擾,造成申報時很不順利的局面。如今學院經過學科調整后,逐步理清了思路,將重點以藝術學學科門類下的設計學類各專業建設為導向,以數字媒體藝術為抓手,帶動其他專業的共同發展。目前,學院設計學學科下設有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環境設計專業、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公共藝術專業、產品設計專業共5個全新的專業,并決定下一步結合學院自身特色和發展優勢,再申報一個美術學專業和一個藝術與科技特色專業,以前的美術教育、藝術設計、動畫、工業設計將逐步被淘汰和優化。學院對原有各專業的結構,有了進一步需要優化的認識,雖然原有專業只是與現在的專業名稱不同而已,像藝術設計、動畫、工業設計專業已經非常成熟,但仍然需要進一步優化。因為,隨著整個社會產業結構的升級與調整,社會需求有了變化,調整后的各專業內涵和外延都有了新的變化。目前的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建設最好與現在的社會、產業直接對接:專業設置急需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體系急需與從業要求對接,質量標準急需與資質認證對接。只有這樣,學院5個專業才能彰顯其專業特色和學科優勢。
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知識需求,能力與素質結構要求,學院各專業亟待解決的問題是重新科學設計課程群體系,建設新的專業課程集群,優化原來的理論類課程,加強理論與實踐融合課程,重新吸收行業發展的新知識、新技術,有效對接職業標準和崗位要求,及時引進新思路、新理念。根據自身發展條件,科學研究實力,深入社會地方服務、技術咨詢。進一步密切與原有各行業、各企業的合作關系,尋求建立與新興行業、企業的良好合作,尋求校內和校外的學科交叉融合,穩固建設一批新的專業核心課程,重新打造和更新自身的專業特色。學院應堅持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交融滲透層面上的特色發展。
根據產業特點和社會需求,進行專業結構的優化,在大平臺的專業教育環境中,根據人才特點及專業應用的需求,分方向、分層次進行專項課題的針對性引導和培養,重視實踐性個案教學,打破全校各院系、各專業之間的桎梏與隔閡,更多地倡導跨專業的合作與教育教學,教師之間搭建起專業交流的橋梁,以此帶動學生之間更多地開展跨專業的合作。相關專業之間應結合各自優勢,共同發展與研究,構建專業集群,提高聲勢,適當地縮減基礎課程的權重,而能將更多地時間讓學生學習和提高專業技能。
【淺談提升學生知識與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論文】相關文章:
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學反思07-08
小學二年級學生能力提升教學計劃08-07
用計算機試創新的地理教學模式反思12-13
如何培養學生自學古詩的能力07-10
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教學反思07-08
小學生創新作文11-08
創新教案08-19
淺談如何教會小學生寫作文09-14
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教學反思07-08
低年級學生說話能力培養教學反思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