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寫教育隨筆系列范文
如今隨筆風行。南方有個《隨筆》,北方有個《文學自由談》,都是刊登隨筆的。許多文學刊物,報紙副刊,也經常刊登隨筆。有人說,隨筆有隨筆的樣子,帶有論文痕跡的隨筆他是看不入眼的。那么,隨筆的樣子是怎樣的呢?又該當怎樣寫呢?不妨作些隨談。
隨筆,英文essay,但在英文中,散文、小品文、隨筆、短論,都叫essay。英國人把它們是混同一談的。據《現代漢語詞典》“隨筆”條,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篇幅短小,表現形式靈活自由,可以抒情、敘事或評論。如此給隨筆下定義,大致不差,但也不可一概而論。譬如,魯迅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本是一篇演講,整理后發表是一篇有名的學術隨筆,長達一萬多字,“篇幅”并不“短小”。怎能說隨筆一定“篇幅短小”呢。
研究隨筆,不必從定義出發,而應該從實際出發。
太遠的不說,至少在先秦的《晏子春秋》中就有多則隨筆。其中一則流傳后世:“景公筑長胇之臺。晏子隨坐,觴三行,晏子起舞,曰:‘歲已暮矣,而禾不獲,忽忽矣若之何?歲已寒兮,而役不罷,胣胣矣如之何?’舞三而涕下沾襟。景公慚焉,為之罷長胇之臺。”這則隨筆寫得很凄惋。歲暮天寒,莊稼在地里不能收獲,還要替齊景公服役筑臺。晏子為民請命,憂國憂民之心可見。魏晉南北朝時期,《世說新語》里的隨筆更多。《過江諸人》、《孔融妙對》、《劉伶嗜酒》、《雪夜訪戴》,都是膾炙人口的。及至唐末,詩風衰落,而小品文、隨筆卻大放光采。“羅隱的《饞書》,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憤激之談;皮日休和陸龜蒙自以為隱士,別人也稱之為隱士,而看他們在《皮子文藪》和《笠澤叢書》中的小品文,并沒有忘記天下,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鋒芒。”(魯迅:《小品文的.危機》)但以“隨筆”命名著作的,當自洪邁的《容齋隨筆》始。這本隨筆集,是毛澤東愛讀的一部古典名著,宋以前的一部小百科全書。天文地理,醫卜星相,典章制度,文物考據,奇聞軼事,豆棚閑話,民情風俗,政治經濟,應有盡有。因為是文言文,篇幅多不長,但也有長達1500多字的,如《晁景迂經議》。依題材分,則有學術隨筆,書證隨筆,奇聞隨筆,經濟隨筆,生活隨筆,人物隨筆,考證隨筆,奇聞隨筆,風俗隨筆,知識隨筆,制度隨筆等等。方之于隨筆大師蒙田、隨筆名家周作人的隨筆,也同樣是如此,無所不談,無所不議,種類繁多,并無定式。
可見,隨筆并無“樣子”。如果隨筆有了“樣子”,那就不成其為隨筆了。如同散文并無“樣子”一樣,隨筆不可能有隨筆的樣子。
在寫法上,隨筆也是依題材而異,依作家而異,千姿百態,難以盡述的。洪邁把論文《一定之計》收入他的《容齋隨筆》中,足見論文也可以是隨筆。留有論文痕跡的隨筆,在《容齋隨筆》中隨處可見。如《野史不可信》、《蓍龜卜筮》、《彭越無罪》、《兵家貴于備預》等。可以說,寫隨筆無定法。
在我看來,隨筆寫得好不好,關鍵在于是否有新思想。新思想是隨筆的靈魂。無此,即使旁征博引,嬉皮笑臉,也只是“小擺設”,而非好隨筆。有新思想,即使只有數十字,也能傳留后世。如明吳從先的《小窗自紀》,幾乎每則都有別人不曾道過的新思想。有云:“萬事皆易滿足,惟讀書終身未盡。人何不以‘不知足’一念加之書。”區區25個字,卻耐人深思。魯迅說過:“明末的小品雖然比較頹放,卻并非全是吟風弄月,其中有不平,有諷刺,有攻擊,有破壞。這種作風,也觸著了滿洲君臣的心病,費去許多助虐的武將的刀鋒,幫閑的文臣的筆鋒,直到乾隆年間,這才壓制下去了。”(《小品文的危機》)在“不平”、“諷刺”、“攻擊”、“破壞”中都有新思想在。
若問:新思想從哪里來?一是對生活的新發現;二是對歷史的新見解;三是對“痼疾”的新針砭;四是對人物的新議論;五是對知識的新闡釋。所以,要寫出好的隨筆,仍然少不了生活的體驗,學養的積累,思想的提煉。至于“帶一點幽默和雍容”,“有漂亮和縝密”,那畢竟是寫好隨筆的第二位。缺少了新思想,不進行“更分明的掙扎和戰斗”(魯迅語),即使寫得幽默、雍容、漂亮、縝密,那也只是“小擺設”,而不是好隨筆!
愿我們改革開放年代的隨筆,多一點新思想,多一點戰斗性,在寫法上多種多樣,“百花齊放”!
【怎樣寫教育隨筆系列】相關文章:
教師怎樣寫教育隨筆呢06-29
怎樣寫教育隨筆讀后感02-23
隨筆系列:快樂的理由03-20
怎樣寫教育隨筆觀后感范文07-06
我愛過的終極系列的雜文隨筆07-04
童年趣事系列之釣魚隨筆05-21
怎樣寫好生活隨筆02-20
怎樣寫好散文隨筆09-08
侯小青隨筆系列之秋雨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