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生態城市規劃與設計論文
摘 要:城市規劃是城市發展之本,生態城市的規劃是21世紀人類城市發展的主要價值取向。本文就首先闡述了生態城市的內涵和特征,結合我國城市建設和生態環境的現狀分析,提出生態城市規劃的響應對策。
關鍵詞:生態城市;城市規劃;規劃設計;
1、生態城市的概念及特征
1.1生態城市的概念
“生態型城市”(Eco-city)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MAB)”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來的。它提出的生態城市概念融合了社會、經濟、技術和文化生態等方面的內容,強調實現社會-經濟-自然復合共生系統的全面持續發展,其真正目標是創造人-自然系統的整體和諧。綜合國內外學者對生態城市的研究得出,生態城市是一個經濟高效、社會文明、自然和諧,技術與自然達到充分融合,城鄉環境清潔、優美、舒適,從而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穩定、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人工復合系統。
1.2生態城市的特征
生態城市與現代城市相比,有質的不同,其主要特點有:①整體性、②高效性、③和諧性、④可持續性、⑤全球性。
2、我國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的現狀
目前,我國進入了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而我國生態環境的基本狀況是:總體在惡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遠遠趕不上破壞速度,生態赤字逐漸擴大。主要表現為:水土流失嚴重。沙漠化迅速發展;草原退化加劇;森林資源銳減;生物物種加速滅絕;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積縮小;水體污染明顯加重;大氣污染嚴重;廢渣存放量過大,垃圾包圍城市;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本身就構成經濟損失和財富流失。生態指標惡化已經直接而明顯地影響了現期經濟指標和預期經濟趨勢。
3、生態城市建設和規劃的原則和內容
3.1生態城市規劃的基本原則
生態城市規劃的基本原則有:①尊重規律與因地制宜相結合;②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相協調;③長期性和階段性相結合;④前瞻性與可操作性有機統一;⑤政府市場調控、社會共同參與和投資主體多元化相結合;⑥以人為本,人居環境的改善與生態環境建設相結合。
3.2生態城市規劃和設計的內容
①城市生命支持系統包括:水資源利用規劃、土地利用規劃、能源規劃、交通規劃和生態綠地系統規劃;②空間發展戰略規劃;③生態人居環境規劃;④生態產業規劃生態產業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生產體系之間的系統耦合,使物質、能量能多級利用、高效產出,資源、環境能系統開發、持續利用;⑤遠景規劃它要求展望更遠的時間空間,審視更廣的地域空間,透視更深的內部空間,從經濟、社會、環境等方面思考城市化的全過程,預見城市增長到穩定態的進程。
4、生態城市規劃和設計的對策分析
4.1科學規劃和構筑生態型城市的發展
生態城市的規劃與建設,宏觀上要求從生態環境、生態經濟、生態社會三個方面進行合理制定生態型城市建設規劃。
(1)進行城市發展的區域分析,了解城市的生態特征、生態過程、生態問題和生態趨勢,認識城市環境的生態潛力和制約因素,以及城市中人類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調查和研究與城市有密切聯系的.區域范圍內的資源利用與分配,經濟條件的變化發展;對生產力布局和城鎮間分工合理化的客觀要求,尋找確定城市的性質、規模和發展方向的科學依據。
(2)注重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低投入、低消耗、高產出、低排放的發展模式。加快能源結構調整,提高清潔能源比重,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嚴格限制污染重、運量大、耗能多的工業項目,以調整城市布局和用地結構為主,嚴格控制城市規模。
(3)著眼于跨世紀現代化城市標準,高質量的生態環境和科學合理的城市布局。要加強城市園林綠化和環境規劃,各風景區和主要河道,道路干線綠化帶為生態廊道,與多種類型公共綠地構成多功能立體化的綠地系統。形成由大地綠化、城鎮綠化和庭園綠化所構成的點線面結合、高低錯落的綠化網絡,更好地發揮調節城市空氣、溫度,美化城市景觀和提供娛樂、休閑場所的功效。
4.2對土地進行合理的生態規劃與利用
(1)土地利用要講求節約和高效性。各項建設都要提高土地利用集約度,盡量少占耕地,通過改善結構、布局等挖掘潛力,提高土地利用率。
(2)還要求從生態角度來考慮。生態優先原則為人類活動方式和強度在時間和空間尺度上定義了一個生態健康的范圍,超過了這個范圍,生態環境的保護具有優先權。在以生態規劃方法編制城市規劃中應控制生態敏感地區范圍,確定基本農田、河流水系、綠地走廊、林地、濕地等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先將其保護、控制起來,確定土地使用強度管制區劃和相應的控制指標,制定空間管制措施,再行安排城市建設用地。這樣,城市生態基礎設施不因城市的發展擴張而減少和損壞,從而使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得以延續和發展。
4.3倡導城市生態文化建設
(1)倡導生態文化,創造高度文明的人文環境系統生態文化是人與環境和諧共處、持續生存、穩定發展的文化。以生態文化逐步改變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模式,誘導綠色、文明的生產消費方式。
(2)生態型城市還應具有井然有序的社會秩序、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良好的社會風氣、優良的醫療條件與祥和的社區環境。還要加強生態文化道德教育,提高市民生態素質。人們保持高度的生態環境意識,能自覺地維護公共道德標準,并以此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3)要培育和弘揚生態文化,提高全社會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意識。要在廣大群眾中廣泛開展科學的資源觀、發展觀和消費觀教育,牢固樹立環境就是生產力,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觀念,鼓勵公眾積極參與到綠色消費運動中來,共創生態文明的新家園。
參考文獻:
[1]黃光宇,陳勇.生態城市理論與規劃方法[M].科學出版社,2003:260.
[2]朱錫平.新時期政府節能管理模式研究[J].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84.
【試論生態城市規劃與設計論文】相關文章:
基于生態學的城市規劃研究論文10-23
城市規劃管理對城市規劃設計的影響論文12-23
試論會展生態系統的構建論文07-08
當代城市規劃應體現生態倫理觀論文07-14
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的關系論文11-10
城市規劃下的園林設計論文11-20
生態建筑與建筑設計的論文06-03
生態小區規劃設計論文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