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論文

時間:2021-07-03 13:24:48 論文 我要投稿

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論文

  摘要:大學生實踐能力的養成直接影響其就業競爭力,高校針對行政管理專業的大學生培養采取了系列措施,仍存在學生主體性缺失、認識不到位、實踐課時欠缺、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弱、實踐基地數量不足等問題。為此,需通過提高師生及合作單位的認識水平、重新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優化實踐教學內容、完善實踐能力培養機制等舉措,進一步促進學生能力提高,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論文

  關鍵詞:行政管理專業;實踐能力;困境;出路

  2012年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教思政[2012]1號),從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重要性、組織領導、統籌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再次推動了各高校不同專業依據自身培養目標進一步完善實踐教學計劃,并不斷壓縮理論課時、增加實踐課時,積極創新實踐教學形式,以期為提升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提供良好保障。同時,一些學者從不同視角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展開了積極探討,內容主要集中于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內涵與特征、現狀、國外培養模式、提升途徑及實踐能力的測評等。筆者擬在實地調查基礎上,針對行政管理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生成及提升,提出針對性的改革思路。

  一、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困境

  實踐能力是指主體有目的、自覺地改造客體的能力[1]。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則指其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解決各種實際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基本專業素養和實際動手操作能力[2]。一般來說,實踐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其就業競爭力。同等學歷下,實踐能力強的學生更容易找到就業機會,實踐能力不足者往往就業困難。近年來,安徽財經大學行政管理專業所在院系根據學生的素質發展及就業需要采取了多項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該專業2001年正式招生,共培養了近900名畢業生,畢業生就業率在校內公共管理類專業中一直處于前列。但從對部分畢業生和在校生的問卷調查及訪談情況來看,學生的實踐能力及該專業的培養方式都與用人單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調查發放問卷300份,畢業生與在校生各150份,回收問卷287份,回收率為95.7%;有效問卷277份,有效率為92.3%。(一)學生對現有實踐活動內容及效果的滿意度較低為強化高校實踐育人的工作職責,管理人員針對行政管理專業在實踐層面采取了許多措施。如實施“素質拓展周”,建立社會實踐基地,鼓勵學生團體開展相應活動等。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實踐活動內容的滿意度不高,被調查者中56.7%的學生認為以上措施“基本合理”,31%的學生認為“不合理”,7.2%的學生選擇“不清楚”,僅有5.1%的學生認為“很合理”?梢姡瑢嵺`教學內容有待進一步優化。而對實踐活動效果的評價,只有14.6%的學生認為對自身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影響”,41.7%的學生認為“有影響”,21.3%的學生認為“有影響,但是很小”,22.4%的學生認為“沒有影響”,說明實踐教學效果亟待提高。(二)對專業課程設置及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滿意度較低調查中,在對“現有專業課程的設置能否提高自己實踐能力”的評價上,總體趨勢比較一致,主要集中在“一般”“較大”“較小”[3]。選擇“一般”的比例最大,達到了48.3%,有56.2%的學生認為專業課程中實驗和實踐課時較少。對于教師的專業操作與實踐指導水平,54.7%的學生認為采用“啟發式”和“參與式”教學方法不夠,62.4%的學生認為任課教師在引導學生從創新思維層面解決問題上有待改進,72.3%的學生認為授課老師的科研活動與實踐教學的結合不夠緊密。(三)部分學生對社會實踐的認識存在誤區調查中,針對“您參加社會實踐的目的是什么”(多選題)的回答,學生的選擇為:65.2%的學生是為了“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43.2%的學生是為了“拿到實踐學分”,還有17.4%的學生僅僅為了“結交朋友”,雖然選擇“沒必要參加”的比例只有5.1%,但也反映出部分學生對社會實踐的態度,其對社會實踐關乎自身成長重要性的認識明顯不足。

  二、影響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實踐能力提升的因素

  針對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雖然所在學院管理者、授課教師都做了努力,但所培養學生與用人單位的期望還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學校、社會和學生都負有一定的責任。只有從三方面進行整體分析,才能探索影響學生實踐能力形成、發展與提升的主要原因,推動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機制不斷發展。(一)管理者與教育者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認識不足受傳統教育理念影響,學校有關部門、學院及教師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學校在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方面仍是規定性地完成上級要求,很少依據學生的實際需要來設計、組織和開展實踐教學。以2015級行政管理專業培養方案為例,該方案要求學生應取得的最低學分為160學分,其中必修課86學分,選修課54學分(包括通識選修、特色平臺、專業拓展、個性化學習平臺),實踐環節20學分。雖在必修課和拓展課中安排了17學分的實驗課時,但總的實驗與實踐學分僅占23%,且實踐環節的20學分中還包括了軍事訓練、畢業論文等綜合性實踐環節。因此,真正用于專業實習與社會實踐的時間很有限。另外,學校雖然要求學生必須有2學分的創新實踐經歷,可人才培養計劃中并未明確創新實踐環節的具體要求,社會實踐活動也并不能覆蓋到每個學生。(二)專業課程實踐課時欠缺及教師實踐教學能力不足專業課程的學習是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途徑[4],也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必要載體。長期以來,受高等教育的學術性理念取向及社會資源匱乏等因素影響,行政管理專業的課程實踐性不是很明顯,總體安排上仍延續傳統體系,存在理論課程多、實踐課程少,重學科課程、輕綜合課程,重認同性課程、輕創造性課程等缺陷,導致培養學生行政實踐能力和技術方法的課程及課時嚴重不足。此外,教師實踐教學經驗欠缺、指導學生實踐的能力偏低也不可忽視。因為教師扎實的專業能力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在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中起著關鍵作用。調查發現,行政管理專業授課教師中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的現象較突出。64.8%的學生對教師理論聯系實際的情況評價為“一般”,還有7.3%的學生認為老師“從不理論聯系實際”。這可歸因于兩個方面:一是部分教師畢業后直接走上工作崗位,沒有經歷過正規、系統的社會實踐訓練[3],缺乏指導學生實踐活動的經驗與能力。二是作為地方性財經類高校,專業建設資源有限,實際配置中又往往向會計、金融等優勢學科或專業傾斜,致使行政管理專業建設資源不足,缺乏吸引優秀師資及教學資源的良好平臺。(三)社會實踐基地建設不足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是教育部“十二五”期間“本科教學工程”的一項重要內容,旨在促進高校和企事業單位聯合培養人才,提高學生實踐能力。該工程啟動以來,學校行政管理專業的社會實踐基地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現有的8個基地遠不能滿足學生社會實踐的需要。實踐基地數量不多的原因:一是學院及專業對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力度不夠,社會資源沒有被充分利用起來;二是社會支持力度不夠,一些單位認為建立大學生實踐基地費時耗力,沒有經濟效益;三是學校及合作單位缺乏相應的配套措施和保障機制,參加實踐的學生不能真正深入到實踐單位的日常工作中,實踐效果較差。47.6%的學生認為社會實踐中的收獲“很一般”,16.5%的學生認為“沒有什么收獲”,只有4.7%的學生認為“收獲很大”,其余學生則沒有做答。(四)部分學生實踐能力養成的主體性缺失實踐能力的養成是一個內化的過程,各種外在因素的影響必須通過學生自身來體現,這就要求其在實踐能力的培養中發揮主體性。調查發現,部分學生雖在老師的教育引導下認識到實踐能力的培養對自身未來發展的積極作用,但對社會實踐總是“三分鐘熱度”,缺乏吃苦耐勞精神,不愿從基層做起。譬如,抱怨“學院組織的社會實踐很多是下基層、下鄉調研,鍛煉不到什么”。另外,還有一些學生對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大學期間的主要任務是拿獎學金、考各種證書,所謂社會實踐就是參加各種社團或到校外參觀、調研,很浪費時間”。

  三、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的重構路徑

  為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效果,行政管理專業院系管理者應結合專業實際情況,采取相應舉措,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一)努力提高師生及合作單位的認識

  思想轉變是行動的先導。鑒于部分教師、學生及合作單位對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要采取以下積極措施。第一,教師要改變過去那種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的傳統教育理念。要從“學歷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在知識運用、社會適應、人際交往等方面的素質與能力,幫助其“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活、學會生存”[5]76。第二,學生作為實踐能力養成的受益主體,應培養其端正態度,轉變觀念,不能把參加社會實踐視為學校和老師“要我參加”的一項任務,敷衍了事。學生不僅要積極參與、合理規劃,還應該在每一次活動結束后及時進行總結,通過“實踐、實踐、再實踐”,針對性地鍛煉自我。第三,與社會實踐單位進行溝通和交流,爭取社會支持。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離不開校外企事業單位的支持,要通過充分交流,使這些單位認識到接受部分學生到單位實習,是一件互利雙贏的好事。

  (二)重新定位培養目標,優化實踐教學內容

  專業培養目標是由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決定的,并隨學生所在學校的類型、層次而變化。地方高校的行政管理專業要圍繞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結合自身辦學條件、辦學能力及專業特色,不斷修正培養目標。在重新定位培養目標的同時,該專業需要進一步優化實踐教學內容。教學要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不斷完善由教學、校園實踐、社會實踐所組成的開放式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由實驗、實習、實訓三個層次構成。實驗要充分利用學校優勢學科的資源;實習要注重學生理論知識向實踐應用的轉化;實訓則要求專業核心課程結合教學內容,實施和推廣情境模擬教學。此外,要進一步優化教學內容。例如,該專業以前曾“設置了公共行政和企業行政兩個方向模塊,既滿足了部分同學考研、考公務員的需要,也為其他同學進入企業工作提供了知識準備”[4]。

  (三)完善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機制

  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一項復雜的工程,要使其成為既有良好的專業素養、人文素養,又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長效培養機制不可或缺。為此,行政管理專業需要建立完善的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機制,培養機制應由領導機制、保障機制、評價機制、激勵機制組成。領導機制層面應由專業負責人、本科生導師、輔導員組成領導小組,制定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各項制度,并對每個班級學生的實踐活動進行統籌規劃,確;顒幽苡行У亻_展。保障機制層面要結合專業實際,針對學生各項實踐活動的具體要求制定方案,在經費上給予相應保障。如對“三下鄉”“挑戰杯”等創新實踐活動所需費用,應以專項經費的名義給予支持。評價機制層面應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對學生的實踐活動從活動內容、活動效果、實習單位評價、指導教師評價、實踐總結等方面進行考評,并作為學生綜合測評、評獎評優的參考指標[6]。激勵機制層面要通過項目運作方式激勵學生自主實踐,即學生自由組團,自行申報,也可以根據團隊的興趣愛好,專業特長,有目標地組建社會實踐團隊[6],通過公開評選的方式,選取好的項目由專人予以指導,同時提供經費支持。另外,為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對那些指導工作比較突出的教師,應在評獎評優、教學科研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

  作者:張志勝 單位:安徽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張天勇.大學生實踐能力的探索[J].企業導報,2011(1):248-251.

  [2]張莉梅.管理類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研究[D].青島:青島大學,2014.

 。3]侯玲玲.地方高校經管類本科生專業實踐能力提升途徑研究[D].南昌:江西農業大學,2014.

 。4]張志勝.財經院校行政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設置[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12(6):3-6.

 。5]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6]汪淑娟.大學生社會實踐實效性研究[D].吉首:吉首大學,2013.

【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論文】相關文章:

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論文11-22

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論文12-08

語文實踐能力培養論文11-21

如何培養中職文秘專業學生的工作實踐能力論文04-23

財會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論文11-19

角色的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探索與實施論文07-10

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的生物論文11-29

小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論文11-30

環境科學專業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考與探論文11-16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视频 | 婷婷国产天堂久久综合亚洲 | 在线免费在线观看的a | 久久三级中文欧大战字幕 | 中文字幕乱码无遮挡精品视频 | 午夜福利片国产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