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對我國產業升級的作用分析論文

時間:2021-04-09 18:08:01 論文 我要投稿

工業4.0對我國產業升級的作用分析論文

  “工業4.0”的概念最早誕生于2005年,德國學術界和產業界對“工業4.0”概念的一個比較統一的闡釋是繼機械化、電氣化和信息技術之后,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主要是指通過信息通信技術和虛擬網絡—實體物理網絡系統的結合,將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實現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強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轉變, 最終建立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的產品與服務生產模式。

工業4.0對我國產業升級的作用分析論文

  其最終目的是在工業生產過程中實現人工智能技術以及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2011年德國政府將上述目的定位為一項高科技技術戰略,并取名為“工業4.0”,這是德國政府推行的‘新一代智能工廠計劃’,以物聯網為基礎。這意味著網絡進入工廠大生產,是一個嶄新的工業制造邏輯和方式。過去是以中心控制指揮系統,每一分鐘對機器發出指令。現在我們有了完全不同的生產結構,按照商品所附帶的信息,由這些信息告訴機器需要什么樣的生產過程,以制造出符合客戶要求的產品。

  與德國這樣的老牌制造業強國相比,我國作為新興的制造業基地.如何從德國工業4.0中得到啟發,充分發揮我國的《中國制造2025計劃》的頂層設計作用,實現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依靠研究、新技術、擴大創新,目標明確地去激發我國在科學和經濟上的巨大潛力,從而顯著提高效率、減少資源浪費,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一、引言

  為了保持作為全球領先的裝備制造供應商的優勢,應對未來發展所面臨的內外挑戰,繼續發揮德國工業的優勢,德國政府提出了自己的“工業4.0”戰略,通過在制造業領域大力應用物聯網以及服務互聯網技術,在向更高層次工業化的邁進過程中先發制人,爭奪新一輪技術與產業革命的話語權。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靠著廉價的勞動力、土地,豐富的工業原料,一躍成為了世界加工廠、代工廠。中國制造以“物美價廉”享譽全球,但這種成功不可持續,也不會一直被持續。隨著我國綜合實力不斷上升及資源的短期不可再生,廉價勞動力一去不返,土地成本日漸增長,人口紅利拐點即將到來,曾經的勞動力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問題,各種社會矛盾不斷暴露,改革進入瓶頸期、深水區,我國政府發現這一現狀后,積極主動推進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求充分利用各地資源,因地制宜地去發展。

  二、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背景

  21 世紀以來,我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三大產業都有了較大提升,其中第二產業增長快速,經過了這么多年的發展之后,存在了如生產結構不合理、產業研發投入不足、技術創新能力差、資源有限、環境污染等問題,第三產業突破以商貿、餐飲旅游為主的單一發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險、研發、咨詢等行業的發展,總體上看來我國產業結構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礎上不斷的優化。但加快我國工業制造能力的進程刻不容緩,正如我們所知:無農不穩,無工不強,一個國家沒有扎實的工業基礎,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繼“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后,最近德國提出以重建制造產業優勢為核心訴求的4.0”,作為發展新戰略。面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變化,“制造大國”中國蛻變為“制造強國”,也需要在制造業界努力打造“再工業化”的創新驅動模式。

  基于我國制造業現狀以及國際經濟發展形勢,我國制造業需要從傳統生產方式轉變為現代生產方式,并增強對全球產業鏈、創新鏈、需求鏈的整合能力。國務院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這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標志著中國不再滿足“廉價的競爭”,而是通過“工業強基”提升中國制造的從而增強國家工業競爭力。

  曾經我們所有的'民航客機都必須要進口,而現在我們有了C919,打破了波音和空客的壟斷,成為了民航業的ABC團隊中的重要一員,這也標志著我國躋身成為世界上少數掌握研發制造大型客機能力的國家。

  國內也有諸如像華為這樣的優秀企業,其手機銷量躍居全球第三,僅次于蘋果和三星,成為世界第二大通信設備商,更是世界500強中唯一一家未上市的公司。但我國大到造不出來飛機發動機、小到常用的圓珠筆芯,這些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各類器具,然而這些都是真實反映我國工業水平與國際水平之間的差距。

  2015年是我國“互聯網+”作為國家級行動計劃確立的元年,作為制造業和互聯網兩個領域的大國,在經濟進入新常態,需要平穩度過新舊產業和動能轉換期的情況下,必須找到能夠促進經濟持續增長的支撐力量。

  德國提出的“工業4.0”戰略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全新的工業藍圖,深入分析其愿景與要點,可以從中引發其對我國“互聯網+”戰略的思考,加上《中國制造2025》計劃,我們能夠把握時代先機,迅速發展并建立起我國的工業體系,進入世界一流工業國家。要做一個強國就一定要把裝備制造業做好、做大、做強。

  三、工業下4.0的產業結構升級——一汽車行業為例

  深入解讀《中國制造2025》不難發現,作為國家支柱性制造產業,彰顯國家制造水平的“汽車”被標注10多處,充分顯示了國家對汽車制造領域的高度關注。

  《中國制造2025》的出臺恰恰反映了國家及時且有效規劃出我國制造業未來的發展路徑。與“工業4.0”相比,《中國制造2025》代表了中國在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過程中的頂層設計和路徑選擇,讓中國制造業有實力、有空間存活下來并且走出去是《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部分。

  《中國制造2025》指出,要以“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為基本方針,以“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自主發展、開放合作”為基本原則,立足國情,立足現實,力爭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

  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從我國制造業整體發展模式與速度來看,汽車行業是制造業中技術含量高、產業集中度較高的代表,可能成為工業4.0的先導陣地。

  汽車界對工業4.0都保持一種客觀認識與學習態度,專家認為,工業4.0對全球產業結構變化、全球產業鏈分布、產業競爭帶來的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而對中國汽車而言,通過轉型升級變成工業強國是一條必由之路,中國在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最主要挑戰是工業裝備水平與國際相比差距還很大。

  中國汽車制造業企業也開始思考工業4.0所帶來的影響及發展途徑,但根據中國汽車制造業現有發展水平,想要突破發展,成為世界一流水平,一定要基于自身發展模式,敢于創新,緊跟國家戰略,不盲目跟隨,不盲目效仿。

  同時,中國汽車產業在國內制造業中處于領軍位置,想要領跑“中國制造2025”必須做到:提升創新力,善于運用互聯網思維,把握新能源、新材料等技術變革所帶來的機遇,通過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把發展新能源汽車作為企業核心發展戰略;要達到“制造強國”目標必須實現“智能制造”,這才是我國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根本路徑。

  既要在“大自主”建設方面穩步前行,特別注重產品品質。“大自主”戰略規劃不是急于求成的戰略,如何從“大自主”到“強自主”,除了制定清晰化的自主發展戰略外,還在技術創新上開辟新的發展模式,贏得與時代競爭的砝碼。

  我們也能看到一些振奮人心的消息,比如2010年8月,國產汽車品牌吉利以18億美元收購瑞典著名汽車品牌沃爾沃汽車公司100%股權,接收沃爾沃汽車集團全部實物資產和無形資產,包括3家工廠、1萬多項專利權,完整的研發體系、供應鏈、員工培訓體系、安全試驗中心、大型試車場以及遍布全球的銷售與服務網絡。通過收購世界頂尖汽車品牌,吉利在完成了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資源整合的同時完成了專利技術積累,從量到質都實現了飛躍式地發展。

  四、啟示與借鑒

  從“中國制造”邁向“中國智造”,需要一座橋梁,這座橋梁就是“工業4.0”。我們應該向德國學習,立足于充分發揮我國制造業的現有優勢,在深刻認識新一輪技術與產業革命的規律與特性的基礎上,推進我國新一輪技術與產業革命的頂層戰略規劃。同時,積極參與德國“工業4.0”戰略研究,加強與德國工業界的合作,充分利用德國在全球制造業的領先優勢和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制造大國的巨大潛能,立足國情,發揮中國制造2025計劃的優勢,整合兩國工業和科技創新資源,力爭在全球新的技術與產業革命中建立自身的話語權。

【工業4.0對我國產業升級的作用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知識產權政策促進支撐產業轉型升級的作用分析論文10-15

我國電信產業結構分析論文06-26

我國主要產業運行態勢分析論文07-03

利用比較優勢戰略促進我國產業升級論文04-25

我國文化產業中融資問題分析論文10-04

我國動漫產業營銷策略與競爭力分析的論文11-07

產業集群分析論文04-06

試探我國動漫產業的發展論文05-03

我國林業政策在林業發展中的作用分析論文03-11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一级视频在线播放 | 亚洲电影手机在线五月 | 亚洲日本文字天天更新 | 五月天天爽天天狠久久久综合 | 亚洲精品在线中文视频 | 日韩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