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論文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糖尿病論文15篇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都嘗試過寫論文吧,借助論文可以有效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那要怎么寫好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糖尿病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糖尿病論文1
[1]文江平.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篩查研究進展[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xx,36(18):2711-2713.
[2]王嬌,張如意,羅金花,等.中老年糖尿病高危人群血脂異常現狀調查[J].中國糖尿病雜志,20xx,22(7):606-609.
[3]師正坤.郭佳.中國糖尿病風險評估工具的研究現狀與進展[J].中國全科醫學,20xx,18(20):2368-2372.
[4]錢榮立.關于糖尿病的新診斷標準與分型[J].中國糖尿病雜志,20xx,8(1):5-6.
[5]王德志.糖化血紅蛋白對糖尿病診斷及監測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學創新,20xx,10(10):74-75.
[6]毛佳麗,葉山東,洪海鷗.HbA1c篩查和診斷糖尿病的切點探討[J].中國糖尿病雜志,20xx,20(10):728-731.
[7]蘇偉,王莉,尚有全.空腹血漿葡萄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和糖化血紅蛋白篩查糖代謝異常的觀察[J].中國糖尿病雜志,20xx,21(2):154-156.
[8]陸玲欽.糖尿病聯絡在非糖尿病病區糖尿病護理中的作用[J].糖尿病天地(臨床),20xx(03):118-119.
[9]步紅兵,劉艷艷,尹衛.糖尿病聯絡護士培訓模式及效果[J].護理研究,20xx(35):3293-3294.
[10]陸曄,謝雯俊,劉彥.糖尿病聯絡護士在非糖尿病病區護理風險管理中的作用[J].護理學雜志,20xx(19):3-5.
關于糖尿病的論文參考文獻:
[1]熊學勤,羅碧霞,鄭曉玲,等.糖尿病護理小組在糖尿病人臨床護理中的作用[J].西部醫學,20xx,25(7):1095-1097.
[2]徐勤容,陳育群,吳麗琴,等.規范化管理糖尿病護理小組提高專科護理質量的體會[J].護士進修雜志,20xx,29(1):27-29.
[3]黃慶娟,韋翠英,王菊廷,等.糖尿病護理小組實施方法和效果分析[J].廣西醫學,20xx,34(8):1096-1097.
[4]張亞玲.糖尿病護理小組在糖尿病患者護理中的作用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xx,9(21):231-232.
[5]李惠.糖尿病護理小組在糖尿病患者臨床護理中的作用[J].中國社區醫師,20xx,30(22):143-143,145.
[6]李霞.人性化服務在糖尿病護理中的.應用[J].中外醫學研究,20xx,14(1):95-96.
[7]白羊,章永壘,黃奮飛,等.神經生長因子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系統評價[J].中國醫學創新,20xx,13(6):105-108.
[8]薛艷艷.糖尿病護理小組在糖尿病患者臨床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吉林醫學,20xx,35(30):6798-6799.
[9]朱麗.探討糖尿病護理小組在糖尿病人臨床護理中的作用[J].糖尿病新世界,20xx,34(15):48.
[10]程俊玲,陳俊瑜.糖尿病護理小組在臨床上的應用效果[J].吉林醫學,20xx,34(17):3482-3483.
[11]李德霞,趙淑坤,呂英華,等.糖尿病護理團隊在風險管理中的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xx,47(11):974-976.
關于糖尿病的論文參考文獻:
[1]張曉麗,趙洪霞.當議糖尿病人臨床護理中糖尿病護理小組的作用[J].糖尿病新世界,20xx,06(06):174-176.
[2]鄭媛媛,馬秋芳,任艷芳,等.探討糖尿病護理小組在糖尿病人護理中的作用[J].大家健康(中句版),20xx,8(6):282.
[3]吳國玉.糖尿病護理小組在糖尿病人臨床護理中的作用探究[J].現代養生,20xx,30(7):203-203.
[4]黃淑華,陽愛芳,張翠娟,等.糖尿病護理小組在糖尿病人護理中的作用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xx,04(04):1895-1898.
[5]白昆霞,潘桂瓊,譚麗君,等.糖尿病護理小組開展專科護理服務實踐與效果[J].現代醫院,20xx,04(04):94-95.
[6]徐勤容,陳育群,吳麗琴,等.規范化管理糖尿病護理小組提高專科護理質量的體會[J].護士進修雜志,20xx,29(1):27-29.
[7]杜虹,劉凱,陳有信,等.貧血相關視網膜病變[J].中華眼科雜志,20xx,51(10):789.
糖尿病論文2
1資料與方法
1.1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及基本知識教育
基本知識教育主要有:糖尿病的基本知識,運動、藥物、飲食、病情的監測、并發癥的預防及治療,足部護理的相關指導知識。向患者發放糖尿病的知識手冊便于患者學習。護理前及護理干預9個月后對患者的資料信息進行檢查、收集和評價。實驗組患者在上述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進行糖尿病的護理知識及行為方式轉變等健康教育,遵循一對一、個性化的教育原則。向患者詳細講解該病的危害性、發病原因、篩查的方法及意義;指導、示范足部護理的方法及步驟;通過保護性的`襪、鞋等實物向患者講解鞋襪的選擇方法及原則,指導患者選擇大小、厚底、寬頭、柔軟的鞋子。結合照片、圖片等向患者指導、示范修剪腳趾甲的正確方法。發放糖尿病足的護理知識學習手冊,便于患者學習并鞏固學習的知識。實驗組患者在護理干預后的1、3、6、9個月到醫院進行復診,復診時對患者的糖尿病足的認識、護理知識的認識及掌握程度、足部護理方式的改變、存在的問題、改進的方法,并繼續進行相應的指導及健康教育。
1.2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干預9個月后的血糖水平、空腹血糖、日常生活能力及認知能力。1.4統計學處理對所得數據以SPSS20.0軟件進行處理分析,對計數資料以2進行檢驗,以例數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對計量資料以t進行檢驗,以(x±s)的形式表示。
2結果
護理干預9個月后,實驗組的血糖水平及空腹血糖顯著低于對照組,日常生活能力及認知能力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研究指出,即使糖尿病足患者存在危險因素,但是通過良好的足部護理可以使得80%的患者不出現足部潰瘍。所以,加強對糖尿病足患者的足部護理教育指導,幫助患者樹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及衛生習慣,對于糖尿病足的預防及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本研究以一對一、個性化的健康教育方式,向患者詳細指導、示范足部護理的方法及步驟,指導患者修剪腳趾甲的正確方法,提示了開展教育干預對于提高患者的足部護理知識水平、腳趾甲的修剪知識等都具有積極作用。本研究通過開展一對一、個性化的健康教育,向患者詳細講解糖尿病組的危害性、發病機理、篩查方法,并向患者發放知識手冊,護理9個月后,實驗組的血糖水平及空腹血糖顯著低于對照組,日常生活能力及認知能力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對糖尿病患者開展健康教育,進行合理的飲食及運動護理,結合降糖藥物、自我病情監測能夠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降低糖尿病足的致殘率及致死率。因此,對糖尿病足患者開展健康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臨床上值得推廣應用。
糖尿病論文3
一、資料與方法。
1、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
①年齡:50歲~80歲。
②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且采用Gavin糖尿病足危險因素加權積分法判定存在高危風險的患者。
③認知功能正常。
④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
①有其他足部疾患導致潰瘍或截肢者。
②有嚴重精神疾患者。
③有酒精及藥物依賴史者。
④依從性差者。選擇20xx年xx月—20xx年xx6月我院收治的符合上述標準的128例2型糖尿病存在糖尿病足高危風險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入本研究。
2、研究分組。
患者按照隨機平行對照原則分為2組,即:預見性健康護理教育組(簡稱觀察組)以及常規護理干預組(簡稱對照組),每組各64例。
3、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中男86例,女42例;年齡51歲~79歲,平均年齡(62.5±1.2)歲;病程2年~15年,平均(5.6±0.5)年;文化程度:初中以下者45例,高中以下初中以上者40例,高中以上者43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以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4、護理措施。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措施,主要為密切關注患者的足部皮膚變化情況,告知其遵醫囑進行服藥,以及足部傷口的護理措施等。觀察組:對患者以及其家屬進行預見性的糖尿病足健康教育護理,主要包括對于足部病變的早期觀察,除去常規的密切關注患者足部是否存在發涼以及足背動脈搏動減弱等癥狀之外,靜息痛是提示病情發展的主要癥狀,若出現應及時告知主管醫師。告知患者每天采用溫水進行洗腳,采用較為柔和的香皂,不可水溫過高,以免燙傷,浸泡時間不宜過久,以10min之內為宜。
清洗后使用柔軟的毛巾進行擦拭,使用潤滑乳液進行涂抹,保持皮膚濕潤,以防止皮膚皸裂,盡量不要使用電熱毯等足部取暖設備,以防止燙傷,經常檢查雙腳以及趾間,觀察腳掌等。同時,選擇適宜的鞋襪,以免影響血液循環,盡量不穿拖鞋或者涼鞋,避免異物刺傷皮膚,正確地進行指甲修剪,不可修剪過短,以免接觸皮膚,亦不需將趾甲的邊緣修成圓形,以免損傷甲溝皮膚,造成感染,若傷口3d內未愈合,應告知主管醫師。在此期間對于患者進行心理干預,主要針對患者的焦慮情緒進行疏導,由于出現糖尿病足的可能性較大,以至于患者對于疾病及其進展出現焦慮、煩躁不安,從而影響治療。此時應對于糖尿病足的治療以及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宣講,從而使其正確了解疾病的演變過程,緩解焦慮情緒。
5、觀察指標。
觀察2組患者糖尿病足的發病情況,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對2組患者的焦慮情緒進行評定。
6、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u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1、組患者糖尿病足的發病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出現糖尿病足2例占3.13%,對照組出現13例占20.31%,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138,P<0.05)。
2、組患者焦慮情緒改變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HAMA評分總分及各因子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三、討論。
糖尿病足多是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出現機體的神經血管病變,導致足部感覺消失,甚或是活動受限的一種慢性并發癥,病情嚴重者多出現局部壞疽而需要截肢進行治療。既往的臨床研究對于糖尿病足的`護理干預探索較為少見[3],隨著現今對于生活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糖尿病患者對于糖尿病足的關注漸趨增加;同時,由于糖尿病足多是在院外發現,患者對于該癥狀的護理知識較為缺乏,導致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本病的進展[4],以致于在患者住院時癥狀已較為嚴重。故而,在2型糖尿病患者初次住院時,即應加強糖尿病足的預見性健康護理教育。
綜上所述,我院對于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的糖尿病足高危人群進行糖尿病足的預見性健康護理教育,同時針對患者的焦慮情緒進行心理干預。隨訪1年,發現在糖尿病足高危人群中應用預見性健康護理教育,可有效降低糖尿病足的發病率,改善其焦慮情緒。
糖尿病論文4
【摘要】目的研究社區管理對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效果的改善作用。方法選取20xx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86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93例,研究組采用社區管理方法進行會,對照組利用傳統護理方法。結果研究組知曉率92.47%、依從度91.39%,對照組知曉率81.72%、依從度80.64%,兩組管理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2型糖尿病患者利用社區管理效果顯著,患者血糖控制效果、遵醫用藥行為均得到有效提高,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2型糖尿病;社區管理;護理質量;遵醫行為
我國糖尿患者群的基數逐漸增加,患者發病后需利用藥物控制血糖,輔助或代替胰島功能,但我國糖尿病患者用藥依從性存在差異,臨床研究顯示,文化程度高、發病時間較短的患者用藥依從性相對較好,但隨著患者用藥時間的增加,多數患者逐步減少對用藥依從的認識程度,用藥依從性下降,導致用藥效果也隨之下降,患者的高血糖抬頭,最終加重疾病對患者各部分器官與組織的影響[1]。患者出現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腎病以及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率也隨之提高。社區干預是指以社區醫院為單位,對所轄區域的糖尿病患者進行護理,以提高患者治療效果。本文對所選2型糖尿病患者的護理資料進行對比,總結管理效果差異,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xx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86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93例。其中,研究組男52例,女41例,年齡35~87歲,平均年齡(68.83±18.17)歲,病程5~19年,平均病程(15.16±3.85)年,平均空腹血糖(9.64±3.47)mmol/L,文化程度:高中以下文化16例,高中至本科學歷50例,本科以上學歷27例;對照組男47例,女46例,年齡36~86歲,平均年齡(67.15±18.86)歲,病程6~20年,平均病程(15.61±4.39)年,平均空腹血糖(9.57±3.12)mmol/L,文化程度:高中以下文化18例,高中至本科學歷53例,本科以上學歷22例。患者均在我院確診或登記為2型糖尿病患者,排除其他非傳染性疾病,排除急性發作,排除精神異常或放化療病史患者,排除嚴重功能損傷、軀體損傷患者。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不進行護理管理,研究組加用社區管理。社區管理包括建立患者檔案、開展健康講座、定期隨訪護理。建立患者檔案:針對社區醫院對患者用藥管理相對薄弱的問題,需在患者就診開藥時為患者建立疾病檔案,利用計算機記錄患者的健康情況,包括飲食習慣、運動量、生活習慣等,并利用計算機存儲與調閱功能對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進行觀察,了解患者家庭成員健康情況、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水平等。開展健康講座:健康講座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患者對糖尿病疾病知識的了解程度。因此需定期在社區醫院循環開展講座,講座的內容包括糖尿病疾病知識的講解、糖尿病常用藥物的種類、用藥方法以及不良反應的講解,并對患者詳細講解不良生活習慣、不良用藥習慣的危害,幫助患者主動、積極的配合醫生治療,加強患者用藥依從性。定期隨訪:在患者的疾病檔案中建立起與患者隨訪工作相結合的隨訪模式,在每次隨訪后都將患者情況及時更新到疾病檔案當中,隨訪工作內容主要包括對患者血糖情況的分析,對患者糖尿病并發癥的預防以及對患者飲食、運動情況的觀察和指導。隨訪3個月/次。
1.3療效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管理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結果,對比兩組糖尿病知識知曉率、糖尿病治療依從性差異,知曉率包括完全知曉、部分知曉和不知曉。完全知曉:患者熟練掌握糖尿病相關知識,了解用藥、使用胰島素的好處;部分知曉:患者部分了解糖尿病相關知識,并了解用藥好處;不知曉:患者完全不了解糖尿病以及用藥的相關醫學知識。知曉率=完全知曉率+部分知曉率。治療依從性包括完全依從,部分依從和不依從。完全依從:管理期間患者能夠完全遵醫用藥;部分依從:管理期間患者能夠基本遵守醫生叮囑用藥;不依從:患者無法遵醫用藥;依從度=完全依從度+部分依從度。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研究組知曉率92.47%、依從度91.39%,對照組知曉率81.72%、依從度80.64%,兩組管理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2型糖尿病是我國發患者數最多的糖尿病類型,多數患者除由于生活習慣、工作壓力影響發病外,遺傳因素也是導致2型糖尿病發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多數患者在發病后需利用藥物治療方式控制血糖值,改善血糖水平[2]。社區管理是指圍繞社區醫院的`護理管理工作,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要載體,對周圍的糖尿病患者開展有效的護理措施。社區護理與住院護理工作差異較大,尤其在患者用藥期間的護理,住院護理能夠以主動護理方式幫助患者有效用藥,但一旦患者出院后,用藥水平受護理影響的效果相對較低,無法保證護理對患者用藥依從的輔助作用[3]。社區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患者出院后,利用有效的隨訪、護理機制,幫助患者在出院后及時掌握疾病的最新動態,在開藥、取藥、用藥過程中鑒定用藥信心,避免出院時間過長導致患者出院后的用藥依從度下降。且多數患者自身雖然能夠對疾病情況產生一定的了解,但由于糖尿病并非急性、重大疾病,患者家屬對糖尿病的了解相對較差,無法配合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改善飲食、作息需求,對患者血糖的控制也有較大的影響,多數患者存在在院治療依從性強,回到家中的作息飲食習慣糾正效果差的問題,影響患者治療。社區管理能夠增加患者家屬對糖尿病疾病知識的了解。本文利用糖尿病社區管理對糖尿病患者進行護理,護理效果顯著,患者的依從性與知曉率都得到顯著的提高,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也有顯著的改善。綜上所述,利用社區管理對糖尿病患者進行護理管理與隨訪,患者的護理效果得到顯著的改善,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蔣偉萍,韓君華,葛軍,顧春光,朱磊,楊翠,王必蓮.2型糖尿病患者社區精細化管理干預的效果評價[J].中國社區醫師,20xx,34(07):175-193+178.
[2]劉靜,李戀,龍海濤.社區規范化管理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沈陽醫學院學報,20xx,19(05):412-413+417.
[3]黃希凡,梁子敬,張鴻玲.2型糖尿病患者在社區全科模式下行健康管理干預的效果評價[J].黑龍江醫學,20xx,41(01):93-78.
糖尿病論文5
摘要: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的微血管并發癥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重要的致殘致死原因。該研究綜述糖尿病腎病的發病機制、危險因素、分期、早期診斷及社區認知現狀,并提出社區管理建議。
關鍵詞:糖尿病腎病;早期診斷;社區管理
目前我國糖尿病患病率達9.7%,全國約9000萬糖尿病患者,其中30%~40%的糖尿病患者并發糖尿病腎病[1]。糖尿病腎病(DN)是糖尿病(DM)的微血管并發癥之一,是其重要的致殘致死原因。對DN患者進行早期診斷和社區干預可以控制或延緩其進展為終末期腎病。現將其發病機制及危險因素、早期診斷、社區管理等相關內容綜述如下。
1糖尿病腎病的流行病學
DN引發終末期腎功能衰竭(ESRD)已成為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并發癥及死因。據發達國家的統計資料表明,DN已經升為終末期腎功能衰竭的首要病因,占25%~42%。我國DN約占ESRD的6%~10%[2],DN發病率正呈逐年上升的態勢[3]。20xx年對全國24000余例住院糖尿病患者的慢性并發癥調查結果發現,DN患病率為33%[2]。DN是繼心血管并發癥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4]。
2糖尿病腎病的發病機制與危險因素
DN的發病機制極為復雜,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但關于DN的發病原因和機制的研究近年來已取得較大進展。糖尿病控制和并發癥試驗(DCCT)以及英國前瞻性研究(UKPDS)的結果表明DN與個體對糖尿病的易感性有關。有報道糖尿病腎病有家族聚集現象,提示DN與遺傳因素有關[5]。目前認為,本病的發生和發展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與持續的高血糖、腎臟血流動力學異常、脂質代謝紊亂、個體易感性及家族遺傳等因素有關。因此,系統認識DN的發病機制、病理改變、臨床特點、早期診斷以及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2.1血糖與糖尿病腎病
高血糖與糖尿病并發癥是并存的,血糖是最強烈的產生微量白蛋白尿的危險因素。糖化血紅蛋白濃度是早期DN和臨床DN發生的危險因素。長期高血糖可使腎小球毛細血管基底膜糖蛋白和糖基化蛋白增多,使腎小球通透性增高,血漿蛋白濾過增加,從而加重腎臟損害。
2.2血壓與糖尿病腎病
UKPDS結果顯示,僅嚴格控制血糖,可使糖尿病相關的終點事件降低12%,微血管病變降低25%。但同時嚴格控制血糖和血壓,則可使糖尿病相關的終點事件降低24%,其中微血管病變降低37%。高血壓是腎臟病變的主要危險因素,在糖尿病中極為常見。趙從軍和陳玉堂等[6]研究表明,高血壓是DN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嚴格控制高血壓能明顯減少DN患者的尿蛋白水平,延緩腎功能損害進程。因此,控制血壓將獲得更有效的腎臟保護作用。
2.3血脂與糖尿病腎病
Gall等研究提示血脂濃度升高是DN和臨床性腎病發生的危險因素。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島素相對或絕對不足,造成脂代謝紊亂,使脂肪的合成代謝與分解代謝異常,易形成高脂血癥。脂質的沉積可促進腎小球動脈硬化的發生和發展,加速腎臟的損害。
2.4病程與糖尿病腎病
病程是DN發生的危險因素之一,隨著病程的延長,DN的發生率也逐漸升高。研究發現,DM病程<4年,蛋白尿的患病率為20.9%,如果DM病程≥20年,蛋白尿的患病率則升為54.1%[7]。
2.5吸煙與糖尿病腎病
對于高血壓伴2型糖尿病的患者,吸煙可增加發生腎功能衰竭的危險,吸煙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氧化應激增加,導致腎臟進行性損傷,表現為尿蛋白排泄量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即使給予ACEI降低血壓后,吸煙仍能加速DN的進展[8]。
3糖尿病腎病的分期
根據DN的病程和病理生理演變過程,丹麥學者Mogensen把DN分為以下5期:Ⅰ期:腎小球高濾過和腎臟肥大期,腎小球濾過率(GFR)高于正常的25%~40%,腎臟體積增大約20%,此期與高血糖水平一致,沒有病理組織學損傷。Ⅱ期:正常白蛋白尿期,尿中白蛋白排泄<30mg>300mg/24h,GFR多下降,有典型DN病理改變。V期:終末期腎功能衰竭,出現尿毒癥全身癥狀。
4糖尿病腎病的早期診斷
DN的早期診斷是指在臨床腎病出現之前(Ⅰ~Ⅲ期)就明確診斷,若待DN病變發展至Ⅳ、Ⅴ期,則病變不能逆轉,故早期診斷對改善DN預后非常重要。DN的最早臨床證據是尿白蛋白濃度輕度升高(尿白蛋白排泄率30~300mg/24h),被稱為微量白蛋白尿,Wang等[9]的普查結果顯示新診斷的2型DM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患病率高達20.7%。微量白蛋白尿被認為是早期DN的敏感標志,對DN的早期診斷有重要意義。除尿微量白蛋白外,尿微量白蛋白/肌酐(ACR)的檢測對糖尿病患者早期腎損傷的診斷亦有重要意義,可以在糖尿病患者出現尿蛋白陽性之前檢測出早期的腎損傷[10]。如果3個月內連續2次尿液檢查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在30~300mg/g,并排除其他引起UAER增加的原因,如酮癥酸中毒、泌尿系感染、心力衰竭等,即可診斷早期DN。對早期糖尿病腎病實施綜合干預可控制或逆轉其進展。
5早期糖尿病腎病的社區管理
5.1早期糖尿病腎病社區認知現狀
社區是糖尿病及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防治的基層,而目前我國DN防治主要是在發生DN后對其進行臨床藥物治療及飲食治療,缺乏規范的綜合干預和管理模式。在社區的'慢性病管理中也缺乏對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的健康宣教及管理。羅春娥等對100例社區糖尿病患者進行早期DN防治知識認知的調查,結果顯示糖尿病患者對DN防治知識的認知水平普遍匱乏,有88%的患者不知道檢測尿微量白蛋白的重要性,有81%的患者不了解飲食對DN的影響[11]。主觀上患者對早期DN的認知不夠,對有關的DN防治知識所知甚少,缺乏積極有效治療,客觀上DN的發病病程較長,是一個漸進性的病理過程,早期DN僅出現微量白蛋白尿,而尿常規檢查尿蛋白多呈陰性,患者缺乏腎小球病變的臨床癥狀及體征。這些均導致其易被忽視致延誤最佳診療時間,最終進展為終末期腎功能衰竭。
5.2早期糖尿病腎病的社區管理建議
糖尿病腎病是一個漸進的病理過程,如在DN的早期階段能得到早期診斷,通過早期嚴格控制血糖和血壓、調脂、控制蛋白尿、改進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綜合干預措施,可阻斷或延緩DN的發展,減少終末期腎功能衰竭的發生。因此建議在社區對DN患者進行早期診斷,綜合性干預及規范化管理,具體包括健康教育、飲食治療、生活方式干預、技能指導及個體化的藥物治療等。趙進等將健康管理的服務模式引入早期DN患者的管理,通過3年的健康管理與健康教育,以及生活和行為方式的干預,干預組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ACR)及DN的高危因素如血糖、血壓、血脂等較常規治療組明顯下降[12]。有效的社區管理能夠讓早期DN患者掌握相關的疾病防治知識,了解和認識DN的發生、發展、轉歸及危害性,使患者改變不良的生活和行為方式,積極參與自身疾病的管理,承擔一定的自我保健職責,自覺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和有益于延緩疾病發展的治療方式[13],從而達到延緩或阻止患者病情進展的目的。
糖尿病論文6
摘要:目的觀察對行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的老年糖尿病病患采取的護理干預及效果。方法64例老年糖尿病合并白內障病患為此次研究對象,分別納入的組別是研究組(綜合護理干預)和對照組(常規護理干預),每組32例。比較各組病患護理干預后取得的效果。結果研究組護理干預效果優于對照組,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病患特點和具體情況的綜合護理干預更適宜應用在老年糖尿病合并白內障病患的超聲乳化手術治療的圍術期中。
關鍵詞:超聲乳化;白內障;糖尿病;護理
0引言
老年糖尿病病患中有一些病患同時伴有白內障,對他們的視力、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不如意。對于老年糖尿病合并白內障的病患,需要采用手術方式對其白內障進行有效的治療,以改善這類老年病患的生活質量。雖然,當前超聲乳化術能夠被應用在老年糖尿病合并白內障的治療中,但是畢竟這類病患和單純白內障病患有所不同,需要對他們同時患有的糖尿病加以充分的考慮,并實施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1]。此次研究就對比常規護理干預和綜合護理干預在行超聲乳化治療的此類病患的'圍術期中的效果,詳細情況介紹如下:
1基本資料
隨機擇取近年來于本院進行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治療的64例老年糖尿病病患,包括女性病患35例,男性病患29例,最大年齡78歲,最小年齡60歲,入院時空腹血糖均>12.2mmol/L。分為兩組,每組32例,兩組病患的基本資料不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可比較。
2護理方法
以常規護理方法對對照組病患進行護理干預;以如下綜合性護理方法對研究組病患進行護理干預:
2.1術前護理
2.1.1術前檢查術前陪伴病患進行諸如裸眼視力、矯正視力、散瞳后眼底檢查等眼科檢查,了解病患的晶狀體核硬度等,明確病患是否符合超聲乳化術的適應證。加強對病患進行全身檢查,尤其加強監測病患的血糖,做好記錄,保證病患血糖處于可控范圍。2.1.2眼部準備術前2-3天術眼滴抗生素眼藥水,每天7-8次,術前一天0.9%生理鹽水沖洗淚道、結膜囊,5%聚維酮碘沖洗結膜囊。與此同時,遵醫囑合理使用散瞳藥,對瞳孔變化加以嚴密觀察,發現異常,及時匯報并處理。2.1.3術前健康指導耐心講解超聲乳化術的必要性,指導其掌握一些手術治療中需要注意的要點,指導并訓練病患轉動術眼,指導病患掌握避免咳嗽、打噴嚏的方法,即張口深呼吸或舌尖頂上腭等,提醒病患要學會進行自我調節等,告訴其如果確實感到些許不適,可以輕聲告訴醫護人員等,以提高病患的配合度,促進手術順利進行[2]。2.1.4心理護理深入病房,及時掌握病患的心理特點,分析病患出現不良情緒的原因,針對病患出現情緒低落、悲觀失望的原因進行對應的心理疏導,耐心安撫病患的同時,將與疾病有關的醫學知識等解釋給病患聽,將超聲乳化治療白內障的優勢介紹清楚,將保持良好心理狀態對手術順利進行以及疾病轉歸的重要影響解釋清楚,當經手術治療得到康復效果的病患有時間時,邀請他們深入病房和即將手術的病患進行傾心的交談,以進一步緩解病患的不良情緒,使之治療信心增強[3]。2.1.5飲食指導基于病患具體情況,設計個性化的糖尿病餐,指導病患合理控制飲食,如對糖分攝入量進行嚴格的控制,少攝入油炸性、堅硬性以及油膩性的食物,保證攝入的營養合理且充分,禁煙酒、辛辣性食物等。
2.2術后護理
2.2.1眼部護理指導病患術后當天休息時采取的體位為平臥位,用力擠眼、揉眼以及劇烈頭部運動都不允許,加強護眼,做好眼部衛生,術眼戴眼罩以防發生碰撞而出現不良情況。按照醫囑內容,給予散瞳劑,囑咐病患應用散瞳劑后進行兩個小時的仰臥,低頭、彎腰等動作均不可。2.2.2術后并發癥護理對術眼狀況進行嚴密的觀察,術眼敷料以保持清潔狀態為最佳,無菌條件下進行換藥操作,增加滴眼次數,囑咐病患術后一個星期內禁止洗頭、洗澡,注意病患術眼的疼痛情況,及早識別早期眼內感染,發生時,進行對癥處理,以防感染給病患帶來的不利影響[4]。術后當日病患術眼被遮蓋,提醒病患減少瞬目動作;手術后第二天將敷料去掉,謹防角膜水腫。對于角膜水腫者,按照醫囑內容應用50%的葡萄糖或高滲鹽進行輕柔的滴眼操作。術后10~12h對出現眼球脹痛、偏頭痛等癥狀加以嚴格的防治,發現異常,施以對癥處理,并對眼壓升高嚴密防治。
2.3出院指導
出院前,做好有針對性的出院指導,告訴病患一些眼藥正確使用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項,告訴病患出院后要按照醫囑科學合理地使用降糖藥,以良好控制血糖水平,定期到院進行復查,發現異常情況,盡早到院進行診治。指導病患要加強自我調適,積極面對生活和疾病,指導其掌握一些自我保健的方法,指導他們正確應對突發事件(如低血糖等),鼓勵他們嘗試進行一些對健康有利的活動等[5]。
3結果
3.1效果比較指標
不同時間段的血糖水平、平均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以及術后5d矯正視力。
3.2統計學分析
全文以軟件SPSS15.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取率(%)表示,采用c2檢驗,計量資料采取平均值±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兩組數據差異較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
4討論
醫療技術水平已然不斷提高,伴有糖尿病的白內障病患如今也可以通過接受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得到良好療效。但是考慮到這類病患和單純白內障病患的不同,尤其要加強圍術期護理,施以有針對性護理干預,以保證手術成功、提高療效、減少并發癥、改善預后。在研究組入院期間,本院就是在把握白內障合并糖尿病病患的具體情況和超聲乳化手術要求的基礎上對病患施以了綜合護理干預,如加強術前檢查,對病患的晶狀體核硬度等進行了解,了解病患是否符合超聲乳化術的適應證。有研究表明,晶狀體核硬度Ⅱ-Ⅲ級者尤其適宜接受這一術式[6]。糖尿病白內障病患的虹膜組織相對來說處于硬化狀態,瞳孔存在一定的擴散難度,敏感于機械刺激,一旦受到刺激,縮小的概率非常高。如果病患瞳孔直徑不符合要求,在進行超聲乳化手術時,導致瞳孔緣咬傷以及晶狀體后囊破裂的概率極高,會使手術難度加大,增加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7]。故術前合理應用散瞳藥,使散瞳效果增加。相對于單純白內障病患,老年糖尿病合并白內障病患更要加強飲食控制,以免因飲食不合理而增加機體應激性,使術后炎性反應加重[8]。因此,加強飲食指導。考慮到病患免疫功能和耐受手術能力更差,故高度重視術后并發癥的預防。通過比較兩組的護理效果,并綜合上述論述,作者認為,只有對行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的老年糖尿病病患進行有針對性的綜合護理干預,才能夠為保證手術療效、改善預后保駕護航。
糖尿病論文7
1資料與方法
1.1病歷資料
98例我院隨機從20xx年9月到20xx年9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患者資料情況為:男52例,女46例,平均年齡為(60.2±12.5)歲,平均病史為(10.5±5.0)年。98例患者均分為兩組,對照組49例,觀察組患者49例,所有患者入院的思維清晰、神志正常,可正常進行語言溝通,具備學習能力,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可用于研究。
1.2方法
糖尿病專科護理人員先對兩組患者進行常規的糖尿病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包括用藥治療、飲食、運動、血糖監測、并發癥預防等知識。觀察組在常規教育基礎上,進行強化糖尿病足護理教育,一對一講解糖尿病發生原因、危害、早期篩查方法、高危因素,也可發放糖尿病足護理知識手冊。具體措施為:
(1)教育患者每天要檢查腳部的變化情況,查看是否有割傷、擦傷、水泡以及其他變化,檢查時,也應查看腳趾縫隙,若下肢有割傷、發紅、水皰、局部發熱、破潰等癥狀,及時對應處理。
(2)叮囑患者每天要用溫水泡腳,溫度計測量體溫,體溫不能高于37°C,不能用熱水袋燙腳且控制泡腳時間不能太長,足部有裂口者,更不能長期浸泡,擦干腳后,在腳面涂上滋潤膏,趾間不需要。
(3)教育患者鞋子一定要舒適寬松,大小超過大拇指半寸即可,穿鞋前,查看鞋內是否有異物,運動時患者要穿上襪子,盡量選擇棉質的,襪邊盡量保持寬松;定期修剪腳趾甲,老年患者可由家人代為修剪,修剪時也不能太短。
(4)足部要保持干爽,出汗量如果過大,在鞋、襪、腳趾縫間撒上爽身粉。
(5)指導患者足部按摩、下肢鍛煉,促腳部血液循環,防止組織壞死以及足部發冷。
(6)若患足有濕疹或足癬,醫務人員知道下接受治療;若足部患雞眼,不能在無醫師指導下,自行刀片切割,防止皮膚破損受到感染
(7)嚴格戒煙。
(8)尊醫囑用藥及飲食治療.控制血糖在正常或基本正常的水平。兩組患者的教育為一周一次,一次1h,連續實施6周。每月到門診復查一次,1年后評價糖尿病足護理知識、行為以及足部情況。
1.3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患者的糖尿病足發生率、干預前后的足部情況(足部皮膚損傷、足癬、自我感覺等);評價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日常足部護理評分。認知評分共5項:早期篩查知識(3項)、糖尿病認知水平(6項)、正確修剪趾甲知識和行為(3項)、合適鞋襪選擇知識和行為(25項)、日常足部護理知識以及行為(14項),一項1分,正答1分,不正確0分,共51分。足部護理評分:運動神經功能、自主神經功能、感覺神經功能、下肢大血管狀態、趾甲、足部畸形、足部皮膚,異常一項1分,正常0分[1]。1.4數據學分析本次研究資料采用SPSS18.5軟件包分析,用X2、t檢驗計數資料、計量資料,有統計學意義P<0.05。
2結果
2.1比較兩組糖尿病足發生率
對照組糖尿病12例(24.5%),1級2例,2級3例,3級5例,4級2例,觀察組糖尿病3例(6.1%),均是1級,兩組患者的糖尿病足發生率對比,有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護理前后的糖尿病足認知評分、足部護理異常評分
護理前,對照組的.糖尿病足認知評分、足部護理異常評分分別為(18.70±5.52)、(17.81±2.92),觀察組分別為(19.00±6.10)、(17.22±3.20),護理后,對照組分別為(26.75±4.95)、(14.11±3.52),觀察組分別為(33.30±5.90)、(10.12±2.82),護理后兩組患者的糖尿病足認知評分、足部護理異常評分與治療前相比有明顯差異,且護理后組間對比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據統計,當前我國糖尿病足發病率不斷提高,做好其防治工作,已是刻不容緩。糖尿病足發生后,患者表現為慢性、進行性肢端缺血,臨床表現為手足麻木、潰爛,臨床治療時,患者多因足部傷口小,而護理做好護理,容易誘發感染,出現潰瘍、壞死,甚至截肢。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殘、致死的一個重要原因,給患者家庭以及社會均造成較大的負擔。因此,針對性預防糖尿病足的發生,是十分必要的。通過實施糖尿病足的護理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糖尿病足發病原因、危害的了解,教育患者做好檢查工作,有利于早期及時發現病變,及時治療。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實施護理后糖尿病足發生率顯著少于對照組,且糖尿病足認知評分有明顯提高,足部護理異常評分下降,與對照組相比,均有明顯差異,P<0.05。綜上所述,強化糖尿病足的護理教育,可有效預防糖尿病足發生,值得應用推廣到臨床治療中。
糖尿病論文8
【摘要】目的:探討在社區糖尿病預防中給予健康教育的作用。方法:在20xx年6月—20xx年6月選取我社區有慢性病檔案的86名糖尿病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均43例。對照組給予常規疾病預防手段,觀察組給予健康教育進行干預。然后對結果進行分析。結果:觀察組患者對糖尿病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和遵守醫生的囑咐程度都明顯高于對照組,空腹時血糖值及餐后2小時的血糖值明顯低與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社區對糖尿病患者開展社區糖尿病預防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認知度,有利于患者病情減輕,效果甚好。
【關鍵詞】健康教育;社區糖尿病預防;作用分析
近年來,社會經濟水平不斷提高,我國也逐步像老齡化過渡,老年人人口不斷增多。糖尿病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極高。本次研究以86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健康教育對社區糖尿病患者預防的作用,詳細情況如下。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字法原則選取8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86例患者年齡為31—79歲,女性40例,男性46例。觀察組男性患者22例,女性18例。對照組那行患者24例,女性22例。兩組在性別、年齡方面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觀察組采用健康教育預防,對照組給予常規疾病預防手段,對兩組情況進行分析。觀察組健康教育措施主要包括:檢測患者血糖濃度,為患者制定運動和飲食計劃,對于高危糖尿病患者建立干預檔案。健康教育的方法:在社區開展講座,面向全社區糖尿病患者。使其了解藥品的正確使用方式和藥品如何存放,在講解過程中,使患者對糖尿病有更深層次的'了解。講座過后,通過隨機調查的方式調查患者對講座內容的了解程度。在講解時,可以通過視頻等方式直觀地向患者展示糖尿病的危害性。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患糖尿病的原因和癥狀、藥品的正確使用和如何儲存,在治療糖尿病時應該注意的問題,掌握糖尿病的基礎知識,提高患者對其形成一個正確的防范意識,增強抵抗糖尿病的決心,增強患者對糖尿病的抵抗能力。食療是患者進行有效治療糖尿病途徑,告訴患者在日常飲食中,應該少吃多餐,注意日常飲食衛生。運動也是糖尿病預防的有效手段,運動一方面能增強患者的體魄,另一方面,運動有釋放壓力的作用,能夠使患者的心理壓力得到舒緩,宣泄心中的情緒。無論對誰而言,有個健康的心理狀態都有利于生活質量的而提高,運動能幫助患者預防糖尿病。因此,在健康教育中,應該積極引導患者積極運動,形成天天運動的習慣。但是,運動也需要注意量,不能運動過多,要保持一個合理的運動量。自我監督:糖尿病的恢復與預防主要看患者,所以患者要積極配合醫生治療,使醫生的治療措施變得有效。所以,患者要學會對自身的病情進行自我檢測,自己日常中的飲食、藥品使用情況、各個時間的血糖情況,都要進行記錄。在這過程中如出現不適情況應及時向醫生反應。1.3統計標準采用調查或實際訪問的形式對患者對糖尿病的知識掌握程度進行了解。主要包括:糖尿病的癥狀、產生原因、糖尿病的主要規則和存放要求。是否能正確地使用測量儀進行血糖濃度的測量,能否積極地進行自我檢測,在日常生活中到是否注意正常飲食,是否積極地進行了體育運動。醫生對正確用藥的額人數進行統計,記錄患者空腹3天后的血糖變化。
1.4統計方法
采用統計學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對糖尿病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
觀察組對糖尿病引發原因、癥狀、藥品存放原則、使用原則、檢測血糖知識的掌握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患者聽從醫生囑咐的調查結果
觀察組對于醫生的囑咐用藥聽從情況、注意飲食方面及鍛煉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患者餐后2小時后血糖測量值
觀察組患者空腹2小時后的血糖濃度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對糖尿病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和遵守醫生的囑咐程度都明顯高于對照組,空腹時血糖值及餐后2小時的血糖值明顯低與對照組,說明了健康教育有利于糖尿病病情的緩解,在社區糖尿病預防工作中具有顯著效果,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麗燕.鄭修霞.李明子,等.健康教育在社區糖尿病一級預防中的作用[J].解放軍護理雜志,20xx,12(2):45—48.
糖尿病論文9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節制飲食的生活習慣導致過渡的營養殘留機體,引起內分泌代謝的紊亂,可出現俗稱的“富貴性疾病”,而糖尿病是其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糖尿病屬于慢性終身性內分泌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其后期對心腦血管等各系統所造成的并發癥嚴重危害了人類生命安全。然而目前臨床對于糖尿病的治療仍存在一定缺陷,藥物始終無法達到最終治療目的。健康教育是目前針對糖尿病提出的最佳防治手段,根據分階段的糖尿病護理,盡可能達到控制血糖、防治疾病進一步惡化的護理結局。然而目前國內外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模式多元化,諸如傳統教育模式、全程教育模式、護理程序模式、基于問題的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育模式等,至今仍無一被公認的模式。而其中PBL教育模式在糖尿病健康宣教中的地位較被廣大臨床工作者認可。因此,本研究探討應用PBL教育模式在分階段糖尿病管理中的臨床效果,成效較為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內科20xx年8月—20xx年1月收治的98例病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病人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的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②無合并嚴重感染、肝腎功能重度損害、腫瘤、心腦血管疾患等問題。③無智力、精神障礙,具有一定文化水平,能配合學習及調查研究。④ 病人依從性好,自愿入組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9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23例,作者簡介:劉麗君,主管護師,本科,單位:511400,廣東省婦幼保健院;阮景、何玲玲、鐘桑桑、溫美花單位:511400,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年齡40歲~70歲(45.8歲±4.6歲),病程1年~23年(11.6年±2.4年)。觀察組中男28例,女21例,年齡41歲~70歲(46.3歲±5.1歲),病程1年~22年(12.8年±2.1年)。兩組病人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臨床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管理方法
統一由專門的護理人員成立健康宣教小組,建立健康管理檔案,登記每個病人的信息、治療經過、血糖控制及依從性情況。同時,健康宣教組人員應根據宣教內容需要,制定相關宣教方案,組織相關的學習。本研究針對糖尿病病人同意采用分階段管理模式。分階段糖尿病管理的運行模式具體如下:由專業知識豐富的護理人員對入組病人根據病情進行分段管理,包括評估、調整、維持、并發癥篩查的四個階段。按照相應階段的標準,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定期隨訪,掌握治療效果。①評估階段:此階段目的'是將入組病人的資料收集,結合輔助檢查對其病情程度的評估。②調整階段:糖尿病病人的治療目標是糖化血紅蛋白值控制小于7%,血壓小于130/80mmHg(1mmHg=0.133kPa),低密度脂蛋白小于2.6mmol/L。當病人不符合此標準,則歸納于此階段,由醫生結合臨床情況,按需進行個體化治療。同時輔助相應的護理健康教育。調整階段病人應保持固定的每2周1次門診隨訪。③維持階段:當病人經治療后各項指標達標,則需堅持現有的治療方案,歸納此期病人為維持階段,維持階段病人需每月進行1次門診隨訪。④并發癥篩查階段:所有病人每半年進行1次并發癥篩查,對腎臟、眼底、心腦血管、足部、皮膚及口腔等全面篩查。
1.2.1 對照組管理方法 分段護理管理模式下,采用傳統的健康宣教模式,病人入組后,健康宣教周期為6個月。通過發放由健康小組人員收集相關糖尿病內容后制定成的《健康宣傳手冊》,同時組織入組成員每周進行一次講座,通過多媒體教學的模式進行糖尿病相關知識的宣教。
1.2.2 觀察組管理方法 分段護理管理模式下,采用PBL教育模式,健康宣教周期為6個月。PBL教育模式是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模式,告別傳統教育觀念,重點是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PBL的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填鴨式的教育,通過讓學習者激發學習的興趣,由被動化為主動。具體實施內容如下:①成立糖尿病宣教成員組,包括內科的醫生、糖尿病專業知識培訓護理人員、營養師。根據以問題為導向的教育模式,成員組通過針對現階段糖尿病病人普遍遭遇的問題進行收集、總結及歸納。完善相應的“問題大全庫”,并針對相應問題給予合理的解答。將觀察組病人分為5組,每組9例或10例組成。組織病人每周進行1次知識講座,向病人介紹糖尿病的相關知識及治療手段,包括藥物、運動、食物、心理、并發癥防治等多元化教育內容。②建立PBL教學模式平臺,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方式重點在于病人提問,導師解答的模式。健康宣教組人員應以引導式、討論式、啟發式的方法讓病人發掘問題,產生疑問。如通過典型的病例分析,號召小組成員進行病案討論。PBL教學模式的教育過程分為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自學和收集信息、論證假設。此過程提高了病人自我思考及邏輯轉換能力。在學習及收集資料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新問題一并收集在“問題大全庫”中,便于后來人員的繼續學習教育。當小組成員陳述相關問題后,應及時組內討論及進一步解決問題。通過相互間的學習指導,力求完美解答問題。疑難問題由宣教導師收集后,進行全體成員探討,通過不斷地提問及解答模式,鞏固所有病人的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識。③健康宣教導師對每位病人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評價,對PBL課堂表現不佳的病人,應進行相關指導,針對個體情況提出相應的要求。每輪研討課題結束后,再安排下一課題,重新讓病人進行學習與思考。PBL教學模式輔助病人對糖尿病的各階段相關知識不斷深入了解,間接讓病人對待疾病的態度朝積極方向潛移默化,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6個月采用自制調查問卷表對兩組病人進行自我疾病了解程度及防治知識調查(包括了解、基本了解及不了解),總了解率=(了解+基本了解)×100%。②采用調查問卷表,記錄并評價并兩組病人健康教育前后的自我管理能力,包括病人自我血糖監測、遵醫服藥行為、合理飲食控制、堅持運動鍛煉、自我足部護理5項內容。③監測病人健康宣教前后的糖化血紅蛋白值變化情況。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版軟件進行統計學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來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形式表示,采用t檢驗。檢驗水平采用α=0.05。
2 結果
2.1 兩組病人健康教育后對自身健康狀況及疾病防治知識了解程度比較。
2.2 兩組病人健康教育前后自我管理能力情況比較 健康教育后兩組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均提高,且觀察組病人的提高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
2.3 兩組病人健康教育前后糖化血紅蛋白指標控制情況比較。
3 討論
糖尿病作為中老年人高發的內分泌疾病,其并發癥更是危害到人類的健康。據相關流行病學數據表明,通過合理的危險因素管理及治療指標調控,能夠有效降低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率。因此,本研究通過采用分階段糖尿病護理的模式進行糖尿病病人管理,旨在盡可能地提高病人血糖的調控,增加治療成效。然而,單純的分階段糖尿病病人管理仍無法滿足于對糖尿病病人的管理,糖尿病防治措施“五駕馬車”中,健康教育被譽為引路之馬,由此可見健康教育是糖尿病防治中的關鍵。如何進行合理、正確的健康教育路線成為臨床醫護人員熱議的話題。
本研究通過開展PBL教育模式,告別了傳統健康教育模式的單調,通過以病例為診治問題的中心,使病人由被動學習轉換為主動探索的角色,將糖尿病的綜合知識串聯起來,相互學習。同時配合指導者的從旁引導,加深及鞏固病人對糖尿病知識的印象,從而引身自鑒,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最終起到有效控制血糖的目的。本研究結果顯示,PBL教育模式組對自身健康狀況及疾病防治知識的總了解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自我管理能力也較對照組病人明顯提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在為期6個月的PBL模式下實施健康教育,病人的糖化血紅蛋白值指標獲得顯著降低,且明顯優于對照組病人,標志了該教育模式的成功。然而在PBL教育中,由于幾例病人因為經濟負擔過重,所以導致無法嚴格按照教育標準進行自我監督,影響到了宣教效果。因此,在終身性糖尿病分段護理管理中,如何降低糖尿病病人治療經濟負擔也成為我們思考及棘手的問題。
綜上所述,PBL教育模式應用在分階段糖尿病護理管理中成效明顯,能夠提高病人自我管理能力,有效控制血糖,防治病情進一步惡化,進而提高了病人整體生存治療。
糖尿病論文10
病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而糖尿病教育則是貫徹三級預防的關鍵。在糖尿病的治療過程中應對患者進行全面、個性化的輔導,良好的健康教育可以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學會自我管理,積極配合治療,達到良好的治療目的,有效地防止糖尿病急慢性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
1 糖尿病基礎知識的宣教
糖尿病是一組以慢性血葡萄糖(血糖)水平增高為特征的代謝疾病群,是伴隨因胰島素分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紊亂。其主要是因遺傳因素、環境因素、自身因素、精神因素導致自身免疫功能障礙造成的。糖尿病的臨床表現是以代謝紊亂癥候群即“三多一少”(多尿、多飲、多食和體重減輕)為主。診斷標準:①有糖尿病癥狀并且隨意血糖≥11.1mmol/L。②空腹血糖≥7.0mmol/L。③葡萄糖耐量檢查2小時血糖≥11.1mmol/L。符合上述標準之一的患者,在次日復診時仍符合三條標準之一者為糖尿病患者。
2 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導
心理治療對糖尿病的控制非常重要。樂觀穩定的情緒有利于維持病人內在環境的穩定,而焦慮的情緒會引起一些應激激素如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及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從而拮抗胰島素,引起血糖升高,使病情加重。糖尿病病程長,大多數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異常,如角色缺如、角色強化等。正確的精神狀態和對疾病的態度應該是在醫生正確指導下,發揮主觀能動性, 學習 防治糖尿病知識,通過尿糖和血糖的監測,摸索出 影響 病情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掌握自己病情的特點,有堅強的信心和毅力,認真治療而不緊張,堅持不懈地進行合理的飲食、體力活動,勞逸結合。以正確的藥物為基礎,通過心理治療的配合,達到有效的控制和防治糖尿病的目的。
3 糖尿病的飲食治療
飲食療法是治療糖尿病的基本措施,這一基本措施并不因糖尿病的治療 方法 而改變。只有藥物與飲食相結合,才能更好地控制血糖,防止疾病發展。
3.1 控制總熱量是糖尿病飲食治療的首要原則:既要考慮充分減輕胰島β細胞的負擔,又要保證機體正常生長發育的需要 。根據病人的標準體重和勞動強度,制定其每日所需的總熱量。總熱量中的50%~55%應來自碳水化合物,主要由糧食來提供;15%~20%的熱量應由蛋白質提供;其余25%~30%的熱量應由脂肪提供,脂肪包括烹調油。
3.2 均衡飲食。三大營養素的組成比例要合理,在限制總熱量的前提下,以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尤其是飽和脂肪酸的攝入)、適量蛋白質為宜;食物要多樣化,谷類、薯類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蔬菜、水果類主要提供膳食纖維;動物性食品主要提供含必需氨基酸的蛋白;豆制品主要提供植物蛋白;要以植物性食品為主,熱能來源以糧食為主,多選用綠色蔬菜;粗細搭配,提倡高纖維飲食;食鹽要限量,每天不超過10g為好;注意補充微量元素食品,如含硒、鉻、鍺等食品。
3.3 早、午、晚三餐進食要定時定量,避免隨意增減食量,這樣才能達到血糖穩定。正餐時防止血糖偏高不能吃太多,必要時可在正餐之間及睡前加餐,主要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點心為主,以減少因藥物而導致低血糖的機會,特別是注射胰島素的病人。
3.4 隨身攜帶零食。為防止藥物治療特別是注射胰島素時出現低血糖現象,外出時可隨身攜帶餅干、糕點、木糖醇等代糖食品,在發生心慌、饑餓等低血糖反應時服用。
4 糖尿病的運動 治療
適當的運動,可以增強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使肌肉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血糖下降,改善代謝紊亂。最適合糖尿病患者的運動是持續而有 規律 的中強度的運動,如騎自行車、步行、慢跑、游泳、跳舞等有氧運動,以運動后不感到疲勞為宜。糖尿病患者運動時要注意預防誘發低血糖,運動宜在餐后血糖升高時進行,這樣有利于降低血糖。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較低,易發生感染性合并癥,故運動后注意保持皮膚清潔。中老年患者在運動前應進行全面體檢,運動時間和強度也要相應調整。
5 糖尿病的藥物治療
5.1 口服治療藥物。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治療糖尿病的口服藥物有以下五類:磺脲類、雙胍類、糖苷酶抑制劑、胰島素增敏劑(噻唑烷二酮)、甲基甲胺苯甲酸衍生物。
5.2 胰島素注射。胰島素使用適應征:Ⅰ型糖尿病—關注LADA早期胰島素注射、Ⅱ型糖尿病、口服藥失效(除外不配合, 自我關懷差或僅有失效 歷史 )、急性并發癥或嚴重慢性并發癥、應激情況(感染、外傷、手術等)、嚴重疾病(如結核病)、肝腎功能衰竭、妊娠糖尿病、各種繼發性糖尿病(胰腺切除、腎上腺皮質激素增多癥、慢性鈣化性胰腺炎等等)。
胰島素分為短效類:普通胰島素,中性胰島素,人胰島素—諾和靈R,優泌林R;中效類:諾和靈N,優泌林N,預混胰島素—諾和靈30R,優泌林70/30;長效類:PZI。
5.3 中醫中藥輔助治療。
總之,無論患者進行哪種降糖治療,醫務人員都要向其講解藥物的劑量、用法及用藥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并介紹降糖藥飯前飯后服用的不同類型,用藥要準確,特別在聯合用藥時更應小心謹慎。胰島素治療在飯前半小時注射,必須按時進餐,抽取胰島素劑量必須準確。不管是口服降糖藥還是注射胰島素,均應定期監測血糖,根據血糖情況,由醫生調整藥物劑量。同時防止患者亂用土方、秘方以免 影響 治療。
6 預防并發癥的指導
糖尿病病人應定期進行全身體檢,特別是對眼、肝腎功能、血脂、血壓等的.檢查。注意保持身體清潔,避免損傷,囑患者經常用清水擦洗身體,特別注意保持口腔、會陰、足部的清潔,皮膚出現瘙癢時盡量少抓以免抓破。穿寬松柔軟透氣好的衣服、合腳舒適的鞋襪,不要過緊。使用熱水袋時水溫不宜超過50℃,以免燙傷,如發現皮膚破損及時處理預防感染。如出現心慌、出汗、惡心嘔吐以及有明顯的饑餓感等低血糖情況,應立即喝糖水和進食,防治低血糖的發生。由于各種原因停用降糖藥物或飲食過量誘發酮癥酸中毒,出現疲倦、食欲不振甚至昏迷,應立即送附近 醫院 進行救治。
7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監測
自我監測可使患者全面了解自己的用藥水平和控制水平,若沒有自我監測,那么之前的所有治療都是盲目的,沒有對比性。所以糖尿病患者要定期去醫院進行監測,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購買一臺血糖儀,這樣就可以隨時隨地監測血糖,便于調整用藥及更好的控制飲食,避免高血糖發生,繼而減少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通常一天可測4次血糖:1次空腹血糖,3次餐后兩小時血糖。如為剛確診的患者、服用易引起低血糖的口服降糖藥時或注射胰島素的患者應該增加監測次數。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對象不僅僅是糖尿病病人,還應包括普通人群、高危人群、患者家屬,也不能只依靠醫生進行宣教,還要把營養師、運動師、護士、社會工作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采取形式多樣、易懂易學的宣傳教育,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健康教育體系,真正達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糖尿病論文11
1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
1.1典型癥狀疲乏、倦怠,尿量增多,口渴,飲水量增加,易饑餓,飯量增加,但是體重減輕。簡言之為多尿、多飲、多食及體重減輕,即“三多一少”。
1.2病理變化血管病理變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目前威脅糖尿病病人生命最嚴重的病理為心血管病變,約70%以上病人死于心血管性病變的各種并發癥。
2健康教育
2.1宣傳健康教育的方法
在社區宣傳健康教育的方法,對糖尿病患者以及家屬進行耐心的說教,讓他們對糖尿病的相關知識進行充分的認識,并讓他們清楚糖尿病屬于終身性疾病,根據目前的醫療水平是沒有辦法根治的,在治療上必須要堅持長久治療。宣傳:工作人員上門宣傳、發放有關的資料、定期的舉行糖尿病的專題講座等[2]。促使社區的人們破除迷信,堅信糖尿病是可防可治的,并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文明的生活方法,從而增強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良好的心態,以便做到有病早治、無病早防。最終將糖尿病的發生控制在萌芽狀態并及時的治療,以減輕患者的困擾及其所帶來的負擔。
2.2所宣傳的內容
第一,血糖的正常值以及波動的范圍,定期監測血糖值和尿糖值的重要意義。第二,日常飲食的基本原則、對進食的科學選擇、進食定量熱量的計算。第三,糖尿病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和穩定的情緒。第四,保持定時定量的運動,還要選擇適宜的運動種類以及相關的`注意事項。第五,口服降糖藥的種類、配伍禁忌、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服藥的時間以及劑量等。第六,胰島素的使用、保存、劑量、注意事項。第七,對低血糖的預防措施、識別和處理的方法。
3具體的實施
在社區中,工作人員要免費為人群檢查血糖、尿糖值,并且還要建立相關的糖尿病健康檔案。同時,還要進行定期的健康咨詢和進行健康指導。針對血糖值不穩定的患者要派專業人士上門去診治并護理,以保證合理完善的治療糖尿病。若患者居家仍血糖不穩定的需要送進醫院進行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步步高論文發表網創辦伊始,致力于為各行各業職稱評定客戶提供臨床醫學論文下載、護理醫學論文快速發表、外科醫學職稱論文職稱論文論文寫作指導等服務。
3.1提倡營養干預法
3.1.1合理的控制總的熱量以維持標準的體重糖尿病患者在恢復的期間所攝入總的熱量最好是達到或者是維持理想的體重為最佳。降低總的熱量能有效的降低體重之后改善患者的血糖值,降低胰島素的抵抗。針對糖尿病患者每天能量的供應應該結合患者的提醒、體力活動、病情的恢復情況等進行計算。從而做到個體化的治療。
3.1.2平衡膳食。在中國居民的膳食指南中,平衡膳食是核心,同時還是對糖尿病進行營養治療的基礎[3]。針對糖尿病患者的膳食要多樣化,即要營養還要合理。糖尿病患者每天應該均勻的攝入蔬菜、水果、谷薯類、等食物,不能偏食。在搭配食物方面應該做到:主食以粗細搭配,副食要以葷素搭配;第一,我國膳食中主要是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要的來源,占總熱能的50%~55%,那么糖尿病患者應該減少或者是禁忌單糖以及雙糖的攝入量。第二,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忽略脂肪,應當將體內的飽和脂肪酸控制在10%左右,限制膽固醇的攝入量在300mg/d以下。第三,要豐富糖尿病患者的膳食纖維、無機鹽以及維生素的量,患者要戒煙并限制飲酒量;由于膳食纖維能有效的降低血糖并且還能改善葡萄糖的耐量作用,每天所攝入的量為20~30g,同時還要補充B族維生素。第四,患者要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每天最好5~6次,再根據實況適當的加餐。
3.2運動指導
糖尿病患者要進行適量的運動有助于消耗體內部分的熱量,以降低脂肪在體內的堆積,促使肌肉的發達,豐富血液的運作,還能增強患者的體質,并且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從而有效的控制血糖。針對未經降糖藥治療的輕型糖尿病患者首選的運動類型是空腹運動,而且用降糖藥物治療的患者通常是在進食止嘔的1h再進行運動,一般運動的類型要選擇合適的強度、有規律的有氧運動為最佳【3】。社區工作人員也可以組織中老年人組成小組在適宜的天氣下進行慢跑2-3km,在到達規定的地點之后讓老年人做一些小游戲,便于緩解。
4總結
總而言之,社區健康教育對控制糖尿病,提高生命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社區健康教育是醫務人員通過對糖尿病患者出院指導、電話隨訪、講課座談、系統地向患者及家屬講授糖尿病基本知識和自我監測技能,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遵醫行為,達到確保治療和護理的連續性,使各種醫療、護理、保健方面的措施能得以充分、全面貫徹并取得最佳效果。針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對病人和家屬施教中要形式多樣,以增強患者的興趣和積極性,針對患者提出的實際問題進行討論,加深理解,請病人控制好或應用較好的家屬講經驗,談體會,為新患者增加信心。②根據接受對象的需求,以系統理論為主輔以知識手冊自學;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差的農村老年患者要細心、心理狀態差、做好心理疏導、消除顧慮。③要求施教者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及時更新知識,提高教育能力,完善方法。
參考文獻
[1]樊學翠,張培芳,侯元華等.健康體檢人群糖尿病相關知識的調查[J].護理學雜志,20xx,22(19):15.
[2]李慶霞,馬現艾,陳冬云.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及臨床指標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xx,12(20):14-15.
[3]王健.社區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探討[J].內蒙古中醫藥,20xx,28(15):123.
糖尿病論文12
1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對象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的對象不再是單純的患者,護理中的人包括個人、家庭、社區和社會4個層面。護理的最終目標不僅是維持和促進個人高水平的健康,而且更重要的應是面向家庭,面向社區,最終達到提高整個人類社會的健康教育水平。同樣,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對象不僅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對象包括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家屬以及陪護人員乃至整個家庭、社區和社會。其中糖尿病又有性別、年齡、病情輕重、糖尿病類型以及社會角色等方面的區別,并且整個教育對象又存在知識結構方面水平的差距,因此健康教育要因人而異。
2糖尿病健康教育內容
2.1基礎知識指導
向患者講解糖尿病的定義及癥狀、分型、并發癥及誘發因素,使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的表現,及時進行綜合治療。護士依據權威機構(如美國糖尿病協會)認可的護理指南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和醫療服務等干預,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2.2飲食指導
飲食控制是糖尿病的基礎治療方法,糖尿病教育對科學控制飲食起著重要作用。飲食控制治療原則:①每日熱量計算:按患者性別、年齡、身高計算理想體重,參照理想體重和活動強度計算每日所需總熱量。②蛋白質、脂肪、糖類分配:每日攝入蛋白質0.8g/kg,老年患者適量增加,可進食不飽和脂肪酸(如植物油),限制膽固醇攝入,如蛋黃、動物內臟等,占總熱量的20%~30%。糖類用粗糧代替精糧,如芥麥面、玉米面、米飯,占總熱量的50%~60%。③三餐分配:早、中、晚三餐熱量分配為1/5、2/5、2/5,根據熱量、血糖情況適當調整,忌食含糖量高的食物。
2.3運動指導
運動可以加速糖代謝、減少脂肪堆積、減輕胰島素抵抗,同時還可提高免疫力、促進心臟健康,使人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減少心理疾病的發生。長期規律的有氧運動可以增加葡萄糖的利用和胰島素敏感性,減輕炎癥反應,從而延緩或預防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研究提示,有目的的生活方式干預1年,可以減輕體重、改善代謝控制、減少藥物劑量、降低心血管危險因素。運動時要注意個體化和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一般選擇快步走、慢跑、騎自行車、游泳、跳舞、打太極拳等有氧運動。空腹不宜參加體育鍛煉,以餐后90min為宜。美國糖尿病協會推薦運動的強度可以心率作為指標,應控制在該年齡所達到的最高心率的60%~80%,運動前應有5~10min放松,每周散步3~4次,每次30min左右,身體發熱或微微出汗,運動后,自覺精神充沛,睡眠好,雖然稍感疲乏、肌肉酸痛,但休息后可以消失,次日感覺體力充沛,有運動欲望,表明運動量適宜。
2.4用藥指導
用藥指導包括藥物的種類、作用特點、用法、不良反應及藥物保存方法等。如磺脲類藥物應在餐前30min服用,雙胍類藥物宜餐中或餐后服用,糖苷酶抑制劑應在進食第1口飯后服用。教會患者注射胰島素的方法、技巧及注射部位的選擇,強調“三準一注意”,即時間準、劑量準、劑型準、注意注射部位不同吸收速度不同。注射胰島素要在餐前30min皮下注射,注射胰島素后30min內進餐,防止低血糖發生。由于注射部位、注射深度、溫度及運動等因素會影響胰島素的吸收與注射效果,而各部位皮下組織胰島素吸收率的變化是引起血糖濃度波動的重要因素。有試驗顯示,腹部胰島素吸收率最快,然后依次為上臂、臀部、大腿,對患者來說腹部較其他部位更具有可視性,便于患者自我操作和護理。因此,腹前壁皮下注射為較理想的方法之一。注射胰島素的主要不良反應為低血糖,應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低血糖反應的主要表現及處理方法,使他們對低血糖反應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和識別能力,并能及時進行自救或施救。
2.5并發癥預防指導
預防并發癥的指導強調堅持有效降壓、調脂、抗凝、擴張血管、戒煙等治療對延緩各種慢性并發癥的重要性;保持二便通暢,以免誘發視網膜剝離和心腦血管意外;積極預防皮膚、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的感染;加強足部自我護理;講解老年患者低血糖的`特殊表現、主要原因、危險性以及預防與自我救治的方法。楊泉等對100例糖尿病眼病患者進行調查,發現患者對糖尿病眼病防治知識了解甚少。糖尿病眼病和糖尿病足是常見的慢性并發癥,糖尿病眼病早期往往沒有癥狀,要定期檢查眼睛。糖尿病導致的截肢較非糖尿病患者高20倍,已經證實超過85%的截肢可以通過充分的足部護理而避免。重視糖尿病患者的足部護理,每日檢查雙足1次,選擇預防糖尿病足的保護性鞋子,有效預防高危人群足潰瘍的發生,盡量隔天更換鞋款,以免腳部同一位置長期受壓,也可通過足部壓力計了解壓力分布,利用特殊矯形鞋子或矯形器改變患者足部壓力。
2.6心理指導
加強護患溝通,尊重患者,主動與患者談心,注意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及心理狀況,樂觀穩定情緒有利于維持內環境的穩定,而焦慮會引起血糖升高,使病情加重。護士應指導家屬積極參與并協助安排患者的日常生活,使其以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療。通過護士有計劃地實施健康教育,使患者確信糖尿病是可控制的,糖尿病的并發癥是可防、可治的。
2.7血糖監測
糖尿病患者的病情隨時都會變化,治療方案隨時需要調整,血糖監測是調整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指尖血糖測試是重要的血糖測量方式,可幫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血糖水平。動態血糖監測系統是近年來投入臨床使用的新型持續動態血糖監測系統,臨床上通過連續72h監測皮下組織液葡萄糖濃度,能自動準確記錄患者的血糖值及相關事件(服藥、飲食、運動等),有效指導糖尿病患者個體化治療方案,提高治療依從性,為控制患者血糖及糖尿病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臨床治療依據,是目前血糖監測最有效方法之一。
3健康教育方法
3.1社區教育
糖尿病健康教育多采用社會輿論宣傳、集中宣傳教育、經驗交流、個別指導、自學、舉辦學習班、咨詢門診或熱線服務、定期進行家庭訪問和電話交談、糖尿病防治有獎知識競賽病、友聯誼活動等形式。利用報紙、雜志、書刊、廣播、電視、錄象、多媒體電腦等宣傳健康教育,以幻燈、投影、播放糖尿病教育專題錄相帶等形式系統講解糖尿病基礎知識,通過病歷討論及展示食物模型講解均衡飲食、食品交換法,還可在糖尿病教室以宣傳展、圖片形式宣傳有關糖尿病知識、提供糖尿病基本知識及有關內容的宣傳閱讀材料。對患者演示血糖儀的使用方法、步驟,指導尿糖、尿酮的測試方法,示范胰島素的抽吸注射方法及胰島素筆的使用。利用糖尿病提供咨詢服務,以心理學方法指導糖尿病患者的行為調整、放松訓練和咨詢等。
3.2自理模式
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方法是近年來國際上興起的針對慢性病患者的治療和管理方法。患者自我管理是指在專業人員的協助下,患者承擔一定的預防性和治療性保健任務,在自我管理技能支撐下進行自我保健,從而樹立患者對自身健康負責和糖尿病可防、可治的信念,提高患者隨訪管理的依從性。通過培訓、咨詢、指導、健康教育等方式,促進患者糖尿病防治知識和技能的提高,使其具備自我管理能力。為患者提供自我管理技術支持和基本管理工具。
4健康教育效果評價指標
4.1評價指標
血糖、血脂、糖化血紅蛋白、血壓及體重指標達標率是常用的評價指標,能比較客觀地反映健康教育的實際效果。
4.2知識、信念、行為水平
以知識、信念、行為為基礎,采用自行設計的糖尿病知識問卷、行業調整問卷等評價患者教育的變化。目前,我國對糖尿病健康教育效果的客觀評價很少,急需建立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效果評價體系。
5糖尿病健康教育展望
在美國,對確診的糖尿病患者,首先不是到專科醫生那里去就診,而是被安排到指定的糖尿病教育機構去免費學習,由受過職業訓練的糖尿病教育工作者傳授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模式,通過生動的講課方式,把預防、控制糖尿病知識教給患者。而在我國,這方面做的最為欠缺,很多糖尿病患者根本沒有科學的自我管理意識和知識,更不用說偏遠地區的患者了。因此,逐步提高糖尿病教育水平,培養專業的宣教人員,同時注意教育的延伸,將健康教育進行到底是必行之路。有作者提出可建立龐大的糖尿病教育與防治網絡,包括醫院教育、社區教育和整個社會大環境的糖尿病教育。為確保教育內容能被理解和接受,社區護士在教育過程中應考慮患者的文化水平、心理承受能力、種族等,選擇合適的地點、采用適當的語言,靈活的講授糖尿病知識。
糖尿病論文13
我們社區人口達2萬人,糖尿病發病率為4%,患病率為6%。我們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站計劃在20xx年12月前,舉辦糖尿病健康教育學習50次,在社區醫院或居委會由社區醫生講課,以圖片、多媒體等多種形式為社區居民講解糖尿病知識,在社區內普及糖尿病知識,提高社區居民對預防糖尿病知識的知曉率,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適當的體力勞動,控制體質量、合理膳食、預防感染。教會居民識別糖尿病的癥狀和就醫應當做的輔助檢查項目。采取分年齡段的方法,由高危人群逐漸向普通人群轉移并采取結合健康普查的方式,進行組織社區居民定期測血糖、尿糖、篩查高危個體,建立糖尿病人的社區檔案,建檔率達60%。實施動態管理,管理率達60%,控制率達40%。防治知識率65%,參與率70%,生活質量改變程度為50%。
1 糖尿病長期血糖控制不良可引起多系統損害
糖尿病是一種由于胰島素分泌絕對和相對不足,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征,伴有蛋白質、脂肪、水、電解質代謝紊亂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與遺傳、自身免疫及環境因素有關。長期血糖控制不良可引起多系統損害,導致眼、腎、神經、心臟、血管等組織的慢性進行性病變,晚期常伴有酮癥酸中毒昏迷而危及病人的生命。
1.1 臨床表現典型癥狀為“三多一少”即多飲、多食、多尿、體質量減輕。
1.2 糖尿病分型及特點1型糖尿病:青少年起病者,起病急,癥狀明顯,有酮癥酸中毒的傾向;起病者發病較緩,癥狀隱匿,一些患者僅有輕度的高血糖,在感染或其他的應況下迅速惡化,發展為嚴重的高血糖,最終需用胰島素進行治療。2型糖尿病:多見于40歲以上的成年人,起病緩慢、隱匿,常因慢性并發癥、伴發病或于健康體檢時發現,多數患者不需要依靠胰島素治療維持生命。其他還有非凡類型糖尿病:包括胰腺疾病、損傷、藥物或化學物質作用、激素作用、某些遺傳病、胰島素受體病變等導致的糖尿病及妊娠期糖尿病。
2 健康教育的目標
使血糖達到并接近正常水平,消除癥狀或延緩并發癥。通過開展健康教育,滿足患者對糖尿病相關知識的需求,并在飲食、運動、用藥、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心理調節等方面進行主動的調控,增強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治理和自我保健能力。
3 科學飲食
3.1控制總熱量,使體質量達到并維持標準水平,限制脂肪的攝入,適量選擇優質蛋白,減少或禁忌單糖或雙糖的食物;平衡膳食,食物選擇應多樣,谷類是基礎,多吃粗糧、蔬菜等高纖維的食物;減少鹽的攝入,烹調時使用植物油;堅持少量多餐,定食、定量、定餐;多飲水、限制飲酒。
3.2合理分配如為三餐可分配為1/5、2/5、2/5,或1/3、1/3、1/3;也可按4餐分配為1/2/2/2/7。
4 體育運動
4.1運動的作用堅持體育鍛煉有減肥和降低血糖的作用,因此應鼓勵病人積極的參與運動。體育鍛煉對糖尿病患者有很大益處,向患者說明運動療法的基礎知識
4.2 運動的方式(1)首選的運動方式是步行,飯后1小時運動最合適。每次20~30分鐘,以不疲勞為度,每周3~4次。(2)運動前多飲水。(3)隨身攜帶易于吸收的糖果、飲料等以預防低血糖反應,并佩戴糖尿病病人信息卡。(4)運動前應做5~10分鐘的低強度活動。(5)穿柔軟棉線襪、合腳的運動鞋。
4.3運動的注意事項(1)血糖大于15mmol/L患者不宜運動。(2)糖尿病腎病者不宜運動。(3)收縮壓大于180mmHg者不宜運動。(4)晨起時動作宜緩,不可劇烈,防止血液集中頭部發生腦血管意外,保持大便通暢,防止因腹壓增壓而血壓升高,運動時應由家人陪伴,防止跌倒。
5 科學用藥
藥物治療包括口服藥物和注射胰島素:
5.1口服藥物當常規劑量的單一藥物不能使血糖得到有效控制時,就應及早采取聯合用藥,一般應用2種藥物,最多可用3種藥物。口服降糖藥要遵循服藥時間
5.2胰島素的自我應用
5.2.1適合人群:一般情況下,Ⅰ型糖尿病人及Ⅱ型糖尿病人口服藥物效果不佳者應注射胰島素。
5.2.2注射部位及方法 上臂三角肌下緣、腹壁、后背、大腿前及外側,皮下注射。經常更換注射部位,重復注射部位要間隔8周以上,以免發生皮下硬結,影響藥物吸收。如果需要用混合胰島素應先抽取速效胰島素,再抽取中或長效效胰島素,為防止皮膚感染,取好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注射前皮膚嚴格消毒等。
5.2.3注射胰島素應嚴格保證餐前30分鐘,防止低血糖反應的發生。
5.2.4低血糖反應的表現及處理 低血糖反應表現為疲乏、饑餓感、頭暈、出汗、心悸,重癥患者可引起昏迷。一旦出現低血糖反應, 應立即停止活動,臥床休息,進食糖水100~200ml或甜點心,及時到醫院就診。
6 行為矯正
良好的生活方式是提高糖尿病病人生活質量的基礎。很多糖尿病病人存在著較為嚴重的不良嗜好及飲食習慣,如吸煙、飲酒、喜食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因此要矯正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使糖尿病病人做到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
7 病情監測
由于糖尿病易引起心、腦、腎、血管、四周神經及眼的.慢性并發癥,因此要定期監測血、尿常規、血糖、肝腎功能、心電圖、眼底和神經系統的檢查。同時注重皮膚的清潔衛生,每晚用溫水泡腳,按摩足部,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肢體壞疽。
8 自我監測
8.1尿糖監測 指導病人用尿糖試紙監測尿糖的方法及結果的判定。
8.2血糖監測 為病人演示血糖儀的使用方法及指導結果的判定。
9 糖尿病的并發癥較多,預防病變,應做到
9.1經常保持個人衛生清潔,著裝宜棉質、寬松、柔欽、勤換內衣、勤剪指甲,防止抓傷皮膚,引起感染。
9.2注意用眼衛生,經常閉養神,不可過多看電視、看書刊等。
9.3注意休息,勿勞累,冬季注意保三暖,即頭暖、背暖、腳暖,防止外邪侵入而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9.4晚睡前用溫熱水泡腳,水溫低于50℃,以促進血液循環,利于睡眠。
10 心理護理
心理護理是提高糖尿病病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由于糖尿病的病程長,并發癥多,因此,大多數的病人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在進行健康教育時應針對病人的病情,耐心細致的進行心理護理,幫助病人和家屬正確的對待疾病,鼓勵病人參加適當的體力勞動和社會活動,以此來消除病人焦慮、抑郁、懼怕等負性情緒。
在我們社區醫務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社區居民對糖尿病的知曉率會逐漸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也會逐步提高。
糖尿病論文14
【摘要】目的研究社區管理聯合運動干預對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影響。方法以社區醫院在20xx年3月到20xx年4月期間管理的T2DM患者為例,共98名,隨機均分為兩組,觀察組采用社區管理聯合運動干預的管理方式,對照組只采用社區管理干預的方式。然后對患者在干預前后的不良習慣、血糖、血脂等指標的變化進行統計和分析。結果經過半年的管理干預后,可以發對照組患者的不良習慣、血糖、血脂等指標的改善幅度均大于觀察組患者(P<0.05)。結論社區管理干預模式可以有效促進社區內T2DM患者穩定健康狀態的保持,使患者的血糖、血脂等指標可以維持在一個健康的范圍之內;持續的運動干預能夠有效幫助社區醫院完成對T2DM患者的'管理。
【關鍵詞】社區管理聯合運動干預;T2DM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此次社區研究所選取的98例患者都是經過三甲醫院確診為T2DM的患者,并且全部患者都沒有心肺方面以及運動系統方面的疾病。將所有患者隨機均分為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男女比例4∶3,患者年齡最小的44歲,最大的77歲,人均年齡(60.7±8.3)歲,文化程度,分為小學、中學和大學,比例為1∶3∶1;觀察組中男女比例26:23,患者年齡最小的為45歲,最大為74歲,人均年齡(60.1±8.8)歲,文化程度,分為小學、中學和大學,比例為11∶25∶13。兩組患者的基礎性資料沒有顯著性差異,在統計學上無意義(P>0.05),可用于對比分析。
1.2方法
(1)對照組:該組患者采用社區入戶管理的方法,控制T2DM患者的飲食習慣,降低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鹽分攝取量,并采用服用或者注射降糖藥物的方式來有效管控患者體內的血糖含量;將那些與T2DM患者飲食、運動、藥物控制等相關的教育手冊及時發放給患者,提高患者的醫囑服從性,并幫助患者完成自我檢測日記的編寫。(2)觀察組:在對照組管理方式的基礎上,再加入入戶隨訪運動干預,聘請專業人員向患者教授太極拳或者交誼舞,同時相關負責人還需要最好患者的日常監控工作。控制患者的運動強度,一般患者的攝氧量不能超過最大值的60%,心率不能超過最高值的70%。控制運動時間在45分鐘到1h之間,不可過度。患者每次進行鍛煉后,需要及時了解其的精神狀態、睡眠質量,如果精神狀態和睡眠都比較好,患者可以繼續進行運動,如果出現異常則需要及時檢查,待好轉后,再進行鍛煉。一般來說患者每天的運動開始時間應該設置在早餐結束一個半小時后,運動干預持續時間為6個月,次數為每周3~5次。
1.3觀察指標
(1)不良生活方式:調查和記錄患者在干預前后在飲食、運動等方面不良生活習慣的變化情況,并進行比較和評價。(2)血糖血脂相關指標:檢測患者干預前后在空腹時的血糖、餐后2h時體內血糖、糖化血紅蛋白(HbA1C)、總膽固醇(TC)等生理指標。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統計分析所得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采用T值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干預前后SDSCA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前、后不良生活方式變化。在經過六個月的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有了很大的改善,遠遠好于對照組(P<0.05)。
2.2兩組干預前、后血糖、血脂指標變化
觀察組干預6個月后FPG、2HPG、HbA1C、TG、TC、LDL-C等血糖、血脂指標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為了對T2DM血糖進行有效的管控,臨床研究證明,在使用藥物控制的時候還需要重視改善患者的膳食結構,并采取必要的運動干預措施,以完成對患者體內血糖的有效控制,增強患者自身的免疫能力,改善自身的神經系統,降低患者出現并發癥的幾率。通過調查發現,近幾年來社區T2DM患者的人數在不斷增加,這一病癥已成為一種非常嚴重的公共問題,所以做好社區管理和運動干預工作對于幫助T2DM患者控制血糖有著非常重要的幫助。社區醫院運動干預項目的作用范圍很廣,并且性價比非常高,T2DM患者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制定相應的鍛煉計劃。比如太極拳、跳舞等活動。經過實踐表明,患者如果經過適量的運動鍛煉可以提高患者機體釋放和肌肉攝取葡萄糖的速度,進而提高患者體內胰島素受體的數量,降低患者對胰島素抵抗性。與此同時,運動鍛煉還能夠促進患者心肺功能的提高,改善血糖代謝功能,提高患者體內胰島素的分泌量,以實現調控血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曾秋蓮.飲食及生活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響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xx,12(2):84-86.
[2]岳鵬,陳向韻,王永利,等.社區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及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xx,13(7):478-480.
糖尿病論文15
摘要:
目的探討糖尿病護理專業小組在非內分泌科糖尿病護理中的運用效果。方法在全院非內分泌科范圍內選取熱愛糖尿病護理事業的護理人員建立糖尿病護理專業小組,對非內分泌科的護理人員進行糖尿病有關知識的護理培訓,制定有關的護理流程,對糖尿病進行護理質量專項檢查。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代謝性、慢性終身性疾病,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胰島素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以及靶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致使糖、蛋白質、脂肪的代謝異常的疾病。臨床中95%糖尿病屬II型糖尿病,發病有逐年上升和年輕化趨勢。我院自20xx年7月至今收治糖尿病病患數十例,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做好心理護理
糖尿病為終身性疾病,病程長,并發癥多,病患思想包袱重,易產生煩躁、悲觀、失望等消極情緒。研究表明,過度的抑郁、焦慮和應激,導致體內兒茶酚胺、腎上腺皮質激素特別是糖皮質激素分泌過多,可影響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引起血糖升高,在負性情緒狀態下體內皮質醇分泌增加,后者濃度升高后,可通過拮抗胰島素來阻礙血糖利用,導致血糖增高,所以醫護人員應關心體貼病患,做好思想解釋工作,給病患講述有關糖尿病方面的知識,態度要和藹,語言要親切,不僅要聽取病患的傾訴,更要取得病患的信任,鼓勵并盡力幫助其克服困難,使之樹立長期與疾病斗爭的決心,使病患保持良好的心境,主動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
2 飲食治療護理
飲食療法是治療糖尿病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治療過程中貫穿始末的一項重要的基本治療措施,應嚴格和長期執行。①制定飲食計劃,合理膳食:進餐應定時定量,通常將每日的熱量按1/5、2/5、2/5或1/3、1/3、1/3分配至早、中、晚3餐中,或少吃多餐,將1天的熱量分配4餐為1/7、2/7、2/7、2/7;②均衡飲食,合理分配:每天的飲食應保證正常的生理需要。每日需攝取以下基本食物:谷類、肉蛋類、蔬菜水果類、奶制品和油脂類食物。每日熱量分配應符合以下標準:碳水化合物占50%―60%,蛋白質<15%,脂肪占30%;③避免高糖類食物的攝入:減少糖果、蛋糕等的攝入,減少高膽固醇和油炸食物的攝入,多選擇含纖維素高的食物;④低鹽飲食,每日攝入食鹽5克以內;⑤限酒戒煙。
3 運動治療護理
合理的運動能增強肌肉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有利于降低血糖,消除體內多余的脂肪,控制體重,改善血脂代謝,加強心肌收縮力,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肺活量,改善肺的通氣功能,減少和延緩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運動時間選在餐后1―1.5小時,此時是降血糖的最佳時間。運動方式應注意個體化原則,老年糖尿病病患應選擇低強度、短時間的運動,如散步、快走、太極拳、氣功等。中青年糖尿病病患可選擇中等強度、時間不宜過長的運動,如:慢跑、快走、健身操等。重癥糖尿病病患應絕對臥床休息,待病情好轉,視病情逐步增加活動量。病患運動之前,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制定有效的'運動計劃。
4 藥物治療護理
①口服降糖藥應嚴格掌握藥物的作用、副作用、常用劑量及用藥目的。如磺脲類藥物主要是促進胰島素分泌,故需餐前30分鐘服用。②服藥時應注意藥物的不良反應,以確定服藥時間。如雙胍類有胃腸道反應,我們指導病患在餐中或飯后服藥,這樣可以減少不良反應。葡萄糖苷酶抑制劑:主要不良反應有腹脹、腹痛、腹瀉或便秘,服用時應與第一口飯同時嚼服。③服藥時間及間隔時間應固定,以減少低血糖的發生。④定期監測血糖并記錄:監測血糖的時間通常選擇空腹、餐前、餐后2小時、睡前及凌晨。⑤服藥期間應繼續遵守飲食計劃,以取得控制血糖的目的。
5 基礎護理
保持床鋪清潔干燥。保持口腔、皮膚清潔,尤其是要保持外陰部清潔,女性病患要做好尿道口及陰道口的護理,防止發生泌尿系感染。對臥床老人每晚用溫水擦浴,并觀察、按摩骨突部位,每2h翻身1次,防止壓瘡形成。特別強調足部護理,建議病患每日洗腳,一般要求用40攝氏度左右的溫水泡腳,時間不宜過長。選擇適當的鞋襪,避免因微小的創傷而引起潰瘍、感染甚至壞疽等。秋冬季節足部易干裂,可用潤膚霜均勻涂搽在足的表面,汗腳可撒些滑石粉。不留長指甲,修剪趾甲時不能傷及皮膚,以免足部損傷,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6 并發癥護理
急性并發癥:①酮癥酸中毒:嚴格執行醫囑,迅速建立靜脈通道,確保液體和胰島素的輸入,以達到糾正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控制血糖的目的。②低血糖:意識清醒者可口服糖水、糖果、餅干、面包、饅頭等食物即可緩解,昏迷者可靜脈推注50%葡萄糖30~40ml,意識不清者不能經口喂食物,以免發生窒息。
慢性并發癥:①糖尿病眼病:如果病患出現視物模糊,應減少活動,平日須保持便通暢,以免用力排便導致視網膜剝離;當病患視力下降時,應注意加強日常生活的協助和安全護理,以防意外;②糖尿病腎病:積極有效地控制高血壓,限制蛋白質的攝入,除飲食控制外,可口服降脂藥物及抗凝血藥物,以改善腎小球內循環。
7 出院指導
由于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終生性疾病,因此,治療是一項長期的過程。向出院病人及其家屬指導胰島素的注射技能,血糖儀的使用,無菌技術的操作,口服降糖藥物的注意事項等。特別是定期檢查,這有助于監控病情的發展,積極預防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
8 小結
通過對所有臨床病例的護理分析,作者認為飲食護理和藥物治療護理對糖尿病病患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但其它幾項護理也不容忽視,且作用日漸重要。由于糖尿病病患日益增多,怎樣進行科學有效的護理是護理專業值得繼續探討的課題。
【糖尿病論文】相關文章:
糖尿病論文08-08
防治糖尿病的句子08-14
糖尿病知識總結11-08
糖尿病活動總結11-17
糖尿病主題口號11-09
糖尿病服務口號12-01
抗擊糖尿病的口號11-10
糖尿病科普口號11-09
學習糖尿病的心得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