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電教媒體在探研點練悟五環節模式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的論文
創新來自于深層次的思索,探研悟更是創新的過程。利用電教媒體,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聯想,激勵探索,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本文就電教媒體在初中數學探研點練悟五環節模式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談談個人的幾點淺見。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為目的初中數學探研點練悟五環節教學模式,通過實驗表明,恰當地利用幻燈、錄像、計算機等電教手段,使形、情、境、理熔于一爐,把教師的“導”與學生的“探”有機地結合起來,和諧地進行教學,會有效地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聯想,激勵探索,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一、運用電教媒體,激發學生探索興趣
根據初中學生心理特征和思維發展的差異性,將教材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復雜的變化過程、形態各異的運動,通過多媒體對課本、圖形、圖像、動態等進行綜合處理與控制,直接展現在學生面前,調動了學生的眼、耳、腦等器官,讓他們興奮起來,創造了一個使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索的情境。所以,在教學軟件制作過程中我們注重利用圖形、音樂和動畫等多種信息來補充刺激學生的'多種器官,使教學內容真實化、趣味化和多樣化,有力地喚起學生的注意,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例如在“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教學中運用軟件的動態性、再現性等進行了教學。實驗發現,學生在電教媒體的作用下,產生強烈的探奇求勝的心理。因此,教師在多媒體的設計和使用時就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教學要求,設置問題情境。學生探索興趣的持續,保持了注意力的高度集中,這是非電教手段中任何教學法無法比擬的。
二、運用電教媒體,指導學生學生探索方法
在數學教學中,太簡單的例子不能說明問題,生動有趣的實例又因表達的困難而不易講清,于是造成理性與感性、理論與應用的脫節。因此,在指導學生的探索方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過程中,我們必須首先將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復雜的問題明晰化、靜態的問題動態化,而這些目標的達成,是靠運用電教媒體來實現的,特別是cai,可以閃爍、變色、平移、翻折、旋轉和透視等,還可以設計問題模型和供學生探試的情境,這為指導學生的探索方法,開辟了嶄新的天地。如和學生研究一次函數的增減性問題,這是一個難點問題,以往都是從靜態角度去和學生分析,學生也因此容易走上只記結論不去真正理解函數增減性實質的誤區,更不要說讓學生去主動探索了,且講授此知識點十分費時。
為此,我們充分利用了電教媒體寓教于樂易探的特點,設計運用了一次函數增減性來探索函數變化實質;學會總結、探索函數變化的規律。又如,在幾何中有這樣一個基本圖形,在教材中多次出現,我們對這一基本圖形通過多媒體對條件進行增減變化,使學生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循序漸進地理解,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索水平。這樣,就有機地把數形結合、化歸等數學思想和方法滲透給學生,從而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地學會研究、探索問題的方法,自覺養成自我探索的習慣,這是使學生終身學習、終身受益的能力,同時這也是現代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精神的前提。
三、運用電教媒體,加強學生思維訓練
“數學是人類思維體操”,學生是在數學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過程中受到思維訓練的。因此,現代數學教育觀特別強調要重視問題解決的思維活動過程和知識發生過程的展現,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然而,傳統的數學教學由于受教學技術手段的限制,在這方面常常顯得力不從心:如講抽象的數學概念,難以形象直觀地表述;講數形結合,圖形不能召之即來;講數形運動變化,黑板上的圖形卻靜止不動。所以,我們必須借助各種電教媒體的經驗替代功能,將感覺器官、思維觸角延伸到浩淼深邃的多維空間,從而達到化遠為近、化靜為動、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虛為實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拓展教育的時空領域。通過多媒體的演示和教師的同步引導,使學生通過“觀察——實驗——類比——聯想——猜想——分析——歸納”的循序漸進過程達到落實思維訓練的目的,其中尤其是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得到了訓練和提高,真是一舉多得。
電教媒體在優化數學教學中滿足了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多聯系的思維方式和個別化學習的需要。但電教媒體的音樂、畫面、色彩、運動等所表現出的綜合藝術效果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將是一個頗具誘惑力和有很高研究價值的嶄新領域,作為教師必須站在為培養跨世紀創新人才的高度,在使用電教媒體的同時,還應把數學與各種教學藝術的協調作用作為現代數學創新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來追求。另外,多媒體的使用要“適時、適度、適當”,當用則用,不當用是盡量不用。要用在“精彩”之處,用在激發學生興趣、有利于突破難點、強化重點之處,用在有利于內化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創新能力之處。切不可以媒體為中心設計教學過程,不能為了多媒體而忽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人文性,充分認識其“輔助”地位,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只有這樣,電教媒體才能在數學教學中真正發揮教師導和學生“探”的互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