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真正地關注您的學生了嗎的論文

時間:2021-04-27 14:30:02 論文 我要投稿

您真正地關注您的學生了嗎的論文

  最讓語文老師尷尬的語文課堂是:老師一人講得津津有味,激情四溢,而學生卻聽得哈欠連連,無動于衷。而在這時候,老師往往會用各種各樣的理由來指責學生,卻很少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您真正地關注您的學生了嗎?

您真正地關注您的學生了嗎的論文

  中學語文教學的對象是處于15—18歲的青少年,他們帶著一顆充滿好奇的心來認識世界,并逐漸形成獨立的人生觀與世界觀。那么,與此相應的語文教學不僅承擔著教會學生學習,而承擔著讓學生接受中華民族優秀的語言模式、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的任務。從這一點來看,語文教學的實質就是用智慧培育智慧,用生命呵護生命,用創造激發創造的事業。離開了“人”,語文就失去靈魂,靈性而顯得蒼白無力。陶行知先生早就疾呼語文教學要解放學生的眼睛、解放學生的頭腦、解放學生的雙手、解放學生的嘴、解放學生的空間和時間。他的思想核心與今天的尊重學生的個性,使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是一致的。現代的教育觀認為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老師應該尊重學生。

  一、及時抓住靈感隨時激活思維

  心理學研究指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托爾斯泰曾說道:“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托爾斯泰也許不是成功的教育家,但此言說得極是。我們不能不承認,時至今日,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仍然是影響教育成敗的最關鍵的因素之一。要改革語文課堂教學,也理應首先從“激發和培養興趣”人手,大膽改革和探索,不斷優化,讓學生獲得學習的興趣,培養健康個性,提高綜合素質。

  在疏通《〈指南錄〉后序》文意之后,感悟文天祥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的愛國品質的時候,我聽到幾個學生小聲嘀咕“士可殺不可辱”,“生與義不可得兼,則舍生而取義者也”。雖然這個問題讓我有點措手不及,因為備課時我沒想到會出這樣的意外。我完全可以裝作沒聽到而不予理會,但是我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抓住疑問,激活學生思維的機會。于是趁機拋出問題:“文天祥出使元營,沒有完成使命反而受辱,他有兩條路可走,分當引決或隱忍以行,他選擇了后者,理由是‘將以有為也大家對他的這一選擇是怎么看的?”我的話還沒有說完,學生早已議論紛紛。看著學生們眉飛色舞的表情,聽著學生們引經據典的爭論,我感覺到莫大的欣慰與滿足。學生的思維是如此的廣闊與敏捷,有時讓老師們大感吃驚。我們其實也沒有必要回避這一點。語文教師就要善于傾聽學生,善于把握時機,及時抓住學生瞬間的靈感,激活學生的思維,那么你已向成功的教學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二。挑戰定勢思維尊重學生思考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更多注重的是學生的集體共性,而忽略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注重發展學生的求同思維,而忽略學您真正地關注您的學生了嗎?

  生的求異思維。學生極容易形成直線型的單一的思維方式,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嚴重影響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與形成。然而語文與其他學科相比,最大的特色在于語言文字的靈活性和模糊性,多義性和個性化以及對文學作品情感體驗的差異性等等。語文教學不同的閱讀個體和不同的閱讀感愛,是無法用所謂的“標準答案”來衡量的。新型的語文教學首先應敢于打破思維定勢另辟蹊徑,讓學生拋開書本,拋開教參,不唯老師是從,鼓勵學生挑戰定勢思維,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與思考。

  我們熟知的《愚公移山》,是通過“移山”來表現古代勞動人民不怕困難,人定勝天的堅強信念,而學生卻提出了這樣的疑問:愚公為什么不移屋?既然“山”不移,“我”移屋不就萬事大吉了嗎?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對定勢思維的一種挑戰。

  同樣,關于《雷雨》中周樸圓這個人物形象,課本和教參都說他殘忍,冷酷,自私,貪婪而又虛偽。“壞到連自己都不認為自己是壞人(曹禺語)”。這顯然有失偏頗。學生在學習這篇作品時提出,作者是懷著復雜的感情來塑造周樸圓這個人物形象的。周樸圓三十年來一直用保持著侍萍的各種生活習慣來懷念侍萍,三十年如一日的懷念是真實的,這個表現了他身上沒有泯滅的人性;魯大海的出現又揭露了他罪惡的發家史,這個表現出他殘忍,冷酷自私,貪婪的一面。周樸圓本身就是矛盾的統一體。曹禺既有對他惡的批判,也有對他善的同情。學生這種不迷信書本,敢于質疑探索,否定舊論,提出新見的表現,正是突破思維定勢,敢于表達的自己表現。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不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嗎?

  在閱讀教學中,對作品的解讀,對文學形象的界定,對作品空白的想象都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在教學中應鼓勵他們不囿陳說,敢于打破思維定勢,向權威挑戰,更要不拘于“標準答案”,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讓他們多看到一種顏色,多聽到一種聲音,多作出一種選擇。只要言之有理,老師有什么理由不予鼓勵和肯定?

  三、優化教學環境平等師生關系

  新型的學生觀認為:師生之間應是平等的朋友關系。我們知道朋友是思想交流的伙伴,互相交流,互相切磋,可以獲益,“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雖然夸張,卻很有道理。學生也是老師的朋友,學生也有老師所沒有的思想,特別是在思維的廣闊性和求新求異思維的敏捷性上。而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是以先知先覺的.權威出現在學生面前的。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結論趨同,答案唯一,嚴重束縛師生的情感和思維,學生往往只是配合教師完成預定的教學方案的工具和被填充“標準答案”的容器。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沒有了自己的思考。“學而不思則惘”。(孔子語)學生的個性受到了嚴重的壓抑。師生關系嚴重不平等。

  陶行知說:“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的創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數人之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峰。”也就是說,在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是:民主的教學作風,優化教學環境,平等師生關系,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即關注學生的心靈與個性,讓學生有自己讀書,自己尋找答案,表達自己的機會和時間。

  在教學《鴻門宴》這篇作品時,按部就班的疏通文章之后,我不經意的問道:“在這篇文章的人物中你最喜歡哪一位?”大家馬上七嘴八舌的爭論起來。有人認為項羽是位雖敗尤榮的真正的英雄;有的認為劉邦是一位能夠知人善任的天生的王者;有的認為范增是一位深謀遠慮的謀士;有的認為樊噲是一位忠心耿耿的勇士……各抒己見,課堂氣氛空前的活躍,直到下課的鈴聲響了很久,還意猶未盡。學生的這種爭論不僅僅是堅持自己的觀點,而且也讓自己聽到了不同的意見。這是非常有益的論爭,可以集思廣益,開拓思路。正如蕭伯納所言:如果兩個蘋果彼此交換,那么每人還是一個蘋果;如果兩個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就有了兩個思想。這時候師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是站在同一方向的探索者,教學的過程是共同研究問題,共同解決問題,共同探討知識規律的過程。這一過程淡化了權威,解放了學生。還給學生一個自由的天地,是學生在沒有任何顧忌和心理壓力的情況下參與對真理的探求。教師不再是教參的“傳聲筒”,學生也不再是教師的“留聲機”。教師和學生都得到了尊重,如果教師和學生都把每一堂語文課看作一次精神的探險,那么一種新的教學境界就出現了。

  人的個性的差異使思維呈現出千差萬別的姿態,所以恩格斯說:“思維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我們用思維的外殼——語言去解讀別人,解讀整個世界;反過來,我們因被解讀而存在,世界也因被解讀而存在。語文教師的天職就是讓學生解讀與被解讀。心靈是自由的,思維是自由的。文學女神的風情萬種,寓于自由之中。把自由的權利還給學生,讓我們的語文教學真正呈現出“一千個讀者的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理想境界。

【您真正地關注您的學生了嗎的論文】相關文章:

爸爸,您生氣了嗎?01-24

老師,您聽到了嗎07-23

媽媽,您累了嗎作文07-08

您節約用水了嗎作文12-01

爸爸,您生氣了嗎學生作文500字02-27

北京的符號”---吃了嗎您哪作文03-07

您突然地離開詩歌11-29

您吃了嗎記敘文1100字01-21

您的愛心我的大學論文07-12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自偷自拍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另类欧美综合久久 | 午夜福利国产小视频在线 | 亚洲精品俄罗斯在线播放 | 尤物福利在线观看永久视频 | 婷婷丁香中文在线综合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