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0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必要性的論文

時間:2021-02-18 14:37:13 論文 我要投稿

九0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必要性的論文

  摘要:當今大學教育以90后學生為主體,在這個群體中,越來越多的學生過分強調自己權利的獲得而對于自身應負有的責任卻往往選擇漠視。針對如何解決上述問題,采用案例分析法進行研究,意在通過借鑒近代中國歷史名人的事跡,分析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必要性。

九0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必要性的論文

  關鍵詞:大學生;責任;歷史名人;教育;社會

  隨著高等教育的改革和進步,在第一課堂知識教育不斷發展的同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培養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學科,其緊迫性和重要性也愈加突顯出來,F今大學教育的主體為90后學生,而當社會上的其他人群對這個群體中的大多數的普遍評價為自我意識強烈、自我為中心的時候,我們就必須抓住根源,在其人生觀、價值觀即將形成之際,曾強他們的社會意識,并認識到社會責任感在一個人人生當中的重要作用。態度影響著一個人的發展方向,社會責任感在激勵著人們為他人做出貢獻的同時也促進了個人成功?v觀歷史,我們會發現總有這樣那樣的人因為一份社會責任感,投入到其為之獻身的事業中,創造了不可忘記的歷史。青年是未來之光,國之棟梁,然而只關注自我卻漠視周圍一切的思想狀態卻不利于他們承擔起這樣的責任,所以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社會責任的內涵和重要性。曾經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推動了近代中國之改革,積極投身于社會服務和社會工作,行其“大道”,而終成為代表希望的“光”和承擔壓力的“鹽”。探索他們的改革之路,發掘這些歷史名人的榜樣作用,對于我們教育和培養當今90后大學生應該從哪些方面理解社會責任有著很高的價值。

  我們談責任,講責任的重要性,其實無論說什么做什么,態度總是很重要,這一點是必須首先端正的。

  1晏陽初:“革心”,換一顆公心晏陽初,中國平民教育家和鄉村建設家,他主張通過辦平民學校對民眾首先是農民,先教識字,再實施生計、文藝、衛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養知識力、生產力、強健力和團結力,以造就“新民”,并主張在農村實現政治、教育、經濟、自衛、衛生和禮俗“六大整體建設”,從而達到強國救國的目的。

  晏陽初一生都在致力于平民教育,他希望通過教育提高平民階層的人的心智,使他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把那自私的爛心革去,換一顆公心。有新心而后有新人……”,從而達到強國的目的;另一個方面,他要聚集一批有學識、智慧的人去實施他的計劃,其實這都是在傳播一種服務和自我犧牲精神,對于普通人群和精英人士都在于教育和告知他們所應負有的社會責任。晏陽初聘請到國內外高等學府的各科系的高材生和專家。首先為這些專家施行再教育“降壓”,即“使他們知識的‘高壓電’能夠使用于中國鄉村的‘電壓’”[1]。

  其時,晏陽初的“再教育”是對學者的適應性教育,當他適應于這個環境的時候,便會滋生出一種責任感的教育。那么,我們當今在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也該從中提取出有用的東西。大學生從幾歲開始便一直接受教育,大學是一種新的環境,學生所接觸的也是一種不一樣的東西,所以這時的教育便也是一種“再教育”。

  “讓這些一流的人物們一起工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方面,他們富于創造力;另一方面,他們特立獨行、固執、以自我為中心,不大顧及他人。我四分之一的時間是用在平衡人際關系上……逐漸讓他們明白什么事服務和自我犧牲的精神!盵2]“公”與“私”是相對的,社會責任感當屬于“公”的范疇,想要肩負責任,沒有一顆“公心”是做不到的,所以革除私心是第一位的!抖Y記·禮運篇》中亦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痹谖覀冎車膶W生中,特立獨行、固執、以自我為中心也不在少數,也許正在逐漸成為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的通病。然而無論是個人發展還是社會發展都依靠不是一個人所能完成的,所以在我們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急需要注意的便是對其私心的去除以及公心的建立,而這公心的建立首先還在于如何能夠讓這些大學生們革去高人一等的心態,保持一顆平常心,了解到自己該是為這社會整體大眾服務的,要將自己寓之于平凡的世界之中。在平時指導學生的社會實踐或實習的時候該是盡可能的要求他們到基層去看一看,要讓他們更全面地了解社會,而不是坐在課堂上通過書本去了解,親身的參與會讓他們從內心深處充分把握社會全貌,將自己融入其中找到自身最準確的定位,而并非閉門造車式的感官印象,這樣更有利于激發他們的社會責任感,而這樣一份責任感會成為他們的財富,他們將在未來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找到盡心盡力的快樂,無論對自身還是對社會都是很好的向前發展的動力。

  當我們的`學生了解到肩負責任需要以怎樣的態度面對社會,第二步要做的就是要讓學生知道要對這個社會付出些什么。

  2吳貽芳:厚生——在實踐中學會服務于人吳貽芳,金陵女子大學校長,也是中國第一個女校長。她畢生用服務于人的價值觀念來教育學生,用實際行動極大限度地詮釋了金女大校訓“厚生”。她曾講:“當時學校用‘厚生’作為校訓,立意為:人生的目的,不光是為自己活著,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來幫助他人和社會,這樣不但有益于別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加豐滿。學校用這個為目標來教導學生,并通過學校生活的各個方面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引導學生向這個方向努力!盵3]吳貽芳提倡服務于人,她引導并鼓勵學生投入到社區服務的實踐中去,并不斷擴展服務項目。她曾于1939年在成都建立農村服務站,為,為婦女和兒童提供教育和醫療等機會;抗戰期間,金女大加入成都難民中心,提供服務工作。學校遷回南京后,吳貽芳帶領她的學生們在附近的一個鎮上建立了另一個農村服務站,她曾寫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這個服務站被視為該地區最出色的服務站,并成為這個縣的模范樣板!盵4]吳貽芳一生都在強調服務于人,并以此教育學生,希望自己的學生能肩負起一份深厚的社會責任,例如,鼓勵學生參加到農村建設中去。她的理念與作為影響著金女大一代又一代的學生積極投身到社會工作中去,并在各自的領域取得成功。金陵女子大學杰出校友,植物學家胡秀英女士肯定了自己在金女大所受教誨深化了她在農村養成了舍己為人的習慣。她曾寫道:“道德最高的境界是忘記自己,服務他人。雖然世界各地的人們語言不同,但是大家在這一點上的看法是相同的!盵5]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參與服務實踐是吳貽芳培養學生“厚生”精神的重要方面。

  而推觀今日我們大學社會服務實踐活動往往只在一小部分學生中開展,比如學生干部、學生黨員,而這部分學生亦有交叉,所以參與對象的范圍就更小。時間上也只有在固定的活動日進行,這樣并不能在大多數學生中引起共鳴。這樣的服務活動更應該在大多數學生中展開,并引導學生在這樣的實踐中逐漸找準自己的定位,了解自身的價值,明白服務的意義,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承擔一份社會責任是可以使人生更充實的一件事,是可以幸福他人而快樂自己的。說得直白一點,責任在于你為別人付出了什么,而不是別人能帶給你什么。其實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并不是一句空話,當我們為學生創造條件,當他們在書本以外的現實生活中真正地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并為他人解決了問題的時候,也就有

  了切身的體驗和成就感,在無形之中承擔起了這份責任,以及這份責任感重要到足以影響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也就有利于從根本上扭轉當代青年學生時刻為“我”獨尊的風氣。在大學里得著知識和養分的同時,也該將所學盡可能回饋社會。

  天下為公之心,服務社會之才,責任感之養成,其必要性不僅僅在于個人的“稱其與否”,根本目的應該是在于對國之貢獻。

  3容閎:心系中華

  容閎(1828年11月17日-1912年4月21日),中國近代史上首位留學美國的學生。中國近代早期改良主義者。中國留學生事業的先驅,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其時,容閎在美國留學多年,已然完全融入西方的生活,并沒有迫切地想要回國,對他來說,很多東西都已經發生了變化。然而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圣經》中的一段話卻總是浮現在他腦海之中,提醒著他“人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不看顧自己家里人,更是如此!保ā短崮μ皶返谖逭碌诎斯潱⿲θ蓍b而言,“親屬”是誰,“家里人”是誰,這是不言而喻的:中國。然后,經過151天的海上漂泊,容閎回到了祖國。

  “我既然遠涉重洋,深受文明教育,就要把學到的東西付諸實用……我一人受到了文明的教育,也要使后來的人享受到同樣的好處……使中國一天天走向文明富強。這將成為我畢生追求的目標!薄蓍b容閎是一直認為自己肩負著這樣的責任的,而這種責任的重要性是關乎著國家的富強的。所以我們認為一個人的一生有為家的責任,為他人的責任,為社會的責任,由小到大,最高的高度,也就是最大的責任是“心系祖國”。

  我們一直在談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談如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談社會責任感的重要作用,其實最該用大學四年時間讓學生知道他們所肩負的責任的最終落腳點是國家,而其所肩負責任的重要性是關系著國家發展的。所以,愛國就是最重要的責任,心系中華是培養學生社會則感的根本和最終目的。

  關于責任,關于愛國,每個人的表現方式都不盡相同,然而其深刻內涵始終都是一致的。蘇霍姆林斯基說:“熱愛祖國,這是一種最純潔、最敏銳、最高尚、最強烈、最溫柔、最有情、最溫存、最嚴酷的感情。一個真正熱愛祖國的人,在各方面都是一個真正的人。”其實每個國家、每個人都對愛國主義有自己的理解和闡釋。愛國主義體現了人民群眾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情感,反映了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關系,是人們對自己故土家園、種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的統一。蕭伯納認為,“所謂愛國心,是指你身為這個國家的國民,對于這個國家,應當比其他一切的國家感情更深厚。”它是調節個人與祖國關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則和法律規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心系祖國包含著情感、思想和行為三個方面。可以說,情感是基礎,思想是靈魂,行為是體現。愛國情感是人們對祖國的一種直接感受和情緒體驗;愛國思想是人們對祖國的理性認識;愛國行為是指人們身體力行、報效祖國的實際行動,是愛國主義精神的落腳點和歸宿。只有做到愛國的情感、思想和行為一致的人,才是真正的愛國者,才是真正能承擔起建設國家的重則大任的人。

  4結語

  青年學生一直是被寄予希望的人,青年學生的教育始終是最嚴峻的問題,年輕人無論是在哪個時代都是曙光的象征,他們能夠端正地成長和發展于個人和國家均有益處的。只要年輕的一代能夠盡心盡力肩負起他們重則,必然能夠創造嶄新而美好的未來。故而責任感很重要,有了這種感知,才有前進的動力,“愿替眾生病,稽首禮維摩”并不是一句空話,而是于人、于己、于社會、于國家的最重要責任的詮釋。就像金女大校友評價吳貽芳那樣“代表中華民族,向世界發光!边@也是我們培養學生深刻理解社會責任感重要性的最終目的——為國爭光。

  注釋:

  [1]“who’s who of chinese nationalassociation of the mass education moment;”attachment to e.c.carter’s letter to johnd.rockefeller,november10,1928.iirrcollection,box 6;mcevoy,6.摘自【美】李可柔博士,畢樂思.光與鹽.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9.

  [2]pearl s,tell the people:masseducation in china.new york:institute ofpacific relations,1945,60-62.摘自【美】李可柔博士,畢樂思.光與鹽.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9.

  [3]程斯輝,孫海英.厚生務實巾幗楷!鹆昱哟髮W校長吳貽芳.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

  [4]吳貽芳寫給fenn博士的信,1950年1月14日,rg 11,series 2,box 76,folder 2075,ubchea,yds.摘選自【美】李可柔博士,畢樂思.光與鹽.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9.

  [5]胡秀英:《金陵予我》.摘自朱峰《基督教與近代中國女子高等教育:金陵女大與華南女大比較研究》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節選自【美】李可柔博士,畢樂思.光與鹽.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9.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中文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欧美 | 尤物精品国产福利一区网站 | 日本一道综合久久aⅴ久久 婷婷色五月综合激情六月导航 | 色欧美4477福利网在线观看 | 婷婷色香五月综合激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