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教育觀和頂尖聯帶發展新說的論文
布魯納在1994年美國教育研究會的特邀專題報告中,精辟地總結了教育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主動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合作性研究;第四,社會文化研究。其中,在學習觀上,由強調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強調學生是知識的主動構建者,從注重實驗室純理論研究轉化為重視教育實踐的實際應用研究。
我國的教育工作者們也在不斷地吸收國外先進的科研成果,結合自身教育教學的實際,開展了理論和應用研究,對教育教學實踐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
作為一名普通的基礎教育工作者,我在自己的教育實踐中,和廣大的基礎教育科研工作者一起,不斷探索適合自己的教學風格。從目標教學法到誘思探究教學論,從高陽模式到生本教育,很多專家、學者的教育新觀念叢生,我們學習,我們成長,我們反思,我們也有自己的教育觀念。
我反思自己的成長歷程,發現:除了遺傳、環境、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能夠影響一個人的發展,還有自我教育意識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不能改變外部的決定因素時,自我覺悟是決定人生命運的法寶。
一、什么是意境教育觀
意境教育就是通過創設情境、激發靈感、解放思想、提升意境,達到自我覺醒、自我發現、自我認識的目的,從而進行自我參悟、自我教育、自我調節的教育活動。意境教育的載體內容廣泛、形式多樣,不局限于科學文化知識,也不僅僅在課堂教學中進行,而是圍繞著受教育者開展的一系列的教育活動。
從內容方面來說,可以是關于課本知識學習的事,也可以是關于學生交往的事,還可以是關于家庭教育的事。比如:有的學生在某學科學習上不努力、不鉆研,可以從學習態度的角度,進行批評教育,使其明確“做事要認真,做人要有積極的.心態,去除敷衍了事的壞習慣”等人生道理。再比如:有的同學樂于助人,注重和諧同學關系,可以從道德情操的角度,進行表揚鼓勵,使其堅持“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等生活信條。可以說,意境教育提倡的不是教什么,而是怎么教,“教什么不重要,關鍵是怎么教;學什么不重要,關鍵看怎么學”,“不僅要注重結果,更要關注過程”。
從形式方面看,可以是交談活動,也可以是實踐活動,還可以是意念活動。比如:可以通過日本9.0級大地震,發表對“幸福”的看法,互相交流、溝通,對學生進行思想教導,讓其進行自我反思,知道“安靜的生活,也是一種幸福,幸福就在我們身邊”的道理,影響其人生觀、價值觀、幸福感。再比如:在籃球比賽中,同學們失敗了,可以從失敗的原因分析,使其明確“不經歷風雨,就不見彩虹”、“沒有團結就沒有力量”等道理。這樣說,意境教育提倡的不是一味的批評,而是一種啟發,“表揚是一種教育手段,批評也是一種教育手段,最終的目的是激發狀態,改變原來的行為習慣”。
從教育的類別來說,意境教育屬于德育范疇,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使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過硬的心理素質,形成“陽光、快樂、積極、感恩”的心態,達到提高自身境界、提升思想層次的教育。總結多年的教育實踐,德育在人的全面發展教育中起著靈魂和統帥的作用,它決定了人的發展方向、人的生活層次,影響著生活的品質、幸福感指數。
二、“頂尖——聯帶發展”新說
“五個指頭不一樣長”,很多人誤認為貫徹素質教育理念、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就是“平均發展”、“齊頭并進”、所有學科“面面俱到”,這顯然是不合乎邏輯的。盡可能充分地全面發展是共性,是對所有學生的共同要求。但每個學生都有其個別性,不同的認知特征、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欲望要求、不同的價值指向、不同的創造潛能,鑄成了千差萬別的每一個獨特的學生。素質教育就是要求全面發展與個人特性發展的較好結合,既充分重視學生共性的發展,不但有統一標準、重視基礎性,又有不同的評價方案,重視多樣性。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很難發現真正意義上的“全優”人才,總是有或多或少的“偏向”,只不過在數學和英語方面,有較多的“偏科生”。以前我們總是在進行“糾偏”,即要求學生把有興趣、有較高成績的學科暫時“緩一緩”,集中精力把相對較差的學科進行“補償”,而這種“補償”往往是學生難以接受的。
我們能不能“逆向思維”,思考這個問題:通過建立和學生興趣的聯系點,從“強勢”學科入手,積極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從學生真正喜歡的地方入手,將學習的能力發展到“頂尖”,然后,將這種學習能力發散到其他學科,乃至于“弱勢”學科,甚至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最終達到“聯帶發展”的目的,使學生盡可能地發展自己的全面,成長為一個具有個人特性的各方面都得到發展的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換個角度看問題,會有一番新天地”,我在教學實踐中,就是通過這種方法不斷滲透素質教育理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與其說是同學們喜歡我,喜歡我的教學風格,不如說是我更加順應了學生的“喜好”,為同學們的“個性化”發展提供了更有針對性的“教育服務”。首先,要通過和學生的長期接觸和交往,了解他們的“發展需求”;然后,通過意境教育觀的指導,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服務”;最后,通過各種活動和形式,展示學生的潛能和亮點,實現他們的“自我教育”、“自我覺悟”,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教師盡快地讓學生自己活動起來,去獲得知識,去解決問題,把可以托付的教學托付給學生,這似乎是一種新的教育思路。此時,學生處在真正自主的狀態中,他的潛能得到了激發,他的天性得到了發展,他的收獲像鮮花怒放。我們把這樣的依靠學生、為學生設計的教育和教學,稱為生本教育體系。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下了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閑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
我有我自己的“草根”教學風格:第一,體現生本教育理念:以生為本、以學為主、以學定教;第二,創設“意境教育”氛圍:宣德教化、怡情智深、感悟創新;第三,使用“問學式”教學法:問題導學、論證演練、自評反思、意境升華。
“希望廣大教育工作者努力在新世紀的教育改革實踐中,開發出更多更好的素質教育案例,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素質教育的新理念。”好的教育是相對的,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絕對的、統一的“好”教育是沒有的。好教育不能通過模仿和抄襲而獲得,教育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我們只能根據特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場景、教育對象、教育任務和教育者自身的條件確定一種相對較好的教育行為方式,選擇和創造自己認為好的教育。我的教育觀念我做主。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2]袁振國《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年。
[3]陳至立《更新教育觀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先導》.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
【意境教育觀和頂尖聯帶發展新說的論文】相關文章:
發展和改革的優秀論文03-20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的論文03-20
大學生職業發展和就業創業論文03-31
環保與發展論文03-17
發展與危機論文05-04
幼兒教育觀察力的論文03-31
學前教育觀察法論文03-31
以太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研究論文03-22
識別意象和意境(教師中心稿)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