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回憶教學隨筆
近期在語文教學中我發現,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不可忽略思維訓練。語文教學的核心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教師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的同時,必須大力發展學生思維的能力。思維訓練和語言訓練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思維是對外界事物的概括的、間接的反映,思維是借助于語言來實現的,學生要學好語文,提高語文能力,思維方面應進行扎扎實實的訓練。如果忽略了這一點,學生就會;有口無心地讀;浮光掠影地看;不得要領地說;詞不達意地寫。
我們要設法讓學生愛思、會思、多思、深思,就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敲擊學生思維的門扉,引導他們走出迷惘。
1、激疑:
學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疑”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激發學習的動力。為此,語文教學中要激發學生在求知過程中產生疑問,有所發現。我備課不僅備知識,還精心設計足以啟發學生思考的問題,創設生疑條件,啟發他們積極思維,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在授新課前要求學生先預習課文,獨立閱讀,發現問題,學生初步自學課文時,要求做到三看一查一提問。三看就是看課文、看預習提示和課后練習、看本單元的讀寫例話;一查就是查字典、詞典與有關資料(工具書);一提問就是提出自己閱讀中不精楚的、有疑問的、不會解答的問題。學生預習前,我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擬一個預習提綱加以引導。如教學小語第十二冊《十六年前的回憶》,我要求學生自主預習,做到三看一查一提問。
預習提綱:
⑴課文主要講了誰?描寫了他的什么事?
⑵課文的歷史背景如何?你對課文的主人公了解嗎?有什么看法?
⑶課文那里給你的印象最深,為什么?
2、抓住矛盾加以展示,激發思考:
對立的事物互相排斥,人們碰到這種情況容易引起思考,學習也如此。抓住課文本身的予盾,抓住學生理解課文過程中所產生的種種矛盾,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如教學小語第十二冊《十六年前的回憶》,尋找課文內容、課文首尾的聯系。
比較時要注意兩點:
⑴是注意調動學生“倉庫”里的'知識。
⑵靈活運用比較方法,培養思維習慣,發展思維能力。
從思維的類型看,可以分為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從思維的過程看,可能分為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等。要發展這些能力在教學語言文字時經常采用比較的方法可收到一定的效果。
對于同一篇課文我們可先用橫向比較;對一類課文,我們可以用縱向比較。
此外我們還可能經常去掉文章句子中幾個關鍵字詞,然后再與原句比較,從小學生很容易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的精湛技巧。
有比較,才有鑒別,才能深入認識事物的特點,掌握其規律,故而,在讀寫聽說能力的訓練中,把比較的方法用在節骨眼上,學生思維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鍛煉。他們課上的表現讓我很滿意。
3、提倡創造性思維:
學生辨疑、析疑時,教師無論如何不能以自己思考問題的范圍給學生“畫地為牢”叫學生“就范”,學生思考問題通常有一種習慣性的思路,有時由于某些因素的觸發,會突破習慣性的束縛,閃發出創造的火花。如教學小語第十二冊《十六年前的回憶》時,一生說:“李大釗知道會被抓,為什么不提前設法躲避抓捕,他不犧牲對組織不是有更大的益處嗎?如果我……”這時學生的思路與書中的觀點背道而馳,我并沒有老牛硬拉車,強讓他回頭。也沒有否定他的觀點,而是讓學生通過對比兩種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評論中他們又有了新的發現。
總之,教學過程應該是我和學生共同參加的一個統一的腦力勞動過程,我是學生腦力勞動的指導員,要千方百計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指導和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腦力勞動學習語言文字,利用學習的認識規律為學生語言和思維的訓練導航,不要讓思維訓練成為被遺忘的角落。
【十六年前回憶教學隨筆】相關文章:
《十六年前的回憶》的教學隨筆07-12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01-24
《十六年前的回憶》的教學設計06-24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03-08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11-27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01-13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10-10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02-23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01-19